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4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粒型籼粳杂交稻浙优77高产高效制种技术
1
作者 沈建勋 祁永斌 +4 位作者 王林友 陈明祥 吕向朝 张浩迪 黄惠芳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309-312,共4页
浙优77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联合谷之雨(浙江湖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杭州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选育的长粒型籼粳杂交稻新组合,具有产量高、米质优、转色好等特点,2024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 浙优77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联合谷之雨(浙江湖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杭州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选育的长粒型籼粳杂交稻新组合,具有产量高、米质优、转色好等特点,2024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浙江省作单季晚稻种植。为加速籼粳杂交稻新品种浙优77的推广,提高新品种制种产量,文章介绍了浙优77的亲本特性及高产高效制种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优77 长粒型籼粳杂交稻 高产 制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长粒型籼粳杂交稻新品种浙优77的选育及其特征特性与栽培技术
2
作者 祁永斌 王林友 +2 位作者 吕向朝 蒋根水 张浩迪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838-842,共5页
长粒型籼粳杂交稻新组合浙优77是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谷之雨(浙江湖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杭州种业集团合作选育的中熟三系籼粳杂交稻组合,以长粒粳型不育系浙杭K68A(浙75A)为母本、广亲和偏籼型恢复系浙恢F27... 长粒型籼粳杂交稻新组合浙优77是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谷之雨(浙江湖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杭州种业集团合作选育的中熟三系籼粳杂交稻组合,以长粒粳型不育系浙杭K68A(浙75A)为母本、广亲和偏籼型恢复系浙恢F27为父本配组而成,2024年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浙审稻2024017)。浙优77具有产量高、米质优、转色好、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合在浙江省及周边稻区作单季晚稻种植。本文对浙优77的选育、品种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做了简要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优77 长粒型籼粳杂交稻 选育 特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优质籼粳杂交稻新组合浙粳嘉优710的选育
3
作者 张馨月 叶胜海 +2 位作者 董俊杰 富昊伟 李友发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830-833,共4页
浙粳嘉优710是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和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利用三系粳型不育系浙粳7A和籼型恢复系DR610进行配组育成的籼粳杂交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高产、广适、米质优等特点,2022年... 浙粳嘉优710是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和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利用三系粳型不育系浙粳7A和籼型恢复系DR610进行配组育成的籼粳杂交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高产、广适、米质优等特点,2022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介绍了其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栽培及制种技术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杂交稻 浙粳嘉优710 高产 优质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在浙东地区作再生稻的适应性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胡继杰 叶凯 +4 位作者 蒋琪 何冰清 陈少杰 陈志新 章志远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3-86,共4页
