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变化趋势及其与HBsAg清除的关系
1
作者 吴凤萍 何玲 +3 位作者 刘晨瑞 王文浩 李茹 党双锁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13-1318,共6页
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治疗非活动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IHC)过程中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探索其动态变化与HBsAg清除之间的关系,并评估TNF-α作为预测PEG-IFN-α疗效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的价... 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治疗非活动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IHC)过程中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探索其动态变化与HBsAg清除之间的关系,并评估TNF-α作为预测PEG-IFN-α疗效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8年1月—2023年3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IHC患者455例,分为治疗组210例,自愿接受PEG-IFNα-2b治疗48周并随访24周;IHC对照组245例,仅随访观察72周。分别于研究的0、12、24、48、72周时检测血清TNF-α水平,并在72周时将治疗组分为HBsAg清除组与未清除组。比较各组不同时间点TNF-α水平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TNF-α对HBsAg清除的预测价值。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正态分布的重复测量资料的组内和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Bs Ag清除的预测因素,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TNF-α预测HBsAg清除的cut-off值。结果 72周时治疗组的HBsAg清除率(46.2%)和血清学转换率(34.8%)均显著高于IHC对照组(HBsAg清除率为1.2%;HBsAg血清学转换率为0.8%)(χ^(2)值分别为133.333、94.650,P值均<0.001)。HBsAg清除组和未清除组在治疗期间血清TNF-α水平较基线均显著升高,在停药后逐渐恢复至基线水平(F值分别为351.733、76.434,P值均<0.001)。组间比较显示,在12、24及48周时血清TNF-α水平HBs Ag清除组>HBs Ag未清除组>IHC对照组(P值均<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HBsAg水平(OR=0.329,95%CI:0.189~0.571,P<0.001)、基线HBV DNA<20 IU/mL(OR=1.414,95%CI:1.057~1.787,P=0.045)、12周时ALT≥2倍的正常值上限(OR=1.127,95%CI:1.028~1.722,P=0.043)、12周时TNF-α水平(OR=1.336,95%CI:1.018~1.754,P=0.037)和24周时TNF-α水平(OR=1.879,95%CI:1.477~2.391,P<0.001)是HBsAg清除的独立预测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12周时血清TNF-α水平预测72周时HBsAg清除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46(95%CI:0.814~0.889),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3%、81.0%;24周时AUC为0.912(95%CI:0.758~0.972),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4%、96.2%。结论 PEG-IFN-α治疗可导致IHC血清TNF-α水平升高,且治疗12周和24周时血清TNF-α水平可有效预测PEG-IFN-α诱导的HBsAg清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Α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肿瘤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期保存液和甘油保存的血清HBsAg阳性供体角膜中HBsAg的表达和定位
2
作者 仁虹 蔡子怡 +5 位作者 杜佳琪 李高阳 胡舒钰 欧阳莎 刘寒涵 邓志宏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42-1648,共7页
目的:中国角膜移植供体缺口巨大,可通过角膜成分移植来扩大供体角膜来源。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采用不同储存介质保存的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捐献者角膜中HBsAg的表达和分布,以评估板层角膜移植... 目的:中国角膜移植供体缺口巨大,可通过角膜成分移植来扩大供体角膜来源。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采用不同储存介质保存的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捐献者角膜中HBsAg的表达和分布,以评估板层角膜移植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2019年12月至2021年3月间临床捐献的保存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眼库的10枚角膜(来自6例捐献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的方法检测血清HBsAg的表达,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法检测血清HBsAg阳性捐献者血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DNA滴度,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角膜中的HBsAg的表达及其在角膜各层的定位,对血中HBV DNA滴度和角膜中HBsAg荧光强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4枚来自2例血清HBsAg阳性捐献者的角膜、1枚来自1例血清HBsAg阴性捐献者的角膜均短期(<2周)保存在中期保存液中,2枚来自1例血清HBsAg阳性捐献者的角膜和2枚来自1例血清HBsAg阳性捐献者的角膜分别在甘油中保存1个月和1年,1枚来自1例血清HBsAg阴性捐献者的角膜在甘油中保存1年。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采用中期保存液短期(<2周)保存的2枚角膜上皮层和1枚角膜内皮层、甘油保存1年的1枚角膜上皮细胞均可见HBsAg阳性信号。