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生物衍生材料复合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异位成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康非吾 唐休发 +2 位作者 温玉明 吴正华 黄欣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57-361,共5页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复合骨生物衍生材料异位成骨的可行性和成骨能力。方法将人骨生物衍生材料脱蛋白骨和脱钙骨在体外与人骨髓MSCs复合培养后,植入裸鼠背部左侧皮下。右侧皮下植入单纯生物衍生材料作为对照。于术后2,4,10...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复合骨生物衍生材料异位成骨的可行性和成骨能力。方法将人骨生物衍生材料脱蛋白骨和脱钙骨在体外与人骨髓MSCs复合培养后,植入裸鼠背部左侧皮下。右侧皮下植入单纯生物衍生材料作为对照。于术后2,4,10周各时间点处死动物行大体标本、组织学观察,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比较其成骨能力。结果两种材料脱蛋白骨和脱钙骨均有异位成骨能力,随着植入时间的延长,新骨形成量逐渐增多,表现为软骨化成骨;对照组无成骨现象。ALP活性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随着时间的延长,ALP活性显著升高(P<0.05),而在相同各时间点比较,脱蛋白骨的ALP活性明显高于脱钙骨(P<0.05)。结论人骨生物衍生材料脱蛋白骨及脱钙骨和人骨髓MSCs可作为理想的支架材料和种子细胞应用于骨组织工程;且作为支架材料脱蛋白骨优于脱钙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骨生物衍生材料 骨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骨生物衍生材料细胞相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康非吾 唐休发 +2 位作者 温玉明 王佐林 潘可风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87-789,共3页
目的:研究人骨生物衍生材料脱蛋白骨及脱钙骨的细胞相容性。方法:通过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与自行制备的骨生物衍生材料脱钙骨和脱蛋白骨在体外联合培养,了解骨生物衍生材料的细胞相容性。结果:骨髓MSCs可以在骨生物衍生材料表面... 目的:研究人骨生物衍生材料脱蛋白骨及脱钙骨的细胞相容性。方法:通过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与自行制备的骨生物衍生材料脱钙骨和脱蛋白骨在体外联合培养,了解骨生物衍生材料的细胞相容性。结果:骨髓MSCs可以在骨生物衍生材料表面黏附、增殖,材料对MSCs形态、增殖能力、ALP活性、细胞周期及倍体水平等均无明显不良影响。结论:骨生物衍生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且脱蛋白骨优于脱钙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骨生物衍生材料 细胞相容性 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的成骨细胞转染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后复合生物衍生骨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黄晓兵 刘霆 +3 位作者 邓力 智伟 李秀群 孟文彤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360-1364,1369,共6页
目的:探讨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转染本身是否可以改变细胞复合材料的生物学特性,从而影响材料生物相容性的正确评价。方法: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转基因技术成功标记人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诱导分化的成骨样细胞,再与人源生... 目的:探讨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转染本身是否可以改变细胞复合材料的生物学特性,从而影响材料生物相容性的正确评价。方法: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转基因技术成功标记人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诱导分化的成骨样细胞,再与人源生物衍生骨复合培养;同时设立未转染EGFP基因的骨髓MSCs诱导分化的成骨样细胞直接与人源生物衍生骨复合培养作为对照,通过倒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对比观察。结果:发现转染EGFP基因的MSCs诱导分化的成骨样细胞能够成功地复合于人源生物衍生骨上,且生长状态较好。与未转染组细胞复合材料的情况相比,转染组与其没有明显差异。结论:EGFP基因转染技术没有对MSCs诱导分化的成骨样细胞复合衍生骨的能力以及增殖生长活性造成明显损害,从而不会影响对于材料生物相容性的正确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相容性 成骨细胞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 组织工程人源生物衍生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工程学黄韧带干细胞的筛选与鉴定
4
作者 韩小博 李海音 +5 位作者 陈斌 常献 杨匡 张伟 周跃 李长青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099-1108,共10页
