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内在逻辑与关键议题 被引量:2
1
作者 杜立民 刘倬嫣 肖赵华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41,157,共12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民生福祉、国际影响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本文首先提炼了这一理念的五大核心特征,并从理论和现实两个维度深刻剖析其内在逻辑。随后,本文结合学术前沿和发...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民生福祉、国际影响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本文首先提炼了这一理念的五大核心特征,并从理论和现实两个维度深刻剖析其内在逻辑。随后,本文结合学术前沿和发展实际,探讨了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相关的五大关键议题,包括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适应气候变化以及能源体系转型,并指出了这些议题的未来研究方向。最后,本文总结全文,提出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水利发展与治水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时代价值解析
2
作者 李加林 田鹏 +1 位作者 龚虹波 马仁锋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72,共9页
中国拥有悠久的水利发展历史,从大禹治水到现代水利工程,体现了水资源治理与中国文明发展的紧密关系。系统回顾了中国水利发展的历史演变和水资源管理需求的变化,梳理了治水思想的发展脉络,深入探讨了水利发展与治水思想之间的互动关系... 中国拥有悠久的水利发展历史,从大禹治水到现代水利工程,体现了水资源治理与中国文明发展的紧密关系。系统回顾了中国水利发展的历史演变和水资源管理需求的变化,梳理了治水思想的发展脉络,深入探讨了水利发展与治水思想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总结了历史治水经验对当代水资源管理的启示。结果表明:中国水利发展经历了7个主要阶段,包括开创与发展阶段、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发展期、向江淮流域发展期、黄河流域恢复及江淮持续发展期、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为主的发展期、普遍恢复及衰落期以及现代水利全面发展期;水利需求逐步由“安全性需求”向“经济性需求”和“舒适性需求”转变,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层次需求;治水思想经历了从依存自然、开发利用、过度开发到人与水和谐共生的4个阶段,体现了人类与水资源关系的不断深化与重构。历史经验表明,中国的治水历程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体现了战略思维、科技创新和治理理念的持续演进。现代治水模式逐步由单一的灾害防治转向多方协同治理,推动了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发展史 治水思想 治水经验 人水和谐 时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变化、层圈相互作用研究与地球系统科学
3
作者 刘丛强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共6页
全球变化是自然过程与人类活动协同作用的结果,是人类活动主导下地球系统发生的结构性转变,其核心在于地球系统有限承载力与人类无限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气候、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变化。圈层相互作用是驱动全球变化的关键因素,... 全球变化是自然过程与人类活动协同作用的结果,是人类活动主导下地球系统发生的结构性转变,其核心在于地球系统有限承载力与人类无限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气候、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变化。圈层相互作用是驱动全球变化的关键因素,精准解析和预测圈层相互作用的过程机制、动态演变及相应的气候、环境和生态效应,有助于揭示全球变化的深层机制、准确评估地球系统突变风险和设计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本专辑聚焦全球变化与圈层相互作用前沿科学问题,从地球系统观测、模拟和管理等方面,详细阐述地球系统关键界面过程机制及其与人类活动的互馈关系,概述了当前全球变化和圈层相互作用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进展,梳理了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面临的挑战和前沿科学问题,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旨在为全球变化科学应对、人类-自然和谐共生以及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系统科学 全球变化 圈层相互作用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论依据、价值诉求、行动路向 被引量:2
4
作者 汪金英 张明月 《重庆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8,共14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涵与本质要求,是理论性、历史性、现实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统一体,在目标上追求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统一,在价值理念上追求生态经济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在布局上主张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一致...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涵与本质要求,是理论性、历史性、现实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统一体,在目标上追求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统一,在价值理念上追求生态经济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在布局上主张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一致,在贡献上提倡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进一步深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认识,坚持走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治理的科学统筹,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落实,在宏观规划、战略方向、具体行动以及回应全球性议题等方面共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生态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 生态文明 绿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国家公园分区的理念演进与方法创新
5
作者 陶洁怡 章锦河 +2 位作者 杨良健 马小宾 李爱青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5年第1期30-39,共10页
