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省极端降水演变规律及与气候因子遥相关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姚蕊 杨惠琳 +2 位作者 张书亮 苑倩玉 于世芳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2-73,共12页
【目的】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降水事件强度和频率呈显著增加趋势,强降水引起的洪涝灾害不仅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损失,还对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破坏。2020年安徽省遭受持续时间长和降雨量大的特强梅雨降水过程,造成安徽省受灾严重。【方... 【目的】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降水事件强度和频率呈显著增加趋势,强降水引起的洪涝灾害不仅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损失,还对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破坏。2020年安徽省遭受持续时间长和降雨量大的特强梅雨降水过程,造成安徽省受灾严重。【方法】利用气象站点观测降水数据和ERA5再分析数据,探究安徽省极端降水时空演变特征和典型小时尺度降水过程,分析其与气候因子的遥相关关系。【结果】结果显示:1960—2020年安徽省6月和7月平均PRCPTOT变化率为9.0 mm/10 a和8.0 mm/10 a。2020年梅雨期影响范围最大的四次降水事件,累计雨量超过100 mm的气象站数占比达34%以上。相比1998年和2016年,2020年安徽省6—7月平均PRCPTOT为900.56 mm,是1960年以来最大值,是1998年和2016年的1.9倍和1.5倍;降雨强度(25.37 mm/d)为2016年的1.2倍、1998年的1.1倍,是历史均值的1.4倍。【结论】研究结果表明:(1)安徽省主汛期极端降水显著增加,且主要中心位于长江以南。极端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日数均增加。2020年强降水主要分布在长江河谷和皖南山区,降水主要发生在夜间和清晨;安徽北部地区降水更加集中,主要出现在下午,在15:00达到最大值。(2)与1998年和2016年相比,2020年安徽省降水总量、中雨以上日数和连续降水期明显增加。在降水强度相同的情况下,2020年中雨和大雨日数发生次数多,且连续降水期更长,是2020年6—7月降水量高的最主要原因。(3)安徽省6—7月极端降水指数与PDO在滞后3个月尺度上正相关性最显著,而滞后6个月尺度上极端降水指数与气候因子的正相关性不显著,SOI在滞后1个月(6个月)尺度上与极端降水指数呈正(负)相关性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时空特征 气候因子 遥相关 安徽省 气候变化 降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植被状态指数的中国干旱演变特征及遥相关驱动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徐明立 王飞 +1 位作者 徐菲 贾敏敏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24,19,共6页
干旱会引发植被绿度下降、农作物减产、生物栖息地破坏等诸多问题,对人类和自然环境均具有显著影响。以植被状态指数作为干旱指标,利用极点对称模态分解EPSMD方法对1999~2019年全国植被状态指数序列进行周期与趋势识别,采用网格化趋势... 干旱会引发植被绿度下降、农作物减产、生物栖息地破坏等诸多问题,对人类和自然环境均具有显著影响。以植被状态指数作为干旱指标,利用极点对称模态分解EPSMD方法对1999~2019年全国植被状态指数序列进行周期与趋势识别,采用网格化趋势检验法揭示网格化的干旱趋势特征,运用多变量小波相干方法探讨干旱与多种遥相关因素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1999~2019年基于植被状态指数的全国干旱大体呈减轻趋势,植被状态指数的线性倾向率为0.044/10a;不同分区的干旱变化特征各不相同,其中黄土高原区的干旱减轻趋势最为明显,植被状态指数线性倾向率为0.215/10a;网格尺度的植被状态指数趋势特征Z均值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分别为0.41、0.79、0.50、0.11,各季度旱情均呈减轻态势;遥相关因素组合PNA-ENSO对全国干旱的影响最为明显。未来可将PNA、ENSO作为干旱预警输入因子提高干旱预报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植被状态指数 遥相关因素 演变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及周边地区对流活动的时空变化及其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遥相关 被引量:2
3
作者 戴彩悌 陈中一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2004年第1期93-98,共6页