免疫荧光染色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角膜上皮层和内皮层中HBsAg荧光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不同捐献者及保存方法的角膜上皮中HBsAg荧光强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中HBV DNA滴度与角膜上皮中的HBsAg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2)=0.707,P=0.036)。结论:HBsAg血清阳性捐献者的供体角膜存放于中期保存液或在甘油中长期保存后,上皮层或内皮层仍有HBsAg的阳性表达,但角膜基质层中均无HBsAg的阳性表达。血中HBV DNA滴度高表达的捐献者,其角膜中HBsAg表达阳性的可能性越高。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HBsAg阳性供体角膜用于板层角膜移植的可能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 板层角膜移植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 上皮层 内皮层 基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铝佐剂吸附HBsAg及其免疫学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26
3
作者 何萍 吕凤林 +2 位作者 陈月 李元朝 何凤慈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86-888,F013,共4页
We have synthesized a novel formulation of nanoparticulate(NP) alum adjuvant specifically in the cationic water-in-oil microemulsions of water/benzalkonium bromide(BB), octyl alcohol/cyclohexane at 30 ℃, which wa... We have synthesized a novel formulation of nanoparticulate(NP) alum adjuvant specifically in the cationic water-in-oil microemulsions of water/benzalkonium bromide(BB), octyl alcohol/cyclohexane at 30 ℃, which was characterized to be crystalline Al(OH)3 with average particle diameter about 70 nm by the analysis of X-ray diffraction and to have a spherical shape structure by TEM photography analysis. Then adsorption degree was assayed. The OD492 of the NP is about 10 times higher than the bulk(BK) alum adjuvant. Compared to bulk alum adjuvant, we studied the immune effect of the NP alum adjuvant with HBsAg vaccine, which was injected intraperitoneally into Guinea pig, and serum antibody titers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week after immunization were higher in NP group than BK group by ELISA(P<0\^01, P<0\^05); Groin immuno-injection intraperitoneally into Balb/c mice, was performed once or there times, prolife responses of spleen cells were determined by ()3H thymidine incorporation; non-specific phagocytosis of macrophage of abdominal cavity was measured by lack of color Malachite Green and IL-2 was assayed by activation mouse spleen cells. It is indicated that all cellular immunity bioassay results were higher in NP group than in BK group, except non-specific phagocytosis of macrophage of abdominal cavity by there times immunity. 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rces. Thus, nanoparticulate alum adjuvant can be employed as a more effective adjuvant for HBsAg vaccine than bulk alum adjuvant in the earlier period of post-immun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乳液 纳米铝佐剂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过程中HBsAg水平与HBV DNA病毒复制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卢建溪 陈文思 +2 位作者 舒欣 曹红 李刚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839-1842,共4页
目的:病毒载量的测定常被用来诊断和监测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文献报道采用全自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反应测定HBsAg水平可作为替代标记。本研究旨在进一步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过程中血清HB-sAg水平和HBV DNA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 目的:病毒载量的测定常被用来诊断和监测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文献报道采用全自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反应测定HBsAg水平可作为替代标记。本研究旨在进一步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过程中血清HB-sAg水平和HBV DNA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选取47例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男性35人,女性12人,平均年龄(35±8)岁]。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单一治疗患者(18例)、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拉米夫定联合治疗患者(14例)、拉米夫定单一治疗患者(15例)治疗48周并留取0、4、8、24、48、72周的血清。