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disturbance sliding mode observer for enhancing the dynamic control precision of inertial stabilization platform
1
作者 ZHANG Zhidong YANG Gongliu +2 位作者 CAI Qingzhong FAN Jing LI Tao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2025年第3期791-802,共12页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dynamic control precision of inertial stabilization platform(ISP),a disturbance sliding mode observer(DSMO)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suppressing disturbance torques inherent within the system.T...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dynamic control precision of inertial stabilization platform(ISP),a disturbance sliding mode observer(DSMO)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suppressing disturbance torques inherent within the system.The control accuracy of ISP is fundamentally circumscribed by various disturbance torques in rotating shaft.Therefore,a dynamic model of ISP incorporating composite perturbations is established with regard to the stabilization of axis in the inertial reference frame.Subsequently,an online estimator for control loop uncertainties based on the sliding mode control algorithm is designed to estimate the aggregate disturbances of various parameters uncertainties and other unmodeled disturbances that cannot be accurately calibrated.Finally,the proposed DSMO is integrated into a classical proportional-integral-derivative(PID)control scheme,utilizing feedforward approach to compensate the composite disturbance in the control loop online.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disturbance observer is validated through simulation and hardware experimentation,demonstrating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the dynamic control performance and robustness of the classical PID controller extensively utilized in the field of enginee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ertial stabilization platform disturbance suppression sliding mode observer robust contro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obust control with compensation of adaptive model for dual-stage inertially stabilized platform 被引量:3
2
作者 SONG Jiang-peng ZHOU Di +1 位作者 SUN Guang-li QI Zhi-hu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11期2615-2625,共11页
To achieve excellent tracking accuracy,a coarse-fine dual-stage control system is chosen for inertially stabilized platform.The coarse stage is a conventional inertially stabilized platform,and the fine stage is a sec... To achieve excellent tracking accuracy,a coarse-fine dual-stage control system is chosen for inertially stabilized platform.The coarse stage is a conventional inertially stabilized platform,and the fine stage is a secondary servo mechanism to control lens motion in the imaging optical path.Firstly,the dual-stage dynamics is mathematically modeled as a coupling multi-input multi-output(MIMO)control system.Then,by incorporating compensation of adaptive model to deal with parameter variations