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子废弃物拆解地PM_(10)中多氯联苯、镉和铜含量调查及人体健康风险评估 被引量:17
1
作者 邓绍坡 骆永明 +2 位作者 宋静 滕应 涂晨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33-740,共8页
为研究某电子垃圾拆解地大气中PM10及其典型污染物含量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采用主动式大气颗粒物采样器采集大气样品,分析ρ(PM10)及其所携带的ρ(PCBs),ρ(Cd)和ρ(Cu),利用美国环境保护署(US EPA)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模型,评估PM10携... 为研究某电子垃圾拆解地大气中PM10及其典型污染物含量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采用主动式大气颗粒物采样器采集大气样品,分析ρ(PM10)及其所携带的ρ(PCBs),ρ(Cd)和ρ(Cu),利用美国环境保护署(US EPA)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模型,评估PM10携带的污染物对研究区居住用地及工商业用地方式下人体的致癌及非致癌风险,分析模型参数对风险评估结果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在采样期间研究区ρ(PM10)日均值为0.05~0.32 mg/m3,14个样本均超过我国《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82)ρ(PM10)一级日均标准值(0.05 mg/m3);大气PM10中的ρ(PCBs)为8 971.5~17 197.6 pg/m3,高于国内外其他地区;ρ(Cd)和ρ(Cu)分别为2.7~18.3和127.8~1 218.0 ng/m3;ρ(PCBs),ρ(Cd)和ρ(Cu)最高值出现位置均为附近新近出现焚烧行为的YLY(玉露杨)采样点.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居住用地方式下PM10中污染物引起的致癌风险超过可接受风险(10-6),绝大部分由Cd引起;参数敏感性分析表明,污染物特征、成人个体及行为参数对致癌风险影响最大,儿童行为及污染物特征参数对非致癌风险影响最大;在进行健康风险评估时,参数须尽量通过实地调查获得,以降低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垃圾 可吸入颗粒物(pm10) 多氯联苯(PCBs) 镉(CD) 铜(Cu) 人体健康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可吸入颗粒物(PM_(10))中单颗粒的矿物组成特征 被引量:30
2
作者 吕森林 邵龙义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21-424,共4页
使用SEM/EDX对北京不同月份采集的可吸入颗粒物 (PM10 )中的 14 5 4个矿物颗粒进行了识别和统计。结果显示 ,矿物颗粒的种类十分复杂 ,可以鉴定出的矿物有 38种 ,其中以粘土矿物的含量最高 ,年平均值为 30 .1% ;粘土矿物中以伊利石 /蒙... 使用SEM/EDX对北京不同月份采集的可吸入颗粒物 (PM10 )中的 14 5 4个矿物颗粒进行了识别和统计。结果显示 ,矿物颗粒的种类十分复杂 ,可以鉴定出的矿物有 38种 ,其中以粘土矿物的含量最高 ,年平均值为 30 .1% ;粘土矿物中以伊利石 /蒙皂石混层为主 ,占粘土矿物总数的 35 % ;石英、方解石、复合颗粒、碳颗粒的年均值分别为13.5 %、10 .9%、11.95 %、10 .31% ;年平均含量小于 10 %的矿物有石膏、长石、白云石等 ;首次检测出萤石、磷灰石、岩盐、重晶石、氯化锌等矿物。研究还发现 ,硫化现象可以发生在不同矿物颗粒表面 ,且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夏季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吸入颗粒物 pm10 矿物颗粒 带能谱的扫描电镜 SEM/EDX 硫化现象 北京 大气污染 矿物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SP-PM_(10)-PM_(2.5)-2型中流量大气颗粒物采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玮 刘红杰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5-38,共4页
自行开发并研制了 TSP-PM1 0 -PM2 .5-2型中流量 TSP、PM1 0 、PM2 .5大气颗粒物采集系统 ,是目前中国唯一可以采集 TSP、PM1 0 、PM2 .5样品并提供足够的样品量进行大气颗粒物化学成分分析的中流量大气颗粒物采集器。该系统精心设计和... 自行开发并研制了 TSP-PM1 0 -PM2 .5-2型中流量 TSP、PM1 0 、PM2 .5大气颗粒物采集系统 ,是目前中国唯一可以采集 TSP、PM1 0 、PM2 .5样品并提供足够的样品量进行大气颗粒物化学成分分析的中流量大气颗粒物采集器。该系统精心设计和加工的限流孔可以保持完全固定的流量 ,保证切割粒径的稳定 ,减小采样的误差并方便操作。该系统已经成功地应用于 2 0多个城市和地区大气颗粒物的监测和研究中 ,为研究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状况和来源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和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采集系统 TSP pm10 pm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门地区PM_(10)粒度分布的分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沈蓉蓉 王志石 +2 位作者 邓宇华 杨书中 邵龙义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4-77,共4页
采集澳门地区不同区域大气PM10样品,根据单颗粒图像分析方法分析了PM10的粒径分布,计算了各采样点PM10粒度分布的分形维数,分析讨论了PM10粒度分布分形维数的变化与粒度分布的关系,分析了粒度分布分形维数表征的澳门大气PM10不同采样点... 采集澳门地区不同区域大气PM10样品,根据单颗粒图像分析方法分析了PM10的粒径分布,计算了各采样点PM10粒度分布的分形维数,分析讨论了PM10粒度分布分形维数的变化与粒度分布的关系,分析了粒度分布分形维数表征的澳门大气PM10不同采样点、不同季节的粒度整体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澳门地区PM10粒度分布的分形维数在2.05-3.95之间,夏季PM10的粒度分布分形维数(2.88)大于冬季(2.63),表明夏季PM10的粒度普遍较冬季的细。