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4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分形理论的聚合物颗粒分散相驱油相对渗透率模型 被引量:1
1
作者 崔传智 隋迎飞 +2 位作者 王一单 吴忠维 李静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95,共8页
注水开发后期,含水率急剧升高导致水驱油藏开发效果变差,聚合物颗粒分散体系的非均匀分布、增黏等行为能够使占据大孔道流动空间的水相流动能力降低,缓解低效、无效水循环。目前,关于聚合物颗粒分散相驱油的研究主要以室内实验模拟为主... 注水开发后期,含水率急剧升高导致水驱油藏开发效果变差,聚合物颗粒分散体系的非均匀分布、增黏等行为能够使占据大孔道流动空间的水相流动能力降低,缓解低效、无效水循环。目前,关于聚合物颗粒分散相驱油的研究主要以室内实验模拟为主,分析聚合物颗粒运移规律;而描述聚合物颗粒分散相驱油过程中油水流动规律及相对渗透率曲线的研究较少。首先,分析聚合物颗粒在多孔介质中的非均匀分布现象,引入生物流体力学中红细胞树状叉体积分数分布理论,建立考虑聚合物颗粒相分离机制影响的体系黏度表征方法;其次,基于分形理论与渗流理论,建立聚合物颗粒分散相驱油的相对渗透率模型,通过与室内岩心驱替实验结果对比发现,验证模型准确性,并分析各因素对聚合物颗粒分散相驱油的相对渗透率影响。该研究对聚合物颗粒分散相驱油的开发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油藏 黏度表征 分形理论 相渗曲线 聚合物颗粒分散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抗水解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评价及现场应用
2
作者 徐辉 宋倩 +2 位作者 潘斌林 孙秀芝 庞雪君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7-174,共8页
常规驱油用聚合物为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当温度大于80℃时,酰胺根水解速度加快,水解后产生的羧酸根易与钙镁离子络合,性能大幅降低。为了提高聚合物耐温抗盐性能,一般通过引入抗水解单体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N,N-二甲基丙烯酰... 常规驱油用聚合物为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当温度大于80℃时,酰胺根水解速度加快,水解后产生的羧酸根易与钙镁离子络合,性能大幅降低。为了提高聚合物耐温抗盐性能,一般通过引入抗水解单体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N,N-二甲基丙烯酰胺(DMAA)、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等与丙烯酰胺(AM)单体进行二元、三元或四元共聚,但每种单体的引入对聚合物性能影响尚未进行深入研究。为此,通过引入三种抗水解单体分别与AM共聚,合成了三种抗水解聚物P(AM-NVP)、P(AM-DMAA)和P(AM-AMPS),考察了三种单体的引入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HPAM主链上分别引入质量分数为20%的NVP、DMAA和AMPS,黏均相对分子质量分别由3050×10^(4)降至720×10^(4)、1500×10^(4)和2800×10^(4),流体力学直径分别降低39.5%、27.7%和增加12.4%,AMPS的引入对HPAM黏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小于NVP和DMAA的,且由于AMPS中磺酸根不与钙镁离子络合,分子间排斥作用强,分子链在水溶液中更舒展,大幅提升了聚合物的增黏性能、黏弹性能和热稳定性能。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结果表明,P(AM-AMPS)可大幅度提高高温高盐油藏条件下聚合物驱油性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盐油藏 驱油用聚合物 抗水解单体 黏均相对分子质量 驱油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油菜化学诱导雄性不育一系杂种及其利用技术
3
作者 李殿荣 任军荣 +6 位作者 李永红 王灏 张彦锋 姜丽霞 张文学 梁佩萱 李阿立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67-972,共6页