为提高浙东地区再生稻综合生产能力,促进水稻产业发展,于2023年在宁波市开展甬优系列再生稻品种比较试验,筛选适宜浙东地区推广种植的高产优质再生稻新品种。综合考量了5个供试品种在两季产量、再生能力和再生季稻米品质等方面的综合表... 为提高浙东地区再生稻综合生产能力,促进水稻产业发展,于2023年在宁波市开展甬优系列再生稻品种比较试验,筛选适宜浙东地区推广种植的高产优质再生稻新品种。综合考量了5个供试品种在两季产量、再生能力和再生季稻米品质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得出以下结论:甬优4901和甬优6760表现突出,熟期适中、产量高、再生能力较强、再生季稻米品质优,适宜在浙东地区作再生稻推广;甬优1540也展现出了良好的丰产性和再生能力,但其生育期相对较长,在宁波南部地区作再生稻种植时,为确保安全齐穗,需采取提前播种、提高留桩高度等栽培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 稻米品质 有效积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粳杂交水稻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5
作者 马双双 黄玲玲 +5 位作者 王伟 杨用丹 翟荣荣 叶靖 巫明明 叶胜海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1297-1307,共11页
亚洲栽培稻在驯化过程中形成了籼稻和粳稻2个亚种,两者在种植环境、植株和籽粒特性以及基因组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有效利用籼粳亚种间的遗传差异,能够借助强大的杂种优势进一步提高水稻的产量。本文概述了籼稻和粳稻之间的分类与分化差... 亚洲栽培稻在驯化过程中形成了籼稻和粳稻2个亚种,两者在种植环境、植株和籽粒特性以及基因组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有效利用籼粳亚种间的遗传差异,能够借助强大的杂种优势进一步提高水稻的产量。本文概述了籼稻和粳稻之间的分类与分化差异,论述了目前已经定位及克隆的亚种间杂种不育基因和分子作用机制,分析了已经鉴定的杂种优势基因及杂种优势作用机制,汇总了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籼粳杂交稻品种数据,旨在为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以及籼粳杂交稻新品种的培育提供有益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分化 杂种不育 杂种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粳优4号品种特性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6
作者 章文斌 任军凯 +1 位作者 叶胜海 张国萍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1583-1586,共4页
浙粳优4号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联合多家单位育成的籼粳杂交稻品种。该品种表现为穗大粒多,分蘖能力强,抗倒伏性突出,熟期转色好。为确保其丰产,本文对其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探索,为该品种的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 籼粳杂交稻 浙粳优4号 特征特性 高产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产优质早熟籼粳杂交稻浙优915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7
作者 王建军 宋建 +2 位作者 崔永涛 范宏环 唐立群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9期2014-2018,共5页
高产与优质是水稻产业的关键性目标,然而这2个性状存在明显的矛盾,运用常规育种技术在同一品种上集聚2个性状非常困难。本研究团队采用分子育种技术与籼粳杂种优势利用方法相结合,成功选育出超高产优质早熟籼粳杂交稻浙优915。该品种在... 高产与优质是水稻产业的关键性目标,然而这2个性状存在明显的矛盾,运用常规育种技术在同一品种上集聚2个性状非常困难。本研究团队采用分子育种技术与籼粳杂种优势利用方法相结合,成功选育出超高产优质早熟籼粳杂交稻浙优915。该品种在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表现出超高产潜力。稻米品质符合食用稻部标三等,评价指标中除碱消值外,其余指标符合部标一等。全生育期为146.5~156.5 d,比嘉优5号早熟0.3~0.9 d。2023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适宜在浙江、上海、安徽、湖北、苏南等南方粳稻种植区推广应用。根据浙优915品种特性,提出提高有效穗数和增加每穗粒数的关键性高产栽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杂交稻 选育 超高产 优质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溉模式对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徐冉 杨文叶 +6 位作者 朱均林 陈松 徐春梅 刘元辉 章秀福 王丹英 褚光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5-439,共15页
旨在探讨不同灌溉模式对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阐明其相关生理基础。本研究以甬优1540为材料,设置了3种灌溉模式,即长淹灌溉(continuous flooding,CF)、轻度干湿交替灌溉(alternate wetting and moderate dryin... 旨在探讨不同灌溉模式对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阐明其相关生理基础。本研究以甬优1540为材料,设置了3种灌溉模式,即长淹灌溉(continuous flooding,CF)、轻度干湿交替灌溉(alternate wetting and moderate drying, AWMD)以及重度干湿交替灌溉(alternate wetting and severe drying, AWSD)。研究结果表明,与CF相比, AWMD与AWSD均能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幅分别为22.6%~25.6%与18.2%~23.1%;AWMD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增幅为8.6%~10.0%,而AWSD则显著降低水稻产量,降幅为6.0%~7.5%。