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通变合今: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义例与指向
1
作者 於梅舫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5-168,共14页
钱穆先生《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蕴涵显、隐两层相互匹配的内容与指向:显者为有清一代学术递承转变的大脉络,隐者为勾勒有清一代学术脉络以“合之当世”针砭时弊的内在旨趣。钱书以识源知流的方式,揭出自王阳明至黄宗羲一系集合“... 钱穆先生《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蕴涵显、隐两层相互匹配的内容与指向:显者为有清一代学术递承转变的大脉络,隐者为勾勒有清一代学术脉络以“合之当世”针砭时弊的内在旨趣。钱书以识源知流的方式,揭出自王阳明至黄宗羲一系集合“儒林、文苑、道学”推“学术、事功而一之”的学术为宋学自身进化之结果,而清廷的政治高压打断这一学术的自身进程,激出“汉学”,为全盘“满化”的结果。通过揭示清代学术之变,一者讲清清学演变的事实真相,一者批判民族危亡之际“全盘西化”的政见,一者旨在继承宋代以来中国学术自身演化而成的“内圣外王,有体有用,举凡政治教育,道德才能,莫不一以贯之”的绝学,护持“中华之文运”,开出学术的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穆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全盘西化 通变合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审计监督目的:变迁与启示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枫波 《南京审计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1,共11页
审计监督目的是审计监督体系建设的指向与源泉。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进程中,不同阶段的审计监督目的前后继承并不断发展。受历史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党治国理政的现实需求等因素影响,党领导的审计监督目的呈现不同的样态,但始终... 审计监督目的是审计监督体系建设的指向与源泉。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进程中,不同阶段的审计监督目的前后继承并不断发展。受历史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党治国理政的现实需求等因素影响,党领导的审计监督目的呈现不同的样态,但始终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大局,坚定人民立场,立足经济监督,反对和打击贪污腐败。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审计监督目的,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充分借助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支持,将应然的审计监督目的实现为实然的现实,以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领导 百年红色审计 中国式审计现代化 审计监督目的 总体国家安全观 自我革命 中国自主审计知识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化“社会文化”取向——中国近代医疗史书写的疏通与分流
3
作者 姬凌辉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63,共23页
若从长时段视野将中国近代医疗史置于历史学发展脉络下进行回溯,其研究不免存在“社会文化”取向的研究范式转变。当前医疗社会史研究的边际效应递减日渐凸显,具体表现为疾病史研究存在同质化倾向,对卫生观念的生成、转译与中西混融情... 若从长时段视野将中国近代医疗史置于历史学发展脉络下进行回溯,其研究不免存在“社会文化”取向的研究范式转变。当前医疗社会史研究的边际效应递减日渐凸显,具体表现为疾病史研究存在同质化倾向,对卫生观念的生成、转译与中西混融情节的呈现相对单一,同时对卫生机制的研究也缺乏纵深感,总体上表现出研究理论与史料基础不够稳固的特点。特别是与中国近代医疗史当前研究的热度相比,医疗史的书写还存在单一面相的缺陷。有鉴于此,一方面应继续重视中国近代医疗史资料的挖掘与整理,将史料视为资源、方法与视角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可从“交叉的医疗史”“地方的医疗史”等路径入手,疏通堵点,导引分流,以期百川汇海,最终凝聚成“医疗生态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医疗史 社会文化取向 交叉的医疗史 地方的医疗史 医疗生态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启超的变局观念与史家自觉——以《李鸿章》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恭忠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6-144,共9页
