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术社会史的理论渊源和学术视域
1
作者 罗检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42,共10页
学术社会史理论上契合唯物史观,注重研究学术的复杂社会性。学术社会史发展了从先秦诸子到近代学者有关学术社会环境、著述语境的论述。学术社会史与社会文化史同中有异,虽皆立足于跨学科研究,借重社会史视角,但前者主要研究学术思想及... 学术社会史理论上契合唯物史观,注重研究学术的复杂社会性。学术社会史发展了从先秦诸子到近代学者有关学术社会环境、著述语境的论述。学术社会史与社会文化史同中有异,虽皆立足于跨学科研究,借重社会史视角,但前者主要研究学术思想及其语境,多维度揭示学术的社会蕴含。与此同时,学术社会史兼重官方和民间文献,大幅拓展了学术史材料;既借鉴海外相关理论和方法,又植根于中国学术土壤,发扬传统史学的优长。学术社会史的理论自觉有益于构建中国史学的“自主知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社会史 史学传统 学术视域 唯物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资本逻辑批判的历史唯物主义 被引量:7
2
作者 白刚 付秀荣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9-35,共7页
作为对资本主义社会"历史之谜"解答的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其实质就在于对"资本逻辑"这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灵魂和最高原则的否定和批判。正是通过对资本逻辑的形而上学本质的剖析和诊断,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展... 作为对资本主义社会"历史之谜"解答的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其实质就在于对"资本逻辑"这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灵魂和最高原则的否定和批判。正是通过对资本逻辑的形而上学本质的剖析和诊断,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展开了对资本逻辑的"意识形态幻象"和"现实运作"的双重瓦解和批判,从而实现了对超历史的形而上学和非历史的资本主义神话的双重"终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资本逻辑 形而上学 社会历史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旧史料与新解读:对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再反思 被引量:17
3
作者 赵世瑜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25-131,共7页
近若干年来,史学界对"新史料"的追求呈现为一股热潮,在区域社会史领域内也不例外,这固然延续了历史学者重视史料的态度,但也引起了某种担心,这可能容易使人忽视传世文献以及分析传世文献的方法,并忽视传世文献中传递的那些历... 近若干年来,史学界对"新史料"的追求呈现为一股热潮,在区域社会史领域内也不例外,这固然延续了历史学者重视史料的态度,但也引起了某种担心,这可能容易使人忽视传世文献以及分析传世文献的方法,并忽视传世文献中传递的那些历史信息。事实上,对旧史料做出新解读也是值得提倡的,新旧史料在历史研究中应该并重而不可偏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史料 新史料 传世文献 区域社会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哲学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和作为社会历史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 被引量:3
4
作者 刘伟 邓晓臻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49-153,共5页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需要区分作为哲学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和作为社会历史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前者主要涉及人论、世界观理论、价值论和哲学观等问题,后者主要是马克思运用他的哲学思想和方法深入研究社会历史领域所得出的时代性结论...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需要区分作为哲学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和作为社会历史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前者主要涉及人论、世界观理论、价值论和哲学观等问题,后者主要是马克思运用他的哲学思想和方法深入研究社会历史领域所得出的时代性结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求以严肃的理论态度回到马克思的文本,梳理和完善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和方法,用以深入把握时代,解决新的时代问题,形成与时代相适应的社会历史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为哲学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 作为社会历史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主义 教条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唯物史观看中国道路的百年历程 被引量:9
5
作者 丰子义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14,共10页
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命运是和中国道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于中国道路,不仅要从"特色"的角度来看待,而且要从历史观上来把握。首先要从历史发展普遍规律来看待中国道路。中国道路正是遵循历史发展... 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命运是和中国道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于中国道路,不仅要从"特色"的角度来看待,而且要从历史观上来把握。首先要从历史发展普遍规律来看待中国道路。中国道路正是遵循历史发展普遍规律走出来的。无论是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还是中国建设、改革道路的开创,都是历史发展普遍规律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次要从世界历史来看中国道路。中国道路是在与世界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又对世界具有重大影响,因而有其深远的世界意义;再次要从社会基本矛盾看中国道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道路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的根据就在于不同时期中国社会本身的基本矛盾。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具体内容也会发生新的变化;最后要从实践观点看待中国道路。道路不同于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过程;道路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中国道路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开创出来的,其发展同样必须探索开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历史规律 世界历史 社会基本矛盾 中国道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25年反省与进路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长莉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0-158,共9页