and nonlinearity,a systematic robust H∞control scheme is designed,which can achieve good tracking performance,as well as improve system robustness against model uncertainties.Lyapunov stability analysis confirmed the stability of the overall control system.Finally,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 results are provided to demonstrate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control design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al-stage control inertially stabilized platform robust H∞control adaptive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of inertially stabilized platforms using current command design 被引量:2
3
作者 黎志强 张智永 +1 位作者 周擎坤 范大鹏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2期342-353,共12页
Accurate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is essential when designing controllers for inertially stabilized platforms (lSPs). But traditional identification methods suffer from observation measurement noise and operating re... Accurate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is essential when designing controllers for inertially stabilized platforms (lSPs). But traditional identification methods suffer from observation measurement noise and operating restrictions of ISPs. To address this issue, a novel identification method based on current command design and multilevel coordinate search (MCS) algorithm without any higher order measurement differentiations was proposed. The designed current commands were adopted to obtain parameter decoupled models with the platform operating under allowable conditions. MCS algorithm was employed to estimate the parameters based on parameter decoupled models. A comparison experiment between the proposed method and non-linear least square method was carried out and most of the relative errors of identified parameters obtained by the proposed method were below 10%.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 based on identified parameters were conducted. A velocity control structure was also developed with disturbance observer (DOB) for application in disturbance compensation control system of an ISR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trol scheme based on the identified parameters with DOB has the best disturbance rejection performance. It reduces the peak to peak value (PPV) of velocity error integral to 0.8 mrad which is much smaller than the value (10 mrad) obtained by the single velocity controller without DOB.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scheme based on sweep model with DOB compensation, the proposed control scheme improves the PPV of velocity error integral by 1.625 tim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current command design multilevel coordinate search inertially stabilized platfor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惯性稳定平台中的双观测器宽频扰动抑制技术
4
作者 边启慧 苗青青 +1 位作者 唐涛 马浩统 《光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5-134,共10页
