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光Ⅱ装置上间接驱动烧蚀瑞利-泰勒不稳定性实验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吴俊峰 缪文勇 +12 位作者 王立锋 曹柱荣 郁晓瑾 叶文华 郑无敌 刘杰 王敏 江少恩 裴文兵 朱少平 丁永坤 张维岩 贺贤土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9-76,共8页
在神光Ⅱ激光装置上开展了一系列辐射烧蚀Rayleigh-Taylor(RT)不稳定性实验。平面靶烧蚀加速飞行轨迹实验结果与LARED-S模拟结果的比较表明腔壁辐射源能流明显小于激光注入孔的辐射能流,且辐射源的非平衡Planckian谱对靶的飞行轨迹和扰... 在神光Ⅱ激光装置上开展了一系列辐射烧蚀Rayleigh-Taylor(RT)不稳定性实验。平面靶烧蚀加速飞行轨迹实验结果与LARED-S模拟结果的比较表明腔壁辐射源能流明显小于激光注入孔的辐射能流,且辐射源的非平衡Planckian谱对靶的飞行轨迹和扰动增长有重要影响。实验分别观测到初始小扰动幅度烧蚀RT明显的增长和初始大扰动幅度尖钉变窄和气泡变宽的清晰物理图像。通过提高空间分辨率,实验获得了二次和三次谐波的增长数据,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合。神光Ⅱ激光装置上开展的流体不稳定性实验考核了LARED-S程序的一维和二维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惯性约束聚变 流体力学不稳定性 瑞利-泰勒不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光Ⅱ装置上辐射驱动瑞利-泰勒不稳定性实验 被引量:4
2
作者 缪文勇 袁永腾 +12 位作者 丁永坤 叶文华 曹柱荣 胡昕 邓博 吴俊峰 张文海 江少恩 刘慎业 杨家敏 裴文兵 贺贤土 张维岩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41-150,共10页
在神光Ⅱ装置上开展了辐射驱动RT不稳定性的一系列实验,获得了不同初始扰动幅度、不同扰动波长、不同材料样品等条件下辐射烧蚀RT不稳定性增长的高时空分辨背光图像,特别是在大初始扰动幅度样品实验中获得了扰动增长的清晰图像,观察到... 在神光Ⅱ装置上开展了辐射驱动RT不稳定性的一系列实验,获得了不同初始扰动幅度、不同扰动波长、不同材料样品等条件下辐射烧蚀RT不稳定性增长的高时空分辨背光图像,特别是在大初始扰动幅度样品实验中获得了扰动增长的清晰图像,观察到了扰动增长从线性区到非线性区的过渡过程,二次和三次谐波的产生和发展清楚可见。充实了数值模拟程序考核的实验数据库,对间接驱动ICF点火靶设计和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惯性约束聚变 激光间接驱动 内爆 RT不稳定性 辐射驱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中转化生长因子-βR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R、Bax基因突变与微卫星不稳定性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张道富 刘平 +2 位作者 张小勇 黄霞月 杜青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40-343,共4页
目的:检测胃癌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TGF-βR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型受体(IGF-ⅡR)和Bax基因突变与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发生情况,探讨其相关性以及MSI在胃癌发生发展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胃镜下取36例胃癌标本,酚与氯仿... 目的:检测胃癌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TGF-βR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型受体(IGF-ⅡR)和Bax基因突变与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发生情况,探讨其相关性以及MSI在胃癌发生发展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胃镜下取36例胃癌标本,酚与氯仿法抽提基因组DNA,银染PCR-SSCP方法同时检测目的位点。结果:胃癌组织中TGF-BRⅡ、IGF-ⅡR和Bax基因发生突变分别有7例、6例和6例,MSI发生率达58.3%,3种基因突变均见于MSI阳性的胃癌,尤其是MSI-H型胃癌。结论:MSI可通过引起靶基因突变,特别是部分抑癌基因突变,促进了部分胃癌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基因突变 微卫星不稳定性 转化生长因子受体-β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 BAX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间接驱动柱几何内界面减速段的流体力学不稳定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涂绍勇 蒋炜 +12 位作者 尹传盛 于承新 范征锋 袁永腾 蒲昱东 缪文勇 胡昕 李晋 杨轶濛 车兴森 董云松 杨冬 杨家敏 《强激光与粒子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2-28,共7页