首次提出油菜化学诱导雄性不育一系(简称化杀一系)的理念,该化杀一系可与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核不育两型系并列为油菜杂优利用的三大优良体系。三者相比,化杀一系更具优越性,已在理论和实践中得到证明。特别是它在油菜高油、高产... 首次提出油菜化学诱导雄性不育一系(简称化杀一系)的理念,该化杀一系可与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核不育两型系并列为油菜杂优利用的三大优良体系。三者相比,化杀一系更具优越性,已在理论和实践中得到证明。特别是它在油菜高油、高产杂优育种中展现出了突出效果。它的成功推广应用,不但使油菜杂优利用步入了快速、安全、高效的新阶段,而且在抗根肿病育种上也将发挥重大作用。目前仍在进一步研究化学诱导雄性不育的机理,以便研发出更多、更好的化学杂交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杀一系 高油、高产 化学杀雄剂 根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隙型低渗透碳酸盐岩油藏化学驱提高采收率研究
4
作者 施雷庭 高红雅 +4 位作者 程亮 王晓 张言亮 李鹏 葛珊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32-1138,共7页
为解决低渗透碳酸盐岩油藏高含水问题,筛选了2种聚合物、2种表面活性剂体系,在高温(87℃)高盐(17×10^(4)mg/L)条件下评价了其溶液性能,进行了三层非均质物理驱油及微观可视化驱油实验。结果表明,1200 mg/L的聚合物13061具有较好的... 为解决低渗透碳酸盐岩油藏高含水问题,筛选了2种聚合物、2种表面活性剂体系,在高温(87℃)高盐(17×10^(4)mg/L)条件下评价了其溶液性能,进行了三层非均质物理驱油及微观可视化驱油实验。结果表明,1200 mg/L的聚合物13061具有较好的耐温耐盐性能,老化1个月后黏度仍为原油黏度的2~3倍。注入聚合物可增加高渗层流动阻力,有效扩大水驱波及体积,显著增加采收率,其提高采收率幅度为16.14%。3000 mg/L的表面活性剂BL05-5可将油水界面张力值降低至0.012 mN/m,将岩石表面改为亲水状态,油水比3∶7时还可形成W/O型乳液,但水驱后注入表面活性剂主要以提高洗油效率为主,其乳化增黏扩大水驱波及体积效果不明显,提高采收率幅度为12.27%。研究结果可为该类油藏提高采收率用化学体系的筛选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孔 低渗 碳酸盐岩油藏 高温高盐 聚合物 表面活性剂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工业光反应器生产高含油藻粉的理论模型预测及实验研究
5
作者 黄聪 何荣 +6 位作者 魏帅 陈湛平 李俊 杨黄鹏 王珍懿 辛凯 程军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1-106,123,共7页
工业规模的光自养微藻生物质中油脂含量低,无法满足制生物柴油要求,培养过程缺少指导,且现有理论模型在工业规模下缺乏应用验证。为了对大型工业光反应器生产过程进行预测和调整,分析探讨了高含油量微拟球藻培养的技术难点和改进措施,... 工业规模的光自养微藻生物质中油脂含量低,无法满足制生物柴油要求,培养过程缺少指导,且现有理论模型在工业规模下缺乏应用验证。为了对大型工业光反应器生产过程进行预测和调整,分析探讨了高含油量微拟球藻培养的技术难点和改进措施,基于一种光吸收系数(f2)估测方法和最大生物质产量的理论模型,提出了一套低成本高含油量微藻培养方案,并在工程中进行实践检验。实践表明:在以跑道池26为光反应器,藻液高度15cm,氮供应量为改良f/2培养基的1/9条件下,成功生产出油脂含量高于30%的微拟球藻藻粉。综上,所建立的微藻光合生长预测模型可行,通过调整跑道池藻液高度和培养基氮元素含量,可生产出高含油量微拟球藻藻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模型 高含油量 生物质产量 微拟球藻 工业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最深直井——蓬深6特超深井钻井液技术 被引量:2
6
作者 徐毅 何涛 +4 位作者 王君 欧猛 严福寿 周华安 黄旭耀 《钻井液与完井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0-186,共7页
