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国图书馆遗产中的世界精神:中国国际图书馆的当代启示
1
作者 刘菡 马祎 《国家图书馆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8-98,共11页
为加强中西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李石曾等图书馆学人于1933年创立了中国国际图书馆。该图书馆是一个体系,具有规格高、品质善、理念先等特点,对研究近代图书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档案资料、报刊记载,从成立背景、基本概况... 为加强中西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李石曾等图书馆学人于1933年创立了中国国际图书馆。该图书馆是一个体系,具有规格高、品质善、理念先等特点,对研究近代图书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档案资料、报刊记载,从成立背景、基本概况、组织架构、经费、馆藏来源以及相关主要学人等方面复现民国时期中国国际图书馆这一重要国际性文化和研究机构。中国国际图书馆既是中西文化的视窗,又承担着国际文化传播之职,同时作为信息枢纽不断增进国人团结和国际邦交,它积极助力海外研究,力图构筑东西辉映的知识和文化景观,体现了民国学人推动中国文化融入并影响世界的精神。图1。表3。参考文献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图书馆史 中国国际图书馆 文化交流 日内瓦 文化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上的中阿文明交往 被引量:9
2
作者 王铁铮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3期115-119,共5页
文明交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上中阿交往的源头可上溯至古丝绸之路,民间交往和官方交往互为促进,唐宋时代达到鼎盛,明末趋于萎缩。中阿交往涉及多种领域,既有以物质和精神活动为内容的和平交往,又有以战争和冲突为蕴含的暴力碰... 文明交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上中阿交往的源头可上溯至古丝绸之路,民间交往和官方交往互为促进,唐宋时代达到鼎盛,明末趋于萎缩。中阿交往涉及多种领域,既有以物质和精神活动为内容的和平交往,又有以战争和冲突为蕴含的暴力碰撞。所有这些交往都从不同层面和不同维度推动着彼此的科技与文化发展,并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非凡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阿拉伯国家 历史 文明交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蔡元培的法国情结及大学区制移植的制度史意义 被引量:7
3
作者 叶隽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7-86,共10页
本文从制度史研究视角切入,凸显制度史与思想史、教育史的互动关系。选择1927-1928年间试行的大学区制改革入手,以具有多元留学人背景的主导者蔡元培作为个案,同时引入一元留学背景的李石曾作为比较维度,既揭示二者作为其时教育场域领... 本文从制度史研究视角切入,凸显制度史与思想史、教育史的互动关系。选择1927-1928年间试行的大学区制改革入手,以具有多元留学人背景的主导者蔡元培作为个案,同时引入一元留学背景的李石曾作为比较维度,既揭示二者作为其时教育场域领袖人物不得不然的博弈因素,又体现彼此间志同道合的"同志"情结。最后揭示出这一改革的复杂多元性文化因素,即由于作为中介主体者的参与(蔡元培)而导致的中国语境里法国大学区制移植的德国印记与制度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 大学制度 蔡元培 大学区制 文化交流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世纪俄国汉学家的中国历史文化观 被引量:2
4
作者 阎国栋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22-129,164,共8页
18世纪是俄国汉学诞生和俄国中国观演变的重要时期。俄国早期汉学家以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团为基地,长期在中国生活,学习汉满语言,翻译中国典籍,研究中国历史文化。他们对中国文献中关于上古史的记载深信不疑,对儒家思想和伦理道德充满敬意... 18世纪是俄国汉学诞生和俄国中国观演变的重要时期。俄国早期汉学家以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团为基地,长期在中国生活,学习汉满语言,翻译中国典籍,研究中国历史文化。他们对中国文献中关于上古史的记载深信不疑,对儒家思想和伦理道德充满敬意,对贤明帝王的统御之术和历代名臣的治国思想表现出浓厚兴趣。在早期俄国的中国知识建构和中国历史文化观的形成过程中,俄国汉学家发挥了独特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国 汉学家 中国 历史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汉学家师觉月1948年敦煌考察钩沉 被引量:4
5
作者 陈明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0-149,共10页
自晚清以来,敦煌石窟艺术蜚声中外,外籍学者赴莫高窟考察者渐多。1948年9月,时任北京大学客座教授的印度汉学家师觉月一行三人赴敦煌考察。本文利用师觉月当年的报告等史料,对师觉月敦煌之行的历史场景略加探讨,或可为敦煌学术史以及现... 自晚清以来,敦煌石窟艺术蜚声中外,外籍学者赴莫高窟考察者渐多。1948年9月,时任北京大学客座教授的印度汉学家师觉月一行三人赴敦煌考察。本文利用师觉月当年的报告等史料,对师觉月敦煌之行的历史场景略加探讨,或可为敦煌学术史以及现代中印人文交流画卷补上一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觉月 敦煌考察 中印人文交流 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19世纪末俄国汉学的崛起与汉字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吴贺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0-66,共7页
