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7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ir flow patterns and noise analysis inside high speed angular contact ball bearings 被引量:3
1
作者 翟强 闫柯 +2 位作者 张优云 朱永生 王亚泰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9期3358-3366,共9页
The vortex formed around the rolling ball and the high pressure region formed around the ball-raceway contact zone are the principle factors that barricades the lubricant entering the bearing cavity, and further cause... The vortex formed around the rolling ball and the high pressure region formed around the ball-raceway contact zone are the principle factors that barricades the lubricant entering the bearing cavity, and further causes improper lubricati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air phase flow inside the bearing cavity is essential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oil-air two-phase lubrication method. With the revolutionary reference frame describing the bearing motion, a highly precise air phase flow model inside the angular contact ball bearing cavity was build up. Comprehensive factors such as bearing revolution, ball rotation, and cage structure were considered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s on the air phase flow and heat transfer efficiency. The aerodynamic noise was also analyz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ball spinning leads to the pressure rise and uneven pressure distribution. The air phase velocity, pressure and cage heat transfer efficiency increase as the revolving speed increases. The operating noise is largely due to the impact of the high speed external flow on the bearing. When the center of the oil-air outlet fixes near the inner ring, the aerodynamic noise is reduced. The position near the inner ring on the bigger axial side is the ideal position to fix the lubricating device for the angular contact ball bea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speed angular contact ball bearing air phase flow heat transfer efficiency cage struc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ptimization Design of the Grinding Wheel Topography for High Efficiency Grinding
2
作者 FU Yu-can, XU Hong-jun, XU Jiu-hua (Colleg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Nanjing 210016, China)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52-,共1页
On the basis of the measurement of grains distribution on the grinding wheel surface, many experiential models of the grinding wheel topography were set up. But it is pity that few of them yield practical and valuable... On the basis of the measurement of grains distribution on the grinding wheel surface, many experiential models of the grinding wheel topography were set up. But it is pity that few of them yield practical and valuable achievement as yet. The essential reason is that the common foundation of all these models was based on the actual measurement of specific wheel topography. So it didn’t have universal applicability. Considering that the absolute irregular distribution of grains is not the requirement of the grinding process, contrarily it will bring much negative influence to grinding