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顶燃式热风炉低氮燃烧技术及应用
1
作者 刘成伟 王贤 +2 位作者 唐耀 孔博文 洪建邦 《炼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66,共5页
热风炉燃烧过程中生成的氮氧化物(NO_(x))为热力型,当拱顶温度超过1420℃时,NO_(x)大量生成。基于浓淡燃烧技术开发的高风温低氮燃烧顶燃式热风炉,其燃烧器设置两层空气煤气交错喷口,其中上层是35%的煤气和15%空气混合燃烧,下层是15%的... 热风炉燃烧过程中生成的氮氧化物(NO_(x))为热力型,当拱顶温度超过1420℃时,NO_(x)大量生成。基于浓淡燃烧技术开发的高风温低氮燃烧顶燃式热风炉,其燃烧器设置两层空气煤气交错喷口,其中上层是35%的煤气和15%空气混合燃烧,下层是15%的煤气和35%的空气混合燃烧,利用燃气的浓淡燃烧,避免出现局部高温,从而减少烟气中NO_(x)的生成量。并且,煤气与空气混合更加均匀、燃烧效率更高,在相同空气煤气条件下,可送出更高的风温。某钢厂2000m级高炉热风炉单烧高炉煤气,年平均风温≥1240℃,废气中NO_(x)排放浓度长期≤25m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燃式热风炉 燃烧器 交错喷口 浓淡燃烧 氮氧化物 风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角切圆燃烧褐煤煤粉锅炉低NO_x燃烧技术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秦明 吴少华 +2 位作者 孙绍增 孙锐 成庆刚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8-162,共5页
为了降低六角切向燃烧褐煤煤粉锅炉的 NOx 的排放量,文中对一台燃用褐煤的 670t/h 煤粉锅炉燃烧器、采用水平浓淡燃烧和分级送风技术后,进行了 NOx 排放特性的工业性试验研究。试验中研究了各种送风方式对 NOx 排放和燃烧特性的影响。... 为了降低六角切向燃烧褐煤煤粉锅炉的 NOx 的排放量,文中对一台燃用褐煤的 670t/h 煤粉锅炉燃烧器、采用水平浓淡燃烧和分级送风技术后,进行了 NOx 排放特性的工业性试验研究。试验中研究了各种送风方式对 NOx 排放和燃烧特性的影响。试验表明,采用分级送风和水平浓淡燃烧相结合,NOx 排放浓度下降了 23%以上,达 388.3mg/m3,而锅炉效率有所提高,低负荷稳燃能力有所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粉锅炉 低NOX燃烧技术 NOX排放 六角切圆燃烧 切向燃烧 低负荷稳燃 锅炉效率 褐煤 研究 工业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控煤粉浓淡旋流燃烧器着火稳燃的简化模型及其在旋流回流区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3
作者 刘建忠 姚强 +1 位作者 曹欣玉 岑可法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32-36,共5页
介绍了可控浓淡旋流燃烧器浓淡分离的原理及试验结果,利用回流区搅拌均匀反应热理论模型,结合风粉射流浓淡分离特点及颗粒浓度分布实验结果,通过热质交换平衡分析,建立了一个旋流燃烧器浓淡煤粉在回流区着火及气流火焰稳定性综合模... 介绍了可控浓淡旋流燃烧器浓淡分离的原理及试验结果,利用回流区搅拌均匀反应热理论模型,结合风粉射流浓淡分离特点及颗粒浓度分布实验结果,通过热质交换平衡分析,建立了一个旋流燃烧器浓淡煤粉在回流区着火及气流火焰稳定性综合模型,求解得到燃烧器稳定着火燃烧的特征参数及燃烧器结构、运行参数变化对着火的影响,获得使煤粉稳燃的最小回流区长度及主流煤粉浓度,并结合工业性试验结果,对模型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淡燃烧 旋流燃烧器 旋流回流区 燃烧器 锅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70t/h燃贫煤锅炉NO_x排放及稳燃特性的工业试验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果志明 秦明 +4 位作者 李争起 成庆刚 庄国忠 张寅 孙绍增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14-18,共5页