《李鸿章》是梁启超“新史学”思想付诸实践的成果,也是晚清思想史上的一项重要标本。梁启超根据进化史观,基于“过渡时代”的视角,纵论李鸿章的生平经历和成败得失,揭示了“世界之中国”时代的历史变迁大势。该书体现了一种新型“史识... 《李鸿章》是梁启超“新史学”思想付诸实践的成果,也是晚清思想史上的一项重要标本。梁启超根据进化史观,基于“过渡时代”的视角,纵论李鸿章的生平经历和成败得失,揭示了“世界之中国”时代的历史变迁大势。该书体现了一种新型“史识”和史家自觉,反映了梁启超对晚清士大夫“变局”观的承接和超越。梁著及相关文本开创了一套关于中国近代史的整体贯通论述,对于20世纪中国近代史学术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李鸿章》 “变局” “世界之中国” 中国近代史学术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美学范式与谱系
5
作者 李松 陈国伟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7-140,159,160,共16页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思想多元,成就斐然。其书写路径最具代表性的是夏志清的新批评美学、许芥昱的政治美学以及王德威的后现代主义美学。不同时期美学范式的变迁反映了中美关系变迁、西方文学理论思潮冲击以及...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思想多元,成就斐然。其书写路径最具代表性的是夏志清的新批评美学、许芥昱的政治美学以及王德威的后现代主义美学。不同时期美学范式的变迁反映了中美关系变迁、西方文学理论思潮冲击以及汉学史的内在流变等诸多因素。内外因素交织的历史语境生成了文学性历史与历史性文学的辩证以及解构主义思路。通过考察三位华裔学者不同的美学范式与交叉谱系,可以更好地揭示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整体脉络,为国内文学史研究提供互鉴与交流的跨文化阐释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小说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美学范式 文学史谱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逻辑:基于“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哲学审视 被引量:3
6
作者 李梦琰 王强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65,共9页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实践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的成果。文章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逻辑不能仅从知性-理论逻辑来揭示,更需要从历史逻辑揭示其辩证的演进...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实践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的成果。文章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逻辑不能仅从知性-理论逻辑来揭示,更需要从历史逻辑揭示其辩证的演进路径。即回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端的源头——古今中西之争,然后“还原”这一文明现代发展的历史内在逻辑,从而站在人类“世界历史”的高度评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意义。这就是“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哲学审视,也是当前亟待推进的。其一,从历史逻辑的起点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逻辑起点并非文明内在自然演化的结果,而是在“古今中西之争”双重辩证逻辑中展开的。即一方面要从民族历史走进现代化的世界历史,另一方面又要走出“东方从属西方”的世界历史,这就是“第二个结合”发生的社会历史辩证法。其二,从普遍性“世界历史”的辩证演进来看,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是与马克思主义的引入结合在一起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代化历史中巩固了其自身主体性,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其三,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的世界历史意义,作为轴心文明时代世界三大文明形态之一的中华文明,在经历了辩证发展的现代世界历史进程之后,最终也将在面向未来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上展现典范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第二个结合 历史哲学 古今中西 从后思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数的“文明”:《文明小史》与晚清中国的“现代”风景
7
作者 余来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1,共9页
晚清中国社会、知识经历重大转折,对现代“文明”的追逐成为时代的主流趋向,其间既有物质、技术、思想等层面的不同,也存在因“文明”本土再造而产生的对“现代”的不同想象和实践。李伯元的《文明小史》接续中国“外史”写作传统,以史... 晚清中国社会、知识经历重大转折,对现代“文明”的追逐成为时代的主流趋向,其间既有物质、技术、思想等层面的不同,也存在因“文明”本土再造而产生的对“现代”的不同想象和实践。李伯元的《文明小史》接续中国“外史”写作传统,以史官姿态为“文明”立史,却又自居于“小”的立场,寓时代观察于小说写作当中,补文明演变宏大叙事之不足。小说以书写“文明”的日常真实性为旨趣,揭示1900年代前后“传统”与“现代”相互交错、现代“文明”在中国的展开及其命运等思想面相,展现晚清中国现代演进的多重风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小史 文明 晚清中国 知识变动 多重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逻辑学在我国近代大学的渗透——以汪奠基《数学史讲义》教材为中心