利用美国 NCEP 1 95 8~ 1 998年高斯网格月平均再分析的向外长波辐射 ( OLR)资料和中国国家气象中心的全国 1 60站 1 95 1~ 1 998年月平均降水资料 ,分析了南海及周边地区 (以下简称南海地区 ) ( 0°N~2 0°N,1 0 0°E~... 利用美国 NCEP 1 95 8~ 1 998年高斯网格月平均再分析的向外长波辐射 ( OLR)资料和中国国家气象中心的全国 1 60站 1 95 1~ 1 998年月平均降水资料 ,分析了南海及周边地区 (以下简称南海地区 ) ( 0°N~2 0°N,1 0 0°E~ 1 2 5°E)对流活动的时空变化及和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遥相关关系。结果表明 :南海地区对流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转换特征 ,主要呈一致性的分布形势 ,具有多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 ,不同时间尺度振动的周期显著性和强度存在明显的年际差异。SVD分析表明 ,南海地区夏季对流活动与中国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活动 夏季降水 时空变化 遥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涛动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胡经国 郑秋月 沈柏竹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4期9-16,共8页
北太平洋涛动是北半球大气中一个显著的、南北向跷跷板式的低频振荡,其演变不仅直接影响北太平洋附近地区的天气和气候,甚至对整个北半球的环流异常、持续以及气候突变都有重要影响.文章综述了北太平洋涛动的时间演变特征、区域变化特... 北太平洋涛动是北半球大气中一个显著的、南北向跷跷板式的低频振荡,其演变不仅直接影响北太平洋附近地区的天气和气候,甚至对整个北半球的环流异常、持续以及气候突变都有重要影响.文章综述了北太平洋涛动的时间演变特征、区域变化特征、常用计算方法、北太平洋涛动指数的定义以及它们对天气气候的影响,阐述了需要进一步解决的一些问题,指出了目前关于NPO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对NPO的研究还可以借鉴其他涛动中较为成熟的研究方式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涛动 异常环流 遥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相关的三峡水库中长期径流预测 被引量:6
5
作者 董前进 张旭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第6期38-42,共5页
径流中长期预测是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的重要依据,而预报因子的选取和预报模型的构建一直是径流中长期预测的两大难点。本文以宜昌站1951—2013年汛期流量资料为例,根据国家气候中心74项环流特征量,分别构建了基于相关系... 径流中长期预测是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的重要依据,而预报因子的选取和预报模型的构建一直是径流中长期预测的两大难点。本文以宜昌站1951—2013年汛期流量资料为例,根据国家气候中心74项环流特征量,分别构建了基于相关系数法和随机森林算法的径流预测遥相关模型,并且对比了依据不同的相关系数和因子选择数目对预测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相关系数法,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预测模型的稳健性与预测精度均可大大提高。研究内容可为三峡水库中长期径流预报及中长期调度计划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长期径流预测 遥相关 随机森林算法 多元线性模型 宜昌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2014年8月气候特征及预测分析
6
作者 毛燕军 《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7-42,共6页
2014年8月,浙江省气候极端异常,月降水量、月降水日数异常偏多;月平均温度、月高温日数、月日照时数异常偏少;多项气象要素出现极端现象。其中8月16-20日出现的强降水过程对月气候异常有很大贡献。本文通过有针对性的气候诊断分析方法,... 2014年8月,浙江省气候极端异常,月降水量、月降水日数异常偏多;月平均温度、月高温日数、月日照时数异常偏少;多项气象要素出现极端现象。其中8月16-20日出现的强降水过程对月气候异常有很大贡献。本文通过有针对性的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分析了8月气候异常的环流特征和海温分布特点,发现2014年8月的气候异常与东亚遥相关的"+-+"距平场有关,5月开始的厄尔尼诺状态是导致气候异常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对浙江省8月降水与月平均气温异常的一些重要预测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异常 气候持续性 东亚遥相关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偏互信息法遴选因子的长江中长期径流预报 被引量:8
