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层白云岩储层溶蚀作用成因及其对储层的影响——以川中蓬莱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二段为例
1
作者 谭谦 袁海锋 +4 位作者 王涛 马自立 唐渤钧 彭秋 李文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09-826,共18页
为进一步明确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深层白云岩储层成因,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和阴极发光实验,分析了川中蓬莱地区灯影组二段(灯二段)白云岩储层不同类型溶蚀孔洞的发育和充填特征,结合包裹体、碳-氧-锶同位素、U-Pb同位素定年以及主-... 为进一步明确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深层白云岩储层成因,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和阴极发光实验,分析了川中蓬莱地区灯影组二段(灯二段)白云岩储层不同类型溶蚀孔洞的发育和充填特征,结合包裹体、碳-氧-锶同位素、U-Pb同位素定年以及主-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等分析测试,研究了溶蚀作用期次和成因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川中蓬莱地区灯二段白云岩储层主要经历了同生期—准同生期溶蚀、风化壳岩溶和热液溶蚀3期溶蚀作用的叠加改造,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储层非均质性强。(2)组构选择性溶蚀孔和网格状溶蚀孔洞发育在沉积旋回的中-上部,纵向上多套叠置具韵律性分布特征,以纤维状和放射状负延性白云石胶结物充填为主,具有独特的葡萄花边和葡萄石结构,是海平面频繁变化驱动下同生期—准同生期溶蚀的产物。(3)角砾化溶洞和蜂窝状溶蚀孔洞主要发育在灯二段不整合面之下,角砾化溶洞为岩溶垮塌角砾和泥质充填,蜂窝状溶蚀孔洞则以放射状正延性白云石胶结物半充填为特征,是桐湾运动期风化壳岩溶叠加改造的产物。(4)高角度缝洞发育在东西向走滑断裂附近,与海西晚期峨眉山火山活动引起的富CO_(2)热液溶蚀有关,多被热液矿物组合半充填。综合研究认为,同生期—准同生期溶蚀改造的丘滩沉积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基础,风化壳岩溶的叠加改造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热液溶蚀重新分配储集空间进而控制优质储层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蚀作用 热液活动 深层白云岩储层 白云岩 灯影组 蓬莱地区 川中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蓬莱气田灯影组油气成藏过程——来自沥青形态、低温热年代学和流体地球化学的制约
2
作者 邓宾 鲁鹏达 +7 位作者 李泽奇 吴娟 李文正 孙玮 田腾振 张旋 姜华 刘树根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3-619,共17页
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深层碳酸盐岩层系具有年代古老、埋藏深和多期成岩改造叠加等特征,其复杂油气成藏过程是业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重点研究领域。对川中蓬莱气田开展岩石学、流体包裹体、低温热年代学和储层沥青形态学等进行研究。结果显... 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深层碳酸盐岩层系具有年代古老、埋藏深和多期成岩改造叠加等特征,其复杂油气成藏过程是业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重点研究领域。对川中蓬莱气田开展岩石学、流体包裹体、低温热年代学和储层沥青形态学等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蓬莱气田震旦系灯影组储层沥青可分为2种类型:环边状和团块状原位沥青,以及呈角砾状和碎裂状“变形”的异位沥青。中江2井中侏罗统沙溪庙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35±2.7 Ma)、(U-Th)/He年龄(19.0±0.5 Ma)显示新生代抬升剥蚀厚度达到2000 m。结合年代学、单井沉降热史模拟恢复及流体包裹体分析,认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烃源岩多期埋藏生烃导致灯影组经历早寒武世—中奥陶世和早二叠世—三叠纪2期油气充注过程,以及侏罗纪—白垩纪原油裂解生气成藏过程。新生代抬升剥蚀作用可能导致蓬莱气田灯影组异位沥青发育。沥青形态的发育特征是揭示古老深层油气藏保存及破坏的潜在指示标志。准确评价新生代抬升剥蚀作用对灯影组气藏调整过程的影响是指导研究区下一步勘探重点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影组 原位沥青 异位沥青 低温热年代学 成藏特征 川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火棘生物量模型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3
作者 陈俊华 刘一丁 +4 位作者 蒋川东 刘威君 谢川 唐艺家 慕长龙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4-92,102,共10页