8
作者 王瑞芳 代钦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3-475,共13页
著名逻辑学家、教育家汪奠基于20世纪20年代在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使用的自编教材《数学史讲义》,是中国近代早期一部注重逻辑学的数学史大学教材。此书未正式出版且未能收入2022年出版的《汪奠基集》。对研究汪奠基早期贡献和数学史教... 著名逻辑学家、教育家汪奠基于20世纪20年代在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使用的自编教材《数学史讲义》,是中国近代早期一部注重逻辑学的数学史大学教材。此书未正式出版且未能收入2022年出版的《汪奠基集》。对研究汪奠基早期贡献和数学史教育而言,该讲义是一份罕见史料,实有研究之必要。《数学史讲义》融合多学科,介绍了希腊时期、近代数学前期、近代数学后期及分析数学发明期四个时期的数学发展情况。此书肯定教师及学校教育的育人性,强调数学史的重要作用。它肯定数学有“能度量一种民族教育发展”的重要地位,体现了汪奠基的数学史观和数学史教育观。针对当时国内大学教育中逻辑观念不强、甚至对杰出数学家及哲学家重视不够的现象,汪奠基从教科书的编写、教学法的选择、逻辑与直觉的渗透以及师生理解四个方面提出了改善建议,他的这些经验和思想均为后世的数学史教学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奠基 《数学史讲义》 中国近代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洋大学堂首次体育竞赛考 被引量:1
9
作者 毕金泽 孙帅 郭振 《体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91,111,共11页
北洋大学堂既是近代中国本土大学的开端,亦是近代较早开展体育竞赛的官办大学,但学界既有研究成果中并未对北洋大学堂首次校内及校际体育竞赛的举办时间形成统一的认识。基于此,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在科学选取检索关键词的... 北洋大学堂既是近代中国本土大学的开端,亦是近代较早开展体育竞赛的官办大学,但学界既有研究成果中并未对北洋大学堂首次校内及校际体育竞赛的举办时间形成统一的认识。基于此,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在科学选取检索关键词的基础上,运用中英文近代电子史料数据库,对近代与北洋大学堂体育竞赛有关的史料进行梳理与研判,继而确认北洋大学堂首次校内及校际体育竞赛的举办时间。研究认为:根据现有史料,北洋大学堂首次举办校内体育竞赛的时间是1897年11月27日,比赛设有12个运动项目,共计170余人参与。北洋大学堂首次举办校际体育竞赛的时间是1899年5月20日,比赛设有11个运动项目,参赛学校有北洋大学堂、芦汉铁路学堂与天津水师学堂。同时,鉴于北洋大学堂特殊的历史地位以及首次校内体育竞赛的举办时间,1897年11月27日,由北洋大学堂开展的校内体育竞赛亦可视为近代中国本土大学体育竞赛的开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洋大学堂 学校运动会 体育竞赛 体育课程 中国本土大学 中国近代体育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及毗邻地区近代苜蓿栽培利用考述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启忠 柳茜 +2 位作者 陶雅 李峰 徐丽君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3-150,共8页
华北及毗邻地区是我国近代农业变革的重要区域,受西学东渐的影响,农业技术有明显的进步。苜蓿作为华北及毗邻地区(河北、察哈尔、北平、天津、河南、山西、绥远、山东及苏北地区)的重要作物或饲草,在变革的农业发展中,苜蓿亦得到发展。... 华北及毗邻地区是我国近代农业变革的重要区域,受西学东渐的影响,农业技术有明显的进步。苜蓿作为华北及毗邻地区(河北、察哈尔、北平、天津、河南、山西、绥远、山东及苏北地区)的重要作物或饲草,在变革的农业发展中,苜蓿亦得到发展。采用植物考据学方法与原理,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对华北及毗邻地区近代苜蓿的栽培利用状况进行了初步考证。结果表明,齐如山考释了华北地区苜蓿的方言,发现该地区常将苜蓿读为木须。据不完全考查,该区域近代大约有73个县(厅、地区)有苜蓿种植,其中以山东最多,达27个县,河北次之,达19个县,山西第三,达11个县,3个省占总数的78.0%。由于华北及毗邻地区近代苜蓿的种植,都形成了地方苜蓿品种,如晋南苜蓿、蔚县苜蓿、无棣苜蓿及淮阴苜蓿等。在华北地区为了发展苜蓿,政府也出台了若干项鼓励种植苜蓿的政策。苜蓿是华北及毗邻地区极好的饲草,常以花草的形式饲喂家畜,在苜蓿幼嫩时亦是很好的蔬菜。在近代盐碱地改良中,苜蓿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山东和苏北盐垦区都有苜蓿种植。苜蓿是其主要播种形式,并注意到了播种床的精耕细作,本地区苜蓿一年刈割3次,用钐镰刈割。苜蓿种一次可使用10余年,但苜蓿怕积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近代 华北 苜蓿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务印书馆与近代中国教育电影 被引量:9
11
作者 肖朗 李斌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8-176,共9页
