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8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velopments and prospects of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technology in underground metal mines in China 被引量:24
1
作者 LIU Jian-po SI Ying-tao +2 位作者 WEI Deng-cheng SHI Hong-xu WANG Re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10期3074-3098,共25页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technolog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echnique to assess stability of rock mass in metal mines.Due to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underground metal mines in China,including the high tectonic s...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technolog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echnique to assess stability of rock mass in metal mines.Due to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underground metal mines in China,including the high tectonic stress,irregular shape and existence of ore body,and complex mining methods,the application of microseismic technology is more diverse in China compared to other countries,and is more challenging than in other underground structures such as tunnels,hydropower stations and coal mines.Apart from assessing rock mass stability and ground pressure hazards induced by mining process,blasting,water inrush and large scale goaf,microseismic technology is also used to monitor illegal mining,and track personnel location during rescue work.Moreover,microseismic data have been used to optimize mining parameters in some metal mines.The technology is increasingly used to investigate cracking mechanism in the design of rock mass supports.In this paper,the application,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related achievements of microseismic technology in underground metal mines in China are summarized.By considering underground min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zation,automation and intelligentization,future studies should focus on intelligent microseismic data processing method,e.g.,signal identification of microseismic and precise location algorithm,and on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microseismic equipment.In addition,integrated monitoring and collaborative analysis for rock mass response caused by mining disturbance will have good prospect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derground metal mine microseismic safety management rock mass stability disaster warning integrated monitor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ormation mechanism of rockburst in deep tunnel adjacent to faults:Implication from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被引量:13
2
作者 CHEN Yi-yi XIAO Pei-wei +3 位作者 LI Peng ZHOU Xiang LIANG Zheng-zhao XU Nu-we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12期4035-4050,共16页