如何增强光学载荷与运动平台间的主动隔振能力一直是光电跟踪系统面临的难题。提出一种双观测器方法实现惯性稳定平台中的宽频扰动抑制。双观测器方法包含两方面:其一,经典误差观测器通过低通滤波器的设计而具有较强的低频抑制能力;其二... 如何增强光学载荷与运动平台间的主动隔振能力一直是光电跟踪系统面临的难题。提出一种双观测器方法实现惯性稳定平台中的宽频扰动抑制。双观测器方法包含两方面:其一,经典误差观测器通过低通滤波器的设计而具有较强的低频抑制能力;其二,饱和加速度扰动观测器根据自身稳定性条件调整饱和阈值与滤波器带宽,改善其扰动抑制特性并完成对中高频扰动的抑制。双观测器综合了二者的优势,同时分析了两种观测器间的相互作用以更好地参数化。所提方法在惯性稳定装置中进行了闭环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双观测器可在单频及混频扰动下提升系统闭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惯性稳定平台 扰动抑制 误差观测器 饱和限制 双观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适应自抗扰的惯性稳定平台控制系统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孙碧原 邰源政 +1 位作者 谷琼婵 刘云静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9-134,共6页
为了满足惯性稳定平台系统在各种干扰源下的高精度控制性能需求,考虑了其内部参数不确定性和动静态质量不平衡等因素所造成的内外扰动,根据其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建立了框架动力学模型,研究了自抗扰控制器带宽和观测器带宽对系统抗扰能... 为了满足惯性稳定平台系统在各种干扰源下的高精度控制性能需求,考虑了其内部参数不确定性和动静态质量不平衡等因素所造成的内外扰动,根据其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建立了框架动力学模型,研究了自抗扰控制器带宽和观测器带宽对系统抗扰能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和线性自抗扰的自适应控制方法来自动调整控制参数,并分析了整个闭环系统的稳定性。最后在不同扰动环境下的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具有良好的抗扰性和自适应性。在40(°)/s的跟踪速度下动态及静态质量不平衡周期内误差绝对值积分分别降至0.05和0.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惯性稳定平台 自抗扰控制 质量不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NTD的ISP框架相对角速度测量方法 被引量:5
6
作者 白长瑞 张舟 赵岩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945-1951,共7页
为了提高航空遥感用三轴惯性稳定平台(inertially stabilized platform,ISP)框架角位置伺服精度,需要实现对ISP框架相对角速度的实时、高精度测量。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非线性跟踪微分器(nonlinear tracking differentiator,NTD)获得IS... 为了提高航空遥感用三轴惯性稳定平台(inertially stabilized platform,ISP)框架角位置伺服精度,需要实现对ISP框架相对角速度的实时、高精度测量。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非线性跟踪微分器(nonlinear tracking differentiator,NTD)获得ISP框架相对角速度的方法。并且,为了精确获取NTD算法中的参数,提出了一种NTD参数整定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ISP的控制系统,完成了ISP用NTD的设计。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基于位置信号的测速法相比,该方法可有效抑制测量噪声,提高框架速率环控制精度,并将ISP框架的角位置伺服精度由原来的±0.015°提升至±0.002°。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为基于NTD的速度测量方法的工程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轴惯性稳定平台 非线性跟踪微分器 相对角速度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于运动平台光电跟瞄系统的惯性参考单元研究综述 被引量:4
7
作者 李醒飞 何梦洁 +3 位作者 拓卫晓 王天宇 韩佳欣 王信用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1-421,共21页
目标的变化和任务的拓展对光电跟瞄系统提出了快速机动的要求,从地基平台到车载、船载、机载、星载等运动平台是光电跟瞄系统的重要发展趋势。基于惯性参考单元(Inertial Reference Unit,IRU)的视轴稳定方式是克服运动平台高频扰动,实... 目标的变化和任务的拓展对光电跟瞄系统提出了快速机动的要求,从地基平台到车载、船载、机载、星载等运动平台是光电跟瞄系统的重要发展趋势。基于惯性参考单元(Inertial Reference Unit,IRU)的视轴稳定方式是克服运动平台高频扰动,实现光电跟瞄系统微弧度甚至亚微弧度级跟瞄的主要技术手段。针对运动平台光电跟瞄系统精确指向对载体基座扰动抑制的需求,分析和对比了IRU的各种技术方案,特别介绍了利用低噪声、宽频带惯性传感器敏感角扰动,并通过反馈控制实现视轴惯性稳定的系统方案。从此类IRU系统的工作原理出发,阐述了系统的两种工作模式及功能特点,建立了系统数学模型。然后,介绍了IRU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指出惯性传感、支承结构和控制系统是决定IRU稳定能力的关键因素,梳理了三项关键技术的研究动态。最后,总结了IRU的空间应用情况,并结合目前的应用需求对其未来应用领域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惯性参考单元 运动平台 光电跟瞄系统 视轴稳定 扰动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海上自动稳定平台的引航员登离船装置研究
8
