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98篇文章
< 1 2 18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IL AND GAS GENERATION OF MESOZOIC MARINE SOURCE ROCK IN QIANGTANG BASIN, TIBET PLATEAU,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Zhao Zhengzhang,Qin Jianzhong,Liu Baoquan,Tu Jianqi,Wang Yingmin,Wang Zheng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164-166,共3页
Tibet plateau is a vast hydrocarbon\|bearing region which is the biggest in area, the lowest in exploration and the poorest in knowing, especially, knowing a little for Mesozoic marine petroleum geology problem (parti... Tibet plateau is a vast hydrocarbon\|bearing region which is the biggest in area, the lowest in exploration and the poorest in knowing, especially, knowing a little for Mesozoic marine petroleum geology problem (particularly for Mesozoic marine source rock) in Chinese land. The research of oil and gas generation for Mesozoic marine source rock have been accomplished on basis of a large number of data for source rock samples appeared on the weather (29 items, about 4000 samples, 23976 sample times and 200000 data) in Tibet Plateau. Full text is composed of following four parts:1\ Regional geology\;Summarized regional geology briefly, emphasized on regional structures, sedimentary facies and stratum characteristics related closely with source ro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ANGTANG BASIN MARINE source rockS evaluation MESOZO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rganic petrology and hydrocarbon generation of potential source rocks in Permian formation of Junggar Basin,Northwest in China 被引量:2
2
作者 秦黎明 张枝焕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6期1693-1702,共10页
From the outcrops in the Yaomoshan and Hongyanchi sections, oil shales, deep dark mudstones or black mudstones with better organic richness were fou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amples in the organic petrology meth... From the outcrops in the Yaomoshan and Hongyanchi sections, oil shales, deep dark mudstones or black mudstones with better organic richness were fou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amples in the organic petrology method, the microscope features of the sedimentary organic matter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ree types of kerogens present in the measured samples. Kerogen type I consists of the laminate algainite, abundant sporinite and only little content of cutinite, which can mainly generate oil. The generation hydrocarbon components of the type II kerogen are dominated by the sporinite, cutinite and little the exinite debris. The type III kerogen is comprised of the sporinite and debris of the exinite with some components of gas gener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xperiments, the organic kerogen of the Lucaogou formation is mostly comprised of the type I, partially type II, and particularly type III. In Hongyanchi formation, the organic type is mixed by the types II and III. The plot of the ($1+$2) or TOC value and the content of exinite show two trends. From the evolution of burial and the Permian source rocks in Changji Depression, the Permian formation source rock has ended the generation of hydrocarbon.