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空聚合物微球的制备——种子及核乳胶粒的制备 被引量:7
1
作者 袁才登 曹建伟 +1 位作者 缪爱花 曹同玉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76-582,共7页
为了制得具有中空结构的聚合物微球,首先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乳化剂,在其用量低于CMC的条件下,进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甲基丙烯酸(MAA)和丙烯酸丁酯(BA)的乳液聚合,制备了带羧基的种子乳胶粒。然后采用MMA、MAA和二乙烯基苯... 为了制得具有中空结构的聚合物微球,首先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乳化剂,在其用量低于CMC的条件下,进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甲基丙烯酸(MAA)和丙烯酸丁酯(BA)的乳液聚合,制备了带羧基的种子乳胶粒。然后采用MMA、MAA和二乙烯基苯为单体进行种子乳液聚合,制备了轻度交联的带羧基的核乳胶粒。该核乳胶粒经过核-壳乳液聚合和适当的碱处理工艺就可成为具有中空结构的聚合物微球。采用粒度仪测定了乳胶粒的直径及其分布,采用TEM对乳胶粒结构形态进行了表征。研究了种子及核乳胶粒制备过程中单体加料方式、乳化剂用量及羧基单体种类等因素对聚合稳定性、乳胶粒直径及其分布以及最终的中空聚合物微球结构形态的影响,确定了制备种子及核乳胶粒的最佳工艺条件。在制备种子阶段,SDBS用量为单体总量的0.5%,采用一次性加入单体的进料工艺;在核乳胶粒制备阶段,以MAA为羧基单体,所有单体采用“饥饿式”加料,半连续补加乳化剂并使乳化剂用量为核单体总量的0.15%时可保持聚合稳定性并保证无新乳胶粒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空乳胶粒 乳液聚合 核壳乳胶粒 乳胶粒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中交联单体用量对中空乳胶粒形态及遮盖性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李辉 胡剑青 +1 位作者 王锋 涂伟萍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5-69,共5页
采用多步乳液聚合法合成了单分散性良好的中空乳胶粒,并采用粒径分析仪、粘度计、酸值测量、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和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UV-Vis spectrophotometry)测量考察了交联单体用量对中空乳胶粒形态和遮盖性的影响。... 采用多步乳液聚合法合成了单分散性良好的中空乳胶粒,并采用粒径分析仪、粘度计、酸值测量、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和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UV-Vis spectrophotometry)测量考察了交联单体用量对中空乳胶粒形态和遮盖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壳中交联单体用量的增加,乳胶粒强度增加,溶胀程度降低,空腔均匀性和表面平整性提高;且当交联单体用量<6%(质量分数)时,中空乳胶粒的遮盖性随着交联单体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交联单体用量>6%(质量分数)时,中空乳胶粒的遮盖性基本不变。交联单体的最佳用量为6%(质量分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乳液聚合法 中空乳胶粒 遮盖性 交联单体 溶胀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心聚合物乳胶粒子的合成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郭睿岚 孟焱 李效玉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24-28,共5页
综述了近年来制备空心聚合物乳胶粒子的四种基本方法和研究成果 ,即碱溶胀法、酸 /碱逐步处理法、非水溶剂挥发法和 W/ O/ W乳液聚合法。着重分析了各种方法的成孔机理和影响因素 ,并简要介绍了空心乳胶粒子的应用领域 。
关键词 空心聚合物 乳胶粒子 合成 研究进展 成孔机理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结构聚合物乳胶粒 被引量:4
4
作者 阚成友 孙瑾 +2 位作者 袁青 孔祥正 刘德山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1期107-111,共5页
介绍了多孔结构乳胶粒的制备方法、表征手段以及成孔机理。着重阐述了“碱酸分段处理法”中不饱和酸与交联剂的种类与用量、以及碱酸处理条件等因素对乳胶粒成孔的影响。
关键词 多孔乳胶粒 种子乳液聚合 聚合物乳胶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间层对核包覆比对聚合物中空乳胶粒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邵庆辉 李辉 +2 位作者 胡剑青 王锋 涂伟萍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0-25,33,共7页
通过碱溶胀法制备了不同中间层对核包覆比的聚合物中空乳胶粒,然后通过粒径分析、粘度分析、SEM分析、TEM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析等方法对制得的中空乳胶粒进行表征,研究了中间层对核包覆比对中空乳胶粒的形态和遮盖性影响.结果... 通过碱溶胀法制备了不同中间层对核包覆比的聚合物中空乳胶粒,然后通过粒径分析、粘度分析、SEM分析、TEM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析等方法对制得的中空乳胶粒进行表征,研究了中间层对核包覆比对中空乳胶粒的形态和遮盖性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中间层对核包覆比从6到10的增加,中空乳胶粒的溶胀程度逐渐减小,强度逐渐增加,遮盖性先增加后减小;当中间层对核包覆比为6,7时,中空乳胶粒表面粗糙,溶胀程度较大,空腔较大,壳层较薄,有相当数量的乳胶粒塌陷甚至破裂;当中间层对核包覆比为9,10时,中空乳胶粒表面光滑,溶胀程度小,空腔较小,壳层较厚,几乎无乳胶粒塌陷和破裂;当中间层对核包覆比为8时,中空乳胶粒溶胀程度适中,遮盖性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溶胀法 聚合物中空乳胶粒 中间层对核包覆比 遮盖性 溶胀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液聚合法制备中空乳胶粒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赵庆美 周智敏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9-32,共4页