研究收缩几何下的流体力学不稳定性增长对于惯性约束聚变靶丸降低流体力学不稳定性增长和混合的优化设计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神光100 kJ激光装置上开展了辐射驱动柱几何内界面减速段的流体力学不稳定性实验,观测到模耦合现象,以及收缩几... 研究收缩几何下的流体力学不稳定性增长对于惯性约束聚变靶丸降低流体力学不稳定性增长和混合的优化设计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神光100 kJ激光装置上开展了辐射驱动柱几何内界面减速段的流体力学不稳定性实验,观测到模耦合现象,以及收缩几何独有的Bell-Plesset(BP)效应,理论预估BP效应导致的扰动增长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实验中观察到驱动不对称性引入的2阶模扰动,M2不对称性约为11%,提出了通过增加黑腔长度来优化驱动不对称性的方法。柱几何流体力学不稳定性增长研究将有助于理解收缩几何效应在高能量密度条件下对流体力学不稳定性增长的影响,为优化惯性约束聚变靶丸设计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几何 减速段 流体力学不稳定性 间接驱动 惯性约束聚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初春双对流强降水带过程诊断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覃皓 范娇 +7 位作者 农孟松 赖珍权 翟舒楠 刘乐 刘晓梅 庞芳 周亦靖 邱滋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17-928,共12页
2023年3月25日20:00至26日08:00,广西出现一次双对流强降水带过程,与以往双雨带存在显著差异,主、客观预报均出现明显偏差。利用多源实况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此次过程进行了Rossby波能量频散、湿位涡及水平锋生强迫等诊断分析。结果表... 2023年3月25日20:00至26日08:00,广西出现一次双对流强降水带过程,与以往双雨带存在显著差异,主、客观预报均出现明显偏差。利用多源实况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此次过程进行了Rossby波能量频散、湿位涡及水平锋生强迫等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该过程发生于大尺度环流调整背景下,中高纬地区源自极涡以及黑海的两支Rossby波列共同促进了东北地区的横槽在东移过程中逐渐转竖,引导冷空气补充南下。低纬地区南支槽在此期间逐渐东移,为广西地区冷垫之上的气层抬升提供动力条件,同时也促进低层冷暖空气在广西交汇。随着冷空气补充南下、惯性振荡促使偏南风向北推进,冷暖空气在广西一带交汇增强,大气湿斜压性增强使得湿位涡发展,导致出现条件对称不稳定层结。暖湿空气自南向北倾斜爬升至700 hPa附近条件对称不稳定区后与高空槽前正涡度平流相配合触发高架对流,使得北支对流带发展。冷空气深入南下后受广西特殊地形影响,等θ_(se)线与流场的有利配置形成拉伸变形效应导致锋生强迫,使得越南东北部南支初始对流触发。北部湾中部低层较大θ_(se)纬向梯度以及强垂直风切变造成较强湿斜压性,促进南支对流系统途经时组织化发展,并由于中层干空气夹卷形成弓形回波。预报中需重点关注数值模式对中层低槽的预报以及冷垫上的热力条件,以捕捉北支锋后高架对流发生发展的关键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对流带/双雨带 高架对流 条件对称不稳定 惯性振荡 锋生强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年江淮梅雨暴雨与湿位涡的关系 被引量:18
6
作者 张端禹 丁治英 +1 位作者 张兴强 徐海明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26-532,共7页