植物的生物量是生态系统生产者的生产力和固碳能力的体现,研究植物的C、N、P含量及C/N、C/P、N/P的关系,能够反映它们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有利于研究国家“双碳”目标下植物的固碳增汇机制。本研究以四川盆地丘陵区典型灌木-火棘作为... 植物的生物量是生态系统生产者的生产力和固碳能力的体现,研究植物的C、N、P含量及C/N、C/P、N/P的关系,能够反映它们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有利于研究国家“双碳”目标下植物的固碳增汇机制。本研究以四川盆地丘陵区典型灌木-火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设定样地,以全收获法收集了32株火棘标准株的干、根、枝、果等器官的生物量,以植株体积V作为估测模型的自变量,在Origin 2018软件中进行曲线拟合,建立火棘各器官及全株生物量的最优估算模型,并分析了C、N、P含量,C/N、C/P、N/P以及各元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火棘各器官生物量以枝和根的占比较高,分别占全株生物量的34.53%和33.64%。地上部分生物量占全株生物量的66.36%,明显高于地下部分。2)株高(H)、地径(D)、冠幅面积(CA)、D2H、植株体积(V)与总生物量及各器官生物量之间均具有很强的相关性(P<0.01)。其中植株体积(V)最高,适合选取作为回归方程的自变量。3)除火棘的果以外,各器官及全株最优生物量模型是幂函数,其中干、地上部分、全株的R^(2)分别为0.907、0.875和0.858。火棘果的拟合效果不太理想,最优模型为二次多项式,R^(2)为0.554。4)各器官及整株N、P、C 3种元素的平均含量较低;干对N和P的利用效率最高,枝对N的利用效率最低,果对P的利用效率最低。干、枝、根的生长受P的限制,而果的生长受N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丘陵区 火棘 生物量模型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典型紫色土肥力及风化程度的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
4
作者 汪璇 邓利梅 +1 位作者 崔荣阳 刘刚才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3-691,共9页
为探明川中丘陵区典型紫色土肥力和风化程度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采样点信息,于2021年4月再次采集典型紫色土耕层(0~20 cm)土壤样品,测定了相关土壤理化性质,计算了土壤肥力和风化指标,并与全国第二次土... 为探明川中丘陵区典型紫色土肥力和风化程度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采样点信息,于2021年4月再次采集典型紫色土耕层(0~20 cm)土壤样品,测定了相关土壤理化性质,计算了土壤肥力和风化指标,并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理化性质中,除土壤pH降低外,研究区紫色土其他指标40年来皆有所提升,其中全钾、有效磷、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和碳氮比提升显著(P<0.05),土壤综合肥力系数IFI也显著增加(P<0.05);(2)40年来研究区紫色土风化程度加深,但依旧保持中等风化水平,脱硅富铝铁化程度增强,表观淋溶作用减弱;(3)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是限制研究区紫色土肥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土壤pH、阳离子交换量、全钾含量和碳氮比是研究区紫色土风化过程的主控因素。综上可知,40年来,在施肥、氮沉降和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川中丘陵区典型紫色土综合肥力显著提升,风化程度加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丘陵区 紫色土 风化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柏木和马尾松人工林根系分泌物碳输入的季节差异
5
作者 彭修涛 刘榕 肖娟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8-136,共9页
根系分泌物在维持植物生长和调节土壤碳⁃养分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而目前对根系分泌物碳输入通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长季,忽视了对全年根系分泌物碳输入的整体评估。为填补这一知识空白,以川中丘陵区柏木和马尾松人工林为研... 根系分泌物在维持植物生长和调节土壤碳⁃养分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而目前对根系分泌物碳输入通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长季,忽视了对全年根系分泌物碳输入的整体评估。为填补这一知识空白,以川中丘陵区柏木和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21年的1月(冬季)、4月(春季)、8月(夏季)和10月(秋季)进行了根系分泌物的野外原位收集,并同步收集和分析了气候数据和根系特征。结果表明:1)柏木和马尾松根系分泌速率呈相似的季节变化模式,总体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夏季最高、冬季最低;2)细根生物量和根系活力呈现与根系分泌速率一致的变化模式;3)根系分泌速率和根系特征(细根生物量和根系活力)均与温度和降水量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根系分泌物速率与根系活力之间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根系分泌速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模式,并受到季节性气候变化下根系活性变异的强烈影响。因此,充分了解根系分泌物的季节差异有助于准确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的根系分泌物输入通量,还能丰富森林根系分泌物季节动态变化规律及其调控因素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丘陵区 人工林 根系分泌物 根系特征 季节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液肥对川中丘陵区土壤团聚体及其碳氮分配的影响
