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场FT—IR光谱电化学方法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昌国 黄宗卿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1989年第4期16-21,共6页
介绍了常规FT-IR光谱仪上的现场电化学测定,分析讨论了这一方法在溶液反应及其定量处理,修饰膜电极,金属的氧化,腐蚀与缓蚀等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 化学 电极 表面膜 ft-ir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为探针分子的原位FT-IR技术研究Pd/HM表面金属的分散态
2
作者 苏运来 尚雪亚 +1 位作者 胡家芬 李全芝 《郑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8年第1期78-81,共4页
以CO为探针分子的IR研究表明,在Pd/HM上,钯还原前后具有不同对CO的线式吸附态.还原前分别在2156cm-1和2045cm-1处有两个IR吸收峰;而还原后在2000cm-1附近出现几个重叠在一起的IR吸收峰,2... 以CO为探针分子的IR研究表明,在Pd/HM上,钯还原前后具有不同对CO的线式吸附态.还原前分别在2156cm-1和2045cm-1处有两个IR吸收峰;而还原后在2000cm-1附近出现几个重叠在一起的IR吸收峰,2156cm-1处小峰几乎消失,这是因为Pd2+被还原引起的.CO的IR-TPD谱说明低于2000cm-1的峰是CO的桥式强吸附态,高于此波数的峰是线式弱吸附.氢还原前后的Pd/HM表面活性差异明显.同时,375℃氢还原将导致表面钯积块,分散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针分子 ft-ir 氢型丝光沸石 分散态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鳞胶原蛋白提取工艺的优化 被引量:54
3
作者 钟朝辉 李春美 +2 位作者 梁晋鄂 顾海峰 窦宏亮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62-166,共5页
采用胃蛋白酶从鱼鳞中提取胶原蛋白,考察了提取介质、前处理、搅拌、提取次数及提取时间等对胶原蛋白提取的影响。结果表明:鱼鳞胶原蛋白的最佳提取工艺为采用微波处理辅助去杂,以10%柠檬酸脱钙后,再以1%柠檬酸作为提取介质,同时加以搅... 采用胃蛋白酶从鱼鳞中提取胶原蛋白,考察了提取介质、前处理、搅拌、提取次数及提取时间等对胶原蛋白提取的影响。结果表明:鱼鳞胶原蛋白的最佳提取工艺为采用微波处理辅助去杂,以10%柠檬酸脱钙后,再以1%柠檬酸作为提取介质,同时加以搅拌,提取3次,每次48h。纯化后的鱼鳞胶原蛋白通过SDS-PAGE凝胶电泳和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并与标准Ⅰ型胶原蛋白比较,确定所提蛋白为典型的Ⅰ型胶原蛋白且达到了电泳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鳞 胶原蛋白 工艺 SDS-PAGE电泳 傅立叶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碳酸酯的热行为 被引量:29
4
作者 杜振霞 饶国瑛 +1 位作者 南爱玲 宋善朋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64-167,共4页
用原位动态 FT- IR、TG、热裂解 - FT- IR、GC- MS考察了 PC样品的热行为 ,分析了其热分解产物的组成。结果表明 ,PC初始分解温度在 35 0℃左右 ,主链断裂温度在 4 70℃左右 ,PC样品裂解的主要产物为苯酚、对甲基酚、对乙基酚、对异丙... 用原位动态 FT- IR、TG、热裂解 - FT- IR、GC- MS考察了 PC样品的热行为 ,分析了其热分解产物的组成。结果表明 ,PC初始分解温度在 35 0℃左右 ,主链断裂温度在 4 70℃左右 ,PC样品裂解的主要产物为苯酚、对甲基酚、对乙基酚、对异丙基酚及双酚 A,溶液法合成 PC时因用的封端剂不同 ,裂解产物稍有不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酯 热行为 原位动态红外光谱 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仪 热分解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工作温度烟气脱硝催化剂制备及反应机理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郭凤 余剑 +2 位作者 牟洋 初茉 许光文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1-109,共9页