统计了2003年发生在江淮地区的梅雨暴雨,根据暴雨中心对流稳定度及降雨性质将暴雨分为4种类型。分析湿位涡与梅雨暴雨中的惯性不稳定、对称不稳定、对流不稳定的关系发现:第1类暴雨往往与对称不稳定有关,第2类暴雨与对流不稳定有关,且... 统计了2003年发生在江淮地区的梅雨暴雨,根据暴雨中心对流稳定度及降雨性质将暴雨分为4种类型。分析湿位涡与梅雨暴雨中的惯性不稳定、对称不稳定、对流不稳定的关系发现:第1类暴雨往往与对称不稳定有关,第2类暴雨与对流不稳定有关,且这两类暴雨高层多具有强惯性不稳定,降水相对较大;第3、第4类暴雨是稳定性降雨,高层一般不具备惯性不稳定,雨量一般较小。高层的惯性不稳定对降水的加强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暴雨 湿位涡 湿对称不稳定 惯性不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间接驱动惯性约束聚变内爆物理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蒲昱东 陈伯伦 +18 位作者 黄天晅 缪文勇 陈家斌 张继彦 杨国洪 易荣清 韦敏习 杜华冰 彭晓世 余波 蒋炜 晏骥 景龙飞 唐琦 宋仔峰 江少恩 杨家敏 刘慎业 丁永坤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9-140,共12页
激光间接驱动惯性约束聚变利用辐射烧蚀驱动靶丸球形内爆,在减速阶段将内爆动能转化成热斑内能,同时压缩燃料,达到点火条件,实现聚变点火。根据目前认识,影响内爆压缩过程的主要因素包括内爆对称性、燃料熵增因子、内爆速度和混合。内... 激光间接驱动惯性约束聚变利用辐射烧蚀驱动靶丸球形内爆,在减速阶段将内爆动能转化成热斑内能,同时压缩燃料,达到点火条件,实现聚变点火。根据目前认识,影响内爆压缩过程的主要因素包括内爆对称性、燃料熵增因子、内爆速度和混合。内爆物理实验研究的目的是发展对上述影响因素的实验表征方法,获取这些影响因素随靶设计参数的变化规律,建立相应的实验调控能力,最终达到不断提升内爆性能的目的。为此,在内爆对称性方面,开展了Bi球自发光实验,用于研究点火脉冲前2ns驱动不对称性;在内爆速度方面,开展了球面弯晶单能流线实验,测量得到内爆速度和剩余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在混合方面,开展了内壳层示踪涂层内爆混合实验,测量得到环形发光图像。为考察综合内爆性能,在神光Ⅱ和神光Ⅲ原型装置上开展了DT内爆实验,获得了中子产额随初始靶参数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惯性约束聚变 内爆 内爆对称性 流体力学不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空急流形成发展的一种可能机制——重力波的惯性不稳定 被引量:17
8
作者 林永辉 廖清海 王鹏云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74-378,共5页
当斜压大气在高空急流轴附近满足条件 f(f- u/y) <0时 ,非地转运动激发出的重力惯性波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此时 ,斜压大气的地转适应过程无法实现 ,非热成风和垂直环流之间将发生正反馈作用 ,负的非热成风将激发并加强南部上升... 当斜压大气在高空急流轴附近满足条件 f(f- u/y) <0时 ,非地转运动激发出的重力惯性波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此时 ,斜压大气的地转适应过程无法实现 ,非热成风和垂直环流之间将发生正反馈作用 ,负的非热成风将激发并加强南部上升北部下沉的垂直环流 ,垂直上升流的加强将导致低层低压系统的发展和低层流场的辐合 ,使得低层低压系统南侧的气压梯度力增大 ,结果在辐合区南侧形成低空急流。此外 ,非热成风的分布对垂直环流和低空急流的形成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空急流 重力波 惯性不稳定 地转偏差 非地转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年一次梅雨大暴雨成因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张端禹 丁治英 王丛梅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27-832,共6页
运用中尺度非静力模式MM5对2003年梅雨期一次大暴雨天气进行数值模拟,在降雨模拟基本正确的基础上分析暴雨发生原因。结果表明:该次梅雨大暴雨属于切变类暴雨,对流层低层有能量锋区、高层有惯性不稳定活动,暴雨区位于低空急流的左前方... 运用中尺度非静力模式MM5对2003年梅雨期一次大暴雨天气进行数值模拟,在降雨模拟基本正确的基础上分析暴雨发生原因。结果表明:该次梅雨大暴雨属于切变类暴雨,对流层低层有能量锋区、高层有惯性不稳定活动,暴雨区位于低空急流的左前方、高空急流的右前方。暴雨中心物理量要素的时间—高度演变显示:低层正涡度、辐合,高层负涡度、辐散,深厚的上升运动,等相当位温线抬升,湿位涡及其正、斜压分量3者负值加大均有利于降雨加强;暴雨减弱阶段,这些要素一般向相反方向转变。该次大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具有明显的中尺度时、空特点,大暴雨的发生与高层惯性不稳定和低层对流不稳定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暴雨 模拟分析 对流不稳定 惯性不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前汛期锋面对流系统与暖区对流系统的个例分析与对比研究 被引量:46
