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国图书馆遗产中的世界精神:中国国际图书馆的当代启示
1
作者 刘菡 马祎 《国家图书馆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8-98,共11页
为加强中西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李石曾等图书馆学人于1933年创立了中国国际图书馆。该图书馆是一个体系,具有规格高、品质善、理念先等特点,对研究近代图书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档案资料、报刊记载,从成立背景、基本概况... 为加强中西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李石曾等图书馆学人于1933年创立了中国国际图书馆。该图书馆是一个体系,具有规格高、品质善、理念先等特点,对研究近代图书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档案资料、报刊记载,从成立背景、基本概况、组织架构、经费、馆藏来源以及相关主要学人等方面复现民国时期中国国际图书馆这一重要国际性文化和研究机构。中国国际图书馆既是中西文化的视窗,又承担着国际文化传播之职,同时作为信息枢纽不断增进国人团结和国际邦交,它积极助力海外研究,力图构筑东西辉映的知识和文化景观,体现了民国学人推动中国文化融入并影响世界的精神。图1。表3。参考文献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图书馆史 中国国际图书馆 文化交流 日内瓦 文化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上的中阿文明交往 被引量:9
2
作者 王铁铮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3期115-119,共5页
文明交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上中阿交往的源头可上溯至古丝绸之路,民间交往和官方交往互为促进,唐宋时代达到鼎盛,明末趋于萎缩。中阿交往涉及多种领域,既有以物质和精神活动为内容的和平交往,又有以战争和冲突为蕴含的暴力碰... 文明交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上中阿交往的源头可上溯至古丝绸之路,民间交往和官方交往互为促进,唐宋时代达到鼎盛,明末趋于萎缩。中阿交往涉及多种领域,既有以物质和精神活动为内容的和平交往,又有以战争和冲突为蕴含的暴力碰撞。所有这些交往都从不同层面和不同维度推动着彼此的科技与文化发展,并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非凡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阿拉伯国家 历史 文明交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日大学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前景与策略 被引量:3
3
作者 张琳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62-966,共5页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同属"东亚文化圈",共同使用汉字,拥有相近的文化教育传承。因此,加强中日大学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体现。中日大学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领域较为广泛,重...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同属"东亚文化圈",共同使用汉字,拥有相近的文化教育传承。因此,加强中日大学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体现。中日大学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领域较为广泛,重点领域主要有基础科学研究与高新技术开发、东亚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创新、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等方面。为了推动中日大学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向纵深方向发展,我们需要加强中日大学校长间对话与沟通、探索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科研机构的合作,并建立健全教育政策法规,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 大学 文化教育 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蔡元培的法国情结及大学区制移植的制度史意义 被引量:7
4
作者 叶隽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7-86,共10页
本文从制度史研究视角切入,凸显制度史与思想史、教育史的互动关系。选择1927-1928年间试行的大学区制改革入手,以具有多元留学人背景的主导者蔡元培作为个案,同时引入一元留学背景的李石曾作为比较维度,既揭示二者作为其时教育场域领... 本文从制度史研究视角切入,凸显制度史与思想史、教育史的互动关系。选择1927-1928年间试行的大学区制改革入手,以具有多元留学人背景的主导者蔡元培作为个案,同时引入一元留学背景的李石曾作为比较维度,既揭示二者作为其时教育场域领袖人物不得不然的博弈因素,又体现彼此间志同道合的"同志"情结。最后揭示出这一改革的复杂多元性文化因素,即由于作为中介主体者的参与(蔡元培)而导致的中国语境里法国大学区制移植的德国印记与制度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 大学制度 蔡元培 大学区制 文化交流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汉学家师觉月1948年敦煌考察钩沉 被引量:4
5
作者 陈明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0-149,共10页