蓬深6井是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部署的重点预探井。完钻井深9026 m,目的层位主探震旦系灯影组储层。该井六开完钻,其钻井液技术难点主要包括:①上部井段存在大段泥岩,地层水敏性强;②同一裸眼段多压力系统共存;③上部超大尺寸井眼,钻... 蓬深6井是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部署的重点预探井。完钻井深9026 m,目的层位主探震旦系灯影组储层。该井六开完钻,其钻井液技术难点主要包括:①上部井段存在大段泥岩,地层水敏性强;②同一裸眼段多压力系统共存;③上部超大尺寸井眼,钻井液上返速度低,井眼清洁困难;④大段盐膏层污染钻井液;⑤多压力系统并存导致的井漏复杂;⑥二叠系以下井段酸性气体污染严重、超高密度下钻井液流变性控制困难;⑦超深井段,超高温超高压(216℃、150 MPa)下,油基钻井液流变性、沉降稳定性控制难;⑧震旦系灯影组地层破碎等难题。针对以上难点,通过大量室内实验,优选出3套钻井液体系:上部地层采用有机盐聚合物钻井液体系优化钻井液的包被抑制性、中部地层采用有机盐聚磺钻井液体系优化钻井液的抗高温、抗污染特性、目的层采用抗超高温油基钻井液体系优化钻井液的沉降稳定性、流变性以及携砂特性。在该井现场应用时,表现出上部地层钻井液流变性受控,井壁稳定;高密度水基钻井液流变性好、抑制封堵能力强、抗盐/钙/CO_(2)酸气污染能力强;超高温超高压下低密度油基钻井液流变性受控、沉降稳定性好、防塌能力强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蓬深6井 多压力系统共存 CO_(2)酸气污染 特深井 有机盐聚合物 有机盐聚磺 抗超高温油基钻井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地塔科1井钻井液技术 被引量:1
7
作者 孙金声 王建华 《钻井液与完井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5-166,共12页
深地塔科1井是我国深地勘探领域的一项重大工程,其钻探过程中面临着超高温、超高压、超高盐等一系列极端工况,这些复杂条件给钻井液技术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钻井液作为钻井过程中的“血液”,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钻井的成败。系统介绍... 深地塔科1井是我国深地勘探领域的一项重大工程,其钻探过程中面临着超高温、超高压、超高盐等一系列极端工况,这些复杂条件给钻井液技术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钻井液作为钻井过程中的“血液”,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钻井的成败。系统介绍了万米深层钻井液技术,在揭示钻井液关键处理剂耐超高温高盐机理及堵漏材料提高缝洞漏层承压能力机理的基础上,通过研制新材料、构建新体系、开发新软件,形成了抗温240℃抗盐水基钻井液、抗温240℃油基钻井液和恶性缝洞漏失堵漏3项关键核心技术,成功解决了钻井液高温性能恶化、井壁失稳、减摩降阻和恶性漏失等难题,在深地塔科1井四开、五开成功应用,为深地塔科1井顺利钻至10910 m完钻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米深层 超高温 高盐 水基钻井液 油基钻井液 防漏 堵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交联体膨颗粒AA-AM-DMC-MBA合成及性能
8
作者 鲍银亮 李跃东 +2 位作者 李艳 覃孝平 袁凯涛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34-1139,共6页
以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和十八烷基二甲基烯丙基氯化铵(DMC)为主要单体,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利用水溶液聚合反应制备出四元共聚物预交联体膨颗粒AA-AM-DMC-MBA。利用FTIR和扫描电镜对制备的预交联体膨颗粒进... 以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和十八烷基二甲基烯丙基氯化铵(DMC)为主要单体,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利用水溶液聚合反应制备出四元共聚物预交联体膨颗粒AA-AM-DMC-MBA。利用FTIR和扫描电镜对制备的预交联体膨颗粒进行结构表征;研究了预交联体膨颗粒的膨胀性能、抗剪切性能、耐盐性能、长期稳定性能以及封堵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与常规三元共聚物预交联体膨颗粒AA-AM-MBA相比,引入DMC所制备的AA-AM-DMC-MBA的膨胀倍数提高了10.58%、在去离子水中的抗剪切强度提高了6.82%、在20000 mg·L^(-1)氯化钠溶液中的抗剪切强度提高了7.41%,同时在65℃下具有良好的长期稳定性能。AA-AM-DMC-MBA具有更强的封堵性能,在填砂管驱替实验中的突破压力为4.73 MPa,高于相同条件下AA-AM-MBA的3.72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元共聚物 预交联体膨颗粒 高含水油藏 调剖堵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高温高密度油基钻井液技术研究及在塔里木山前超深层的应用
