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星形亲水区组合表面冷凝液滴脱落特性实验研究
1
作者 刘璐 杨莹 +4 位作者 杨浩文 王太 王腾 董新宇 闫润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905-3914,F0004,共11页
蒸汽冷凝以其高效换热效率,在动力发电、航空航天、核工业、空调制冷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设计制备星形亲水区组合表面,结合可视化研究阐释了四角、五角、六角星组合表面液滴脱落形态,对比分析了组合表面与纯疏水表面液滴脱落... 蒸汽冷凝以其高效换热效率,在动力发电、航空航天、核工业、空调制冷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设计制备星形亲水区组合表面,结合可视化研究阐释了四角、五角、六角星组合表面液滴脱落形态,对比分析了组合表面与纯疏水表面液滴脱落直径、液滴初始脱落时间、液滴脱落频率差异,计算统计了组合表面液滴脱落亲水区剩余凝液面积及其分布特性。结果表明,组合表面促进液滴以较大尺寸快速脱落,加速凝液排出,强化冷凝换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结 两相流 换热 亲疏水组合表面 液滴动力学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技术在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刘威 翁凌霄 +1 位作者 高明霞 张祥民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01-612,共12页
蛋白质组学研究在生物医学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研究面临的主要难点在于其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随着质谱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分离分析复杂生物样品已经成为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基础工具。蛋白质组学的研究... 蛋白质组学研究在生物医学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研究面临的主要难点在于其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随着质谱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分离分析复杂生物样品已经成为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基础工具。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从肽段分离,延伸到蛋白质和蛋白质复合物的分离,随着分析物的分子质量不断增大,其结构和组成复杂性也持续增加,分子特性也发生改变。面对不同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对象,选择不同的分离模式、分离条件以及固定相参数是进行深度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关键。本文综述了实验室常用的液相色谱分离模式,包括反相色谱(RPLC)、亲水相互作用色谱(HILIC)、疏水相互作用色谱(HIC)、离子交换色谱(IEC)和体积排阻色谱(SEC),以及其不同的组合模式与质谱联用在自下而上(bottom-up)分析、自上而下(top-down)分析、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分析中应用的研究。具体分析了色谱流动相与被分析对象之间的兼容性问题、色谱流动相与质谱兼容性问题,以及多维色谱中不同色谱模式之间流动相的兼容性问题。重点关注存在不兼容问题时研究者所提出的解决方案。此外,本文还评述了HPLC-MS结合样本前处理的方法在外泌体和单细胞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研究。总之,文章聚焦于近年来HPLC-MS技术在蛋白质组学中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未来蛋白质组学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反相液相色谱 亲水相互作用色谱 疏水作用色谱 离子交换色谱 体积排阻色谱 蛋白质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盘反应器亲疏水相间表面结构微观混合性能 被引量:1
3
作者 李财发 王东祥 +1 位作者 邱玉清 陈众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11,30,共6页