10
作者 张晓惠 倪允琪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8-121,共14页
在2005年6月20日的一次华南暴雨过程中,影响两广地区局地强降水的两个主要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在性质上有很大不同,初步分析断定,影响广西局地强降水的MCS1为锋面云团,而影响广东局地强降水的MCS2为暖性云团。通过对二者进行对流强度... 在2005年6月20日的一次华南暴雨过程中,影响两广地区局地强降水的两个主要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在性质上有很大不同,初步分析断定,影响广西局地强降水的MCS1为锋面云团,而影响广东局地强降水的MCS2为暖性云团。通过对二者进行对流强度、维持机制以及湿位涡结构的比较分析发现,锋面对流系统MCSl与暖区对流系统MCS2的对流上升速度都很大,引起的局地降水量也相差不多。由于二者存在水汽条件的差异,因此不能排除微小差异主要是由水汽条件直接导致的,无法就此得出它们的对流强度强弱的比较结果;同时,对二者成熟阶段维持机制的对比分析得到,具有锋面特征的MCS1,中高层有很强的偏北气流进入,在对流区是以对流对称不稳定机制来维持对流运动的;而具有非锋面结构的MCS2由于没有偏北气流的进入,加上水汽条件充沛,主要由湿对流不稳定机制来维持对流运动。另外,湿位涡(MPV)结构的对比分析中得到如下结论:在V_(MP)的结构上,二者均表现出中低层潜在对称不稳定结构特征;在V_(MP1)的结构上,锋面对流系统MCS1表现出南北气流相互作用的特征,而暖区对流系统MCS2表现出高低空气流相互作用的特征;最后,在V_(MP2)的结构上,MCS1反映了对流区南北两侧高低空急流的作用,而MCS2则反映了对流区内中高层干冷空气下滑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中尺度对流系统 对流不稳定 惯性不稳定 对流对称不稳定 湿位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南海高空晴空颠簸事件的形成机制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周林 黄超凡 +2 位作者 钟中 曾仕华 王明琨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70-576,共7页
采用WRF模式及其三维变分同化系统,对一次发生于南海高空越洋航线上的晴空颠簸(CAT)事件开展同化AMDAR资料的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研究,探讨副热带高空急流与本次CAT的发生关系。通过对飞机航线上CAT发生时刻附近水平和垂直风场、气压场、... 采用WRF模式及其三维变分同化系统,对一次发生于南海高空越洋航线上的晴空颠簸(CAT)事件开展同化AMDAR资料的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研究,探讨副热带高空急流与本次CAT的发生关系。通过对飞机航线上CAT发生时刻附近水平和垂直风场、气压场、温度场的模拟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此次南海高空越洋航线上的CAT位置及周边区域存在明显的大气重力波活动;(2)影响此次CAT的大气重力波主要来源于副热带高空急流及非地转平衡;(3)急流区以及非地转平衡激发的大气重力波经过水平传播或垂直传播,通过扰动局地大气环境达到Kelvin-Helmholtz不稳定和急流南侧反气旋气流的惯性不稳定的两种机制使波形破碎,从而形成CA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晴空颠簸 WRF模式 高空急流 Kelvin-Helmholtz不稳定 惯性不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力惯性波及其不稳定——急流附近飞机颠簸产生的可能机制 被引量:17
12
作者 李子良 黄仪方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59-865,共7页
基于不可压缩流体运动方程组研究了急流附近重力惯性波及其不稳定,结合飞机风速变化方程,分析指出重力波失稳破碎为湍流是飞机颠簸产生的可能机制。斜压大气在急流轴北侧气旋切变区是惯性稳定的,当满足条件σ=f[f-/y]+N2m2/n2<... 基于不可压缩流体运动方程组研究了急流附近重力惯性波及其不稳定,结合飞机风速变化方程,分析指出重力波失稳破碎为湍流是飞机颠簸产生的可能机制。斜压大气在急流轴北侧气旋切变区是惯性稳定的,当满足条件σ=f[f-/y]+N2m2/n2<0时,由于天气尺度对流不稳定发展而引起重力惯性波不稳定破碎为湍流,可能是急流北侧气旋切变区对流性天气引起飞机颠簸产生的一种机制。但是在急流轴南侧反气旋切变区是惯性不稳定的,当满足条件σ=f[f-/y]+N2m2/n2<0时,可能由于惯性不稳定的作用,急流重力波不稳定发展破碎为湍流,可能是急流南侧反气旋气流中晴空湍流和飞机颠簸产生和发展的一种机制。揭示了急流附近晴空湍流和飞机颠簸产生的物理本质,有利于增强航空飞行颠簸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流重力波 惯性不稳定 对流不稳定 飞机颠簸 晴空湍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驱动强流电子束产生和控制 被引量:5