9
作者 杨鹏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4-188,共5页
文章主要介绍为了满足塔里木油田超深层开发需求,自主研发的抗盐抗高温高密度油基钻井液体系,以及对其性能进行的室内评价,实验结果表明该体系抗温最高可达250℃,密度最高2.6 g/cm^(3),抗岩屑容量限达15%,抗水泥石粉容量限达15%,抗盐水... 文章主要介绍为了满足塔里木油田超深层开发需求,自主研发的抗盐抗高温高密度油基钻井液体系,以及对其性能进行的室内评价,实验结果表明该体系抗温最高可达250℃,密度最高2.6 g/cm^(3),抗岩屑容量限达15%,抗水泥石粉容量限达15%,抗盐水侵容量限达50%,静止无破乳,无沉降,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封堵防塌性及沉降稳定性,流变性易于调整。该体系在塔里木库车山前超深层进行了应用,有效解决了超深层盐膏层段及目的层井壁失稳及卡钻等难题。抗高温高密度油基钻井液体系为超深层及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基钻井液 抗高温 高密度 抗盐水侵 超深层 盐膏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颗粒与表面活性剂协同稳定C/W乳液及其耐盐性
10
作者 李露露 许彪 刘涛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2-328,共7页
采用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CAPB)与纳米二氧化硅(SiO_(2))颗粒协同稳定高内相CO_(2)/水(C/W)乳液,测定了乳液的半衰期、表观黏度和界面张力,考察了纳米颗粒质量分数、盐离子种类以及矿化度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并将该乳液应用于驱替模拟油... 采用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CAPB)与纳米二氧化硅(SiO_(2))颗粒协同稳定高内相CO_(2)/水(C/W)乳液,测定了乳液的半衰期、表观黏度和界面张力,考察了纳米颗粒质量分数、盐离子种类以及矿化度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并将该乳液应用于驱替模拟油的实验。结果表明,CAPB(w_(CAPB)=4.00%)单独稳定乳液的半衰期为4.60 h,驱替效率为70.33%;纳米SiO_(2)颗粒(w_(SiO_(2))在w_(Na^(+))=7.00%时,CAPB(w_(CAPB)=4.00%)单独稳定的乳液可稳定4.04 h,SiO_(2)与CAPB协同稳定的乳液可稳定15.24 h;在w_(Ca^(2+))在矿化度为1×10^(4)mg/L时,协同稳定时间能达17.88 h,驱替采收率达55.98%。SiO_(2)与CAPB协同稳定的乳液体系能够提高模拟油驱替的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内相C/W乳液 纳米颗粒 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盐离子 驱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臂结构抗高温高盐降滤失剂的合成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颖 余维初 +3 位作者 丁飞 舒文明 吴爱斌 丁伟俊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9-159,共11页