以溶胶-凝胶法制备介孔TiO2载体,采用分步浸渍法制备了V2O5-WO3/TiO2催化剂,借助BET、NH3-TPD、H2-TPR、SEM、活性评价、In-situ FT-IR等手段,考察了催化剂的结构、酸性、还原性、脱硝活性及反应机理等。介孔TiO2载体比表面积为158.6... 以溶胶-凝胶法制备介孔TiO2载体,采用分步浸渍法制备了V2O5-WO3/TiO2催化剂,借助BET、NH3-TPD、H2-TPR、SEM、活性评价、In-situ FT-IR等手段,考察了催化剂的结构、酸性、还原性、脱硝活性及反应机理等。介孔TiO2载体比表面积为158.6 m2/g,制成催化剂后比表面积略有降低,约为136.7 m2/g。针对模拟烟气在φNH3/φNO=0.8的条件下测试催化剂的脱硝活性温度窗口为250~400 ℃,脱硝转化率达到80%。NH3-TPD和H2-TPR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在活性温度范围内具有典型的表面酸性位,载体TiO2与V2O5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使得V2O5还原温度降低。利用In-situ FT-IR研究NH3和NO在V2O5-WO3/TiO2催化剂表面吸附和氧化的反应过程发现,NH3可同时吸附在L酸位和B酸位,NH3在活性位上氧化脱氢形成NH2物种是SCR脱硝反应的控制步骤。研究NO+O2+NH3反应时发现,吸附NH3的催化剂引入NO和O2后,共价吸附的NH3首先消失。选择性催化还原反应发生在吸附态NH3和气态或弱吸附态的NO之间,该反应遵从Eley-Rideal反应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催化还原 脱硝 原位红外光谱 NH3吸附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H_2在Cu/ZrO_2催化剂表面吸附行为原位红外表征 被引量:8
6
作者 吴贵升 赵宁 +2 位作者 陈小平 任杰 孙予罕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90-493,共4页
用原位FT IR法比较了Cu ZrO2 和ZrO2 催化剂表面对CO及CO H2 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 ,CO在 5 0℃便可以在Cu ZrO2 表面形成b HCOO Zr、Zr COO- 和b HOCOOZr物种 ,吸附温度升高 ,b HOCOOZr逐渐分解生成Zr OH和CO2 ,而b HCOO Zr吸附物种逐... 用原位FT IR法比较了Cu ZrO2 和ZrO2 催化剂表面对CO及CO H2 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 ,CO在 5 0℃便可以在Cu ZrO2 表面形成b HCOO Zr、Zr COO- 和b HOCOOZr物种 ,吸附温度升高 ,b HOCOOZr逐渐分解生成Zr OH和CO2 ,而b HCOO Zr吸附物种逐渐增强。b HCOO Zr物种在Cu ZrO2 催化剂表面生成速率远远大于ZrO2 催化剂。在Cu ZrO2 催化剂表面 ,所形成的合成甲醇中间物种 (HCOO Zr和CH3O Zr)均和ZrO2 有关 ,意味着CO加氢反应主要在ZrO2 表面进行 ,铜组分主要向ZrO2 提供吸附CO及H2 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ZrO2 CO 吸附行为 二氧化锆 负载型催化剂 一氧化碳 加氢反应 原位红外光谱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二氧化钛的改性及光催化氧化烷烃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马佳彬 李新勇 +2 位作者 曲振平 邹龙江 陈永英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4-48,52,共6页
催化剂的表面结构是影响催化反应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原位红外(In-situFT-IR)、X射线衍射(XRD)和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DRS)等现代物理技术考察了热处理改性对纳米TiO2的表面结构、晶相结构、粒子大小、比表面积和吸光性能的影响,采用... 催化剂的表面结构是影响催化反应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原位红外(In-situFT-IR)、X射线衍射(XRD)和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DRS)等现代物理技术考察了热处理改性对纳米TiO2的表面结构、晶相结构、粒子大小、比表面积和吸光性能的影响,采用In-situFT-IR光谱着重研究了纳米TiO2催化剂上环己烷光催化降解机制及催化剂的结构特性与催化反应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400℃条件下热处理纳米TiO2具有最佳光催化活性,适宜的表面结构、晶相结构、吸光能力及晶化度是纳米TiO2光催化剂高催化活性的主要原因。借助In-situFT-IR光谱,观察到环己烷氧化的主要产物是CO2和H2O,同时捕捉到了中间产物CO以及乙酸,提出了环己烷光催化降解的可能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TIO2 光催化 环己烷 原位红外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碳酸酯分子量及其分布、热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杜振霞 饶国瑛 南爱玲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53-56,共4页
