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1篇文章
< 1 2 6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rganic petrology and hydrocarbon generation of potential source rocks in Permian formation of Junggar Basin,Northwest in 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秦黎明 张枝焕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6期1693-1702,共10页
From the outcrops in the Yaomoshan and Hongyanchi sections, oil shales, deep dark mudstones or black mudstones with better organic richness were fou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amples in the organic petrology meth... From the outcrops in the Yaomoshan and Hongyanchi sections, oil shales, deep dark mudstones or black mudstones with better organic richness were fou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amples in the organic petrology method, the microscope features of the sedimentary organic matter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ree types of kerogens present in the measured samples. Kerogen type I consists of the laminate algainite, abundant sporinite and only little content of cutinite, which can mainly generate oil. The generation hydrocarbon components of the type II kerogen are dominated by the sporinite, cutinite and little the exinite debris. The type III kerogen is comprised of the sporinite and debris of the exinite with some components of gas gener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xperiments, the organic kerogen of the Lucaogou formation is mostly comprised of the type I, partially type II, and particularly type III. In Hongyanchi formation, the organic type is mixed by the types II and III. The plot of the ($1+$2) or TOC value and the content of exinite show two trends. From the evolution of burial and the Permian source rocks in Changji Depression, the Permian formation source rock has ended the generation of hydrocarbon.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onstituents of the organic macerals among three kerogens in these samples leads to the distinction of the potential hydrocarbon generation. The Lucaogou formation for kerogen type I has better potential hydrocarbon generation. It can reach the oil peak with Ro ratio Of 0.9%. For the kerogen II, the oil peak of the source rocks comes late with the Ro ratio of 1.0% with less quantity of the generation hydrocarbon than the kerogen I. For type III, it can mainly generate gas and reach the gas peak with the Ro ratio of 1.3%. In a word, the Lucaogou formation and Hongyanchi formation source rocks with high organic richness in Permian source rocks have well exploration prosp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ganic macerals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otential Permian source rocks southern Junggar Bas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斯湾盆地油气分布有序性及成藏富集主控因素
2
