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0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along the fault intersection zone-a case study on the reef-flat systems of the No.1 slope break zone in the Tazhong area, Tarim Basin 被引量:14
1
作者 Xiang Caifu Pang Xiongqi +4 位作者 Yang Wenjing Wang Jianzhong LiQiming Liu Luofu Li Yanqun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2期211-225,共15页
Understanding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mechanisms is one of the key scientif ic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solved for effective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in the superimposed basins developed in northwest Chin... Understanding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mechanisms is one of the key scientif ic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solved for effective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in the superimposed basins developed in northwest China. The northwest striking No.1 slope break zone, which is a representative of superimposed basins in the Tarim Basin,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due to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northeast strike-slip faults. Controlled by the tectonic framework, the types and properties of reservoirs and the hydrocarbon compositions can also be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from east to west. Anomalies of all the parameters were found on the fault intersection zone and weakened up-dip along the structural ridge away from it. Thus,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the intersection zone is the hydrocarbon charging position. This new conclusion differs greatly from the traditional viewpoint, which believes that the hydrocarbon migrates and accumulates along the whole plane of the No.1 slope break zone. The viewpoint is further supported by the evidence from the theory of main pathway systems, obvious improvement of the reservoir quality (2-3 orders of magnitude at the intersection zone) an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the fault intersection zone. Differential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entrapment exists in and around the strike- slip faults. This is controlled by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fault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more complicated the fault structure is, the more significant the effects will be. If there is a deformation band, it will hinder the cross fault migration due to the common feature of two to four orders of magnitude reduction in permeability. Otherwise, hydrocarbons tend to accumulate in the up-dip structure under the control of buoyancy.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internal fault structure should be emphasi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logic chromatographic effect fault intersection zone differential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superimposed basin Tazhong area Tarim Bas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伊盟隆起南部构造边界厘定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2