自晚清以来,敦煌石窟艺术蜚声中外,外籍学者赴莫高窟考察者渐多。1948年9月,时任北京大学客座教授的印度汉学家师觉月一行三人赴敦煌考察。本文利用师觉月当年的报告等史料,对师觉月敦煌之行的历史场景略加探讨,或可为敦煌学术史以及现... 自晚清以来,敦煌石窟艺术蜚声中外,外籍学者赴莫高窟考察者渐多。1948年9月,时任北京大学客座教授的印度汉学家师觉月一行三人赴敦煌考察。本文利用师觉月当年的报告等史料,对师觉月敦煌之行的历史场景略加探讨,或可为敦煌学术史以及现代中印人文交流画卷补上一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觉月 敦煌考察 中印人文交流 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中国大学制度之肇创、流变与得失——以北大早期建设及其影响为中心 被引量:2
6
作者 叶隽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3-104,共12页
蒋梦麟虽强调"萧规曹随",但其出任北大校长标志着中国现代大学场域的"美国大学模式"时代的到来。本文选择早期北大建设为入手处,凸显蔡元培出任校长时借用洪堡大学理念构建的"德国大学模式"的普遍意义,... 蒋梦麟虽强调"萧规曹随",但其出任北大校长标志着中国现代大学场域的"美国大学模式"时代的到来。本文选择早期北大建设为入手处,凸显蔡元培出任校长时借用洪堡大学理念构建的"德国大学模式"的普遍意义,既区分德、美模式之不同,更以周鲠生领导的武汉大学建设为例,强调德国模式对现代中国大学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影响;进而更深层地揭示出北大改革对现代中国大学制度建设的意义,即这是在蔡元培的整体性教育国家(现代大学)理念支撑下的伦理学学理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 大学制度 蔡元培 教育国家理念 文化交流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日文化交流的“空间伸缩”和“内容消长”——从日语中的常用字入手 被引量:1
7
作者 翁丽霞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9-62,共4页
对日本文化而言,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文化属于强势文化。因此,在这近两千年的时段里,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主要由中国流向日本。在这种“文化的生命运动”中,自然也要发生“空间伸缩”和“内容消长”。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汉字融入日本文化... 对日本文化而言,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文化属于强势文化。因此,在这近两千年的时段里,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主要由中国流向日本。在这种“文化的生命运动”中,自然也要发生“空间伸缩”和“内容消长”。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汉字融入日本文化这本身就是文化空间的一种伸展现象;日本文化吸纳汉字,而吸纳是有选择的,所谓在空间上有“伸缩”,在内容上有“消长”,这从“店、馆、房、屋”四个汉字中可以得到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文化交流 空间伸缩 内容消长 常用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19世纪末俄国汉学的崛起与汉字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吴贺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0-66,共7页
18-19世纪末俄国汉学在起步、发展乃至走向成熟的进程中,汉字的研究发挥了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俄国对汉字的关注和解读从未追随西欧"欧洲中心论"出发的汉字观,而是从本国利益的现实角度出发,在利用西方成果的同时秉持文化&qu... 18-19世纪末俄国汉学在起步、发展乃至走向成熟的进程中,汉字的研究发挥了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俄国对汉字的关注和解读从未追随西欧"欧洲中心论"出发的汉字观,而是从本国利益的现实角度出发,在利用西方成果的同时秉持文化"对话"式的心态,在其独特的汉学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己汉语汉字研究的特点,推动了俄国汉学的崛起,并在客观上促进了中俄两国平等文化交流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国 汉学史 汉字研究 中俄文化交流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济大学历史上的德籍教师 被引量:2
9
作者 李乐曾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12-17,共6页
在1907年至1950年的40多年中,有近百名德籍教师在同济大学工作过。他们既是近现代德国对华文化政策的实践者,也是德国文化与科技在中国的传播者。同济大学能够成为对德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包含着德籍教师的历史贡献。
关键词 校史 德籍教师 中德文化科技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日体育交流60年回顾
10
作者 潘华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8,共4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根据近60年来中日体育交流大背景——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变化与体育交流阶段性特征,将60年来中日体育交流的曲折历程划为3个阶段:发端阶段、拓展阶段、发展阶段,并分析其成因、特点和作用。认为中日体育的交流与合作有利... 运用文献资料法,根据近60年来中日体育交流大背景——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变化与体育交流阶段性特征,将60年来中日体育交流的曲折历程划为3个阶段:发端阶段、拓展阶段、发展阶段,并分析其成因、特点和作用。认为中日体育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打破中日关系的僵局,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有利于增进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以及中日体育事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史 体育交流 中国 日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末儒将朱舜水的园林花木趣味及他对东京小石川后乐园的贡献