13
作者 蔡洪波 周沧涛 +8 位作者 贾青 吴思忠 何民卿 曹莉华 陈默 张华 刘杰 朱少平 贺贤土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5,共15页
在惯性约束聚变(ICF)电子束快点火物理方案中,需要超强拍瓦激光脉冲驱动MeV能量的强流电子束,并沉积数十kJ能量到压缩氘氚芯区。强流电子束的束流品质是影响点火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深入了解强流电子束产生物理过程,研制成了三维高性... 在惯性约束聚变(ICF)电子束快点火物理方案中,需要超强拍瓦激光脉冲驱动MeV能量的强流电子束,并沉积数十kJ能量到压缩氘氚芯区。强流电子束的束流品质是影响点火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深入了解强流电子束产生物理过程,研制成了三维高性能、适应上万CPU核规模的并行粒子模拟程序,并开展了大规模数值模拟研究,探索了强流电子束的产生机制和输运规律。回顾了近几年来快点火研究团队围绕强流电子束产生和控制开展的研究,介绍了导致束流品质差的两大物理原因:预等离子体效应和束流不稳定性磁场的随机散射。针对这两个物理原因,提出了四种提高强流电子束品质的方法:(1)双层金锥靶减弱预等离子体的负面效应;(2)输运丝产生环向磁场准直强流电子束;(3)外加磁场导引强流电子束提高耦合效率;(4)抑制束流不稳定性以降低随机磁场对电子束流的散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惯性约束聚变 快点火 高品质强流电子束 预等离子体 束流不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弹性流体纯弹性不稳定现象研究综述 被引量:3
14
作者 阳倦成 张红娜 +3 位作者 李小斌 蔡伟华 张彦 李凤臣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95-516,共22页
近年来黏弹性流体流动的纯弹性不稳定现象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与牛顿流体惯性不稳定现象不同,这种现象是由黏弹性流体流动中的弹性应力和黏性力之间相互作用,使得在较低的雷诺数Re下即可产生复杂的流动分岔不稳定现象.当流... 近年来黏弹性流体流动的纯弹性不稳定现象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与牛顿流体惯性不稳定现象不同,这种现象是由黏弹性流体流动中的弹性应力和黏性力之间相互作用,使得在较低的雷诺数Re下即可产生复杂的流动分岔不稳定现象.当流动中的弹性数较大时,在Re<<Rec(惯性不稳定性产生的临界雷诺数)下,黏弹性流体流动中也可能产生完全由弹性应力引起的纯弹性不稳定现象.以Taylor–Couette流动为基础,对黏弹性流体流动中产生纯弹性不稳定现象的研究现状从实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3个方面进行总结.通过对比这3个方面,总结了弹性流动不稳定现象发生的过程与机理、流动不稳定性产生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方式,并对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今后可能的发展趋势作了分析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弹性流体 流动不稳定性 Deborah数 弹性应力 惯性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SPDT技术制备正弦调制靶的表面起伏图形 被引量:5
15
作者 谢军 黄燕华 +3 位作者 孙涛 郭俊杰 袁光辉 童维超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9-283,共5页