作者 田刚 卢明德 +10 位作者 薛海军 汶小岗 马丽 袁安龙 宋立军 蒲仁海 贾会冲 陈杰 陈硕 吴大林 杨明慧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22,共15页
有关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伊盟隆起与伊陕斜坡两个构造单元边界的认识至今存在分歧。通过对盆地北部基底起伏、地层展布、基底断裂、构造演化过程及油气分布特征等多方面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盆地北部WE—NE向基底断裂以中元古代之前分隔不同... 有关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伊盟隆起与伊陕斜坡两个构造单元边界的认识至今存在分歧。通过对盆地北部基底起伏、地层展布、基底断裂、构造演化过程及油气分布特征等多方面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盆地北部WE—NE向基底断裂以中元古代之前分隔不同构造单元边界的新召北-泊尔江海子南基底先存断裂带(F4+F10)为界,呈对冲构造样式控制了伊盟隆起的形成;杭锦旗断裂带横贯盆地北部,是由上述基底先存断裂带在加里东期选择性活化、呈雁列式展布的泊尔江海子、乌兰吉林庙和三眼井等大型基底断裂组成。在海西期、印支期和燕山期杭锦旗断裂带持续继承性活动,控制了盆地北部各时期构造-沉积演化格局。以杭锦旗断裂带为界,南部和北部构造活动强度、烃源岩展布和成熟度、储层特征和物性变化以及油气圈闭类型等均存在较大差异,揭示该断裂带控制了盆地北部油气形成与分布。因此,以杭锦旗断裂带作为伊盟隆起和伊陕斜坡两大构造单元的边界更为合理,这对深化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质认识和指导油气勘探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 构造边界 杭锦旗断裂带 伊盟隆起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冲断带中段奥陶系克里摩里组高能滩隐伏构造成藏潜力
3
作者 时保宏 蔺嘉昊 +6 位作者 张涛 王红伟 张雷 魏嘉怡 李涵 刘刚 王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90,共13页
近年来,少数探井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冲断带上古生界石盒子组8段和山西组1段隐伏构造发现了低产天然气。推覆体下盘隐伏构造研究对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最新钻探成果、地震资料、岩石薄片和有机地球化学等资料,研究了西缘中段... 近年来,少数探井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冲断带上古生界石盒子组8段和山西组1段隐伏构造发现了低产天然气。推覆体下盘隐伏构造研究对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最新钻探成果、地震资料、岩石薄片和有机地球化学等资料,研究了西缘中段逆冲推覆构造下盘古生界隐伏构造特征,分析了奥陶系克里摩里组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和勘探潜力,提出了隐伏构造带有利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受侏罗世—白垩世燕山期自西向东强烈推覆应力作用影响,研究区推覆体下盘地层被动挤压褶皱变形,广泛发育南北向呈排状展布的隐伏构造,隐伏构造圈闭规模较大,断层不发育,封闭性较好。②奥陶系克里摩里组发育缓坡高能滩相储层,主要为中-粗晶白云岩,储集空间以晶间孔、晶间溶孔及裂缝为主,储层孔隙度介于3%~6%,渗透率在(1~8)×10^(-3)µm^(2)。③发育乌拉力克组和克里摩里组2套海相优质烃源岩,干酪根以Ⅰ型和Ⅱ1型为主,镜质体反射率(Ro)在1.50%~1.90%。④天然气垂向和侧向双向供烃,源-储配置关系良好,隐伏构造圈闭形成与烃源岩主生、排烃期匹配性好。低幅度隐伏构造带与高能滩的叠加区是天然气的富集区。初步预测滩相白云岩与隐伏构造叠合有利面积为300 km^(2)。马家滩段烟墩山、惠安堡和马家滩3个隐伏构造带是下一步克里摩里组天然气勘探的有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能滩带 隐伏构造 成藏潜力 乌拉力克组 克里摩里组 奥陶系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宁波构造带反转背斜分段差异变形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4
作者 唐贤君 朱虹浩 +3 位作者 李宁 余一欣 钟荣全 余浪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7-177,共11页
西湖凹陷宁波构造带Y背斜是近些年东海陆架盆地油气勘探评价的热点区域,但该构造油气差异富集主控因素及有利勘探方向仍不十分明确。通过对宁波构造带Y背斜进行精细构造解析,研究了背斜分段差异变形特征及其主控因素,探讨了其油气地质... 西湖凹陷宁波构造带Y背斜是近些年东海陆架盆地油气勘探评价的热点区域,但该构造油气差异富集主控因素及有利勘探方向仍不十分明确。通过对宁波构造带Y背斜进行精细构造解析,研究了背斜分段差异变形特征及其主控因素,探讨了其油气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根据构造形态差异,可将Y背斜划分为南、中、北3段,各段次级背斜受控于不同的反转断裂,中段挤压抬升幅度最大。控制Y背斜南、北分段差异变形的主要因素为区域挤压应力作用、先存控洼断裂差异以及刚性基底导致的局部应力集中等。相对于Y背斜南、北段,中段的强烈挤压收缩过程引发整体抬升,将原本独立发育的南、北段次级背斜卷入变形,进而形成南、北差异的大型复式背斜。南北差异变形及不同期次叠加变形导致Y背斜不同部位油气差异富集。据此提出了花港组和龙井组多个有利勘探领域,为该地区的天然气勘探提供了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段性 差异变形 油气差异聚集 反转背斜 宁波构造带 西湖凹陷 东海陆架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method for evaluating paleo hydrocarbon pools and predicting secondary reservoirs:a case study of the Sangonghe Formation in the Mosuowan area,Junggar Basin 被引量:2