与CF相比, AWMD显著降低了拔节期水稻的茎蘖数、地上部干物质重、叶面积指数、移栽至齐穗期的光合势以及移栽至拔节期的作物生长速率,但显著提高了茎蘖成穗率、拔节至齐穗期的作物生长速率、主要生育期水稻根长密度、深根比、比根长、根系总吸收表面积与活跃吸收表面积,以及灌浆后2次土壤复水期的剑叶净光合速率、根系氧化力、根系与叶片中玉米素和玉米素核苷(Z+ZR)含量、籽粒中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等指标。以上结果表明, AWMD可以协同提高甬优1540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优化根-冠生长发育特征,提高灌浆期植株生理活性,实现高产与水分高效利用,为本研究最佳水分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杂交稻 干湿交替灌溉 产量 水分利用率 根系形态与生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甬优籼粳杂交稻作再生稻种植的再生特性及产量形成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谌江华 汪峰 +5 位作者 史骏 肖山 何水清 王亚梁 朱德峰 陈若霞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2-138,共7页
为探究甬优籼粳杂交稻作再生稻种植时的再生特性及产量形成特点,以生产上应用广泛的甬优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1540和甬优4949为试验材料、籼型杂交稻品种隆两优534为对照材料作再生稻种植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显示:籼粳杂交稻和籼型杂交稻... 为探究甬优籼粳杂交稻作再生稻种植时的再生特性及产量形成特点,以生产上应用广泛的甬优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1540和甬优4949为试验材料、籼型杂交稻品种隆两优534为对照材料作再生稻种植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显示:籼粳杂交稻和籼型杂交稻2个类型品种的再生特性存在显著差异;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和甬优4949的优势再生节位为低节位的倒5节和倒4节,2个节位的再生苗有效穗占比之和分别为81.9%和68.9%,产量贡献率之和分别为89.6%和72.5%;2个节位再生稻的穗长、每穗粒数显著高于倒3节和倒2节,并呈现出从下往上节位逐步变小的趋势;而籼型杂交稻品种隆两优534的优势再生节位则是高节位的倒2节和倒3节,2个节位的有效穗占比和产量贡献率之和分别为71.5%和72.5%;甬优4949头季稻收割后1~7 d内的再生苗的成穗率、有效穗占比和产量贡献率分别为89.4%、74.6%和79.2%,均显著高于收割后8~12 d和12 d以上的再生苗;甬优1540和甬优4949再生稻的穗长、每穗粒数均要显著大于隆两优534,产量分别增产21.6%和17.3%。结果表明甬优籼粳杂交稻的低节位强再生力和再生苗穗大粒多的再生特性是其作再生稻种植时易获得高产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杂交稻 再生稻 再生特性 产量形成 轻简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高产籼粳杂交稻嘉禾优7245的选育及制种技术 被引量:2
10
作者 金浩晶 周巧钰 +2 位作者 厉伟杉 郑利欣 董国军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785-789,共5页
嘉禾优7245是中国水稻研究所联合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等多家单位,以嘉禾212A(长粒型粳稻三系不育系)为母本与中恢7245(中籼迟熟型恢复系)为父本选育的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高产、优质、抗倒伏等优势,于2017年7月通过国家审定... 嘉禾优7245是中国水稻研究所联合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等多家单位,以嘉禾212A(长粒型粳稻三系不育系)为母本与中恢7245(中籼迟熟型恢复系)为父本选育的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高产、优质、抗倒伏等优势,于2017年7月通过国家审定(国审稻20170064),2020—2022年先后通过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审稻2020220号)、广西壮族自治区晚稻(桂审稻2022093号)、江西省(赣审稻20210016)的品种审定,2022年通过福建省:(闽)引种〔2022〕第1号的引种备案,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中、晚稻种植。文章介绍了嘉禾优7245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高产栽培及制种技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高产籼粳杂交稻 嘉禾优7245 选育 制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高产籼粳杂交稻嘉丰优3号的选育及制种技术 被引量:2
11
作者 金浩晶 曹郁青 +3 位作者 郑利欣 厉伟杉 马强 董国军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780-784,共5页