6
作者 周宏宇 钱虹宇 +5 位作者 周力 胡玉福 黄俊强 李垚岑 黄鑫河 曹文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3,44,共10页
为了揭示有机液肥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全氮分布的影响,通过模拟施肥试验,设置不施肥(CK)、常规施肥(CF)、液态碳肥与无机肥配施(PF)3个处理,施肥包括首次施肥和追肥,深度约15 cm,不同处理的施肥量相同,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团聚体... 为了揭示有机液肥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全氮分布的影响,通过模拟施肥试验,设置不施肥(CK)、常规施肥(CF)、液态碳肥与无机肥配施(PF)3个处理,施肥包括首次施肥和追肥,深度约15 cm,不同处理的施肥量相同,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探讨了液态有机碳肥配施无机肥和常规施肥下对四川省安岳县石灰性紫色土土壤团聚体分布以及不同粒径团聚体碳、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CF和PF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土壤>0.25 mm机械稳定性团聚体2.54%和1.07%,水稳定性团聚体差异不显著。CF和PF处理的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较CK处理显著提高。CF和PF处理较CK优化了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与分布,增加了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和大团聚体(>0.25 mm)有机碳、全氮含量。相关分析表明,MWD、GMD和>0.25 mm团聚体百分含量(R_(0.25))呈线性正相关,团聚体破碎率(PAD)和土壤团聚体不稳定团粒指数(E_(LT))与R_(0.25)呈线性负相关,MWD、GMD与>0.25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GMD与>0.25 mm团聚体全氮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团聚体PAD与>0.25 mm团聚体全氮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由此可见,液态有机碳肥配施无机肥能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及有效性,增加土壤大团聚体比例和有机碳、全氮含量,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丘陵区 有机液肥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 全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震旦系大型碳酸盐岩气藏开发技术新进展 被引量:6
7
作者 闫海军 杨长城 +11 位作者 郭建林 刘曦翔 曹正林 杨东凡 王忠楠 邓惠 张钰祥 杨山 季丽丹 王丽珍 夏钦禹 郑国强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8-79,共12页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以下简称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气藏为大型古老深层岩溶风化壳型碳酸盐岩气藏,气藏整体表现为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集空间小尺度缝洞发育,储层非均质性强特征,气藏开发面临储层表征难、井位部署和效益开发难度大等系列...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以下简称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气藏为大型古老深层岩溶风化壳型碳酸盐岩气藏,气藏整体表现为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集空间小尺度缝洞发育,储层非均质性强特征,气藏开发面临储层表征难、井位部署和效益开发难度大等系列挑战。为此,以川中地区安岳气田灯影组气藏为对象,通过地质工程一体技术化攻关,深化了对储层发育特征和成因机理的认识,提出了气藏开发新模式,创建形成了气藏高效开发的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①灯影组储层主要为岩溶成因储层,具有“叠合岩溶差异控储”的发育特征;②岩溶储层非均质性强,“溶蚀相成因控储”可精细刻画储层的非均质性;③灯影组气藏宜采用“单井指标叠加论证气藏规模”的开发新模式;④创新形成了“双界面”岩溶古地貌恢复及定量刻画方法,并指导平面选区,其中Ⅰ+Ⅱ类井比例由评价期的40%提高到方案建设期的100%;⑤创建了小尺度缝洞识别、刻画及表征技术,并指导钻井轨迹设计,测试百万立方米气井比例由开发评价期的41.6%提高到建产期的60%;⑥配套完善了分段酸压工艺技术,高效动用了优质储层,并解放了低品位储层,储层渗透率由改造前的0.62 mD提高到酸压改造后的6.77 mD。结论认为,“十四五”期间,在上述开发技术的支持下,安岳气田由台缘带灯四段高效开发转向长期稳产和台内地区多层系效益开发,蓬莱含气区由单井高产转向区块高产和气藏规模建产,将强力支撑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十四五”末天然气上产500×10^(8)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地区 安岳气田 蓬莱含气区 震旦系 小尺度缝洞 叠合岩溶 溶蚀相 双界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龙女寺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量:3
