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2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口邻近水域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及其污染源的识别研究
1
作者 李磊 魏天琦 +3 位作者 马继坤 信朝忠 蒋玫 陈新军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102,共10页
根据2022年3月和10月对长江口邻近水域14个调查站位的监测结果,研究了表层沉积物6种重金属(Cu、Zn、Pb、Cd、Hg、As)的时空分布特征,评价了其污染现状,分析探讨了其影响机理及来源。结果显示,2022年3月,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 根据2022年3月和10月对长江口邻近水域14个调查站位的监测结果,研究了表层沉积物6种重金属(Cu、Zn、Pb、Cd、Hg、As)的时空分布特征,评价了其污染现状,分析探讨了其影响机理及来源。结果显示,2022年3月,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Cu(28.23±6.04)mg·kg^(-1),Zn(52.21±17.59)mg·kg^(-1),Pb(25.34±7.56)mg·kg^(-1),Cd(0.67±0.25)mg·kg^(-1),Hg(0.073±0.066)mg·kg^(-1),As(10.79±4.20)mg·kg^(-1);2022年10月,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Cu(27.52±6.15)mg·kg^(-1),Zn(50.59±18.52)mg·kg^(-1),Pb(19.71±8.56)mg·kg^(-1),Cd(0.64±0.24)mg·kg^(-1),Hg(0.081±0.046)mg·kg^(-1),As(10.97±4.48)mg·kg^(-1)。从时间上看,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含量的季节差异较小;从空间上看,6种重金属含量总体上呈现由近岸向远岸递减的趋势。结果表明,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的污染程度整体较轻,Pb、Cd、As在部分调查站位存在一定的污染。水动力学过程是决定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的主要因素,陆源输运是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表层沉积物 污染评价 污染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入库负荷精细解析的面源污染排放特征识别
2
作者 徐祎凡 陈炼钢 +3 位作者 赖正清 何常清 金秋 陈黎明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8-170,共13页
【目的】为厘清流域面源污染源结构、精细化解析面源污染负荷时空特征,【方法】以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流域面源污染模型为基础,选取代表性水文系列,结合入库污染负荷计算模型,构建了污染负荷量及入库强度的面源污染关... 【目的】为厘清流域面源污染源结构、精细化解析面源污染负荷时空特征,【方法】以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流域面源污染模型为基础,选取代表性水文系列,结合入库污染负荷计算模型,构建了污染负荷量及入库强度的面源污染关键源区识别技术流程,并在数据条件较为完备的沙河水库流域进行验证。【结果】结果表明:沙河水库流域总氮(Total Nitrogen,TN)入库负荷总量为198.34 t/a,面源污染占比为86.53%,流域内茶园TN负荷量贡献率最大,占比为23.84%;TN负荷量在丰水年和特丰水年比枯水年上升58.06%和289.09%,在年内丰水期TN月均负荷量比平水期和枯水期分别高出75.24%和372.51%;河道削减TN负荷量为33.58 t/a,削减比例为14.48%;子流域TN入库产污强度变化范围为0.36~4.73 t/km^(2)。面源污染排放入库低值区主要位于流域南部,高值区主要位于近库区域,沙河西和沙河东控制分区单位面积TN入库强度显著高于流域南部。【结论】针对高产污地类、高产污区域及高产污时段应提高面源污染防控力度;建立的技术流程可有效识别和科学解析流域面源污染关键源区,为流域水环境开展面源污染防治和生态适应性开发提供一定技术支持,使相关工作开展更加有的放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源污染 SWAT模型 总氮 特征识别 沙河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市夏季典型时段臭氧污染时空特征与来源解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贾佳 张心雨 +5 位作者 杨静静 王锦 张诗青 丁洁然 邢昱 龚山陵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8-560,共13页