process. By conversely reasoning, a new conception on the relatively regular and reasonable distribution of grains on the wheel surface in accordance with different machining demands is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and furthermore a creative idea of optimization design of grinding wheel topography in accordance with machining demands and grinding parameters as well as the optimization of grinding parameters in accordance with machining demands and grinding wheel topography is proposed. In the light of this idea, not only the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grinding process can be really carried out, but also the optimization of grinding process and the estimation of grinding results can be realized straightway. In conclusion, a superabrasive slotted grinding wheel is designed as a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optimization model and a creep feed deep grinding experiment is carried out to verify the optimization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efficiency grinding grinding wheel topograph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oretical Study on Non-transmission High Efficient Parallel Camber Grinding Machine
3
作者 LI Yu-peng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066004, China)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36-,共1页
Be directed agains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odern CNC grinding machine towards high precision and high efficiency, some general weaknesses of existing camber grinding machine are analyzed in detail. In order to deve... Be directed agains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odern CNC grinding machine towards high precision and high efficiency, some general weaknesses of existing camber grinding machine are analyzed in detail. In order to develop new type CNC camber grinding machine that can grind complex die, and genuinely achieved accurate feed and high efficient grinding, a new type camber grinding machine is put forward, called non-transmission virtual-shaft CNC camber grinding machine. Its feed system is a parallel mechanism that is directly driven by linear step motor. Therefore, traditional transmission types, such as the ball lead-screw mechanisms, the gears, the hydraulic transmission system, etc. are cancelled, and the feed system of new type CNC camber grinding machine can truly possess non-creep, good accuracy retentiveness a wide range of feed-speed change, high kinematical accuracy and positioning precision, etc. In order to realize that the cutting motion is provided with high grinding speed, step-less speed variation, high rotational accuracy, good dynamic performance, and non-transmission, the driving technology of hollow rotor motor is applied to drive the spindle of new type grinding machine,thus leading to the elimination of the transmission parts of cutting motion. The principle structure model of new type camber grinding machine is advanced. The selection, control gist and driving circuit line of the linear step motor are expounded. The main technology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 advantages of non-transmission virtual-shaft CNC camber grinding machine are introduc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mber grinding machine non-transmission precision feed high speed grind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earch on Experimental and Application for the High Efficient Enrichment of the Low-grade Precious Metal Materials