作者 孙宝昌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5-71,共7页
为从根本上降低攀爬引航软梯带来的风险,提出一种基于海上自动稳定平台的引航员登离船装置,由姿态/运动测量系统、稳定补偿控制系统、液压驱动自动稳定平台及附属引航员通道组成,并通过自动稳定平台实时高效的并联六自由度稳定补偿算法... 为从根本上降低攀爬引航软梯带来的风险,提出一种基于海上自动稳定平台的引航员登离船装置,由姿态/运动测量系统、稳定补偿控制系统、液压驱动自动稳定平台及附属引航员通道组成,并通过自动稳定平台实时高效的并联六自由度稳定补偿算法、基于装备所在船体及海况的并联机构参数化设计以及系统安全可靠性设计等复杂算法,实现该装置在登离过程中的稳定。结果表明:该装置能够实现引航员登离船本质安全,引航员可实现不通过引航员软梯直接登离船,降低大风浪天气下的登离船风险,同时从源头上消除因软梯安放不当而引发的安全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稳定平台 引航员 登离船装置 登离船安全 惯性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惯性平台稳定回路的自抗扰控制 被引量:9
9
作者 牛立 李莉 庄良杰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EI CSCD 2004年第6期48-51,64,共5页
讨论了惯性平台稳定回路自抗扰控制的设计问题。平台稳定系统要求响应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稳态精度高等优良特性。但这些性能指标之间是有矛盾的。采用经典的控制方法综合设计校正时,往往取折中的方案,很难兼顾所有的性能。仿真结果表... 讨论了惯性平台稳定回路自抗扰控制的设计问题。平台稳定系统要求响应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稳态精度高等优良特性。但这些性能指标之间是有矛盾的。采用经典的控制方法综合设计校正时,往往取折中的方案,很难兼顾所有的性能。仿真结果表明,用自抗扰控制方法设计控制规律,其稳定回路跟踪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提高了惯性稳定平台的可靠性和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惯性平台 抗干扰能力 响应速度 跟踪 仿真结果 性能指标 稳定平台 稳态精度 自抗扰控制 控制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载惯性平台稳定位置解算算法 被引量:15
10
作者 刘廷霞 王伟国 陈健 《中国光学》 EI CAS 2012年第5期537-543,共7页
根据船摇位置自稳定的思想,提出了基于坐标转换的惯性平台位置稳定解算算法。该算法通过坐标变换实时解算出惯性平台相对载体的位置值并将其作为位置稳定控制的位置环输入,从而有效隔离载体对平台位置的干扰,实现平台的稳定。实验结果表... 根据船摇位置自稳定的思想,提出了基于坐标转换的惯性平台位置稳定解算算法。该算法通过坐标变换实时解算出惯性平台相对载体的位置值并将其作为位置稳定控制的位置环输入,从而有效隔离载体对平台位置的干扰,实现平台的稳定。实验结果表明:平台的外框架稳定精度为0.1 mrad,内框架稳定精度为0.3 mrad,满足了指标1 mrad的要求。该算法有效地解决了车载惯性平台的稳定性问题,提高了整个稳定系统的性价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标转换 惯性平台 自稳定 定位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惯性稳定平台自适应前馈控制 被引量:13
11
作者 朱明超 刘慧 +1 位作者 张鑫 贾宏光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1-148,共8页
结合反馈控制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前馈控制方法来提高惯性稳定平台稳定控制的指令跟踪性能。应用子空间辨识算法,由输入输出数据辨识稳定平台动态模型的状态空间描述;采用频域回路成型方法设计反馈回路控制器,用于抑制外部扰动。应用递推... 结合反馈控制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前馈控制方法来提高惯性稳定平台稳定控制的指令跟踪性能。应用子空间辨识算法,由输入输出数据辨识稳定平台动态模型的状态空间描述;采用频域回路成型方法设计反馈回路控制器,用于抑制外部扰动。应用递推最小二乘(RLS)自适应滤波器构建反馈控制回路逆模型,构造指令信号的全通特性,提高指令跟踪能力。针对不同的指令信号进行跟踪实验,验证了自适应前馈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自适应前馈方法对阶跃指令响应快,超调量可由反馈控制的30%降低至4.5%,对30 Hz正弦信号的响应幅值无衰减,相位滞后由反馈控制的90°降低至54°。得到的结果显著提高了系统的暂态性能,控制性能优于单独的反馈控制回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惯性稳定平台 自适应控制 前馈控制 自适应滤波 子空间辨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空重力与重力梯度测量对惯性稳定平台的需求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涂良成 李祝 +2 位作者 伍文杰 王志伟 周泽兵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8-23,共6页
从航空重力与重力梯度测量原理出发,先后导出航空重力与重力梯度测量的观测方程和测量误差方程,然后依据地球重力场特征和功率谱的相关理论,结合航空重力与重力梯度测量中的GPS定位、惯性稳定平台的指向和稳定性、加速度计和梯度仪的误... 从航空重力与重力梯度测量原理出发,先后导出航空重力与重力梯度测量的观测方程和测量误差方程,然后依据地球重力场特征和功率谱的相关理论,结合航空重力与重力梯度测量中的GPS定位、惯性稳定平台的指向和稳定性、加速度计和梯度仪的误差模型,分析了航空重力与重力梯度测量对稳定平台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以航空重力测量中国外常用的双水獭(Twin-Otter)固定翼飞机的实际飞行参数为例,通过数值计算给出了航空重力测量分辨率达到1 mGal时,对惯性稳定平台的角度指向精度、稳定性和随机漂移的要求分别为0.0005°、0.006°/h/Hz和0.0003°/h;航空重力梯度测量分辨率1 E时,对稳定平台对应的指标要求分别降低为0.5°、0.01°/hr/Hz和0.01°/h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重力测量 航空重力梯度测量 惯性稳定平台 加速度计 重力梯度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载动平台位置干扰的传递解算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廷霞 王伟国 陈长青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287-2293,共7页