随着臭氧(O_(3))污染对公众健康和环境构成日益严重的威胁,深入了解O_(3)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有效治理至关重要。本研究聚焦于2023年6月郑州市两次O_(3)污染事件,分析O_(3)及其前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后向轨迹、潜在源贡献(PSCF)... 随着臭氧(O_(3))污染对公众健康和环境构成日益严重的威胁,深入了解O_(3)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有效治理至关重要。本研究聚焦于2023年6月郑州市两次O_(3)污染事件,分析O_(3)及其前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后向轨迹、潜在源贡献(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CWT)探讨气象因素对不同时段污染传输的影响,通过化学组分特性和臭氧生成潜势(OFP)分析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O_(3)生成中的关键作用,并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提取VOCs的潜在来源。结果表明:①2023年6月郑州市O_(3)平均浓度为123.3μg/m^(3),显著高于其他夏季月份(5月、7月和8月)。2023年6月6−17日(过程Ⅰ)和6月20−27日(过程Ⅱ)期间发生了两次持续性O_(3)污染事件。过程Ⅱ的O_(3)峰值浓度(197.0μg/m^(3))显著高于过程Ⅰ(179.8μg/m^(3)),归因于高温和强光照条件下NO2的快速转化。②过程Ⅰ主要受西北和北部气团影响,而过程Ⅱ东部和南部气团作用更为突出,尤其是东部气团的局部污染积累导致O_(3)浓度增加。③烯烃和挥发性含氧有机物(OVOCs)在O_(3)生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过程Ⅱ期间,烯烃类VOCs的O_(3)生成潜势(12.7%,过程Ⅰ中为9.4%)显著增加。④机动车尾气源在两次污染过程中均占主导地位(贡献率分别为32.9%和36.0%),过程Ⅱ因假期交通量的增加,其贡献更为突出。研究显示,郑州市2023年6月的两次典型O_(3)污染过程充分反映出夏季O_(3)污染在“气象-源汇”方面的共性特征,期间O_(3)的生成以及浓度变化受到气象条件、气团传输、排放源结构等诸多因素的交互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污染 气象因素 污染传输 挥发性有机物 污染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年末淄博市一次PM_(2.5)重污染过程特征和成因分析
4
作者 孙维 白雯宇 +5 位作者 徐勃 王健 刘妍慧 王晓丽 耿春梅 杨文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184-4194,共11页
基于淄博超站在线监测的PM_(2.5)中化学组分及气象数据对2023年12月25日至2024年1月6日期间的PM_(2.5)污染过程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PM_(2.5)的平均浓度为(133±67)μg/m^(3),二次无机离子(NO_(3)^(-)、SO42-和NH4+)占... 基于淄博超站在线监测的PM_(2.5)中化学组分及气象数据对2023年12月25日至2024年1月6日期间的PM_(2.5)污染过程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PM_(2.5)的平均浓度为(133±67)μg/m^(3),二次无机离子(NO_(3)^(-)、SO42-和NH4+)占比均值为58.3%,其中NO_(3)^(-)的浓度最高,占比为26.9%;硫氧化率和氮氧化率均值分别为0.46和0.29,均大于0.1,表明本次污染过程中存在明显的SO42-和NO_(3)^(-)的二次生成过程;NO_(3)^(-)的形成主要受HNO3的限制,而高湿环境下的非均相反应是其形成的主要途径;正定矩阵因子模型确定了PM_(2.5)的6个主要来源,分别是二次硝酸盐(30.2%)、二次硫酸盐(26.8%)、燃煤源(18.4%)、机动车源(15.3%)、工业源(5.3%)和扬尘源(4.0%),浓度权重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对PM_(2.5)贡献占比较大的来源,比如二次硝酸盐等的主要贡献路径区域是本地和周边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淄博市 重污染 成因分析 二次生成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犁河谷核心区冬季PM_(2.5)污染成因分析
5
作者 李帅 洪雯 +4 位作者 郭丽瑶 白雯宇 耿春梅 赵雪艳 杨文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6-216,共11页
为研究伊犁河谷核心区冬季大气细颗粒物PM_(2.5)污染成因和来源,于2021年12月27日—2022年1月12日在伊犁河谷核心区布设6个采样点,采集环境空气颗粒物,对无机元素、水溶性离子和碳组分等58种组分进行分析,并使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 为研究伊犁河谷核心区冬季大气细颗粒物PM_(2.5)污染成因和来源,于2021年12月27日—2022年1月12日在伊犁河谷核心区布设6个采样点,采集环境空气颗粒物,对无机元素、水溶性离子和碳组分等58种组分进行分析,并使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进行来源解析。结果表明,采样期间PM_(2.5)的浓度均值为83±35μg/m^(3),其中伊宁市3个站点污染较重,其次是霍城县。PM_(2.5)中以SO_(4)^(2-)的质量浓度为最高(14.1μg/m^(3)),其次为NO_(3)^(-)(10.5μg/m^(3))和NH4+(8.2μg/m^(3)),Cl-浓度也相对较高(1.6μg/m^(3)),反映冬季燃煤源的重要贡献。伊宁市生态环境局站点SO_(4)^(2-)(16.5μg/m^(3))、NO_(3)^(-)(11.8μg/m^(3))和NH4+(9.5μg/m^(3))的浓度高于其他站点。污染天硫氧化率(SOR)和氮氧化率(NOR)明显高于清洁天,表明污染天二次转化作用明显增强。来源解析结果表明,二次颗粒物的分担率最高(40%),其次是生物质燃烧源(24%),再次为扬尘源(14%)和燃煤源(11%),工业源(6%)和机动车尾气源(4%)的分担率相对较低。与清洁天相比,污染天二次颗粒物的贡献明显增加(增加27%),主要与污染天气态前体物浓度累积以及高湿条件有利于二次颗粒物生成有关。伊犁河谷核心区二次颗粒物对PM_(2.5)的分担率稍高于国内其他城市,且生物质燃烧源的分担率较高,需要加强当地电力行业、民用散煤以及生物质燃烧源的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 PM_(2.5) 污染成因 来源解析 伊犁河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泸州市大气PM_(2.5)浓度特征及成因分析