为降低一台670t/h燃用贫煤锅炉NO_x排放并提高锅炉稳燃性能,采用水平浓淡风煤粉燃烧器技术对4层一次风进行了改造。通过炉内空气动力场测量和锅炉的燃烧调整,使锅炉NO_x排放量较改前降低了37.9%。研究了不同配风方式、给粉方式及入炉... 为降低一台670t/h燃用贫煤锅炉NO_x排放并提高锅炉稳燃性能,采用水平浓淡风煤粉燃烧器技术对4层一次风进行了改造。通过炉内空气动力场测量和锅炉的燃烧调整,使锅炉NO_x排放量较改前降低了37.9%。研究了不同配风方式、给粉方式及入炉总风量变化对NO_x排放量和固体未完全燃烧热损失的影响,对燃用贫煤的锅炉的运行和改造具有一定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煤锅炉 水平浓淡风煤粉燃烧器 NOX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丘里浓淡煤粉燃烧器的分离特性和阻力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周志军 林震 +3 位作者 苟湘 杨卫娟 周俊虎 岑可法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1-13,共3页
通过对不同结构尺寸的文丘里管内气固两相流动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丘里浓淡煤粉燃烧器的分离特性和阻力特性与文丘里管结构尺寸的关系,为设计和应用新型的浓淡煤粉燃烧器提供理论依据。该浓淡煤粉燃烧器将在防止燃烧器区域结渣,降低氮氧化... 通过对不同结构尺寸的文丘里管内气固两相流动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丘里浓淡煤粉燃烧器的分离特性和阻力特性与文丘里管结构尺寸的关系,为设计和应用新型的浓淡煤粉燃烧器提供理论依据。该浓淡煤粉燃烧器将在防止燃烧器区域结渣,降低氮氧化物(NOx)排放和改善劣质煤着火特性方面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粉 浓淡燃烧器 文丘里管 气固两相流 分离 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粉浓淡旋流燃烧器空气动力学特性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8
6
作者 徐江荣 刘建忠 +3 位作者 周志军 姚强 曹欣玉 岑可法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73-376,共4页
将湍流重整化群 ε方程与 Zhang Jian提出的新代数应力模型结合 ,用于模拟煤粉浓淡燃烧器喷口强旋转流场。通过对 7个工况流场的计算 ,并与实验结果比较 ,得出燃烧器喷口流场随参数变化的规律 。
关键词 煤粉浓淡燃烧器 强旋流 重振化群 代数应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调浓度煤粉浓淡燃烧器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0
7
作者 夏振海 张新育 +1 位作者 樊建人 岑可法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14-217,共4页
采用包括脉动频谱随机轨道模型等气固多相流模型 ,对新型撞击式可调浓度煤粉浓淡燃烧器内部的气固多相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来流速度、撞击块高度、隔板位置等因素对气相速度场、隔板两侧配风均匀性、颗粒浓度、浓淡分离比的影响 ,... 采用包括脉动频谱随机轨道模型等气固多相流模型 ,对新型撞击式可调浓度煤粉浓淡燃烧器内部的气固多相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来流速度、撞击块高度、隔板位置等因素对气相速度场、隔板两侧配风均匀性、颗粒浓度、浓淡分离比的影响 ,并和仪器模化实验进行对比 ,计算结果和实验吻合较好。通过分析浓淡分离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机理 ,得到了具有工程应用价值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锅炉燃烧器 煤粉浓度 数值模拟 气固多相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调煤粉浓度燃烧技术在670t/h贫煤锅炉上的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赵翔 刘建忠 +5 位作者 周俊虎 曹欣玉 叶重阳 尉敬辉 马林强 马淮军 《动力工程》 EI CSCD 1999年第5期346-352,共7页
河南省鹤壁万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2 号炉是配200MW 机组的670t/h 燃煤粉四角切圆燃烧锅炉,1998 年3 月应用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开发的双稳可调浓淡煤粉燃烧器对原第二、第三层直流燃烧器进行改造。改造后连续运行... 河南省鹤壁万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2 号炉是配200MW 机组的670t/h 燃煤粉四角切圆燃烧锅炉,1998 年3 月应用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开发的双稳可调浓淡煤粉燃烧器对原第二、第三层直流燃烧器进行改造。改造后连续运行至今的实践表明:在45% ~50% 负荷下调峰,可不投助燃油稳定燃烧。在同样工况下,改后的飞灰可燃物含量在高负荷(200MW)和低负荷(100MW)时分别从1.83% 和1.32% 下降到1.12%和1.17% 。取得良好节油经济效益。图6 表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煤锅炉 浓淡煤粉 燃烧器 改造 锅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粉浓淡旋流燃烧器喷口气固两相流动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5