7
作者 麦紫君 曾小凡 +2 位作者 周建中 叶磊 何奇芳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2-56,共5页
为提高流域中长期径流预见期和预报精度,以长江流域代表性水文站为例,研究遥相关气候因子对水文站径流的影响,通过偏互信息方法遴选与逐月径流具有显著相关性的气候因子,并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建模进行中长期径流预报。研究表明:根据偏互... 为提高流域中长期径流预见期和预报精度,以长江流域代表性水文站为例,研究遥相关气候因子对水文站径流的影响,通过偏互信息方法遴选与逐月径流具有显著相关性的气候因子,并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建模进行中长期径流预报。研究表明:根据偏互信息法选出的输入因子建立的回归方程在建模和试报阶段的拟合优度值都大于0.6,而且入选的气候因子均具有4个月及以上的预见期。可见利用偏互信息法挑选遥相关气候因子进行中长期径流预报能够延长预见期并提供具有较高精度的预报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互信息 中长期径流预报 遥相关气候因子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季低纬太平洋海温异常激发的准PNA型
8
作者 方之芳 贺艳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1991年第Z1期46-53,共8页
本文应用统计方法讨论6~11月的准PNA型,得到如下结论: 秋季,低纬中太平洋热源异常,能发出位置与PNA型相类似的遥相关型——准PNA型。这种遥相关型呈二维Rossby波列,具有相当正压结构,在西风带中沿固定波导向极向东传播,从而影响中太平... 本文应用统计方法讨论6~11月的准PNA型,得到如下结论: 秋季,低纬中太平洋热源异常,能发出位置与PNA型相类似的遥相关型——准PNA型。这种遥相关型呈二维Rossby波列,具有相当正压结构,在西风带中沿固定波导向极向东传播,从而影响中太平洋和北美天气。 夏季,由于热源位置的差异,则不存在与PNA型相类似的遥相关型。从而认为热源的扰动在遥相关型的成因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 遥相关型 PNA型 低纬热源 Rossby波列 正压结构
全文增补中
500hPa距平场的EOF显著性及遥相关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田晨 刘瑾 陈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028-2032,2074,共6页
利用空间自由度估计和自然正交展开(EOF)显著性检验方法对1948~2005年北半球冬季1月份和夏季7月份的500 hPa位势高度场进行分析,并用前10个特征值与相对应的EOF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1月份,前8个EOF比较显著,而7月份则是前9个EOF... 利用空间自由度估计和自然正交展开(EOF)显著性检验方法对1948~2005年北半球冬季1月份和夏季7月份的500 hPa位势高度场进行分析,并用前10个特征值与相对应的EOF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1月份,前8个EOF比较显著,而7月份则是前9个EOF比较显著。对冬夏季前4个EOF及相应的时间系数的年际变化分析表明,北半球冬季1月份500 hPa高度距平场高空流场中存在太平洋北美型(PNA)、太平洋西部型(WP)、大西洋东部型(EA)、欧亚西部型(EU)等遥相关型;夏季7月份存在西大西洋型(WA)、欧亚型(EU)、西太平洋型(WP)、极地东西遥相关型(PEW)、东亚太平洋型(EAP)、北美东西遥相关型(NAEW)等遥相关型。遥相关型的年际变化都非常明显,从时间系数序列可以看出,1948~2005年PNA型在冬季十分明显,在1977年前大部分年都是正相关,1977年后是负相关。而夏季则是EAP型比较明显,1978年是正负相关的分界点,夏季PNA型不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00hPa 空间自由度 EOF显著性检验 遥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稳态条件下的中长期径流耦合预报方法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建世 王君 赵铜铁钢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12,共6页