以季戊四醇烯丙基醚为核心,合成具有多臂结构的超支化聚合物降滤失剂JHPAN,研究和分析JHPAN配制的钻井液在高温、高盐条件下的流变性能、降滤失性能和降滤失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加量(质量分数)为1.0%时,220℃老化前后,淡水浆的表观黏... 以季戊四醇烯丙基醚为核心,合成具有多臂结构的超支化聚合物降滤失剂JHPAN,研究和分析JHPAN配制的钻井液在高温、高盐条件下的流变性能、降滤失性能和降滤失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加量(质量分数)为1.0%时,220℃老化前后,淡水浆的表观黏度分别为10.5和10.0 mPa·s,塑性黏度分别为9.0和11.0 mPa·s,动切力分别为1.5和1.0 Pa;在加量为1.0%时,220℃老化16 h后,饱和NaCl盐水浆的API滤失量和高温高压滤失量分别为11.8和25.5 mL;JHPAN的多臂结构中含有大量的吸附基团和抗温耐盐基团有助于钻井液高温、高盐环境下形成致密的泥饼,从而提升其降滤失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液 高温 高盐 超支化聚合物 降滤失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油高产抗病大豆新品种邯豆17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涛 王旭 +3 位作者 周敬霄 杨璞 郭海萍 肖付明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9期120-124,共5页
为了促进高油高产抗病大豆新品种邯豆17的推广应用,本文介绍了其选育经过、主要特征特性、产量和品质表现以及配套栽培要点。邯豆17是邯郸市农业科学院于2007年以邯豆7号为母本,中品03-5179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利用改良系谱法选育而成... 为了促进高油高产抗病大豆新品种邯豆17的推广应用,本文介绍了其选育经过、主要特征特性、产量和品质表现以及配套栽培要点。邯豆17是邯郸市农业科学院于2007年以邯豆7号为母本,中品03-5179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利用改良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新品种。2018年参加河北省夏播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3194.6 kg·hm^(-2),比对照品种冀豆12增产8.4%,2019年续试,平均产量为3723.6 kg·hm^(-2),比对照增产10.5%,2018-2019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3459.1 kg·hm^(-2),比对照增产9.5%。2019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422.2 kg·hm^(-2),比对照增产12.8%。2020年邯豆17通过河北省审定,审定编号为冀审豆20200003。该品种抗倒性好,成熟时落叶性好,不裂荚,抗大豆花叶病毒病3号和7号株系,粗蛋白含量为38.66%,粗脂肪含量为21.76%,适宜在河北省中南部区域夏播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邯豆17 高油 高产 抗病 栽培技术要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深层盐下白垩系储集层氯盐分布模式及意义 被引量:4
13
作者 罗丹婷 罗静兰 +4 位作者 邓超 年涛 韩剑发 程道解 袁龙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共12页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盐下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储集层分布了一批高产、稳产的天然气藏群,其储集层为超深、高温、超压致密砂岩储集层,孔隙度越高,氯盐含量越高,储集层视电阻率越低,储集层中氯盐的分布严重影响流体识别,其对盐下致密砂岩...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盐下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储集层分布了一批高产、稳产的天然气藏群,其储集层为超深、高温、超压致密砂岩储集层,孔隙度越高,氯盐含量越高,储集层视电阻率越低,储集层中氯盐的分布严重影响流体识别,其对盐下致密砂岩物性的影响较明显。利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氯盐含量、常规测井曲线分析等,系统分析了库车坳陷盐下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储集层氯盐的分布特征。根据氯盐含量、电阻率、氯盐来源等的差异,提出盐下储集层氯盐分布具有顶渗、侧渗和局部封存3种模式。顶渗模式与侧渗模式的电阻率仅受氯盐含量的影响,顶渗模式储集层氯盐含量呈垂向分带特征,随氯盐含量的降低,电阻率升高;侧渗模式储集层氯盐含量呈横向分带特征,电阻率自构造带边缘向中心表现出由高到低再升高的趋势;局部封存模式电阻率受应力和氯盐含量的共同影响,氯盐含量分布具有偶发性,电阻率变化幅度大。