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银杏酸、阿奇霉素和大蒜素抗弓形虫增殖效果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吴亮 陈盛霞 +5 位作者 姜旭淦 周天戟 徐会娟 帅连云 傅行礼 曹建平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736-740,共5页
目的评价银杏酸、阿奇霉素和大蒜素体外和体内抗弓形虫增殖的效果。方法体外试验,培养HFF细胞做为弓形虫宿主细胞,采用MTT法检测3种药物的安全浓度和体外抗弓形虫增殖的效果。体内试验,以腹腔注射的方式给药,观察感染弓形虫小鼠的存活时... 目的评价银杏酸、阿奇霉素和大蒜素体外和体内抗弓形虫增殖的效果。方法体外试验,培养HFF细胞做为弓形虫宿主细胞,采用MTT法检测3种药物的安全浓度和体外抗弓形虫增殖的效果。体内试验,以腹腔注射的方式给药,观察感染弓形虫小鼠的存活时间,比较3种药物的体内抗弓形虫增殖效果。结果银杏酸和阿奇霉素可显著抑制细胞内弓形虫的增殖,两者效果相近。银杏酸和阿奇霉素均可延长小鼠存活时间。大蒜素抗弓形虫效果微弱。结论银杏酸具有抗弓形虫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酸 阿奇霉素 大蒜素 弓形虫 包皮成纤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培植冬虫夏草水提物抗人巨细胞病毒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蔡豪斌 张旋 +4 位作者 王茂水 郑仲声 秦雪 阳艳华 沈星灿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7-51,共5页
研究人工培植冬虫夏草水提物对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的抑制作用,并对其抑制机制进行初步研究。通过细胞病变法(CPE)检测虫草水提物的细胞毒性及抗病毒活性,同时采用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ting)初步探究虫草水提物抗HCMV的作用靶点... 研究人工培植冬虫夏草水提物对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的抑制作用,并对其抑制机制进行初步研究。通过细胞病变法(CPE)检测虫草水提物的细胞毒性及抗病毒活性,同时采用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ting)初步探究虫草水提物抗HCMV的作用靶点。结果表明虫草水提物浓度在0.3 g.L-1以上时能有效抑制HCMV在宿主细胞中的复制,用虫草水提物处理感染的宿主细胞,HCMV的早期立即蛋白IE1、IE2及早期蛋白UL84的表达均明显受到抑制。虫草水提物可作为潜在的抗HCMV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虫夏草水提物 人类巨细胞病毒 人包皮成纤维细胞 细胞病变 抗病毒药物 免疫印迹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人包皮成纤维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3
3
作者 曹卉 王薇 +3 位作者 肖敬川 黄邓高 高元慧 朱丹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00-808,共9页
目的:作为理想的种子细胞,成纤维细胞的高效获取及纯化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比较改良组织块培养法(improved tissue culture method,ITCM)及酶消化培养法(enzyme digestion method,EDM)分离培养人包皮成纤维细胞(human foreskin fibrobl... 目的:作为理想的种子细胞,成纤维细胞的高效获取及纯化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比较改良组织块培养法(improved tissue culture method,ITCM)及酶消化培养法(enzyme digestion method,EDM)分离培养人包皮成纤维细胞(human foreskin fibroblasts,HFF),以探讨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方法:ITCM是将剪碎的皮肤组织置0.1%Ⅱ型胶原酶中于4℃下消化过夜,分离表皮与真皮,对真皮组织采用0.25%胰酶于室温下再次消化15 min,待组织块贴壁于培养皿后进行培养。EDM是将剪碎的皮肤组织置0.25%胰酶中于4℃下消化过夜,分离表皮与真皮,将真皮组织再次于4℃下用0.1%Ⅱ型胶原酶消化过夜,然后将组织块与酶的混合物一起过滤、挤压,用含有胎牛血清的培养基冲洗滤网,对得到的细胞悬液进行培养。ITCM与EDM均采用两种酶进行消化,但两种酶的使用顺序、消化时间及温度不同,最终接种于培养皿中进行后续培养的分别是组织块和细胞悬液。本研究利用ITCM和EDM分离、培养HFF,观察ITCM组和EDM组HFF的原代至第3代(Passage 0~Passage 3,P0~P3)的细胞形态;染色波形蛋白、CD68和角蛋白以鉴定细胞纯度;绘制P3生长曲线对比两组细胞的增殖能力。采取120 mJ/cm^(2)的中波紫外线(medium-wave ultraviolet,UVB)照射P3 ITCM组和EDM组HFF,建立光损伤模型。根据有无照射紫外线,实验分为UVB组和未照射对照组(Control)。