气候变化会导致水文序列的非稳态性,从而给水文预报带来新的挑战。以疏勒河上游为例,提出了一种适于非稳态条件下的新的中长期径流预报方法。根据疏勒河径流的补给来源及其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按照时间序列模型的思路,依次提取趋势项和周... 气候变化会导致水文序列的非稳态性,从而给水文预报带来新的挑战。以疏勒河上游为例,提出了一种适于非稳态条件下的新的中长期径流预报方法。根据疏勒河径流的补给来源及其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按照时间序列模型的思路,依次提取趋势项和周期项,对剩余的随机项采用基于水文-气象遥相关模型,构建了时间序列与水文-气象遥相关的耦合模型。对比分析时间序列法、水文-气象遥相关法和耦合预报法对昌马堡站径流预报的结果,发现耦合预报方法不仅精度最高、模型可信度最高,而且可以描述非稳态的趋势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稳态 中长期径流预报 水文-气象遥相关 时间序列模型 疏勒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半球夏季EAP遥相关型的时空及环流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含雪 肖天贵 金荣花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18年第4期430-437,共8页
为更好地分析近年来EAP遥相关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1951-2016年NCEP再分析资料,并主要采用合成分析的方法着重对夏季EAP的空间结构以及环流特征等进行了讨论和分析。结果表明,夏季EAP遥相关型的空间模态在各个层次和高度中都有体现,尤其... 为更好地分析近年来EAP遥相关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1951-2016年NCEP再分析资料,并主要采用合成分析的方法着重对夏季EAP的空间结构以及环流特征等进行了讨论和分析。结果表明,夏季EAP遥相关型的空间模态在各个层次和高度中都有体现,尤其是在对流层中层,并且中心位置都非常接近,表现出了明显的相当正压结构。同时EAP遥相关型主要存在的是准3年周期,主要以年际变化为主。EAP遥相关高指数年分布都呈现"-+-"的分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偏东,华南和华北地区降水偏多,而江淮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偏少,且有可能发生干旱;低指数年则为"+-+"的分布形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南,中国江淮流域等地区夏季降水偏多,并可能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遥相关 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EAP) 时空特征 相当正压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春季北极涛动与中国中西部地区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2
12
作者 文仕豪 周筠珺 胡淼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19年第4期403-410,共8页
为了研究北极涛动(AO)的变化对中国中西部地区降水的影响,利用1979-2016年CPC的AO指数、降水资料等,运用相关、回归分析等方法对中国中西部降水与AO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冬春季(1-3月)AO与中国中西部同期降水的相关关系显著,区域... 为了研究北极涛动(AO)的变化对中国中西部地区降水的影响,利用1979-2016年CPC的AO指数、降水资料等,运用相关、回归分析等方法对中国中西部降水与AO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冬春季(1-3月)AO与中国中西部同期降水的相关关系显著,区域Ⅰ(40°N^45°N,70°E^82°E)内相关系数最高达-0.47,区域Ⅱ(17°N^42°N,97°E^117°E)内相关系数最高达0.67。冬春季AO与滞后期降水的相关性随时间减弱,且两个区域的滞后性并不一致,区域Ⅰ的显著相关关系至7月完全消失,区域Ⅱ的显著相关关系至4月消失。AO通过控制极涡、西伯利亚高压等天气系统,影响东亚冬季风及中高纬风场,造成该地区水汽输送及冷空气路径发生改变,进而改变中国中西部降水分布。AO可以对中国中西部降水预测提供有用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涛动 降水 中国中西部 年际变率 遥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年春黑龙江上游冰坝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郭增红 于成刚 杨桂芹 《黑龙江水专学报》 2010年第2期22-25,共4页
2009年春黑龙江漠河站出现了建站以来最早的开江日期,比历年提前了16 d。黑龙江洛古河站下游6 km,北宏至红旗岭,依西肯和欧浦下游多处发生冰坝。北宏和依西肯的冰坝,两处总水头都在7.0 m以上。依据水文、气象资料,对冰坝成因进行了分析... 2009年春黑龙江漠河站出现了建站以来最早的开江日期,比历年提前了16 d。黑龙江洛古河站下游6 km,北宏至红旗岭,依西肯和欧浦下游多处发生冰坝。北宏和依西肯的冰坝,两处总水头都在7.0 m以上。依据水文、气象资料,对冰坝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拉尼娜"是影响冰坝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东太平洋的SST对黑龙江上游冰坝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根据动热因素影响指标构建了凌情综合因子,在综合因子高值年多为冰凌灾害年。海温与冰坝的遥相关和冰情综合因子的构建,为冰坝预报分析提供了较为有价值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尼娜 冰坝 综合因子 黑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花江流域干旱突变特征及其遥相关因子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曹青 刘康龙 郝振纯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89-95,共7页