20世纪20-30年代,商务印书馆作为近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民营出版机构,在编辑出版中小学教科书和文化科技读物的同时,致力于摄制和推广教育电影,并通过《东方杂志》、《教育杂志》等馆办期刊译介、传播电化教育理论和技术,不仅开创了民营... 20世纪20-30年代,商务印书馆作为近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民营出版机构,在编辑出版中小学教科书和文化科技读物的同时,致力于摄制和推广教育电影,并通过《东方杂志》、《教育杂志》等馆办期刊译介、传播电化教育理论和技术,不仅开创了民营出版机构摄制教育电影、推广电化教育的先河,而且为近代中国电化教育学学科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回顾和梳理早期商务印书馆所开展的教育电影事业,既有助于人们了解电化教育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对当前教育技术学的研究也不乏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务印书馆 近代中国 教育电影 电化教育理论和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史的时间意义——兼论“民国文学史”概念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勇 张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2-109,共8页
在文学史的研究中,时间绝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的概念,而总是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内容。文学史的发展与时代社会的段落相衔接,有时又不相衔接,其时间划分主要不依据时代社会的发展,而应当主要依据文学自身的发展特点。"民国文学史"... 在文学史的研究中,时间绝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的概念,而总是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内容。文学史的发展与时代社会的段落相衔接,有时又不相衔接,其时间划分主要不依据时代社会的发展,而应当主要依据文学自身的发展特点。"民国文学史"概念的提出从客观的自然时间作限定,能够解决文学本身意义的多元共生问题,打破之前政治话语或西方理论在文学史建构中主导一切、定于一尊的局面,有助于从全新视角审视这一时期文学史的整体构架。但是,这一概念的使用,在对附着在文学史上的意识形态和价值意义摆脱时,其自身亦进入到一种矛盾和焦虑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文学史时间 文学史意义 民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上海都市计划1946-1949》——近代中国大都市的现代化愿景与规划实践 被引量:4
13
作者 侯丽 王宜兵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6-23,共8页
以1946-1949年间大上海都市计划的编制实践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国家与城市的社会经济及制度的历史宏观发展背景之中,从科技史和人物史的角度,综述了大上海都市计划在短短4年间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结束、国民政府战后全面接管及重建、国... 以1946-1949年间大上海都市计划的编制实践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国家与城市的社会经济及制度的历史宏观发展背景之中,从科技史和人物史的角度,综述了大上海都市计划在短短4年间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结束、国民政府战后全面接管及重建、国共内战、金融和社会秩序混乱直至上海解放的整体工作过程和主要成果,以及其核心工作人员在此过程中对国家民族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对上海未来现代化愿景的描绘和执着追求——这一以海归为主的新兴的专业技术精英团体在1940年代中后期对都市计划的性质、作用及其对城市发展作用方式的认识,在现实的约束下对现代规划技术方法、理念进行的选择与调整,对重大城市发展问题的论争。该事件对于当代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影响,则有待于进一步的分析与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上海都市计划 近代中国 规划史 上海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想象中国”何以可能——晚清报刊与民族主义的兴起 被引量:22
14
作者 姜红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6-144,共9页
晚清时期,新知识群体的崛起,现代印刷业的进步,报刊语言和文体的成型,都为民族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从"天下"到"万国"和"世界",由历史循环论到历史进化论,晚清报刊的时空转换和时空想象同时也... 晚清时期,新知识群体的崛起,现代印刷业的进步,报刊语言和文体的成型,都为民族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从"天下"到"万国"和"世界",由历史循环论到历史进化论,晚清报刊的时空转换和时空想象同时也催生了民族观念和国家观念的形成。在办报办刊理念上,晚清报刊以"通上下内外之情"强国,以培育"国民精神"建立国家认同,以"改良思想"救国,以"正确、适宜"之独立言论报国,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建立现代民族国家。晚清报刊不仅为民族主义的产生提供现实基础和观念前提,更为"想象中国"进行舆论造势,成为民族主义思潮勃兴的引擎和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近代报刊 民族主义 民族国家 民族认同 现代性 报刊史 新闻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与西方旅游的古代、现代和后现代特征 被引量:16