6
作者 孙文欣 景雪雪 +5 位作者 魏阳冰 尉鹏 吕玲玲 褚旸晰 朱仁成 胡京南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3-261,共9页
近年来,泸州市PM_(2.5)污染特征明显。为探明泸州市PM_(2.5)污染成因,基于在线监测数据分析2018-2023年大气PM_(2.5)浓度变化趋势,并耦合气象数据探明一次PM_(2.5)重污染事件的形成机制,采用PMF模型解析重污染期间PM_(2.5)的来源。结果... 近年来,泸州市PM_(2.5)污染特征明显。为探明泸州市PM_(2.5)污染成因,基于在线监测数据分析2018-2023年大气PM_(2.5)浓度变化趋势,并耦合气象数据探明一次PM_(2.5)重污染事件的形成机制,采用PMF模型解析重污染期间PM_(2.5)的来源。结果表明:①2018-2023年泸州市PM_(2.5)年均浓度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2023年PM_(2.5)年均浓度最高,为43.8μg/m^(3)。②2023年12月21日-2024年1月3日泸州市发生了一次典型的PM_(2.5)重污染事件,其间多次出现PM_(2.5)浓度快速攀升现象,小时峰值高达211μg/m^(3)。在大陆高压脊增强的环流背景下,泸州市维持温暖(平均温度为9℃)、潮湿(平均相对湿度为84%)的静稳天气,且偏北气流加强了东北方向的区域输送,又因南部山脉地形阻挡导致了污染物的积聚,是此时期PM_(2.5)浓度迅速升高并达到重度污染的主要原因。③重污染期间二次源(26.5%)、交通源(25.8%)、燃烧源(23.8%)和工业源(17.6%)是PM_(2.5)的主要来源。研究显示,高压脊天气系统导致的暖湿、小风、强逆温层及局地环流是2023年12月21日-2024年1月3日泸州市PM_(2.5)重污染过程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泸州市 重污染天气 气象影响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物中PAHs不可萃取组分及其对源解析的影响
7
作者 韩尔瑄 李小水 +4 位作者 秦世斌 刘威杰 李欢 叶子杨 祁士华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916-3924,共9页
以洞庭湖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硅烷化与酸化组合法分析了样品中多环芳烃(PAHs)的不可萃取组分浓度,探究其对PAHs污染及来源解析研究的影响.结果表明,PAHs不可萃取组分的引入显著改变了样品中PAHs的浓度和组成特征,使3环PAHs的占比... 以洞庭湖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硅烷化与酸化组合法分析了样品中多环芳烃(PAHs)的不可萃取组分浓度,探究其对PAHs污染及来源解析研究的影响.结果表明,PAHs不可萃取组分的引入显著改变了样品中PAHs的浓度和组成特征,使3环PAHs的占比由可萃取组分中的(19.78%±8.80%)升高到总浓度中的(32.97%±11.16%).PAHs不可萃取组分占比与有机碳和粒度未呈现显著强相关性,更多是受目标物总浓度和污染来源的影响.来源解析表明,考虑不可萃取组分后,主要污染来源由交通排放源(46.91%)转变为生物质和煤炭燃烧源(40.70%).不可萃取组分对PAHs来源解析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多环芳烃 不可萃取组分 污染特征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及化工在产企业地下水污染分析及其防控体系研究
8
作者 杜怡景 姜玉 +2 位作者 袁英 苏婧 檀文炳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8-52,共5页
详细论述了污染源识别方法、企业优先控制污染物的选取、污染物监测与分析,风险评估方法等。通过对比与分析,建立从识别污染源,选取企业优控污染物,企业场地风险评估分级到分级治理措施的在产企业地下水污染防控体系,旨在为在产企业提... 详细论述了污染源识别方法、企业优先控制污染物的选取、污染物监测与分析,风险评估方法等。通过对比与分析,建立从识别污染源,选取企业优控污染物,企业场地风险评估分级到分级治理措施的在产企业地下水污染防控体系,旨在为在产企业提供科学的地下水污染环境管理体系与防控措施,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环境质量和保护公众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化工业 地下水污染 污染源识别 风险评估 修复技术 防控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典型功能区环境空气VOCs污染特征及来源对比分析
9
作者 李云凤 汤济霖 +7 位作者 董铭浩 周峰 齐京明 高锐 胡义 张心钰 王亚飞 李红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00-1010,共11页
