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1
作者 潘家媛 彭芃 +2 位作者 农接亮 申泰铭 解庆林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7-94,共8页
为探究不同生物修复方法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从天津大港油田的污染土壤中分离出3株石油烃降解菌(J1、J2和J3),将其构建为高效降解菌群,通过生物强化(BA)和生物刺激(BS)对污染土壤进行10个月的生物修复。结果表明,BA法中3个不同深... 为探究不同生物修复方法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从天津大港油田的污染土壤中分离出3株石油烃降解菌(J1、J2和J3),将其构建为高效降解菌群,通过生物强化(BA)和生物刺激(BS)对污染土壤进行10个月的生物修复。结果表明,BA法中3个不同深度的土样BQ1、BQ2和BQ3中总石油烃(TPHs)的总降解率分别为86.05%、61.91%和43.87%;BS法中TPHs的总降解率分别为75.76%、58.91%和38.48%。结合土样中石油烃各组分的降解情况发现,相比于BS法,BA法不仅对TPHs表现出更好的降解效果,还对高分子量组分表现出更好的降解能力。经过生物修复后,土壤中Salegentibacter sp.、Halomonas sp.和Bacillus sp.3个菌属的总丰度最大增加了47.87百分点,成为土壤中的优势菌属,这说明两种生物修复方法能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功能性,并增加与石油降解相关的功能基因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降解菌 生物强化 生物刺激 土壤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废催化剂耦合固定化石油降解菌微球高效处理含油废水
2
作者 李倩玮 张苗 +2 位作者 韦标 杨晨璐 王雨芊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7-94,共8页
为实现含油废水高效处理与工业废催化剂有效利用,从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两株石油烃高效降解菌株,并利用海藻酸钠(SA)/聚乙烯醇(PVA)将其与催化裂化(FCC)废催化剂耦合制备固定化复合微球,考察其对含油废水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两株石... 为实现含油废水高效处理与工业废催化剂有效利用,从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两株石油烃高效降解菌株,并利用海藻酸钠(SA)/聚乙烯醇(PVA)将其与催化裂化(FCC)废催化剂耦合制备固定化复合微球,考察其对含油废水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两株石油降解菌均为巴氏窄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pavanii),复合微球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和传质性能。在微球投加量20 g/L、温度37℃、pH=7条件下培养3 d后,FCC/微生物固定化复合微球对模拟含油废水中石油烃降解率达到最高(74.06%)。该复合微球在处理实际含油废水时,对石油烃的去除率也高达73%。相较于游离态细菌,工业废催化剂与石油降解菌耦合形成的固定化复合微球在石油烃降解效能及系统稳定性上展现出显著优势,这一提升主要归因于FCC废催化剂的独特多级孔结构,以及其表面高价金属对生物降解过程的强效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降解菌 工业废催化剂 微生物固定化 强化生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工程菌pHY-P43-almA(mdhA)/B.subtilis WB800的构建及其石油烃降解效果研究
3
作者 蔡昌福 谢秀月 +8 位作者 秦达 王嘉彬 曲艺 曹迪 侯喜林 毛立丰 沈江川 张春龙 余丽芸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90-95,共6页
