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是何、为何与如何: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的三维审视 被引量:6
1
作者 张首文 廖粤生 冯晓露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41,共9页
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是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实然选择,更是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应然趋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的关键要点在于价值观念一致、角色定位明晰、资源使用互通、协同机制完善、评价体系科学,具有加快教育强... 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是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实然选择,更是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应然趋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的关键要点在于价值观念一致、角色定位明晰、资源使用互通、协同机制完善、评价体系科学,具有加快教育强国建设,提升国家整体实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面实现教育公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时代价值。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的新征程中,要构建协同机制,深化育人基础;健全师资队伍,增强育人实力;搭建共享平台,拓宽育人渠道;打造特色品牌,彰显育人魅力;推进评价改革,保障育人质量,进而真正实现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校社 协同育人 “教联体”建设 教育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校社协同学生数字素养教育:价值意蕴、联动逻辑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2
2
作者 吴军其 刘萌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43,共10页
提升全民数字素养是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以及“人才强国”的先导性工作。当前,学生数字素养教育存在教育主体单一、教学方式滞后、系统化不足等问题,为顺应数字时代的发展需求,推动家校社协同学生数字素养教育迫在眉睫。家校... 提升全民数字素养是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以及“人才强国”的先导性工作。当前,学生数字素养教育存在教育主体单一、教学方式滞后、系统化不足等问题,为顺应数字时代的发展需求,推动家校社协同学生数字素养教育迫在眉睫。家校社协同育人对数字素养的系统化培育、数字素养教育的创新变革以及新质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交叠影响域理论的指导,研究提出目标联动、动力联动、角色联动、境脉联动以及情感联动是家校社形成数字素养教育合力的内在逻辑。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要从增强价值认同、提升专业能力、营造育人环境、挖掘各方优势以及实施评价改革等路径,来实现学生数字素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数字素养 家校社协同 联动逻辑 交叠影响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教育的三重统一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桂梅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0,共7页
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基于人既是个体存在物,又是社会存在物,家庭教育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个体性与整体性的统一。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这三者的统一被打破而引发了一些问题。家庭教育的私人性与... 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基于人既是个体存在物,又是社会存在物,家庭教育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个体性与整体性的统一。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这三者的统一被打破而引发了一些问题。家庭教育的私人性与公共性错位或者隔离,导致私人领域公共化和公共领域私人化,前者容易导致孩子的权利和自由被剥夺,后者则导致孩子的公共意识缺乏。家庭教育的主体性和客体性割裂,导致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界限不明,或完全归于家庭或完全归于国家和社会,家庭教育无所适从。家庭教育个体性与整体性的割裂,或忽视整体性,导致家庭教育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或忽视个体性导致家庭教育缺乏针对性。只有实现家庭教育的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个体性与整体性的统一,才能达成家庭教育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家庭教育 人的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依性家校关系意蕴及其实现——基于卡罗尔·C.古尔德对马克思社会互动思想的解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太平 张蕴甜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5,共11页