4
作者 FAN Xingxiang FU Guangqiang +6 位作者 DONG Haigang WU Yuedong LIU Yang ZHAO Jiachun WU Xiaofeng LI Bojie TONG Weifeng 《贵金属》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A01期11-17,共7页
On the basis of reviewing the progress in the high efficient enrichment from secondary resources of low grade precious metals at home and abroad, a process route of the high efficient enrichment precious metals from s... On the basis of reviewing the progress in the high efficient enrichment from secondary resources of low grade precious metals at home and abroad, a process route of the high efficient enrichment precious metals from secondary resources of low-grade metals by adding iron oxide as the trapping agent, reducing agent, additive, mixing uniformly and grinding, pelletizing, reduction, grinding and separation, and selectively acid leaching iron has been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The experiments of reduction, grinding and separation, and selectively acid leaching iron were carried out mainly. Under the decided experiment parameters and conditions, iron generated during the reduction can trap precious metals during reduction, high active alloy powder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reduced products by grinding and separation, the concentration of precious metals was obtained by acid leaching high active alloy powders. The better enrichment effect was obtained by adopting the technical route of processing. Other low grade noble metal materials and enrichment ratio of precious metals from the materials to acid products was high through acid leaching. This process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process, environmental-friendly, strong adaptability of raw materials, high concentration ratio, which was regarded as a kind of the general efficient enrichment technology of low grade precious metal materi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grade precious metals secondary resources the high efficient enrichment REDUCTION grinding and separation acid leach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岔打磨对车轮磨耗下列车动力学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肖乾 杨逸航 《铁道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17,共6页
研究目的:本研究针对380A型列车在通过特定道岔时车体振动加速度超限的问题,旨在通过采集列车车轮及道岔钢轨廓形数据,制定和实施详细的打磨方案,并通过仿真模拟与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探究打磨对列车动力学特性的影响,以提高列车通过... 研究目的:本研究针对380A型列车在通过特定道岔时车体振动加速度超限的问题,旨在通过采集列车车轮及道岔钢轨廓形数据,制定和实施详细的打磨方案,并通过仿真模拟与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探究打磨对列车动力学特性的影响,以提高列车通过道岔时的稳定性。研究结论:(1)研究发现多组列车车轮存在多边形磨耗、扁疤磨耗及凹坑磨耗现象,同时高速道岔轨面出现多种病害,这些病害对列车动力学特性有显著影响;(2)为了提高作业效率,对打磨目标廓形进行了简单优化,以适应实际打磨需求;(3)车辆-道岔耦合动力学模型仿真模拟结果表明,打磨后列车通过道岔时轮轨横向力及垂向力最大值分别降低了45.79%和15.40%;车体横向加速度及垂向加速度最大值分别降低了36.96%和30.00%;(4)现场实测数据显示,打磨后列车通过道岔时车体最大横向加速度降低至0.64m/s^(2),较打磨前降低55.86%;轮轨横向力及垂向力最大值分别为34.51kN和152.47kN,较打磨前降低42.82%和17.38%;(5)通过道岔打磨可以有效改善车轮磨耗条件下列车的动力学特性,对提高高速列车运行稳定性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道岔钢轨打磨 多边形磨耗 扁疤磨耗 车辆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道岔磨耗钢轨智能打磨研究