Rockbursts were frequently encounter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deeply buried tunnels at the Jinping-II hydropower station, Southwest China. In those cases, the existence of large structural planes, such as faults, was ... Rockbursts were frequently encounter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deeply buried tunnels at the Jinping-II hydropower station, Southwest China. In those cases, the existence of large structural planes, such as faults, was usually observed near the excavation boundarie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11·28” rockburst, which was a typical rockburst and occurred in a drainage tunnel under a deep burial depth, high in-situ stress state and complex geological conditions, has been difficult to explain. Realistic failure process analysis(RFPA3D) software was adopted to numerically simulate the whole failure process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mass around the tunnel subjected to excavati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coustic emission derived from numerical simulation contributed to explaining the mechanical responses of the process. Analyses of the stress, safety reserve coefficient and damage degree were performed to reveal the effect of faults on the formation of rockbursts in the deep tunnel. The existence of faults results in the formation of stress anomaly areas between the tunnel and the fault. The surrounding rock mass failure propagates toward the fault from the initial failure, to different degrees. The relative positions and angles of faults play significant roles in the extent and development of surrounding rock mass failure, respectively. The increase in the lateral stress coefficient leads to the aggravation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mass damage, especially in the roof and floor of the tunnel. Moreover, as the rock strength-stress ratio increases, the failure mode of the near-fault tunnel gradually changes from the stress-controlled type to the compound-controlled type. These findings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results and field observations, which was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tunnel excavation affected by faults. The achievements of this study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analysis of the failure mechanisms of similar deep tunn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ar-fault tunnel ROCKBURST numerical simulation formation mechanism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scrimination of mining microseismic events and blasts using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and original waveform 被引量:23
3
作者 DONG Long-jun TANG Zheng +2 位作者 LI Xi-bing CHEN Yong-chao XUE Jin-chu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10期3078-3089,共12页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system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methods for deep mining geo-stress monitoring.The principle of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system is to analyze the mechanical parameters contained in microseismic ev...