分区是国家公园规划管理中的重要一环,也是解决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利用的有效途径。研究在文献分析基础上,系统解析国内外国家公园分区模式及思想渊源,总结国家公园分区指标与方法。分析得到:(1)国外国家公园分区理念经历了人类中心主... 分区是国家公园规划管理中的重要一环,也是解决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利用的有效途径。研究在文献分析基础上,系统解析国内外国家公园分区模式及思想渊源,总结国家公园分区指标与方法。分析得到:(1)国外国家公园分区理念经历了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中心主义和人地和谐发展的转变,中国国家公园在引介、转译和发展国家公园分区思想过程中,结合“天人合一”的本土生态智慧,将国家公园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创新“核心保护区⁃一般控制区”二分区法。(2)国家公园分区评估方法中,单一指标法包括以旗舰物种或核心资源为研究对象的物种指示法、以景观特征为对象的景观分区法,侧重于对国家公园“地”的保护,综合评价法则运用多样化指标,有利于保护优先和合理利用的协调。(3)国家公园分区研究未来应从基础支撑、方法集成、模式优化方面展开探索。一是促进国家公园分区研究的学科交融与人地和谐视角下的国家公园分区的理论框架构建,二是增强分区评估指标的针对性与技术应用,三是提出“核心保护区⁃一般控制区”二分法的可改进之处,从而为国家公园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和谐 国家公园 分区理念 分区方法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RA-IECD协调发展模型的人水和谐评价 被引量:9
6
作者 陆赛 唐德善 孟令爽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4-88,共5页
为客观合理地评价区域人水和谐状况,从水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构建了人水和谐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基于合作博弈权重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人水和谐发展度进行评价;建立基于信息熵的协调度评价模型,对人水和谐协调度进行评价... 为客观合理地评价区域人水和谐状况,从水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构建了人水和谐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基于合作博弈权重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人水和谐发展度进行评价;建立基于信息熵的协调度评价模型,对人水和谐协调度进行评价;综合考虑系统的发展水平和协调程度,计算系统协调发展度,以此对苏州市2011—2016年人水和谐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苏州市人水和谐协调发展度为0.436~0.724,总体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水和谐 指标体系 合作博弈权重 协调发展度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十年中国绿色发展之路 被引量:18
7
作者 刘华军 吴倩敏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2-111,共10页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该研究基于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视角,总结回顾了新时代十年中国的绿色发展历程;从绿色发展体制机制、生态环境质量、经济绿色转...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该研究基于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视角,总结回顾了新时代十年中国的绿色发展历程;从绿色发展体制机制、生态环境质量、经济绿色转型、绿色低碳生活、全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出发,直观展示了新时代十年中国的绿色发展成效;以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和正确处理五个重大关系为导向,提出新征程上深入推动绿色发展的优化路径。绿色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懈探索下形成的全新发展模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其内涵包括经济“绿色化”和绿色“经济化”两个方面,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二十大的十年间,中国多措并举完善治理制度、多维联动推动环境共治、科学有力实施治理手段、多管齐下提高治理效能,成功探索出了一条顺应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新时代十年来,中国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全局性改善,经济绿色转型取得重要进展,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新风尚,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绿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把握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分析当前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征程上继续推动绿色发展,必须切实增强系统观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形成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协同机制,正确处理5个重大关系,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推动中国绿色发展之路行稳致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绿色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赋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三维解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维平 高玉倩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5-55,共11页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大战略契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然选择。人类社会形态演进过程中生产力与自然界关系的互动性规律,是新质生产力赋能人与自然和谐共...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大战略契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然选择。人类社会形态演进过程中生产力与自然界关系的互动性规律,是新质生产力赋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理论依据。新质生产力以其新发展理念、高科技形态、高效能产业、高质量目标赋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直接效应。未来应在加快绿色科技创新、构建绿色产业集群、引导绿色投资流向、扩大绿色制度供给等“绿色”层面着力,有效拓展新质生产力赋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绿色高质量发展 有效赋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丽中国建设的四重愿景与实践进路
9
作者 刘海霞 李晓嫚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使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要义,美丽中国建设包含实现自然生态美、人文社会美、生态法治美和地球生命美的四重愿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 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使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要义,美丽中国建设包含实现自然生态美、人文社会美、生态法治美和地球生命美的四重愿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要在深入理解美丽中国建设四重愿景的基础上,多管齐下、多路并进,重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推进生态法治建设,全面推进绿色发展,主动参与全球生态治理,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如期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中国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以人民为中心 生态治理 绿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逻辑叙事、时代方位、价值旨归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国锋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21,共10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内在特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孕育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智慧,是对已有现代化模式“反生态”实践的反思,更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有力响应。