作者 王建君 翟光明 +1 位作者 李浩武 张宁宁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7-829,共13页
基于波斯湾盆地油气勘探实践成果和研究进展,以成藏组合为解剖单元,对油气分布的有序性及成藏富集主控因素开展分析。研究表明,该盆地以中阿拉伯次盆加瓦尔油田一带为中心,不同时代烃源岩生烃中心与富油气区带以顺时针同向旋转迁移;在... 基于波斯湾盆地油气勘探实践成果和研究进展,以成藏组合为解剖单元,对油气分布的有序性及成藏富集主控因素开展分析。研究表明,该盆地以中阿拉伯次盆加瓦尔油田一带为中心,不同时代烃源岩生烃中心与富油气区带以顺时针同向旋转迁移;在平面上总体呈现出“西油东气”、“盆地中心大油气田密集、边缘稀疏”有序分布的格局;垂向上油气系统复合及混源程度自西向东增大,与构造强度的“西弱东强”匹配良好,形成了“古生界富气、中生界富油、新生界油气均富集”的分布特征。波斯湾盆地油气大规模成藏富集和有序性分布主要受以下因素控制:(1)多套巨型烃源灶为近源成藏组合奠定了资源基础,侧向运移距离短的特点决定了油气富集于有效烃源岩展布区及附近;(2)台地区硬石膏盖层厚度小,但遭受的后期构造弱,良好的封盖性能使油气很难穿越盖层发生垂向浅层运聚;扎格罗斯造山带构造运动强烈,形成的冲断层和高角度裂缝沟通多套源储组合,但新近系Gachsaran组膏盐岩厚度大、塑性强,封盖性能普遍保持较好,盐下仍能形成大规模油气聚集;(3)各套成藏组合在烃源岩与储盖组合发育、烃源岩成熟生烃、圈闭形成等方面于时空上有序良好匹配,因此形成了丰富的多层系油气聚集。目前波斯湾盆地总体仍处于构造圈闭勘探阶段,有效烃源灶内的盐下远景圈闭依然为首选目标,中生界沉积相变化大的地区具备形成大规模岩性油气藏条件,深层古生界常规油气藏和下志留统Qusaiba段页岩气有较大的勘探潜力,有望成为未来重要的储量增长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东 波斯湾盆地 油气分布 有序性 烃源岩 成藏组合 硬石膏盖层 盐下 油气富集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断陷盆地全油气系统成藏动力场特征与有序分布模式——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为例
3
作者 庞宏 刘国勇 +6 位作者 贾承造 姜福杰 姜林 王建伟 马学峰 陈迪 陈君青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6-1151,共16页
中国东部断陷盆地广泛发育联合共生的页岩、致密和常规等类型的油气藏,且分布规律复杂。基于全油气系统理论和成藏动力场模式,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为例,通过典型油气藏剖析,判识不同类型油气藏动力学边界,划分油气动力场,研究不同动力... 中国东部断陷盆地广泛发育联合共生的页岩、致密和常规等类型的油气藏,且分布规律复杂。基于全油气系统理论和成藏动力场模式,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为例,通过典型油气藏剖析,判识不同类型油气藏动力学边界,划分油气动力场,研究不同动力场内油气成藏特征,建立全油气系统动力场演化控藏模式,阐明油气藏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南堡凹陷存在浮力成藏下限、油气成藏底限、源岩供烃底限3个动力学边界,形成自由、局限和束缚3个动力场。这3个动力场分别控制常规、致密和页岩3类油气藏自上而下的有序分布。浮力成藏下限对应的临界孔隙度、渗透率和孔喉半径分别为10.0%,1×10^(-3)μm^(2)和0.380μm;油气成藏底限的临界孔隙度和孔喉半径分别为2.0%和0.037μm;源岩供烃底限预测临界孔隙度为1.0%,对应的镜质体反射率(Ro)约为3.3%。不同地区成藏动力学边界存在差异,主要受岩性和地温梯度的影响,岩性越粗,地温梯度越低,浮力成藏下限越深。在东营组沉积末期主要发育自由动力场形成的常规油气藏;明化镇组沉积末期主要发育局限动力场形成的致密油气藏;现今在中-浅层主要发育油气动力场形成的常规油气藏,中-深层主要发育局限动力场形成的致密油气藏,深层束缚动力场在高柳地区和林雀次洼发育页岩油气藏。南堡凹陷林雀次洼—高柳地区从洼陷到盆地边缘呈现古近系-新近系全油气系统“页岩油气藏—致密油气藏—常规油气藏”序列分布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力成藏下限 油气成藏底限 源岩供烃底限 油气动力场 全油气系统 油气成藏动力学 南堡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非裂谷系油气成藏研究新进展与勘探启示
4
作者 史忠生 马峰 +5 位作者 庞文珠 陈彬滔 薛罗 代寒松 徐飞 马轮 《中国石油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8-169,共12页
中西非裂谷系发育众多含油气盆地,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通过对中西非裂谷系盆地走向与区域应力场方向对成盆控制作用、中西非裂谷系构造演化与烃源岩发育关系及不同方向裂谷盆地沉积充填与成藏模式的研究,展示了中西非裂谷系成盆、成烃... 中西非裂谷系发育众多含油气盆地,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通过对中西非裂谷系盆地走向与区域应力场方向对成盆控制作用、中西非裂谷系构造演化与烃源岩发育关系及不同方向裂谷盆地沉积充填与成藏模式的研究,展示了中西非裂谷系成盆、成烃、成藏最新研究进展,并通过对不同类型盆地成藏模式的研究与典型盆地勘探实践分析,明确了中西非裂谷系高效勘探做法及未来勘探领域与方向。研究表明:盆地走向与区域应力场方向控制了中西非裂谷系发育多期叠置裂谷与单一裂谷两类盆地,其中NW—SE向盆地发育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古近纪多期裂谷作用,形成“源下储上、源上成藏”主要成藏模式,NE—SW向盆地发育和保留早白垩世一期裂谷作用,形成下白垩统“源储一体、源内成藏”及下白垩统与基岩潜山构成的“源上储下、源下成藏”模式;中西非裂谷系不同的构造背景与地质演化过程决定了西非裂谷系发育上白垩统陆源海相烃源岩,中非裂谷系发育下白垩统陆相烃源岩,其厚层、优质、成熟烃源岩的发育,为中西非裂谷系油气富集提供了物质基础。