设计并制备不同亲疏水相间表面结构的转盘反应器,基于碘化物-碘酸盐平行竞争反应体系,研究不同相间结构、转速以及流量对微观混合性能的影响,分析亲疏水临界次数对混合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转盘转速可以有效降低离集指数,且转速越高,... 设计并制备不同亲疏水相间表面结构的转盘反应器,基于碘化物-碘酸盐平行竞争反应体系,研究不同相间结构、转速以及流量对微观混合性能的影响,分析亲疏水临界次数对混合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转盘转速可以有效降低离集指数,且转速越高,微观混合效果越好;随着反应物流量增加,微观混合性能均具有最佳流量点;增加亲疏水相间层数能够增加液体流经亲疏水间隔临界处次数,有效强化微观混合性能;建立了亲疏水相间表面结构离集指数X_(S)预测关联式。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反应器表面非均匀浸润性对微观混合性能的影响机理,为反应器结构设计与优化提供理论与应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力学 微观混合 亲疏水相间 转盘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壁面润湿性对微通道内二氧化碳-水两相流流动及传质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孙俊杰 郝婷婷 +1 位作者 马学虎 兰忠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405-3412,共8页
在1 mm×1 mm矩形截面下微通道内,以二氧化碳-水为工作流体,研究壁面润湿性和气液表观流速对气-液两相流型和气液传质的影响,并研究了气、液表观流速对弹状流流体力学性质的影响。在亲水微通道中观测到了泡状流、泡状-弹状流、弹状... 在1 mm×1 mm矩形截面下微通道内,以二氧化碳-水为工作流体,研究壁面润湿性和气液表观流速对气-液两相流型和气液传质的影响,并研究了气、液表观流速对弹状流流体力学性质的影响。在亲水微通道中观测到了泡状流、泡状-弹状流、弹状流;在疏水微通道中观测到了非对称弹状流、拉长的非对称弹状流、分层流。实验表明亲水微通道中弹状流区域下气泡长度大体上随气相表观流速的增大而增大,随液相表观流速的增大而减小;液弹长度大体上随气相表观流速的增大而减小,随液相表观流速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液侧体积传质系数kLa均随气、液相表观流速的增大而增大,随通道壁面润湿性的增强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 气-液两相流 弹状流 流体力学性质 传质 亲水 疏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恒热流条件下亲疏水表面液滴蒸发特性 被引量:7
5
作者 高明 孔鹏 章立新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979-2984,共6页
以恒热流方式结合高速摄影技术同步观察记录3μl的小液滴在不同亲疏水表面的蒸发过程。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实验观察记录了不同亲疏水表面液滴蒸发时接触角、接触直径、蒸发时间等的动态特性。从实验分析中可以看出亲水表面液滴蒸发速率比... 以恒热流方式结合高速摄影技术同步观察记录3μl的小液滴在不同亲疏水表面的蒸发过程。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实验观察记录了不同亲疏水表面液滴蒸发时接触角、接触直径、蒸发时间等的动态特性。从实验分析中可以看出亲水表面液滴蒸发速率比疏水表面上液滴蒸发速率快,并且随着热通量的增大,液滴蒸发速率增大。在恒热流条件下亲疏水表面液滴蒸发以CCR模式为主,在蒸发后期呈现混合蒸发模式,全程未出现CCA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疏水表面 蒸发 传质 相变 恒热流 接触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弱碱性溶液中硫砷铜矿的电化学氧化过程及表面相构成 被引量:2
6
作者 俞娟 孟必成 +1 位作者 黄文龙 李林波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67-478,共12页
采用循环伏安(CV)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硫砷铜矿在pH值为9.2溶液中的电化学氧化过程以及电位对硫砷铜矿表面氧化相的构成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硫砷铜矿在电位0.17 V(氧化峰A1电位范围)氧化,主要发生Cu部分离开矿物表面进入溶液... 采用循环伏安(CV)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硫砷铜矿在pH值为9.2溶液中的电化学氧化过程以及电位对硫砷铜矿表面氧化相的构成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硫砷铜矿在电位0.17 V(氧化峰A1电位范围)氧化,主要发生Cu部分离开矿物表面进入溶液形成缺铜硫化物(Cu3 xAsS4)的初步氧化过程,表面不存在Cu(Ⅱ)的氧化相,S氧化形成少量的S2 n,As不发生氧化。当氧化电位提高到0.3 V(氧化峰A2电位范围),大量的Cu离开矿物表面进入溶液,表面仍然不存在Cu(Ⅱ)的氧化相,可能存在少量的CuSO4,但处于检测下限,表面存在一定量的Sn^2-,不存在As的氧化相。当电位提高到0.5 V(氧化峰A2电位范围),发生Cu和As的氧化沉积过程,分别在矿物表面形成Cu(Ⅱ)氧化相(Cu(OH)2,CuSO4)和As2O3氧化相。此外,表面还存在一定的Sn^2-相。当电位提高到0.8V(氧化峰A3电位范围),表面形成一定量的Cu(Ⅱ)氧化相(Cu(OH)2和CuSO4),As仍然以As2O3的形式存在,S除形成CuSO4外,部分仍以Sn^2-的形式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氧化 硫砷铜矿 亲水相 疏水相 X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沫金属亲疏水性对T型小通道气液两相流相分离特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洪伟 魏国宝 +1 位作者 王亚成 付东威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216-4230,共15页