目的:通过Fibronectin介导进行差别粘附法筛选出人黄韧带干细胞并进行鉴定,探讨其作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从椎间孔镜或椎间盘镜微创手术中获取10例人黄韧带标本,机械-酶消化法联合获取原代细胞,扩增第二代后接种于Fibron... 目的:通过Fibronectin介导进行差别粘附法筛选出人黄韧带干细胞并进行鉴定,探讨其作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从椎间孔镜或椎间盘镜微创手术中获取10例人黄韧带标本,机械-酶消化法联合获取原代细胞,扩增第二代后接种于Fibronectin包被过的培养瓶。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特异性标志物。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干细胞表达相关特异性蛋白。使用干细胞诱导培养基(实验组)向成骨、成脂、成软骨多向诱导分化,使用常规生长培养基培养者作为阴性对照(对照组),分别行茜素红染色、油红O染色、阿利辛兰染色鉴定。PT-PCR检测成骨、成脂肪、成软骨基因表达。取同一患者的髂骨骨髓提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统计学分析黄韧带干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周期、增殖能力和干性基因表达差异。结果:原代细胞形态呈三角形或多角形,经Fibronectin介导粘附培养后形态比较均一,呈长梭形克隆群。流式细胞仪检测筛选后的黄韧带干细胞CD90、CD73阳性率〉96.8%,CD105阳性率〉95.9%,而stro-1为阴性。实验组茜素红染色呈强阳性,油红O染色可见大小不等脂滴呈红色,阿利辛兰染色大量蛋白聚糖聚集呈蓝色,对照组均为阴性。PT-PCR测定实验组成骨基因(OC、ALP、RUNX-2)、成脂肪基因(LPL、APP、PPAR2)、成软骨基因(COLⅡ、AGG、SOX9)显著上调,其中RUNX-2在对照组有低水平表达。免疫组化显示黄韧带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表达a-SMA、Ⅰ型胶原、纤连蛋白,但均不表达Ⅱ型胶原。两种干细胞均超过80%的细胞比例处于G0/G1期提示都有很强自我更新能力(P〉0.05)。CCK-8检测不同时间点两种细胞的增殖能力,在第1~10天时OD值逐渐增加,第10~14天达稳定状态,二者有相似的增殖能力(P〉0.05)。两种干细胞均表达干性基因NONAG、OCT-4、SOX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通过Fibronectin差别粘附筛选法可有效筛选纯化出黄韧带干细胞,其可向成骨、成脂、成软骨多向分化,为组织工程技术治疗退变椎间盘提供了新的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韧带干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髓核 Fibronectin差别粘附法 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形态发生蛋白-2-磷酸钙共沉淀支架与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构建新型组织工程化骨 被引量:6
5
作者 姜蔚然 张晓 +3 位作者 刘云松 吴刚 葛严军 周永胜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15,共10页
目的:构建可缓释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的仿生磷酸钙(biomimetic calcium phosphate,BioCaP)共沉淀三维支架(BMP-2-coprecipitated biomimetic calcium phosphate,BMP-2-BioCaP),检测其理化特性,探究其... 目的:构建可缓释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的仿生磷酸钙(biomimetic calcium phosphate,BioCaP)共沉淀三维支架(BMP-2-coprecipitated biomimetic calcium phosphate,BMP-2-BioCaP),检测其理化特性,探究其对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h ASCs)体内外成骨分化的影响,最终构建以h ASCs和BMP-2-BioCaP为基础的新型组织工程化骨。方法:构建BMP-2-BioCaP三维缓释支架,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表面形貌,体外检测其缓释能力。将BMP-2-BioCaP颗粒分别浸泡于增殖培养基(proliferation medium,PM)与成骨诱导培养基(osteogenic medium,OM)中,每2天提取上清液用于h ASCs的体外培养。CCK-8实验检测各组h ASCs的体外增殖能力,诱导7 d及14 d后进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及活性定量检测,14 d及21 d进行茜素红染色及矿化沉积定量分析,4 d及14 d检测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体内实验使用6只裸鼠,于其背部正中做皮肤切口,向两侧共分离出4个皮下植入腔,分别植入:(1)单纯BioCaP支架,(2)BioCaP支架+h ASCs,(3)BMP-2-BioCaP缓释支架,(4)BMP-2-BioCaP缓释支架+h ASCs(实验组)。植入4周后取材,标本制成组织学切片进行HE染色观察。结果:BioCaP表面由不规则晶体组成三维立体多孔结构,孔直径约为5~10μm,加入BMP-2后,不影响BioCaP原有的立体结构。缓释曲线结果显示,蛋白质在前2天释放速度较快,随后释放速度放缓并于5 d后趋于平稳,之后每天释放量较稳定,至第21天仍有少量释放,累积释放量达20%。CCK-8结果显示,BMP-2-BioCaP缓释支架不会影响h ASCs的早期增殖。诱导7 d与14 d后,OM+BMP-2-BioCaP组ALP染色及活性定量检测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诱导21 d后,OM+BMP-2-BioCaP组矿化结节染色及钙沉积定量检测均高于其他组(P<0.01)。