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system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methods for deep mining geo-stress monitoring.The principle of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system is to analyze the mechanical parameters contained in microseismic events for providing accurate information of rockmass.The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of microseismic events and blasts determines the timeliness and accuracy of early warning of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technology.An image identification model based on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is established in this paper for the seismic waveforms of microseismic events and blasts.Firstly,the training set,test set,and validation set are collected,which are composed of 5250,1500,and 750 seismic waveforms of microseismic events and blasts,respectively.The classified data sets are preprocessed and input into the constructed CNN in CPU mode for training.Results show that the accuracies of microseismic events and blasts are 99.46%and 99.33%in the test set,respectively.The accuracies of microseismic events and blasts are 100%and 98.13%in the validation set,respectively.The proposed method gives superior performance when compared with existed methods.The accuracies of models using logistic regression an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based on the same data set are 54.43%and 67.9%in the test set,respectively.Then,the ROC curves of the three models are obtained and compared,which show that the CNN gives an absolute advantage in this classification model when the original seismic waveform are used in training the model.It not only decreases the influence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experience,but also removes the errors induced by source and waveform parameters.It is proved that the established discriminant method improves the efficiency and accuracy of microseismic data processing for monitoring rock instability and seismi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waveform classification microseismic events BLASTS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seismic b-value associated with rock mass large deformation in underground powerhouse caverns at different stress levels 被引量:13
4
作者 LI Biao DING Quan-fu +3 位作者 XU Nu-wen DAI Feng XU Yuan QU Hong-lue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2期693-711,共19页
Rock mass large deformation in underground powerhouse caverns has been a severe hazard in hydropower engineering in Southwest China.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rock mass large deformation,a sequence of fractures was gen... Rock mass large deformation in underground powerhouse caverns has been a severe hazard in hydropower engineering in Southwest China.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rock mass large deformation,a sequence of fractures was generated that can be monitored using microseismic(MS)monitoring techniques.Two MS monitoring systems were established in two typical underground powerhouse caverns featuring distinct geostress levels.The MS b-values associated with rock mass large deformation and their temporal variation are analys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S bvalue in course of rock mass deformation was less than 1.0 in the underground powerhouse