为提高内源微生物降解石油烃的效率,试验通过基因工程改造,将外源基因almA和mdhA导入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subtilis)WB800,构建重组体,同时采用气相色谱技术测定污油泥中的石油烃含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重组菌对C12、... 为提高内源微生物降解石油烃的效率,试验通过基因工程改造,将外源基因almA和mdhA导入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subtilis)WB800,构建重组体,同时采用气相色谱技术测定污油泥中的石油烃含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重组菌对C12、C17及页岩油泥的降解率均显著提高;pHY-P43-almA(mdhA)/B.subtilis WB800对C12和C17的降解率分别提升了51.17%和53.68%,对页岩油泥的降解率提高了18.26%。这些结果证明了基因工程改造能够有效提高石油烃降解效率,尤其是针对C20以上的长链烷烃,为石油烃污染的生物修复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工程菌 基因almA/mdhA 石油烃污染 生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PD系统对不同类别小分子量PAHs的响应分析
4
作者 白芷瑄 闫业宇 +4 位作者 吉建涛 金宝丹 刘叶 杜京京 王兰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41-1250,共10页
为了探究内源短程反硝化(EPD)系统对不同种类小分子量多环芳烃(PAHs)的耐受性,同时探索提高EPD系统抗冲击能力的方法,首先采用20mg/LPAHs(菲、蒽)分别驯化EPD系统,再通过批次实验向驯化的EPD系统中加入0~80mg/L其他种类的PAHs(蒽、菲、... 为了探究内源短程反硝化(EPD)系统对不同种类小分子量多环芳烃(PAHs)的耐受性,同时探索提高EPD系统抗冲击能力的方法,首先采用20mg/LPAHs(菲、蒽)分别驯化EPD系统,再通过批次实验向驯化的EPD系统中加入0~80mg/L其他种类的PAHs(蒽、菲、萘)分析驯化的EPD系统对不同种类PAHs的耐受性机理.结果表明,EPD系统在菲和蒽胁迫下,保持了高达86%的NO_(2)^(-)-N积累率和50%的PO_(4)^(3-)-P去除能力.蒽系统中的微生物分泌出更多的胞外聚合物来保护自身,而菲系统富集了更多的PAH-RHD GNF/R和PAH-RHD GPF/R基因来提高对PAHs的耐受性.菲和蒽的引入显著富集了反硝化聚糖菌和反硝化聚磷菌.经菲驯化的EPD系统反硝化菌活性为(167.429±2.321)mgN/(gVSS·h),且在萘和蒽的胁迫下仍保持良好的除磷能力,经蒽驯化的EPD系统,在萘和菲的胁迫下保持高NO_(2)^(-)-N积累能力,且反硝化菌活性为(220.137±0.575)mgN/(gVSS·h).本研究为EPD系统对于小分子量PAHs耐受性以及通过技术手段提高系统抗冲击能力提供理论支持,对于优化EPD系统在污水处理中的运行效果具有显著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短程反硝化 多环芳烃 耐受性 功能基因 菌群结构 反硝化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烃降解菌群的驯化、降解特性及初步应用
5
作者 邓春萍 陈思科 +6 位作者 马闻馨 龚汉意 杜国勇 陈美伶 陈方沙 唐德凤 解静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7-176,共10页
微生物技术在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获得具有高降解效率的菌(菌群)是保证高效修复的关键。该研究从4种不同含油土壤中驯化、培养获得稳定、高效降解石油烃的1号菌群,对其进行高通量测序,确定菌群组成;研究不同环境... 微生物技术在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获得具有高降解效率的菌(菌群)是保证高效修复的关键。该研究从4种不同含油土壤中驯化、培养获得稳定、高效降解石油烃的1号菌群,对其进行高通量测序,确定菌群组成;研究不同环境因素对该菌群石油烃降解能力的影响,确定了最佳降解条件;对菌群降解石油烃的特性和降解动力学进行了分析;探究了该菌群在较高浓度含油土壤中的应用潜力,以及以破碎荞麦壳为载体,将菌群固定化后修复石油烃-镉复合污染土壤的能力。结果表明,该菌群主要由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等组成;在原油质量浓度为0.5%,p H为8,盐度为1%,温度为35℃,C∶N∶P为100∶2∶1,以硝酸铵为氮源的最佳条件下,培养10 d后,菌群对石油的降解率由52.1%提高至76.6%;GC-MS分析结果显示,培养9 d和24 d后菌群对C13~C26烷烃平均降解率分别为90.3%和97%,说明该菌群能够快速高效降解中长链烷烃。菌群对原油初始浓度为0.5%和4%的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将菌群接种于石油含量为4 631 mg/kg、8 591 mg/kg的土壤中,40 d后降解率分别为47.7%、26.4%;固定化后的菌群用于修复石油烃-镉复合污染土壤,石油烃降解率、土壤脱氢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高于其他组,可交换态镉的浓度低于其他组。以上结果充分显示了该菌群在石油浓度较高的土壤以及石油烃-镉复合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降解菌群 驯化 固定化 生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油站场地气相抽提(SVE)拖尾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效果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杨玉敏 张博宇 +1 位作者 崔佳琦 闻建平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3-134,共12页