在特征鲜...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内在特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孕育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智慧,是对已有现代化模式“反生态”实践的反思,更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有力响应。在特征鲜明的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命题中,人口规模巨大是其现实前提,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其使命指向,“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其时代保障,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其世界昭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人类与自然的和解、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价值旨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领导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成就、基本经验与前景展望 被引量:3
11
作者 金书秦 丁斐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48,共10页
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也包含了在工农、城乡、社会群体之间重构生产关系的向度。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与实践贯穿了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的历史进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与建... 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也包含了在工农、城乡、社会群体之间重构生产关系的向度。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与实践贯穿了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的历史进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系统把握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坚持从“两个结合”的大历史观看待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农业可持续发展要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抓手,稳定粮食安全基本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三农”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领导 农业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大历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与河流和谐发展 被引量:85
12
作者 钱正英 陈家琦 冯杰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共5页
人类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加大对河流的开发利用和改造力度,并引发了河流自身和周边环境的一系列问题.中国近几十年来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进行水利建设,虽取得了巨大效益,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河流的自然功能和永续利用.为了引... 人类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加大对河流的开发利用和改造力度,并引发了河流自身和周边环境的一系列问题.中国近几十年来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进行水利建设,虽取得了巨大效益,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河流的自然功能和永续利用.为了引起人们对此问题的高度重视,首先从河流的形成和发展、河流的自然功能、河流的基本特征等方面阐释了河流自身的发展规律,然后论述了人类活动和河流演变的相互影响,最后针对中国河流的现状和问题,指出: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河流和谐发展,并且要研究和处理好总体要求和区别对待方面的问题,保证生态和环境需水方面的问题以及河流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 河流 和谐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学研究性野外综合实习实践 被引量:6
13
作者 熊飞 黄金林 +3 位作者 余徐润 吴晓霞 陈刚 李世平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13-216,共4页
为了培养生物学类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常规实习内容的基础上开展了研究性野外综合实习实践活动。3年的实践教学表明,生物学研究性野外综合实习不仅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批判性思维等创新能力,... 为了培养生物学类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常规实习内容的基础上开展了研究性野外综合实习实践活动。3年的实践教学表明,生物学研究性野外综合实习不仅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批判性思维等创新能力,而且能显著提升学生团结协作、意志品质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研情操,同时也促进青年教师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学 研究性野外实习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人水和谐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 被引量:5
14
作者 康艳 蔡焕杰 宋松柏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45-351,368,共8页
为了评价区域人水和谐程度,在阐述人水和谐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复杂系统及和谐论理论,构建了区域人水和谐评价指标体系.根据集对分析和可变模糊集理论,建立了集对分析可变模糊集模型,评价人水复合系统发展态势;以合作博弈理论为基本思想... 为了评价区域人水和谐程度,在阐述人水和谐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复杂系统及和谐论理论,构建了区域人水和谐评价指标体系.根据集对分析和可变模糊集理论,建立了集对分析可变模糊集模型,评价人水复合系统发展态势;以合作博弈理论为基本思想确定系统"理想发展状态",结合距离协调度模型,建立了合作博弈距离协调度模型,评价人水复合系统协调度;以发展态势和协调度为基本依据,采用乘法合成模型综合评价区域人水复合系统和谐度.将上述模型应用于陕西省人水复合系统,评价2000—2009年人水系统和谐程度,评价结果显示陕西省人水系统和谐度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但均处于第I,II等级,属于不和谐或临界和谐状态.说明陕西省人水和谐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比较符合陕西省目前实际现状.将此模型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价结果基本一致,表明该模型有效可行,结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水和谐评价 人水复合系统 发展态势 协调度 和谐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淑芬 杨锦宗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1-84,共4页