9
作者 徐江荣 周志军 +1 位作者 刘建忠 岑可法 《动力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928-1931,共4页
在实验基础上 ,运用 RNG-ASM和 FCFSRT模型对煤粉旋流浓淡燃烧器的气固两相流进行数值模拟 ,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 ,得出了合理的颗粒速度场和浓度场 ;比较和计算了浓缩和未浓缩的颗粒场特性 ,说明了浓淡分离燃烧器的浓淡燃烧的机理 ;... 在实验基础上 ,运用 RNG-ASM和 FCFSRT模型对煤粉旋流浓淡燃烧器的气固两相流进行数值模拟 ,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 ,得出了合理的颗粒速度场和浓度场 ;比较和计算了浓缩和未浓缩的颗粒场特性 ,说明了浓淡分离燃烧器的浓淡燃烧的机理 ;最后对浓淡分离燃烧器煤粉混合特性作了数值模拟 ,指出了煤粉浓淡混合的区域。图 1 0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粉 旋流燃烧器 气固两相 流动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调浓度燃烧器波形稳燃体出口流场特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玲红 池作和 岑可法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52-54,58,共4页
提出在燃烧器出口加装稳燃体和中心风的设想,依靠中心风的大小控制高温烟气热回流量来实现煤粉气流的着火与稳燃。研究结果表明,稳燃体和中心风均明显改善了喷口外各段的中心回流区,并使得喷口外速度分布变化平缓,但过量的中心风可破坏... 提出在燃烧器出口加装稳燃体和中心风的设想,依靠中心风的大小控制高温烟气热回流量来实现煤粉气流的着火与稳燃。研究结果表明,稳燃体和中心风均明显改善了喷口外各段的中心回流区,并使得喷口外速度分布变化平缓,但过量的中心风可破坏回流区。优化采用稳燃体及中心风率(小于4%)将使可调浓淡燃烧器真正实现高效燃烧、低负荷稳燃和低NOx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 浓淡燃烧器 NOx 中心风 波形稳燃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淡燃烧器两相流的分离特性和阻力特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周俊虎 赵玉晓 +3 位作者 刘建忠 曹欣玉 周志军 岑可法 《动力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643-2645,共3页
针对浓淡燃烧器两相流的分离特性和阻力特性,采用冷态模化试验进行研究,全面了解它们的特性,以便改进燃烧器的性能。研究表明:浓淡分离装置的撞击挡块高度、挡块与隔板的距离都可以作为煤粉浓度调节的手段;挡块高度和气流速度对阻力损... 针对浓淡燃烧器两相流的分离特性和阻力特性,采用冷态模化试验进行研究,全面了解它们的特性,以便改进燃烧器的性能。研究表明:浓淡分离装置的撞击挡块高度、挡块与隔板的距离都可以作为煤粉浓度调节的手段;挡块高度和气流速度对阻力损失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淡燃烧器 两相流 分离特性 阻力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流煤粉燃烧器低NO_x排放技术 被引量:17
12
作者 李金平 吕俊复 +1 位作者 张海 岳光溪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7,30,共8页
详细分析了煤粉燃烧的特点及其燃烧产物NOx的生成机理,从实用性与高效性上,对各种目前研究与应用的控制旋流煤粉燃烧NOx排放的技术,如低NOx旋流煤粉燃烧器、空气分级、再燃和尾部烟气脱硝等进行了介绍,联系运行的实际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 煤粉燃烧 低NOX排放 空气分级 浓淡旋流煤粉燃烧器 烟气脱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稳可调浓淡煤粉燃烧技术在410t/h锅炉上的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黄镇宇 赵翔 +5 位作者 杨卫娟 曹欣玉 周俊虎 刘建忠 岑可法 王家学 《动力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224-1228,共5页