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onstituents of the organic macerals among three kerogens in these samples leads to the distinction of the potential hydrocarbon generation. The Lucaogou formation for kerogen type I has better potential hydrocarbon generation. It can reach the oil peak with Ro ratio Of 0.9%. For the kerogen II, the oil peak of the source rocks comes late with the Ro ratio of 1.0% with less quantity of the generation hydrocarbon than the kerogen I. For type III, it can mainly generate gas and reach the gas peak with the Ro ratio of 1.3%. In a word, the Lucaogou formation and Hongyanchi formation source rocks with high organic richness in Permian source rocks have well exploration prosp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ganic macerals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otential Permian source rocks southern Junggar Bas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y of Possible Oil Source Rock in Southern Caspian Sea(Iranian Side) with Emphasis on Bivalves and Gastropoda
3
作者 Mohammad Reza Asnafi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41-141,共1页
Most Maikop series,in age of upper-Oligocene to middle Miocene in Republic of Azerbaidjan(western Caspian sea) and Caspian part,is petroleum source rocks.So,considering the interpretation of results gained from correl... Most Maikop series,in age of upper-Oligocene to middle Miocene in Republic of Azerbaidjan(western Caspian sea) and Caspian part,is petroleum source rocks.So,considering the interpretation of results gained from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Maikop series and the Miocene sediments in southern Caspian sea (Iranian side),we suggested that these sediments are probable petroleum source rocks.Recent geochemical studies by Research Center Oil Industry o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ikop series bivalves GASTROPODS source roc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pper Jurassic Source Rock in Gangba Basin,Southern Tibetan Plateau
4
作者 Licheng Wang,Chengshan Wang,Yalin Li Research Center for Tibetan Plateau Geology,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69-269,共1页
The Tibetan Plateau is located in the east part of the Tethys realm which is the largest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region of the world.The Gangba Basin, located on the south of Tibetan Plateau,is a Mesozoic marine petr... The Tibetan Plateau is located in the east part of the Tethys realm which is the largest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region of the world.The Gangba Basin, located on the south of Tibetan Plateau,is a Mesozoic marine petroliferous basin covering an area of 7000 km2.The basin has been received little hydrocarbon interest for its severe climate and life conditions.The Upper Jurassic siliciclastics in Gangba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RK SHALES source rock Gangba BASIN TIBETAN PLATEA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RINE SOURCE ROCKS AND THEIR DEPOSITIONAL CONDITIONS OF MESOZOIC—CENOZOIC IN THE GAMBA—TINGRE BASIN,SOUTH TIBET:ORGANIC GEOCHEMICAL STUDY