caverns at a high stress level while larger than 1.5 at a low stress level.Prior to the rock mass deformation,the MS b-values derived from both the high-stress and low-stress underground powerhouse caverns show an incremental decrease over 10%within 10 d.The results contribute to understanding the fract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MS sources associated with rock mass large deformation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early warning of rock mass large deformation in underground powerhouse caver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derground powerhouse caverns rock mass large deformation stress level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bvalu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厚砂岩下采动覆岩裂隙场及微震时空演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谭毅 张少普 +5 位作者 何满潮 郭文兵 丁国利 王宇 程浩 李辉 《矿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85,共16页
采动覆岩裂隙演化高度及分布形态是顶板水害防治重要参数之一。以内蒙古某矿3105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基于数值模拟、分形几何理论及微震事件三维空间分析明晰采动覆岩裂隙场及微震时空演化规律。结果如下:(1)采动覆岩裂隙场呈现“裂隙产生... 采动覆岩裂隙演化高度及分布形态是顶板水害防治重要参数之一。以内蒙古某矿3105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基于数值模拟、分形几何理论及微震事件三维空间分析明晰采动覆岩裂隙场及微震时空演化规律。结果如下:(1)采动覆岩裂隙场呈现“裂隙产生-发育演化-局部压实-周期扩展-大部压实”动态演化规律,采动裂隙网络场发育、扩展、穿透演化分形特征;(2)阐明了采动覆岩失稳破断、运移与微震事件局部“高频次-大能量”集中区时空演化规律,“高频次-大能量”与“低频次-小能量”集中区呈现周期分布,同工作面周期来压特征相吻合,微震事件集中区发生位置普遍超前工作面80~120 m;(3)数值模拟采动覆岩裂隙演化高度与微震监测所得结果基本一致;(4)倾向高位岩层微震事件“高频次-大能量”与“低频次-小能量”集中区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类马鞍形”分布,走向高位岩层微震事件能量集中区呈现“椭球状”分布,数量集中区呈现“条带状”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震监测 数值模拟 采动覆岩 裂隙场演化 分形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位巷与工作面进回风巷联合卸压的坚硬顶板防冲技术研究
6
作者 谭云亮 任文涛 +6 位作者 李青海 殷鹏涛 张修峰 王子郡 陈洋 胡善超 李占海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81,共17页
深埋特厚煤层开采后高位坚硬顶板失稳造成强矿压现象突显,严重威胁矿井安全生产。为探究新型卸压防冲方案,以新巨龙煤矿8302工作面为研究背景,提出了高位巷与工作面进回风巷联合爆破卸压防冲方案。通过理论分析、物理模拟和数值计算相... 深埋特厚煤层开采后高位坚硬顶板失稳造成强矿压现象突显,严重威胁矿井安全生产。为探究新型卸压防冲方案,以新巨龙煤矿8302工作面为研究背景,提出了高位巷与工作面进回风巷联合爆破卸压防冲方案。通过理论分析、物理模拟和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高位巷爆破与进回风巷爆破协同卸压原理,揭示了高位巷爆破卸压对于坚硬顶板的破断失稳机制,明确了高位巷爆破对于煤层应力场演化特征。针对现场工况条件,设计并实践了高位巷与进回风巷联合爆破卸压及监测方案,取得了显著的卸压效果。结果表明:①高位巷与进回风巷联合卸压,弱化了覆岩结构,使其产生大量裂隙,破坏了其连续性,降低了覆岩承载能力。②高位巷爆破使高位关键岩层初次垮落步距由144 m减小为84 m,周期垮落步距由24~30 m减小为12~24 m。煤层垂直应力由18.1~18.3 MPa减小至16.2~18.0 MPa,最大降幅11.47%,改善了工作面应力分布状况。③设计了8302工作面进回风巷与高位巷联合爆破卸压方案。并从进回风巷表面变形、覆岩应力、顶板深部位移等方面制定了监测方案。④现场工程实践表明:104 J及以上的微震能量事件降幅64.3%,微震事件由改性前的“低频高能”逐渐向改性后的“高频低能”转化。联合爆破卸压后,围岩变形、钻孔应力及锚杆索受力对断层及不规则采空区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而在进入正常阶段后,围岩稳定性得到改善,联合爆破卸压效果显著。为解决大采高坚硬顶板引发的强矿压显现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及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坚硬覆岩 联合爆破 冲击地压 卸压释能 微震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储层天然裂缝对水力压裂改造效果的影响——以松辽盆地古龙凹陷青山口组页岩为例
7
作者 王团 赵海波 +3 位作者 杨志会 张晟瑞 任朝发 唐晓花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224,共12页