Melut盆地勘探实践表明,快速锁定富油凹陷,围绕富油凹陷部署连片三维地震是海外油气项目实现高效勘探的关键,Termit、Melut等NW—SE向多期叠置裂谷盆地的源内成藏组合,Bongor、Doseo等NE—SW向单一裂谷盆地的源内岩性油藏及富油凹陷源外圈闭是中西非裂谷系未来勘探的重要领域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模式 富油凹陷 高效勘探 源外油藏 中西非裂谷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油气系统油气成藏动力判别与贡献量评价——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鲍李银 庞雄奇 +6 位作者 邹亮 陈宏飞 林昊 张婷 沈彬 王凯 王睿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67-1280,共14页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全油气系统包含常规油气藏、致密油气藏和页岩油气藏,其形成与分布受多动力场耦合作用的控制。通过统计分析和地质剖析等手段,系统研究了风城组3类油气藏的动力边界和运移动力贡献差异。基于1 024块常规...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全油气系统包含常规油气藏、致密油气藏和页岩油气藏,其形成与分布受多动力场耦合作用的控制。通过统计分析和地质剖析等手段,系统研究了风城组3类油气藏的动力边界和运移动力贡献差异。基于1 024块常规与非常规储层样品的物性测试、1 235组高压压汞实验和1 630块样品的热解分析开展研究,建立了孔隙度、渗透率和最大孔喉半径随埋深变化的定量关系模型,明确了浮力成藏下限(BHAD)、油气成藏底限(HADL)和源岩供烃底限(ASDL)的临界参数。BHAD对应埋深4 290.86 m(孔隙度8%,渗透率1×10^(-3)μm^(2),最大孔喉半径0.800μm),HADL对应埋深约8 000.00 m(孔隙度2%,最大孔喉半径0.025μm),ASDL对应埋深约10 000.00 m。通过“四分法”定量评价浮力、非浮力(毛细管压力差)、构造应力和流体溶蚀作用的贡献量,明确了常规油气藏(BHAD之上)油气运移动力以浮力主导,主要分布在凹陷边缘的三角洲平原相中。非常规油气藏(BHAD之下)油气运移动力以毛细管压力差和生排烃动力为主,主要分布在斜坡过渡带和凹陷中心,以三角洲前缘和浅湖-半深湖亚相为主。通过建立孔隙度-渗透率-埋深定量模型与“四分法”动力贡献量评价,深化了全油气系统成藏动力学理论,为准噶尔盆地及类似区域的常规-非常规油气资源协同勘探与高效开发提供了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力成藏下限 油气成藏底限 源岩供烃底限 油气运移动力 全油气系统 风城组 玛湖凹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洼陷带油气地质新认识与勘探突破 被引量:1
6
作者 段金宝 徐田武 +5 位作者 杨栋栋 姜振学 高永涛 王德波 李路 袁波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7-391,共15页
洼陷带作为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在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40余年的勘探历程中,其勘探面积占东濮凹陷的49%,但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仅占东濮凹陷的1%,呈现出“剩余资源大、探明储量少、有油流无高产、有发现难展开”的勘探困境。近年来,通过持续... 洼陷带作为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在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40余年的勘探历程中,其勘探面积占东濮凹陷的49%,但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仅占东濮凹陷的1%,呈现出“剩余资源大、探明储量少、有油流无高产、有发现难展开”的勘探困境。近年来,通过持续加强油气富集规律研究,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和分析化验资料,对东濮凹陷不同洼陷开展了烃源岩、源-储配置关系和成藏序列系统研究。研究表明:①厚度相对薄、有机质丰度相对高(总有机碳含量TOC>1%)的高效源岩是洼陷带的主要生油岩,打破了洼陷带普遍发育烃源岩的传统认识。②湖平面高频振荡,形成独特的砂、泥互层“千层饼”式沉积韵律,高效源岩与砂体叠置,近洼储层连片分布,打破了洼陷带泥岩发育而储层不发育的传统认识。③烃类充注和流体超压作为近洼成储的主控因素,极大地拓展了有效储层深度下限,打破了3500 m埋深是传统陆相碎屑岩“死亡界限”储层深度的固有认识。④洼陷带油气藏具有“接续成藏”的特点,打破了“水层之下无油气藏”的传统认识。基于上述创新认识,取得了“百方油流、千米含油层段、亿吨资源量”的重大突破,实现了东濮凹陷勘探由构造带向洼陷带的战略转移,落实了规模增储阵地,对渤海湾盆地洼陷带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源岩 有效储层 接续成藏 洼陷带 东濮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濮凹陷文留地区咸化湖盆沙三段油源特征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才俊 胡涛 +6 位作者 庞雄奇 肖惠译 胡耀 陈雨萱 郑定业 徐田武 姜福杰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91,共13页
