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3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平二号蚯蚓Hemolysin基因扩增及不同蚯蚓产物体外抑菌效果的研究
1
作者 秦蕾 孙超 +5 位作者 金翔 张春光 楚菡 邓诗凡 贾京华 蒲蕾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33-138,共6页
试验提取大平二号蚯蚓的mRNA,PCR扩增Hemolysin(溶血素)基因,测序验证,确定蚯蚓体内含有Hemolysin,该基因在蚯蚓全体、生殖带前、生殖带和生殖带后部组织中均有表达。通过琼脂抑菌圈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蚯蚓体、蚯蚓蛋白粉、蚓激酶... 试验提取大平二号蚯蚓的mRNA,PCR扩增Hemolysin(溶血素)基因,测序验证,确定蚯蚓体内含有Hemolysin,该基因在蚯蚓全体、生殖带前、生殖带和生殖带后部组织中均有表达。通过琼脂抑菌圈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蚯蚓体、蚯蚓蛋白粉、蚓激酶对猪场源有害菌的抑制作用。试验结果表明,蚯蚓匀浆上清液、蚯蚓蛋白粉和蚓激酶稀释液对猪场源常见有害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具有不同程度抑菌作用。研究验证了大平二号蚯蚓体内存在Hemolysin基因且在蚯蚓不同部位均表达,蚯蚓及蚯蚓医药副产物对猪场源有害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为无抗饲料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平二号蚯蚓 抗菌肽 溶血素 琼脂抑菌圈法 紫外分光光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88ac^+和K88ad^+产肠毒素大肠杆菌hlyA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相关功能初步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姜露 聂佳佳 +3 位作者 杨样 羊扬 周明旭 朱国强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24-529,共6页
为研究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溶血素hlyA基因的相关生物学特性,本研究通过Red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了ETEC标准株K88ac+C83902和K88ad+C83903的hlyA基因缺失株。体外生长试验和酵解试验表明:缺失株C83902△hlyA和C83903△hlyA生长速度及... 为研究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溶血素hlyA基因的相关生物学特性,本研究通过Red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了ETEC标准株K88ac+C83902和K88ad+C83903的hlyA基因缺失株。体外生长试验和酵解试验表明:缺失株C83902△hlyA和C83903△hlyA生长速度及生长周期各个阶段的特性与相应野生株相比无差异,其分解发酵糖类和氨基酸的能力也未发生改变。小鼠感染试验显示经野生株和回补株感染的小鼠致死率高,而缺失株不致死,表明hlyA基因可以增强ETEC对ICR小鼠的致病力。从感染小鼠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分离感染的靶细菌,平板计数和PCR检测表明,ETEC在小鼠回肠的黏附能力强于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并且基因缺失株黏附能力比野生株显著降低。本研究首次对ETEC溶血素hlyA基因进行研究,为进一步阐释α-溶血素与机体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和ETEC的致病机制,以及预防ETEC感染提供了相关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TEC hlya基因 黏附 小鼠感染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的溶血表型研究
3
作者 高菊 翁胜男 +4 位作者 冷贵云 李昕 姚杰 周强 唐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12-1319,共8页
目的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的溶血表型。方法采用三点接种法检测105株临床样本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溶血表型;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4种溶血素基因(hla、hlb、hlc和hld)mRNA表达量;VITEK 2 GP639药敏卡检测常用抗生素... 目的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的溶血表型。方法采用三点接种法检测105株临床样本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溶血表型;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4种溶血素基因(hla、hlb、hlc和hld)mRNA表达量;VITEK 2 GP639药敏卡检测常用抗生素耐药性;DNA凝胶电泳法检测mecA、sea、tst和pvl基因携带率;微孔板成膜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生物膜形成能力;CCK-8法检测巨噬细胞毒性。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中检出7种溶血表型。不同溶血表型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在溶血素基因mRNA表达量、常用抗生素耐药性、毒力基因携带率、生物膜形成能力、小鼠巨噬细胞毒性作用等方面均有差异(P<0.05)。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的溶血表型多样,应当引起微生物检验、临床治疗和院感防控等多维度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临床分离株 溶血表型 溶血素 耐药性 毒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水气单胞菌纳米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4