页岩储层同时发育高角度天然裂缝和水平页理缝,对水力压裂人工裂缝扩展和压裂施工具有很大影响。为明确天然裂缝与人工裂缝间的相互作用,首先,通过岩心及野外露头观察、电成像测井识别和地震属性预测,明确了天然裂缝发育特征;然后,依托... 页岩储层同时发育高角度天然裂缝和水平页理缝,对水力压裂人工裂缝扩展和压裂施工具有很大影响。为明确天然裂缝与人工裂缝间的相互作用,首先,通过岩心及野外露头观察、电成像测井识别和地震属性预测,明确了天然裂缝发育特征;然后,依托井中微地震监测技术,结合压裂施工参数变化特征,综合分析天然裂缝对人工裂缝扩展规律及压裂施工的影响。实例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状天然裂缝对水力压裂改造效果影响存在差异,高角度天然裂缝容易产生压裂段间重复改造、套管变形、套管损坏等压裂施工异常,对人工裂缝扩展规律的影响随走向不同发生变化,其中东西向天然裂缝具有促进作用、南北向天然裂缝具有阻挡作用、北东/北西向天然裂缝具有转向作用;水平页理缝使得人工裂缝先横向破裂和延伸再往上、下扩展,人工裂缝总体表现为“扩展不高、延伸不远”,施工压力一直在高位区间震荡,容易引发砂堵。研究结果可为后续水平井轨迹设计及水力压裂施工参数优化调整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储层 水平页理缝 微地震监测 水力压裂 人工裂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震时空流图的冲击地压危险区域预测方法
8
作者 曹安业 刘亚鹏 +2 位作者 汪子琨 杨旭 牛强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5-82,共8页
微震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与煤矿冲击地压强度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基于机器学习的微震数据预测方法及可视化呈现是冲击地压监测预警的重要技术手段,但目前存在无法有效预测危险区域移动轨迹、微震数据时空协同可视化困难、数据堆叠难以显示... 微震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与煤矿冲击地压强度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基于机器学习的微震数据预测方法及可视化呈现是冲击地压监测预警的重要技术手段,但目前存在无法有效预测危险区域移动轨迹、微震数据时空协同可视化困难、数据堆叠难以显示等问题。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微震时空流图的冲击地压危险区域预测方法。在该方法的数据预处理模块,采用二维核密度估计法将离散的微震数据进行连续表示,并构建核密度热力图反映微震数据空间聚集程度;在时空流图构建模块,改进引力模型以提取微震数据时空特征,采用箭头对时空流移动方向进行可视化效果呈现;在危险区域预测模块,利用K-means聚类算法优化可视化结果。采用内蒙古某矿2215工作面和陕西某矿4106工作面微震数据,分别针对断层和采空区的冲击地压危险区域进行预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准确预测冲击地压危险区域的转移方向,采用K-means聚类算法后微震时空流图中箭头数量优化率分别为77.27%,87.5%,可视化效果更加简洁、直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冲击地压 微震监测 危险区域预测 时空协同可视化 时空流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煤系气水平井多簇射孔分段压裂参数优化——以准噶尔盆地侏罗系白家海地区为例
9
作者 王波 金成洪 +3 位作者 刘江 王志威 李申建 盛茂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6-93,共8页
【目的】水平井多簇射孔分段压裂已成为深层煤系气效益开发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深层煤特有的岩石力学性质、储层滤失特性和微裂缝发育特征与非常规页岩、致密砂岩及浅层煤等差异显著,现有压裂经验无法照搬,需要开展针对性压裂参数优... 【目的】水平井多簇射孔分段压裂已成为深层煤系气效益开发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深层煤特有的岩石力学性质、储层滤失特性和微裂缝发育特征与非常规页岩、致密砂岩及浅层煤等差异显著,现有压裂经验无法照搬,需要开展针对性压裂参数优化研究。【方法】以准噶尔盆地白家海地区深层煤系气储层为对象,建立了顶底板-夹矸-煤复合地质构造的水平井多簇射孔分段压裂模型,模型考虑煤的层理、割理对裂缝扩展和储层滤失的影响,利用小压测试数据对储层关键参数进行修正,综合表征深层煤系气储层的物理力学特性。建立了多目标条件下最优泵注参数组合设计方法,获微地震监测数据验证。【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变黏滑溜水体系相较低黏滑溜水体系、冻胶体系更适合深层煤系气压裂,兼具缝长、缝宽和裂缝均衡性的优势;获得目标区块压裂最优参数组合:3簇+簇间距19 m+每米加砂量2.8 m3+排量16 m3/min。试验井微地震监测结果表明,优化后裂缝半长和改造体积分别增加了57.2%和12.3%。对隔层遮挡严重的深层煤系储层,裂缝在缝高方向通常难以突破,因此,需要提高缝长和缝宽。增大砂量和排量可以显著提高缝长和缝宽,是提升改造效果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煤系气 水力压裂 准噶尔盆地 参数优化 数值模拟 微地震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顶板水平井分段水力压裂微震监测与评价
10
作者 李全贵 彭淑悦 +5 位作者 梁运培 李文禧 钱亚楠 程春晖 余长君 湛金飞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57,共12页
【背景】微震监测作为一种无损监测技术被广泛用于煤层水力压裂效果评价,但由于建立层状波速模型时缺乏对同层介质中垂向波速梯度的考虑,导致走时计算和震源定位精度有待提高,影响了煤层水力压裂评价的准确性。【目的和方法】以安徽某... 【背景】微震监测作为一种无损监测技术被广泛用于煤层水力压裂效果评价,但由于建立层状波速模型时缺乏对同层介质中垂向波速梯度的考虑,导致走时计算和震源定位精度有待提高,影响了煤层水力压裂评价的准确性。【目的和方法】以安徽某矿煤层分段水力压裂工程为背景,提出了一种基于泛克里金插值法改进的波速模型。结合各向异性因子约束,在声波测井波速模型的基础上,对同层介质中网格波速数值进行插值计算,表征其各向异性特征,并以此修正弹性波传播路径。通过已知位置射孔事件的震源定位精度对比,验证了改进波速模型的有效性。基于该模型,进一步计算了储层渗透率和储层改造体积(stimulated reservoir volume,SRV),实现了对煤层水力压裂效果的综合评价。【结果与结论】结果表明,泛克里金波速插值相比于线性插值能够有效提升震源定位精度,对于同一射孔点,插值后模型定位误差较初始层状模型最高降低了7.22 m。水力压裂效果评价中,波速插值后的震源定位结果得到改善,微震事件在垂向方向离散性得到有效约束,各压裂段有效影响半径约90 m。煤层区域内微震事件分布密度与渗透率存在差异,各段井筒附近压后渗透率较高。储层改造体积总计为1.977×10~7 m^(3),改造体积及水力裂缝长度与注入总液量正相关,基于微震评价的压裂改造效果与预期设计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微震监测 各向异性 泛克里金插值法 波速模型 网格搜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微震监测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11