6
作者 肖乾 杨逸航 +3 位作者 林凤涛 赵康云 陈琦琦 胡伟豪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2-143,共12页
列车通过道岔时,轮轨磨耗导致车体横向加速度超限现象频发。钢轨打磨是缓解该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但缺乏完善的打磨体系指导铁路工人,以致打磨后车体横向加速度未得到明显改善。针对车体横向加速度超限的列车车轮廓形及相应道岔钢轨廓... 列车通过道岔时,轮轨磨耗导致车体横向加速度超限现象频发。钢轨打磨是缓解该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但缺乏完善的打磨体系指导铁路工人,以致打磨后车体横向加速度未得到明显改善。针对车体横向加速度超限的列车车轮廓形及相应道岔钢轨廓形进行详尽的数据收集与分析,优化道岔打磨的目标廓形和方案,构建打磨车智能打磨体系,为现场作业提供精准的钢轨打磨方案。研究表明,轮轨磨耗导致道岔钢轨轨面出现不平顺。运用非均匀有理B样条(NURBS)曲线拟合技术,结合优化遗传算法和车辆动力学模型,以减少打磨量,改善轮轨接触性能,提升打磨效率为目标,从而计算出理想的打磨目标优化廓形。在此基础上,利用Matlab平台建立智能打磨体系,可以实时计算道岔打磨优化方案,有效指导现场施工。建立车辆-道岔耦合动力学模型分析打磨效果,计算表明,当车辆以300 km/h的速度通过打磨后的道岔时,车体最大横向加速度、最大脱轨系数和最大磨耗指数分别比打磨前降低69.31%、6.67%和55.38%。因此,采用道岔钢轨智能打磨体系,不仅提高了打磨工作的效率,还显著改善了轮轨磨耗,增强了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平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道岔钢轨打磨 智能打磨 车体加速度 轮轨磨耗 车辆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岔磨车钢轨打磨方案优化设计
7
作者 许玉德 王章 +1 位作者 胡猛 吴琰超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69-1275,共7页
为解决目前高铁道岔钢轨打磨作业过程中存在的依靠经验选择打磨模式的问题,以CMC-16型道岔打磨车为研究对象,建立钢轨廓形和砂轮的参数化表达式,通过数值计算模拟钢轨打磨过程,分析岔磨车常用9种打磨模式的角度分布和作用结果;在此基础... 为解决目前高铁道岔钢轨打磨作业过程中存在的依靠经验选择打磨模式的问题,以CMC-16型道岔打磨车为研究对象,建立钢轨廓形和砂轮的参数化表达式,通过数值计算模拟钢轨打磨过程,分析岔磨车常用9种打磨模式的角度分布和作用结果;在此基础上,以实现理论打磨后钢轨廓形与目标廓形最佳匹配为设计原则,提出一种岔磨车钢轨打磨方案设计的改进方法,并通过现场试验加以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以打磨车现有模式为基础设计打磨廓形,现场试验中实际打磨后廓形与理论打磨后廓形相比较,最大打磨量差值为0.16 mm,且在-10°~55°的打磨范围内廓形基本重合,打磨效果较好,能够避免打磨模式不可控和过于依靠人为经验的问题;通过该方法设计得到的打磨方案由每一遍作业的打磨模式序号组成,可直接作为打磨车计算机控制单元的输入参数,更为贴合现场实际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钢轨打磨 岔磨车 数值模拟 打磨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用高速永磁同步电机低交流损耗定子绕组优化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斯博 孙明冲 +5 位作者 龚海桂 杨永喜 蔡蔚 谢颖 尚静 郭守仑 《电机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6,共12页
扁线电机的绕组交流损耗随着转速升高急剧增大,给电机运行效率与温升特性带来极大影响。本文以车用高速扁线电机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发卡绕组、槽内换位、连续波绕组和端部扭转换位等方案不同绕组拓扑结构的交直流损耗特性,综合考虑... 扁线电机的绕组交流损耗随着转速升高急剧增大,给电机运行效率与温升特性带来极大影响。本文以车用高速扁线电机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发卡绕组、槽内换位、连续波绕组和端部扭转换位等方案不同绕组拓扑结构的交直流损耗特性,综合考虑选定端部扭转换位绕组作为优选方案。通过加工试制原理验证样机,证明了有限元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并基于端部扭转换位绕组电机进行了优化设计。针对绕组换位引起的定子槽满率下降问题,提出了基于定子阶梯槽型的优化思路。最后,以车用电机全运行速域内的效率分布特性为基准,对比分析了阶梯槽端部扭转换位方案、端部扭转换位方案和发卡绕组方案的效率分布特性。结果表明,与端部扭转换位方案相比,阶梯槽端部扭转换位方案高速运行时的效率提升约0.2%到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电机 定子绕组 交直流电阻 交流损耗分析 换位绕组 效率Ma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底运用效率优先的高铁区域路网运行图自动编制方法 被引量:1
9
作者 郭一唯 周文梁 张新 《中国铁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6-132,共7页
高铁区域路网包括城际铁路、中长距离干线通道和区域内支线运输网络等,需要结合其运力供给和市场需求特征,研发定制化的运行图自动编制方法。在车底运用效率优先的条件下,将区域路网运行图编制问题分解为动车组交路方案自动编制、方案... 高铁区域路网包括城际铁路、中长距离干线通道和区域内支线运输网络等,需要结合其运力供给和市场需求特征,研发定制化的运行图自动编制方法。在车底运用效率优先的条件下,将区域路网运行图编制问题分解为动车组交路方案自动编制、方案图自动生成和运行图冲突自动疏解3个子问题处理。基于贪心策略和半随机搜索机制,提出一种面向区域路网的动车组交路方案自动编制方法。结合基于列车差异化处理规则的方案图生成方法以及带交路约束的运行图冲突疏解算法,完成案例路网运行图自动编制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在运行图编制效率和质量、动车组运用效率等维度基本可以达到人工编制的水平,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区域路网 车底运用效率 动车组交路 列车运行图 冲突疏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凸轮轴高速磨削烧伤机理分析与在线监测系统研究