针对加油站场地气相抽提(SVE)拖尾污染物组成及其含量,首先利用不同浓度石油烃对活性污泥中石油烃降解微生物进行驯化、富集以及筛选,共分离出7株优质石油烃降解菌;其次利用混合降解菌群进行降解试验,对人工配制模拟石油烃污染土壤(石... 针对加油站场地气相抽提(SVE)拖尾污染物组成及其含量,首先利用不同浓度石油烃对活性污泥中石油烃降解微生物进行驯化、富集以及筛选,共分离出7株优质石油烃降解菌;其次利用混合降解菌群进行降解试验,对人工配制模拟石油烃污染土壤(石油烃初始质量分数约1400μg/g)生物降解180 d后,石油烃降解率大于86%;最后,开展混合降解菌对目标加油站真实污染土壤(石油烃初始质量分数1532.3μg/g)降解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混合菌群将真实污染土壤中石油烃质量分数降至342.6μg/g(230 d),满足美国堪萨斯州风险评估标准(非居民用地石油烃质量分数小于450μg/g),降解率可达7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污染场地 微生物降解菌 场地修复 气相抽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中与冰中多环芳烃衍生物对发光细菌(Vibrio fischeri)的光修饰毒性 被引量:2
7
作者 郑智轩 崔芳溪 +4 位作者 王子宇 葛林科 张蓬 朱超 马宏瑞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854-2863,共10页
多环芳烃衍生物(SPAHs)是一类普遍存在、来源广泛、风险隐蔽的新污染物,可由多环芳烃(PAHs)通过微生物及化学作用转化生成,其毒性甚至比母体PAHs更强,研究其环境行为和毒性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羟基多环芳烃(OH-PAHs)、硝基多环... 多环芳烃衍生物(SPAHs)是一类普遍存在、来源广泛、风险隐蔽的新污染物,可由多环芳烃(PAHs)通过微生物及化学作用转化生成,其毒性甚至比母体PAHs更强,研究其环境行为和毒性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羟基多环芳烃(OH-PAHs)、硝基多环芳烃(N-PAHs)和氯代多环芳烃(Cl-PAHs)共10种模型化合物,考察了在模拟日光(λ>290 nm)照射下,水中与冰中这些典型SPAHs对发光细菌Vibrio fischeri的光修饰毒性.毒性实验表明,对于OH-PAHs,1-羟基萘、4-氯-1-羟基萘在水中与冰中均表现出显著的光修饰毒性(P<0.05),而4-硝基-1-羟基萘仅在水相表现出较小的光修饰毒性;对于N-PAHs,1-硝基芘在水中与冰中均表现出光修饰毒性,2-硝基芴仅在冰中表现出光修饰毒性;Cl-PAHs中,仅1-氯芘在水中表现出光修饰毒性,而3种Cl-PAHs在冰中均表现出显著的光修饰毒性.通过HPLC-MS/MS分析,OH-PAHs光转化主要涉及的反应路径为取代基脱除、光氧化与苯环羟基化.以上结果阐明了SPAHs通过光化学转化可生成具有较高毒性的中间产物,对Vibrio fischeri表现为光修饰毒性,且水中与冰中的光修饰毒性具有差异,这有助于更准确评价寒冷地区这些典型新污染物的环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衍生物 光修饰毒性 发光细菌 结冰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物修复组合对石油污染的修复效应
8
作者 王宇婷 张天倩 +4 位作者 王军力 王庆芝 张舒畅 何洁 赵欢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9-146,共8页
为探究不同生物修复组合对土壤石油污染的去除效果,该研究采用室内污染暴露实验,分析了不同生物修复体系对土壤总石油烃的降解率和正构烷烃、多环芳烃2种石油烃主要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翅碱蓬单独处理组虽表现出一定的石油污染修... 为探究不同生物修复组合对土壤石油污染的去除效果,该研究采用室内污染暴露实验,分析了不同生物修复体系对土壤总石油烃的降解率和正构烷烃、多环芳烃2种石油烃主要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翅碱蓬单独处理组虽表现出一定的石油污染修复能力,但翅碱蓬+石油降解菌和翅碱蓬+石油降解菌+沙蚕处理组合对土壤总石油烃的降解率分别提高了12.71%和26.85%,表明联合生物修复可以更好地促进石油烃降解。翅碱蓬+降油细菌+沙蚕处理组中正构烷烃和多环芳烃组分的降解率均高于其他生物修复。多生物联合修复表现出对高碳原子数烷烃和芳烃良好的修复能力。研究结果证实,多生物联合修复组合对土壤石油污染的修复效果优于生物单独处理组,这为利用多生物联合修复组合开展滨海滩涂石油污染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 翅碱蓬 双齿围沙蚕 石油降解菌 生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微生物勘探法 被引量:55