作者 陈法兵 孙晓冬 +5 位作者 王元杰 冯彦军 孙学波 马兆瑞 李岩 刘宁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3-141,共9页
微震监测技术是以工作面开采过程中产生的震动为监测对象,通过微震数据统计分析,并结合生产实际,对动力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价的方法。微震监测技术在台网优化布置、震源定位算法和冲击地压监测等方面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近年来在顶板... 微震监测技术是以工作面开采过程中产生的震动为监测对象,通过微震数据统计分析,并结合生产实际,对动力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价的方法。微震监测技术在台网优化布置、震源定位算法和冲击地压监测等方面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近年来在顶板破裂监测和水害监测等领域取得了诸多创新成果。但是煤矿微震监测技术仍存在诸多问题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比如微震数据深度分析不充分,单一波速结构影响定位精度,近水平煤层Z值定位精度低,能量算法不统一等。未来微震监测技术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系统软硬件和算法创新升级、数据深度挖掘分析、操作智能化等方向,以达到数据真实可靠、震源定位精度高、操作智能友好和有效指导安全生产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震监测 震源定位 冲击地压 波速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地震监测在地下储气库运营中的应用进展
12
作者 周远剑 高广亮 +9 位作者 张浩 李聪 李超锋 李楠 杨彧 杨智斌 胡彩云 孙东生 张重远 李磊 《地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3-689,共17页
地下储气库在调节天然气供需、保障能源安全及优化市场运营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安全运行依赖微地震监测技术。微地震监测通过捕捉天然气注采过程中应力扰动引起岩体破裂产生的微弱信号,为储气库盖层密封性评估与风险预警提供关键数据支持... 地下储气库在调节天然气供需、保障能源安全及优化市场运营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安全运行依赖微地震监测技术。微地震监测通过捕捉天然气注采过程中应力扰动引起岩体破裂产生的微弱信号,为储气库盖层密封性评估与风险预警提供关键数据支持。文章系统综述了微地震监测技术的原理、方法及应用。首先阐述微地震监测的技术框架,包括系统部署、数据采集与信号处理流程;进而结合国内外典型实例(新疆H储气库、唐山M储气库、金坛盐穴储气库、意大利Minerbio Stoccaggio储气库、丹麦Stenlille储气库和西班牙Castor储气库)分析该技术在实时监测、运行参数优化及安全评估中的有效性;最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提出技术智能化、多学科融合、实时远程监测及国际标准化的研究方向,为储气库安全运营与技术创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储气库 微地震监测技术 地应力变化 实时监测 运行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技术优化煤层气水力压裂微震震源定位 被引量:1
13
作者 华豪 程冰洁 +3 位作者 徐天吉 严震乾 高波 何成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1-204,共14页
【目的】为了达到安全且高效的压裂效果,通常需要对储层压裂过程实现及时、准确的微地震监测,用于分析和评估压裂效果。【方法】通过在煤层气储层钻井的套管外永久式地布置光纤,实现了基于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技术(distributed optical f... 【目的】为了达到安全且高效的压裂效果,通常需要对储层压裂过程实现及时、准确的微地震监测,用于分析和评估压裂效果。【方法】通过在煤层气储层钻井的套管外永久式地布置光纤,实现了基于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技术(distributed optical fiber acoustic sensing,DAS)进行全井段、宽方位、高密度煤层水力压裂改造过程微振动的实时监测,并进一步提出了一种基于波形走时信息和震源约束映射算法的微震源定位新方法。首先,通过计算光纤采集数据中道间相似系数识别有效微震事件。其次,根据P波和S波波形顶点获得在光纤中的入射位置,并采用长短时差能量比法获取波形走时差用于确定微震事件距光纤的空间距离。最后,结合入射光纤位置和震源距监测光纤距离进行震源约束映射定位。【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光纤采集过程中,DAS对于地震波具有很强的方向敏感性。表现为对0°入射角的P波敏感,对90°入射角的P波则基本不敏感;对45°入射角的S波敏感,但对90°入射角的S波不敏感。在噪声强度一致的情况下,基于不同标距长度的波场采样效果显著性顺序为:1 m>10 m>100 m,在噪声强度为300%时,1 m空间采样数据仍能展现出相对连续的波形特征,明显突出50 Hz的震源子波。预测缝网展布走向以NNW-SSE为主,与区域最大主应力方向一致,平台内大部分压裂缝网预测误差在10 m内。在四川盆地川南煤田M井田的应用实践进一步表明,基于约束定位算法得到的预测结果与实验验证结果一致,能够有效指示煤储层压裂缝网区域,对致密、低孔渗油气藏开采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水力压裂 微震监测 震源定位 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 约束映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泸定6.8级地震大岗山拱坝微震损伤演化与风险区域识别