根据测井响应特征划分了各模式的分布段序列,顶渗模式自上而下发育盐层段、泥岩封隔段、饱和氯盐强影响段、未饱和氯盐强影响段、未饱和氯盐影响过渡段和氯盐未影响段;侧渗模式在顶渗模式基础上多发育过饱和氯盐影响段;局部封存模式从上到下划分为盐层段、泥岩封隔段、强挤压应力氯盐未影响段、氯盐应力混合影响段和氯盐应力未影响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深层 白垩系 盐下储集层 高温高压 氯盐含量 测井响应 氯盐分布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黏土陆相页岩实验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冯子辉 张居和 +4 位作者 邵红梅 霍秋立 金玮 贾忠伟 苏勇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5-87,共13页
页岩储层“四性”实验评价是页岩油勘探开发的重要基础及核心。现有实验技术存在页岩含油量检测不准、微纳米孔隙测量视域小及代表性差、流动性直接测量参数缺乏等难题,不适应古龙页岩油生产需求。通过研发实验装备、确定实验条件,建立... 页岩储层“四性”实验评价是页岩油勘探开发的重要基础及核心。现有实验技术存在页岩含油量检测不准、微纳米孔隙测量视域小及代表性差、流动性直接测量参数缺乏等难题,不适应古龙页岩油生产需求。通过研发实验装备、确定实验条件,建立基于保压密闭岩心“四性”实验技术及流程。结果表明:古龙高成熟和成熟页岩含油量测定较国标法可减少损失71%和50%,应用新建不同成熟度页岩含油量恢复模型,恢复了国标法现场录井页岩含油量数据;高成熟与低成熟阶段页岩中干酪根有机质、不同赋存状态油和水定量特征差别明显,受干酪根有机质向页岩油转化及演化程度的控制;页岩孔缝组合构成规模储集空间及流动网络通道,储集空间分为2大类7亚类12种类型,总孔隙度高于粉砂质岩、灰质岩、云质岩;确定页岩油上部、中部、下部油层组含油性与流动性特征,圆柱状页岩样品驱替油率为16%~43%,同一地层温度(100℃)不同驱替压力(10~50 MPa)下的超临界CO_(2)驱替使孔隙度增加4.51百分点、渗透率增加0.53×10^(-3)μm^(2)。研究成果为页岩油规模增储和效益上产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黏土陆相页岩 “四性”实验技术 古龙页岩油 保压密闭岩心 含油量 孔缝组合 驱替油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真空脱溶工艺对南极磷虾油品质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宋静茹 张光耀 +4 位作者 肖盈辰 黄佳蓉 徐文思 周大勇 宋亮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273-283,共11页
为评估高真空脱溶技术对南极磷虾油品质的影响,该研究测定正己烷残留量、虾青素含量、色泽、氧化稳定性、脂肪酸组成,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therosclerosis index,AI)和血栓形成指数(thrombogenic index,TI)等多项指标,对脱溶工艺效果... 为评估高真空脱溶技术对南极磷虾油品质的影响,该研究测定正己烷残留量、虾青素含量、色泽、氧化稳定性、脂肪酸组成,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therosclerosis index,AI)和血栓形成指数(thrombogenic index,TI)等多项指标,对脱溶工艺效果进行全面评估。结果表明,在50℃处理50 min、60℃处理30 min或70℃处理15 min的条件下,南极磷虾油中的正己烷残留量显著降至20 mg/kg以下,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油:GB/T 2716-2018》对溶剂残留量的限定。脱溶工艺保护了虾青素含量,确保其质量分数维持在30 mg/kg以上,满足《农业农村部水产行业标准磷虾油:SC/T 3506-2020》对磷虾油合格品的规定。脱溶处理后的磷虾油在色泽、氧化稳定性、脂肪酸组成以及AI和TI等关键指标上展现出良好的稳定性,未见显著变化(P>0.05)。高真空脱溶工艺有效去除了溶剂残留,同时完好保留了磷虾油的理化特性和营养价值,为油脂工业高效、环保的脱溶解决方案的提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养殖 真空 南极磷虾油 高真空脱溶 正己烷残留量 虾青素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处理方法对盐效应辅助水剂法提取山桐子油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小悦 胡晓 +3 位作者 罗国柳 钟金锋 刘雄 覃小丽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14,49,共8页