用 GPC法测定了 PC样品的分子量及其分布 ,用原位动态 FT- IR、TG对国内外生产的 PC样品的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PC样品的分子量及其分布是影响 PC热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分子量越大、分布指数越小、低分子含量越低 ,则
关键词 聚碳酸酯 原位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GPC 热稳定性 分子量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CC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COMO/Al_2O_3催化剂的CO吸附原位红外光谱表征 被引量:9
9
作者 齐和日玛 袁蕙 +2 位作者 李会峰 张韫宏 徐广通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29-433,共5页
采用CO吸附原位红外光谱对系列硫化态CoMo/Al2O3催化剂进行表征,获得了加氢脱硫催化剂活性相的信息,并将表征结果与微反加氢脱硫活性和选择性评价结果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CoMoS和MoS2活性中心上吸附的CO数目的比值与HDS选择性具有... 采用CO吸附原位红外光谱对系列硫化态CoMo/Al2O3催化剂进行表征,获得了加氢脱硫催化剂活性相的信息,并将表征结果与微反加氢脱硫活性和选择性评价结果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CoMoS和MoS2活性中心上吸附的CO数目的比值与HDS选择性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催化剂表面CoMoS相相对含量的增多有利于提高HDS的活性和选择性;CoMoS活性中心的强缺电子特性是CoMoS相有助于提高HDS活性和选择性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红外光谱 CO CoMo/Al2O3 HDS活性 HDS选择性 FCC汽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羟甲基糠醛热解机理的PY-GC-MS及原位红外法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廖艳芬 郭振戈 +2 位作者 曹亚文 马晓茜 林延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21,共7页
采用PY-GC-MS(快速热裂解-色质联用)对5-羟甲基糠醛(5-HMF)进行热裂解实验,发现裂解产物中将近86%为呋喃环类物质,同时存在小分子物质,表明其热解主要为侧链降解,但也存在呋喃环的开环断裂.结合原位红外光谱分析,实时监测5-... 采用PY-GC-MS(快速热裂解-色质联用)对5-羟甲基糠醛(5-HMF)进行热裂解实验,发现裂解产物中将近86%为呋喃环类物质,同时存在小分子物质,表明其热解主要为侧链降解,但也存在呋喃环的开环断裂.结合原位红外光谱分析,实时监测5-HMF热裂解产物随反应过程的转化规律,发现在130~230℃之间主要生成糠醛、5-甲基糠醛,250qC后主要生成2.糠醇及5-乙酰甲氧基.2.糠醛,这两者的生成持续至反应中后期;作为5.HMF热解最主要产物的2,5-呋喃二甲醛的生成则在整个反应过程持续进行.结合快速热解及原位红外实验结果,推测5-HMF的热解机理如下:侧链羟甲基处连续两次脱氢生成2,5-呋喃二甲醛是最主要的反应,羟甲基去羟基后加氢生成5-甲基糠醛,羟甲基侧链及醛基侧链的整体断裂分别生成糠醛及糠醇,在此基础上还会发生二次裂解反应生成2-甲基呋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热裂解 5-羟甲基糠醛- PY—GC-MS 原位红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闭型异氰酸酯交联剂的制备及其固化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钟安永 陈德本 +1 位作者 肖德泉 周宗华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2-35,共4页
合成了 5种封闭型的异氰酸酯交联剂。用动态扭辨分析 ( TBA)测定交联剂与聚丙烯酸酯固化的宏观性能 ,固化分为两阶段。用 in Situ FT- IR研究了固化反应的分子机构 ,得出第一阶段是封闭的小分子脱去后 ,异氰酸根向聚丙烯酸酯上的羟基转... 合成了 5种封闭型的异氰酸酯交联剂。用动态扭辨分析 ( TBA)测定交联剂与聚丙烯酸酯固化的宏观性能 ,固化分为两阶段。用 in Situ FT- IR研究了固化反应的分子机构 ,得出第一阶段是封闭的小分子脱去后 ,异氰酸根向聚丙烯酸酯上的羟基转移的固化反应 ;第二阶段是解封后的氰酸根向氨基甲酸片段上的氢转移的深度固化反应。用计算机模拟得到了交联剂分子的最低能量构象图 ,提出了封闭型 TDI交联剂由于空间位阻效应而发生了三官能团式的交联固化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型 异氰酸酯 交联剂 固化行为 涂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氯乙烯微晶结构原位红外光谱的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何其佳 张爱民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20-223,共4页