同一季节不同区域大气PM10的粒度也有较大变化,夏季时,澳门岛的总体颗粒物、矿物颗粒和烟尘颗粒物的分形维数较氹仔岛的偏大,即澳门岛的颗粒物比氹仔岛偏细,而冬季则相反,冬季时,澳门岛的总体颗粒物、矿物颗粒和烟尘颗粒物的分形维数较氹仔岛的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吸入颗粒物 粒度分布 分形维数 澳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emical compositions and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atmospheric PM_(10) in suburban area of Changsha, China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剑东 邓启红 +1 位作者 路婵 黄柏良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0年第3期509-515,共7页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particulate matters with aerodynamic diameter less than 10 μm (PM10) was conducted in the suburban area of Changsha, China. PM10 samples for 24 h collected with TEOM 1400a and ACCU system in...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particulate matters with aerodynamic diameter less than 10 μm (PM10) was conducted in the suburban area of Changsha, China. PM10 samples for 24 h collected with TEOM 1400a and ACCU system in July and October 2008 were chemically analyzed by the wavelength dispersive X-ray fluorescence (WD-XRF). Source appointment was implemented by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absolut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APCA) to identify the possible sources and to quantify the contributions of the sources to PM10. Results show that as the PM10 concentration is increased from (85.6±43.7) μg/m3 in July 2008 to (107.6±35.7) μg/m^3 in October 2008, the concentrations of the anthropogenic elements (P, S, C1, K, Mn, Ni, Cu, Zn, and Pb) are basically increased but concentrations of the natural elements (Na, Mg, Al, Si, Ca, Ti, and Fe) are essentially decreased. Six main sources of PM10 are identified in the suburban of Changsha, China: soil dust, secondary aerosols, domestic oil combustion, waste incineration, traffic emission, and industrial emission contribute 57.7%, 24.0%, 9.8%, 5.0%, 2.0%, and 1.5%, respectively. Soil dust and secondary aerosols are the two major sources of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in suburban area of Changsha, China, so effectiv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control these two particulate polluta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ticulate matters pm10 chemical composition receptor model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suburban particulate matters pm10 chemical composition receptor model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SUBURBA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西北城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中饱和烃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6
6
作者 贺桃娥 邵龙义 +3 位作者 李红 赵厚银 方家虎 罗文林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85-492,共8页
利用气相色谱、气相色谱 -质谱分析法从北京市西北城区四个季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 (PM10 )中检测出种类丰富的饱和烃 ,主要包括正构烷烃、萜烷及甾烷等系列化合物。利用饱和烃的多项参数 (如主峰碳数、碳优势指数CPI、藿烷 2 2S/(2 2S +2... 利用气相色谱、气相色谱 -质谱分析法从北京市西北城区四个季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 (PM10 )中检测出种类丰富的饱和烃 ,主要包括正构烷烃、萜烷及甾烷等系列化合物。利用饱和烃的多项参数 (如主峰碳数、碳优势指数CPI、藿烷 2 2S/(2 2S +2 2R)比值等 )对大气PM10 中可溶有机物的来源及分布作了探讨。北京市西北城区PM10 中正构烷烃的主峰碳数均介于 2 3和 2 7之间 ,而CPI值介于 1和 3之间 ,表明北京市西北城区PM10 中的饱和烃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了高等植物等现代生物和化石燃料 (石油、煤等 )不完全燃烧产物两种来源的影响 ,其中在春、夏季以高等植物、花粉、微生物等生物来源占比重较大 ,而在秋、冬季 ,尤其在冬季 ,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造成的污染比较明显。萜烷类物质的检出 ,表明北京市西北城区四个季节PM10 中部分饱和烃来自于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甾烷类物质的检出 ,表明北京市西北城区四个季节PM10 中部分饱和烃是来自于车辆释放的机油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10 饱和烃 甾烷 化石燃料 城区 正构烷烃 不完全燃烧 季节 冬季 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城6区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刘杰 杨鹏 +2 位作者 吕文生 刘阿古达木 刘俊秀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33-339,共7页