焦作丹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2号煤粉炉是 4 1 0 t/h四角喷燃高压煤粉锅炉。 1 999年 5月应用双稳可调浓淡煤粉燃烧技术对中、下层燃烧器进行改造。改造后运行情况良好 ,低负荷锅炉效率从 89.92 %提高到91 .1 5% ;在 4 0 %~ 50 %负荷下... 焦作丹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2号煤粉炉是 4 1 0 t/h四角喷燃高压煤粉锅炉。 1 999年 5月应用双稳可调浓淡煤粉燃烧技术对中、下层燃烧器进行改造。改造后运行情况良好 ,低负荷锅炉效率从 89.92 %提高到91 .1 5% ;在 4 0 %~ 50 %负荷下不投助燃油能稳定燃烧 ;煤种适应性较广泛 ,锅炉运行安全性和经济性都有所提高。图 6表 4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粉锅炉 浓淡煤粉 燃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集型燃烧器的原理与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定华 吕俊复 +2 位作者 张海 岳光溪 徐秀清 《动力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5-49,共5页
在煤粉稳燃燃烧器的研制过程中,提出了一种新的煤粉燃烧器的着火稳燃机理:通过组织煤粉气流的浓淡分离及浓(小)股煤粉气流的急拐弯,让气粉分离;煤粉射入高温回流区,在这里滞止增浓,升温着火,形成小火焰,并点燃一次风煤粉火焰... 在煤粉稳燃燃烧器的研制过程中,提出了一种新的煤粉燃烧器的着火稳燃机理:通过组织煤粉气流的浓淡分离及浓(小)股煤粉气流的急拐弯,让气粉分离;煤粉射入高温回流区,在这里滞止增浓,升温着火,形成小火焰,并点燃一次风煤粉火焰,即小火点大火的机理.以此为指导,成功地开发了富集型燃烧器及多重富集型燃烧器,并在100~200MW机组上得到广泛应用.此外,还介绍了在合山电厂中的实际应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与动力工程 煤粉燃烧器 浓淡燃烧 稳燃 点火机理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弯管和文丘里管组合结构燃烧器内气固两相流动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茉 康张阳 郭春笋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623-628,共6页
通过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弯管和文丘里管组合结构燃烧器的浓淡分离特性,分析了煤粉颗粒直径和煤粉密度变化对燃烧器出口浓淡分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弯管和文丘里管组合结构的燃烧器既可以实现浓淡分离,又可以达到煤粉浓侧气流不贴壁和... 通过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弯管和文丘里管组合结构燃烧器的浓淡分离特性,分析了煤粉颗粒直径和煤粉密度变化对燃烧器出口浓淡分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弯管和文丘里管组合结构的燃烧器既可以实现浓淡分离,又可以达到煤粉浓侧气流不贴壁和中间给粉的效果;当煤粉颗粒直径为10μm时,浓淡分离效果不明显;当颗粒直径为50μm时,分离效果较好,并且浓度核心的最大煤粉浓度随着St的增大而增大;当颗粒直径为100μm时,随着St的增大,出现了多个浓度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器 文丘里管 浓淡分离 气固两相流 数值分析 DES模型 离散相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撞击式浓淡气固两相射流的扩散特性 被引量:3
16
作者 周樟华 周昊 +2 位作者 李建中 王子兴 岑可法 《动力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1-315,共5页