较为全面地掌握北京市不同功能区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污染状况、明晰其污染特征及来源差异,可以为臭氧(O_(3))污染精准防控提供科学支撑。本文基于2019年8月北京市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示范区〔大兴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BIPT)〕和中心城... 较为全面地掌握北京市不同功能区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污染状况、明晰其污染特征及来源差异,可以为臭氧(O_(3))污染精准防控提供科学支撑。本文基于2019年8月北京市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示范区〔大兴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BIPT)〕和中心城区〔朝阳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CRAES)〕2个典型站点的VOCs、常规空气污染物和气象参数在线数据,对北京市2个典型功能区的VOCs污染特征及主要来源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观测期间北京市2个站点出现多次O_(3)污染,BIPT站点的VOCs体积分数(11.1×10^(−9)±3.9×10^(−9))低于CRAES站点(17.3×10^(−9)±4.2×10^(−9)),VOCs体积分数总体呈南低北高的分布特征。2个站点的VOCs体积分数中均为烷烃占比(62%~65%)最高,BIPT站点的芳香烃体积分数明显高于CRAES站点。②O_(3)污染天09:00之后的O_(3)体积分数高于非O_(3)污染天,滞后于温度变化(07:00)2 h,而VOCs体积分数日变化在O_(3)污染天和非O_(3)污染天无明显差异。③BIPT站点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和OH自由基消耗速率更强,影响O_(3)生成的活性VOCs物种主要为异戊二烯、丙烯、邻二甲苯和1,2,4-三甲苯等,而CRAES站点以异戊二烯、乙烯、丙烯和邻二甲苯等活性物种为主。④综合正交矩阵因子来源解析、臭氧生成潜势和相对增量反应性分析表明,2个站点的VOCs主要来源不同,除汽车尾气源外,溶剂使用源、油气挥发源和柴油车尾气源、溶剂使用源分别是BIPT和CRAES站点VOCs的主要来源,溶剂使用源和柴油车尾气源分别是影响BIPT和CRAES站点O_(3)生成的主要来源。研究显示,北京市不同功能区VOCs污染特征与来源有所不同,为有效控制O_(3)污染,应采取差异化VOCs管控措施,大兴区BIPT站点应优先控制溶剂使用源和汽油车尾气源,而朝阳区CRAES站点应以控制柴油车尾气源和溶剂使用源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VOCs) 臭氧(O_(3))污染 污染特征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地表颗粒物污染特性研究进展与展望
10
作者 刘墨涵 张伟 +2 位作者 孙慧超 王胤 乔晓娟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22-1433,共12页
地表颗粒物是城市雨水径流的主要污染源,也是多种径流污染物的主要载体,对其污染特征及规律的掌握是有效控制径流污染的关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系统梳理2017—2023年国内外城市地表颗粒物研究报道,从物理化学特性、污染时空分布特征... 地表颗粒物是城市雨水径流的主要污染源,也是多种径流污染物的主要载体,对其污染特征及规律的掌握是有效控制径流污染的关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系统梳理2017—2023年国内外城市地表颗粒物研究报道,从物理化学特性、污染时空分布特征、污染源解析、累积过程与影响因素4个方面归纳总结城市地表颗粒物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数据库2017—2023年在城市地表颗粒物领域的发文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中英文文献研究热点集中在重金属、多环芳烃(PAHs)、源解析、风险评价等方面;粒径是影响地表颗粒物携带污染物种类和含量的重要物理特性,地表颗粒物中新污染物如多环芳烃衍生物、微塑料等化学指标逐渐受到关注;城市商业区、交通区和工业区地表颗粒物中重金属、PAHs、微塑料等污染水平较高,而公园绿地中氮和磷含量较高;地表颗粒物污染显著的季节性差异与污染来源和气候因素有关;城市地表颗粒物中重金属来源于自然或人为活动,PAHs主要源于有机物不完全燃烧,氮和磷来源解析尚无定论;幂函数、指数函数、饱和函数等函数形式可较好地描述城市地表颗粒物累积过程。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污染物赋存形态及其迁移转化机制,深入探讨不同类型下垫面颗粒物时空演替规律及相应机制,精确解析不同类型污染物来源,并探索地表颗粒物累积过程普适性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颗粒物 污染特性 时空分布 源解析 累积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市PM_(2.5)中无机水溶性离子的在线监测及污染特征分析
11
作者 祖可欣 龚元均 +2 位作者 董华斌 宋梦迪 陆克定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5-276,共12页