5
作者 Hu Xiumian,Wang Chengshan,Li Xianghui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423-425,共3页
The Gamba—Tingri basin lies in south Tethys Himalaya subzone. It is 400km in length from east to west, and 30~50km in width from north to south. The basin is mainly made up of marine Mesozoic and Lower Cenozoic, i.e... The Gamba—Tingri basin lies in south Tethys Himalaya subzone. It is 400km in length from east to west, and 30~50km in width from north to south. The basin is mainly made up of marine Mesozoic and Lower Cenozoic, i.e., Jurassic, Cretaceous, and Lower Tertiary. Its total strata are more than 3100m in thickness. The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of the India plate developed during Jurassic—Cretaceous after a Triassic rifting stage. Collision took place between the India and the Eurasian plate during the latest Cretaceous and earliest Tertiary (Liu and Einsele, 1994), which resulted in a Tertiary residual basin.The Jurassic stratigraphic system in the Gamba—Tingri basin were not carried out until recently (Wan et al., 1999), which is divided into three formations, i.e.., Pupuga Fm., Nieniexiongla Fm., and Menkadun Fm.. The Cretaceous and Tertiary stratigraphic system is after Wan (1985) and Xu et al.(1990), which the Cretaceous is divided into six formations: Dongsan Fm., Chaqiela Fm., Lengqingle Fm., Xiawuchubo Fm., Jiubao Fm., and Zongshan Fm, whereas the Tertiary is divided into Jiabula Fm. Zongpu Fm., and Zhepure F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ine source rocks DEPOSITIONAL conditions MESOZOIC CENOZOIC organic GEOCHEMICAL study SOUTH TIB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郝滩地区长7段烃源岩特征及油源对比
6
作者 孙勃 袁伟 +4 位作者 王淑敏 孙雨 李继宏 郭懿萱 薛辉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3-362,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郝滩地区位于延长组7段烃源岩展布范围的北缘。该地区原油分布层位多,油气供给充足,但是烃源岩厚度总体较薄,烃源岩特征不明确,供烃条件不清楚。研究区的原油是否由本地烃源岩供烃这一问题制约了该区的进一步勘探。为解决... 鄂尔多斯盆地郝滩地区位于延长组7段烃源岩展布范围的北缘。该地区原油分布层位多,油气供给充足,但是烃源岩厚度总体较薄,烃源岩特征不明确,供烃条件不清楚。研究区的原油是否由本地烃源岩供烃这一问题制约了该区的进一步勘探。为解决该问题,文中对区内的原油、长7段烃源岩进行了地化分析测试,同时收集了盆地沉积中心(区外)的长7段烃源岩数据,对研究区长7段烃源岩特征及油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长7段烃源岩发育,主要为好—最好烃源岩级别,主要类型为Ⅱ_(1),Ⅱ_(2)型,有机质主要为混合来源;长7段烃源岩主要处于成熟阶段,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研究区的原油来源于区外、区内长7段烃源岩的混合贡献,且以区外供烃为主。研究成果对郝滩地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原油 油源对比 延长组 郝滩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白垩系铜钵庙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
7