化学科学技术发展战略更加贴近社会和经济需求,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干扰可持续发展。化学科学技术活动总目标是:提供安全的能量、化学品和制造品,既不会不可逆转地消耗地球上的稀有原料,也不会产生有害物质污染地球;发现和创新新物质,研究... 化学科学技术发展战略更加贴近社会和经济需求,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干扰可持续发展。化学科学技术活动总目标是:提供安全的能量、化学品和制造品,既不会不可逆转地消耗地球上的稀有原料,也不会产生有害物质污染地球;发现和创新新物质,研究物质的化学和物理转化,检测鉴定各种尺度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理论化学、计算化学和过程系统工程的创新应用,及其与生物学、医药、电子学、信息学协同并在材料、医药、能源、信息、环境以及国家安全领域激励人心的应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都充满学科交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活动 物理 化学 科学研究 学科交叉 总目标 创新 可持续发展 经济需求 技术发展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城市与水的关系看水文化的发展 被引量:9
16
作者 郑大俊 刘兴平 胡芬娟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1-3,共3页
从水的起源、延续和发展分析了城市与水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求了水文化发展与城市发展的相关性,提出了我国的水文化经历了人水相争、人水抗和直至人水和谐3个发展阶段。结合水与城市的关系,重点分析了人水和谐对当今城市发展的... 从水的起源、延续和发展分析了城市与水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求了水文化发展与城市发展的相关性,提出了我国的水文化经历了人水相争、人水抗和直至人水和谐3个发展阶段。结合水与城市的关系,重点分析了人水和谐对当今城市发展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发展 水文化 人水和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和谐发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马元方 王泽兵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0-35,共6页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但自然科学的高速发展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广泛应用也带来许多问题。如人类健康的新问题、人类安全问题、人的德行发展和价值取向受到巨大冲击、"数字化"和"公式化"对人文科学...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但自然科学的高速发展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广泛应用也带来许多问题。如人类健康的新问题、人类安全问题、人的德行发展和价值取向受到巨大冲击、"数字化"和"公式化"对人文科学发展的影响、"人类中心主义"思潮带来的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影响等。我们应全面发展自然科学,不断提高人类把握自然科学的能力,发扬科学精神,树立科技伦理观,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科学 人文科学 和谐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保护与开发的和谐平衡发展途径探讨 被引量:6
18
作者 左其亭 王鑫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1-6,共6页
长江经济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日益加重的资源环境破坏使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的稳步高速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必须加倍重视对长江经济带自然环境的保护,寻求更加和谐的发展模式。系统剖析了... 长江经济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日益加重的资源环境破坏使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的稳步高速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必须加倍重视对长江经济带自然环境的保护,寻求更加和谐的发展模式。系统剖析了长江经济带开发与保护现状,针对开发与保护间的矛盾,总结了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关键性问题;结合"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方针,深入探析了长江经济带开发与保护的途径,提出了"和谐平衡"发展的新思路并予以解读。在此基础上,从辩证关系、和谐发展、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和严格管理5个方面,为长江经济带未来的开发与保护提供新的一揽子发展路径,并指明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以期为长江经济带的和谐平衡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并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与开发 人水关系 人水和谐 和谐平衡发展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和谐发展 被引量:7
19
作者 林国标 张黎琼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55-160,共6页
在专业、集约化生产越来越发达的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如何可能?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深层旨趣不仅仅是指能力的发展,更是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针对资本主义早期发展阶段劳动异化的状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变革旧的... 在专业、集约化生产越来越发达的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如何可能?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深层旨趣不仅仅是指能力的发展,更是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针对资本主义早期发展阶段劳动异化的状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变革旧的生产关系,促进人的发展。在现代化向纵深发展的当今时代,人的和谐发展则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和谐发展 时代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文体育的流失与唤醒 被引量:3
20
作者 韩会君 刘会深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9-81,共3页
从思辨和理性的角度出发,在我国人文精神讨论的大背景下,阐释了人文体育的内涵,对世界和我国体育的发展进行了客观的分析,提出了我国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 人文体育 流失 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