家校合作是协同育人教联体的核心环节之一。然而,当前家校关系存在以资本交换作为交往目的、非对称性的角色身份和疏远无序的互动方式等内隐性困境。马克思的社会互动思想为建构良性家校关系指明了方向。可以以此为蓝本构建“互依性家... 家校合作是协同育人教联体的核心环节之一。然而,当前家校关系存在以资本交换作为交往目的、非对称性的角色身份和疏远无序的互动方式等内隐性困境。马克思的社会互动思想为建构良性家校关系指明了方向。可以以此为蓝本构建“互依性家校关系”,即家庭与学校之间出于提升彼此以及共同教育质量的目的,在相互承认和尊重对方教育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建立情感链接,并在明确划分和落实不同主体责权利的基础上保持长期稳定的系统联系。为实现这一愿景,需要家庭和学校凝聚共识,从“实体思维”走向“关系思维”;为家校合作搭建沟通桥梁,丰富“第三场所”;完善制度机制,规范家校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校合作 家校关系 互依性社会关系 关系理性 第三场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校社协同视域下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 必要、可行与限度 被引量:2
5
作者 马生松 辛治洋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4,共8页
近年来,家庭教育指导已成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重要工作,学校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是必要的,其既是应对家庭教育功能变迁下家庭教育失位的有效途径,也是适应教育变革背景下学校教育提质的内在要求,更是弥补... 近年来,家庭教育指导已成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重要工作,学校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是必要的,其既是应对家庭教育功能变迁下家庭教育失位的有效途径,也是适应教育变革背景下学校教育提质的内在要求,更是弥补社会教育不足的客观需要。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是可行的,主要表现在:学校组织的社会属性与家庭教育指导公共服务性质具有统一性;学校教育场域特性与家长接受其家庭教育指导具有黏合性;学校的资源整合功能与社会主体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具有联结性。然而,在推进家庭教育指导时,学校应保持适当限度,即避免以“公共性”的名义侵蚀家庭教育的私人性,防止以“指导”的名义削弱家庭教育的自主性,并警惕以“整合”的名义替代社会主体的功能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校社协同 家庭教育 学校指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我国“家校社”体育与健康促进一体化治理研究——基于元治理的分析框架 被引量:1
6
作者 杨明 陈奕哲 常娟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9-86,共8页
“家校社”体育与健康促进的一体化互渗互融是新时代我国青少年体育促进健康现代化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强化整体治理效率、拓宽各方参与阵地、促进青少年有效锻炼的应行之策。基于元治理理论的学理基础及“家校社”体育与健康促进... “家校社”体育与健康促进的一体化互渗互融是新时代我国青少年体育促进健康现代化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强化整体治理效率、拓宽各方参与阵地、促进青少年有效锻炼的应行之策。基于元治理理论的学理基础及“家校社”体育与健康促进一体化治理的逻辑机理构建分析框架,认为当前“家校社”体育与健康促进一体化治理存在统筹失衡、条件悬浮、价值割裂的问题,并依从一体化统筹、建设、协同、保障等四重逻辑锚定其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铺设治理的顶层设计体系,优化治理结构与范式;强化“家校社”主体的多元建设,铸牢治理的本位基石;推动各方建立协同共治机制,夯实治理的多级阵地;构建集人才、监评、智慧一体的支撑体系,提升综合治理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元治理 体育治理 家校社 体育促进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视野下提升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学校管理与课程实践
7
作者 徐雷 宁波 《比较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8-94,共17页
社会情感是人面对不确定性社会的核心能力,也是世界的最新期待。本研究就国际组织对社会情感能力学校管理和课程改革模式的发展历程开展梳理。在学校管理“主阵地”层面,校长等管理者全员培训、任课教师全程教育、环境氛围全方位营造、... 社会情感是人面对不确定性社会的核心能力,也是世界的最新期待。本研究就国际组织对社会情感能力学校管理和课程改革模式的发展历程开展梳理。在学校管理“主阵地”层面,校长等管理者全员培训、任课教师全程教育、环境氛围全方位营造、家校社协同做好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管理服务。在课程实践“主渠道”方面,全面开展促进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提升的必修课、注重推出满足特殊学生群体需求专题预防的选修课、加强探索情感能力实践困境的研修课,多渠道培养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研究发现,当前社会情感能力培养呈现由聚焦基础教育,拓展到高等教育的趋势。从系统视角探索大、中、小三学段一体化社会情感能力培养体系,用数字化技术精准赋能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管理模式,家校社三者协同发力,形成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教育联合共同体,助力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情感能力 学校管理 课程实践 家校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视域下“教联体”建设的逻辑、内涵与路径 被引量:5
8