作者 何星 金玮 +5 位作者 张帆 霍秋立 李跃 鲍俊驰 刘璐 曾庆兵 《岩性油气藏》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52,共12页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白垩系铜钵庙组勘探获得突破,是资源潜力较大的新层系。通过TOC、热解、R_(o)、族组成、色谱、色质、δ^(13)C等分析化验资料,对研究区各洼槽各小层的烃源岩进行了丰度、类型和成熟度评价,深入分析了铜钵庙组原油...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白垩系铜钵庙组勘探获得突破,是资源潜力较大的新层系。通过TOC、热解、R_(o)、族组成、色谱、色质、δ^(13)C等分析化验资料,对研究区各洼槽各小层的烃源岩进行了丰度、类型和成熟度评价,深入分析了铜钵庙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定量计算了原油来源,并预测了下步有利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铜钵庙组整体发育TOC平均值为1%、类型以Ⅰ—Ⅱ_(2)型为主的中等烃源岩,其中铜二段泥岩也可见Ⅰ型烃源岩,洼槽区R_(o)为0.6%~1.5%,处于成熟阶段。②研究区铜钵庙组原油可分为乌北铜三段原油、乌南铜三段原油和乌南铜二段原油3类。乌北铜三段原油高饱和烃,姥植比高,饱和烃与芳烃δ^(13)C偏重,C_(27)重排甾烷和三环萜烷含量高。乌南铜三段原油具有高饱和烃、饱和烃与芳烃δ^(13)C偏轻,C_(27)重排甾烷和三环萜烷含量中等。乌南铜二段原油饱和烃含量低,奇偶优势比(OEP)值高,饱和烃与芳烃δ^(13)C轻,C_(27)重排甾烷和三环萜烷含量低。③研究区铜钵庙组3类原油均来源于南屯组南一段泥岩和铜钵庙组泥岩的二元混合,乌北铜三段原油与乌北南一段烃源岩更接近,乌北南一段泥岩的贡献比例为62.9%;乌南铜三段原油与乌南南一段烃源岩更接近,乌南南一段泥岩的贡献比例为59.5%;乌南铜二段原油与乌南铜二段烃源岩更接近,乌南铜二段泥岩的贡献比例为75.4%。④乌北和乌南洼槽发育厚度大于200 m的暗色泥岩,可为铜三段油藏和铜二段油藏供烃,乌北洼槽和乌东斜坡带为乌尔逊凹陷铜钵庙组下步甩开勘探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评价 油源对比 贡献比例 碳同位素 地球化学特征 铜钵庙组 白垩系 乌尔逊凹陷 海拉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硬顶板特厚冲击煤层智能高效安全开采关键技术
8
作者 于斌 孟祥斌 +6 位作者 邰阳 尚子榆 彭明贤 匡铁军 郭飞龙 李东印 王世博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5-263,共19页
针对坚硬顶板特厚冲击煤层难以实现源头消冲和高效开采的难题,首先开发了坚硬顶板特厚冲击煤层安全开采保障技术,为智能放煤高效开采创造了有利环境;在此基础上攻克智能放煤技术瓶颈,形成了坚硬顶板特厚冲击煤层智能高效开采技术,具体... 针对坚硬顶板特厚冲击煤层难以实现源头消冲和高效开采的难题,首先开发了坚硬顶板特厚冲击煤层安全开采保障技术,为智能放煤高效开采创造了有利环境;在此基础上攻克智能放煤技术瓶颈,形成了坚硬顶板特厚冲击煤层智能高效开采技术,具体研究过程如下:在坚硬顶板特厚冲击煤层安全开采保障技术方面,采用Timoshenko梁理论建立了坚硬顶板周期破断弹性能集聚模型,分析了不同单轴抗拉强度下顶板能量密度分布规律,揭示了基于地面预制人工缝网的坚硬顶板特厚冲击煤层超前消冲机理,据此开发了地面水平井压裂技术和地面液体炸药爆破技术,形成了基于地面预制人工缝网的超前消冲技术;采用Reissner中厚板理论建立了坚硬顶板切顶前后的初次破断力学模型,分析了人工定向裂缝对顶板弹性能密度和煤体静载增量的影响规律,揭示了基于井下人工定向造缝的坚硬顶板特厚冲击煤层超前消冲机理,发明了复合爆破定向造缝技术,形成了基于井下人工造缝的超前消冲技术。在坚硬顶板特厚冲击煤层智能高效开采技术方面,发明了顶煤厚度雷达在线探测技术、基于近红外光谱的煤矸识别技术、基于振动特征辨识的煤矸识别技术、基于音频的煤矸识别技术和基于激光三维扫描的放煤量实时监测技术,形成了特厚煤层智能感知与识别技术;建立了智能综放工作面“人-机-环”多源信息数据库,开发了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采放协调决策模型,发明了智能放煤模式与工艺智能决策技术,形成了智能放煤模式与工艺智能决策技术;开发了智能综放工作面三机位姿高精度惯导检测与控制技术,建成了智能综放远程通信及综合控制平台,形成了特厚煤层远程放顶煤智能控制技术。基于以上研究得出:①当抗拉强度分别为0.76、1.57、2.68、3.95和5.68 MPa时,坚硬顶板对应的弹性能密度峰值分别为6.5、25.4、71.6、168.2和340.1 kJ/m,弹性能密度峰值U_(max)^(e)与坚硬顶板抗拉强度σ_(0)呈现二次函数关系,具体关系为U_(max)^(e)=10.715σ_(0)^(2)-0.718σ_(0)。②定向人工裂缝改变的坚硬顶板的边界条件,以兖矿能源集团103_(上)02工作面为例,理论上人工缝网使得工作面砂岩层的初次破断步距从250 m减小为123 m。③基于地面预制人工缝网的超前消冲机理:大量人工缝网在岩层中形成结构弱面,有效降低了坚硬顶板弹性能集聚量,削弱顶板破断产生的矿震强度,从而控制了工作面及巷道内的冲击地压;基于井下人工定向裂缝的超前消除机理:定向裂缝能降低甚至消除坚硬顶板在巷道附近的弹性能,同时减小切顶侧的静载增量,从而控制了巷道内的冲击地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坚硬顶板 冲击地压 智能识别与控制 源头消冲 地面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海陆混源型海相烃源岩发现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徐长贵 尤丽 +2 位作者 郭潇潇 余汉文 兰蕾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28,共12页