8
作者 彭军 刘芳兰 +4 位作者 张连进 郑斌嵩 唐松 李顺 梁新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37-1354,共18页
近年来,川中龙女寺地区JT1井和MX145井等多口钻井在中二叠统茅口组获得高产工业气流,展现出茅口组良好的勘探开发潜力,但由于储层特征及其发育主控因素不清楚,严重制约了龙女寺地区茅口组进一步的油气勘探。以川中龙女寺地区茅口组储层... 近年来,川中龙女寺地区JT1井和MX145井等多口钻井在中二叠统茅口组获得高产工业气流,展现出茅口组良好的勘探开发潜力,但由于储层特征及其发育主控因素不清楚,严重制约了龙女寺地区茅口组进一步的油气勘探。以川中龙女寺地区茅口组储层为对象,开展储层岩性、物性和孔喉结构等地质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提出了川中龙女寺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优质储层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龙女寺地区茅口组储层岩性为白云岩及灰岩2类,晶粒白云岩、角砾白云岩和颗粒灰岩为主要储层岩石类型。白云岩储层可划分为3大类、6个亚类,灰岩储层可划分为4大类、5个亚类。(2)晶间孔、非选择性溶孔和溶洞为茅口组储层主要储集空间类型,裂缝-孔洞型储层的构造-溶蚀缝、洞体系储集空间大,分布广泛且连通性好,为有利储层。(3)茅口组储层具有“沉积作用-白云石化作用构建骨架,岩溶作用-构造作用叠加改造”的形成与发育模式。沉积作用、白云石化作用和构造作用是优质储层的主要控制因素,角砾白云岩为优质储集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控因素 演化模式 储层特征 茅口组 中二叠统 龙女寺地区 四川盆地中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对川中丘陵区坡耕地土壤侵蚀和氮磷流失的影响
9
作者 李森 田耘 +3 位作者 罗雪梅 罗海霞 罗勇 涂卫国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1-168,共8页
为研究不同降雨强度对川中丘陵区坡耕地土壤侵蚀和氮磷流失的影响,该文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不同降雨强度(30、50、70和90 mm/h)和15°坡度条件下川中丘陵区坡耕地产流、产沙和氮磷流失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地... 为研究不同降雨强度对川中丘陵区坡耕地土壤侵蚀和氮磷流失的影响,该文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不同降雨强度(30、50、70和90 mm/h)和15°坡度条件下川中丘陵区坡耕地产流、产沙和氮磷流失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地表径流和壤中流的产流量与产沙量显著增加(P<0.05),产流量达到平衡的时间明显缩短,且在70 mm/h和90 mm/h的降雨强度下,地表径流达到平衡的时间最短(5 min)。产流结束时,70 mm/h和90 mm/h降雨强度下地表径流和壤中流的总氮、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均显著高于30 mm/h和50 mm/h(P<0.05);地表径流和壤中流的总磷和可溶性磷含量则呈现出随降雨强度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趋势。相关性分析显示降雨强度与地表径流流量、地表径流产沙量、壤中流流量以及壤中流产沙量显著正相关(P<0.05),与氮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高强度降雨会加大川中丘陵区坡耕地土壤水力侵蚀和氮磷养分流失的风险,研究结果可为川中丘陵区坡耕地水土流失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强度 径流 氮磷流失 坡耕地 川中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滩水库消落带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白芹菲 王艳琪 +3 位作者 鲍玉海 贺秀斌 罗鹏 韦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8-176,共9页
[目的]为阐明水库消落带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的影响。[方法]以川中丘陵区黑龙滩水库消落带人工恢复与自然恢复植被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湿筛法测定分析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特征及其稳定性指标。[结果... [目的]为阐明水库消落带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的影响。[方法]以川中丘陵区黑龙滩水库消落带人工恢复与自然恢复植被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湿筛法测定分析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特征及其稳定性指标。