作者 韩雅静 赵奇 +5 位作者 石有权 安瑞 赵云萍 史秋梅 吴同垒 高桂生 《中国兽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51,共5页
为了快速检测水生动物的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感染,本试验根据嗜水气单胞菌溶血素hly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通过对退火温度和引物体积的优化,建立了嗜水气单胞菌的纳米聚合酶链式反应(Nano-PCR)检测方法,分析其敏感性、特异性和临床... 为了快速检测水生动物的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感染,本试验根据嗜水气单胞菌溶血素hly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通过对退火温度和引物体积的优化,建立了嗜水气单胞菌的纳米聚合酶链式反应(Nano-PCR)检测方法,分析其敏感性、特异性和临床样本检测结果,并与普通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优化建立的纳米PCR方法成功扩增出约280 bp的嗜水气单胞菌特异性条带;最小检测浓度为1.61 pg,敏感性是普通PCR(最小检测浓度为16.1 pg)的10倍;纳米PCR和普通PCR方法对创伤弧菌(V.vulnificus)、迟缓爱德华菌(E.tarda)和维氏气单胞菌(A.veronii)均无扩增;对18份病料的阳性检出率为72%,与普通PCR结果一致。结果表明,本试验建立的检测嗜水气单胞菌的纳米PCR方法较普通PCR方法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水生动物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鉴别诊断和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水气单胞菌 纳米PCR hlya 临床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个记忆B细胞测序技术构建毒素蛋白Hcp免疫组库及抗体表达
5
作者 周金锐 王文皓 +6 位作者 顾亚茹 欧阳雪 刘碧霞 左厚义 杜烨湘 张睿 左钱飞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782-1791,共10页
目的基于单个记忆B细胞测序技术制备针对鲍曼不动杆菌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构建出Hcp蛋白的免疫组库,表达具有结合活性的单克隆抗体。方法构建带有pGEX-6p-1-Hcp重组质粒的BL21-Hcp菌液,采用蛋白质表达和蛋白质亲和层析技术获得目的蛋白H... 目的基于单个记忆B细胞测序技术制备针对鲍曼不动杆菌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构建出Hcp蛋白的免疫组库,表达具有结合活性的单克隆抗体。方法构建带有pGEX-6p-1-Hcp重组质粒的BL21-Hcp菌液,采用蛋白质表达和蛋白质亲和层析技术获得目的蛋白Hcp;6~8周龄雌性SPF级的BALB/c小鼠(体质量18~20 g),Hcp抗原肌肉注射免疫小鼠产生特异性记忆B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分选单个特异性记忆B细胞;采用单细胞测序技术构建Hcp的免疫组库,并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抗体人源化改造技术获得单克隆抗体;采用ELISA实验检测抗体体外结合活性。结果表达并纯化出纯度大于95%的目的蛋白Hcp;成功构建了Hcp的免疫组库,分析得到了该免疫组库的BCR克隆型鉴定和分析结果、CDR3区域特征分析结果、V-J基因配对特征分析结果;人源化改造了7种单克隆抗体(IgG1-1、IgG1-2、IgG2-1、IgG2-2、IgG3-1、IgG4-1、IgG4-2);ELISA结果显示,IgG1-1、IgG3-1、IgG4-1、IgG4-2抗体结合效价均为1∶1280,IgG2-2的抗体效价为1∶10240,IgG2-1的抗体效价为1∶5120,IgG1-2的抗体效价为1∶160。结论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可以快速、准确、高效率地构建含有大量抗体信息的Hcp蛋白免疫组库,利用免疫组库可以表达具有结合活性的单克隆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溶血素共调节蛋白 免疫组库 单细胞测序 单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纳米孔分析技术用于食品污染物快速检测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翟文磊 张爱栎 +1 位作者 王蒙 龙亿涛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78-1787,共10页