渐新统海陆混源型海相烃源岩是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带深水区新发现和新证实的重要烃源岩类型,剖析其特征及形成条件对于琼东南盆地乃至其他相似构造—沉积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为此,在区域构造—沉积背景研究的... 渐新统海陆混源型海相烃源岩是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带深水区新发现和新证实的重要烃源岩类型,剖析其特征及形成条件对于琼东南盆地乃至其他相似构造—沉积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为此,在区域构造—沉积背景研究的基础上,综合烃源岩热解参数、显微组构、成烃生物鉴定与烃源岩/原油或凝析油生标化合物特征对比等分析结果,深入剖析了渐新统崖城组、陵水组海陆混源海相烃源岩的差异特征、形成条件及分布情况;最后指出了油气勘探的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①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带古近系崖城组发育海陆混源海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为中等—好,有机质类型为Ⅱ_(2)—Ⅲ型,生烃潜力大;②相对封闭的水体环境是崖城组海陆双源有机质(三角洲携带进入凹陷的陆源有机质、凹陷自身的海相低等生物有机质)富集保存的必要条件;③古近系陵水组海相烃源岩具有较高的海源有机质、较低的陆源有机质,有机质丰度中等—好并以Ⅱ_(2)型有机质类型为主,少量Ⅱ_(1)型,生烃潜力大;④相对干冷的古气候、高古生产力与弱还原环境共同控制陵水组烃源岩有机质的富集保存。结论认为,盆地中央坳陷带深水区海陆混源海相烃源岩的勘探发现,证实陵水组与崖城组一起构成了中央坳陷带的主力烃源岩,突破了以往单一陆源有机质、单套烃源岩(仅崖城组)的传统观点,深化了对该区主要烃源岩类型及烃源供给关系的认识,提升了盆地总油气资源潜力及勘探前景的评价,亦拓展了油气勘探领域及方向,对琼东南盆地及其他相似构造—沉积充填盆地未来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陆源/海源 海陆混源 海相烃源岩 相对封闭水体 油气地质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矿石标本宽频带电性参数快速测量方法研究
10
作者 付国红 雷泽宁 +1 位作者 程辉 刘阳阳 《仪器仪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164,共13页
岩矿石标本电性特征的研究是地球物理勘探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针对变频法测量岩矿石标本电性参数存在效率低、抗干扰能力较差等问题,提出基于逆重复m序列的岩矿石标本宽频带电性参数测量方法并设计了测量系统。系统采用编码恒流信... 岩矿石标本电性特征的研究是地球物理勘探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针对变频法测量岩矿石标本电性参数存在效率低、抗干扰能力较差等问题,提出基于逆重复m序列的岩矿石标本宽频带电性参数测量方法并设计了测量系统。系统采用编码恒流信号激励的方式,利用编码信号源的频点分布特性和多频点数据处理手段,实现发送一组编码矩形波电流便可获得岩矿石标本多个频点响应信息的高效测量。介绍了逆重复m序列的信号特征,给出了多频点阻抗测量算法流程;通过理论与仿真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影响Howland压控电流源性能的重要因素;明晰了实验条件下导致高频段阻抗测量误差的主要因素并给出了校准方案;最后,搭建了测量系统并使用本系统与苏黎世MFIA阻抗分析仪进行了阻抗测量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使用5阶信号时,测量效率相对变频法提高2.3倍,通过调整信号编码参数可实现不同频点密度的测量工作;系统测量频率范围覆盖1 mHz~100 kHz,阻容模型阻抗模值测量误差最大约为0.5%,相位误差最大为23 mrad;校准前后结果对比表明了校准方案在高频段测量的有效性。该系统能够实现宽频阻抗谱快速准确测量,为岩矿石标本电性参数测量提供了一种宽频带快速测量方法与技术支持,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意义与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矿石标本 宽频带 电性参数 快速测量 逆重复m序列 Howland电流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平昌地区凉高山组页岩油气富集条件及有利区预测
11
作者 汪海燕 邱彤 +3 位作者 王志国 董忠良 王继平 黄科翔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50,共9页
平昌地区中侏罗统凉高山组陆相页岩是四川盆地页岩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之一。通过岩石热解及有机岩石学等有机地球化学方法,查明了凉高山组页岩的生烃潜力。综合储层物性及含油气性、孔隙类型及微观结构、烃类可动性表征、脆性矿物含量... 平昌地区中侏罗统凉高山组陆相页岩是四川盆地页岩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之一。通过岩石热解及有机岩石学等有机地球化学方法,查明了凉高山组页岩的生烃潜力。综合储层物性及含油气性、孔隙类型及微观结构、烃类可动性表征、脆性矿物含量和可压性特征,明确了凉高山组页岩的储层品质,在此基础上优选出平昌地区凉高山组页岩油勘探有利区。结果表明:平昌地区凉高山组发育浅湖-深湖相富有机质泥页岩,深湖相泥页岩主要发育在凉上1-1油层组,具有厚度大、有机质丰度中等、有机质类型好、成熟度高、生烃潜力大、油气转化率高等特征;泥页岩储层发育页理缝、网状缝,储层物性好,孔隙类型以无机孔缝为主,其中介孔、大孔居多,含油气性好,为最好的地质甜点层;凉上1-2油层组为砂页岩互层,脆性矿物含量高,可压性好,且因紧邻凉上1-1油层组,含油性好,为很好的工程甜点层。凉上一亚段砂页组合段具备稳定的凝析油-轻质油原位富集的物质条件,资源潜力大,具有良好的页岩油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烃源岩 页岩储层 侏罗系 凉高山组 平昌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上游散渡河流域苦咸地下水形成机制
12
作者 张彦林 李积玉 +1 位作者 赵成 李春亮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50-1264,共15页