为了寻找一种高效提取山桐子油的方法,拓展山桐子油的应用范围,分别采用微波和高压对山桐子进行预处理后采用盐效应辅助水剂法提取其中的油脂。探究液固比、NaCl质量浓度、提取温度、微波功率和微波时间、高压温度和高压时间对山桐子油... 为了寻找一种高效提取山桐子油的方法,拓展山桐子油的应用范围,分别采用微波和高压对山桐子进行预处理后采用盐效应辅助水剂法提取其中的油脂。探究液固比、NaCl质量浓度、提取温度、微波功率和微波时间、高压温度和高压时间对山桐子油提取率的影响;以有机溶剂提取法作为参照,研究微波和高压预处理对盐效应辅助水剂法山桐子油提取率、理化性质、色泽及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协同盐效应辅助水剂法在微波功率420 W、微波时间90 s、液固比1.2∶1、NaCl质量浓度0.15 g/mL和提取温度50℃时对山桐子油提取效果最好,山桐子油提取率为87.07%,比高压协同盐效应辅助水剂法(高压温度110℃和高压时间5 min)高2.86%;与高压预处理相比,微波预处理的山桐子油具有更高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83.03%)和更低的酸值(KOH)(10.73 mg/g),但这两种方法提取的山桐子油的脂肪酸组成和过氧化值均无显著差异;与有机溶剂提取法相比,盐效应辅助水剂法山桐子油提取率降低,但具有更高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更低的硫代巴比妥酸值,且透明度更高,红色更浅。综上,微波协同盐效应辅助水剂法可以有效提取山桐子油,提取率较高且油脂品质良好,可用于高品质山桐子油的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桐子油 微波预处理 高压预处理 盐效应 水剂法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盐低渗透油藏CO_(2)泡沫微观尺度耐盐性及调驱效果 被引量:3
17
作者 魏鸿坤 王健 +3 位作者 王丹翎 路宇豪 周娅芹 赵鹏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03-710,共8页
针对高盐低渗透油藏CO_(2)驱存在的气窜问题,以长庆油田H3区块为研究对象,构建SiO_(2)纳米颗粒强化CO_(2)泡沫体系,从泡沫流变性、气液界面张力、气泡液膜厚度与渗透性、泡沫微观结构4个方面评价泡沫体系耐盐性;通过开展SiO_(2)纳米颗... 针对高盐低渗透油藏CO_(2)驱存在的气窜问题,以长庆油田H3区块为研究对象,构建SiO_(2)纳米颗粒强化CO_(2)泡沫体系,从泡沫流变性、气液界面张力、气泡液膜厚度与渗透性、泡沫微观结构4个方面评价泡沫体系耐盐性;通过开展SiO_(2)纳米颗粒强化CO_(2)泡沫体系并联岩心调驱实验,研究该体系调驱效果。根据实验结果,在油藏条件下,构建出配方为质量分数0.20%(OW-1)+0.30%(OW-4)+0.05%(SiO_(2))纳米颗粒强化CO_(2)泡沫体系,该泡沫体系的综合指数为36834 mL·min;该泡沫体系的微观尺度耐盐性评价结果表明,矿化度46357 mg/L与矿化度500 mg/L的配液相比,泡沫流变性更好,气液界面张力在10 MPa时仅增加1 mN/m,液膜渗透性增加了0.14 cm/s,但仍具有良好的泡沫骨架结构,该泡沫体系具有良好的耐盐性。此外,在并联岩心渗透率级差为15.55的条件下,该SiO_(2)纳米颗粒强化CO_(2)泡沫体系对岩心剖面改善率达到了97.28%,采收率显著提升,展现出良好的调驱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盐低渗透油藏 长庆油田 气窜 CO_(2)泡沫 微观尺度 耐盐性 调驱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高温高盐油藏深部堵水用高强度凝胶体系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1
18
作者 林昊昕 何宏 +3 位作者 张雪硕 王晨 徐国瑞 常振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19-1624,共6页