我国史学界社会文化史学科兴起25年来,经过了前十年"兴起奠基期"、继十年"发展兴盛期"、近五年"深化扩散期"三个阶段。学术贡献有:理论方法创新,开辟史学新生长点;推动中国近代史研究超越"革命史范... 我国史学界社会文化史学科兴起25年来,经过了前十年"兴起奠基期"、继十年"发展兴盛期"、近五年"深化扩散期"三个阶段。学术贡献有:理论方法创新,开辟史学新生长点;推动中国近代史研究超越"革命史范式"及"现代化范式",走向"本土现代性";关注民间社会,挖掘内在社会文化资源。存在问题与瓶颈:学科意识模糊,研究"碎片化",平面描述性、意义稀薄及理论缺失。当今社会转型呼唤社会文化史的理论创新成果,未来将会引起关注的"关键论题"有:民间社会、社会治理、生活方式、价值系统。这几个"关键论题",可能会成为社会文化史学者为中国社会发展理论创新作出贡献的生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文化史 史学理论 交叉学科 史学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年来口述史研究的热点审视及其态势 被引量:15
7
作者 王宇英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1年第5期107-110,共4页
近年来,随着中国口述史实践成果的不断涌现,这一领域的问题也日渐突出,"口述史"概念屡遭误用或滥用,自传、回忆录、访谈录等与口述史著作混为一谈,许多成果只停留于积累口述史料的层面,口述实践缺乏严谨的操作规范,口述主体... 近年来,随着中国口述史实践成果的不断涌现,这一领域的问题也日渐突出,"口述史"概念屡遭误用或滥用,自传、回忆录、访谈录等与口述史著作混为一谈,许多成果只停留于积累口述史料的层面,口述实践缺乏严谨的操作规范,口述主体单一。进一步厘清口述史概念,规范口述史的研究过程,加强跨学科的理论整合和业界沟通,成为迫切的现实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述史 口述理论 口述史料 操作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倾听历史:从史料史观之分到史论之合 被引量:11
8
作者 桑兵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7-76,共10页
史论关系,为治史必须面对却长期聚讼纷纭的问题。此事因缘于清季以来史料与史学的区分,并由民国时期史料与史观的纷争而日益凸显。文言改白话,造成著史和读史时引文与行文的进一步分离,使得历史意见与时代意见更加隔膜。20世纪50年代以... 史论关系,为治史必须面对却长期聚讼纷纭的问题。此事因缘于清季以来史料与史学的区分,并由民国时期史料与史观的纷争而日益凸显。文言改白话,造成著史和读史时引文与行文的进一步分离,使得历史意见与时代意见更加隔膜。20世纪50年代以来,史论关系经过持续争论,依然莫衷一是。受此影响,治史日渐重视说理,相对忽视叙事,举证为据的办法,往往脱离材料的时空位置及联系,用后出外来的架构系统条理裁量史事,把后人的认识当成历史的事实。应当努力从倾听历史的原声中把握前人本意和史事本相,寓说理于叙事之中,视引文行文为一体,呈现历史原汁原味的无穷精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料 史观 史论关系 文白 史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人类文明新形态 被引量:38
9
作者 侯惠勤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18,共14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党的百年奋斗的伟绩,更是一个有待阐发的理论大题目。要研究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必须贯彻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由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与阶级的划分同步进行,这就注定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不是...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党的百年奋斗的伟绩,更是一个有待阐发的理论大题目。要研究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必须贯彻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由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与阶级的划分同步进行,这就注定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不是一个纯粹、线性的过程,而是一个前进与倒退、自由与奴役、富裕与贫穷、解放与枷锁相互交织的复杂过程,是在悖谬中的演进。文明的悖谬决定了人类文明演进的特点,以及对其进行把握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基本原则就是:必须从两极对立中把握文明时代的成果,必须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历史辩证法把握文明发展的趋势,必须从文化传统和社会形态的有机统一上鉴别文明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的人类文明是一种新形态,它能够消除“文明时代”的内在悖谬,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够直面当代人类文明的困境,具有实践的引领力;能够探路终结人类“史前史”,具有无比广阔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文明新形态 社会形态 文明形态 唯物史观 文明史观 文明的悖谬 民族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代城市生活史研究热点与缺陷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长莉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4-30,共7页
中国近代城市生活史研究经过20多年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成果突出、具有鲜明特色并达到较高理论高度的分支领域,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对城市生活近代化"高点低面"的极度不平衡状况关注度不够,缺乏对各城市生活变迁不同类型的相互比... 中国近代城市生活史研究经过20多年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成果突出、具有鲜明特色并达到较高理论高度的分支领域,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对城市生活近代化"高点低面"的极度不平衡状况关注度不够,缺乏对各城市生活变迁不同类型的相互比较、相互联系研究,缺乏对中西生活元素交汇融合的机制特别是传统生活元素的演变与作用的研究,缺乏对各种生活元素在生活变迁及社会整体变迁中的地位与影响的研究。"公共性"理论范式的应用提升了城市生活史研究的理论高度,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如应用比较隔膜、生硬,与实际生活状况及中国人的生活感受和观念契合度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史 城市史 生活史 社会史 史学理论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料·方法·理论:历史人类学视角下的“钟九闹漕” 被引量:12
11