用TaqMan PCR测定HBV DNA水平,全自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反应测定HBsAg水平。结果:18例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单一治疗的患者和14例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拉米夫定联合治疗的患者可观察到HBsAg滴度随HBV DNA复制水平的一致变化,呈显著相关(r=0.83,P<0.01)。而在15例拉米夫定单一治疗的患者则未观察到HBsAg滴度随HBV DNA复制水平一致的变化趋势,但无相关性。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单一治疗、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拉米夫定联合治疗的患者HBsAg水平中位数下降幅度均明显优于拉米夫定单一治疗的患者(P<0.05)。结论:在以干扰素为基础的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期间,血清HBsAg水平与HBV DNA水平显著相关,动态HBsAg定量监测对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作为监测HBV疗效的替代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 DNA复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宋金云 王建芳 +1 位作者 吴旭平 黄玲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1期2092-2095,共4页
目的分析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的现象及其临床特点,并探讨其产生的原因。方法收集2011年2月-2014年2月东南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体检者2260例,其中被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830例。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筛选HBsAg与抗-HBs同时阳... 目的分析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的现象及其临床特点,并探讨其产生的原因。方法收集2011年2月-2014年2月东南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体检者2260例,其中被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830例。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筛选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的患者188例,分为HBeAg阳性组(n=101)和HBeAg阴性组(n=87)。同时选取200例HBsAg阳性、抗-HBs阴性者作为对照,其中HBeAg阳性组80例,HBeAg阴性组120例。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肝功能、病毒载量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HBV血清学标志物在HBsAg与抗-HBs双阳性情况下共有5种模式,其中以HBsAg、抗-HBs、HBeAg及抗-HBc阳性,且抗-HBe阴性多见,占47.9%(90/188),肝功能指标总异常率为69.1%(130/188),HBV DNA总阳性率为56.9%(107/188)。HBeAg阳性的2组HBV DNA均存在高水平复制,其中HBsAg与抗-HBs双阳性组HBV DNA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32,P>0.05);HBeAg阴性组中,HBsAg与抗-HBs双阳性组HBV DNA定量>1×105IU/ml的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40,P<0.05)。对HBV S区进行测序分析发现,测序的80例HBsAg与抗-HBs双阳性患者中有27例患者的HBV S区发生变异,突变率33.7%,且S区变异位点主要有P29L、S61L、P62L、I126T/S、Q129N、M133K、F134L、G145R/K、L175S和L186H等。结论 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者在乙型肝炎患者中有一定比例,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病毒株变异所致。这种情况并不代表疾病好转,且抗-HBs出现并不一定能完全有效清除HBsAg,病毒DNA往往存在持续复制,需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 肝炎抗体 乙型 抗原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sAg水平在慢性HBV感染者疾病进展中的动态监测价值 被引量:13
6
作者 鲍腾 胡庆刚 +2 位作者 叶珺 陶奔 郜玉峰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7年第8期1475-1478,共4页
目的探讨HBsAg水平在慢性HBV感染者疾病进展监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5月-2015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时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1107例不同临床阶段的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疾病状态分为HBeAg阳性慢... 目的探讨HBsAg水平在慢性HBV感染者疾病进展监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5月-2015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时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1107例不同临床阶段的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疾病状态分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组(HBeAg阳性CHB组,n=356)、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组(HBeAg阴性CHB组,n=264)、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组(LC-C组,n=116)、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组(LC-D组,n=201)、原发性肝癌组(PLC组,n=170),比较不同临床阶段患者之间HBsAg表达水平的差异及HBsAg水平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结果HBeAg阳性CHB组、HBeAg阴性CHB组、LC-C组、LC-D组、PLC组之间患者血清HBsAg、HBV DNA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00.45、86.26,P值均<0.001)。