在研究平台稳定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工程结构配置特点,提出了平台稳定位置干扰值的传递解算算法。该算法首先在稳定平台上安装一个中间惯导,然后建立中间惯导与稳定平台的一致性关系;接着根据实测数据建立车载惯导和中间惯导的关系转换矩... 在研究平台稳定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工程结构配置特点,提出了平台稳定位置干扰值的传递解算算法。该算法首先在稳定平台上安装一个中间惯导,然后建立中间惯导与稳定平台的一致性关系;接着根据实测数据建立车载惯导和中间惯导的关系转换矩阵,通过转换矩阵和车载惯导即可求出中间惯导的值。最后由此构建一个"虚拟惯导"代替中间惯导,该"虚拟惯导"的值就是稳定平台的位置干扰值。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高的解算精度,误差最大值为0.056 1°。该算法在不调整车载惯导状态的基础上,利用现成的车载惯导实现了平台的稳定性,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提高了性价比。目前,该算法已成功应用于车载动平台的稳定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载动平台 惯性平台 坐标转换 位置干扰 自稳定 惯性制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空遥感用三轴惯性稳定平台不平衡力矩前馈补偿方法 被引量:24
14
作者 房建成 戚自辉 钟麦英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8-43,共6页
航空遥感用三轴惯性稳定平台用于稳定成像载荷,获取高分辨的遥感数据。但是由于稳定平台承载大且存在质量偏心,在载机加速度的作用下平台产生幅值较大的不平衡力矩,导致平台的稳定精度下降和相机成像质量退化。为了有效抑制不平衡力矩... 航空遥感用三轴惯性稳定平台用于稳定成像载荷,获取高分辨的遥感数据。但是由于稳定平台承载大且存在质量偏心,在载机加速度的作用下平台产生幅值较大的不平衡力矩,导致平台的稳定精度下降和相机成像质量退化。为了有效抑制不平衡力矩产生的影响,提高平台的稳定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不平衡力矩观测器的惯性稳定平台不平衡力矩前馈补偿方法。首先设计一种不平衡力矩观测器,实时估计出平台的不平衡力矩;然后通过前馈补偿的方法抑制不平衡力矩的作用,从而达到提高平台的稳定精度的目的。仿真结果显示,平台的稳定精度得到大幅度提高,基于不平衡力矩观测器的惯性稳定平台不平衡力矩前馈补偿方法有显著补偿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遥感 三轴惯性稳定平台 质量不平衡 前馈补偿 观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精度伺服稳定跟踪平台数字控制器研制 被引量:20
15
作者 杨海峰 李奇 姬伟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11期96-100,共5页
以陀螺伺服稳定跟踪平台为背景 ,介绍了以DSP为处理核心的平台数字伺服运动控制器的研制 .指出惯性速率环和电机速度环的本质不同 ;提出增加电机转矩 (电流 )环用于提高电机输出转矩线性度的方法 ,从而达到提高惯性速率稳定环的控制效... 以陀螺伺服稳定跟踪平台为背景 ,介绍了以DSP为处理核心的平台数字伺服运动控制器的研制 .指出惯性速率环和电机速度环的本质不同 ;提出增加电机转矩 (电流 )环用于提高电机输出转矩线性度的方法 ,从而达到提高惯性速率稳定环的控制效果 ;介绍了以CCD图像或增量式码盘测角组成系统位置闭环 ,以光纤速率陀螺作为惯性速率反馈传感器组成系统速率闭环 ,附带电流反馈组成电机转矩 (电流 )环和速度、加速度前馈装置的前馈反馈复合控制系统 .组成伺服跟踪平台系统联调后测试结果表明 ,系统具有良好的动、静态性能指标和很好的控制效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陀螺稳定平台 惯性速率稳定环 伺服系统 数字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空遥感惯性稳定平台齿隙非线性建模与补偿 被引量:10
16
作者 周向阳 张宏燕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703-1710,共8页
针对航空遥感惯性稳定平台框架伺服系统中齿隙非线性环节造成的系统驱动延时、换向跳变及冲击振荡等问题,对航空遥感惯性稳定平台齿隙非线性进行建模与补偿。在分析齿隙非线性环节结构和传动特点基础上,建立了齿隙非线性死区模型;利用MA... 针对航空遥感惯性稳定平台框架伺服系统中齿隙非线性环节造成的系统驱动延时、换向跳变及冲击振荡等问题,对航空遥感惯性稳定平台齿隙非线性进行建模与补偿。在分析齿隙非线性环节结构和传动特点基础上,建立了齿隙非线性死区模型;利用MATLAB仿真分析了齿隙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以框架伺服系统为研究对象,应用反步积分法,通过依次选择Lyapunov函数,设计了基于状态反馈的控制器,并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齿隙误差补偿可有效提高系统控制精度;与传统PID控制相比,反步积分法显著降低了齿隙非线性对伺服系统性能的影响,在给定框架期望转角情况下,反步积分法比PID控制响应速度提高78.26%、稳态精度提高2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遥感 惯性稳定平台 框架位置伺服系统 反步积分控制 齿隙非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空遥感用三轴惯性稳定平台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被引量:13