[结果]消落带土壤>0.25 mm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与未淹水对照相比降低4.21%,其中,自然恢复植被下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较对照下降12.27%,人工恢复植被下大团聚体含量较对照增加3.84%;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差异显著(p<0.05),人工恢复植被下土壤大团聚体含量(69.48%)显著高于自然恢复模式(43.20%);消落带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随水位高程增加而升高,团聚体稳定性指标>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R_(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人工恢复模式下均大于自然恢复模式,团聚体分形维数(D)、土壤可蚀性因子(K)与团聚体破坏率(PAD)人工恢复模式小于自然恢复模式,表明人工恢复模式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土壤抗蚀性高于自然恢复模式。[结论]黑龙滩水库消落带在淹水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下降,但人工恢复模式能有效改善土壤团粒结构,研究结果可为黑龙滩水库消落带土壤结构稳定性评价及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丘陵区 水库消落带 植被恢复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 团聚体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叠合盆地古老地层热史恢复及应用——以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震旦系-寒武系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施亦做 汪泽成 +9 位作者 徐秋晨 胡圣标 黄士鹏 姜华 江青春 付小东 李文正 刘人和 刘静江 翟秀芬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9-43,共15页
由于古温标样品稀缺、热史复杂、方法单一且难以进行有效表征等原因,叠合盆地古老地层热史恢复一直是沉积盆地热史研究的难点问题之一。为此,以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震旦系灯影组与寒武系沧浪铺组为例,探索了可指示叠合盆地古老地层热史... 由于古温标样品稀缺、热史复杂、方法单一且难以进行有效表征等原因,叠合盆地古老地层热史恢复一直是沉积盆地热史研究的难点问题之一。为此,以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震旦系灯影组与寒武系沧浪铺组为例,探索了可指示叠合盆地古老地层热史的有效古温标组合与方法体系,将传统古温标与具有不同封闭温度的低温热年代学古温标相结合,恢复了川中古隆起震旦系—寒武系重点层系热史,分析了在不同构造阶段的地层热演化特征、主要构造—热事件的热效应以及古地温对油气成藏关键过程的控制作用,并探讨了不同古温标在叠合盆地古老地层热史恢复中的适用性与应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①川中古隆起高石梯—磨溪地区灯影组与沧浪铺组主要经历了2期升温和2期冷却过程,在2期升温过程中,川中古隆起高磨地区灯影组达到的最高古地温接近240℃,沧浪铺组约200℃,在该区域峨眉山地幔柱事件未产生决定性影响;②古地温控制下,德阳—安岳裂陷区下寒武统烃源岩的热演化进程、高磨地区灯影组储集层的埋藏溶蚀高峰及油气充注成藏过程三者可相关联,而裂陷东翼下寒武统烃源岩热演化与之相比呈现出“滞后性”;③前陆盆地演化期的深埋藏升温是有机质向高—过成熟转化、原油裂解成气的主要阶段,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的构造抬升可能为后2期的天然气充注提供了驱动力。结论认为,不同类型古温标可对叠合盆地古老地层所经历的不同阶段的热演化过程与构造—热事件起到指示作用,对叠合盆地古老地层热史进行恢复,可采用多古温标—多地层联合的方法,并基于古温标数据分析,结合地层埋藏史与盆地古热流数值模拟等结果,可对关键时期的热史路径进行多手段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中古隆起 高石梯—磨溪地区 震旦系—寒武系 叠合盆地 热史反演 古温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泸州中部地区龙马溪组构造裂缝期次及演化模式 被引量:1
12
作者 佟恺林 周安富 +7 位作者 罗强 李亚丁 胡曦 程晓艳 郭仪 范存辉 李林豪 岳文翰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26,I0002,共11页
川南地区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气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构造裂缝是页岩气保存和有效开发的关键因素之一。基于岩心观测、成像测井、包裹体实验、碳氧同位素实验、声发射实验及埋藏—热演化史等资料,研究四川盆地泸州中部地区龙马溪组构造裂缝... 川南地区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气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构造裂缝是页岩气保存和有效开发的关键因素之一。基于岩心观测、成像测井、包裹体实验、碳氧同位素实验、声发射实验及埋藏—热演化史等资料,研究四川盆地泸州中部地区龙马溪组构造裂缝形成期次及演化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龙马溪组岩心裂缝主要以构造成因的剪切缝为主,具有高角度、高充填特点,占比约为45%。构造裂缝演化可分为3期,Ⅰ期构造裂缝形成于印支运动中期(235~225 Ma),裂缝充填物主要为方解石,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在118~136℃之间,主要裂缝是NW和NNE向平面X型共轭剪切缝、NEE向剖面剪切缝;Ⅱ期构造裂缝形成于喜马拉雅运动早期(69~46 Ma),裂缝充填物主要为方解石,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在206~235℃之间,主要裂缝是NWW和NNW向平面X型共轭剪切缝、NE向剖面剪切缝;Ⅲ期构造裂缝形成于喜马拉雅运动中期至今(30 Ma至今),裂缝充填物为方解石,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在155~195℃之间,主要裂缝是NWW和近EW向平面X型共轭剪切缝、近NNE向剖面剪切缝。该结果为泸州中部地区页岩气储层裂缝精细表征、有利区优选及勘探开发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裂缝 裂缝期次 演化模式 龙马溪组 泸州中部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不同区域人工柏木林不同器官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13