502例HBeAg阳性患者的HBsAg、HBV DNA水平均高于605例HBeAg阴性患者(t值分别为16.67、16.22,P值均<0.001)。HBeAg阳性值均CHB、LC-C、LC-D和PLC 4组间HBsAg和HBV DNA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2.92、27.38,P值均<0.001);HBeAg阴性的CHB、LC-C、LC-D和PLC 4组间的HBsAg和HBV DNA水平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6.04、4.10,P值均<0.05)。不同HBsAg水平(<1000 IU/ml、1000~20 000 IU/ml、>20 000 IU/ml)患者间HBV DN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9.51,P<0.001)。HBeAg阳性CHB组、HBeAg阴性CHB组、LC-C组、LC-D组患者血清HBsAg水平与HBV DNA水平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54、0.501、0.320、0.432,P值均<0.001)。结论 HBsAg定量水平随疾病进展而逐步降低,且HBsAg与HBV DNA水平密切相关,动态监测HBsAg变化有助于发现HBV感染后疾病进展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 病毒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肝患者血清HBsAg与HBsAb双阳性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7
7
作者 朱锦宏 吴红 +1 位作者 王春苗 吴晓蔓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38-640,644,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与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同时阳性罕见模式的病例,探讨其存在原因及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微粒子酶免疫化学发光分析法(... 目的通过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与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同时阳性罕见模式的病例,探讨其存在原因及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微粒子酶免疫化学发光分析法(MEIA)检测乙肝患者血清标志物(HBV-M);采用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V-DNA,采用PCR-高分辨率熔解曲线(PCR-HRM)分析技术检测HBV基因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双变异nt1762A-T/nt1764G-A;比色法检测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在15 600例乙肝患者中,HBsAg与HBsAb双阳性的检出率为2.3%,其阳性率在不同性别组及不同年龄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所有HBsAg与HBsAb双阳模式中,HBsAg、HBsAb、HBeAb、HB-cAb阳性模式比例最高,占57.9%;HBsAg与HBsAb双阳模式中HBeAg阳性组乙肝患者的HBV DNA阳性率高于HBeAg阴性组;而HBeAg阴性组BCP双变异nt1762A-T/nt1764G-A发生率较HBeAg阳性组高;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慢性乙肝患者HBsAg与HBsAb双阳检出率均高于无症状携带者、乙肝后肝硬化、重型乙肝及乙肝肝癌(P <0.05)。结论 HBsAg与HBsAb双阳性出现,并不预示乙肝病毒传染性减弱,而提示病毒基因有可能出现变异,临床有必要通过检测血清HBV DNA来确定患者体内病毒是否处于复制状态,为此部分HBsAg与HBsAb双阳性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提供一定临床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乙肝表面抗原 乙肝表面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sAg阴性患者HBV隐匿性感染:11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袁琴 伍春霞 +7 位作者 刘飞飞 罗旗 刘何蕾 李成敏 郑洁 罗舒文 张聪 曾爱中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3-136,共4页
目的分析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纳入2012年3月—2014年1月于重庆医科大学就诊的HBs Ag阴性、HBV DNA在检测值以下的乙肝患者110例。采用高纯度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提取血清HBV DNA,采用巢式PCR对HBV基因组C、S... 目的分析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纳入2012年3月—2014年1月于重庆医科大学就诊的HBs Ag阴性、HBV DNA在检测值以下的乙肝患者110例。采用高纯度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提取血清HBV DNA,采用巢式PCR对HBV基因组C、S、X区进行扩增。对不同性别、年龄及血清学模式[单独抗-HBc(+)及抗-HBs(+)/抗-HBc(±)]患者,以及不同病因所致肝损害患者的OBI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以巢氏PCR结果2个或2个以上区段同时阳性判定为OBI,110例入选患者OBI阳性率为23.6%(26/110);不同性别、年龄段、血清学模式患者OBI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功能异常组OBI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35.1%vs 11.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明原因肝损害及有明确病因肝损害的OBI发生率分别为31.0%(9/29)和39.3%(11/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HBs Ag阴性患者中,OBI更易发生在有肝功能损害的患者。当HBs Ag阴性患者肝损害原因不明时,应及时采用高灵敏HBV DNA检测方法以排除HBV隐匿性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 聚合酶联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提高低水平HBsAg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治愈率的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邓樱 刘明 +3 位作者 郭艳 向小梅 谭朝霞 毛青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2053-2059,共7页