18-19世纪末俄国汉学在起步、发展乃至走向成熟的进程中,汉字的研究发挥了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俄国对汉字的关注和解读从未追随西欧"欧洲中心论"出发的汉字观,而是从本国利益的现实角度出发,在利用西方成果的同时秉持文化&qu... 18-19世纪末俄国汉学在起步、发展乃至走向成熟的进程中,汉字的研究发挥了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俄国对汉字的关注和解读从未追随西欧"欧洲中心论"出发的汉字观,而是从本国利益的现实角度出发,在利用西方成果的同时秉持文化"对话"式的心态,在其独特的汉学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己汉语汉字研究的特点,推动了俄国汉学的崛起,并在客观上促进了中俄两国平等文化交流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国 汉学史 汉字研究 中俄文化交流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中国大学制度之肇创、流变与得失——以北大早期建设及其影响为中心 被引量:2
7
作者 叶隽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3-104,共12页
蒋梦麟虽强调"萧规曹随",但其出任北大校长标志着中国现代大学场域的"美国大学模式"时代的到来。本文选择早期北大建设为入手处,凸显蔡元培出任校长时借用洪堡大学理念构建的"德国大学模式"的普遍意义,... 蒋梦麟虽强调"萧规曹随",但其出任北大校长标志着中国现代大学场域的"美国大学模式"时代的到来。本文选择早期北大建设为入手处,凸显蔡元培出任校长时借用洪堡大学理念构建的"德国大学模式"的普遍意义,既区分德、美模式之不同,更以周鲠生领导的武汉大学建设为例,强调德国模式对现代中国大学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影响;进而更深层地揭示出北大改革对现代中国大学制度建设的意义,即这是在蔡元培的整体性教育国家(现代大学)理念支撑下的伦理学学理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 大学制度 蔡元培 教育国家理念 文化交流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中俄文化交流述论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希隆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16-121,共6页
康熙年间的北京“俄罗斯百人队”是俄国文化在中国清代的第一批传播者。《恰克图条约》签订后,定期来京的俄国传教士和留学生对两国文化的交流及俄国汉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清朝的宗教宽容政策和中俄之间的正式条约是中俄文... 康熙年间的北京“俄罗斯百人队”是俄国文化在中国清代的第一批传播者。《恰克图条约》签订后,定期来京的俄国传教士和留学生对两国文化的交流及俄国汉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清朝的宗教宽容政策和中俄之间的正式条约是中俄文化交流长期持续发展的保障。俄国在交流中是积极、主动的一方,而清朝则是相对消极、保守的一方。在充分肯定俄国传教士和留学生在中俄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俄文化交流 东正教传教士 留学生 俄罗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济大学历史上的德籍教师 被引量:2
9
作者 李乐曾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12-17,共6页
在1907年至1950年的40多年中,有近百名德籍教师在同济大学工作过。他们既是近现代德国对华文化政策的实践者,也是德国文化与科技在中国的传播者。同济大学能够成为对德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包含着德籍教师的历史贡献。
关键词 校史 德籍教师 中德文化科技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末儒将朱舜水的园林花木趣味及他对东京小石川后乐园的贡献
10
作者 李树华 《中国园林》 2002年第1期48-51,共4页
朱舜水为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博学多艺。他在力争复明抗清失败后流亡日本,对日本近世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在概 括朱舜水对日本文化诸多方面所做贡献的基础上,分析了他的园林花木趣味,澄清了他在小石川后乐园建造过程中所参与... 朱舜水为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博学多艺。他在力争复明抗清失败后流亡日本,对日本近世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在概 括朱舜水对日本文化诸多方面所做贡献的基础上,分析了他的园林花木趣味,澄清了他在小石川后乐园建造过程中所参与工作的项目 与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舜水 中日文化交流史 庭园 小石川后乐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元代至清代的中俄科技交流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宇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6-90,共5页
科技合作是中俄两国关系中的重要内容。中俄两国科技交流可追溯至我国的元代。本文从历史文化角度,分析了从元代到清代中俄科技交流起源、发展的基本脉络及特点,并归纳出国与国之间科技、文化交流的几条基本规律。