5
作者 Wei-Jiao Ma Yan-Zhao Wei Shi-Zhen Tao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2期252-269,共18页
Taking the Jurassic Sangonghe Formation in the Mosuowan-Mobei area of the Junggar Basi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rovides a method that evaluates paleo hydrocarbon pools and predicts secondary reservoirs. Through Qua... Taking the Jurassic Sangonghe Formation in the Mosuowan-Mobei area of the Junggar Basi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rovides a method that evaluates paleo hydrocarbon pools and predicts secondary reservoirs. Through Quantitative Grain Fluorescence (QGF) experiments, well-tie seismic correlation, and paleo structure analysis, the scale and distribution of paleo hydrocarbon pools in the study area are outlined. Combining current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fault characteristics, the re-migration pathways of paleo oil and gas are depicted. Based on barrier conditions on the oil re-migration pathways and current reservoir distribution, we recognize three types of secondary reservoirs. By analyzing structural evolution and sand body-fault distribution, the major control factors of secondary reservoirs are specified and, consequently, favorable zones for secondary reservoirs are predicted. The results are mainly as follows. (1) In the primary accumulation period in the Cretaceous, paleo hydrocarbon pools were formed in the Sangonghe Formation of the Mosuowan uplift and their size and distribution were extensive and the exploration potential for secondary reservoirs should not be ignored. Besides, paleo reservoirs were also formed in the Mobei uplift, but just small scale. (2) In the adjustment period in the Neogene, traps were reshaped or destroyed and so were the paleo reservoirs, resulting in oil release. The released oil migrated linearly northward along the structural highs of the Mobei uplift and the Qianshao low-relief uplift and then formed secondary reservoirs when it met new traps. In this process, a structural ridge cooperated with sand bodies and faults, applying unobstructed pathways for oil and gas re-migration. (3) The secondary hydrocarbon pools are classified into three types: low-relief anticlinal type, lithologic pinch-out type and fault block type.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first type is controlled by a residual low uplift in the north flank of the paleo-anticline. The second type is distributed in the lithologic pinch-out zones on the periphery of the inherited paleo uplift. The third type is controlled by fault zones of which the strikes are perpendicular to the hydrocarbon re-migration pathways. (4) Four favorable zones for secondary reservoirs are predicted: the low-relief structural zone of the north flank of