正弦调制靶是瑞利-泰勒(Rayleigh-Taylor,R-T)不稳定性研究的重要实验用靶。从国内外实验用靶的需求出发,采用金刚石车削技术,在紫铜表面完成了振幅为10μm、波长为100μm等一系列正弦曲线的加工。采用直线插补原理编制数控加工程序,利... 正弦调制靶是瑞利-泰勒(Rayleigh-Taylor,R-T)不稳定性研究的重要实验用靶。从国内外实验用靶的需求出发,采用金刚石车削技术,在紫铜表面完成了振幅为10μm、波长为100μm等一系列正弦曲线的加工。采用直线插补原理编制数控加工程序,利用超精密金刚石车床,设计了合理的加工工艺过程,分析了对正弦曲线轮廓加工及测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误差,通过Form Talysurf series 2型触针式轮廓仪对正弦曲线轮廓进行测量。结果表明:正弦曲线轮廓平滑,波长和振幅数值上与理论值基本相同。通过SPDT技术制备的正弦曲线图形基本满足R-T不稳定性实验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 单点金刚石切削 调制靶 惯性约束聚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惯性约束聚变中光学汤姆逊散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志超 赵航 +30 位作者 龚韬 李欣 杨冬 蒋小华 郑坚 刘永刚 刘耀远 陈朝鑫 李三伟 李琦 潘凯强 郭亮 理玉龙 徐涛 彭晓世 吴畅书 张桦森 郝亮 蓝可 陈耀桦 郑春阳 古培俊 王峰 蔡洪波 郑无敌 邹士阳 杨家敏 江少恩 张保汉 朱少平 丁永坤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52-65,共14页
当前,激光惯性约束聚变在越来越接近点火的极端能量密度条件下,实验与模拟的偏离逐渐增大,一个关键原因是缺乏对黑腔等离子体状态及其影响黑腔能量学和内爆对称性的细致研究和判断。光学汤姆逊散射主动式、诊断精确、参数完备的优点,使... 当前,激光惯性约束聚变在越来越接近点火的极端能量密度条件下,实验与模拟的偏离逐渐增大,一个关键原因是缺乏对黑腔等离子体状态及其影响黑腔能量学和内爆对称性的细致研究和判断。光学汤姆逊散射主动式、诊断精确、参数完备的优点,使之成为激光惯性约束聚变黑腔等离子体状态参数精密诊断的标准方法。中国面向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研究的光学汤姆逊散射实验技术的发展与神光系列激光装置的建设和在其上开展的物理实验紧密相关。近年来,四倍频汤姆逊散射实验技术在神光III原型和100 kJ激光装置上相继建立,部分实验结果不仅加深了对激光惯性约束聚变靶物理的认识,还反映了实验条件对汤姆逊散射诊断的影响,促进了实验技术的精密化发展。在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多支路汤姆逊散射、五倍频汤姆逊散射和超热相干汤姆逊散射等新技术,面向点火黑腔条件,大幅提升激光等离子体状态参数的诊断精度,开展新物理机制的探索和研究,在激光惯性约束聚变和其他高能量密度物理科学领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惯性约束聚变 光学汤姆逊散射 等离子体状态参数 激光等离子体不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惯性稳定性在伴有高低空急流的暴雨中的作用 被引量:12
17
作者 张文龙 周军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73-480,共8页
通过对低空西南急流左前方和高空偏北大风轴右后方的惯性稳定性和对称稳定性的理论分析和实例计算 ,表明 :低空急流左前方惯性稳定度大值区的存在 ,有利于低层湿热能量的积累 ,使低层倾斜对流的不稳定发展更多期望于条件性对称不稳定或... 通过对低空西南急流左前方和高空偏北大风轴右后方的惯性稳定性和对称稳定性的理论分析和实例计算 ,表明 :低空急流左前方惯性稳定度大值区的存在 ,有利于低层湿热能量的积累 ,使低层倾斜对流的不稳定发展更多期望于条件性对称不稳定或对流不稳定 ;高空偏北大风轴 (西风急流 )的存在 ,是其右后方 (右侧 )出现对称不稳定的有利条件 ,高空相对容易出现干对称不稳定 ;惯性稳定性的作用 ,使低层的倾斜对流更偏向于垂直方向 ,有利于对流发展 ,使高层的倾斜对流更偏向于水平方向 ,有利于高层辐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惯性稳定性 低空急流 暴雨 倾斜对流 对称不稳定 热力学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聚变内爆流体不稳定性基础问题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立锋 叶文华 +58 位作者 陈竹 李永升 丁永坤 赵凯歌 张靖 李志远 杨云鹏 吴俊峰 范征锋 薛创 李纪伟 王帅 杭旭登 缪文勇 袁永腾 涂绍勇 尹传盛 曹柱荣 邓博 杨家敏 江少恩 董佳钦 方智恒 贾果 谢志勇 黄秀光 傅思祖 郭宏宇 李英骏 程涛 高振 方丽丽 王保山 王英华 曾维新 卢艳 旷圆圆 赵振朝 陈伟 戴振生 谷建法 葛峰峻 康洞国 张桦森 乔秀梅 李蒙 刘长礼 申昊 许琰 高耀明 刘元元 胡晓燕 徐小文 郑无敌 邹士阳 王敏 朱少平 张维岩 贺贤土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0,共60页