作者 刘宇佳 熊熊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32,共8页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视域下的“教联体”建设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教联体”内涵丰富,“教”明示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基本范畴,意味着教育目标、资源、方式方法、过程、影响的全要素协同;“联”明示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作用方式,意味着家校...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视域下的“教联体”建设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教联体”内涵丰富,“教”明示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基本范畴,意味着教育目标、资源、方式方法、过程、影响的全要素协同;“联”明示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作用方式,意味着家校社之多向联动、深度联袂、有效联结的多维度协同;“体”明示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整体样态,意味着作为能动体、势能体、辐射体之“教联体”的优生态协同。“教”“联”“体”的有机组合昭示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模式,指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治理创新。推进“教联体”建设,需提高站位、更新理念、健全制度、理顺机制、加强保障,以全局视角与战略思维认识其必然性,以协作意识与主动作为提升其积极性,以育人导向与系统规范推进其可行性,以数字赋能与模式创新发挥其引领性,以组织领导与专业支持增强其实效性,共筑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教联体”建设 家校社协同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国数字技术融入幼儿教育的探索与反思 被引量:1
9
作者 倪丽梅 李含丽 苗清华 《比较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50,共15页
在数字技术深度渗透教育领域的当下,如何将数字技术融入幼儿教育成为幼儿教育界的重要议题。韩国凭借自身在数字技术领域的优势,积极探索数字技术融入幼儿教育,同时关注幼儿特性与数字技术过度使用的风险。为此,韩国积极打造职前职后一... 在数字技术深度渗透教育领域的当下,如何将数字技术融入幼儿教育成为幼儿教育界的重要议题。韩国凭借自身在数字技术领域的优势,积极探索数字技术融入幼儿教育,同时关注幼儿特性与数字技术过度使用的风险。为此,韩国积极打造职前职后一体化师资培养体系,提升教师数字能力;搭建多元资源平台,为教育各方提供丰富资源;推进数字化家长教育项目,搭建线上线下互动平台,实现家园协同共育。韩国数字技术融入幼儿教育课程实践对我国幼儿教育数字化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教育 数字技术 师资培养 平台建设 家园共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承认与关怀:家长群体与学校教育关系的重建
10
作者 赵同友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3-152,共10页
家长是现代教育中家校关系的重要当事方,同时也常被认为是存在问题、需要专业化的一方。如何定位家长在家校关系中的教育者角色,文化与思想界形成了歌颂与污名两种论调。家长被歌颂源于其是社会延续与道德发展的基础,家长被污名化则源... 家长是现代教育中家校关系的重要当事方,同时也常被认为是存在问题、需要专业化的一方。如何定位家长在家校关系中的教育者角色,文化与思想界形成了歌颂与污名两种论调。家长被歌颂源于其是社会延续与道德发展的基础,家长被污名化则源于西方自柏拉图以降的传统。家长群体因不具备柏拉图主义者界定的理想人格特征,其教育者角色需要被排除或者再教育。现代学校教育系统沿袭这种思路,倾向于以理想人格界定家长的教育者角色,从而建构将家长污名化的制度与知识。然而,此种思想—实践倾向罔顾家长痛苦境遇的社会结构特征,将家长的心理状态等同于他们的社会身份。霍耐特和诺丁斯等后现代学者倾向通过社会群体间的相互承认与关怀建构个体自我认同。据此推理,只有在相互承认和关怀的家校关系中,家长才能够自尊、自信,完成正向的自我认同。社会唯有发展“团结”的伦理,才能形成利于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联体”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长 家校关系 教联体 学校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技术在家校合作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11
作者 杨太华 《计算机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26-430,共5页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渗透中小学教育场景,为破解传统家校合作困境提供新路径.中小学阶段作为学生习惯养成、身心发展的关键期,需要学校加强对家校合作的重视,充分发挥家校协同育人的最大价值.但当前中小学家校合...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渗透中小学教育场景,为破解传统家校合作困境提供新路径.中小学阶段作为学生习惯养成、身心发展的关键期,需要学校加强对家校合作的重视,充分发挥家校协同育人的最大价值.但当前中小学家校合作仍存在诸多问题,而且在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之后,也未全面满足中小学家长对学生在校动态的即时知晓需求,同时缺乏针对中小学生品德培养、心理健康、亲子互动的深度设计,导致家校参与度失衡.基于此,文章系统性地梳理了人工智能技术与家校合作的核心概念,进一步明确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家校合作中的具体应用场景,同时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家校合作面临的困境,针对这些困境提出了具体的改进策略,主要包括加强协同互动意识,提高双方行动自觉;深化家校合作形式,丰富合作管理内容;健全数据安全保护机制,筑牢信任防线;加强实施环境建设,完善平台功能体验;加强理论指导,提升教师适应能力与效率等,旨在有效突破中小学传统家校合作的局限,通过精准化、个性化服务提升协同育人效能,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技术 家校合作 协同育人 数字化素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校合作与儿童青少年发展:双向作用模型
12