作者 刘一丁 王凯 +4 位作者 蒋川东 陈俊华 谢川 唐艺家 简毅 《四川林业科技》 2024年第6期42-54,共13页
为探明川中丘陵区不同区域人工柏木林各器官的养分循环和受限状况,采用样地调查采样法,分别采集了金堂、简阳、盐亭、剑阁4个典型川中丘陵区县(市)的人工柏木林叶、枝、干、皮、根5种器官的样品,测试分析其含水率,C、N、P、K含量、化学... 为探明川中丘陵区不同区域人工柏木林各器官的养分循环和受限状况,采用样地调查采样法,分别采集了金堂、简阳、盐亭、剑阁4个典型川中丘陵区县(市)的人工柏木林叶、枝、干、皮、根5种器官的样品,测试分析其含水率,C、N、P、K含量、化学计量以及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4个县(市)的人工柏木林各器官含水率均以枝最高,干最低,纬度、年均温度和海拔是不同区域内影响柏木各器官含水率的共同因素;(2)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4个县(市)人工柏木林各器官的C、N、P、K质量分数和化学计量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3)4个县(市)的人工柏木林各器官的C含量普遍较高,而N、P储量普遍较低,金堂县柏木干、皮、叶的N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区域(P<0.05),各区域柏木根、皮、叶的P质量分数均差异不显著(P>0.05);(4)剑阁县柏木根、皮、枝的N/P值均显著低于其他三个区域(P<0.05),金堂县柏木干、叶的N/P值均与简阳市、剑阁县差异显著(P<0.05)。剑阁县柏木各器官受N元素限制,其他三个区域柏木受P元素限制;(5)不同区域内纬度、年均温度、海拔以及年平均总降水量均对柏木N含量影响较大,对C、P、K含量影响小;(6)在今后的森林经营中,剑阁县应采取间伐柏木补植桤木等固碳阔叶树种形成针阔混交林,其他3个县(市)有条件的可合理增施P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丘陵区 人工柏木林 化学计量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柏木低效林林窗自然更新状态与人工更新状态植物多样性对比研究——以川中丘陵区为例
14
作者 潘业田 陈玥 +2 位作者 吴茜 刘朔 张翠翠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1期69-75,共7页
林窗是森林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式,也是森林群落演替过程的重要环节,对生态系统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为研究柏木低效林林窗自然更新状态与人工更新状态生物多样性,2021年3月砍伐形成50、100、150、200 m24种面积的林窗,并设置CK对... 林窗是森林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式,也是森林群落演替过程的重要环节,对生态系统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为研究柏木低效林林窗自然更新状态与人工更新状态生物多样性,2021年3月砍伐形成50、100、150、200 m24种面积的林窗,并设置CK对照组。2021年7月、2022年7月2次采用样方调查法以林下植物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大小林窗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和分析,在自然更新状态林窗中共记录植物11892株,49种,分属46属27科,在人工更新状态林窗中共记录植物15325株,56种,分属52属31科。分析结果表明,以人工更新状态下和自然更新状态林下植物多样性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以及Simpson优势度为指标进行评价,柏木林窗林下植物的多样性在人工更新状态下优于自然更新状态下的林窗。因此,合理地进行间伐、树种引入、上层透光抚育等结构调控改善林分结构,有助于提高林分生物多样性,是柏木低效林经营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丘陵区 林窗 柏木低效林 植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大面积成藏的主控因素 被引量:31
15
作者 卞从胜 王红军 +3 位作者 汪泽成 李永新 朱如凯 刘柳红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48-555,565,共9页
川中三叠系须家河组地层具有砂泥岩交互、大面积分布的特征,已发现的广安、合川、八角场等大型气田以及充西等含气构造。这套含气组合平面上分布于川中地区各个不同的构造区域,纵向上各储层段交互发育。它们成藏背景相似,但又相互独立,... 川中三叠系须家河组地层具有砂泥岩交互、大面积分布的特征,已发现的广安、合川、八角场等大型气田以及充西等含气构造。这套含气组合平面上分布于川中地区各个不同的构造区域,纵向上各储层段交互发育。它们成藏背景相似,但又相互独立,互不连通,表现为大面积成藏的地质特征。通过对须家河组成藏地质特征的深入分析认为,大面积成藏的主控因素包括:①平缓构造背景下,大型开放式浅水湖盆广泛发育煤系与砂岩的交互组合,是大面积成藏的基础;②优质储层的广泛分布,是大面积成藏的重要条件,主要受早印支期古构造、沉积微相以及裂缝的联合控制;③白垩纪末盆地的整体抬升,天然气发生膨胀排烃以及储层的分隔化对气藏的保存作用是大面积成藏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面积成藏 主控因素 须家河组 川中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Hargreaves模型估算川中丘陵区参考作物蒸散量 被引量:30