采用多段乳液聚合法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一丙烯酸正丁酯一甲基丙烯酸)/聚(苯乙烯一丙烯腈)核壳乳液,然后用碱溶胀处理得到了单分散性较好的中空聚合物微球。以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各阶段乳液聚合... 采用多段乳液聚合法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一丙烯酸正丁酯一甲基丙烯酸)/聚(苯乙烯一丙烯腈)核壳乳液,然后用碱溶胀处理得到了单分散性较好的中空聚合物微球。以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各阶段乳液聚合的胶粒大小和分布以及形貌行了表征。研究了种子乳液聚合反应时间、搅拌速度、单体滴加速度等因素对中空聚合物微球的形态及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单体的滴加速度控制在0.1~0.2g/min,搅拌速度控制在80~120r/min时,可以制备中空形态较好的中空聚合物微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空乳胶粒 乳液聚合 核壳乳胶粒 碱溶胀处理 乳胶粒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层交联单体量对中空苯丙乳胶粒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袁腾 杨卓鸿 +3 位作者 邵庆辉 王锋 胡剑青 涂伟萍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1-197,共7页
采用交联改性的原位聚合封装非溶剂法制备了粒径分布均匀、单分散性良好的中空苯丙聚合物乳胶粒,并采用凝胶率分析、粒径分析仪、黏度计、酸值测量、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采用交联改性的原位聚合封装非溶剂法制备了粒径分布均匀、单分散性良好的中空苯丙聚合物乳胶粒,并采用凝胶率分析、粒径分析仪、黏度计、酸值测量、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表征考察了壳层中交联单体用量对中空聚合物乳胶粒的合成过程、形态及其干膜遮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壳层中交联单体的含量(以其占总单体质量的百分数计,下同)小于15%时,含量越低,壳层强度越低,乳胶粒致孔膨胀时易于塌陷,粒径分布越大;壳层中交联单体含量大于20%时,含量越高,壳层强度越高,乳胶粒尺寸变小,膨胀变得困难;当壳层中交联单体的含量为15%~20%时,粒径分布均匀,壳层强度适中,膨胀性较好,此时含有中空乳胶粒的干膜遮盖性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材料 原位聚合 中空苯丙乳胶粒 交联单体 遮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烯酸类中空聚合物粒子的制备与电泳性能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彩艳 王世荣 +1 位作者 夏丹 李祥高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17-420,444,共5页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α-甲基丙烯酸和苯乙烯为单体,以过硫酸钠为引发剂,温度控制在78℃,搅拌速度为800 r/min,采用半连续加料法,经乳液聚合分别制得了种子、核及具有核壳结构的聚合物粒子。用动态光散射(DLS)、原子力显微镜(...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α-甲基丙烯酸和苯乙烯为单体,以过硫酸钠为引发剂,温度控制在78℃,搅拌速度为800 r/min,采用半连续加料法,经乳液聚合分别制得了种子、核及具有核壳结构的聚合物粒子。用动态光散射(DLS)、原子力显微镜(AFM)、扫描电镜(SEM)测得其平均粒径分别为72.1、400及500 nm。核壳粒子用w(NaOH)=10%的水溶液进行溶胀,得到的粒子经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显示为中空结构,在SEM下观察,其平均粒径在900 nm左右。用微电泳仪测得,该中空粒子在四氯乙烯分散介质中电泳淌度为0.004 98 s2.mA.kg,Zeta电位为0.032 2 mV,在水分散相中,Zeta电位为-43.880 m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泳显示 中空乳胶粒子 渗透溶胀 核壳结构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层厚度对中空苯丙乳胶粒结构形态及遮盖性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袁腾 梁斌 +2 位作者 黄家健 杨卓鸿 邵庆辉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24-728,共5页
在利用三层交联型碱溶胀法制备中空苯丙乳胶粒的基础上,采用粒径分析仪、粘度计、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 spectrophotometry)等测试方法考察了壳层厚度对中空乳胶粒结构形态和遮盖性的影响。研究结... 在利用三层交联型碱溶胀法制备中空苯丙乳胶粒的基础上,采用粒径分析仪、粘度计、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 spectrophotometry)等测试方法考察了壳层厚度对中空乳胶粒结构形态和遮盖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壳层的厚度对中空聚合物乳胶粒的形态和遮盖性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壳层厚度的增加,乳胶粒粒径先减小后增大,并在壳/中间层包覆核的比值等于7时达到最小值,乳液粘度也一直减小。同时,在壳层厚度增加的过程中,中空聚合物乳胶粒表面粗糙程度逐渐降低,破裂和塌陷的乳胶粒逐渐减少,遮盖性先增强后减弱。壳/中间层包覆核的最佳比值为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空苯丙乳胶粒 三层交联型碱溶胀法 层厚 结构形态 遮盖性 粒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