纳米孔分析技术是一种简单高效的单分子电化学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于DNA测序、分子传感、疾病诊断、环境监测等领域。相比于传统分析技术,纳米孔技术具有检测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设备便携、检测成本低等诸多优势,与现场快速检测的应... 纳米孔分析技术是一种简单高效的单分子电化学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于DNA测序、分子传感、疾病诊断、环境监测等领域。相比于传统分析技术,纳米孔技术具有检测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设备便携、检测成本低等诸多优势,与现场快速检测的应用场景特别适配。近几年,将纳米孔分析技术应用于食品污染物快检的研究发展迅速,检测对象覆盖食源性病原菌,以及生物毒素、农药等小分子污染物,逐渐成为分析化学和食品安全领域新的研究热点。该文重点关注近5年来基于生物纳米孔的分析技术在食品污染物快速检测中的研究进展,包括纳米孔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在食品中病原微生物和小分子污染物快速检测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对该方向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纳米孔 基因测序 食品安全快检 食源性病原菌 生物毒素 农药残留 α-溶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弧菌溶血素诱导血小板活化的机制分析
7
作者 王妍 凤梓涵 +4 位作者 王亚茹 李世青 陈鑫 王景林 袁媛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4-142,共9页
目的评价创伤弧菌分泌型外毒素-溶血素(VVH)是否能激活血液重要免疫细胞-血小板,探索VVH活化血小板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首先通过转录组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创伤弧菌感染后是否引起小鼠血小板活化,再通过流式细胞术鉴定VVH是否为... 目的评价创伤弧菌分泌型外毒素-溶血素(VVH)是否能激活血液重要免疫细胞-血小板,探索VVH活化血小板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首先通过转录组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创伤弧菌感染后是否引起小鼠血小板活化,再通过流式细胞术鉴定VVH是否为血小板活化的主要刺激元,然后制备天然表达的VVH毒素,通过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法评价胞外和胞内钙离子信号抑制剂对VVH活化血小板的影响;最后通过体内实验分析VVH在创伤弧菌感染早期的免疫激活作用。结果VVH是创伤弧菌培养上清中引起血小板活化的主要刺激元。天然VVH可诱导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CD62P)表达量的增加、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复合体(PNC)的形成、血小板微囊泡的释放。其激活机制可能与VVH成孔依赖性的Ca^(2+)-钙调素(CaM)-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信号通路有关,从而引起血小板α-颗粒物的释放和血小板的级联激活。在创伤弧菌灌胃感染的酒精性肝病(ALD)小鼠模型中,VVH与血小板的活化密切相关。结论本研究表明,在创伤弧菌感染早期,VVH是机体内激活血小板的重要分子,其诱导机体血小板活化可能与致病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弧菌溶血素(VVH) 血小板 P-选择素(CD62P) 酒精性肝病(AL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霍乱弧菌溶血素HlyA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多克隆抗体制备与鉴定 被引量:6
8
作者 王光丽 范婵 +4 位作者 王辉 卢惠芳 夏灵尹 黄健 闵迅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69-277,共9页
原核表达、纯化霍乱弧菌HlyA蛋白,制备并鉴定其多克隆抗体。PCR扩增霍乱弧菌hlyA基因并克隆入pET28a、pET32a和 pCold TF载体中构建重组表达载体;将重组载体pET28a-hlyA、pET32a-hlyA和pCold TF-hlyA转化E.coil BL21(DE3)中,进行表达条... 原核表达、纯化霍乱弧菌HlyA蛋白,制备并鉴定其多克隆抗体。PCR扩增霍乱弧菌hlyA基因并克隆入pET28a、pET32a和 pCold TF载体中构建重组表达载体;将重组载体pET28a-hlyA、pET32a-hlyA和pCold TF-hlyA转化E.coil BL21(DE3)中,进行表达条件优化及表达形式鉴定。获取可溶性形式的HlyA蛋白行Ni-NTA柱纯化,纯化的HlyA蛋白免疫BALB /c小鼠以制备多克隆抗体,并用间接ELISA法检测抗体效价,以评估其免疫原性。再以Western blot法分析抗体对霍乱弧菌中HlyA蛋白的特异性识别,并行质谱验证。分析纯化的HlyA蛋白的溶血活性及其抗体的中和活性。pET28a-hlyA、pET32a-hlyA载体只能诱导出包涵体表达的HlyA蛋白,pCold TF-hlyA载体诱导出可溶性表达的HlyA蛋白。经Ni-NTA柱纯化后获得较纯的HlyA蛋白,该蛋白不能裂解兔红细胞,但免疫小鼠可获得较高效价的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和质谱鉴定均显示HlyA多克隆抗体能特异性识别霍乱弧菌中的HlyA蛋白,且该抗体可有效抑制霍乱弧菌分泌上清液的溶血活性。成功获得可溶表达的HlyA蛋白,免疫小鼠后获得高效价的抗HlyA多克隆抗体,为后续研究HlyA蛋白在霍乱弧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乱弧菌 hlya蛋白 原核表达 多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不完全溶血表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微生物学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唐伟 冷贵云 +4 位作者 高菊 王亚武 姚杰 周强 徐元宏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35-1542,共8页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不完全溶血表型金黄色葡萄球菌(SIHP)的微生物学特征。