诱导4 d时OM+BMP-2-BioCaP组的Runt相关转录因子2基因(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与ALP基因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诱导14 d时RUNX2、ALP、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和骨钙素(osteocalcin,OC)基因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HE染色分析可见,实验组和BMP-2-BioCaP缓释支架组中,细胞外基质呈强嗜酸性,出现类似骨陷窝的结构,并可见包含其中的类骨细胞。与BMP-2-BioCaP缓释支架组相比,实验组的细胞外基质嗜酸性更强,类骨组织的面积更大,结构更加典型,其他组未见矿化基质和类骨组织形成。结论:BMP-2-BioCaP支架能够实现BMP-2的良好缓释,并能显著促进h ASCs的体内外成骨分化,以h ASCs和BMP-2-BioCaP为基础构建的新型组织工程化骨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态发生蛋白质类 磷酸钙类 沉淀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子聚合物硬骨缺损修复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孙钰晟 左保齐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75-184,共10页
为开发生物相容性好、力学性能优异、安全有效和性能稳定的硬骨缺损修复材料,对构成硬骨缺损修复材料的种类、性能优缺点以及未来研究趋势进行综述。首先分析了以丝素蛋白、壳聚糖、胶原、聚乙烯醇、聚己内脂等高分子聚合物为原料制备... 为开发生物相容性好、力学性能优异、安全有效和性能稳定的硬骨缺损修复材料,对构成硬骨缺损修复材料的种类、性能优缺点以及未来研究趋势进行综述。首先分析了以丝素蛋白、壳聚糖、胶原、聚乙烯醇、聚己内脂等高分子聚合物为原料制备硬骨缺损修复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其次针对其在硬骨缺损修复骨髓炎治疗中的应用及其在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硬骨缺损修复材料涉及多学科交叉,以天然高分子聚合物以及合成高分子聚合物为原料制成的骨缺损修复材料可极大地促进其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同时以石墨烯、氧化石墨烯、二氧化钛、羟基磷灰石等为代表的无机类材料在今后有望成为骨缺损修复材料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组织工程 硬骨缺损修复材料 丝素蛋白 天然高分子聚合物 合成高分子聚合物 骨髓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组织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成骨分化能力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赵刚 刘微微 +1 位作者 高伟玮 马洁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61-566,584,共7页
目的比较成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SCs)、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和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成骨能力,选择优势干细胞种类作为应用于骨组织工程治疗骨缺损的种子细胞。方法采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Ham’s F-12培养液培养3种MSC... 目的比较成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SCs)、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和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成骨能力,选择优势干细胞种类作为应用于骨组织工程治疗骨缺损的种子细胞。方法采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Ham’s F-12培养液培养3种MSCs。取3种MSCs的P3代,通过CCK8方法检测其增殖能力;通过流式细胞仪进行鉴定;通过碱性磷酸酶(ALP)和茜素红染色检测骨分化蛋白ALP的分泌和矿化钙结节的沉积,并对钙结节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方法检测骨再生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 3种P3代MSCs在3~5d之间增殖均处于对数生长期;流式鉴定3种细胞的表面标志物阳性率:CD44、CD90和CD105均高于97%,阴性率:CD14、CD34和CD45均低于1%;ALP染色结果显示3种MSCs成骨诱导9d时,细胞内均表达ALP,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成骨诱导18d时,均呈现较好的矿化能力,BMSCs和UC-MSCs成骨诱导后形成的钙结节无显著性差异;RT-q PCR结果显示3种MSCs成骨诱导组相比较于对照组,成骨再生相关基因Osterix、ALP、I型胶原(COL1)和骨钙素(OCN)均显著性高表达;3种MSCs成骨诱导9d时,UC-MSCs实验组的COLI基因表达显著性高于BMSCs,成骨诱导18d时,ASCs实验组的Osterix基因表达显著性高于BMSCs。结论 ASCs和UC-MSCs具有一定的成骨矿化能力,有望成为骨组织工程治疗骨缺损的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骨组织工程 种子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