中国广泛发育的陆相咸化湖盆已成为油气产能的主要贡献领域之一,但对含盐层系的油气成藏机理及模式研究相对薄弱。以东濮凹陷文留地区沙三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原油和烃源岩的色谱-质谱、单体烃碳同位素及流体包裹体等地化分析,对文留... 中国广泛发育的陆相咸化湖盆已成为油气产能的主要贡献领域之一,但对含盐层系的油气成藏机理及模式研究相对薄弱。以东濮凹陷文留地区沙三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原油和烃源岩的色谱-质谱、单体烃碳同位素及流体包裹体等地化分析,对文留地区的沙三段的油-源特征及成藏模式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1)文留地区沙河街组发育沙三上亚段、沙三中亚段、沙三下—沙四上亚段等多套优质烃源岩,烃源岩TOC为0.50%~6.79%、类型以Ⅱ型为主、现今正处于高—过成熟阶段,生烃潜力大;(2)沙三段原油组分主要以饱和烃为主,CPI接近于1.0,Pr/Ph为0.13~0.63,伽马蜡烷指数为0.50~1.00,单体碳同位素为-32‰~-28‰,油源主要来自沙三中亚段和沙三下—沙四上烃源岩;(3)文留地区沙三段油气成藏期主要为东营组沉积中晚期(31.0~22.0 Ma)和明化镇组沉积末期—现今(6.2~0 Ma),其中东营组沉积中晚期主要在隆起区富集形成构造、岩性类油气藏,明化镇组沉积末期—现今主要在斜坡带及近洼位置富集形成致密油气藏;(4)文留地区沙三段油气从浅到深呈现出常规-非常规有序分布的特征,常规油气藏主要形成并分布在浅层的构造隆起区,非常规油气藏主要形成并分布在斜坡带—洼陷中心的区域。研究结果对文留地区油气发现和勘探部署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咸化湖盆 沙河街组 油源特征 成藏模式 文留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中央坳陷二叠系烃源岩差异热演化及生烃特征对油气富集规律的影响
8
作者 韩杨 杨海波 +4 位作者 蒋文龙 杨皝 项威 郭文建 王韬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46,共12页
准噶尔盆地中央坳陷二叠系烃源岩是盆内最重要的油气来源,为梳理“源控”背景下的多相态油气成烃演化与富集规律,运用盆地模拟和实验分析技术,恢复了中央坳陷不同富烃凹陷区二叠系烃源岩热演化史、生烃史及成藏过程。研究表明:二叠系烃... 准噶尔盆地中央坳陷二叠系烃源岩是盆内最重要的油气来源,为梳理“源控”背景下的多相态油气成烃演化与富集规律,运用盆地模拟和实验分析技术,恢复了中央坳陷不同富烃凹陷区二叠系烃源岩热演化史、生烃史及成藏过程。研究表明:二叠系烃源岩在晚三叠世开始成熟,现今主体处于高成熟生凝析油气阶段,凹陷中心多已达到过成熟阶段;二叠系烃源岩生烃过程可分为持续充注成熟富油少气型、多期调整深埋高熟富气型、早期散失早成熟富油气型3种富集模式,烃产率峰值最高可达450 mg/g;玛湖凹陷致密油及页岩油、盆1井西—沙湾凹陷西环带三叠系常规油、东环带二叠系致密气、东道海子凹陷二叠系源内页岩气为研究区4个油气富集领域。研究结果可为该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热演化 油气成藏 二叠系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白垩系沙河子组超压形成机制及其演化特征
9
作者 陈红果 张凤奇 +3 位作者 江青春 刘红艳 孙立东 刘刚 《岩性油气藏》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14,共13页
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压力测试以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白垩系沙河子组现今超压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构造单元、不同岩性烃源岩超压的演化进行了定量恢复,并对超压贡献率进行了计算。研... 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压力测试以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白垩系沙河子组现今超压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构造单元、不同岩性烃源岩超压的演化进行了定量恢复,并对超压贡献率进行了计算。研究结果表明:①徐家围子断陷白垩系沙河子组现今为常压-弱超压系统,凸起区超压最大;烃源岩超压以生烃增压作用为主,其次为欠压实作用,而储层超压为烃源岩超压对其的超压传递造成,与断裂及背斜的形成和发育密切相关。②研究区沙河子组烃源岩超压主要为煤层和富有机质泥岩的生烃增压作用,通常煤层生烃增压贡献率最大,富有机质泥岩次之,贫有机质泥岩超压较低,而生烃凹陷及周缘富有机质泥岩生烃增压贡献率高于煤层;凹陷区烃源岩生烃增压贡献率高于斜坡带和凸起区。③研究区沙河子组超压的演化可分为3个阶段,白垩纪早—中期为缓慢增压阶段,烃源岩因欠压实作用和缓慢生烃作用产生超压,经沙河子组—营城组沉积期活动性断裂和背斜传递至储层,储层超压缓慢增长;白垩纪晚期为快速增压阶段,烃源岩大量生气,生烃增压作用和欠压实作用产生的超压持续传递,储层超压快速升高,该阶段造成的储层超压占现今总超压的90%;古近纪早期至今为保持稳定阶段,构造稳定,烃源岩的生烃增压作用和欠压实作用稳定,超压基本保持不变,储层超压稳定增长。④研究区沙河子组不同岩性地层超压的差异性演化控制着天然气的分布,源、储过剩压力差为油气运移提供了动力条件,贫有机质泥岩盖层为下覆储层提供了封闭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压 生烃增压 超压传递 欠压实 煤系烃源岩 沙河子组 白垩系 徐家围子断陷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顺北4号断裂带凝析气藏相态特征及差异富集主控因素
10
作者 任泓宇 张子轶 +3 位作者 肖重阳 谭涛 马冬晨 黄诗文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63,共8页