the Mosuowan paleo-anticline, the fault barrier zone on the western flank of the Mobei uplift, the Qianshao low-relief uplift and the north area of the Mobei uplift that parallels the fault zone. The study above effectively supports the exploration of the Qianshao low-relief uplift, with commercial oil discovered in the Qianshaol well. Besides, the research process in this paper can also be applied to other basins to explore for secondary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unggar Basin Paleo hydrocarbon pools hydrocarbon re-migration pathways Secondary reservoirs .Favorable zon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stribution and genesis of the anomalously high porosity zones in the middle-shallow horizons of the northern Songliao Basin 被引量:30
6
作者 Meng Yuanlin Liang Hongwei +6 位作者 Meng Fanjin Wu Heyong Wang Cheng Xiu Hongwen Zhang Anda Li Yaguang Guo Rixin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3期302-310,共9页
High-quality reservoirs occur in the middle-shallow horizons of the northern Songliao Basin. The distribution and genesis of their anomalously high porosity zones were studied using measured porosities, examination of... High-quality reservoirs occur in the middle-shallow horizons of the northern Songliao Basin. The distribution and genesis of their anomalously high porosity zones were studied using measured porosities, examination of ordinary thin sections and blue epoxy resin-impregnated thin sections and by SE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three anomalously high porosity zones at the depth of 450-900 m, 1,300-1,900 m, 2,050-2,350 m respectively, named zone i, zone ii and zone iii from top to bottom. Horizontally, zone i and zone ii are distributed all over the basin except in the Southeastern Uplift, while zone iii is only distributed in the Central Depression. Zone i was formed by meteoric water leaching as well as organic acid dissolution. Zones ii and iii were dominantly formed by organic acid dissolution. Additionally, clay mineral transformation generating H+ and hydrocarbon emplacement retarding the cementation of sandstones are also important for the formation of zones ii and ii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omalously high porosity zone diagenetic fluid organic acid DIAGENESIS secondaryporosity hydrocarbon emplacement sedimentary facies Songliao Bas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美圭亚那盆地不同区带油气成藏差异性分析
7
作者 刘亚明 王红军 +2 位作者 田作基 马中振 周玉冰 《中国石油勘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0-143,共14页
近年来,圭亚那盆地在上白垩统浊积砂岩中相继取得系列重大油气发现,增加了继续加大勘探的信心。不同区域不同储集层段油气富集规律差异及下步勘探方向是盆地勘探面临的首要问题。通过开展构造沉积、成藏条件、油气分布、成藏模式及主控... 近年来,圭亚那盆地在上白垩统浊积砂岩中相继取得系列重大油气发现,增加了继续加大勘探的信心。不同区域不同储集层段油气富集规律差异及下步勘探方向是盆地勘探面临的首要问题。通过开展构造沉积、成藏条件、油气分布、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研究,系统分析了圭亚那盆地不同区带油气成藏的差异性,明确了下步勘探方向。研究表明,圭亚那盆地经历了前裂谷期、早裂谷期、晚裂谷期和被动陆缘期四大构造演化阶段,可划分为沿海平原区、陆架区、陆坡区和深海盆地区4个区带。盆地发育被动陆缘期塞诺曼阶优质海相烃源岩和早、晚裂谷期上三叠统—下侏罗统湖相烃源岩2套有效烃源岩。油气分布呈现“纵向分层”和“平面分区”的特征。上白垩统为盆地主力成藏组合,陆坡区为主要成藏区带,发育大规模的浊积砂岩油气藏。盆地总体具有近源成藏、侧向中距离运移成藏、侧向长距离运移成藏三种模式。陆坡区和深海盆地区以近源成藏模式为主,为盆地主要成藏模式,优质规模储层控制油气的富集。陆架区以侧向中距离运移成藏模式为主,封堵和储层为成藏主控因素。沿海平原区为侧向长距离运移成藏模式,烃源岩、运移通道和稠变机制为成藏主控因素。下步勘探应以陆坡区浊积砂岩为主,油气并重,西北和东北地区是两个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模式 主控因素 构造区带 勘探方向 圭亚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缘地壳背景下白云凹陷油气差异成藏条件研究