渭河上游散渡河流域是黄土高原地区闻名的苦咸地下水分布区,水质型缺水问题制约着该地社会经济发展,深入研究散渡河流域苦咸地下水的形成机制,对于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障饮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散渡河流域中南部地区采集的26组... 渭河上游散渡河流域是黄土高原地区闻名的苦咸地下水分布区,水质型缺水问题制约着该地社会经济发展,深入研究散渡河流域苦咸地下水的形成机制,对于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障饮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散渡河流域中南部地区采集的26组水化学检测资料为基础,采用地下水化学指标统计分析、离子相关性分析、离子比值分析和矿物饱和指数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散渡河流域地下水的化学特征和离子来源,探讨了苦咸地下水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河谷潜水普遍为苦咸水,溶解性总固体(TDS)质量浓度平均值5599.7 mg/L,SO_(4)^(2-)质量浓度平均值1973.1 mg/L,苦咸水分布与1718年通渭7.5级大地震的极震区范围有较好相关性;黄土潜水处于区域地下水的形成补给区,循环路径短,交替强烈,水质优于河谷潜水,TDS质量浓度在839.6~1237.6 mg/L之间。研究区地下水化学成分主要来源于含水层石膏和岩盐的风化溶解;苦咸地下水的形成主要受控于溶滤作用,其次是阳离子交换作用,蒸发浓缩和人类活动影响甚微;通渭大地震引发的地震滑坡造成河谷堆积物中的红层易溶盐增加和地下水径流条件改变是苦咸地下水形成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咸水 离子来源 水岩作用 咸水成因 散渡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主要氦源岩地球化学特征与生氦潜力评价
13
作者 杨元元 殷万熹 +5 位作者 强晓农 马永福 刘清 马寅生 胡俊杰 施辉 《高校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2-438,共7页
氦源岩的生氦潜力是决定氦气资源形成的首要条件,地壳中富含铀、钍的花岗岩、富有机质页岩等均是良好的氦源岩。该研究针对柴达木盆地北缘开展了野外地质调查和钻井岩心观察,综合前人研究资料系统梳理了区内不同地层单元的元素地球化学... 氦源岩的生氦潜力是决定氦气资源形成的首要条件,地壳中富含铀、钍的花岗岩、富有机质页岩等均是良好的氦源岩。该研究针对柴达木盆地北缘开展了野外地质调查和钻井岩心观察,综合前人研究资料系统梳理了区内不同地层单元的元素地球化学和年代学数据,研究了柴北缘主要氦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生氦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基底型氦源岩古元古代达肯大坂岩群片麻岩—麻粒岩与其上叠加的早古生代滩间山群浅变质岩系生氦强度分别为0.565×10^(-12)cm^(3)/(a·g)和0.278×10^(-12)cm^(3)/(a·g)。海西期和印支期侵入岩体及火山岩,呈山体分布于盆地边缘,玄武岩、安山岩类生氦强度分别为0.198×10^(-12)cm^(3)/(a·g)和0.623×10^(-12)cm^(3)/(a·g);花岗岩类生氦强度分别为0.217×10^(-12)cm^(3)/(a·g)和0.348×10^(-12)cm^(3)/(a·g)。柴北缘主要沉积型氦源岩为石炭系海相沉积和侏罗系陆相地层,具有较高的铀、钍含量。石炭系在柴北缘广泛分布,上石炭统泥页岩U和Th平均丰度分别为8.70×10^(-6)和15.10×10^(-6),生氦强度为1.483×10^(-12)cm^(3)/(a·g)。中、下侏罗统泥页岩层系沿阿尔金山和柴北缘断续分布,U和Th平均丰度分别为7.72×10^(-6)和20.21×10^(-6),生氦强度为1.509×10^(-12)cm^(3)/(a·g)。整体上,柴达木盆地北缘发育多类型多层系氦源岩,具有广阔的资源前景。该研究为柴达木盆地氦气资源综合调查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北缘 氦源岩 生氦潜力 岩浆岩 元素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氦气成藏特征及其贫化主控因素
14
作者 王杰 安川 +5 位作者 马亮帮 姜海健 张威 陶成 王付斌 董勍伟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81-790,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东胜气田和大牛地气田的天然气中发现一定含量的氦气,但大牛地气田氦气平均含量仅为东胜气田的1/4左右,那么在盆地基底和构造背景相似的情况下,究竟是何因素造成二者氦气含量差异如此之大。为此,基于天然气伴生氦气...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东胜气田和大牛地气田的天然气中发现一定含量的氦气,但大牛地气田氦气平均含量仅为东胜气田的1/4左右,那么在盆地基底和构造背景相似的情况下,究竟是何因素造成二者氦气含量差异如此之大。为此,基于天然气伴生氦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氦气成藏关键要素的系统分析,发现大牛地古生界天然气中氦气含量介于0.000 1%~0.15%,为低氦—中氦气田;上古生界氦气含量相对较高,纵向上从下往上氦气含量逐渐增加,显示出浅部相对富集的特征。大牛地古生界氦气为典型壳源氦,主要来源于盆地基底的太古宇—中元古界变质岩—花岗岩系,上古生界潜在氦源岩所生成的氦气成藏贡献很小。对比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与东胜气田上古生界氦气的发育地质条件与成藏特征,发现两者基底氦源岩的岩石类型、矿物组成、厚度及U、Th含量均相近,推测基底氦源岩不是造成氦气含量差异如此之大的原因。大牛地仅发育一条二级基底深大断裂,且在燕山—喜马拉雅期活动较弱,造成次一级断裂活动也较弱,氦气由基底氦源岩向上运移以及纵向输导和横向调整都缺乏有效通道;氦气与常规气成藏关键要素组合的时空配置不匹配,氦气仅靠扩散进入大牛地古生界气藏中,造成大牛地气田氦气含量偏低。大牛地气田氦气贫化的主要因素为基底深大断裂及次一级断裂不发育且活动强度弱、氦气与常规气成藏要素组合不匹配、缺乏有效输导体系、氦气运移仅靠浓度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发育 氦气成藏要素 贫化主控因素 氦源岩 大牛地气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非裂谷系油气成藏研究新进展与勘探启示
15
作者 史忠生 马峰 +5 位作者 庞文珠 陈彬滔 薛罗 代寒松 徐飞 马轮 《中国石油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8-169,共12页