16
作者 李晨 崔宁博 +2 位作者 魏新平 胡笑涛 龚道枝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29-135,135+134,共7页
为提高 Hargreaves-Samani(HS)模型参考作物蒸散量(ET0)计算精度,该文基于贝叶斯原理利用川中丘陵区1954-2002年逐日资料对其温度指数、温度系数和温度常数进行改进,并使用2003-2013年资料以Penman-Monteith(PM)模型为标准评... 为提高 Hargreaves-Samani(HS)模型参考作物蒸散量(ET0)计算精度,该文基于贝叶斯原理利用川中丘陵区1954-2002年逐日资料对其温度指数、温度系数和温度常数进行改进,并使用2003-2013年资料以Penman-Monteith(PM)模型为标准评价HS改进模型计算精度与适应性。结果表明:HS改进模型参数在川中丘陵区各区均小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值,并呈现出随纬度上升而增大的趋势;与PM模型计算结果相比,HS改进模型计算的ET0相对误差在川中丘陵区北部从14.2%~60.9%降至?1.1%~33.4%、中部从40.6%~92.6%降至16.9%~61.1%、南部从31.3%~96.0%降至8.5%~64.4%、整个川中丘陵区从32.1%~82.7%降至9.5%~52.6%;相关性分析表明, HS改进模型和PM模型计算的ET0回归曲线的斜率更接近于1(北部1.16、中部1.02、南部0.99、全区1.13),决定系数均达到0.85(P<0.01)以上;趋势分析表明,HS改进模型和PM模型计算的ET0变化一致,年内均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状,年际均呈微小上升趋势。因此,基于贝叶斯原理改进的 HS 模型在川中丘陵区不同区域变异性较小,适应性较强,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可作为川中丘陵区参考作物蒸散量简化计算的推荐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量 模型 估算 Hargreaves-Samani PENMAN-MONTEITH 贝叶斯原理 川中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极限学习机的参考作物蒸散量预测模型 被引量:56
17
作者 冯禹 崔宁博 +2 位作者 龚道枝 魏新平 王君勤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153-160,共8页
为实现气象资料缺乏情况下参考作物蒸散量(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ET0)高精度预测,以气象因子的不同组合为输入参数,利用FAO-56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的ET0作为预测标准值建立基于极限学习机(extreme learning machine,E... 为实现气象资料缺乏情况下参考作物蒸散量(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ET0)高精度预测,以气象因子的不同组合为输入参数,利用FAO-56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的ET0作为预测标准值建立基于极限学习机(extreme learning machine,ELM)的ET0预测模型。选取川中丘陵区7个气象站点1963-2012年逐日气象资料进行模型训练与测试,并将模拟结果同Hargreaves、Priestley-Taylor、Makkink及Irmark-Allen等4种常用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ELM模型能很好地反映气象因子同ET0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且模拟精度较高;基于最高和最低温度的ELM模型模拟精度(均方根误差和模型效率系数分别为0.504 mm/d和0.827)高于Hargreaves模型(均方根误差和模型有效系数分别为0.692 mm/d和0.741);基于最高、最低温度和辐射的ELM模型模拟精度(均方根误差和模型有效系数分别为0.291 mm/d和0.938)明显高于Priestley-Taylor(均方根误差和模型有效系数分别为0.467 mm/d和0.823)、Makkink(均方根误差和模型有效系数分别为0.540 mm/d和0.800)和Irmark-Allen模型(均方根误差和模型有效系数分别为0.880 mm/d和0.623)。因此基于最高、最低温度和辐射的ELM模型可以作为气象资料缺乏情况下川中丘陵区ET0计算的推荐模型。该研究可为川中丘陵区气象资料缺乏情境下ET0精确计算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 模型 作物 极限学习机 参考作物蒸散量 预测模型 川中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特征研究——以中国科学院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试验站小流域为例 被引量:29
18
作者 徐波 朱雪梅 +3 位作者 刘倩 徐小婵 黄金龙 徐建洪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63-668,共6页