8
作者 张忠涛 颜晖 +3 位作者 吴哲 郑金云 孙辉 王卓超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70,共11页
珠江口盆地位于南海北部陆缘,地壳厚度从北侧的29 km向南部迅速减薄至17~18 km,海水深度从北部的<0.1 km向南增至>2 km,白云凹陷正处于盆地南部的陆缘地壳强烈薄化带深水区,受此影响,白云凹陷具有特殊的油气成藏条件。一是受壳幔... 珠江口盆地位于南海北部陆缘,地壳厚度从北侧的29 km向南部迅速减薄至17~18 km,海水深度从北部的<0.1 km向南增至>2 km,白云凹陷正处于盆地南部的陆缘地壳强烈薄化带深水区,受此影响,白云凹陷具有特殊的油气成藏条件。一是受壳幔级拆离断裂控制而发育形成大型宽深断陷,最大沉积地层厚度超过10 km,沉积面积超2×10^(4) km^(2);二是发育高变地温场,地温梯度从凹陷北部的3.5℃/100 m向南最高升至8.5℃/100 m,平均达5℃/100 m,高地温使得烃源岩热演化加速,储层快速致密;三是发育浅水及深水、陆相及海相沉积储盖组合;四是白云凹陷裂陷期发育多个生烃洼陷,每个生烃洼陷,烃源岩发育规模不同、环境不同,热演化程度不同,导致生成的油气规模和相态的差异。众多地质条件的差异,导致同一洼陷,甚至同一洼陷不同构造部位的油气成藏条件都存在较大差异,由此造成油气分布及富集程度的差异。本文通过对白云凹陷各成藏条件的精细分析,明确其在区域上的分布特征,进而指出不同区带油气富集主控因素,为白云凹陷下一步勘探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缘 白云凹陷 强烈薄化带 宽深断陷 高变地温 成藏条件 油气富集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兰尕与和田河断裂带变形特征及成藏演化模式
9
作者 马海陇 蒋林 +6 位作者 丁文龙 韩鹏远 王震 张长建 文欢 丁立明 李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59-1274,共16页
塔里木盆地中部发育北北东向—近南北向“半走滑-半逆冲”的“Y”字形逆冲滑脱断裂,其构造样式与邻区断裂差异较大,两侧断裂体系也不同,目前对其形成机制和构造演化特征的认识尚不清楚。通过对和田河与兰尕断裂带的构造解析,研究其形成... 塔里木盆地中部发育北北东向—近南北向“半走滑-半逆冲”的“Y”字形逆冲滑脱断裂,其构造样式与邻区断裂差异较大,两侧断裂体系也不同,目前对其形成机制和构造演化特征的认识尚不清楚。通过对和田河与兰尕断裂带的构造解析,研究其形成机制与演化特征;通过与塔河油田兰尕断裂带油气成藏特征对比,分析和田河断裂带油气运移聚集特征。研究表明:兰尕及和田河半走滑-半逆冲的“Y”字型逆冲滑脱断裂带形成于加里东晚期,向下收敛为走滑断裂,向上逆冲至志留纪地层内,形成断背斜。区域地应力是这2条断裂带形成的主要原因。早奥陶世末,受西南、东南和北部3面应力作用,塔北隆起形成大规模北北东向和北北西向走滑断裂,巴楚隆起形成北北东向走滑断裂。加里东运动晚期,受东昆仑和南天山洋挤压作用,形成向下收敛为走滑断裂、向上逆冲至志留纪地层内的逆冲滑脱断裂,并切割走滑断裂,使逆冲断裂上盘走滑断裂再活动,形成的缝网规模及破碎程度远比下盘及其他区域大。在后期构造运动作用下,逆冲断裂带内走滑断裂继承发育,并错断逆冲断裂。兰尕断裂带内发育两种有利成藏模式:①主干北北东向走滑断裂横向交切上倾断溶体油气成藏模式;②油气沿次级北北东向走滑断裂分段富集的断溶体油气成藏模式。海西运动晚期,和田河构造带沿主干断裂充注的油气向次级北北东向走滑断裂控制的缝洞型储层侧向调整,发育断溶体油气藏,油气沿断裂带分段富集。因此,南部背斜区北北东向断溶体为有利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溶体 构造演化 成藏模式 和田河构造带 兰尕构造带 巴楚隆起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走滑断裂带多层叠加样式及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海军 能源 +4 位作者 邵龙飞 谢舟 康鹏飞 袁敬一 付永红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7-400,共14页
随着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在台盆区古生界发现大规模走滑断裂系统,提出了一种新型断溶体油气藏。受塔里木盆地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走滑断裂表现出多层结构,具有多期叠加活动特征。基于高品质三维地震资料、钻井资料及油气地质... 随着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在台盆区古生界发现大规模走滑断裂系统,提出了一种新型断溶体油气藏。受塔里木盆地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走滑断裂表现出多层结构,具有多期叠加活动特征。基于高品质三维地震资料、钻井资料及油气地质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大型走滑断裂的多层叠加特征及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台盆区走滑断裂带在古生界主要发育5个结构层,分别为下寒武统盐下构造层、中寒武统盐构造层、上寒武统—中奥陶统碳酸盐岩构造层、上奥陶统—石炭系碎屑岩构造层和二叠系岩浆岩构造层;受多期构造运动及走滑断裂带活动的影响,5层结构在空间上具有带状分布、垂向叠置、差异叠加的特征;断裂叠加类型多样,总体上可以分为连接型、叠接型、反转叠加型及反转改造型4种;走滑断裂带叠加方式影响了石油地质条件,可形成多层差异聚集油气藏,主要包括Ⅰ型油气藏(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Ⅱ型油气藏(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志留系碎屑岩油气藏及二叠系岩浆岩油气藏)及Ⅲ型油气藏(寒武系盐下层白云岩油气藏)3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台盆区 走滑断裂带 多层结构 构造样式 叠加类型 成因机制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煤成气地质理论研究进展与重点勘探领域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喆 杨威 +7 位作者 赵振宇 徐旺林 龚德瑜 金惠 宋微 刘刚 张春林 黄士鹏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40-1253,共14页