为了探究松花江流域干旱事件的时域突变特征与演变机制,基于松花江流域1960~2020年气象站点降水与气温数据,计算12个月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12),并识别检验指数序列突变点。通过交叉小波变换、小波相干分析以及时滞相关系... 为了探究松花江流域干旱事件的时域突变特征与演变机制,基于松花江流域1960~2020年气象站点降水与气温数据,计算12个月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12),并识别检验指数序列突变点。通过交叉小波变换、小波相干分析以及时滞相关系数等方法,分析了SPEI-12突变前后时空变化特征,并揭示了SPEI-12对遥相关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①SPEI-12突变节点约为1984年,流域空间上SPEI-12指数整体呈减小趋势,而在齐齐哈尔西北、呼伦贝尔东南、黑河市周边地区和吉林北部地区,这种减小趋势更为明显。②SPEI-12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等大尺度气候因子存在共振周期。在突变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对SPEI-12共振相互作用更加显著。③SPEI-12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指数、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指数之间的时滞相关特征在突变前后存在显著变化,突变后分别显示为滞后1~12个月显著正相关、滞后6~8个月显著正相关。因此,可以看出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是导致松花江流域干旱特征突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干旱 遥相关因子 SPEI 突变检验 松花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降水集中突变特征及其遥相关因子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曹青 刘康龙 +1 位作者 黄潇 郝振纯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1-126,174,共7页
降水时域集中特征研究对流域抗旱防涝至关重要。基于长江流域1960~2020年气象站点降水数据计算降水集中度(PCD)与集中期(PCP)指数,采用滑动t检验、交叉小波变换与小波相干分析等方法,检测降水集中指数序列突变点,分析突变前后降水集中... 降水时域集中特征研究对流域抗旱防涝至关重要。基于长江流域1960~2020年气象站点降水数据计算降水集中度(PCD)与集中期(PCP)指数,采用滑动t检验、交叉小波变换与小波相干分析等方法,检测降水集中指数序列突变点,分析突变前后降水集中程度时空变化特征,并揭示降水集中指数对遥相关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①PCD与PCP突变节点约为1988年,突变前后PCD和PCP空间上皆大致呈由东南向西北递增的趋势,突变后流域年内降水分配趋向于均匀坦化且集中期提前。②PCD、PCP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北极涛动(AO)、厄尔尼诺(ENSO)、太阳黑子(SS)存在共振周期,其中PDO和ENSO与PCD和PCP共振相互作用更加显著,表明该遥相关因子可能是导致长江流域降水特征突变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成果可为长江流域灾害防治、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集中度 降水集中期 突变检验 遥相关因子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60年三峡库区极端降水变化及其与环流指数遥相关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曾慧琪 滕顺林 +2 位作者 邵蒙 张璐 王跃峰 《人民珠江》 2023年第5期1-9,共9页