小通道填充泡沫金属成为近几年强化换热方向的研究热点。以空气和水为工作介质,将PPI为10和20的泡沫金属分别填充到截面为2.5 mm×2.5 mm的T型小通道内,改变泡沫金属的亲疏水性,分别研究弹状流和环状流下气液两相表观流速及亲疏水... 小通道填充泡沫金属成为近几年强化换热方向的研究热点。以空气和水为工作介质,将PPI为10和20的泡沫金属分别填充到截面为2.5 mm×2.5 mm的T型小通道内,改变泡沫金属的亲疏水性,分别研究弹状流和环状流下气液两相表观流速及亲疏水性对相分离的影响机制。比较亲水、疏水处理及未处理这三种泡沫金属的分离特性发现:无论是弹状流还是环状流,分离效果最好的是亲水处理后的泡沫金属,其次是未经处理的泡沫金属,而进行疏水处理后的分离效果最差,填充泡沫金属的T型通道相分离效果要明显好于未填充的通道。对于亲疏水处理过的T型通道,无论是弹状流还是环状流,T型小通道内侧支管气相采出分率占优,液相采出分率随着液体表观速度的增加而降低,但气相表观速度对液相采出分率影响很小。而泡沫金属PPI的减小会降低气相采出分率,使分配效果更加趋近于均匀分布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型小通道 流型 相分离 泡沫金属 亲疏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电导率、低溶胀的碱性聚电解质膜的实现策略
8
作者 相艳 司江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61-968,共8页
碱性聚电解质膜燃料电池(APEMFC)作为质子交换膜膜燃料电池的替代,由于其可以使用非贵金属催化剂、氧还原反应动力学快及成本低等众多优点,近年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作为其中一个关键部件,碱性聚电解质(APE)膜在APEMFC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碱性聚电解质膜燃料电池(APEMFC)作为质子交换膜膜燃料电池的替代,由于其可以使用非贵金属催化剂、氧还原反应动力学快及成本低等众多优点,近年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作为其中一个关键部件,碱性聚电解质(APE)膜在APEMFC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OH-的淌度明显低于H+,碱性聚电解质膜的性能尤其是电导率相对较低.通过提高聚合物中离子基团的接枝度(GD),获得高的离子浓度可以在一定程度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这种方法往往导致聚合物膜过度亲水溶胀,机械强度大幅下降.由此看来,电导率和溶胀成为了两个影响电池性能的异常重要但又相互矛盾的因素.本文综述了近些年来解决这个矛盾的一些策略,如物理手段、化学交联、离子基团在侧链上的富集以及通过亲水/疏水相分离结构构建高效的离子传输通道等.这些手段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在低的吸水和溶胀下获得高的电导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聚电解质(APE)膜 离子电导率 吸水率 交联 亲水/疏水相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核孔膜为基底疏/亲水复合膜的制备及其DCMD性能研究
9
作者 唐娜 陈乃麟 +1 位作者 项军 田桂英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5-34,共10页
创新性地将核孔膜作为基膜,使用聚偏氟乙烯(PVDF)为膜材料,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采用非溶剂致相分离法制备了PVDF/PET核孔膜复合疏水/亲水膜,并对复合膜的微观结构、机械性能、亲疏水性、孔隙结构进行深入表征,研究了添加剂含... 创新性地将核孔膜作为基膜,使用聚偏氟乙烯(PVDF)为膜材料,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采用非溶剂致相分离法制备了PVDF/PET核孔膜复合疏水/亲水膜,并对复合膜的微观结构、机械性能、亲疏水性、孔隙结构进行深入表征,研究了添加剂含量和核孔膜孔径对膜微观形态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LiCl添加剂含量使得铸膜液的黏度增大,膜指状孔结构变小且海绵状结构变紧密,PVDF/PET核孔复合膜的平均剥离力从4.48 N下降为1.19 N,孔径从0.132 7μm减少到0.080 4μm,孔隙率从44.65%减少至37.60%;核孔膜孔径增大导致复合膜的机械强度下降.直接接触式膜蒸馏(DCMD)分离性能测试表明,PVDF/PET核孔复合膜通量比相同厚度单层PVDF疏水膜通量提升约30%;可稳定运行超过39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孔膜 非溶剂致相分离法 疏水/亲水膜 直接接触式膜蒸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