作者 方晓义 马丽平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9-119,共11页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发展的两大核心系统,国家政策、教育实践和实证研究都在呼唤家校合作。通过对以往有关家校合作的定义、发展历程、理论和研究的深入分析,揭示了以往理论和研究存在的局限,提出了“家校合作与儿童青少年发展双向作用模型...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发展的两大核心系统,国家政策、教育实践和实证研究都在呼唤家校合作。通过对以往有关家校合作的定义、发展历程、理论和研究的深入分析,揭示了以往理论和研究存在的局限,提出了“家校合作与儿童青少年发展双向作用模型”,将四个水平,包括家庭和学校水平、家校合作水平、双向互动水平和儿童青少年水平的因素整合到理论模型中,指出家庭和学校因素通过影响家校合作,再影响双向互动水平(亲子和师生互动),最后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反过来,儿童青少年发展也会通过影响双向互动,再影响家校合作,最后对家庭和学校产生作用。家校合作,尤其是家师关系在双向作用模型中扮演重要角色。教育实践和干预研究应着力弥合家庭和学校差异、扩大共识,建立良好的家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校合作 家师关系 家师互动 儿童青少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学家校协同育人现状与对策——基于对中学生家长的调查 被引量:10
13
作者 戴斌荣 杜思佳 邱慧燕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4-58,共5页
采用自编《中学生家长参与家校协同育人状况调查问卷》,对江苏省、河南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41所中学2 682名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家长对家校协同育人功能认知不够到位、对家校协同育人内容认识不够全面、对家校协同育人参... 采用自编《中学生家长参与家校协同育人状况调查问卷》,对江苏省、河南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41所中学2 682名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家长对家校协同育人功能认知不够到位、对家校协同育人内容认识不够全面、对家校协同育人参与度较低,主要原因是家长教育能力有限、忙于生计和重视程度不够。研究认为,提高中学生家长参与家校协同育人的水平,要加强家长对家校协同育人功能的认知,积极搭建多元化家校协同育人的沟通平台,统合资源以激发家长参与热情和利用“家长学校”提升家长的家校协同育人效能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 家校协同育人 中学生家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校合作实施教育惩戒的逻辑机理、实然困境与实践策略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学敏 江瑞涛 张浩乾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21,共7页
家校合作实施教育惩戒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家校合作实施教育惩戒的逻辑机理有家校认知和目标的契合、家长受教育水平的提升、趋于平等的家校关系等。但在现实中,家校立场分歧、信息不对称、利益博弈、权责边界模糊等因素都... 家校合作实施教育惩戒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家校合作实施教育惩戒的逻辑机理有家校认知和目标的契合、家长受教育水平的提升、趋于平等的家校关系等。但在现实中,家校立场分歧、信息不对称、利益博弈、权责边界模糊等因素都阻碍家校合作实施教育惩戒。政府、学校、家庭等主体应共同采取措施促进家校双方协同合作,有效实施教育惩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惩戒 家校合作 逻辑机理 实然困境 实践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家校协同预防的现状及对策 被引量:8
15
作者 戴斌荣 杜思佳 +1 位作者 邱慧燕 申宏浩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3-29,共7页
采用自编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家校协同预防调查问卷》,对江苏省、河南省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41所中小学的3839名学生家长和1144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家长和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家校协同预防责任的看法不够全面;家长和... 采用自编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家校协同预防调查问卷》,对江苏省、河南省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41所中小学的3839名学生家长和1144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家长和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家校协同预防责任的看法不够全面;家长和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家校协同预防方式比较单一;家长和教师参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家校协同预防程度不够;家长和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家校协同预防成效不够满意;影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家校协同预防成效的家长和教师因素是多方面的,能力有限是首选因素。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家校协同预防成效,应形成家校协同预防共识,提升家校协同预防能力,强化家校协同预防保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生 心理健康问题 家校协同预防 预防共识 预防能力 预防保障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重叠影响阈理论的学前儿童农旅教育的三方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金晓雯 潘奥芸 +1 位作者 卢斯婕 许凤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1-82,共12页
基于对重叠影响阈理论的梳理,考察学前儿童农业旅游教育涉及的家长、幼儿园老师和农旅经营者三方协作关系,通过360份针对三方的问卷和访谈,解析出三方在对农旅教育的认知和认可度、对学前儿童行为心理倾向的认知和引导方式、微观实践层... 基于对重叠影响阈理论的梳理,考察学前儿童农业旅游教育涉及的家长、幼儿园老师和农旅经营者三方协作关系,通过360份针对三方的问卷和访谈,解析出三方在对农旅教育的认知和认可度、对学前儿童行为心理倾向的认知和引导方式、微观实践层面的重叠性差异,构建三方重叠影响阈理论图示。数据结果显示,目前三方在认可度层面重叠率较高,而在微观实践层面的三方重叠率较低;三方可以通过沟通、协调、合作等方式,增大三方的重叠面积,在自身拓展独特的影响作用的同时,以协同共育为目标,加强二合力、三合力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叠影响阈 学前儿童 农业旅游 教育 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交叠式”家校社课后体育服务机制构建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15