为探究昆明市春季大气细颗粒物(PM_(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污染特征及来源,利用大气气态污染物和气溶胶连续收集与在线分析装置(GAC-IC),于2021年4月15日至5月20日在昆明市西山区对PM_(2.5)中水溶性离子及其气态前体物进行在线测量。... 为探究昆明市春季大气细颗粒物(PM_(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污染特征及来源,利用大气气态污染物和气溶胶连续收集与在线分析装置(GAC-IC),于2021年4月15日至5月20日在昆明市西山区对PM_(2.5)中水溶性离子及其气态前体物进行在线测量。结果表明,观测期间PM_(2.5)平均浓度为25.0±15.0μg/m^(3),说明昆明市大气处于较清洁水平,水溶性离子平均浓度为8.32±4.83μg/m^(3),占PM_(2.5)浓度的32.1%。水溶性离子及其气态前体物呈现明显的日变化规律,多数情况下体现为夜间浓度升高,清晨达到高值,日间浓度降低。SOR均值为0.55,NOR均值为0.042,说明硫酸盐存在明显的二次转化过程,但硝酸盐二次转化不明显,可能同时存在硝酸盐的生成和NH4NO_(3)的热解。正交矩阵因子分析(PMF)结果表明,PM_(2.5)中水溶性离子有5个主要贡献来源,分别为化石燃料燃烧源和工业排放(贡献率为36%)、二次硫酸盐(贡献率为27%)、生物质燃烧(贡献率为18%)、二次硝酸盐(贡献率为16%)和海盐(贡献率为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 PM_(2.5) 水溶性无机离子 污染特征 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臭/异味污染治理策略的思考和建议
12
作者 王玉婧 章骅 +2 位作者 吕凡 徐斌 何品晶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4-214,共11页
恶臭/异味污染是公众投诉强烈、国家高度重视的环境问题之一,加强恶臭/异味污染治理对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恶臭/异味污染源特征的研究进展、治理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和治理效果4个方面系统梳理了我国恶臭/异味污... 恶臭/异味污染是公众投诉强烈、国家高度重视的环境问题之一,加强恶臭/异味污染治理对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恶臭/异味污染源特征的研究进展、治理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和治理效果4个方面系统梳理了我国恶臭/异味污染治理的发展现状;深入分析了恶臭/异味污染物排放面临的“达标扰民”问题,以及在恶臭/异味污染物检(监)测方法和识别方法、标准体系建设、次生污染控制和多污染物协同治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研究建议,进一步发展高灵敏度、经济可行的恶臭/异味污染物检测和在线监测技术,完善各类污染源的恶臭/异味污染物成分谱;发展主要致臭/异味物质识别方法,尤其是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识别方法,为靶向控污提供依据;根据不同行业的恶臭/异味污染物排放特征,健全恶臭/异味污染相关标准体系;基于恶臭/异味污染物、温室气体和其他污染物的共存特征,有序开发高效、环境友好的协同治理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臭/异味 源特征 识别方法 标准 碳污协同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2022年成都市复合污染时段气象要素、PM_(2.5)组分特征及来源解析
13
作者 冯小琼 尹寒梅 +2 位作者 徐雪梅 郭家秀 姜涛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3-485,共13页
为了解成都市PM_(2.5)-O_(3)复合污染时段PM_(2.5)的特征和污染成因,本文基于空气质量和PM_(2.5)组分观测数据,在开展成都市2019−2022年PM_(2.5)-O_(3)复合污染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PM_(2.5)-O_(3)复合污染时段PM_(2.5)的时间变化特... 为了解成都市PM_(2.5)-O_(3)复合污染时段PM_(2.5)的特征和污染成因,本文基于空气质量和PM_(2.5)组分观测数据,在开展成都市2019−2022年PM_(2.5)-O_(3)复合污染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PM_(2.5)-O_(3)复合污染时段PM_(2.5)的时间变化特征、污染气象特征、PM_(2.5)组分特征和来源。结果表明:①成都市PM_(2.5)-O_(3)复合污染日均出现在3−5月,当相对湿度为50%~60%,温度为25~30℃,风速为1~2 m/s时,O_(3)和PM_(2.5)小时浓度同时超标率较高。②2019−2022年成都市在不同空气质量类型(PM_(2.5)-O_(3)复合污染日、单PM_(2.5)污染日、单O_(3)污染日、清洁日)情况下,PM_(2.5)中主要组分均为硝酸根(NO_(3)^(−))和有机碳(OC),占比分别为15%~24%和18%~24%,二次有机碳(SOC)在OC中的占比变化与O_(3)浓度变化趋势一致;不同空气质量类型下,NO_(3)^(−)和OC占比差异较大,硫酸根(SO_(4)^(2−))、铵根(NH_(4)^(+))、元素碳(EC)等其他组分在PM_(2.5)中的占比无明显差异。③OC、SO_(4)^(2−)和NH_(4)^(+)浓度随着氧化性的增强以及PM_(2.5)污染等级加重而上升,其中SO_(4)^(2−)浓度尤为明显。PM_(2.5)轻度污染时SO_(4)^(2−)浓度是良时的1.1~1.7倍,是优时的2.3~3.2倍;强氧化性水平时SO_(4)^(2−)浓度是其他氧化性水平的1.2~2.1倍(下午至夜间时段)。