15
作者 曹国新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15,共5页
在宗教文化背景下,西方的古代旅游有着形而上的神学指向;在宗法文化背景下,中国的古代旅游有着追求人格完善与人生完善的伦理要求。在科学理性的支配下,中西方的现代旅游表现出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的倾向,成为日常人生再生产的场所。作... 在宗教文化背景下,西方的古代旅游有着形而上的神学指向;在宗法文化背景下,中国的古代旅游有着追求人格完善与人生完善的伦理要求。在科学理性的支配下,中西方的现代旅游表现出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的倾向,成为日常人生再生产的场所。作为对现代旅游的反拨,中西方的后现代旅游在消解深度模式和实践价值多元的基础上,进行着全新的个性化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史 中国 西方 古代 现代 后现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术研讨与专题研究共推学科发展:2016年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扫描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文 魏钦恭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9-53,共5页
自1980年代中国社会史研究逐渐复兴和发展以来,社会史的研究理念和方法不断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据中国社会史学会《社会史研究通讯》第20期所载林旭鸣整理《2016年中国社会史研究论文索引》显示,该年度发表的社会史相关学术论文约160... 自1980年代中国社会史研究逐渐复兴和发展以来,社会史的研究理念和方法不断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据中国社会史学会《社会史研究通讯》第20期所载林旭鸣整理《2016年中国社会史研究论文索引》显示,该年度发表的社会史相关学术论文约1600篇,涵盖主题涉及社会史通论、社会结构、国家权力与地域社会、环境·医疗与社会救济、日常生活·礼俗与信仰、口述史以及会议与研究综述·书评等七大类。如此之多的论文数量,体现出2016年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兴盛与发展。为了展现2016年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深化与拓展,我们组织了一组专题讨论文章,就该年度的主要成绩与亮点所在发表看法,并希望能够以此引领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未来走向。综合来看,2016年的中国社会史研究,因应当今学术潮流的新成果有所涌现。如以"生命、生计与生态"的"三生"视野观察,关注生命与健康的医疗社会史、注重民生的生活史以及重视生态文明的学术研究都有重要著作面世。在全球化趋势下,中国社会史研究更加重视人群的跨国流动、经贸关系与社会变化、文化涵化与社会融合等。在整体社会认识追求下,面向宏观的具体研究层出不缺,在具体问题探讨中,尽量将事物置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联系中考察,已经成为共识。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现实,不断引发学者对于社会转型与社会治理的思考,有关的社会史研究持续不断。中国社会史研究尝试打开新视野,开拓新领域,探讨新问题。既有的"老问题"在"观念转化"下也显示出新貌,特别是在新资料不断出现、研究手段现代化的环境下得以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史研究 跨学科研究 中国当代 学术研讨 扫描 专题 历史学 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国六十年来中国的图书馆学研究 被引量:74
17
作者 王子舟 《图书情报知识》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12,35,共10页
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的六十年是曲折前行的,这一过程充满着滑稽、屈辱、奋进与迷茫。学术主体的独立、自由意识至今并未完全建立起来,研究内容与成果的官学色彩越来越浓,研究方法上不善于进行多方法的融合、交叉,学科自身的反省与批判能力... 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的六十年是曲折前行的,这一过程充满着滑稽、屈辱、奋进与迷茫。学术主体的独立、自由意识至今并未完全建立起来,研究内容与成果的官学色彩越来越浓,研究方法上不善于进行多方法的融合、交叉,学科自身的反省与批判能力、学科构建与学术协商的能力还明显不足,学术建制有专业知识浅薄化、激励制度行政化的倾向,学术前贤的优秀品质在代际传承中没有很好地继承等,这些都是中国图书馆学研究长期存在的问题。只有克服这些问题,中国的图书馆学才能获得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馆学研究 现代图书馆学 图书馆学史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市场、产权关系重构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新解释 被引量:7