中西非裂谷系发育众多含油气盆地,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通过对中西非裂谷系盆地走向与区域应力场方向对成盆控制作用、中西非裂谷系构造演化与烃源岩发育关系及不同方向裂谷盆地沉积充填与成藏模式的研究,展示了中西非裂谷系成盆、成烃... 中西非裂谷系发育众多含油气盆地,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通过对中西非裂谷系盆地走向与区域应力场方向对成盆控制作用、中西非裂谷系构造演化与烃源岩发育关系及不同方向裂谷盆地沉积充填与成藏模式的研究,展示了中西非裂谷系成盆、成烃、成藏最新研究进展,并通过对不同类型盆地成藏模式的研究与典型盆地勘探实践分析,明确了中西非裂谷系高效勘探做法及未来勘探领域与方向。研究表明:盆地走向与区域应力场方向控制了中西非裂谷系发育多期叠置裂谷与单一裂谷两类盆地,其中NW—SE向盆地发育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古近纪多期裂谷作用,形成“源下储上、源上成藏”主要成藏模式,NE—SW向盆地发育和保留早白垩世一期裂谷作用,形成下白垩统“源储一体、源内成藏”及下白垩统与基岩潜山构成的“源上储下、源下成藏”模式;中西非裂谷系不同的构造背景与地质演化过程决定了西非裂谷系发育上白垩统陆源海相烃源岩,中非裂谷系发育下白垩统陆相烃源岩,其厚层、优质、成熟烃源岩的发育,为中西非裂谷系油气富集提供了物质基础。Melut盆地勘探实践表明,快速锁定富油凹陷,围绕富油凹陷部署连片三维地震是海外油气项目实现高效勘探的关键,Termit、Melut等NW—SE向多期叠置裂谷盆地的源内成藏组合,Bongor、Doseo等NE—SW向单一裂谷盆地的源内岩性油藏及富油凹陷源外圈闭是中西非裂谷系未来勘探的重要领域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模式 富油凹陷 高效勘探 源外油藏 中西非裂谷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雄探1井寒武系油源特征与超深层勘探潜力
16
作者 苏劲 王晓梅 +11 位作者 张成栋 杨宪彰 李谨 杨煜鹏 张海祖 方玙 杨春龙 房忱琛 王亚龙 魏彩云 翁娜 张水昌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7-361,共15页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已发现的超深层(深度大于8000 m)油气主要赋存于北部坳陷F5走滑断裂以东的下古生界储层,而该断裂西侧寒武系超深层的油气来源和勘探潜力尚不明确。通过岩相和分子标志物分析,揭示出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纽芬兰统至少存在硫...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已发现的超深层(深度大于8000 m)油气主要赋存于北部坳陷F5走滑断裂以东的下古生界储层,而该断裂西侧寒武系超深层的油气来源和勘探潜力尚不明确。通过岩相和分子标志物分析,揭示出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纽芬兰统至少存在硫化斜坡、深水陆棚和局限海湾3种不同沉积环境的“等时异相”烃源岩。2024年在塔北西端的雄探1井寒武系发现高产凝析油气,原油中检出完整的芳基类异戊二烯烷烃生物标志物,但未检测到三芳甲藻甾烷,这与轮探1、旗探1井为代表的纽芬兰统硫化斜坡相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十分一致,表明雄探1井寒武系油气主要来源于寒武系纽芬兰统烃源岩。雄探1井寒武系原油还呈现出C29甾烷优势,并且富含长链三环萜烷(最高达C39),这些生物标志物能够成为有效区分硅质泥岩和碳酸盐岩等不同岩相的油气源指标。结合逆冲和走滑断裂输导系统的成藏分析,认为F5走滑断裂以西具备接受满西生烃中心寒武系纽芬兰统烃源岩有效供烃的可能,这预示着除了盆地东部寒武系超深层台缘带相控型油气藏外,该走滑断裂以西有望成为寒武系超深层构造-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新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武系 雄探1井 超深层 分子化石 芳基类异戊二烯烃 三芳甾烷 烃源岩 走滑断裂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斯湾盆地油气分布有序性及成藏富集主控因素
17
作者 王建君 翟光明 +1 位作者 李浩武 张宁宁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7-829,共13页
基于波斯湾盆地油气勘探实践成果和研究进展,以成藏组合为解剖单元,对油气分布的有序性及成藏富集主控因素开展分析。研究表明,该盆地以中阿拉伯次盆加瓦尔油田一带为中心,不同时代烃源岩生烃中心与富油气区带以顺时针同向旋转迁移;在... 基于波斯湾盆地油气勘探实践成果和研究进展,以成藏组合为解剖单元,对油气分布的有序性及成藏富集主控因素开展分析。研究表明,该盆地以中阿拉伯次盆加瓦尔油田一带为中心,不同时代烃源岩生烃中心与富油气区带以顺时针同向旋转迁移;在平面上总体呈现出“西油东气”、“盆地中心大油气田密集、边缘稀疏”有序分布的格局;垂向上油气系统复合及混源程度自西向东增大,与构造强度的“西弱东强”匹配良好,形成了“古生界富气、中生界富油、新生界油气均富集”的分布特征。波斯湾盆地油气大规模成藏富集和有序性分布主要受以下因素控制:(1)多套巨型烃源灶为近源成藏组合奠定了资源基础,侧向运移距离短的特点决定了油气富集于有效烃源岩展布区及附近;(2)台地区硬石膏盖层厚度小,但遭受的后期构造弱,良好的封盖性能使油气很难穿越盖层发生垂向浅层运聚;扎格罗斯造山带构造运动强烈,形成的冲断层和高角度裂缝沟通多套源储组合,但新近系Gachsaran组膏盐岩厚度大、塑性强,封盖性能普遍保持较好,盐下仍能形成大规模油气聚集;(3)各套成藏组合在烃源岩与储盖组合发育、烃源岩成熟生烃、圈闭形成等方面于时空上有序良好匹配,因此形成了丰富的多层系油气聚集。目前波斯湾盆地总体仍处于构造圈闭勘探阶段,有效烃源灶内的盐下远景圈闭依然为首选目标,中生界沉积相变化大的地区具备形成大规模岩性油气藏条件,深层古生界常规油气藏和下志留统Qusaiba段页岩气有较大的勘探潜力,有望成为未来重要的储量增长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东 波斯湾盆地 油气分布 有序性 烃源岩 成藏组合 硬石膏盖层 盐下 油气富集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查干凹陷苏红图组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18