9
作者 梅博文 袁志华 王修垣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2年第3期42-43,共2页
本文叙述了油气微生物勘探(MPOG)的发展历史,系统总结了MPOG的理论基础,包括MPOG的原理、物理-化学基础、微生物学基础及其理论模型,简述了MPOG的方法流程。根据国内外MPOG实践经验,论述了MPOG不受地下复杂地质条件的影响,特别适合于非... 本文叙述了油气微生物勘探(MPOG)的发展历史,系统总结了MPOG的理论基础,包括MPOG的原理、物理-化学基础、微生物学基础及其理论模型,简述了MPOG的方法流程。根据国内外MPOG实践经验,论述了MPOG不受地下复杂地质条件的影响,特别适合于非构造油气藏等的主要特点,详细讨论了MPOG受油气藏性质、地层压力等影响因素,并列举了德国、美国及中国的成功实例,最后论述了MPOG的发展趋势。实践证明,采用国外研究机构—高校—油田三结合的方式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有效途径。同时,重视培养和造就一批地质学—微生物学或微生物学、地质学多学科专门人才,发展中国自己的成套地质生物技术,必将对我国大幅度提高油气勘探成功率产生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微生物勘探 MPOG 甲烷氧化菌 烃氧化菌 微生物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微生物对多环芳烃的降解 被引量:22
10
作者 郭楚玲 哈里德 +2 位作者 郑天凌 田蕴 洪华生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1年第1期43-47,共5页
从海域沉积物中富集分离出以芘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海洋微生物 ,以ST4富集培养的混合微生物作为研究对象 ;该海洋混合菌株能利用菲 (Phe)、芘 (Pyr)、荧蒽(Fla)等多种多环芳烃 ;在不同浓度的芘的降解中 ,当芘的浓度为 5 0mg/dm3 时 ,... 从海域沉积物中富集分离出以芘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海洋微生物 ,以ST4富集培养的混合微生物作为研究对象 ;该海洋混合菌株能利用菲 (Phe)、芘 (Pyr)、荧蒽(Fla)等多种多环芳烃 ;在不同浓度的芘的降解中 ,当芘的浓度为 5 0mg/dm3 时 ,其生长水平和降解速率最高 ;当芘的浓度为 2 0 0mg/dm3 时 ,其生长受到抑制 ,芘几乎不能被降解 .外加营养盐酵母浸出液和葡萄糖促进降解微生物的生长 ,提高降解速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 多环芳烃 降解菌 海洋微生物 海域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石油降解微生物的筛选及降解条件优化 被引量:8
11
作者 包木太 陈庆国 +2 位作者 范晓宁 孙培艳 高振会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5-120,共6页
从青岛港口海水中筛选出了4株适宜海洋环境的高效烃降解菌,根据传统的细菌鉴定方法将这4株菌鉴定到属,其中N1为脂肪杆菌属,N2为海球菌属,N3为微杆菌属,N4为动性球菌属。考察了温度、盐度和pH对4株混合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它们都适合... 从青岛港口海水中筛选出了4株适宜海洋环境的高效烃降解菌,根据传统的细菌鉴定方法将这4株菌鉴定到属,其中N1为脂肪杆菌属,N2为海球菌属,N3为微杆菌属,N4为动性球菌属。考察了温度、盐度和pH对4株混合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它们都适合中性偏碱性环境生长,具有一定的耐盐性,并能耐受较低的温度,适合海洋环境。N4菌具有较宽的底物利用范围,对高浓度原油的耐受能力较强,当原油的浓度为2.5%时,其降解率仍可达到60%以上。通过构建优势混合菌发现,4株菌混合时对原油的降解能力最强。其降解原油的最佳pH=8,最佳盐度为NaCl%=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降解菌 海洋环境 筛选 条件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株嗜热解烃菌对原油的降黏机制 被引量:9