通过系统梳理煤成气地质理论的研究进展,分析煤成气对中国天然气储量和产量以及对主要产气盆地天然气勘探的贡献,并综合评价中国煤成气重点的有利勘探区带。取得的主要地质认识如下:①煤系是良好气源岩,生烃以气为主,以油为辅;②建立了... 通过系统梳理煤成气地质理论的研究进展,分析煤成气对中国天然气储量和产量以及对主要产气盆地天然气勘探的贡献,并综合评价中国煤成气重点的有利勘探区带。取得的主要地质认识如下:①煤系是良好气源岩,生烃以气为主,以油为辅;②建立了基于稳定同位素、轻烃组分、生物标志物为基础的天然气成因鉴别指标体系;③提出了以“生气强度大于20×10^(8)m^(3)/km^(2)”指标为代表的大气田形成的定量/半定量主控因素,为大气田发现指明了方向;④煤成气是中国当前天然气储量和产量的主体,占比均超过55%,支撑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成为中国天然气主力产区;⑤煤岩气是煤成气未来勘探的重大领域,重点区带包括鄂尔多斯盆地乌审旗—米脂地区石炭系本溪组、四川盆地川中—蜀南地区二叠系龙潭组、准噶尔盆地陆梁隆起及南缘侏罗系西山窑组等;⑥煤系致密气是主要的增储上产领域,有利勘探区(带)包括: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和渤海湾盆地石炭系—二叠系致密气、四川盆地川中—川西过渡带三叠系须家河组致密气;⑦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系是下一步重要的常规煤成气有利勘探区带。上述研究认识对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煤成气理论,指导煤成气田勘探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成气 地质理论 塔里木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准噶尔盆地 四川盆地 生烃特征 成因鉴别 大气田 有利区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拉通内走滑断裂成因与控藏机制研究进展——以塔里木盆地北部为例
12
作者 邓尚 邱华标 +5 位作者 刘大卫 韩俊 汝智星 彭威龙 卞青 黄诚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11-1225,共15页
近年来,在中国多个克拉通盆地腹部识别出成体系发育的走滑断裂系统,这是克拉通盆地内部一种重要的构造样式。针对塔里木盆地北部走滑断裂体系,应用断裂构造解析、断裂发育演化离散元数值模拟、断裂形变有限元数值模拟及断裂核-带结构解... 近年来,在中国多个克拉通盆地腹部识别出成体系发育的走滑断裂系统,这是克拉通盆地内部一种重要的构造样式。针对塔里木盆地北部走滑断裂体系,应用断裂构造解析、断裂发育演化离散元数值模拟、断裂形变有限元数值模拟及断裂核-带结构解剖等技术方法,结合油气井生产动态资料,分析了走滑断裂体系成因与控藏机制,并总结了研究取得的新进展与新认识。研究表明:(1)塔里木盆地北部走滑断裂体系是盆地中部大型逆冲带向北推挤时形成的伴生调节构造,具有“非共轴挤压、调节区域变形”动力学成因机制;(2)随着走滑断裂滑移距增大,核部角砾岩类型由裂隙角砾岩、破碎角砾岩演变为杂乱角砾岩和碎裂岩,高阶演化程度的角砾岩可降低断层核部渗透性;(3)强压扭背景下形成的走滑压脊构造具有“上张下压”纵向应力分布特征,断控储集体主要沿断裂带在深部发育;(4)走滑断裂相关盐构造耦合-解耦变形特征对油气垂向输导具有重要控制作用;(5)分层变形是小滑移距走滑断裂在深埋条件下的变形特征,可控制油气沿走滑断裂垂向输导后在多个层系分层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变形 核-带结构 控储、控藏特征 成因机制 克拉通内走滑断裂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沿断层垂向运移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以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斜坡为例
13
作者 郭刚 苏圣民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8-130,共13页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斜坡油气纵向富集差异受断层控制作用明显,但断层活动期与成藏期匹配关系差,油气成藏时断层处于不活跃期(简称静止断层),明确油气沿静止断层垂向运移特征及影响因素,可以为西湖凹陷或相似地区油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斜坡油气纵向富集差异受断层控制作用明显,但断层活动期与成藏期匹配关系差,油气成藏时断层处于不活跃期(简称静止断层),明确油气沿静止断层垂向运移特征及影响因素,可以为西湖凹陷或相似地区油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为此,综合测井、录井、地震等资料和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盐度、岩石热解等分析测试数据,研究平湖斜坡油气供烃层系与成藏期次,确定油气沿静止断层垂向运移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平湖斜坡供烃层系为宝石组和平湖组好—优质的成熟烃源岩,油气纵向上主要富集于平中段—平上段,具有下生上储的运聚特征。