嘉丰优3号是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联合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可得丰种业有限公司,以嘉禾112A(长粒型粳稻三系不育系)为母本与G1143(中籼迟熟型恢复系)为父本选育的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高产、优质、中抗稻瘟病等优势,于2021年... 嘉丰优3号是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联合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可得丰种业有限公司,以嘉禾112A(长粒型粳稻三系不育系)为母本与G1143(中籼迟熟型恢复系)为父本选育的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高产、优质、中抗稻瘟病等优势,于2021年4月通过浙江审定(浙审稻2021019),2021—2023年先后通过了江西省[(赣)引种〔2021〕第001号]、安徽省(皖引稻2021066)、福建省[(闽)引种〔2022〕第1号]、湖北省(鄂引种2022055)的引种备案,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中稻种植。文章介绍了嘉丰优3号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高产栽培及制种技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高产籼粳杂交稻 嘉丰优3号 选育 制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贮藏对不同形态籼粳杂交稻米品质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让学娜 董翼飞 朱麟 《粮油食品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8-185,共8页
为明确不同形态贮藏籼粳杂交稻米品质及挥发性成分变化规律,研究以甬优1540稻米为试材,在稻谷、糙米、精米三种形态贮藏条件下,以常规仓储为对照,考察了低温(15±1℃,RH60%)对其品质(脂肪酸值、感官评分)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结果表... 为明确不同形态贮藏籼粳杂交稻米品质及挥发性成分变化规律,研究以甬优1540稻米为试材,在稻谷、糙米、精米三种形态贮藏条件下,以常规仓储为对照,考察了低温(15±1℃,RH60%)对其品质(脂肪酸值、感官评分)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低温贮藏稻米,6个月开始感官品质显著优于常规仓储,12个月后脂肪酸值显著优于常规仓储,而采用稻谷或糙米形态贮藏显著优于精米贮藏(12个月);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分析不同处理的稻米挥发性成分时发现,相对于新鲜稻米,经贮藏6~12个月稻米中醛酮类物质含量升高,其中,贮藏6个月的样本间挥发性成分差异相对较小,贮藏12个月的样本间差异相对较大,常温样本中的2-甲基丁醇、戊醛、己醛、3-甲基丁醛等物质含量高于低温贮藏,环己酮、2-丁酮、丁醛、3-羟基-2-丁酮等物质含量低于低温贮藏。综上,相对于常规贮藏,稻谷或糙米低温贮藏可以更好地维持籼粳杂交稻米品质及挥发性成分。研究可为籼粳杂交稻米采后贮运生产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杂交稻 储存形态 储存品质 挥发性风味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作晚稻品种生长特性及产量比较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丽丹 包碎云 朱德峰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11期2543-2546,共4页
针对连作晚稻季节紧、产量低的问题,比较6个高产杂交稻品种的生长特性和产量。结果表明,甬优59、华中优9326、嘉丰优2号和甬优31每667 m^(2)产量分别较对照品种甬优1540提高12.0%、14.0%、15.4%和16.4%。嘉丰优2号和华中优9326产量较对... 针对连作晚稻季节紧、产量低的问题,比较6个高产杂交稻品种的生长特性和产量。结果表明,甬优59、华中优9326、嘉丰优2号和甬优31每667 m^(2)产量分别较对照品种甬优1540提高12.0%、14.0%、15.4%和16.4%。嘉丰优2号和华中优9326产量较对照品种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提高,甬优31和甬优59产量较甬优1540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每穗粒数提高。供试品种的生育期较对照品种延长1~6 d。生产上可根据早晚稻品种的生育期进行搭配,选用生长期适宜的杂交稻品种作连作晚稻机插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作晚稻 杂交稻 籼粳杂交稻 机插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滨海盐碱地籼粳杂交稻产量优势形成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耿孝宇 张翔 +10 位作者 刘洋 左博源 朱旺 马唯一 汪璐璐 孟天瑶 高平磊 陈英龙 许轲 戴其根 韦还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53-1270,共18页
旨在探明滨海盐碱地大田条件下籼粳杂交稻产量优势形成特征。2021—2022年,在江苏省滨海盐碱地择取中度盐碱地(medium saline-alkali soil,MS,土壤电导率平均2.7 dSm^(-1))和重度盐碱地(high saline-alkali soil,HS,土壤电导率平均7.2 d... 旨在探明滨海盐碱地大田条件下籼粳杂交稻产量优势形成特征。2021—2022年,在江苏省滨海盐碱地择取中度盐碱地(medium saline-alkali soil,MS,土壤电导率平均2.7 dSm^(-1))和重度盐碱地(high saline-alkali soil,HS,土壤电导率平均7.2 dSm^(-1))两类典型田块,以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和甬优4949)、常规粳稻(南粳9108和淮稻5号)、杂交籼稻(丰优香占和Y两优372)3种类型水稻品种为试材,探究实地条件下盐胁迫对不同类型品种产量及其形成特征的影响。与中度盐碱地相比:(1)重度盐碱地下各类型品种的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显著低于中度盐碱地。中度和重度盐碱地下,籼粳杂交稻的产量均显著高于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这主要是由于其较高的每穗粒数。(2)重度盐碱地下各类型品种关键生育期(拔节、抽穗和成熟期)的群体茎蘖数及茎蘖成穗率均显著下降。