采取二次离心法提取贫血小板血浆(platelet-poor plasma,PPP),用含不同浓度(0,2.5%,5.0%及10.0%)PPP的完全培养基对ITCM组和EDM组的HFF进行分组培养,加入PPP 24 h后用CCK-8试剂盒检测损伤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ITCM组培养至第3天时可观察到大量HFF,受杂质影响小;EDM组HFF形态的观察受到较多杂质影响;第9天时,两组细胞均可传代;两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的HFF均呈长梭形、旋涡状生长。HFF培养至P2时ITCM组和EDM组波形蛋白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7.36±0.76)%vs(99.4±0.56)%,P<0.01],CD68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0.8±0.46)%vs(78.37±0.75)%,P<0.01],pan-keratin的表达分别为阳性和阴性。HFF培养至P3时ITCM组与EDM组比较,波形蛋白和角蛋白染色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D68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4.73±1.37)%vs(85.27±2.63)%,P<0.001]。EDM组P3 HFF的增殖能力显著高于ITCM组(P<0.05)。经UVB(120 mJ/cm^(2))照射后,两种方法获取的HFF出现光损伤改变;2.5%PPP组修复损伤细胞的能力显著高于其余浓度组(P<0.05或P<0.001)。结论:与ITCM法比较,EDM法获得的HFF具有纯化速度快、增殖能力强的优点;PPP对HFF的紫外线损伤具有修复作用。实验结果可为后续临床治疗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包皮成纤维细胞 改良组织块培养法 酶消化培养法 细胞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成纤维细胞饲养层的制备及其对胚胎干细胞生长支持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米蔷 何志旭 +2 位作者 段茂利 王志华 杨燕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54-660,共7页
目的为建立不含动物细胞成分的人胚胎干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hESc)体外培养系统,用人包皮成纤维细胞(human postnatal foreskin fibroblasts,hPFF)制备细胞饲养层并观察其对hESc体外生长的支持功能及生物学特性的维持作用。... 目的为建立不含动物细胞成分的人胚胎干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hESc)体外培养系统,用人包皮成纤维细胞(human postnatal foreskin fibroblasts,hPFF)制备细胞饲养层并观察其对hESc体外生长的支持功能及生物学特性的维持作用。方法利用儿童阴茎包皮环切术后遗弃包皮组织分离培养成纤维细胞,纯化增殖细胞,采用35Gyγ射线照射灭活法制备成饲养层。将hESc(HS181细胞株)接种在该饲养层上,连续传代至20代,倒置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学变化,测定其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类胚体形成实验及干细胞转录因子表达,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的小鼠(severe combined immune deficiency mice,SCID)体内畸胎瘤形成及体内全能分化特性实验对hESc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结果hPFF体外培养过程中生长增殖旺盛,连续传20代以上能保持正常细胞形态学和生物学特性。经γ射线照射使其停止增殖,24 h内能较好地保持细胞活力和形态学特征,具备饲养层细胞基本条件。HS181 hESc在hPFF上传到20代仍能较好地保持未分化状态,细胞呈克隆性生长,高度表达碱性磷酸酶及Oct-4、Nanog等胚胎干细胞转录因子;悬浮法培养连续传20代的hESc可获得由3个胚层细胞所形成的类胚体(Embryoid bodies,EB)结构,可检测到CD90、Flt-1、Nestin基因的表达,证明得到的类胚体中含了3个胚层细胞,说明hESc具有体外多能干性特征。体内全能分化实验显示:将第20代的hESc接种到SCID小鼠体内,6周后可形成畸胎瘤,组织学切片分析其包含了源于全部3个胚层的各种分化细胞,直接证明其具有体内多向分化的全能性。结论hPFF可作为一种来源丰富,取材方便的人源化饲养层细胞,能有效地支持hESc体外生长。克服了目前hESc建系和体外培养过程中使用动物细胞饲养层带来的异种蛋白污染和致病微生物的危险,初步解决了hESc临床应用的生物安全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干细胞 成纤维细胞 饲养层 人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滋养层对维持人胚胎干细胞的生长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朱宛宛 李宁 +4 位作者 王芳 付琳琳 徐艳玲 关云谦 张愚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68-472,I0004,I0005,共7页