顺北4号断裂带位于顺托果勒低隆起中部,该条带油气藏类型为受断裂带控制的凝析气藏,内部凝析气藏相态特征具有明显的南北分异性,国内外同类型的油气藏较少,因此,对该条带的相态特征及造成其差异性分布的主控因素进行深入研究能为同类型... 顺北4号断裂带位于顺托果勒低隆起中部,该条带油气藏类型为受断裂带控制的凝析气藏,内部凝析气藏相态特征具有明显的南北分异性,国内外同类型的油气藏较少,因此,对该条带的相态特征及造成其差异性分布的主控因素进行深入研究能为同类型凝析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借鉴。研究利用PVT(压力—容积—温度)高压物性实验分析、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流体包裹体分析测试等技术手段,综合研究得出相关认识。研究结果表明:顺北4号断裂带原油整体为低凝固点、低含硫、中—高含蜡的轻质油;天然气甲烷摩尔分数、气油比、天然气干燥系数、CO_(2)摩尔分数在段内呈现差异性分布特征;通过PVT实验分析油气藏类型为凝析气藏,地露压差较大,属于未饱和油藏,北段的临界温度、临界压力明显高于中、南段,由北向南存在递减趋势;从烃源岩和成藏的角度分析,认为顺北4号断裂带凝析气藏差异富集的主控因素为多源供烃和多期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北油田 油气成藏 凝析气藏 油气藏相态 烃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T112井盐下马家沟组成烃生物特征及其油气指示
11
作者 张怡诺 张东东 +6 位作者 魏柳斌 刘文汇 师平平 王晓锋 张倩 李忆宁 金智成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3-605,共13页
近年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不断取得天然气勘探突破,且天然气藏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自生自储,但对马家沟组低有机质丰度、高热演化的碳酸盐岩烃源评价尚存争议。成烃生物研究可为马家沟组烃源的成烃潜力与成源环境提供新角度和... 近年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不断取得天然气勘探突破,且天然气藏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自生自储,但对马家沟组低有机质丰度、高热演化的碳酸盐岩烃源评价尚存争议。成烃生物研究可为马家沟组烃源的成烃潜力与成源环境提供新角度和新方法。选取鄂尔多斯盆地T112井马家沟组岩心样品,运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及地球化学测试手段展开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马家沟组成烃生物类型多样,纵向分布有差异,主要包括浮游藻类、底栖藻类、动物有机碎屑体和矿物沥青基质;各段成烃生物组合不同,马五段含较多浮游藻类,马四段以底栖藻类为主,马三段有机质多以矿物沥青基质形式存在。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马三段和马五段TOC较高,有机碳同位素组成变化小;马三段碳氧同位素整体较轻。综合分析表明马三段和马五段沉积环境有利于成烃生物发育,其TOC高与浮游藻类相关,同时咸化环境、陆源输入和局限海沉积相是马三段和马五段浮游生物发育的主控条件,且该层段无机碳同位素负漂指示马家沟组曾发生大规模生烃作用,表明其碳酸盐岩层系可作为有效烃源供给油气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烃生物 碳酸盐岩 烃源评价 马家沟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东部石钱滩凹陷石炭系石钱滩组烃源岩特征及资源潜力
12
作者 李振明 贾存善 +5 位作者 王斌 宋振响 邱岐 王继远 徐陈杰 崔钰瑶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5-126,共12页
准噶尔盆地东部石钱滩凹陷多口钻井试获工业油气流,展现出良好的勘探潜力。基于全岩有机岩石学特征、热解参数、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等,对准噶尔盆地东部石钱滩凹陷石炭系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丰度、成熟度及沉积环境与母质来源进行了分析... 准噶尔盆地东部石钱滩凹陷多口钻井试获工业油气流,展现出良好的勘探潜力。基于全岩有机岩石学特征、热解参数、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等,对准噶尔盆地东部石钱滩凹陷石炭系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丰度、成熟度及沉积环境与母质来源进行了分析,并通过生烃模拟实验对其生烃潜力进行了评价,明确了有效烃源岩发育的控制因素,圈定规模烃源灶的展布范围,并量化其资源规模。研究结果表明:(1)准噶尔盆地石钱滩凹陷石炭系石钱滩组烃源岩干酪根显微组分以镜质组和惰质组为主,热解参数和稳定碳同位素具有Ⅱ—Ⅲ型特征;有机质丰度较高,热解TOC平均值为2.79%,生烃潜量平均值为0.96 mg/g,Ro为0.70%~1.66%,整体均进入生烃门限,深洼区达到凝析油—湿气阶段;凹陷边缘沉积于弱还原—弱氧化的淡水环境,生烃母质以高等植物为主,而凹陷中心则为还原的偏咸水环境,生烃母质以高等植物及水生生物混合母质输入为主。(2)受控于原始样品成熟度和品质,半封闭体系下石钱滩组烃源岩烃产率比以往研究成果偏低,结合干酪根生烃理论,认为烃源岩原始生油产率高峰值约150 mg/(g·TOC),原始生气产率高峰值约250 mg/(g·TOC)。(3)构造活动及沉积背景控制了有效烃源岩的发育及分布,凹陷中心烃源岩厚度可达500 m,TOC可达3.0%。凹陷中心生油强度可达500×10^(4)t/km^(2)或以上,生气强度可达150×10^(8)m^(3)/km^(2)或以上。石钱滩组石油原地资源量约6600×10^(4)t,天然气原地资源量约730×10^(8)m^(3),具备形成中型油气田的资源潜力,是准噶尔盆地东部石炭系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和接替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生烃模拟实验 沉积环境 构造运动 母质来源 生烃潜力 石钱滩组 石炭系 石钱滩凹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咸水湖相烃源岩热演化过程中排出油和滞留油分子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13