12
作者 高配科 王燕森 +3 位作者 张宏祚 潘晓轩 李国强 马挺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4240-4245,共6页
引言 微生物采油技术是通过微生物自身及其代谢活动作用于原油和油藏,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一项采油技术[1-4]。按代谢类型划分,油藏微生物主要包括解烃菌、腐生菌、厌氧发酵菌、硝酸盐还原菌、硫酸盐还原菌和产甲烷菌等[5]。其中,... 引言 微生物采油技术是通过微生物自身及其代谢活动作用于原油和油藏,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一项采油技术[1-4]。按代谢类型划分,油藏微生物主要包括解烃菌、腐生菌、厌氧发酵菌、硝酸盐还原菌、硫酸盐还原菌和产甲烷菌等[5]。其中,解烃菌是能利用石油烃作为碳源生长代谢,并产生气体、有机酸、脂肪酸以及生物表面活性剂等代谢产物的一类微生物的总称[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烃菌 原油 降解 乳化 降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安凹陷富安油气区微生物异常分布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杨帆 汤玉平 +2 位作者 许科伟 任春 贾仲君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3-87,11,共5页
为探索油气藏上方的微生物分布,采集了苏北海安凹陷已知区块油气藏上方的地表土壤样品,并对甲烷氧化菌、丁烷氧化菌和烃氧化菌3种油气指示微生物进行了MPN法培养计数。指出了土壤样品采样的合理深度,并通过该区A、B两剖面上的油气指示... 为探索油气藏上方的微生物分布,采集了苏北海安凹陷已知区块油气藏上方的地表土壤样品,并对甲烷氧化菌、丁烷氧化菌和烃氧化菌3种油气指示微生物进行了MPN法培养计数。指出了土壤样品采样的合理深度,并通过该区A、B两剖面上的油气指示菌数量的分布,结合化探指标,对剖面上微生物异常进行了解析。研究表明,3种油气指示微生物在油藏上方地表土壤中都有发育,与地下油气藏的分布有很好的响应关系,其中丁烷氧化菌是本区块比较理想的油气勘探指示微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勘探 甲烷氧化菌 丁烷氧化菌 烃氧化菌 微生物异常 富安区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陈家庄油田陈22块微生物异常分布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杨帆 沈忠民 +2 位作者 汤玉平 许科伟 顾磊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1-146,共6页
为探索油气藏上方微生物异常分布,按照从线到面的研究思路,采集渤海湾盆地陈家庄油田陈22块油气藏上方土壤样品469个,采用MPN法检测出样品中油气指示微生物的数量并研究其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在联井剖面上,甲烷氧化菌和烃氧化菌2种油气... 为探索油气藏上方微生物异常分布,按照从线到面的研究思路,采集渤海湾盆地陈家庄油田陈22块油气藏上方土壤样品469个,采用MPN法检测出样品中油气指示微生物的数量并研究其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在联井剖面上,甲烷氧化菌和烃氧化菌2种油气指示微生物异常区与对应油井位置有很高的吻合度,呈顶端异常,剖面南北两端具有明显的背景区,表明了2种油气指示微生物对油气藏烃类微渗漏的指示性是有效的。进一步对本区块油气微生物进行了面上精查,结合地质和钻井信息,解析了微生物异常与下覆油气藏分布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地表土壤中油气微生物对下覆油气藏的分布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同时对钻井部署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氧化菌 烃氧化菌 热释烃 微生物勘探 陈家庄油田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采油区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马会强 张洪林 +2 位作者 李爽 李长波 刘娜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4-58,共5页