采用原位红外光谱 (in- situ FT- IR)法和差示扫描量热 (DSC)法研究了聚氯乙烯 (PVC)结晶区的熔融过程 ,以及淬火处理对 PVC聚集态结晶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由原位红外光谱方法可以跟踪 PVC晶区和非晶区的红外特征吸收峰随温度的变化... 采用原位红外光谱 (in- situ FT- IR)法和差示扫描量热 (DSC)法研究了聚氯乙烯 (PVC)结晶区的熔融过程 ,以及淬火处理对 PVC聚集态结晶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由原位红外光谱方法可以跟踪 PVC晶区和非晶区的红外特征吸收峰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其中 142 5 cm-1和 638cm-1处的吸收峰表征 PVC结晶区 ,1434cm-1、615 cm-1和 696cm-1处的吸收峰表征 PVC非晶区 ;在 12 0℃~ 2 0 0℃的不同温度下加热 ,PVC的结晶过程和熔融过程发展很快 ,在 5 min内快速完成 ;在 160℃、180℃和 2 0 0℃下加热 ,待 PVC完全熔融后 ,立即经液氮淬火处理 ,可以明显减少 PVC的微晶部分含量 ,甚至可以得到完全无定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氯乙烯 微晶结构 原位红外光谱 淬火 红外光谱法 差示扫描量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o/γ-Al_2O_3催化剂的原位红外光谱表征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玉涵 凌凤香 +1 位作者 王少军 赵国利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10-714,共5页
采用CO和NO作为探针分子,应用原位红外光谱法(in-situ FT-IR)和程序升温还原(H2-TPR)对Mo/γ-Al2O3和Co-Mo/γ-Al2O3加氢催化剂进行表征,并对催化剂进行了加氢脱硫(HDS)活性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在Co-Mo/γ-Al2O3催化剂表面存在三个吸附... 采用CO和NO作为探针分子,应用原位红外光谱法(in-situ FT-IR)和程序升温还原(H2-TPR)对Mo/γ-Al2O3和Co-Mo/γ-Al2O3加氢催化剂进行表征,并对催化剂进行了加氢脱硫(HDS)活性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在Co-Mo/γ-Al2O3催化剂表面存在三个吸附位;在Mo/γ-Al2O3催化剂中加入助剂钴对钼吸附位起到显著的改性作用,并且引入新的活性中心,提高了催化剂的催化活性;随着钼含量的增加,活性中心数目逐渐增多;用CO-NO共吸附原位红外光谱研究了Co-Mo/γ-Al2O3催化剂表面活性中心的信息,证明不同的Mo中心分别吸附CO和NO,并将它们区分开来,解决了不同活性中心的光谱互相重叠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O Γ-AL2O3催化剂 原位红外光谱 探针分子 活性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甲醇合成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4
作者 石磊 张婉莹 +1 位作者 王玉鑫 Tsubaki Noritatsu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333-3340,共8页
日本学者Tsubaki等开创了一种全新的低温甲醇合成反应路径。该路径以含有二氧化碳的合成气为反应原料,使用单一低碳醇(包括甲醇)同时作为催化剂和溶剂,实现了反应原料一氧化碳在低温(443 K)条件下,一步转化率达到70%~100%。原位红... 日本学者Tsubaki等开创了一种全新的低温甲醇合成反应路径。该路径以含有二氧化碳的合成气为反应原料,使用单一低碳醇(包括甲醇)同时作为催化剂和溶剂,实现了反应原料一氧化碳在低温(443 K)条件下,一步转化率达到70%~100%。原位红外和多种表征手段证明,该反应能够在低温条件下进行,是由于催化剂上吸附的甲酸盐物种可以和多种低碳醇溶剂在低温条件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相对应的甲酸酯。而生成的甲酸酯很容易在低温条件下,铜基催化剂表面,发生加氢反应,生成甲醇和相应的溶剂醇。该种全新的甲醇合成路径克服了常规甲醇合成过程中,甲酸盐必须在高温条件下才能发生加氢反应的关键步骤。同时,还介绍了适用于低温甲醇合成反应的金属Cu/ZnO催化剂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全新的溶胶-凝胶-燃烧法、固相研磨-燃烧法以及甲酸辅助燃烧法直接制备高活性、纳米尺度、高分散的金属Cu/ZnO催化剂,而不需要额外的还原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 酯化 加氢 反应动力学 低温甲醇合成 Cu/ZnO 原位红外 免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原位聚合法的PTT/毛/聚苯胺复合导电纱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5