作者 张小也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6期162-170,共9页
以往属于农民战争研究领域的“钟人杰起义” ,在历史人类学的视角下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内容。随着不同性质的资料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它们之间的种种矛盾亦凸显出来 ,而这正是更具解释力的理论的起点。
关键词 文献 口述 田野 历史人类学 史料、方法与理论的互动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解为自然历史过程的人工智能 被引量:4
12
作者 余乃忠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22-129,共8页
人工智能自从诞生以来,给世界带来了史无前例的革命力量。人工智能是人类发展史的必然过程还是技术发展中的偶然突变,一直备受争议。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发展史理解为自然史带来的启示,让我们洞察到人工智能尽管改变了技术史与社会史的预... 人工智能自从诞生以来,给世界带来了史无前例的革命力量。人工智能是人类发展史的必然过程还是技术发展中的偶然突变,一直备受争议。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发展史理解为自然史带来的启示,让我们洞察到人工智能尽管改变了技术史与社会史的预期轨迹,但也以自己的特点与方式诠释了作为“自然史的过程”的矛盾运动及其全部定律,并为唯物史观注入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自然史 社会史 唯物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合力论视阈中的社会发展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荣洁 邱耕田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7-44,共8页
恩格斯曾对历史合力问题进行过经典的阐述,他关于"合力"的概念主要有这样几层含义:合力是一群人的力量,"一群人"之间是有利益关系或有利益上的交汇点的,"一群人"之间所发生的利益上的联系是一种相互依存... 恩格斯曾对历史合力问题进行过经典的阐述,他关于"合力"的概念主要有这样几层含义:合力是一群人的力量,"一群人"之间是有利益关系或有利益上的交汇点的,"一群人"之间所发生的利益上的联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关系,合力其实就是一种相互作用或相互制约的力。历史合力论有着丰富的内涵,在合力中,至少还包括集体力或协作力和生产力。协作力的引入,使我们对历史合力有了全面的认识;生产力的引入,使我们对错综复杂的历史合力的把握更加精确和深刻。合力论不仅使我们对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性等问题获得了新的体认或新的解读,而且还为当下我们所采取的一些现实的发展举措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合力论 合力 社会发展 中国力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汉民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轫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峰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5-41,共7页
胡汉民是被后世研究者从马克思主义史学谱系中有意删除的人物。事实上,20世纪20年代的胡汉民在唯物史观的输入传布过程中扮演了一个先驱者的角色。他不但正面推介唯物史观的原理和方法,还批驳了一些欧美学者对唯物史观的非难攻击。胡汉... 胡汉民是被后世研究者从马克思主义史学谱系中有意删除的人物。事实上,20世纪20年代的胡汉民在唯物史观的输入传布过程中扮演了一个先驱者的角色。他不但正面推介唯物史观的原理和方法,还批驳了一些欧美学者对唯物史观的非难攻击。胡汉民把唯物史观归结为"经济史观",对阶级观点阐发较少。胡汉民1919-1920年的哲学史研究和井田制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在史学领域的首次实验,意味着唯物史观开始从学理介绍向具体研究过渡,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由此萌芽。胡汉民将唯物史观作为学理来研究的态度,为我们审视马克思主义学术史提供了不少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胡汉民 经济史观 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论与材料:中国社会史论战的成就及困惑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峰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5-42,共8页
1930年代的社会史论战是理论与材料之冲突的首次集中爆发。论战学者高度重视理论方法,但由于唯科学主义的笼罩,唯物史观被误读为经济决定论,并深陷西欧中心论的误区。其积极意义是改变了人们对理论的轻视态度,提升了中国史学的素质。论... 1930年代的社会史论战是理论与材料之冲突的首次集中爆发。论战学者高度重视理论方法,但由于唯科学主义的笼罩,唯物史观被误读为经济决定论,并深陷西欧中心论的误区。其积极意义是改变了人们对理论的轻视态度,提升了中国史学的素质。论战学者在上古史和经济史两个领域进行史料开掘,从而超越疑古派和考古派之上。但论战一直处于理论与材料的张力之中。论战高潮过后,《食货》半月刊集中反思了二者的关系,终于找到一个平衡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史论战 理论 材料 唯物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10
16
作者 范宝舟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5期529-534,共6页
马克思交往理论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人类社会现实发展历史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关系,以及由它所决定的人们之间精神交往关系等等的一切社会关系,而且,他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马克思交往理论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人类社会现实发展历史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关系,以及由它所决定的人们之间精神交往关系等等的一切社会关系,而且,他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描述了未来社会人们之间的理想的交往关系,充分体现了实践性原则与社会性原则的统一、物质性原则与历史性原则的统一、价值性原则与科学性原则的统一的鲜明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交往理论 实践性原则与社会性原则 物质性原则与历史性原则 价值性原则与科学性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社会史论战的学术定位再认识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峰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3-139,共7页