17
作者 阴蕊 房建成 钟麦英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76-680,685,共6页
航空遥感用三轴惯性稳定平台由于其机械结构特点,飞机姿态的扰动会耦合到安装在平台的相机上,影响相机的成像质量。为了对复杂耦合关系进行分析,从分析力学的角度出发,采用拉格朗日第二类方程,考虑轴承摩擦,建立了航空遥感用三轴惯性稳... 航空遥感用三轴惯性稳定平台由于其机械结构特点,飞机姿态的扰动会耦合到安装在平台的相机上,影响相机的成像质量。为了对复杂耦合关系进行分析,从分析力学的角度出发,采用拉格朗日第二类方程,考虑轴承摩擦,建立了航空遥感用三轴惯性稳定平台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基座振动对相机相对于惯性系的扰动进行了数值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基座振动同框架间的耦合力矩相比,基座振动对相机相对于惯性系的扰动占主导作用。当轴承间为动摩擦时,基座振动频率越高,对相机相对惯性系的扰动越小,并从理论上证明了此结论的正确性。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航空遥感用三轴惯性稳定平台的振动主动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惯性稳定平台 拉格朗日力学 动力学建模 基座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空遥感惯性稳定平台内框架拓扑优化设计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仲宇 张涛 +2 位作者 刘家燕 李永刚 王平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29-433,共5页
为了提高航空遥感惯性稳定平台动态性能,减小振动环境对光电载荷成像质量的影响,基于变密度法的拓扑优化理论,采用NX/TOSCA软件,以结构加权柔度最小化为目标函数,以节点的变形量和体积比约束为设计响应限制,对航空遥感惯性稳定平台内框... 为了提高航空遥感惯性稳定平台动态性能,减小振动环境对光电载荷成像质量的影响,基于变密度法的拓扑优化理论,采用NX/TOSCA软件,以结构加权柔度最小化为目标函数,以节点的变形量和体积比约束为设计响应限制,对航空遥感惯性稳定平台内框架进行了拓扑优化设计。依据优化结果,对内框架具体结构形式进行了详细设计。采用NX/Nastran软件对优化后的内框架结构进行了仿真分析。静态分析结果显示,内框架最大变形量为3.5μm,满足指向精度误差分配的要求;模态分析结果显示,内框架结构一阶频率由260 Hz提高到334 Hz,其刚度满足伺服带宽的要求。拓扑优化设计使得内框架的质量由3.6 kg减小到1.8 kg,有利于平台轻量化的实现。最后,通过对指向精度和稳定精度的检测数据以及外场的飞行试验,验证了仿真分析的正确性,表明对内框架拓扑优化设计是成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遥感 拓扑优化 变密度法 惯性稳定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空遥感用惯性稳定平台动力学耦合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张延顺 朱如意 房建成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05-509,共5页
航空遥感用惯性稳定平台承载重量较大的成像载荷,系统相对复杂,耦合明显。根据航空遥感用三轴惯性稳定平台的结构特点,应用矢量叠加原理推导了平台环架运动学方程,建立了欧拉动力学模型,并分析了基座运动情况下各环架间的动力学耦合误... 航空遥感用惯性稳定平台承载重量较大的成像载荷,系统相对复杂,耦合明显。根据航空遥感用三轴惯性稳定平台的结构特点,应用矢量叠加原理推导了平台环架运动学方程,建立了欧拉动力学模型,并分析了基座运动情况下各环架间的动力学耦合误差。仿真结果表明,基座对平台环架耦合较大,环架交叉耦合相对较小,且在外界干扰下基座及环架间的耦合加强。研究结果为稳定平台控制系统设计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遥感 惯性稳定平台 动力学模型 动力学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空遥感惯性稳定平台模糊/PID复合控制 被引量:21
20
作者 周向阳 贾媛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545-2554,共10页
为提高航空遥感惯性稳定平台控制系统稳定精度和扰动抑制能力,在常规PID控制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模糊控制与PID相结合的复合控制算法,分别应用于稳定平台横滚框及俯仰框系统进行实验验证。在三环控制系统位置环中将模糊控制与PID控制方... 为提高航空遥感惯性稳定平台控制系统稳定精度和扰动抑制能力,在常规PID控制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模糊控制与PID相结合的复合控制算法,分别应用于稳定平台横滚框及俯仰框系统进行实验验证。在三环控制系统位置环中将模糊控制与PID控制方法结合使用,并引入变论域思想,建立模糊/PID复合控制器,满足输出偏差变化不同时刻对PID参数整定的要求。通过模糊控制器实时调整PID参数,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动、静态特性,实现多源扰动下惯性稳定平台的高稳定精度控制。分别通过仿真和静动态实验对方法进行分析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与常规PID控制及单纯模糊控制相比,模糊/PID复合控制器具有优越的扰动抑制能力和高稳定精度。相对传统PID控制,横滚框和俯仰框的静态均方根误差(RMS)值分别下降51%和73%、动态RMS值分别下降约20%和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惯性稳定平台 模糊控制 PID 变论域 扰动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