目的明确干扰素(interferon,IFN)治疗低水平HBs Ag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影响因素及最适疗程。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间在我院感染科门诊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或普通干扰素治疗疗程≥24周、HBs Ag<3 ... 目的明确干扰素(interferon,IFN)治疗低水平HBs Ag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影响因素及最适疗程。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间在我院感染科门诊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或普通干扰素治疗疗程≥24周、HBs Ag<3 000 IU/m L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4例,获得HBs Ag和HBe Ag清除定义为应答,治疗第24、48、72周依次分析疗效影响因素,采用非参数检验、χ2检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应答组与未应答组患者的一般情况、HBV标志物以及治疗过程中各指标变化对HBs Ag清除的影响。结果 74例患者治疗至停药时,25例(33.8%)发生应答,应答组中位基线HBs Ag水平较不应答组低(70.70 IU/m L vs 440.71 IU/m L,P=0.041);Peg-IFN的HBs Ag清除率高于普通IFN(41.9%vs 22.6%,P=0.084)。第12周HBs Ag下降百分数可预测24周疗效(OR=1.058,P=0.010),ROC曲线下面积为0.860,Cut-off值为78.9,敏感性为0.889,特异性为0.815。基线HBV DNA水平和第24周HBs Ag下降百分数可预测48周疗效(OR=9.116,P=0.033;OR=1.089,P=0.006),第24周HBs Ag下降百分数ROC曲线下面积0.870,最佳的Cut-off值为69.7,敏感性为1,特异性为0.722。48周内清除率与治疗时间呈线性正相关,至48周时HBs Ag清除21例,占总应答例数的84.0%(21/25)。结论 IFN治疗基线HBs Ag<3 000 IU/m L病例的临床治愈率明显高于基线水平高者,Peg-IFN略优于普通IFN,疗程建议为48周,治疗12周后可根据当前时间点的HBs Ag下降程度评估后续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慢性乙型肝炎 临床治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sAg定量在HBV感染自然史中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慰 戎君 +3 位作者 员美娜 赵召霞 唐亚芳 高恒波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1088-1091,共4页
目的观察慢性HBV感染后不同临床状态HBs Ag定量分布特点及其与HBV DNA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石家庄市第五医院的268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BV感染者进行横断面研究。依据HBV感染的不同时期分为4组,免疫耐受期29例、... 目的观察慢性HBV感染后不同临床状态HBs Ag定量分布特点及其与HBV DNA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石家庄市第五医院的268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BV感染者进行横断面研究。依据HBV感染的不同时期分为4组,免疫耐受期29例、免疫清除期169例、低(非)复制期19例、再活动期51例。采用罗氏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HBs Ag定量,PCR检测HBV DNA水平,并对HBs Ag和HBV DNA结果进行对数转换;对不同时期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多组分析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结果 HBV感染的不同时期HBs Ag定量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830,P<0.001),免疫耐受期HBs Ag定量显著高于其他3期(P值均<0.05);免疫清除期HBs Ag定量显著高于低复制期和再活动期(P值均<0.05)。HBV DNA水平在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028,P<0.001),免疫耐受期HBV DNA水平显著高于其他3期(P值均<0.05);免疫清除期HBV DNA水平显著高于低复制期和再活动期(P值均<0.05);再活动期显著高于低复制期(P值均<0.05)。HBs Ag定量和HBV DNA在免疫清除期和再活动期具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559、0.338,P值分别为<0.001、0.014)。结论免疫耐受期HBs Ag定量和HBV DNA水平最高,显著高于其他3期。HBs Ag定量和HBV DNA在免疫清除期及再活动期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弓形虫和乙型肝炎病毒混合核酸疫苗的研究Ⅲ.pcDNA3-HBsAg-GRA1免疫小鼠的保护性观察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丹静 舒衡平 +2 位作者 蔡力汀 吴翔 蒋立平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15-518,共4页
目的观察重组质粒pcDNA3HBsAgGRA1DNA接种诱导的保护性免疫应答。方法质粒DNA免疫BALB/c小鼠;ELISA法检测GRA1、HBsAg抗体及亚类水平;提取各免疫组小鼠肌肉组织DNA进行PCR检测;弓形虫RH强毒株攻击感染各免疫组小鼠。结果经pcDNA3HBsAgG... 目的观察重组质粒pcDNA3HBsAgGRA1DNA接种诱导的保护性免疫应答。方法质粒DNA免疫BALB/c小鼠;ELISA法检测GRA1、HBsAg抗体及亚类水平;提取各免疫组小鼠肌肉组织DNA进行PCR检测;弓形虫RH强毒株攻击感染各免疫组小鼠。结果经pcDNA3HBsAgGRA1免疫组小鼠产生抗GRA1和HBsAg抗体,且抗GRA1的抗体水平明显高于GRA1单独和GRA1与HBsAg混合免疫组。弓形虫RH强毒株攻击感染pcDNA3HBsAgGRA1免疫组小鼠,其存活时间明显长于其他各组,结果提示HBsAg可能起免疫佐剂作用。结论将GRA1与HBsAg融合明显增强了GRA1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形虫 乙肝表面抗原 致密颗粒抗原-1 DNA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恩替卡韦单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年HBsAg与HBV DNA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5
12