作者 钟鸣宇 徐建永 +5 位作者 徐耀辉 刘岩 李威 畅厚鹏 王豫昌 李阳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4-146,共13页
为了探究不同热演化阶段的咸水湖相烃源岩排出油和滞留油生物标志化合物演化规律及其指示意义,选取渤海湾盆地辽中北洼沙一段咸水湖相烃源岩样品开展多路分段式热压生排烃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研究区咸水湖相烃源岩在R_o为0.56%时已有少... 为了探究不同热演化阶段的咸水湖相烃源岩排出油和滞留油生物标志化合物演化规律及其指示意义,选取渤海湾盆地辽中北洼沙一段咸水湖相烃源岩样品开展多路分段式热压生排烃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研究区咸水湖相烃源岩在R_o为0.56%时已有少量液态烃生成,具有早期生油特点。随着热演化程度的升高,在高成熟阶段轻烃的占比明显增大。成熟度指标中的∑三环萜烷/17α-藿烷和C_(30)莫烷/C_(30)藿烷在滞留油的成熟至高熟阶段,可作为判断成熟度的可靠参数,在排出油中变化较小;沉积环境与母质来源判别指标中的C_(26)TT/C_(25)TT、C_(35)/(C_(31)-C_(35))升藿烷、(nC_(21)+nC_(22))/(nC_(28)+nC_(29))与C_(27)/C_(29)规则甾烷,在排出油中相对稳定,但在滞留油中变化较大。对比发现,排出油与滞留油的成熟度、沉积环境与母质来源参数的演化规律存在一定差异性,排出油中指示沉积环境和母质来源的生标参数的可靠性较高,而滞留油中指示成熟度的参数的可靠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出油 滞留油 分子地球化学特征 咸水湖相烃源岩 热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文轨道周期驱动下的南海渐新世海相烃源岩发育控制因素
14
作者 徐恩泽 张尚锋 +3 位作者 王雅宁 朱锐 梁建昊 张泽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33-1350,共18页
重点探讨了南海北部渐新世天文轨道强迫气候变化对海平面和沉积速率的控制,进而影响有机质的生成与保存。利用研究区L9、C6、Y9等钻井自然伽马测井、孢粉、有孔虫和有机质数据,运用旋回地层学分析方法,以揭示天文轨道周期对烃源岩发育... 重点探讨了南海北部渐新世天文轨道强迫气候变化对海平面和沉积速率的控制,进而影响有机质的生成与保存。利用研究区L9、C6、Y9等钻井自然伽马测井、孢粉、有孔虫和有机质数据,运用旋回地层学分析方法,以揭示天文轨道周期对烃源岩发育的控制机制。在南海北部地区识别出2.4 Ma超长偏心率及1.2 Ma长斜率周期。认为偏心率和斜率高值时期,气候温暖湿润,海平面处于高位,生物生产力提高,沉积环境还原性增强,有利于有机质堆积保存,有机质丰度介于1.5%~4%之间,其中无定形有机质含量增加14.2%;在偏心率和斜率低值时期,气候寒冷干燥,海平面处于低位,生物生产力降低,沉积环境氧化性增强,有机质丰度介于0.3%~1.5%之间,其中煤质有机质组分占比为66.4%~95.1%;且研究发现沉积速率小于9 cm/ka时,有机质丰度达3.5%,沉积速率大于12 cm/ka时,有机质丰度为0.3%~0.7%;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总结出天文周期控制下渐新世南海北部海相烃源岩的发育模式,有助于预测优质烃源岩的时空分布规律,为深时深地油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渐新世 天文轨道驱动 烃源岩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不同岩相泥质烃源岩品质与含油性特征——以J10025井为例
15
作者 何晋译 冷筠滢 +4 位作者 何文军 李志明 刘得光 杨森 李楚雄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6-620,共15页
不同岩相泥质烃源岩品质与含油性特征研究可为揭示页岩油富集规律及预测甜点提供重要依据。选取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J10025井二叠系芦草沟组57块泥岩样品,通过X射线衍射、薄片观察、岩石热解、有机岩石学、镜质体反射率、多温阶热解... 不同岩相泥质烃源岩品质与含油性特征研究可为揭示页岩油富集规律及预测甜点提供重要依据。选取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J10025井二叠系芦草沟组57块泥岩样品,通过X射线衍射、薄片观察、岩石热解、有机岩石学、镜质体反射率、多温阶热解等综合分析,在岩相划分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不同岩相泥质烃源岩品质与含油性特征。结果表明,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主要发育块状长英质泥岩、块状灰质泥岩、块状云质泥岩、纹层状长英质泥岩、纹层状含灰质泥岩、纹层状灰质泥岩和纹层状云质泥岩7类岩相。不同岩相泥质烃源岩品质差异明显,其中块状长英质泥岩和块状灰质泥岩品质较差,块状云质泥岩品质中等,纹层状长英质泥岩品质较好,而纹层状含灰质泥岩、纹层状灰质泥岩和纹层状云质泥岩为优质烃源岩。块状云质泥岩含油性和可动性相对较好,是相对有利的页岩油甜点岩相。J10025井大约在3500~3570 m和3700~3750 m深度区间存在含油性较好的泥岩,但整体可动性差,制约了泥岩类页岩油甜点的发育。影响泥岩含油性与可动性的主要因素包括生烃能力、排烃效率与TOC含量。游离烃含量明显受控于泥岩的生烃能力,而泥岩普遍发生的高效排烃直接导致游离油含量减少;同时,高TOC含量导致大量吸附油的存在,制约了页岩油的可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岩相 烃源岩品质 含油性 芦草沟组 吉木萨尔凹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缘渐进式裂陷控制烃源岩差异分布