作者 万涛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43-553,共11页
沉积盆地内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可以为深化盆地构造活动认识等提供重要的深部地质信息。文中通过测定查干凹陷苏红图组火山岩样品的化学元素,讨论了火山岩的成因、岩浆源区、产出构造环境及其构造意义。化学元素组成特征显示,火山岩SiO... 沉积盆地内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可以为深化盆地构造活动认识等提供重要的深部地质信息。文中通过测定查干凹陷苏红图组火山岩样品的化学元素,讨论了火山岩的成因、岩浆源区、产出构造环境及其构造意义。化学元素组成特征显示,火山岩SiO_(2)质量分数在基性岩范围内,多具有高碱、高钾、富长石的特点;微量元素特征表现为,普遍富集Pb,多数样品富集Rb,Th,Ta和Nd,亏损U,Sr和Ba;稀土元素配分图式为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平坦的右倾型,多数样品具有弱Eu负异常。进一步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火山岩原始熔浆主要来自富集的软流圈地幔,在岩浆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既有地幔组分的部分熔融,也发生了岩浆分离结晶与地壳混染作用;岩石产出构造环境总体为大陆板内裂谷环境,形成于板块碰撞后的伸展环境;苏红图组发育多期次火山岩,反映了对应期次板内强烈伸展裂陷活动的发生、发展到终止的地质过程。该研究认识对于查干凹陷苏红图组火山岩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地球化学特征 岩石成因 岩浆源区 构造环境 苏红图组 查干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塘盆地石油地质条件和油气资源潜力——“羌塘盆地油气勘探研究新进展”专辑特邀主编寄语
19
作者 吴珍汉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7-505,共9页
羌塘盆地处于中东—东南亚油气带的中间部位,是我国陆域面积最大的侏罗纪海相含油气盆地。但羌塘盆地目前勘探程度整体偏低。本专辑针对羌塘盆地油气资源多个方面集中发表了15篇相关研究论文,主要涵盖了五个方向的研究成果:(1)羌塘盆地... 羌塘盆地处于中东—东南亚油气带的中间部位,是我国陆域面积最大的侏罗纪海相含油气盆地。但羌塘盆地目前勘探程度整体偏低。本专辑针对羌塘盆地油气资源多个方面集中发表了15篇相关研究论文,主要涵盖了五个方向的研究成果:(1)羌塘盆地三叠纪岩浆活动分布、精准定年和对烃源岩生烃影响;(2)羌塘盆地长蛇山地区夏里组细粒沉积岩和双湖地区毕洛错黑色页岩沉积特征;(3)羌塘盆地上侏罗统索瓦组,中侏罗统夏里组和布曲组,上二叠统和古近系牛堡组烃源岩特征;(4)羌塘盆地典型地区侏罗系储层特征及油层分布;(5)羌塘盆地中生界储层油气显示和成藏。专辑收录论文系统反映了羌塘盆地目前最新的研究进展,本文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总结,希望有助于读者了解羌塘盆地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盆地 岩浆活动 烃源岩 油气显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二段富钙地层水成因及其对天然气运聚的指示意义
20
作者 杨跃明 王茂云 +6 位作者 吴长江 曾溅辉 潘珂 张欢乐 王小娟 陈冬霞 崔虎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8-191,共14页
基于34口井的地层水地球化学数据、含气饱和度数据和岩矿资料,分析了川中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二段(沙二段)富钙地层水成因,探讨了地层水对源-储分离型致密砂岩气运聚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川中地区沙二段地层水较中国其他致密砂岩气... 基于34口井的地层水地球化学数据、含气饱和度数据和岩矿资料,分析了川中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二段(沙二段)富钙地层水成因,探讨了地层水对源-储分离型致密砂岩气运聚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川中地区沙二段地层水较中国其他致密砂岩气藏具有明显的“钙富集和钠亏损”的特征。地层水矿化度为3.3~45.6 g/L,为CaCl_(2)型,Ca^(2+)当量比[γ(Ca^(2+))]为24.7%~69.5%。根据γ(Ca^(2+))将研究区沙二段地层水划分为高钙地层水[γ(Ca^(2+))≥60%]、中钙地层水[40%≤γ(Ca^(2+))<60%]和低钙地层水[γ(Ca^(2+))<40%]3种类型。3类地层水的化学特征和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高钙地层水主要分布在距角①断裂相对较近且与角①断裂连通的河道砂组,矿化度平均值为34.1 g/L,相对较高,阳离子以Ca^(2+)为主,钠氯系数、脱硫酸系数和碳酸盐平衡系数最小;低钙地层水主要分布在距角①断裂较远或不与角①断裂直接连通的河道砂组,矿化度平均值为3.9 g/L,阳离子以Na^(+)为主,钠氯系数、脱硫酸系数和碳酸盐平衡系数最大;中钙地层水矿化度平均值为17.7 g/L,Na^(+)与Ca^(2+)含量相差不大,钠氯系数、脱硫酸系数和碳酸盐平衡系数介于前两者之间。Ca^(2+)含量较高的须家河组地层水的混入是沙二段地层水富钙的主要原因,后续的水-岩相互作用,尤其是斜长石的钠长石化导致钙进一步富集,而钠减少。川中地区沙二段地层水碳酸盐平衡系数、矿化度以及γ(Ca^(2+))沿着天然气侧向运移路径逐渐减少,表明富钙地层水化学指标对源-储分离型致密砂岩气藏具有较好的示踪能力。沙二段地层水中的钙越富集,储层的含气性越好,说明富钙地层水对天然气的富集具有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岩相互作用 源-储分离型气藏 富钙地层水 天然气运聚 沙溪庙组 川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