10
作者 邓朝晖 卓荣锦 +3 位作者 陈敬强 葛吉民 吕黎曙 刘伟 《中国机械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84-1795,共12页
凸轮轴非圆轮廓高速磨削过程容易发生磨削烧伤,导致表面质量和使用寿命下降甚至报废,因此开展了凸轮轴高速磨削烧伤机理分析与在线监测系统研究。探讨了工艺参数对磨削烧伤的影响规律,通过表面形貌和硬度分析提出了磨削烧伤量化评价方法... 凸轮轴非圆轮廓高速磨削过程容易发生磨削烧伤,导致表面质量和使用寿命下降甚至报废,因此开展了凸轮轴高速磨削烧伤机理分析与在线监测系统研究。探讨了工艺参数对磨削烧伤的影响规律,通过表面形貌和硬度分析提出了磨削烧伤量化评价方法;利用频域和时频域分析方法进行信号处理与特征提取,并分析了传感信号与磨削烧伤的关系;基于ReliefF提取了与磨削烧伤具有高相关性的AE信号特征,基于遗传算法-支持向量机(GA-SVM)建立了磨削烧伤监测模型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开发了凸轮轴高速磨削烧伤在线监测系统并实现了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凸轮轴 高速磨削 磨削烧伤 在线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辊磨机与塔磨机适宜衔接粒度试验研究
11
作者 潘震宇 李丽匣 +4 位作者 李柱国 李楠 王嘉琦 王猛 魏波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77,共5页
为了融合高压辊磨机“层压粉碎”和塔磨机“局部层压研磨”的优势,以某磁铁矿石辊压产品的弱磁选精矿塔磨工艺为研究对象,以高压辊磨机与塔磨机的总比能耗为判据,以高压辊磨机与塔磨机直连工艺的衔接粒度为支点,开展了系统的试验研究。... 为了融合高压辊磨机“层压粉碎”和塔磨机“局部层压研磨”的优势,以某磁铁矿石辊压产品的弱磁选精矿塔磨工艺为研究对象,以高压辊磨机与塔磨机的总比能耗为判据,以高压辊磨机与塔磨机直连工艺的衔接粒度为支点,开展了系统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压辊磨机给矿粒度为-12 mm、投影压力为4.5 MPa时,-3、-1 mm闭路辊压产品弱磁选抛尾产率分别为46.99%、41.94%;采用塔磨机将-3、-1 mm弱磁选精矿磨矿至-0.074 mm占60%情况下,HPGR+TM比能耗分别为5.20 kWh/t和4.39 kWh/t,衔接粒度为-1 mm比衔接粒度为-3 mm总比能耗下降15.58%,因此,该磁铁矿石适宜的HPGR+TM衔接粒度为-1 mm;将HPGR+TM碎磨流程与一段球磨机流程进行对比,在HPGR+TM流程衔接粒度为-1 mm时,比能耗降幅可达55.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辊磨机 塔磨机 磁铁矿 碎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催化臭氧技术在高铁集便污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12
作者 许荣 石英杰 +2 位作者 姚宏 李新洋 柴玉茜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2-228,共7页
实现集便污水高效、低耗、资源化处理对解决高铁集便污水污染问题,推动铁路站段污水综合利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前期开发的一种新型铁路集便污水节能资源化处理系统为例,重点围绕其高级氧化深度处理单元3种不同氧化技术:电催化氧化、... 实现集便污水高效、低耗、资源化处理对解决高铁集便污水污染问题,推动铁路站段污水综合利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前期开发的一种新型铁路集便污水节能资源化处理系统为例,重点围绕其高级氧化深度处理单元3种不同氧化技术:电催化氧化、臭氧氧化、电催化臭氧氧化组合,主要探讨其处理效果、能耗与碳排放,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COD强化去除机理和能耗对比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采用3种工艺将水质相近的集便污水处理至一级A标准时,对比电催化氧化和常规臭氧氧化,电催化臭氧氧化组合工艺可显著提高COD降解效率,可在较短时间内使集便污水生化二级出水中COD去除率达到75%以上,使出水COD达标排放,且COD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此外,电催化臭氧氧化技术色度降解效果最优,处理20 min后色度去除率可达到90%以上。电催化氧化、臭氧氧化、电催化臭氧氧化技术降解能耗分别为1.14,1.76,1.09 kW·h/m^(3)。结果表明,电催化臭氧技术是一种深度处理集便污水的高效低碳技术,本研究验证了采用电催化臭氧技术深度处理集便污水的可行性,为其实际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电催化臭氧 集便污水 深度处理 处理效果 能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旋冲钻磨水泥塞提速机理及效率研究
13
作者 刘望 郭朝辉 +4 位作者 蒋子璇 管锋 田海锋 李梓睿 夏雨生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23,共7页
高速旋冲钻磨水泥塞时,高速的旋转切削与高频的轴向冲击相结合,能够显著提高钻磨水泥塞效率,但对其提速机理尚不够明晰。建立了PDC齿高速旋冲切削水泥塞模型,揭示了其提速机理,研究了钻头转速、冲击幅值及冲击频率对切削水泥塞效率的影... 高速旋冲钻磨水泥塞时,高速的旋转切削与高频的轴向冲击相结合,能够显著提高钻磨水泥塞效率,但对其提速机理尚不够明晰。建立了PDC齿高速旋冲切削水泥塞模型,揭示了其提速机理,研究了钻头转速、冲击幅值及冲击频率对切削水泥塞效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高速旋冲切削作用下水泥塞内部应力沿着切削方向和其斜下方延伸更远,水泥塞更易萌生和发展裂纹,产生块状岩屑,形成破碎坑,有效增加PDC齿吃入深度,从而提高PDC齿切削水泥塞效率;随着转速的增加,水泥塞破碎体积呈线性增长趋势,PDC齿对应的水平切削力增大,且波动更为剧烈,但破碎深度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当转速为150 r/min时破碎深度最大;冲击幅值的增大能够有效提高切削水泥塞效率,减小PDC齿的水平切削力;水泥塞破碎效率随着冲击频率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最佳频率为400 Hz。所得结果可为现场钻磨水泥塞作业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磨 水泥塞 高速旋冲 切削效率 提速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曝气风机用高速永磁驱动电机的系统性能匹配研究