17
作者 刘建武 钟丽萍 +1 位作者 范成文 隋晓东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8-125,共8页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发现我国家校社推进课后体育服务的“分离式”困境表现为:家校社协同意识不强、家校社协同供给缺乏、家校社有效沟通不足、家校社协同管理不到位。以交叠影响域理论为基础,构建我国“交叠式”家校社课后...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发现我国家校社推进课后体育服务的“分离式”困境表现为:家校社协同意识不强、家校社协同供给缺乏、家校社有效沟通不足、家校社协同管理不到位。以交叠影响域理论为基础,构建我国“交叠式”家校社课后体育服务机制,提出我国“交叠式”家校社课后体育服务机制的实践路径:营造协同氛围,达成体育育人目标共识;协调三方资源,强化课后体育服务育人成效;健全沟通机制,促进家校社深度融合;搭建智慧平台,优化课后体育服务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 课后体育服务 家校社协同 交叠影响域 服务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乡村教师家访:价值、困境及推进路向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地容 魏月寒 李祥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7-124,共8页
作为联结学校和家庭情感最直接、最有效、最“质感”的方式,乡村教师家访以一种温暖有爱的姿态构建并维系着乡村学校、儿童和家庭之间的互动信任关系。这种关系对于促进乡村儿童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晰家校育人的责、权、利... 作为联结学校和家庭情感最直接、最有效、最“质感”的方式,乡村教师家访以一种温暖有爱的姿态构建并维系着乡村学校、儿童和家庭之间的互动信任关系。这种关系对于促进乡村儿童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晰家校育人的责、权、利,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共同体,发挥乡村教师“乡贤”作用,营建乡村教育生态,具有重要价值。目前,实践中的乡村教师家访正面临着制度建设滞后、教师家访素养不足,以及家访环境支持不利的困境。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家访,需要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契机,健全乡村教师家访支持机制,立足乡村教师“乡贤”定位,提升乡村教师家访素养,从良性互动入手,营造乡村教师家访环境,确保乡村教师家访价值的全面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师 家访 家校合作 乡村教育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共同体育人:家校社协同育人制度的审思与重塑 被引量:16
19
作者 鲁长风 田友谊 黄春晨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4期38-45,共8页
当前,家校社协同育人制度推进中产生的问题,主要源于对育人主体个体理性的忽略、育人技术化的认知与育人活动的去情感化,遵循的仍是开展集体活动的行动逻辑。立足于家校社协同育人成效的提升,协同育人的逻辑应由“集体行动”转变为“共... 当前,家校社协同育人制度推进中产生的问题,主要源于对育人主体个体理性的忽略、育人技术化的认知与育人活动的去情感化,遵循的仍是开展集体活动的行动逻辑。立足于家校社协同育人成效的提升,协同育人的逻辑应由“集体行动”转变为“共同体育人”:家校社协同育人不再单一注重集体理性,个体理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协同育人的技术性迁移理念亦被更替,转化为随场域与情境变化而适时调整;协同育人也由唯目的性的社会活动更迭为注重主体情感的育人活动。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实现制度重塑,亟待夯实共同体育人的供给基础,引领家校社协同育人内涵式增长;廓清共同体育人的认知前提,确立家校社三方育人主体性地位;创设共同体育人的交往情境,填补家校社协同交互功能性真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校社协同育人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 共同体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重差分法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效应评估 被引量:6
20
作者 倪元利 陈云凡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6-91,共6页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议题。运用倾向匹配法与双重差分法对全国家校社协同育人示范点H中学实施成效评估发现:该校将“以德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家校协同的合作、协调和协作各层面,有效抑制金钱至上、权力至上以及享乐主义等...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议题。运用倾向匹配法与双重差分法对全国家校社协同育人示范点H中学实施成效评估发现:该校将“以德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家校协同的合作、协调和协作各层面,有效抑制金钱至上、权力至上以及享乐主义等不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积极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初中阶段,家校社协同应遵循“合作—协调—协作”实践逻辑,重视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建议充分挖掘本地资源,加强协同育人的针对性,不断健全协同育人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校社协同 农村地区 双重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