18
作者 冯涛 李英东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6-97,共12页
通过考察中外经济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可以构建一个国家、市场、产权互动式结构对经济增长产生内生作用机制的理论框架,确立国家、市场、产权之间良性的互动关系及均衡结构,实现一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在国家、市场、产权关系中,... 通过考察中外经济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可以构建一个国家、市场、产权互动式结构对经济增长产生内生作用机制的理论框架,确立国家、市场、产权之间良性的互动关系及均衡结构,实现一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在国家、市场、产权关系中,虽然三者的缺失都不利于经济发展,但两种情况不能等量齐观。只要通过适当调整,在国家有效发挥职能的基础上,释放出市场和私有产权的因素,就可能使经济获得持续增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仅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转轨过程,也是一个前现代国家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发展过程,面临着体制转轨、经济增长、文化与意识形态转变等多重任务。要完成这一目标,关键是建立国家、市场与产权三者关系良性化的制度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机制 产权关系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2012年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史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长莉 唐仕春 李俊领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4-80,共7页
2011—2012年的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史研究成果,既有研究空间的拓展、研究内容的扩增,也有诠释理论与分析方法的探索,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史学科的一些最新进展和趋向。一方面,近年出现的一些热门论题仍在延续,如社会群体、社会组... 2011—2012年的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史研究成果,既有研究空间的拓展、研究内容的扩增,也有诠释理论与分析方法的探索,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史学科的一些最新进展和趋向。一方面,近年出现的一些热门论题仍在延续,如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控制、救济保障、教育改革、媒体传播、大众文化、记忆建构、城市史等领域都出现了较多论著,且研究内容日渐精深。同时,2011—2012年度还有一些新特点和新趋向:其一,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日益明显。这虽有助于丰富对历史的认识,但却在一定程度增强了历史学研究的社会科学化倾向。其二,研究领域不均衡。如灾荒救济、教育近代化研究仍是学术界探讨的热点,但宗教信仰及女性史领域的研究缺少有分量的著作。其三,社会史研究时段的后移也是一个新趋向。抗战时期的社会史研究较为活跃,有的还延伸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开始大幅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 社会史 文化史 社会文化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模式”的求索——近百年中国城市设计发展的分期与走向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晋华 段进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87-98,109,共13页
历史分期既是开展中国城市设计史研究的基础,又是认识其发展规律的方法。以中国城市现代化的逻辑命题为主线,通过梳理百年来的相关历史事件,分维建立一个事件矩阵,在分析不同事件对主线的影响基础上,选取分期标志性节点,划分出七个历史... 历史分期既是开展中国城市设计史研究的基础,又是认识其发展规律的方法。以中国城市现代化的逻辑命题为主线,通过梳理百年来的相关历史事件,分维建立一个事件矩阵,在分析不同事件对主线的影响基础上,选取分期标志性节点,划分出七个历史阶段。发现中国城市设计的源起是舶来与自生的比较型学习过程,诸多争议则是在该过程中对欧美和苏联两类外源经验的吸收所致,整体历程呈现出一个由现实问题和理想目标交织塑造的演进框架。据此提出要形成城市设计的“中国模式”,应“以我为主”,从更广泛的城市现实再出发;应推行建制革新,消解异质经验中的矛盾;应强化理论引领先于技术创新,提供长远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设计学科史 历史分期 外部经验 苏联规划 中国模式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