采用Biolog方法、最大或然数和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了某采油区污染场地及周围土壤的污染特征、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以及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均一定程度受到石油污染,污染场地土壤呈现以萜类、姥鲛烷及植烷等难降解... 采用Biolog方法、最大或然数和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了某采油区污染场地及周围土壤的污染特征、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以及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均一定程度受到石油污染,污染场地土壤呈现以萜类、姥鲛烷及植烷等难降解物质为主的污染特征,其土壤中微生物数量最多,总活菌数为1.73×1010个/g,石油烃降解菌数为7.50×106个/g;石油污染对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多样性影响较大,污染严重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较强、群落结构丰富、种群数量及常见物种较多、均一性较好;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一定相似性,根据主成分的变量系数得出,污染严重土壤微生物群落倾向利用羧酸和碳水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 降解菌 Biolog方法 群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枯草芽孢杆菌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稠油特性 被引量:19
16
作者 王海峰 包木太 +3 位作者 韩红 李希明 王江涛 李阳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21-227,共7页
以稠油为唯一碳源,从被稠油污染过的土壤中筛选到一株高效石油烃降解菌,经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鉴定确认其为枯草芽孢杆菌.在摇瓶实验中,该菌最佳降解温度为35~45℃,最佳pH值为7.5~8.5,最佳盐质量浓度为8~16g/L.在最佳降解条件下,... 以稠油为唯一碳源,从被稠油污染过的土壤中筛选到一株高效石油烃降解菌,经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鉴定确认其为枯草芽孢杆菌.在摇瓶实验中,该菌最佳降解温度为35~45℃,最佳pH值为7.5~8.5,最佳盐质量浓度为8~16g/L.在最佳降解条件下,当油质量浓度为0.1g/L时,稠油降解率达34.3%.利用GC-FID分析知,该菌主要降解稠油中n-C9~n-C40的烷烃组分;利用GC-MS分析得知,该菌对萘及烷基化萘去除彻底,对二苯并噻吩、芴和稠二萘等部分芳烃类化合物有降解作用,在稠油降解过程中菲及菲的衍生物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降解菌 生物降解 枯草芽孢杆菌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16S R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连盆地马尼特坳陷油气微生物勘探 被引量:14
17
作者 袁志华 梅博文 佘跃惠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64-65,共2页
在二连盆地马尼特坳陷哈日嘎构造进行油气微生物勘探 ,微生物勘探测网为 75 0m× 75 0m ,由德国MicroPro实验室进行微生物分析并界定异常范围。根据微生物识别出的石油异常分布可划分出 3个明显的含油前景区 ,试验区仅 2口探井 ,相... 在二连盆地马尼特坳陷哈日嘎构造进行油气微生物勘探 ,微生物勘探测网为 75 0m× 75 0m ,由德国MicroPro实验室进行微生物分析并界定异常范围。根据微生物识别出的石油异常分布可划分出 3个明显的含油前景区 ,试验区仅 2口探井 ,相对于现有的 2口井而言 ,微生物油气勘探的符合率为 10 0 % ,其效果是理想的。图 3表 1参 2 (袁志华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连盆地 马尼特坳陷 油气微生物勘探 烃氧化菌 油显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连“7·16”溢油事故后5年间烃的降解与细菌丰度变化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郭立梅 苏洁 +7 位作者 明红霞 季凤云 常永凯 石岩 姚子伟 马悦欣 关道明 樊景凤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11-319,共9页