中度和重度盐碱地下,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关键生育期的群体茎蘖数及茎蘖成穗率均高于籼粳杂交稻。(3)重度盐碱地下各类型品种关键生育期的干物重均显著下降。中度及重度盐碱地下,籼粳杂交稻抽穗期和成熟期干物重、拔节期—抽穗期和抽穗—成熟期作物生长速率均显著高于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重度盐碱地下各类型品种的收获指数呈上升趋势。籼粳杂交稻在重度盐碱地下的收获指数高于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4)重度盐碱地下各类型品种关键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播种期—拔节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抽穗期—成熟期光合势均显著下降。中度和重度盐碱地下,籼粳杂交稻成熟期叶面积指数和抽穗期—成熟期光合势均显著高于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抽穗期—成熟期叶面积指数衰减率则呈相反趋势。(5)重度盐碱地下各类型品种株高、上三叶叶长和叶宽、叶片SPAD值和光合速率均显著下降。中度和重度盐碱地下,籼粳杂交稻上三叶叶长和叶宽、叶片SPAD值和光合速率均高于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本研究结果表明,滨海盐碱地实地条件下,盐胁迫显著影响水稻产量及其形成特征。与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相比,籼粳杂交稻在滨海盐碱地仍具有较高的产量优势,这主要得益于其较高的每穗粒数;此外,较高的作物生长速率、较大的上三叶叶面积及其较强的叶片持绿性也是籼粳杂交稻在滨海盐碱地具有较好产量优势的重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盐碱地 水稻 籼粳杂交稻 产量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粳杂交稻新品种春优87农艺性状及栽培技术要点 被引量:1
15
作者 支新中 陈中林 +1 位作者 应巧红 龙启勇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9期2019-2022,共4页
春优87系中国水稻研究所选育的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202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稻20210374),适宜在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安徽省沿江、湖北省沿江粳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单季晚稻种植。2022—2023年在永康市... 春优87系中国水稻研究所选育的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202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稻20210374),适宜在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安徽省沿江、湖北省沿江粳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单季晚稻种植。2022—2023年在永康市引进展示示范,春优87表现为生长整齐一致,后期青秆黄熟,具有转色好、抗倒性强、丰产性好、米质优等优点。文章对其展示示范种植表现和农艺性状进行了总结,并介绍了从种子处理、适时播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水浆管理、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为春优87在永康地区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杂交稻 春优87 栽培技术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粳杂交稻新品种试验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16
作者 谢锂波 李海波 +2 位作者 张恺 叶凯 谢惠熠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4年第8期164-166,共3页
2023年,余姚市种子种苗管理站开展了9个适宜在浙江省粳稻区作单季晚稻新品种机插试验。机插是单季稻栽培主要方式之一,籼粳杂交稻既具有籼稻米饭的蓬松清香,又具有粳稻米饭柔滑甘润,为进一步推广种植,对试验品种特性进行科学评价。
关键词 籼粳杂交稻 产量 品质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素水平对籼粳杂交稻产量和贮藏蛋白的影响
17
作者 孙建龙 张新城 +4 位作者 任韵 王丰颖 陆鸿英 钱伟红 马善林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823-829,共7页
氮素对稻米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研究颇广,但籼粳杂交稻强弱势粒蛋白组分的积累动态、蛋白质分布及其对氮素的响应鲜有报道。以两个籼粳杂交稻(甬优12和甬优17)为材料,设置4个氮肥水平,即N0(不施氮)、低氮(100 kg·hm^(-2))、中氮(200 k... 氮素对稻米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研究颇广,但籼粳杂交稻强弱势粒蛋白组分的积累动态、蛋白质分布及其对氮素的响应鲜有报道。以两个籼粳杂交稻(甬优12和甬优17)为材料,设置4个氮肥水平,即N0(不施氮)、低氮(100 kg·hm^(-2))、中氮(200 kg·hm^(-2))和高氮(300 kg·hm^(-2)),比较了产量、粒型、强弱势粒干物质积累与贮藏蛋白的积累特征。结果显示,施氮显著提高两品种的产量以及蛋白质含量,但品种间对氮素响应存在差异。甬优12在低氮下就能获得较高产量,且其蛋白质积累对氮素响应也较稳定,能实现高产优质的平衡。低氮对粒型无显著影响,高氮显著降低长宽比,导致粒重轻微下降。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积累过程存在此起彼伏的现象,从而维持总蛋白的相对平衡。弱势粒蛋白质含量高于强势粒,但因其粒重小导致总积累量仍然低于强势粒。贮藏蛋白主要富集在籽粒外层胚乳中,甬优17对氮素响应较甬优12更敏感。研究结果可为籼粳杂交稻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杂交稻 蛋白组分 粒型 强弱势粒 氮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粳杂交水稻春优86的选育与制繁种技术