目的比较不同滋养层对保持连续传代培养的人胚胎干细胞(hESC)不分化和高增殖能力作用的差异。方法分别用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人包皮成纤维细胞(hFF)、人骨髓间充质细胞(hMSC)作为滋养层培养hESC系H9细胞,采用碱性磷酸酶染色和台... 目的比较不同滋养层对保持连续传代培养的人胚胎干细胞(hESC)不分化和高增殖能力作用的差异。方法分别用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人包皮成纤维细胞(hFF)、人骨髓间充质细胞(hMSC)作为滋养层培养hESC系H9细胞,采用碱性磷酸酶染色和台盼蓝染色观察不同滋养层支持的hESC的碱性磷酸酶阳性克隆数、细胞产量和细胞存活率,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对传代5代以后的hESC进行生物学鉴定。结果3种滋养层细胞均可维持hESC呈克隆样生长,但是不同滋养层支持的克隆的形态差异大。3种滋养层细胞支持的hESC的大鼠抗阶段特异性胚胎抗原-3及碱性磷酸酶染色均呈阳性。MEF支持的hESC的碱性磷酸酶阳性克隆数、细胞产量和细胞存活率均显著高于人来源滋养层(均P<0.01)。hMSC支持的hESC的碱性磷酸酶阳性克隆数、细胞产量均显著高于hFF的hESC(均P<0.01)。结论3种滋养层细胞均可支持hESC的正常生长。MEF最有利于hESC的增殖,但是两种人来源滋养层细胞为去除动物源性的hESC培养体系奠定了基础。在维持hESC增殖方面,hMSC优于hF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胚胎干细胞 滋养层 包皮成纤维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胚胎生殖细胞饲养层的制备
6
作者 姜蓉 黎晓莉 +1 位作者 吴宏 王璐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440-1444,共5页
目的:建立稳定高效的人包皮成纤维细胞(Human foreskin fibroblasts,HFF)饲养层培养体系,用于培养人胚胎生殖细胞(Embryonic germ cells,EGCs)。方法:取4~5岁小儿包皮,采用机械法和组织消化法分离、培养成纤维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 目的:建立稳定高效的人包皮成纤维细胞(Human foreskin fibroblasts,HFF)饲养层培养体系,用于培养人胚胎生殖细胞(Embryonic germ cells,EGCs)。方法:取4~5岁小儿包皮,采用机械法和组织消化法分离、培养成纤维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状况,免疫细胞化学法、MTT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纯度、生长曲线及细胞周期,筛选丝裂霉素C作用的最佳浓度和时间。分离5~11周人胚胎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s)并培养于经丝裂霉素C处理的HFF饲养层上,观察人EGCs生长情况。结果:机械法和组织消化法结合分离HFF方法可靠,纯度高,细胞生长活性好,能快速进入对数生长期,细胞周期与细胞生长曲线保持一致,细胞可以传60代以上,P3~P30代均适宜作饲养层;丝裂霉素C抑制细胞增殖的适宜浓度及时间为12.5 mg/L作用2.5 h;分离的人PGCs在该饲养层上培养可形成典型的EGCs集落,体外连续培养超过3代。结论:HFF饲养层能有效地支持人EGCs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胚胎生殖细胞 包皮成纤维细胞 饲养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人白介素-17RA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活性检测
7
作者 徐真真 孙春昀 谢良志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28-433,共6页
目的制备具有中和人白介素-17RA(h IL-17RA)免疫活性的单克隆抗体,并探讨其生物学活性。方法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制备抗h IL-17RA的单克隆抗体。采用OctetRED系统检测其亲和力,ELISA、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术分析抗体的结合作用和种属交... 目的制备具有中和人白介素-17RA(h IL-17RA)免疫活性的单克隆抗体,并探讨其生物学活性。方法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制备抗h IL-17RA的单克隆抗体。采用OctetRED系统检测其亲和力,ELISA、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术分析抗体的结合作用和种属交叉反应,人包皮成纤维细胞-1上细胞因子分泌实验检测抗体的中和活性。结果抗h IL-17RA单克隆抗体亲和力常数KD<1.0×10^(-12)mol/L,并与其他物种有一定的交叉结合反应,它能结合白介素(IL)-17RA并有效阻断其与配体的结合,抑制下游相关细胞因子IL-6、IL-8和人CXC趋化因子配体1的分泌。结论成功制备1株抗h IL-17RA的中和抗体,为IL-17RA相关疾病通路的研究提供了工具,也为IL-17RA靶点药物的开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17RA 白介素-17A 白介素-17F 抗体 人包皮成纤维细胞-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