为了解大连新港7.16溢油事故发生后5年间大连湾受污染海区生态恢复程度,同时探究大连湾表层海水和沉积物中微生物对石油污染的长期响应策略,对大连湾表层海水和沉积物中石油烃含量的分布、异养细菌和石油烃降解菌丰度的年度变化特征,以... 为了解大连新港7.16溢油事故发生后5年间大连湾受污染海区生态恢复程度,同时探究大连湾表层海水和沉积物中微生物对石油污染的长期响应策略,对大连湾表层海水和沉积物中石油烃含量的分布、异养细菌和石油烃降解菌丰度的年度变化特征,以及细菌丰度与环境因子间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溢油事故发生后2年间,大连湾表层海水中石油烃含量由溢油初期2010年9月的0.22~0.67 mg/L降到0.0025~0.05 mg/L(2012年5月),海水质量也由三类海水转变为一类海水;沿岸站位BQ012表层沉积物中石油烃含量也由2011年12月的7 133μg/g降低到2014年的926μg/g,其表层沉积物质量也由三类转变为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溢油后2个月内表层海水中异养细菌及石油烃降解菌丰度升高至105CFU/m L和104CFU/m L,随着时间推移各站位细菌丰度基本呈下降趋势,5年后细菌丰度回落了1~2个数量级并恢复到溢油前的历史水平。表层沉积物中石油烃降解菌丰度由溢油后2个月的105CFU/g降低到2013年的102CFU/g。石油烃降解菌与异养细菌的比值(HDB/HB)与石油烃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而与营养盐和溶解氧等主要环境因子相关性不大,因此认为其可作为海水中石油烃类污染评价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16大连港溢油 异养细菌 石油烃降解菌 细菌丰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溢油事故处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9
作者 包木太 皮永蕊 +1 位作者 孙培艳 李一鸣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5-62,共8页
2010年4月20日美国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石油钻井平台发生爆炸,并引发大火,致使大量的原油(~500万桶)在深海(~1 500 m)泄露,这场灾难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和经济损失,也对石油开采业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文中综述了此次事故溢出石... 2010年4月20日美国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石油钻井平台发生爆炸,并引发大火,致使大量的原油(~500万桶)在深海(~1 500 m)泄露,这场灾难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和经济损失,也对石油开采业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文中综述了此次事故溢出石油的总量,泄露速率以及测量相关数据中所涉及的技术及方法,对进一步研究溢油转移的趋势和转化过程具有指导意义.喷洒了6.6×10^6 L的消油剂,消油剂可以促使溢油的快速分散,同时也会给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该事故对墨西哥湾的植被和海洋生物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沼泽植被、海水中的浮游动/植物、鱼类、贝类、珊瑚虫、迁徙鸟类,甚至是墨西哥湾大型底栖生物.此次溢油事故涉及各种不同的环境情况,为研究石油烃降解菌在溢油转移和降解过程中种群和群落的变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消油剂处理过的溢油转化机理以及微生物降解过程中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产生与生物标志物以及微生物菌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仍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地平线溢油 溢油速度 石油分散剂 海洋系统 石油烃降解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发光菌测定有机化合物的毒性 被引量:22
20
作者 袁星 郎佩珍 +5 位作者 洪晖 赵元慧 韩朔睽 王连生 马梅 王子健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55-258,共4页
本文介绍了化合物对发光菌半数抑制发光强度的毒性测定方法,测定了几十种芳烃类化合物的毒性,发现不同取代基或取代位置的芳烃毒性不同,并且对发光菌的毒性与对黑呆头角的毒性有相关性.
关键词 发光菌 芳烃 毒性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