14
作者 艾萌萌 宋兴宇 +1 位作者 刘文辉 沈涛 《电机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2-91,共10页
本研究以150 kW、30000 r/min的高速永磁同步电动机(HSPMSM)为研究对象,对曝气风机驱动系统中的功率匹配问题进行仿真分析,通过分析曝气风机的工作点,求解匹配电动机的效率云图。进而得出曝气风机不同工况下与电机达到最优功率匹配时的... 本研究以150 kW、30000 r/min的高速永磁同步电动机(HSPMSM)为研究对象,对曝气风机驱动系统中的功率匹配问题进行仿真分析,通过分析曝气风机的工作点,求解匹配电动机的效率云图。进而得出曝气风机不同工况下与电机达到最优功率匹配时的系统效率云图,并通过电机损耗理论求解,验证匹配系统下的电机效率。然后,通过电动机的交轴和直轴电流云图求出曝气风机不同工况下所匹配的电动机交轴和直轴电流。并通过Park变换将系统匹配后电动机在不同工况点下的交、直轴电流转换成可人为控制的定子绕组三相交流电流,实现最优电流控制。最后,通过搭建实验平台实测整个系统在匹配后不同运行点下的转矩、电流以及效率情况,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详细对比,验证理论分析的准确性,为泵类负载与电动机的匹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永磁同步电动机 曝气风机 效率云图 功率匹配 交、直轴电流 最优电流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如何影响企业投资效率——基于高铁开通的准自然实验
15
作者 盛汐凌 祝树金 《财经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1-71,共11页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动脉,为企业投资效率的提升发挥重要作用。基于2007—2023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相关数据,以高铁开通作为代理变量,研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效应及机制。研究发现,以高铁开通来反...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动脉,为企业投资效率的提升发挥重要作用。基于2007—2023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相关数据,以高铁开通作为代理变量,研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效应及机制。研究发现,以高铁开通来反映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企业投资效率的提升;机制检验结果显示,高铁开通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提升管理效率两条传导路径,对企业投资效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拓展性研究发现企业的股票流动性对高铁开通影响企业投资效率具有明显的调节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基础设施 投资效率 高速铁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正交实验法的交叉筛高效节能优化研究
16
作者 姚雷 白来平 +4 位作者 高博 袁雪 谢永鑫 孟昂 赵啦啦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5-171,共7页
交叉筛是一种前沿的湿黏细粒煤干法深度筛分设备,可以克服传统干法筛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筛面堵塞等难题,具有筛分效率高、使用寿命长等特点。针对交叉筛高效节能优化方面的难题,基于方差分析法和正交实验法,探究给料率与筛轴转速对筛分... 交叉筛是一种前沿的湿黏细粒煤干法深度筛分设备,可以克服传统干法筛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筛面堵塞等难题,具有筛分效率高、使用寿命长等特点。针对交叉筛高效节能优化方面的难题,基于方差分析法和正交实验法,探究给料率与筛轴转速对筛分效率和电机功率的影响规律,通过参数影响权重与均值响应图,综合分析得出了3种不同给料率下筛面各段筛轴转速的最佳组合。研究结果表明,调整给料率和筛轴转速均可对筛分效率和电机功率产生显著影响,为实现高效节能筛分,当给料率为4 kg/s时,最佳筛轴转速组合为80、80、50 r/min;当给料率增加至5 kg/s和6 kg/s时,最佳筛轴转速组合分别为90、60、40 r/min以及90、70、40 r/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交实验法 交叉筛 筛分效率 筛轴转速 高效节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功率外啮合齿轮泵吸油流道结构优化与试验
17
作者 汤荣福 冀宏 +2 位作者 王素燕 李彦泽 代鹏云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3-570,共8页