激光聚变有望一劳永逸地解决人类的能源问题,因而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一直是国际研究的前沿热点。目前实现激光惯性约束聚变所面临的最大科学障碍(属于内禀困难)是对内爆过程中高能量密度流体力学不稳定性引起的非线性流动的有效控... 激光聚变有望一劳永逸地解决人类的能源问题,因而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一直是国际研究的前沿热点。目前实现激光惯性约束聚变所面临的最大科学障碍(属于内禀困难)是对内爆过程中高能量密度流体力学不稳定性引起的非线性流动的有效控制,对其研究涵盖高能量密度物理、等离子体物理、流体力学、计算科学、强冲击物理和高压原子物理等多个学科,同时还要具备大规模多物理多尺度多介质流动的数值模拟能力和高功率大型激光装置等研究条件。作为新兴研究课题,高能量密度非线性流动问题充满了各种新奇的现象亟待探索。此外,流体力学不稳定性及其引起的湍流混合,还是天体物理现象(如星系碰撞与合并、恒星演化、原始恒星的形成以及超新星爆炸)中的重要过程,涉及天体物理的一些核心研究内容。本文首先综述了高能量密度非线性流动研究的现状和进展,梳理了其中的挑战和机遇。然后介绍了传统中心点火激光聚变内爆过程发生的主要流体力学不稳定性,在大量分解和综合物理研究基础上,凝练出了目前制约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内爆性能的主要流体不稳定性问题。接下来,总结了国外激光聚变流体不稳定性实验物理的研究概况。最后,展示了内爆物理团队近些年在激光聚变内爆流体不稳定性基础性问题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该团队一直从事激光聚变内爆非线性流动研究与控制,以及聚变靶物理研究与设计,注重理论探索和实验研究相结合,近年来在内爆重要流体力学不稳定性问题的解析理论、数值模拟和激光装置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有力地推动了该研究方向在国内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聚变 惯性约束聚变 流体力学不稳定性 高能量密度物理 非线性流动 辐射流体力学 内爆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砻江锦屏二级水电站皮带输送隧洞施工中的地质问题分析及其处理措施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建友 伍法权 +4 位作者 卢丙清 刘彤 梁宁 薛继洪 衣晓强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90-596,共7页
重力坍塌、脆性破坏和楔形掉块是锦屏二级水电站皮带输送隧洞施工中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重力坍塌主要存在于Ⅳ类和Ⅴ类松散破碎岩体中,围岩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坍塌;脆性破坏主要存在于Ⅰ类和Ⅱ类完整坚硬岩体中,围岩在高地应力作用下发... 重力坍塌、脆性破坏和楔形掉块是锦屏二级水电站皮带输送隧洞施工中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重力坍塌主要存在于Ⅳ类和Ⅴ类松散破碎岩体中,围岩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坍塌;脆性破坏主要存在于Ⅰ类和Ⅱ类完整坚硬岩体中,围岩在高地应力作用下发生脆性破裂;楔形掉块主要存在于Ⅱ类、Ⅲ类和Ⅳ类较完整岩体中,围岩在结构面切割组合下形成楔形块体并在重力作用下向临空面发生掉落。根据不同的破坏模式,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开挖支护措施:重力坍塌段采取了超前锚喷、短进尺、强支护;脆性破坏采取了监测预报、光面爆破、超前钻孔;楔形掉块采取了喷锚支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锦屏二级水电站 皮带输送隧洞 地质问题 处理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热和惯性不稳定与气旋爆发性发展关系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郭大梅 丁治英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94-800,共7页
利用PSU/NCAR MM5模式对1981年12月19日20时—21日20时一次太平洋西部气旋强烈爆发过程进行干过程和控制过程对比数值模拟试验,得出:潜热释放使对流层顶和等温面抬高,气流在高层上升冷却形成扰动槽,其适应过程使高层出现惯性不稳定。惯... 利用PSU/NCAR MM5模式对1981年12月19日20时—21日20时一次太平洋西部气旋强烈爆发过程进行干过程和控制过程对比数值模拟试验,得出:潜热释放使对流层顶和等温面抬高,气流在高层上升冷却形成扰动槽,其适应过程使高层出现惯性不稳定。惯性不稳定总是伴随强惯性稳定区存在,两者产生的加速度场可形成高层辐合、辐散引起气旋加强以及降水加大,降水加强又使潜热进一步加大和扰动槽加强,从而导致惯性不稳定加剧。这种正反馈的过程有利于气旋的加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热释放 惯性不稳定 爆发性气旋 扰动槽 数值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