14
作者 马克 王龙江 +3 位作者 唐春安 黄会宝 高志良 沈定斌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6-158,共13页
大岗山拱坝在2022年9月5日泸定6.8级地震及其余震发生时,发生强烈震动。为研究大岗山拱坝在此次地震作用下的内部损伤情况及震后安全稳定性,利用大岗山拱坝微震监测系统,首次对拱坝在地震作用下的微破裂现象进行了有效监测。在此基础上... 大岗山拱坝在2022年9月5日泸定6.8级地震及其余震发生时,发生强烈震动。为研究大岗山拱坝在此次地震作用下的内部损伤情况及震后安全稳定性,利用大岗山拱坝微震监测系统,首次对拱坝在地震作用下的微破裂现象进行了有效监测。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地震影响下的坝体微震事件演化过程及成因,提出了大岗山拱坝在地震作用下的风险区域,并对震后拱坝安全稳定性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大岗山拱坝微震事件的激增与地震扰动存在密切关联。地震前拱坝微震活动性较弱,微震事件数量较少。地震发生及震后,较强的外部地震扰动,使拱坝发生持续的位移变形,并发生应力调整,从而诱发大量微震事件的发生,最高单日微震事件数量高达231个。微震事件空间分布和微震变形主要影响区域揭示了拱坝的风险区域是以拱冠梁所在坝段为中心的5^(#)~6^(#)、10^(#)~11^(#)、13^(#)~16^(#)及19^(#)~20^(#)坝段的中上部区域。在震后一段时间内,坝体微震事件数量逐渐减少,微震视体积及能量释放情况能够恢复到震前水平。地震作用下坝体微震事件未扩展形成明显的宏观裂缝,且坝体未见损伤,大岗山拱坝在经历地震扰动后仍是安全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拱坝 微震监测 损伤演化 地震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南矿区潘二煤矿A组煤分层开采底板破坏深度安全性评价
15
作者 黄刚 任波 +2 位作者 韩云春 余国锋 王创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0-76,共7页
淮南矿区潘二煤矿深部A组煤开采受底板高承压水严重威胁。为清晰掌握A组煤开采过程中底板破坏深度及发育机理,基于FLAC^(3D)数值模拟和微震监测技术分析了潘二煤矿A组煤分层开采工作面在回采扰动下工作面围岩应力分布规律及底板破坏范围... 淮南矿区潘二煤矿深部A组煤开采受底板高承压水严重威胁。为清晰掌握A组煤开采过程中底板破坏深度及发育机理,基于FLAC^(3D)数值模拟和微震监测技术分析了潘二煤矿A组煤分层开采工作面在回采扰动下工作面围岩应力分布规律及底板破坏范围;根据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微震实时监测数据,利用SPSS软件聚类分析了底板破碎集中范围。研究结果表明:A组煤上分层回采工作面底板破坏带发育深度集中深度为23~30 m,平均底板破坏深度约为27 m;下分层回采工作面的底板破碎岩体中,在底板岩层深为9~22 m之间呈现较大集中特性,并在底板下21 m高度集中,下分层采动诱发底板破碎体基本处于上分层煤层开采底板破坏范围之内,采动破坏带与含水导升带未形成贯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板高承压水 分层开采 数值模拟 微震监测 底板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有限元模拟的矿井微震源高精度定位方法
16
作者 宁殿艳 朱开鹏 +2 位作者 朱永生 袁淑霞 周振方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7-178,共12页
【目的和方法】矿井微震监测技术通过捕捉岩层内部结构在受力变形及破坏过程中产生的低频振动信号,来反映岩层变形及破坏情况,从而实现突水预警和地质灾害预测。其中,声源定位技术是关键环节,能够确定能量释放位置,预警潜在的灾害。目前... 【目的和方法】矿井微震监测技术通过捕捉岩层内部结构在受力变形及破坏过程中产生的低频振动信号,来反映岩层变形及破坏情况,从而实现突水预警和地质灾害预测。其中,声源定位技术是关键环节,能够确定能量释放位置,预警潜在的灾害。目前,时差法用于声源定位存在算法复杂、定位精度受探头布置影响显著,以及对复杂地层结构适应性较差等问题。针对不同地层结构,基于有限元法,模拟弹性波在地层中的传播,考虑不同地层界面的透射、反射和衍射效应,研究了不同反演模型及探头布置方式对定位精度的影响。【结果和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点声源控制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弹性波在岩石中的传播,而正交探头布置方式在声源定位中表现更佳。在平面均质材料中,相较于双三角探头簇,单正方形探头簇定位误差降低了0.6%,双正方形探头簇提高了1.69%的精度;在平面层状结构中,双三角形探头簇采用透射反演法相比均速反演法精度提升15%,双正方形探头簇则提升了14.9%;在三维层状结构中,直角四面体探头簇的透射反演法精度提高了14.5%。总体而言,反演模型对定位精度的影响更为显著,提出的数值模拟方法能够通过时差法透射反演实现高精度、快速的声源定位。研究结果为矿井微震与微震监测预警系统的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震监测 声源定位 时差法 有限元法 反演模型 矿井岩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震监测的麦积山石窟崖体地形效应研究
17
作者 郭鼎楠 刘琨 +4 位作者 何小龙 徐博凯 田文通 路富存 杨博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79-990,共12页