16
作者 张功成 封从军 +6 位作者 陈莹 曾清波 杨东升 郭帅 焦保程 姚兴宗 葛艳龙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44,共18页
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是中国海域油气勘探重要的地区之一。然而对该区相邻盆地成盆机制、湖相及煤型烃源岩有利区分布及油气成藏机制等方面认识不清。以年代地层与生物地层格架建立为基础,对南海北部深水区古近系地层展布和结构进行了对... 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是中国海域油气勘探重要的地区之一。然而对该区相邻盆地成盆机制、湖相及煤型烃源岩有利区分布及油气成藏机制等方面认识不清。以年代地层与生物地层格架建立为基础,对南海北部深水区古近系地层展布和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差异成盆机制和烃源岩发育机制,进一步探讨了南海北部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表明:(1)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古近纪构造演化具东早西晚渐进式裂陷特征,珠江口盆地早中始新世处于区域断陷、晚始新—早渐新世主体处于断拗、晚渐新世处于拗陷阶段,琼东南盆地始新世处于初始断陷、早渐新世处于断陷、晚渐新世处于断拗演化阶段。(2)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湖相烃源岩发育于早中始新世,强断深凹为半深湖—深湖烃源岩提供了有利的发育条件。同时,受断-拆作用控制宽缓斜坡带发育规模外浅湖相烃源岩;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湖相烃源岩发育晚于珠江口盆地,零星发育岭头组断陷湖盆。(3)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煤型烃源岩主要发育于晚始新世,主要分布于凹陷中部和白云东洼的洼槽区;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煤型烃源岩主要发育于早渐新世,形成3个中小规模煤系(扇)三角洲带。(4)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湖相烃源灶凹陷内,原油成藏过程中深入烃源岩内的输导砂体具有“泵吸”效应,凹陷内断层的“脆韧二元性”特征控制了原油垂向运移顶板层位;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煤型烃源岩发育区内,超压和优势断面汇聚脊构成“砂-断”接力天然气近源高效成藏模式。研究成果为南海北部深水区的不同类型与分布下的烃源岩贡献的油气类型提供勘探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区 南海北部 渐进式裂陷 湖相烃源岩 煤型烃源岩 油气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布亚盆地成烃演化及烃源岩控藏作用
17
作者 谢睿 林小云 +1 位作者 刘建 卢艺静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3-106,共14页
巴布亚盆地中新生界烃源岩的时空展布、有机质类型和成熟演化的不同造成油气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结果表明:①巴布亚盆地西北部主要发育中生界烃源岩,侏罗系烃源岩于巴布亚褶皱带东段和西段进入高成熟演化阶段,在巴布亚褶皱带中段和弗... 巴布亚盆地中新生界烃源岩的时空展布、有机质类型和成熟演化的不同造成油气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结果表明:①巴布亚盆地西北部主要发育中生界烃源岩,侏罗系烃源岩于巴布亚褶皱带东段和西段进入高成熟演化阶段,在巴布亚褶皱带中段和弗莱台地进入生油高峰阶段,下白垩统烃源岩于巴布亚褶皱带和弗莱台地北缘进入生油高峰阶段;②盆地东南部主要发育新生界烃源岩,主力生烃灶主要分布在奥雷凹陷的滨—浅海区域,中新统烃源岩具有成熟时间晚、成熟度高的特点,上新统烃源岩整体未达到成熟阶段;③巴布亚褶皱带受烃源岩成熟演化控制较为明显,其中段和西段以侏罗系烃源岩供烃为主,东段以白垩系烃源岩供烃为主,东西段由于下覆高成熟演化阶段烃源岩持续供烃,均发育成熟气藏和凝析气藏,中段侏罗系烃源岩正处于生油高峰,且以Ⅱ型干酪根为主,主要发育正常油藏;④弗莱台地与巴布亚湾的油气分布受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和成熟演化共同控制,弗莱台地油气来源为中生界烃源岩混合供烃,其北缘油气类型与巴布亚褶皱带中西段相似,其南部斜坡带油气则更多的由白垩系烃源岩供给,巴布亚湾地区由于供烃层位不同,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和成熟演化存在差异,同时发育新生界成熟气藏和生物气藏,成熟油气的主要来源是中新统烃源岩,生物气的主要来源是上新统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烃演化 生烃潜力 原油类型 控藏作用 巴布亚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湖凹陷玛中构造带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生气潜力及成藏条件
18
作者 刘冠伯 陈世加 +2 位作者 李世宏 邹阳 李勇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3-96,共14页