制备了一种由非离子聚合物聚丙烯酰胺(PAM)、酚醛树脂交联剂、促凝剂氯化铵和硫脲组成的凝胶堵剂体系,考察了各组分含量、温度和矿化度等对凝胶体系的成胶情况的影响,评价了凝胶体系在多孔介质中注入、运移和选择性封堵能力。实验结果表... 制备了一种由非离子聚合物聚丙烯酰胺(PAM)、酚醛树脂交联剂、促凝剂氯化铵和硫脲组成的凝胶堵剂体系,考察了各组分含量、温度和矿化度等对凝胶体系的成胶情况的影响,评价了凝胶体系在多孔介质中注入、运移和选择性封堵能力。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凝胶体系最优配方为:0.4%(w)PAM+0.4%(w)交联剂+0.3%(w)促凝剂。聚合物凝胶体系在不同矿化度模拟地层水中老化90 d后,脱水率为5.4%,具有良好的抗盐性和热稳定性。聚合物凝胶体系对高渗岩心封堵率均高于97.0%,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封堵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藏 高温高盐 凝胶堵剂 深部堵水 性能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PS单体和缔合单体的引入对聚合物流变性及驱油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海涛 崔传智 +1 位作者 徐辉 季岩峰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70-1273,1279,共5页
研究了引入AMPS单体形成的超高分多元共聚物(HMWP)和引入缔合单体形成的超高分缔合聚合物(AP-P5)的流变性能与驱油性能。室内实验表明,引入AMPS单体和缔合单体均可以显著提高聚合物的增黏性能与黏弹性能。浓度为2000 mg/L时,相对于常规... 研究了引入AMPS单体形成的超高分多元共聚物(HMWP)和引入缔合单体形成的超高分缔合聚合物(AP-P5)的流变性能与驱油性能。室内实验表明,引入AMPS单体和缔合单体均可以显著提高聚合物的增黏性能与黏弹性能。浓度为2000 mg/L时,相对于常规聚合物,AP-P5与HMWP黏度分别提高250.0%和85.1%,黏弹复合模量分别提高36.7%和34.3%,60 d黏度保留率分别为60.9%和82.6%;静态吸附实验发现,HMWP浓度超过200 mg/L,吸附量趋于平衡,而AP-P5随着浓度的增加吸附量逐渐增加;驱油实验结果表明,AP-P5与HMWP的提高采收率幅度分别为11.0%和15.7%,因此,引入AMPS单体更有利于高温高盐油藏聚合物驱油效果提升。现场实验表明,HMWP降水增油效果显著,可以为胜利油田高温高盐油藏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温抗盐 超高分多元共聚物 流变性 驱油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高油分杂交油菜新品种宝油187的选育与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晏伟 杨德政 +6 位作者 秦信蓉 程尚明 赵军 王丹丹 罗雯 鲍坤 喻时周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7期1-4,共4页
【目的】培育高产、高油及耐密植油菜新品种,为高油高产优质油菜品种的应用提供种质选择。【方法】贵州省油菜研究所利用隐性核不育两系D418AB作母本,以恢复系YD84R作父本,于2023年育成高油分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宝油187(农业农村部登记... 【目的】培育高产、高油及耐密植油菜新品种,为高油高产优质油菜品种的应用提供种质选择。【方法】贵州省油菜研究所利用隐性核不育两系D418AB作母本,以恢复系YD84R作父本,于2023年育成高油分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宝油187(农业农村部登记编号:GPD油菜〔2023〕520162)。【结果】宝油187在长江上游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07.7 kg/667m^(2),比对照(蓉油18)增产4.09%;平均产油量104.6 kg/667m^(2),比对照增产22.18%;平均生育期215 d。在长江中游区域试验中宝油187平均产量210.3 kg/667m^(2),比对照(华油杂50)增产7.32%;平均产油量107.6 kg/667m^(2),比对照增产10.29%;平均生育期215 d。经农业农村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宝油187芥酸为0.05%,硫甙为20.45μmol/g饼,含油量为51.94%。【结论】宝油187中抗菌核病,丰产性好,耐密植,高油分,适宜在贵州、四川、重庆、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冬油菜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宝油187 高油分 新品种 隐性核不育 芥酸 硫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