阐述了利用光学波动法测量颗粒浓度的原理。在实验条件下,测量了水平浓淡撞击式燃烧器出口不同距离截面的气固两相射流颗粒浓度分布,得到了各截面固相浓度分布、扩散和衰减规律,其结果可为分析电站锅炉燃烧稳定性、节能及燃烧器改造提... 阐述了利用光学波动法测量颗粒浓度的原理。在实验条件下,测量了水平浓淡撞击式燃烧器出口不同距离截面的气固两相射流颗粒浓度分布,得到了各截面固相浓度分布、扩散和衰减规律,其结果可为分析电站锅炉燃烧稳定性、节能及燃烧器改造提供参考。图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热物理 水平浓淡燃烧器 气固两相流 光学波动法 颗粒浓度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旋流煤粉燃烧器出口区域气固两相流场的PDPA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志强 李荣先 +4 位作者 崔龙铉 周力行 李文健 陈泽荣 张恩仲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6,共6页
针对电站锅炉燃用煤种多变和负荷多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旋流燃烧技术,即利用在一次风管中加装浓缩煤粉构件实行煤粉浓淡分离的旋流浓淡煤粉燃烧器。使用三维相位多普勒颗粒分析仪对旋流浓淡煤粉燃烧器和双调风旋流煤粉燃烧器出... 针对电站锅炉燃用煤种多变和负荷多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旋流燃烧技术,即利用在一次风管中加装浓缩煤粉构件实行煤粉浓淡分离的旋流浓淡煤粉燃烧器。使用三维相位多普勒颗粒分析仪对旋流浓淡煤粉燃烧器和双调风旋流煤粉燃烧器出口区域气固两相流场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出了两种不同燃烧器几何结构下的气固两相流场和颗粒浓度场,并进行了理论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粉燃烧器 双调风 旋流 PDPA 气固 两相流 锅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粉四角燃烧低NO_x排放技术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金平 吕俊复 +1 位作者 刘青 岳光溪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5-31,共7页
详细分析了煤粉燃烧的特点及其燃烧产物NOx的生成机理,从实用性与高效性上,对各种目前研究与应用的控制切圆煤粉燃烧锅炉的低NOx排放技术,如低NOx直流煤粉燃烧器、空气分级、再燃和尾部烟气脱硝等进行了介绍,联系运行的实际情况进行比... 详细分析了煤粉燃烧的特点及其燃烧产物NOx的生成机理,从实用性与高效性上,对各种目前研究与应用的控制切圆煤粉燃烧锅炉的低NOx排放技术,如低NOx直流煤粉燃烧器、空气分级、再燃和尾部烟气脱硝等进行了介绍,联系运行的实际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粉燃烧 低NOX排放 空气分级 浓淡直流燃烧器 烟气脱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25t/h锅炉降低NO_x排放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庄恩如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8-13,共6页
大容量电站锅炉气体污染物排放通过选择相应燃烧器、适当布置方式和合理的炉内燃烧工况的组织,达到符合国家标准的NOx排放要求。
关键词 燃烧器 四角切向燃烧 电站锅炉 氮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浓淡煤粉燃烧器内气固两相流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4
20
作者 荆有印 齐永霞 +2 位作者 赵全表 齐晓唯 王保生 《动力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5-67,共3页
为了揭示煤粉气流在带有弯管、方圆接头、可调浓淡煤粉分离装置及喷口前直管段内的运动轨迹及分离机理,将新型可调水平浓淡煤粉椭圆锥燃烧器喷口前弯管、方圆接头、可调浓淡煤粉分离装置及直管段作为整体,采用RNGK ε模型和随机轨道模型... 为了揭示煤粉气流在带有弯管、方圆接头、可调浓淡煤粉分离装置及喷口前直管段内的运动轨迹及分离机理,将新型可调水平浓淡煤粉椭圆锥燃烧器喷口前弯管、方圆接头、可调浓淡煤粉分离装置及直管段作为整体,采用RNGK ε模型和随机轨道模型,通过颗粒与流体耦合的PISC算法,对管内气固两相流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弯管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煤粉分离装置,可调浓淡煤粉分离装置可调节燃烧器向火侧和背火侧的煤粉浓度,为其进一步完善和广泛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机械工程 椭圆锥燃烧器 气固多相流动 数值模拟 浓淡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