11
作者 李树华 《中国园林》 2002年第1期48-51,共4页
朱舜水为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博学多艺。他在力争复明抗清失败后流亡日本,对日本近世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在概 括朱舜水对日本文化诸多方面所做贡献的基础上,分析了他的园林花木趣味,澄清了他在小石川后乐园建造过程中所参与... 朱舜水为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博学多艺。他在力争复明抗清失败后流亡日本,对日本近世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在概 括朱舜水对日本文化诸多方面所做贡献的基础上,分析了他的园林花木趣味,澄清了他在小石川后乐园建造过程中所参与工作的项目 与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舜水 中日文化交流史 庭园 小石川后乐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及中国的稻作文化与祭祀 被引量:2
12
作者 伊藤清司 张正军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42-43,105,共3页
中日两国历史久远的稻作文化及相关的祭祀 ,虽有地域、民族的差异 ,但也有不少类似之处。这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不无关系。通过实证性、复合性的比较研究 。
关键词 中国 日本 稻作文化 民俗事象 类似性 文化传播 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室孔雀明王经法及其在东瀛的赓续 被引量:4
13
作者 柴杰 杨富学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4-100,共7页
唐代龙王祈雨信仰盛行,唐朝皇室特别推重与龙王祈雨息息相关的孔雀明王经法,将《孔雀明王经》置于极高的位置。孔雀明王经法修持到一定程度会与广大龙王及龙族结下殊胜善缘,并得其强大的助力。《孔雀明王经》中有龙王名号190个之多,既... 唐代龙王祈雨信仰盛行,唐朝皇室特别推重与龙王祈雨息息相关的孔雀明王经法,将《孔雀明王经》置于极高的位置。孔雀明王经法修持到一定程度会与广大龙王及龙族结下殊胜善缘,并得其强大的助力。《孔雀明王经》中有龙王名号190个之多,既有降雨功能又有止雨功能,此外还有护国的功能,这些都合乎唐朝统治者的需要,至唐代经由高僧义净、不空的反复重译,影响巨大,得到唐朝统治者敬信。由于这种密法仅在唐皇室推行,故而文献记载很少。会昌灭法后,孔雀明王经法隐退,走向民间。在会昌灭法前后,这种密法经由入唐求法僧携归东瀛日本,同样在日本皇室秘传,相关文献记载甚多,除唐代文献记载的祈雨功能外,又多出了息灾、驱邪祛病、安产等功能。借由日本文献,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推唐朝的孔雀明王经法之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教 祈雨 孔雀明王经 中日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鼓铜图录》浅探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文芝 梅建军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9-113,共15页
《鼓铜图录》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矿业世家——住友家于1801年发表的一部关于别子铜山开采和粗铜精炼技术的矿冶著作。该书图文并茂,系统记载了日本近世以来的铜矿开采和冶炼技术,是研究日本江户时代矿冶技术最重要的文献之一。文章从《... 《鼓铜图录》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矿业世家——住友家于1801年发表的一部关于别子铜山开采和粗铜精炼技术的矿冶著作。该书图文并茂,系统记载了日本近世以来的铜矿开采和冶炼技术,是研究日本江户时代矿冶技术最重要的文献之一。文章从《鼓铜图录》的内容、著者、写作背景、研究现状入手,对书中记载的找矿、采矿、选矿、烧矿、冶炼和提纯等矿冶技术进行初步地分析和讨论,以增进我们对日本这一重要矿冶史文献的了解和认识,并有助于中日18世纪以来矿冶技术的比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矿冶史 《鼓铜图录》 近代矿冶技术 中日科技交流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教士与中芬文化交流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颖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1-126,共6页
中芬文化的交流起步比较晚,发展也比较慢,有别于中国与其他欧洲国家的交流状况。这主要与芬兰本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有关。传教士在早期中芬文化交流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芬兰的传教士是最早一批,也是很长时间内唯一一批懂中文,并... 中芬文化的交流起步比较晚,发展也比较慢,有别于中国与其他欧洲国家的交流状况。这主要与芬兰本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有关。传教士在早期中芬文化交流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芬兰的传教士是最早一批,也是很长时间内唯一一批懂中文,并且长期在中国生活过的芬兰人。芬兰传教士的报告和游记有关中国形象的描述和中国知识的传递,对芬兰人起了早期"启蒙"作用。他们的哲学翻译则向芬兰人打开了认识东方哲学的大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化交流史 芬兰 古典哲学翻译 儒家典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踏歌与中日文化交流——兼论日本对外来文化的接受与改造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依含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03-206,共4页