根据川中丘陵区在国家实施退耕还林以来进行的土地利用调整,对6种土地利用方式(柏树林、梨树-蔬菜复合系统、核桃-油菜复合系统、核桃-花生复合系统、核桃林、玉米地)土壤养分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除全钾含量外,土壤养分含量有... 根据川中丘陵区在国家实施退耕还林以来进行的土地利用调整,对6种土地利用方式(柏树林、梨树-蔬菜复合系统、核桃-油菜复合系统、核桃-花生复合系统、核桃林、玉米地)土壤养分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除全钾含量外,土壤养分含量有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不断减少的趋势。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差异显著。土壤有机碳:柏树林>梨树-蔬菜>核桃-油菜>核桃-花生>核桃林>玉米地;土壤全氮:柏树林>梨树-蔬菜>核桃-花生>核桃-油菜>核桃林>玉米地;土壤全磷:梨树-蔬菜>核桃-花生>玉米地>核桃林>核桃-油菜>柏树林;土壤全钾:核桃-油菜>柏树林>核桃林>梨树-蔬菜>核桃-花生>玉米地。核桃-花生复合系统土壤有效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2种农林复合模式,表现出较强的供给氮素的能力;梨树-蔬菜复合系统对磷素有较强的富集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丘陵区 土地利用 土壤养分 农林复合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变化特征与成因分析 被引量:63
19
作者 冯禹 崔宁博 +2 位作者 魏新平 赵璐 王君勤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78-86,F0003,共10页
为深入认识川中丘陵区参考作物蒸散量(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ET0)变化特征,使用联合国粮农组织1998年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川中丘陵区13个气象站点近52 a(1961-2012年)的逐日ET0,利用GIS克里金插值法和Mann-Kend... 为深入认识川中丘陵区参考作物蒸散量(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ET0)变化特征,使用联合国粮农组织1998年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川中丘陵区13个气象站点近52 a(1961-2012年)的逐日ET0,利用GIS克里金插值法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分析川中丘陵区ET0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使用基于通径分析原理的指标敏感性分析方法研究ET0的变化成因。结果表明:近52 a来川中丘陵区ET0年际间整体下降明显,ET0年内变化呈单峰曲线,主要集中在每年3-10月,占全年ET0的85.82%;ET0空间分布整体上呈现自东北、东南向中部递减趋势;在指标敏感性分析中,分别去掉日照时数(n)、风速(u2)、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RH)和温度(T)后,剩余3个气象因子对回归方程估测可靠程度(E)由0.89分别降为0.596、0.81、0.84和0.88,表明ET0对n最为敏感,其次为u2、RH和T。因此,日照时数和风速是引起川中丘陵区ET0变化的最主要气象因子,相对湿度次之,温度对ET0的影响最小。当使用各季度平均温度代替逐日温度计算ET0时,各季度估算结果同实际计算结果间决定系数分别达到了0.93、0.97、0.96和0.94,表明估算精度较高,因此在资料缺乏情况下可以使用各季度平均温度替代温度计算ET0。该研究可为川中丘陵区的农田水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 农作物 水分管理 川中丘陵区 参考作物蒸散量 时空变化 成因分析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度对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2
20
作者 何先进 吴鹏飞 +1 位作者 崔丽巍 张洪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701-3713,共13页
为了研究坡度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于2010年3月和9月分别对川中丘陵区坡度为5°、15°、25°的3种农田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土壤动物11657只,隶属4门11纲21目,弹尾目、蜱螨目、颤蚓目和线虫为优势类群。土壤动物群... 为了研究坡度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于2010年3月和9月分别对川中丘陵区坡度为5°、15°、25°的3种农田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土壤动物11657只,隶属4门11纲21目,弹尾目、蜱螨目、颤蚓目和线虫为优势类群。土壤动物群落的类群数在3月随坡度增加无显著变化(P>0.05),9月则呈波动性上升(P<0.01)。群落密度在3月随坡度增加而显著下降(P<0.01),9月的变化趋势则相反(P<0.05)。群落多样性指数在3、9两月均随坡度增加呈显著波动性变化(P<0.05)。坡度对弹尾目、蜱螨目和线虫等主要类群的密度影响显著(P<0.05),并具季节差异。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坡度对农田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有明显影响,Sorenson和Morisita-Horn相似性系数进一步表明坡度在3月份主要影响土壤动物群落的类群组成,在9月主要影响优势类群的密度。研究结果表明坡度对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多样性及主要类群的密度有显著影响,并存在季节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度 土壤动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 川中丘陵区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