分析大尺度气候环流与极端降水相关性,对区域洪旱灾害预警和极端天气管理意义重大。现有研究较好揭示了单一环流指数的影响,而多种环流的影响特点尚不明确。基于三峡库区1960—2019年21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数据,从降水持续性、绝对性等... 分析大尺度气候环流与极端降水相关性,对区域洪旱灾害预警和极端天气管理意义重大。现有研究较好揭示了单一环流指数的影响,而多种环流的影响特点尚不明确。基于三峡库区1960—2019年21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数据,从降水持续性、绝对性等方面构建8个极端降水指数(CDD、CWD、R10、R20、Rx1d、Rx5d、R95p、R99p),运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MLR)等方法,分析了库区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从单因子和多因子两方面揭示了气候环流与极端降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近60年,库区R10、R20、Rx1d、Rx5d、R95p、R99p在空间上均呈西北向东南递减状态,与多年平均降水空间趋势相同;(2)CWD、CDD、R10、Rx5d总体呈下降趋势,而R20、Rx1d、R95p和R99p则表现为上升趋势,三峡库区持续降水事件的持续时间有所降低,但短期强降水事件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均有所增加;(3)从极端降水与环流指数的遥相关分析来看,多因子回归分析对极端降水指数的解释程度优于单因子,其中EASMI和SASMI组合为最强解释因子组合。该研究成果可为三峡库区应对极端气候变化和天气灾害预报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时空变化 遥相关分析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三十年以来热带大西洋增温对南极西部冬季海冰变化的影响
17
作者 黄奥男 宋晨涛 +3 位作者 陈科艺 王馨悦 辛美娇 李熙晨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1年第2期190-197,共8页
1979-2015年,南极西部冬季海冰存在明显的长期趋势,主要表现为罗斯海海冰增多,而阿蒙森海和别林高斯晋海海冰减少。为了研究造成海冰再分布过程的影响原因,采用了一组不同复杂程度的大气模式以及地球系统模式,模拟热带大西洋升温对南半... 1979-2015年,南极西部冬季海冰存在明显的长期趋势,主要表现为罗斯海海冰增多,而阿蒙森海和别林高斯晋海海冰减少。为了研究造成海冰再分布过程的影响原因,采用了一组不同复杂程度的大气模式以及地球系统模式,模拟热带大西洋升温对南半球大气环流的影响,并结合观测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最后使用耦合模式直接模拟了热带大西洋的增温趋势对南极西部海冰的强迫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热带大西洋升温会激发大尺度准定常罗斯贝波影响南半球大气环流,加深阿蒙森低压。阿蒙森低压的加深通过影响表面风场进一步造成南极西部地区海冰的偶极型变化。鉴于南极海冰对于深海环流的驱动至关重要,此研究将有助于加深并完善当前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及年代际变率机制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学 极地气候变化 南极海冰 海表温度 热带-南极遥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资料地区多源降水产品适用性评价——以巴西巴拉那河为例
18
作者 吕振豫 李梦杰 +2 位作者 梁犁丽 刘志武 刘琨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1-68,共8页
作为地面站降水监测的补充,以卫星遥感为代表的多源降水产品是准确识别区域特别是缺资料地区降水分布的关键。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以决定系数(R 2)、纳什效率系数(NSE)和相对误差(RE)为评价指标,以地面站实测降水信息为参照,比较评估... 作为地面站降水监测的补充,以卫星遥感为代表的多源降水产品是准确识别区域特别是缺资料地区降水分布的关键。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以决定系数(R 2)、纳什效率系数(NSE)和相对误差(RE)为评价指标,以地面站实测降水信息为参照,比较评估了CFSv2、ERA5和基于改进model-X knockoffs的随机森林方法遥相关建模形成的降水产品(TPP)在巴西巴拉那河上游流域降水信息识别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TPP和ERA5预测研究区降水量与实测值拟合精度高于CFSv2产品。时间上,交叉时段3种典型降水产品计算研究区的面雨量与实测值拟合R^(2)和NSE均表现为ERA5>TPP>CFSv2,其中,CFSv2产品存在计算的面雨量较实测值偏大问题,拟合RE为28.2%;ERA5则相反,与实测值拟合RE为-10.3%;TPP产品计算的面雨量与实测值拟合RE最小,仅为0.33%。空间上,3种产品与遴选气象站点实测降水量拟合R 2和NSE表现为ERA5>TPP>CFSv2,|RE|则表现为TPP<ERA5<CFSv2,其中,CFSv2和ERA5产品在流域东南部高海拔少雨区与实测值拟合精度高于流域西北部低海拔多雨区。研究成果可为相似降水产品适用性评价研究提供借鉴,为巴拉那河流域径流预报、水资源综合管理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降水产品 CFSv2降水产品 ERA5降水产品 气候遥相关模型 适用性评价 缺资料地区 巴拉那河上游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