踏歌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歌舞娱乐形式,起源于中国,于隋、唐之间传入日本,被日本宫廷接收并改造为官方的殿堂乐,存在了约六百年,成为日本文化史上的一个正式片段,对后来能乐、狂言的发生有着显著影响。踏歌在日本被接受和改造、吸收的过程... 踏歌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歌舞娱乐形式,起源于中国,于隋、唐之间传入日本,被日本宫廷接收并改造为官方的殿堂乐,存在了约六百年,成为日本文化史上的一个正式片段,对后来能乐、狂言的发生有着显著影响。踏歌在日本被接受和改造、吸收的过程,反映了日本对待外来文化的基础性态度及其有目的、有计划、改造性、融入性的吸收规律。这种现象始终存在于日本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今天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仍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踏歌 中日文化交流 外来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荷文化发展与中日荷文化交流 被引量:1
17
作者 毕庶昌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6-80,共5页
用翔实的资料阐明,日本荷文化的发生和发展,颇受中国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影响。以莲为媒,促进了中日的荷文化交流和民间友情,‘孙文莲’和‘中日友谊莲’的故事是为典范。20世纪下半叶至今,中日荷文化交流从品种引进、学术交流到相互访问,... 用翔实的资料阐明,日本荷文化的发生和发展,颇受中国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影响。以莲为媒,促进了中日的荷文化交流和民间友情,‘孙文莲’和‘中日友谊莲’的故事是为典范。20世纪下半叶至今,中日荷文化交流从品种引进、学术交流到相互访问,十分频繁,莲友增多,情谊增进。展望中日荷文化前景,只要拓展思路,携手将荷花的观赏价值和经济实用价值全面开发利用起来,不仅可提升荷文化的层次,还可造福社会,前景一片光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植物 中国 日本 荷文化 交流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遣隋唐使中留学生及学问僧对日本历史文化的贡献
18
作者 范广融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4期66-69,共4页
中国隋、唐时期,日本大和朝廷向中国大陆派遣了遣隋、唐使团,随使团前来中国学习的留学生、学问僧学成回日后,促进了日本的历史文化发展,他们是中日交流史上对日本历史文化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
关键词 中日文化交流 遣隋唐使 留学生 学问僧 日本 历史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日文化交流中的日本南画及其回流现象
19
作者 薛莉清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7-103,共7页
中国与日本的文化艺术交流具有典型的文化回流特征。从江户时代开始,中国南画在较长的历史时期中对日本都是单向输出的态势。这种输出通过来到中国的日本僧侣、旅行者、商人,也通过日本各行业来华留学者进行。中国南画单向输出到日本后... 中国与日本的文化艺术交流具有典型的文化回流特征。从江户时代开始,中国南画在较长的历史时期中对日本都是单向输出的态势。这种输出通过来到中国的日本僧侣、旅行者、商人,也通过日本各行业来华留学者进行。中国南画单向输出到日本后,被全盘接收并逐渐本土化,形成了日本南画,成为其文化艺术基因,也形成中日文化记忆的共同基底。这种单向输出的态势到现当代发生了转变,即日本文化反向输出到中国,更明显的则是日本本土化后的中国文化艺术回流到中国,南画是其一。在这文化双向流动的过程中,艺术贸易和市场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激活了两国的文化连接,找回了历史上两国人民相互学习的记忆,有效促进了两国文化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交流 日本南画 回流 中日艺术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外国文化输入到中国文化输出:上海内山书店在中日出版文化交流中的媒介性研究
20
作者 吕慧君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6-112,共7页
上海内山书店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特殊的存在。从以日文为主的外文书籍进口到中文进步书籍的代售,中国知识分子从接受国外思想文化到作品被翻译到日本出版,内山书店完成了从外国文化输入到中国文化输出的历史性跨越。特别是中日左翼出版... 上海内山书店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特殊的存在。从以日文为主的外文书籍进口到中文进步书籍的代售,中国知识分子从接受国外思想文化到作品被翻译到日本出版,内山书店完成了从外国文化输入到中国文化输出的历史性跨越。特别是中日左翼出版物的流通,对中国的左翼事业起到了支持作用。内山书店不仅出版各类期刊图书,还为推进中日文学译介、文学家交流和中日共同策划出版提供了资源与媒介。在中日关系波诡云谲的民国时期,架起了中日出版界的桥梁,为两国文化交流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山书店 中日出版 左翼文学 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