④PM_(2.5)-O_(3)复合污染日、单PM_(2.5)污染日、清洁日PM_(2.5)来源类似,二次硝酸盐对PM_(2.5)贡献率均为最高,为21%~27%,其次为机动车、燃煤源、二次硫酸盐、二次有机碳和扬尘源;单O_(3)污染日,扬尘源、二次硝酸盐对PM_(2.5)贡献率较高,分别为18%和17%。研究显示,OC、SO_(4)^(2−)和NH_(4)^(+)是影响成都市PM_(2.5)-O_(3)复合污染时PM_(2.5)的关键组分,应加大相应排放源管控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污染 组分特征 气象要素 成都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园区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素芳 张秋华 +4 位作者 许冠英 任衍燕 苏耀明 潘泽文 曹英杰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0-621,共12页
珠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企业数量众多、工业园区分布范围广。早期企业排污的不规范导致园区普遍存在地下水重金属污染问题,成为当前珠三角地下水管控的重点关注领域,亟需开展相关污染源解析工作,为地下水管控提供科学依... 珠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企业数量众多、工业园区分布范围广。早期企业排污的不规范导致园区普遍存在地下水重金属污染问题,成为当前珠三角地下水管控的重点关注领域,亟需开展相关污染源解析工作,为地下水管控提供科学依据。据此,以全国重要的制造业重镇佛山市的某工业园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氢氧稳定同位素及氡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分析、多元统计分析和受体模型法,对该工业园区地下水的水力联系、水化学和重金属污染成因及其来源解析展开研究。结果表明:①园区地下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园区含水层存在空间非均质性,中部偏东地下水“分水岭”导致东西两侧地下水水力联系较弱。②园区地下水背景水化学类型为HCO_(3)-Ca型,西侧污染点位水化学类型变为Na-Cl型,东侧污染点位则为SO_(4)-Na型。随水化学类型不同,重金属特征污染物也存在差异,西侧点位主要表现为Al、Ni和Cu污染,东侧点位表现为Fe、Mn、Ni、Cd、Pb和Al污染。③主成分分析和化学质量平衡模型来源解析表明,园区大部分非污染点位重金属来自地质背景,园区东西两侧地下水水力联系较弱,揭示两侧重金属污染分别来自不同来源。研究显示,受水文地质条件和污染源空间分布影响,珠三角工业园区重金属污染具有极强的空间异质性,水化学、同位素和受体模型等多手段综合为地下水溯源工作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园区 地下水 重金属 污染特征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型城市河流无机污染物来源解析及健康风险评价:以马鞍山市为例
15
作者 吕玉娟 孙静怡 +2 位作者 姚国慧 戴逸姝 李海东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3-495,I0001,I0002,共15页
矿山开采等人类活动引起的重金属等无机污染物输入,容易加剧下游城市地表水水质恶化,造成区域水环境问题,对美丽城市建设的生态宜居与人体健康具有潜在风险,特别是金属矿区。研究以典型资源型城市马鞍山市为例,分析了主要河流采石河和... 矿山开采等人类活动引起的重金属等无机污染物输入,容易加剧下游城市地表水水质恶化,造成区域水环境问题,对美丽城市建设的生态宜居与人体健康具有潜在风险,特别是金属矿区。研究以典型资源型城市马鞍山市为例,分析了主要河流采石河和慈湖河水体中无机污染物的分布、来源,并基于蒙特卡洛模拟评估了潜在健康风险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采石河和慈湖河总体污染水平较低,TN和硫酸盐平均超标率分别为35%和74%,重金属Cu、As和Ni最大检出浓度均小于Ⅲ类水水质标准限值(GB 3838—2002),Hg超过Ⅲ类水质标准的比例达到90%,是重金属污染指数的主要贡献者。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划分了5个源,即冶炼活动源(19.8%)、区域地质环境源(16.5%)、农业活动和城市污水混合源(24.3%)、地质岩层的水-岩相互作用源(19.4%)、农业活动源(20.0%)。相比矿业活动,应优先考虑农业活动和城市污水的污染防治,以控制地表水引起的人体健康风险。地表水非致癌健康风险处在可忽略水平,致癌重金属As是引起人体健康风险的主要因素,致癌风险不可忽略。成人和儿童的致癌风险值(CR)分别有23%~28%和50%~55%高于可接受阈值10^(-4),概率风险较大。持续暴露时间和重金属As浓度对CR的正向贡献率较大。建议将As和Hg作为地表水中溶解态重金属指标监测的重点,对持续暴露时间和重金属As浓度给予额外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 无机污染物 污染源解析 概率健康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污染期间大气类腐殖质来源与光学特性研究
16
作者 刘佳文 王启元 +3 位作者 张倩 王锦 李常艳 孙力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89-1798,共10页