作者 吴凤萍 李妙羡 +3 位作者 王怡恺 鲁瑞 刘怡欣 党双锁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47-1052,共6页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单用恩替卡韦(ETV)治疗5年血清HBsAg和HBV DNA的动态变化。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2020年8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单用ETV治疗≥5年的CHB患者918例,其中初始治疗时HBeAg阳性患者556例,HBeA...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单用恩替卡韦(ETV)治疗5年血清HBsAg和HBV DNA的动态变化。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2020年8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单用ETV治疗≥5年的CHB患者918例,其中初始治疗时HBeAg阳性患者556例,HBeAg阴性患者362例。收集患者在治疗基线、1年、2年、3年、4年、5年时的血清HBsAg水平和HBV DNA载量并分析其动态变化。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重复测量资料先进行log10对数转换,组内或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患者随着ETV治疗时间的延长,HBsAg水平均呈逐渐下降趋势,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74.168、49.845,P值均<0.001)。HBeAg阳性患者基线HBsAg水平为18043.1(7868.9~26342.4)IU/ml,ETV治疗5年后降至1397.6(626.4~3419.4)IU/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HBeAg阳性患者基线HBV DNA载量为(6.7±1.7)log10 IU/ml,ETV治疗5年后HBV DNA阴转率为100%。HBeAg阴性患者的基线HBsAg水平为2420.0(662.6~5621.2)IU/ml,ETV治疗5年后降至407.2(56.7~1104.7)IU/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HBeAg阴性患者基线HBV DNA载量为(4.9±1.4)log10 IU/ml,ETV治疗5年后HBV DNA阴转率亦为100%。HBeAg阳性患者的中位HBsAg水平在各时间点上均高于HBeAg阴性患者(P值均<0.001)。HBeAg阳性和阴性患者的HBsAg下降均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趋势,ETV治疗前两年的HBsAg年均下降速率显著大于后3年(HBeAg阳性:Z=-13.605,P<0.001;HBeAg阴性:Z=-5.950,P<0.001)。HBeAg阳性患者除ETV治疗1年时HBV DNA阴转率显著低于HBeAg阴性患者外(χ2=71.013,P<0.001),其余时间点上两组患者的HBV DNA阴转率均为100%。此外,ETV治疗5年,累计HBsAg转阴、<200 IU/ml、<1000 IU/ml、<1500 IU/ml的患者的比例分别为3.6%、23.9%、57.0%、67.3%。结论ETV治疗CHB、HBsAg和HBV DNA水平逐渐下降,并且HBsAg水平的下降呈“先快后慢”的趋势。单用ETV治疗5年,67.3%的患者可以达到HBsAg<1500 IU/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病毒载量 恩替卡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HBsAg和HBeAg阳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浓度与HBV复制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9
13
作者 雷建华 杨旭 +2 位作者 罗红雨 王文龙 黄力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48-551,共4页
目的:分析血清HBsAg和HBeAg阳性乙型肝炎病例的HBsAg浓度与HBV复制水平的关系,并探讨HBsAg浓度用于HBeAg阳性病例监测HBV复制水平的可行性。方法:随机抽取其中血清HBsAg和HBeAg阳性者共296例,应用荧光定量PCR(fluorescen cequantitative... 目的:分析血清HBsAg和HBeAg阳性乙型肝炎病例的HBsAg浓度与HBV复制水平的关系,并探讨HBsAg浓度用于HBeAg阳性病例监测HBV复制水平的可行性。方法:随机抽取其中血清HBsAg和HBeAg阳性者共296例,应用荧光定量PCR(fluorescen cequantitative PCR,FQ-PCR)和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time-reso lved fluoroimmuno assay,TRIFA)测定乙型肝炎病例的血清HBVDNA水平、血清HBeAg和HBsAg浓度。比较不同DNA复制水平病例的HBsAg浓度,以及不同HBsAg浓度病例的DNA水平,同时进行HBsAg浓度与DNA水平相关性分析。并根据不同浓度的HBsAg初步推测HBV复制状态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符合率。结果:若以血清HBVDNA大于或等于105拷贝/mL为阳性,则其中228例为DNA阳性(77.03%)。血清HBsAg浓度与HBVDNA复制水平呈正相关,但不同DNA复制水平病例的HBsAg浓度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除HBsAg浓度特别增高达180μg/L以上的病例DNA阳性率稍高外(χ2=3.998,P<0.05),其余不同HBsAg浓度的病例DNA阳性率及定量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采用不同HBsAg浓度水平推测HBV复制状态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HBsAg和HBeAg阳性乙型肝炎病例血清HBsAg浓度与HBV复制水平有一定相关性,但不宜以HBsAg浓度监测这些病例的HBV复制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表面抗原 E抗原 脱氧核糖核酸 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sAg阳性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肝损伤及HBV再激活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吴盛喜 许鸿鹞 +2 位作者 黄河澄 林连兴 罗何三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110-113,共4页