为较好地了解当前北京城6区大气颗粒物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的污染水平及变化规律,根据2013年3月11日至2014年2月28日城6区12个空气质量实时监测点连续、实时的监测结果,构建多点位、完整时间序列的颗粒物质量浓度数据资料。应用... 为较好地了解当前北京城6区大气颗粒物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的污染水平及变化规律,根据2013年3月11日至2014年2月28日城6区12个空气质量实时监测点连续、实时的监测结果,构建多点位、完整时间序列的颗粒物质量浓度数据资料。应用数理统计分析手段,对当前北京城6区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频数分布、相关性和逐时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全年实际气象特征,对引起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变化的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北京城6区大气颗粒物污染较为严重,且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具有特别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全年相关系数达0.9,10年间无显著变化;二者年均值达91.7μg/m^3和116.9μg/m^3,分别超标162%和67%;二者质量浓度比达78.4%,10年间同比增长约20%。颗粒物质量浓度逐时变化受季节变化影响明显,总体呈现夜间最高、白天最低的趋势,变化周期为7~9 h。研究表明,影响颗粒物质量浓度变化的因素包括春季的大风和生物粒子、夏季的湿热和降雨、秋季和冬季的逆温现象和降雪等气象因素及规律性的人为源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大气颗粒物 pm(2.5) pm(10) 频数分布 相关性分析 逐时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南市大气颗粒物短期暴露对老年人群血清淀粉样蛋白P组分影响的定群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王琼 方建龙 +6 位作者 刘园园 周敬文 孔凡玲 邓富昌 符元证 董皓冉 施小明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29-234,共6页
为了解济南市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暴露对老年人群血清淀粉样蛋白P组分(SAP)的急性影响,评估大气颗粒物暴露对人群神经系统的健康风险,以山东省济南市甸柳社区为研究地点,采用定群研究设计,对社区76名健康老年人进行5次重复测量,结合社区... 为了解济南市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暴露对老年人群血清淀粉样蛋白P组分(SAP)的急性影响,评估大气颗粒物暴露对人群神经系统的健康风险,以山东省济南市甸柳社区为研究地点,采用定群研究设计,对社区76名健康老年人进行5次重复测量,结合社区附近(<2 km)环保监测超级站的PM2.5和PM 10浓度数据,在控制年龄、性别等协变量情况下,利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别分析PM2.5和PM 10暴露对SAP的效应影响.结果表明:大气颗粒物短期暴露与老年人群SAP的升高呈正相关;PM2.5累积滞后0~6 h,每升高1个四分位数间距(IQR),SAP水平升高18.73%(95%CI为9.20%~29.08%)(FDR H-P<0.05)(其中,CI为可信区间,FDR H-P为经多重校正后的P值);PM 10累积滞后0~6 h,每升高1个IQR,SAP水平亦升高,但变化不显著(FDR H-P>0.05).研究显示,大气颗粒物暴露可以引起人群反应神经退行性病变的SAP指标升高,提示大气颗粒物对人群神经系统具有潜在威胁;PM2.5对SAP的效应高于PM 10,提示小粒径颗粒物具有较高的健康危害,应加强对小粒径颗粒物的健康影响和干预防护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污染 pm2.5 pm 10 短期暴露 神经系统损害 累积滞后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大气污染特征及对公众健康的空间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贾艳青 兰杰 刘秀丽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8-89,共12页
利用山西省11个地级市大气环境监测站的PM_(2.5)、PM_(10)和O_(3)浓度数据,分析了2015—2020年山西省PM_(2.5)、PM_(10)和O_(3)浓度时空变化特征,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和岭回归方法,分析了空气污染对公众健康的空间影响。结果表明:PM_(2.5)... 利用山西省11个地级市大气环境监测站的PM_(2.5)、PM_(10)和O_(3)浓度数据,分析了2015—2020年山西省PM_(2.5)、PM_(10)和O_(3)浓度时空变化特征,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和岭回归方法,分析了空气污染对公众健康的空间影响。结果表明:PM_(2.5)和PM_(10)年均质量浓度总体下降,两者在2017年最高,2020年最低;O_(3)年均浓度总体增加。在季节尺度上,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在冬季的12月和1月最高,夏季的8月最低;O_(3)浓度在6月最高。空间上,相较2015年,2020年山西省各地级市PM_(2.5)污染程度均有改善,其中长治改善效果最好;2020年山西各地级市PM_(10)污染兼有加重和减轻的情形,所有地级市PM_(2.5)和PM_(10)污染水平均超过国家二级污染浓度限值;2020年山西多数地级市O_(3)浓度升高。山西公众健康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离散特征,PM_(2.5)和PM_(10)浓度的局部空间自相关特征高度一致,呈现“南高北低”的格局,O_(3)浓度分布呈“南部高,中北部低”的格局。大气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均对医疗机构诊疗人数和健康体检人数的变化有正向影响,每万人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和公共财政支出比例对公众健康均有负向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最显著。山西省PM_(2.5)治理取得一定成效,但大部分城市PM_(2.5)和PM_(10)达标率较低,O_(3)浓度有持续升高的趋势,PM_(10)和O_(3)污染改善缓慢,深度减排仍面临挑战。PM_(2.5)和PM_(10)是危害山西公众健康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未来需要加强PM_(2.5)、PM_(10)和O_(3)的精细化管理及协同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颗粒物(pm_(2.5)、pm 10) 臭氧(O 3) 公众健康 山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