石窟多开凿于山间、崖壁等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易被地震破坏。厘清石窟崖体的动力响应特征,进行针对性的抗震、减震加固,可以有效减轻地震对石窟的破坏。为揭示麦积山石窟崖体的地形效应,基于微震监测数据,通过传统的傅里叶谱比法、H/V... 石窟多开凿于山间、崖壁等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易被地震破坏。厘清石窟崖体的动力响应特征,进行针对性的抗震、减震加固,可以有效减轻地震对石窟的破坏。为揭示麦积山石窟崖体的地形效应,基于微震监测数据,通过传统的傅里叶谱比法、H/V谱比法和瞬时极化偏振法(HVIP),研究石窟崖体场地动力响应特征与石窟崖体地形效应的方向性。结果表明:麦积山石窟场地放大系数、传统傅里叶谱比法比值和H/V值均随着高程的增加而增大;加速度峰值放大系数为NS向最大,EW向次之,UD向最小;石窟崖体的卓越频率在1~5 Hz之间;石窟崖体存在着明显的方向性共振现象,地震波在震源方向上表现为放大效应,在山体走向上表现为衰减效应。在石窟崖体场地中,传统傅里叶谱比法能较好地反映卓越频率,H/V值能客观准确地表现出石窟崖体的地层结构。该研究可为依托场地地震响应开展石窟抗震和减震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积山石窟 微震监测 地形效应 HVSR法 HVIP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湖砂砾岩储集层可压性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
18
作者 纪大刚 冯永存 +1 位作者 邓金根 陈希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128,共8页
玛湖砂砾岩储集层具有低孔-低渗、非均质性强、砾石含量高等特点,实施高效压裂改造是实现储层效益开采的关键。针对玛湖砂砾岩储集层开展岩石力学实验及测井资料解释,明确储集层力学性质分布差异大且试样呈现弹塑性变形特征。本文基于... 玛湖砂砾岩储集层具有低孔-低渗、非均质性强、砾石含量高等特点,实施高效压裂改造是实现储层效益开采的关键。针对玛湖砂砾岩储集层开展岩石力学实验及测井资料解释,明确储集层力学性质分布差异大且试样呈现弹塑性变形特征。本文基于脆性指数、断裂韧性、水平应力差及砾石含量等影响因素建立玛湖砂砾岩储集层可压性评价新方法,并结合现场微地震监测结果验证其具有较好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可压性系数低于0.34的储集层,基本不具备可压性;可压性系数介于0.35~0.64的储集层可压性程度中等,应采用高排量、高黏压裂液进行压裂施工,提高储层改造面积;可压性系数大于0.65的储集层可压性程度高,应优先进行压裂改造。该可压性评价新方法可为砂砾岩储集层工程甜点评价及压裂工程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砾岩 可压性评价 微地震监测 岩石力学 水力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互相关的微地震震源位置和震源机制联合扫描方法
19
作者 赖浩宇 王一博 武绍江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669-2683,共15页
水力压裂微地震监测技术的核心是准确获取微地震震源位置和震源机制信息.然而,震源位置与震源机制之间存在固有耦合,若单独反演易导致误差.此外,忽略非常规油气储层中普遍存在的各向异性特征,也会进一步降低反演精度.本文提出了一种基... 水力压裂微地震监测技术的核心是准确获取微地震震源位置和震源机制信息.然而,震源位置与震源机制之间存在固有耦合,若单独反演易导致误差.此外,忽略非常规油气储层中普遍存在的各向异性特征,也会进一步降低反演精度.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各向异性介质的多道波形二维互相关联合扫描方法,可同步求解微地震震源位置与震源机制.通过合成数据和四川盆地某页岩气储层水力压裂实际微地震监测数据进行验证.合成数据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各种噪声条件下均能准确反演震源参数.对比分析各向同性(ISO)和垂直横观各向同性(VTI)模型的反演结果发现,未考虑地层各向异性会导致震源深度反演偏差和滑动角计算误差.实测数据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各向异性对震源深度和滑动角参数均具有耦合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微地震反演中引入各向异性模型,对于提升震源参数反演的分辨率与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震监测 各向异性 震源定位 震源机制 互相关联合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震信号深度特征学习的岩石破裂类型识别
20
作者 李典泽 许华杰 张勃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6-164,共9页
岩石破裂类型识别是实现煤矿冲击地压灾害预测和预警的重要前提。微震是岩石破裂监测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常规的微震信号机器学习方法存在特征提取能力有限,以及受噪声影响导致的准确率不高且泛化性较差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 岩石破裂类型识别是实现煤矿冲击地压灾害预测和预警的重要前提。微震是岩石破裂监测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常规的微震信号机器学习方法存在特征提取能力有限,以及受噪声影响导致的准确率不高且泛化性较差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微震信号深度特征学习的岩石破裂类型识别方法。首先,通过巴西圆盘劈裂试验和直剪试验分别获取张拉型破裂微震信号和剪切型破裂微震信号,并将其时频谱图、Log-Mel频谱图和梅尔频率倒谱系数合并构造微震信号聚合(MSA)声谱图;然后,通过加入多特征并行密集连接块(MP-DenseBlock)和压缩与激发过渡层(SE-TransLayer)的改进DenseNet(SE-MPDenseNet)对MSA声谱图进行深度特征提取;最后,将提取的特征向量输入至添加Hinge Loss损失函数的改进LightGBM(HBL-LightGBM)进行分类,识别岩石破裂类型。通过真三轴加载试验模拟接近地下工程实际环境中的冲击地压灾害,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对于岩石破裂类型识别的准确率达92.12%,且具有较强的特征提取能力和泛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破裂类型 微震监测 深度学习 机器学习 声谱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