15
作者 洪剑寒 潘志娟 +1 位作者 张小英 周燕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0-35,共6页
采用了一种基于原位聚合法的连续制备导电纱线的新型方法,以聚对苯二甲酸1,3丙二醇(PTT)/毛混纺纱为原料,制备了PTT/毛/聚苯胺(PANI)复合导电纱线,探讨了反应液浓度对复合导电纱表面形貌、化学结构、导电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 采用了一种基于原位聚合法的连续制备导电纱线的新型方法,以聚对苯二甲酸1,3丙二醇(PTT)/毛混纺纱为原料,制备了PTT/毛/聚苯胺(PANI)复合导电纱线,探讨了反应液浓度对复合导电纱表面形貌、化学结构、导电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液浓度的提高,复合导电纱中的聚苯胺含量增大;红外分析表明复合导电纱是PTT、羊毛与聚苯胺的共混体系;纱线电导率随反应液浓度的升高而增大,最高可达1.08×10-2S/cm;纱线经导电处理后,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与初始模量均有所提高,但屈服应力和屈服伸长率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T/羊毛混纺纱 聚苯胺 原位聚合 电导率 表面形貌 红外光谱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氮量硝化棉的脱硝反应动力学研究(英文) 被引量:5
16
作者 宁斌科 杨正权 +3 位作者 刘蓉 汪渊 潘清 胡荣祖 《火炸药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1期65-67,共3页
用实时测定凝聚相分解产物的固体原位反应池/快速扫描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热技术研究了高氮量硝化棉(14.14%N)的脱硝反应动力学。该反应的动力学参数(活化能和指前因子)用改良的Coats-Redfern法计算。根据所得结果,提出了在403~465K温... 用实时测定凝聚相分解产物的固体原位反应池/快速扫描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热技术研究了高氮量硝化棉(14.14%N)的脱硝反应动力学。该反应的动力学参数(活化能和指前因子)用改良的Coats-Redfern法计算。根据所得结果,提出了在403~465K温度范围内描述高氮量硝化棉脱硝反应的微分动力学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氮量硝化棉 动力学参数 热分解 脱硝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Br催化剂上DMC与苯酚甲基化合成苯甲醚的反应机理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冰 赵宁 +1 位作者 魏伟 孙予罕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4-148,共5页
结合原位FT-IR,热力学分析及反应规律研究了KBr催化剂上碳酸二甲酯(DMC)氧位甲基化苯酚合成苯甲醚的反应机理。FT-IR显示KBr催化剂高于100℃活化苯酚生成酚盐,但至200℃也不活化DMC。共吸附的FT-IR及反应数据均显示苯甲醚高于150℃时生... 结合原位FT-IR,热力学分析及反应规律研究了KBr催化剂上碳酸二甲酯(DMC)氧位甲基化苯酚合成苯甲醚的反应机理。FT-IR显示KBr催化剂高于100℃活化苯酚生成酚盐,但至200℃也不活化DMC。共吸附的FT-IR及反应数据均显示苯甲醚高于150℃时生成。反应中检测到少量羰基甲氧基化产物苯基甲基碳酸酯(MPC)先于苯甲醚而生成,结合热力学计算及MPC分解转化的实验结果分析,生成MPC的反应是与生成苯甲醚的甲基化反应并行的可逆副反应。甲基化反应的机理为苯酚先被去质子化而形成酚盐,高于150℃时,酚盐的酚氧负离子亲核进攻DMC的甲基碳而生成苯甲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二甲酯(DMC) 苯酚 氧位甲基化 苯甲醚 原位ft-ir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红外光谱研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醇解反应过程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兴原 费美丽 陈纪忠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8-64,共7页