关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主流学界将其视之为一场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论争。这一定位以政治立场界分学术派别,武断地缩小了马克思主义史家范围,没有认清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真正对手。毛泽东的"文化围剿"... 关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主流学界将其视之为一场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论争。这一定位以政治立场界分学术派别,武断地缩小了马克思主义史家范围,没有认清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真正对手。毛泽东的"文化围剿"说是形成这一看法的重要依据。然而,若从纯粹学术的角度看,论战是在马克思主义的话语系统内进行的,是唯物史观的内部争论。这是因为:第一,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治中国史是论战各方共同的理论立场;第二,论战各方基本遵循和使用了唯物史观的原理和术语。总之,视角在政治与学术之间的切换,造成了论战学术定位的巨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史论战 唯物史观 学术 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探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翁寒冰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5-10,共6页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遵循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所诞生的理论产物。深刻把握这一思想的科学内涵,一方面必须坚持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解读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及其自由实现路...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遵循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所诞生的理论产物。深刻把握这一思想的科学内涵,一方面必须坚持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解读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及其自由实现路径,另一方面必须与西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意识形态话语与"主体化"的权力机制划清界限。在此基础上,遵循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坚持人民享有发展成果、将价值理念转化为执政策略与制度保障,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区别于西方人道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重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人民为中心” 历史唯物主义 人道主义 群众史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生态意蕴——评生态马克思主义者J.B.福斯特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被引量:17
19
作者 陈学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26,共14页
J.B.福斯特认为马克思的生态理论主要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共产党宣言》这两部著作之中。紧密结合劳动异化来分析自然异化;强调自然异化是人为造成的,具体地说,是由私有财产和金钱的统治造成的;提出自然异化给人带来的严... J.B.福斯特认为马克思的生态理论主要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共产党宣言》这两部著作之中。紧密结合劳动异化来分析自然异化;强调自然异化是人为造成的,具体地说,是由私有财产和金钱的统治造成的;提出自然异化给人带来的严重后果就是使人丧失掉基本的生活要素;力主通过"联合"的道路来消除私有制,进而消除自然异化,构成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生态世界观的主要内容。J.B.福斯特驳斥了一些西方学者把《共产党宣言》说成是"反生态"的种种误解,强调正是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把关于建立与自然的可持续性关系的思考作为"关于共产主义建设论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的一些核心理论实际上在《共产党宣言》中已经形成,这就是:所有生态问题都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主义历史观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 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 鲁道夫·蒙特等的真正的社会主义 蒲鲁东的“普罗米修斯主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共产党宣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经济史研究需以新历史观指导 被引量:1
20
作者 钱津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6,共6页
作为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之一的历史唯物主义,存在的不是过时的问题,而是在理论建立之时的认知逻辑上的问题。因此,今后的中国经济史研究不能再继续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而需要以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即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发展创新... 作为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之一的历史唯物主义,存在的不是过时的问题,而是在理论建立之时的认知逻辑上的问题。因此,今后的中国经济史研究不能再继续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而需要以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即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发展创新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是20世纪末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一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是自人类和人类社会起源时代研究和认识全部的历史,是以人类劳动的内部矛盾发展分析和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是在开放的生存空间条件下对于社会主义理论做出科学的阐述,是辩证地区分了物质生产认识基础的正态与变态的历史观研究。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中,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的动物性存在即动物的生存方式在人类常态社会的延续比之仅仅认识到人类阶级社会存在阶级性更深刻。在创新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必将打开全新的局面,大步跟上21世纪哲学社会科学向前快速发展的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经济史 历史唯物主义 认知逻辑 唯物主义历史观 辩证历史唯物主义 常态劳动 哲学社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