目的探讨HBsAg阳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肝损伤情况及HBV再激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汕头市中心医院接受化疗的HBsAg阳性的恶性肿瘤患者共150例。其中43例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即化疗前、化疗期间和化疗结束后半年... 目的探讨HBsAg阳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肝损伤情况及HBV再激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汕头市中心医院接受化疗的HBsAg阳性的恶性肿瘤患者共150例。其中43例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即化疗前、化疗期间和化疗结束后半年使用抗病毒治疗(试验组),107例未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对照组)。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化疗后肝损伤情况。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化疗后HBV再激活的相关因素。结果所有患者经过化疗,63例(42.0%)出现肝损伤,其中肝脏不良反应分级:Ⅰ度13例(8.7%)、Ⅱ度29例(19.3%)、Ⅲ度15例(10.0%)、Ⅳ度6例(4.0%),2组肝损伤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9.498,P=0.001)。试验组肝损伤发生率为18.6%(8例),比对照组51.4%(55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864,P<0.001)。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化疗前乙型肝炎六项状态、HBV定量、是否使用激素及是否预防性使用抗病毒治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将其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这4项指标均是患者化疗后HBV再激活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预防性抗病毒治疗是患者化疗后HBV再激活唯一保护性因素。结论 HBsAg阳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肝损伤发生率较高,预防性使用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降低HBV再激活的发生率,从而减少肝损伤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 肝炎病毒 乙型 病毒激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瞬时弹性成像联合血清HBsAg水平对慢性HBV感染者肝纤维化的无创诊断价值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李晶晶 代倩 +3 位作者 马双双 郜玉峰 叶珺 邹桂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37-541,共5页
目的探讨瞬时弹性成像联合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水平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感染者肝纤维化的无创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接受肝穿刺检查的195例CHB感染者,将其分为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及阴性组。以肝穿刺病理结果... 目的探讨瞬时弹性成像联合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水平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感染者肝纤维化的无创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接受肝穿刺检查的195例CHB感染者,将其分为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及阴性组。以肝穿刺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血清HBsAg水平、瞬时弹性成像两个指标单独和联合诊断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探索其对肝脏纤维化程度的无创诊断价值。结果 HBeAg阳性患者随着肝纤维化程度加重HBsAg水平逐渐降低,HBsAg与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性(r_s=-0.377,P<0.05);经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性别、年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血小板(PLT)、HBsAg、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肝脏硬度测量值(LSM)等因素中,HBsAg为HBeAg阳性患者严重肝纤维化独立预测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HBsAg诊断严重肝纤维化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50,敏感度(SN)为89.50%,特异度(SP)为57.20%。瞬时弹性成像诊断严重肝纤维化的AUC为0.787,SN为83.6%,SP为68.3%,阳性预测值(PPV)为38.10%,阴性预测值(NPV)为94.91%。将瞬时弹性成像与血清HBsAg联合诊断严重肝纤维化较单独诊断相比,串联方法显示两者联合后SP提升为86.43%,PPV提升为56.27%;并联方法显示两者联合后SN提高至98.34%,NPV提高至99.03%。HBeAg阴性患者血清HBsAg与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性(r_s=0.223,P<0.05),经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HBsAg不是HBeAg阴性组肝纤维化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在HBeAg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中,HBsAg与瞬时弹性成像联合诊断可提高严重肝脏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表面抗原定量 瞬时弹性成像 肝脏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HBsAg定量检测在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诊疗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被引量:14
16
作者 于德敏 张欣欣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150-2155,共6页
HBsAg最早应用于HBV感染的诊断,其在血清中的水平与肝细胞中HBVcccDNA水平、病毒复制能力和机体免疫功能状态有关。近年来随着血清HBsAg定量检测技术的发展和"功能性治愈"概念的提出,HBsAg定量在HBV感染临床诊疗中的作用也越... HBsAg最早应用于HBV感染的诊断,其在血清中的水平与肝细胞中HBVcccDNA水平、病毒复制能力和机体免疫功能状态有关。近年来随着血清HBsAg定量检测技术的发展和"功能性治愈"概念的提出,HBsAg定量在HBV感染临床诊疗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从慢性乙型肝炎自然病程、抗病毒治疗应答预测及停药预测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血清HBsAg定量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诊断 治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竞争性ELISA法测定人源抗HBsAg Fab功能性亲和常数 被引量:11