大功率外啮合齿轮泵在高转速运行时容积效率较低,无法满足电动工程机械高速化需求。首先建立传统泵三维模型,并基于三维模型的结构参数推导齿腔吸油流量-压力数学模型,对数学模型进行分析,提出一种基于“π”形槽设计的吸油流道优化方案... 大功率外啮合齿轮泵在高转速运行时容积效率较低,无法满足电动工程机械高速化需求。首先建立传统泵三维模型,并基于三维模型的结构参数推导齿腔吸油流量-压力数学模型,对数学模型进行分析,提出一种基于“π”形槽设计的吸油流道优化方案;然后采用Pumplinx对全因子正交设计的结构参数进行计算,建立优化泵容积效率的预测模型;最后通过试验验证优化泵的性能。结果表明:径向吸油时,过流面积小,齿腔充满油液所需的瞬时压力较大,且高转速运行时,齿腔充液时间缩短,导致泵高转速运行时容积效率快速下降;通过径向-轴向联合吸油的方法,在3000 r/min时所需Δp≥0.1 MPa的最小齿腔容积占比比径向吸油减小42.62个百分点,具有较高齿腔充液率;被优化结构参数对容积效率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d_(2)、R_(m)、d_(1),且容积效率预测模型R^(2)为0.9971,具有较高可靠性;传统泵运行转速大于2700 r/min时容积效率快速下降,在3000 r/min时容积效率降至81.87%,而优化泵在2700 r/min后容积效率下降趋势较为缓慢,在2800、2900、3000 r/min下容积效率分别提高1.8、6.79、11.64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轮泵 高转速 容积效率 径向吸油 联合吸油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钢轨机械化打磨高效集尘系统优化与试验研究
18
作者 蔡昌胜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0-64,共5页
以某型号机械化钢轨打磨车集尘装置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整体式、分体式两种集尘装置的气流和风阻进行仿真分析,并对分体式集尘装置进行粉尘收集性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分体式集尘装置具备滤清精度高、含尘裕量大、工作寿命... 以某型号机械化钢轨打磨车集尘装置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整体式、分体式两种集尘装置的气流和风阻进行仿真分析,并对分体式集尘装置进行粉尘收集性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分体式集尘装置具备滤清精度高、含尘裕量大、工作寿命长、工作可靠、减少人工劳动强度等优势。当打磨车以4.5 m/s的速度匀速向前、向后运动时,分体式集尘装置风量增加,进风口风阻较大,正压空间较少,利于集尘;同时箱体内部气流均匀,不会产生二次扬尘,集尘效果更优。当入风口风速在56.8~62.4 m/s,出风口风速在34.8~39.2 m/s时,分体式集尘装置的除尘效率在99.86%~99.93%,清灰性能满足出风口粉尘浓度小于等于5 mg/m^(3)的评定标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钢轨打磨车 集尘装置 仿真分析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步检测头发中2′-氯地西泮等5种新型滥用药物
19
作者 叶小兰 刘红梅 +3 位作者 陈实 肖蓉 钱荣敬 唐超群 《分析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5-460,共6页
建立了快速定量检测头发中2′-氯地西泮等5种新型滥用药物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UPLC-MS/MS)。头发样品用高速湿法研磨提取后,以含5 mmol乙酸铵和0.1%甲酸的水溶液和含5 mmol乙酸铵和0.1%甲酸的甲醇作为流动相,通过Por... 建立了快速定量检测头发中2′-氯地西泮等5种新型滥用药物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UPLC-MS/MS)。头发样品用高速湿法研磨提取后,以含5 mmol乙酸铵和0.1%甲酸的水溶液和含5 mmol乙酸铵和0.1%甲酸的甲醇作为流动相,通过Poroshell 120 EC-C18色谱柱(100 mm×3.0 mm,2.7μm)分离。质谱采用带喷射流技术的电喷雾离子源(ESI),在多重反应监测(MRM)模式下扫描定量2′-氯地西泮等5种新型滥用药物。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峰面积与浓度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回归系数(R^(2))均≥0.9990,检出限为0.5~1.0 pg/mg。在低、中、高3个浓度添加水平下,回收率为84.2%~103%,日内和日间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5.2%。该方法采用效率高、溶剂消耗量少的前处理手段和喷射流离子聚焦电喷雾离子化技术,具有检测灵敏度高、准确性好等优点,为监控5种新型滥用药物提供了高效、可行的检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湿法研磨 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 喷射流技术 新型滥用药物 头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00 km/h高铁隧道出入口缓解微气压波综合效果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英学 刘恒源 +4 位作者 金相海 孙浩程 章伟华 方雨菲 马伟斌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22-1430,共9页
为准确预测高速铁路隧道出口微气压波幅值,以三维、非定常、可压缩流动理论为基础,利用Fluent软件模拟时速400 km的列车驶入100 m2端墙式双线隧道时,分析列车在不同入口侧部开口缓冲结构、出口侧部开口缓冲结构及出口仰坡斜率下对出口... 为准确预测高速铁路隧道出口微气压波幅值,以三维、非定常、可压缩流动理论为基础,利用Fluent软件模拟时速400 km的列车驶入100 m2端墙式双线隧道时,分析列车在不同入口侧部开口缓冲结构、出口侧部开口缓冲结构及出口仰坡斜率下对出口微气压波的影响效应,并结合出入口缓冲结构综合分析微气压波联合缓解效果。结果表明:1)对出口微气压波峰值、出口缓冲结构、仰坡斜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合辐射立体角公式线性拟合立体角变化趋势,得出立体角随缓冲结构开口率、洞门仰坡斜率的增大均呈现由急到缓的2段式上升曲线;2)数值分析得到在不同入口缓冲结构开口率下初始压缩波压力梯度变化规律和出口微气压波缓解效率规律,再结合隧道出口缓冲结构、仰坡斜率提出微气压波联合缓解效率预测公式,预测分析微气压波联合缓解效果在不同影响因素下的变化趋势;3)针对预测结果结合数值模拟验证工况进行误差分析,表明可以将出口立体角分析结果与入口缓冲结构缓解规律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隧道 缓冲结构 辐射立体角 微气压波 缓解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