18
作者 陈中林 麻人方 +1 位作者 刘化宙 龙启勇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7期1531-1538,共8页
春优86是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浙江科诚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利用早熟晚粳不育系春江88A和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T6配组而成的籼粳亚种间杂交稻新组合,具有株高适中、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等特点,2023年11月通过农业农村部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 春优86是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浙江科诚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利用早熟晚粳不育系春江88A和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T6配组而成的籼粳亚种间杂交稻新组合,具有株高适中、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等特点,2023年11月通过农业农村部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20233243),适宜在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安徽省沿江、湖北省沿江的粳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单季晚稻种植。本文介绍了春优86的选育过程、产量表现、特征特性、栽培技术要点和制繁种技术,为后续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杂交水稻 春优86 品种选育 制繁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粳杂交稻品种春优83在余杭的试种表现及栽培技术
19
作者 马伟洪 金明浩 汪璐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864-868,共5页
春优83是余杭区从中国水稻研究所引进的超高产籼粳杂交稻新品种,从2023年度余杭区生产示范表现来看,该品种具有植株长势强、穗大粒多、丰产性好、抗倒等特点,多点示范平均产量达12 920 kg·hm^(-2)。其高产栽培技术为培育带蘖壮秧... 春优83是余杭区从中国水稻研究所引进的超高产籼粳杂交稻新品种,从2023年度余杭区生产示范表现来看,该品种具有植株长势强、穗大粒多、丰产性好、抗倒等特点,多点示范平均产量达12 920 kg·hm^(-2)。其高产栽培技术为培育带蘖壮秧、适龄移栽、精准施肥、好氧灌溉和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优83 籼粳杂交稻 余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插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抗倒伏能力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0
20
作者 许俊伟 孟天瑶 +5 位作者 荆培培 张洪程 李超 戴其根 魏海燕 郭保卫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767-1776,共10页
以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2640、甬优1640,杂交籼稻品种丰两优香1号、新两优6380为材料,设置6个密度(A:31.7 cm×30.0 cm、B:22.2 cm×30.0 cm、C:17.1 cm×30.0 cm、D:13.9 cm×30.0 cm、E:11.7 cm×30.0 cm、F:10.6 c... 以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2640、甬优1640,杂交籼稻品种丰两优香1号、新两优6380为材料,设置6个密度(A:31.7 cm×30.0 cm、B:22.2 cm×30.0 cm、C:17.1 cm×30.0 cm、D:13.9 cm×30.0 cm、E:11.7 cm×30.0 cm、F:10.6 cm×30.0 cm),比较研究不同机插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抗倒伏能力的影响。两年试验结果表明,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籼粳杂交稻和杂交籼稻均以13.9 cm×30.0 cm处理产量最高。密度对两种类型水稻影响也不完全一致,籼粳杂交稻在C^E密度下产量均高于10.5 t hm–2,且未发生倒伏或倒伏较少,能获得高产稳产;杂交籼稻只有在D密度下产量高于10.0 t hm–2,表观倒伏率较高,较难稳产。随着密度的增加,2个类型品种茎秆的倒伏指数逐渐增大,茎粗、单位节间干重、茎壁厚度都呈下降趋势。随着灌浆时间的增加,籼粳杂交稻倒伏指数先升高后降低,高峰值出现在抽穗后30 d,茎壁厚度、节间充实度、单茎茎鞘重先降低后升高,抽穗后30 d达最低值。杂交籼稻倒伏指数一直升高,茎壁厚度一直下降,节间充实度先下降,抽穗后30 d后略有下降或回升但不明显,单茎茎鞘重先降低后升高,抽穗后30 d最低,抽穗后30 d前后是发生倒伏的敏感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杂交稻 杂交籼稻 产量 机插密度 倒伏敏感时期 抗倒伏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