联合固相萃取法和热光法分别获取西安市重污染事件期间高时间分辨率PM_(2.5)中不同极性的HULIS及其HULIS的碳含量(HULIS-C),并使用配备液体波导毛细管流通池(LWCC)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析HULIS的吸光特性,同时结合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 联合固相萃取法和热光法分别获取西安市重污染事件期间高时间分辨率PM_(2.5)中不同极性的HULIS及其HULIS的碳含量(HULIS-C),并使用配备液体波导毛细管流通池(LWCC)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析HULIS的吸光特性,同时结合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解析对HULIS进行来源解析.结果表明,中性HULIS(HULIS-n)的平均质量浓度(6.6±2.6)μg/m^(3),高于酸性HULIS(HULIS-a)(3.7±3.5)μg/m^(3),分别约占OC的30%、18%,说明重污染期间HULIS的污染比较严重.HULIS-n的吸光系数(AAE、E_(2)/E_(3)和MAE_(365))均分别大于HULIS-a,表明HULIS-n比HULIS-a包含更多的共轭、芳香族结构且具有更强的吸光性,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也更为显著.污染源分析显示,HULIS-n和HULIS-a的源贡献存在明显差异.HULIS-n主要来源包括二次源、燃煤源、机动车源等,而HULIS-a的二次源和燃煤源贡献较高,机动车源和生物质燃烧源贡献为零,工业源贡献显著高于HULIS-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腐殖质 雾霾 来源解析 污染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抚平原灌渠水体硝酸盐同位素组成与来源识别
17
作者 宋祉君 饶文波 +3 位作者 吴志华 栗天宁 张弛 雷祥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55,98,共10页
为识别赣抚平原灌渠水体硝酸盐的来源,分析了赣抚平原西总干渠水体春、秋两季pH、电导率、溶解氧和NO_(3)^(-)质量浓度及其同位素组成(δ15N-NO_(3)^(-)、δ18O-NO_(3)^(-))特征,并采用贝叶斯稳定同位素混合(MixSIAR)模型定量分析了主... 为识别赣抚平原灌渠水体硝酸盐的来源,分析了赣抚平原西总干渠水体春、秋两季pH、电导率、溶解氧和NO_(3)^(-)质量浓度及其同位素组成(δ15N-NO_(3)^(-)、δ18O-NO_(3)^(-))特征,并采用贝叶斯稳定同位素混合(MixSIAR)模型定量分析了主要污染源的贡献。结果表明:西总干渠水体硝化作用秋季略强于春季,但整体极为微弱,反硝化作用几乎不存在;上游水、铵态氮肥、土壤氮、生活污水和粪肥、降水是西总干渠水体NO_(3)^(-)的主要来源;上游水(贡献率大于50%)和人为影响(包括铵态氮肥、生活污水和粪肥,贡献率大于37%)对整个灌渠水体NO_(3)^(-)起主导作用;污染源对灌渠水体NO_(3)^(-)贡献率从大到小排序,秋季为上游水、铵态氮肥、生活污水和粪肥、土壤氮、降水,春季为铵态氮肥、上游水、生活污水和粪肥、土壤氮、降水;NO_(3)^(-)来源贡献还与土地利用类型有关,从乡村到城镇,上游水、生活污水和粪肥的贡献率呈上升趋势,而铵态氮肥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抚平原 灌渠水体 氨氮同位素组成 MixSIAR模型 污染源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城市公园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估 被引量:1
18
作者 蔡莎 陈德翼 +6 位作者 潘俊 罗豪杰 丁平 李歆 党垚 张六一 胡国成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355,共12页
为了解广州市不同类型城市公园绿地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健康风险水平及污染来源,本研究于广州市24个不同类型城市公园采集118个土壤样品,采用地积累指数法分析公园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程度,利用美国环境保护局(US 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 为了解广州市不同类型城市公园绿地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健康风险水平及污染来源,本研究于广州市24个不同类型城市公园采集118个土壤样品,采用地积累指数法分析公园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程度,利用美国环境保护局(US 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估模型进行健康风险评价;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和绝对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法(APCS-MLR)解析公园土壤中重金属污染来源。结果表明:儿童公园绿地土壤的Pb、Cd、Cr、Zn、Mn、Ni、Cu、V、Mo、Sb、Co、Ti含量平均值分别为45.91、0.12、30.84、85.53、302.60、10.50、40.90、61.26、5.94、2.76、0.58和458.18 mg·kg^(-1);其他公园的相应重金属的含量平均值分别为56.02、0.19、28.83、70.51、263.72、9.06、41.68、61.02、5.63、2.74、0.45和320.27 mg·kg^(-1)。儿童公园土壤中Mo、Sb、Cu、Zn,其他公园土壤中Pb、Cu、Mo、Sb和Cd均超过广州市土壤背景值。