17
作者 郑大勇 罗荣城 韩焕兴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0-112,119,共4页
目的 测定完全人源化基因工程抗体HBsAgFab的亲和常数。方法 采用非竞争性ELISA固相法 ,经确定最佳抗原包板浓度、最佳抗原包板时间及最佳抗原与抗体结合反应时间后 ,得到了HBsAg与抗体片段抗HBsAgFab及完整抗体抗HBsAgIgG的抗原抗体... 目的 测定完全人源化基因工程抗体HBsAgFab的亲和常数。方法 采用非竞争性ELISA固相法 ,经确定最佳抗原包板浓度、最佳抗原包板时间及最佳抗原与抗体结合反应时间后 ,得到了HBsAg与抗体片段抗HBsAgFab及完整抗体抗HBsAgIgG的抗原抗体结合反应曲线 ,计算出抗HBsAgFab及抗HBsAgIgG的亲和常数。结果 人源基因工程抗体抗HBsAgFab的功能性亲和常数在 10 7~10 8M 1水平 ,比完整抗HBsAgIgG仅仅小约 1个数量级 (10 8~ 10 9M 1)。结论 该基因工程抗体与抗原结合能力较强 ,为今后开发应用Fab进行生物导向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 免疫球蛋白类 FAb 抗体亲和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感染者HBsAg和抗-HBs双阳性发生机制 被引量:10
18
作者 任美欣 孟庆华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375-378,共4页
HBV感染后可产生一种保护性抗体抗-HBs,是病毒清除的典型特征。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抗-HBs序贯表达,理论上在同一患者不可能同时检出。但是近年来,关于HBsAg和抗-HBs同时阳性的报道屡见不鲜。在临床中,HBsAg和抗-HBs同时阳性的现... HBV感染后可产生一种保护性抗体抗-HBs,是病毒清除的典型特征。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抗-HBs序贯表达,理论上在同一患者不可能同时检出。但是近年来,关于HBsAg和抗-HBs同时阳性的报道屡见不鲜。在临床中,HBsAg和抗-HBs同时阳性的现象多见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注射乙型肝炎疫苗或使用大剂量单克隆抗-HBs的患者。对于这种特殊现象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分析表明HBsAg和抗-HBs双阳性可能与HBV S基因变异和抗-HBs结合力下降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sAg基因变异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振华 邓万玉 +1 位作者 陆蒙吉 杨东亮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1期810-815,共6页
HBV复制过程中存在逆转录,容易发生基因变异,表面抗原基因变异可能影响临床诊断、病毒复制以及疫苗效果等。从S基因变异的发生机制、生物学及临床意义等方面讨论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既往大多数研究仅仅限于S基因片段,将来须要更多地... HBV复制过程中存在逆转录,容易发生基因变异,表面抗原基因变异可能影响临床诊断、病毒复制以及疫苗效果等。从S基因变异的发生机制、生物学及临床意义等方面讨论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既往大多数研究仅仅限于S基因片段,将来须要更多地从HBV角度对S基因变异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肝炎表面抗原 抗原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ALT水平的慢性HBV感染者血清HBsAg水平与肝组织学的相关性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学福 陈小苹 +4 位作者 马晓军 黄晶 罗晓丹 廖金瑶 岑爱群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0期1688-1691,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低ALT水平慢性HBV感染者血清HBs Ag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的关系,探讨影响肝组织学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就诊的慢性HBV感染者511例,检测肝组织学、血清HBs Ag定量、HBV DN... 目的通过分析低ALT水平慢性HBV感染者血清HBs Ag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的关系,探讨影响肝组织学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就诊的慢性HBV感染者511例,检测肝组织学、血清HBs Ag定量、HBV DNA定量。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Nemeny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判断HBs Ag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结果 511例患者有不同程度肝组织异常。年龄≥40岁组HBe Ag阳性率、HBs Ag定量、HBV DNA定量均低于年龄<40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值分别为86.80、2.99、7.25,P值分别为<0.000 1、0.003、0.000 1)。不同年龄组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0.03、61.92,P值均<0.000 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Be Ag阳性和HBe Ag阴性患者,HBs Ag水平与肝脏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均呈负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245、-1.51、-0.153、-0.181,P值分别为<0.000 1、0.019、0.012、0.005)。结论低ALT水平慢性HBV感染者年龄是影响肝脏组织学进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且HBs Ag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均呈负相关关系,提示HBs Ag水平可作为此类患者无创性判断肝脏组织学状态的一项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 丙氨酸转氨酶 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