存在玉泉组—柳浪组沉积期和三潭组沉积期至今两期油气充注,断层主要活动时间为宝石组—龙井组沉积期,与成藏期匹配关系差,油气晚期沿静止断裂带发生了垂向运移。油气能够沿静止断层垂向运移的影响因素包括断裂带宽度、烃源岩层压力和断裂带排替压力。研究区断裂带宽度分布在138~288m之间,与油气垂向运移距离呈正相关关系。烃源岩层压力经历了复杂的演化过程,成藏期压力略低于现今,但已发育弱超压或超压,现今和成藏期压力系数越高,油气垂向运移距离越大。断裂带排替压力主要分布在0.2~3.5MPa之间,与油气垂向运移距离呈负相关关系。基于3个影响因素与油气垂向运移距离的相关关系,建立了断层垂向输导能力定量评价公式,评价结果与油气最大运移距离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据此确定了平湖斜坡有利勘探层系为F2和F5断层附近的平湖组和花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止断层 油气垂向运移 断裂带结构 烃源岩层压力 断裂带排替压力 输导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中凹陷西斜坡古近系东三段湖底扇发育模式及大油田发现
14
作者 牛成民 惠冠洲 +4 位作者 杜晓峰 官大勇 王冰洁 王启明 张宏国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42,共10页
通过地层层序研究、古地貌恢复、锆石测年和地震资料分析等,从物源体系、古地貌、坡折体系和湖平面变化等方面探讨了辽中凹陷西斜坡古近系东营组三段(东三段)湖底扇的发育模式,并对油气藏的特征及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 通过地层层序研究、古地貌恢复、锆石测年和地震资料分析等,从物源体系、古地貌、坡折体系和湖平面变化等方面探讨了辽中凹陷西斜坡古近系东营组三段(东三段)湖底扇的发育模式,并对油气藏的特征及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辽中凹陷西斜坡东三段湖底扇砂体表现为“物源-坡折带-湖平面”控制的富砂模式;物源主要来自燕山褶皱带,其次为辽西凸起,大规模的物源供给和变质岩的母岩区为湖底扇的形成提供了碎屑物质和优质的储集砂体;沉积坡折带控制湖底扇重力流卸载位置,断裂坡折带形成的微古地貌变化控制局部砂体搬运方向和差异富集程度;湖平面变化与物源体系变化耦合形成的三角洲、湖泊和湖底扇沉积在空间上反复叠置发育,为岩性圈闭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保存条件。(2)旅大10-6油田湖底扇岩性主要为中—细粒长石岩屑砂岩,颗粒粒度较小,以重力流沉积为主;孔隙类型主要为原生粒间孔和溶蚀粒间孔,见少量粒内溶孔,孔隙发育一般,连通性较差;湖底扇发育具有垂向上多期叠置、平面上连片的特征,位于斜坡中部的中扇亚相具有明显的滑塌变形构造,是最有利的勘探相带。(3)旅大10-6油田湖底扇油藏是辽中凹陷西斜坡从构造圈闭勘探转为岩性圈闭勘探的重大发现,实现了渤海油田斜坡带古近系湖底扇型岩性油气藏勘探领域的重大突破,共发育11个油藏和9个气藏,油气藏相互独立、储量规模大、丰度高,探明油当量为3000×10^(4)t,原油物性好、探井测试产能高,为“汇聚脊-通源断层-顺向砂体”三元耦合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底扇 古地貌 坡折体系 沉积模式 油气成藏模式 斜坡带 东营组三段 古近系 辽中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坳陷陈家断裂带北部构造演化解析及油气成藏
15
作者 西智博 廖建平 +2 位作者 高荣锦 周晓龙 雷文文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7-136,共10页
辽河坳陷陈家断裂带油气资源丰富,是辽河西部凹陷北段重要的含油气区带之一。基于构造演化解析,结合砂箱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了辽河坳陷陈家断裂带的变形机制和演化过程,并指出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辽河坳陷陈家断裂... 辽河坳陷陈家断裂带油气资源丰富,是辽河西部凹陷北段重要的含油气区带之一。基于构造演化解析,结合砂箱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了辽河坳陷陈家断裂带的变形机制和演化过程,并指出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辽河坳陷陈家断裂带具有分段发育特征,且活动时期具有“先北后南”的演化特征,受断层分段性影响,陈家断裂带主要发育压扭背冲构造样式和走滑压扭构造样式。(2)物理模拟实验结果显示,台安—大洼断裂上盘在压扭作用影响下首先形成压扭性质的雁行小断裂,随着位移增大,小断裂逐渐连接,最终形成了贯穿型走滑断裂带,即陈家断裂带。(3)台安洼陷为新生代多期次构造变形叠加形成的洼陷,深层发育主力烃源岩层系,具备发育大规模油气藏的物质基础,洼陷边缘的钻井岩心分析结果显示,烃源岩TOC值为4.79%,Ro为0.3%~0.4%,属于好—较好烃源岩,推测洼陷中心厚度更大,质量更优。陈家断裂带中北部下盘发育断鼻构造,具备陈家洼陷和台安洼陷双源供烃的特点,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构造物理模拟 油气成藏 走滑压扭 压扭背冲 双源供烃 断鼻构造 古近系 陈家断裂带 辽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储层特征微观分析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25
16
作者 刘伟新 承秋泉 +2 位作者 王延斌 郭莉 秦建中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89-492,共4页