关键词 中国 俄罗斯 科技 文化 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教士与中芬文化交流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颖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1-126,共6页
中芬文化的交流起步比较晚,发展也比较慢,有别于中国与其他欧洲国家的交流状况。这主要与芬兰本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有关。传教士在早期中芬文化交流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芬兰的传教士是最早一批,也是很长时间内唯一一批懂中文,并... 中芬文化的交流起步比较晚,发展也比较慢,有别于中国与其他欧洲国家的交流状况。这主要与芬兰本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有关。传教士在早期中芬文化交流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芬兰的传教士是最早一批,也是很长时间内唯一一批懂中文,并且长期在中国生活过的芬兰人。芬兰传教士的报告和游记有关中国形象的描述和中国知识的传递,对芬兰人起了早期"启蒙"作用。他们的哲学翻译则向芬兰人打开了认识东方哲学的大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化交流史 芬兰 古典哲学翻译 儒家典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万里茶道山西段的市镇、茶叶贸易及历史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月琴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66-270,共5页
万里茶道沟通中俄,是一条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商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因为各种因素的叠加和选择,万里茶道山西段成为山西道路交通的骨架。随着商路的开辟,茶道沿线市镇的经济开始发展起来,特别是长城沿线的城堡、口子,经济功能... 万里茶道沟通中俄,是一条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商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因为各种因素的叠加和选择,万里茶道山西段成为山西道路交通的骨架。随着商路的开辟,茶道沿线市镇的经济开始发展起来,特别是长城沿线的城堡、口子,经济功能逐步增强。以万里茶道为依托的交通体系,至今仍然是山西经济发展和腾飞的动脉,是沟通中蒙俄的重要路线,也是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里茶道 晋商 中蒙俄经济走廊 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三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14
作者 蒙应来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5-140,共6页
2019年10月12—13日,“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三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此次会议既是对1989年召开于华中师范大学的首届“中国教会大学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议”的纪念,也是对三十年来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的总结,更对中国教... 2019年10月12—13日,“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三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此次会议既是对1989年召开于华中师范大学的首届“中国教会大学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议”的纪念,也是对三十年来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的总结,更对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提出“再出发”的展望,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本次会议希冀为中国教会大学史以及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拓展出更加宽阔的视野与范围,建构中国理论话语体系,并对中国教育现代化有所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会大学史 教育现代化 中西文化交流 中国近代社会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仿变幻:清宫《兽谱》西方图像来源考析
15
作者 官栋訢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3年第1期108-115,共8页
清乾隆朝《兽谱》是一本记录了180种动物的宫廷图谱,跋文称其图文依据为《古今图书集成》。根据笔者新发现的材料,可知其蓝本并不仅限于《古今图书集成》,还有以近代早期博物学家约恩斯顿的《论四足动物》为代表的入华西书。《兽谱》和... 清乾隆朝《兽谱》是一本记录了180种动物的宫廷图谱,跋文称其图文依据为《古今图书集成》。根据笔者新发现的材料,可知其蓝本并不仅限于《古今图书集成》,还有以近代早期博物学家约恩斯顿的《论四足动物》为代表的入华西书。《兽谱》和《论四足动物》图像间的密切联系印证了两书的因袭关系,而《北堂书目》亦有相关藏书记录。西书来源的发现进一步明确了《兽谱》的成书方式和内容性质,使之成为清宫接受和吸纳西方事物的典型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兽谱 论四足动物 博物学 图像来源 中西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