玛湖凹陷玛中构造带深层—超深层的油气勘探逐步成为了准噶尔盆地的热点领域。基于岩心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数据和高温热模拟实验,系统剖析了玛湖凹陷玛中构造带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TOC)、生烃潜量(S_(1)+S_(2))、氢指数(HI... 玛湖凹陷玛中构造带深层—超深层的油气勘探逐步成为了准噶尔盆地的热点领域。基于岩心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数据和高温热模拟实验,系统剖析了玛湖凹陷玛中构造带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TOC)、生烃潜量(S_(1)+S_(2))、氢指数(HI)等指标,估算了烃源岩生烃转化率与生气潜力。研究结果表明:①玛中构造带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TOC平均值为1.2%,S_(1)+S_(2)平均值为5.6 mg/g,氢指数HI平均值为380 mg/g,有机质生烃转化率高达90%,以生油为主,累计产油率为829 mg/g,高—过成熟阶段累计产气率为40 mL/g,生气量较低,仅占总生烃量的4.3%。②玛湖与玛北背斜构造定型期早于风城组烃源岩的主生排烃期,储层物性差,油气充注强度弱。③玛湖背斜烃源岩埋深普遍大于6000 m(Ro大于1.6%),生烃基本停滞,且缺乏原油裂解成气的温压条件,气源供给不足,不具备形成规模气藏的物质基础;玛北背斜埋藏相对较浅,周缘烃源岩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Ro为1.0%~1.5%),具备形成致密轻质油藏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生烃转化率 生气潜力 风城组 二叠系 玛湖背斜 玛中构造带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简阳地区须家河组断缝体油气成藏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曦冉 曹脊翔 +3 位作者 肖伯夷 曾琪 王锦西 李唐律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9,共12页
四川盆地简阳地区须家河组的天然气富集在断缝体储层中。断缝体储层是指由断层破碎带及多种非均质裂缝共同构成的特殊储集体,在简阳地区须家河组中展现出规模化的发育特征。本文利用薄片鉴定、测井成像及地震属性分析等技术,对简阳地区... 四川盆地简阳地区须家河组的天然气富集在断缝体储层中。断缝体储层是指由断层破碎带及多种非均质裂缝共同构成的特殊储集体,在简阳地区须家河组中展现出规模化的发育特征。本文利用薄片鉴定、测井成像及地震属性分析等技术,对简阳地区的断缝体油气成藏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研究区存在海陆两相优质烃源岩双源供烃的特点。断缝型储层中蕴含着丰富的次生溶蚀孔隙、构造裂缝、粒间杂基溶解形成的孔隙以及微裂缝等多种孔隙类型;这些孔隙提升了储集性能。深大断裂断穿须家河组并向下连接至深部烃源岩,深层油气源岩与储层通过断缝实现了有效连通,油气能够在断裂系统内实现垂直或水平方向的迁移,并最终汇聚在渗透性优良的断缝体内部。上覆的油页岩和泥岩等封闭性盖层为储层提供了有效的封闭保护,周边的泥岩及致密砂岩则构成了侧向屏障,协同造就稳定的断缝体油藏。针对特殊储集体断缝体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为简阳地区下一步的勘探开发提供思路,而且可以为其他致密储层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阳地区 断缝体 须家河组 双源供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非毛塞几比盆地近海白垩系阿尔布阶-土伦阶油-源对比 被引量:1
20
作者 詹鑫 《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5-210,共16页
长期以来,对西北非毛塞几比盆地白垩系主力烃源岩层系的认识不清,本次研究旨在明确毛塞几比盆地白垩系阿尔布阶-土伦阶主力烃源岩并建立成藏模式,为盆地油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岩石热解、气相色谱-质谱/同位素比值质谱联用等方法,... 长期以来,对西北非毛塞几比盆地白垩系主力烃源岩层系的认识不清,本次研究旨在明确毛塞几比盆地白垩系阿尔布阶-土伦阶主力烃源岩并建立成藏模式,为盆地油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岩石热解、气相色谱-质谱/同位素比值质谱联用等方法,对该盆地塞内加尔近海陆架边缘Z-1井和X-1井不同深度的白垩系阿尔布阶、塞诺曼阶、土伦阶原油和烃源岩样品,进行系统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及化学计量学分析。烃源岩精细评价结果表明,斜坡带土伦阶烃源岩品质以极好为主,塞诺曼阶与阿尔布阶烃源岩品质好-极好,其泥岩、砂质泥岩、石灰岩都是品质好烃源岩;缓坡带阿尔布阶烃源岩品质差异较大,在中-极好之间。依据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共划分出6个族群IA-C及IIA-C,并根据油-源以及油-油对比结果,建立了2类油气成藏模式。其中,Z-1井原油和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油-源对比结果显示,该井为台地边缘外凹陷“自生自储”油气成藏模式;油-油对比结果与交替最小二乘法逆卷积计算结果表明,X-1井为台地边缘内凹陷“自生自储”油气成藏模式。本文创新运用交替最小二乘法逆卷积算法,首次量化了盆地内阿尔布阶、塞诺曼阶、土伦阶烃源岩对储层油气的贡献,明确了盆地主力烃源岩及油气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油气成藏 化学计量学 油-源对比 阿尔布阶-土伦阶 白垩系 毛塞几比盆地 西北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