以醋酸锌(ZnAc2)为催化剂,甲醇(CH3OH)为醇解剂,采用在线红外光谱仪跟踪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解聚反应过程中产物红外特征峰强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研究了催化剂用量和反应温度对PET解聚过程的影响,并给出了可能的解聚机理。红外... 以醋酸锌(ZnAc2)为催化剂,甲醇(CH3OH)为醇解剂,采用在线红外光谱仪跟踪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解聚反应过程中产物红外特征峰强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研究了催化剂用量和反应温度对PET解聚过程的影响,并给出了可能的解聚机理。红外光谱跟踪结果表明,解聚过程中C-O,C=O基团的红外吸光强度随时间不断增强,解聚完成后吸光强度趋于定值。同时二者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可以用其表征PET的解聚率。通过比较不同反应条件下的PET解聚速率发现,催化剂ZnAc2的适宜用量为PET质量的0.8%;提高反应温度可显著缩短PET解聚所需的时间,在190℃条件下,PET完全解聚仅用时15 min,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价值。PET解聚的主要产物是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和乙二醇(EG),解聚过程中PET存在多种断链机制,产生不同的中间产物,可继续与甲醇发生酯交换反应生成DMT和E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 醇解 反应机理 在线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红外光谱法研究Pd基贵金属催化剂上烯烃与芳烃加氢反应 被引量:3
19
作者 南军 于海斌 +1 位作者 薛群山 李永丹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2009年第3期183-188,共6页
以环己烯、苯和苯乙烯为探针物,采用原位FT-IR技术对贵金属催化剂上(活性组分呈壳层分布)吸附烃类的原位加氢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催化剂对烯烃和芳烃中C=C键有活化作用,温度越高越有利于形成化学吸附;Pd基催化剂对烯烃有高的加氢... 以环己烯、苯和苯乙烯为探针物,采用原位FT-IR技术对贵金属催化剂上(活性组分呈壳层分布)吸附烃类的原位加氢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催化剂对烯烃和芳烃中C=C键有活化作用,温度越高越有利于形成化学吸附;Pd基催化剂对烯烃有高的加氢活性,且双金属催化剂的活性明显优于单金属催化剂。双金属催化剂表面有吸附氢的存在,但吸附氢是有一定限度的。烯烃的C=C双键加氢和芳烃的苯环加氢在贵金属Pd基催化剂上发生在相同的活性中心上,存在有竞争吸附作用,彼此间有较强的相互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金属催化剂 原位ftir烯烃 芳烃 苯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显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原位分析铀矿物 被引量:3
20
作者 邱林飞 欧光习 +3 位作者 张敏 黎琼 吴迪 尚长健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3-47,共5页
利用显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析技术,对下庄矿田338矿床矿石中的铀矿物进行了原位无损分析,避免了传统方法(KBr压片法)需要剂量大及纯度高的缺陷。实验表明:利用显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原位分析铀矿物是可行的,并且具有用量少(薄... 利用显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析技术,对下庄矿田338矿床矿石中的铀矿物进行了原位无损分析,避免了传统方法(KBr压片法)需要剂量大及纯度高的缺陷。实验表明:利用显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原位分析铀矿物是可行的,并且具有用量少(薄片面积大于20μm×20μm)及原位无损的特性,而利用显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MAPING"功能可以快速、大面积的鉴定不同矿物的接触关系,确定矿石的成分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原位无损分析 铀矿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