地累积指数结果显示儿童公园中的Sb和Mo为偏中度污染,其余元素整体上为无-轻度污染;其他公园的中的Mo、Sb、Cd、Cu、V和Zn处于偏中度污染水平,其余重金属整体上为无-轻度污染。APCS-MLR模型提取了4种污染源及其贡献率,生活、交通和农业混合源贡献率为31.81%,主要贡献重金属包括Cd、Cu、Ni、Pb和Zn,工业源贡献率为31.97%,主要贡献重金属包括Cr、Mo、Sb和V,母质源贡献率为17.23%,主要贡献重金属包括Co、Mn和Ti。广州市儿童公园和其他公园绿地土壤中重金属对儿童和成人产生的非致癌健康风险水平均在可接受范围内。以污染源为导向的非致癌健康风险评估表明,4种污染源对成人和儿童造成的非致癌健康风险水平均在可接受范围内。本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公园土壤环境风险管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污染特征 健康风险评价 来源解析 公园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南市大寺河沿岸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及溯源解析
19
作者 杨正水 杨丽原 +2 位作者 代杰瑞 王红晋 刘恩峰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5-331,338,共8页
为了研究济南市大寺河沿岸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来源,在大寺河沿岸布置68个土壤采样点,分析As、Cd、Cr、Cu、Hg、Ni、Pb、Zn元素含量,利用地累积指数、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和正定矩阵因子分析开展重金属元素污染程度评价和来源解析。结果表... 为了研究济南市大寺河沿岸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来源,在大寺河沿岸布置68个土壤采样点,分析As、Cd、Cr、Cu、Hg、Ni、Pb、Zn元素含量,利用地累积指数、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和正定矩阵因子分析开展重金属元素污染程度评价和来源解析。结果表明,所选8种元素的含量都低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的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但As、Cd、Hg、Zn元素含量均值相对济南土壤背景值较高,具有不同程度的富集趋势和变异性;地累积指数由高到低的元素顺序为Cd、As、Zn、Hg、Cr、Cu、Pb、Ni,研究区土壤以Hg、Cd元素污染为主,也存在不同程度的Cu、Pb、Zn元素污染;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为109.35,综合生态风险较低;自然源、自然-工业源、农业源、交通源和综合源为土壤重金属的主要来源,贡献率分别为29.1%、22.5%、10.1%、22%和16.3%。目前大寺河沿岸土壤处于未受污染或轻度污染状态,环境质量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元素 污染特征 正定矩阵因子 源解析 大寺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昌市大气PM_(2.5)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20
作者 王鸿亮 褚润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1-269,共9页
【目的】以金昌市为研究对象,探究大气PM_(2.5)中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特征及来源。【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器(GC-MS)测定2020年金昌市大气PM_(2.5)及其中16种优先控制多环芳烃(PAHs)的质量浓度,运用HYSPLIT模式模拟气团的后... 【目的】以金昌市为研究对象,探究大气PM_(2.5)中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特征及来源。【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器(GC-MS)测定2020年金昌市大气PM_(2.5)及其中16种优先控制多环芳烃(PAHs)的质量浓度,运用HYSPLIT模式模拟气团的后向轨迹,通过潜在源贡献因子(PSCF)分析金昌市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并用特征比值法对PAHs的来源进行解析。【结果】金昌市大气PM_(2.5)中ρ(PAHs)平均值为冬季[(86.40±12.55)ng/m^(3)]>春季[(71.82±18.60)ng/m^(3)]>秋季[(61.54±17.48)ng/m^(3)]>夏季[(31.86±7.64)ng/m^(3)],相关性分析表明PAHs的浓度与温度和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AHs的浓度与风速和气压呈显著正相关,PAHs的浓度与风向相关性较差,特征比值法分析表明金昌市大气PM_(2.5)中PAHs主要来源于燃烧源和机动车尾气,轨迹聚类和PSCF分析显示,内蒙古西南部和南部以及河西走廊等地的气流对金昌市环境空气质量影响较大。【结论】2020年金昌市多环芳烃的污染源主要是燃烧源和机动车尾气,相关部门需加强机动车尾气及煤炭燃烧的管理与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后向轨迹 聚类分析 PSCF 特征比值法 污染特征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