对油气储层的矿物成因、沉积环境及成岩作用过程进行微观分析,在碳酸盐岩、碎屑岩储层特性及储层质量评价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可以在油气层保护及油田开发中对粘土矿物迁移和变化进行直观分析;环境扫描电镜的出现及性能的提高为油气地质... 对油气储层的矿物成因、沉积环境及成岩作用过程进行微观分析,在碳酸盐岩、碎屑岩储层特性及储层质量评价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可以在油气层保护及油田开发中对粘土矿物迁移和变化进行直观分析;环境扫描电镜的出现及性能的提高为油气地质研究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可以在含油或水的情况下对样品进行直接分析,更准确地反映了矿物岩石的变化。从油气储层成岩作用、粘土矿物的特征、微孔隙成因等方面,探讨了扫描电镜/环境扫描电镜/能谱微观分析作为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一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电镜 粘土矿物 成岩作用 孔隙结构 油气层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39
17
作者 何治亮 陈强路 +1 位作者 钱一雄 李慧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69-778,共10页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由西向东呈斜列式排列着巴楚隆起、卡塔克隆起和古城墟隆起。其构造演化过程中既存在统一性,又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卡塔克隆起形成及定型时期早,后期改造及调整较弱,具有稳定古隆起的特征;巴楚隆起发育和定型时期晚...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由西向东呈斜列式排列着巴楚隆起、卡塔克隆起和古城墟隆起。其构造演化过程中既存在统一性,又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卡塔克隆起形成及定型时期早,后期改造及调整较弱,具有稳定古隆起的特征;巴楚隆起发育和定型时期晚,至今依然在活动,具有活动古隆起的特点;古城墟隆起具有演化时间长、定型时间较晚的特征。中央隆起区构造变形纵向具分层性,横向具分区性。卡塔克隆起及围斜区和巴楚-麦盖提地区多旋回演化历史形成油气多期成藏、破坏、保存、调整的动态关系,油气藏纵向叠置、横向成排成带分布,构成典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带,在中央隆起区及邻区存在一个自西向东呈平卧“S”形的油气聚集带,形成八大目标或者目标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旋回演化 复式油气聚集带 油气勘探方向 巴楚隆起 卡塔克隆起 古城墟隆起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濮凹陷油气层有效厚度划分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耿龙祥 汤兴旺 杨宏斌 《断块油气田》 CAS 1998年第4期26-28,共3页
目的:正确识别东濮凹陷油、气层,划分有效厚度。方法:分析影响油、气层有效厚度划分的各种因素,探讨研制有效厚度标准的基本方法。结果:得出划分东濮凹陷油、气层有效厚度的主要研究成果及认识。结论:研究方法及结果可对东濮凹陷... 目的:正确识别东濮凹陷油、气层,划分有效厚度。方法:分析影响油、气层有效厚度划分的各种因素,探讨研制有效厚度标准的基本方法。结果:得出划分东濮凹陷油、气层有效厚度的主要研究成果及认识。结论:研究方法及结果可对东濮凹陷早期可疑层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指导划分新钻地层的油、气层有效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层 有效厚度 划分方法 油气田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与油气聚集带 被引量:16
19
作者 陈强路 何治亮 李思田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67-372,共6页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早中奥陶世为局限—开阔台地相碳酸盐岩沉积,晚奥陶世早期发展为半岛式的孤立台地,发育台缘礁滩相沉积。塔中地区经历了加里东中期—海西早期的抬升改造,发育多期不同程度的表生岩溶作用。在不同期构造沉积演化分析...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早中奥陶世为局限—开阔台地相碳酸盐岩沉积,晚奥陶世早期发展为半岛式的孤立台地,发育台缘礁滩相沉积。塔中地区经历了加里东中期—海西早期的抬升改造,发育多期不同程度的表生岩溶作用。在不同期构造沉积演化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受构造古地理环境、沉积相组合、成岩改造期次等多因素综合控制,发育表生岩溶型、台缘礁滩型、白云岩型及热液改造型4种类型储层。根据储层成因类型及其展布,在塔中含油气区划分出上述4种类型的碳酸盐岩油气聚集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储层 油气聚集带 塔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克依构造带固井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8
20
作者 郑力会 乐法国 宋周成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8-20,共3页
塔里木盆地克依构造带的高压油气层、高压水层、盐水层、盐膏层、盐岩层以及复合盐层等给固井施工造成很大的困难。通过对高密度水泥浆、高密度隔离液及固井工艺的研究,选出了适合于含盐地层和不含盐地层的2个温度范围下的2种密度的水... 塔里木盆地克依构造带的高压油气层、高压水层、盐水层、盐膏层、盐岩层以及复合盐层等给固井施工造成很大的困难。通过对高密度水泥浆、高密度隔离液及固井工艺的研究,选出了适合于含盐地层和不含盐地层的2个温度范围下的2种密度的水泥浆配方,高密度隔离液的加重方法,现场施工中的平衡压力固井工艺、配浆工艺、替浆工艺、候凝及井控措施、防卡措施。经现场20多口井应用表明,这2种高密度水泥浆体系及固井工艺技术解决了地层压力高、地层蠕变性强、封固井段温差大、地层岩性多变、同时封固油气水及盐膏层等问题。固井合格率为100%,其中在克拉苏区块的井,完井测试均获高产天然气,气水层封隔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水泥浆 隔离液 固井 固井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