方法采用三点接种法检测溶血表型,共纳入11株新型SIHP和33株随机匹配的完全溶血表型金黄色葡萄球菌(SCHP)。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新型SIHP和SCHP的耐药特征,冻干...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不完全溶血表型金黄色葡萄球菌(SIHP)的微生物学特征。方法采用三点接种法检测溶血表型,共纳入11株新型SIHP和33株随机匹配的完全溶血表型金黄色葡萄球菌(SCHP)。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新型SIHP和SCHP的耐药特征,冻干兔血浆检测凝固酶活性,玻片法检测触酶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溶血素基因mRNA水平,微孔板法检测红细胞毒性,微孔板成膜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生物膜形成能力,微量培养法监测生长曲线。结果与SCHP相比,新型SIHP的hla、hlb、hlc和hld四种溶血素基因表达谱不同;新型SIHP对青霉素、苯唑西林、庆大霉素、喹诺酮类、克林霉素和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的耐药率更高;新型SIHP不仅具有更强的溶血毒性、血浆凝固酶活性和生物膜形成能力,而且对数期生长更快。结论新型SIHP的微生物学特征有别于SCHP,耐药性和致病性更强,应引起临床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溶血素 溶血表型 微生物学特征 耐药性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LO-InlP缺失株的构建及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晋瑞婕 曾东东 +4 位作者 秦赫 邓秋艳 任静静 蒋建军 王鹏雁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4-230,共7页
目的构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LO-InlP缺失株,探究LLO、InlP基因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通过温度敏感型(Ts)质粒载体基因敲除法,构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681ΔInlP、LM681ΔLLO-InlP基因缺失株,通过检测不同... 目的构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LO-InlP缺失株,探究LLO、InlP基因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通过温度敏感型(Ts)质粒载体基因敲除法,构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681ΔInlP、LM681ΔLLO-InlP基因缺失株,通过检测不同时间的OD 600 nm值绘制生长曲线分析LM681、LM681ΔInlP、LM681ΔInlP-ΔLLO三株菌的体外生长能力;以感染复数MOI值为10感染细胞,测定LM681、LM681ΔInlP、LM681ΔInlP-ΔLLO对人绒毛膜滋养层细胞(HTR-8/SV40)、人绒毛膜癌细胞(JEG-3)黏附侵袭能力;动物水平上测定小鼠半数致死量、感染后的脑、肝、脾载菌量。结果成功获得片段大小为1125 bp的缺失株LM681ΔInlP、LM681ΔInlP-ΔLLO(亲本株LM681为2292 bp);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各菌OD 600值无统计学差异;3株菌体外感染HTR-8/SV40细胞、JEG-3细胞黏附侵袭试验结果显示,LM681ΔInlP、LM681ΔInlP-ΔLLO较LM681对HTR-8/SV40细胞、JEG-3细胞黏附侵袭率均极显著降低(HTR-8/SV40细胞F LM681ΔInlP-LM681=102.792、F_(LM681ΔInlP-ΔLLO-LM681)=128.459,均P<0.01,JEG-3细胞F LM681ΔInlP-LM681=203.755、F_(LM681ΔInlP-ΔLLO-LM681)=81.279,均P<0.01);LM681亲本株的LD_(50)为10^(6.78),LM681ΔInlP缺失株的LD_(50)为107.45,在攻毒剂量范围LM681ΔInlP-ΔLLO不存在LD_(50),LM681ΔInlP-ΔLLO较LM681的LD_(50)提高了6.78个对数数量级,LM681ΔInlP-ΔLLO组织载菌量整体较亲本株LM681降低。结论LLO、InlP基因缺失在动物感染水平和体外培养细胞感染水平上均极大程度的降低了LM的的毒力,且InlP基因对LM681菌株黏附侵袭滋养层细胞具有一定意义,为研究InlP在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致病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内化素P 溶血素O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生动物病原菌Ⅵ型分泌系统(T6SS)及其溶血素共调节蛋白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伍水龙 黄瑜 +3 位作者 王蓓 汤菊芬 蔡佳 简纪常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171,共10页
Ⅵ型分泌系统(typeⅥsecretion system,T6SS)是多种革兰氏阴性菌编码的蛋白分泌装置,在毒力因子释放、生物被膜形成、铁离子摄取、囊泡运输、环境压力适应性及细菌胞内存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在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Ⅵ型分泌系统(typeⅥsecretion system,T6SS)是多种革兰氏阴性菌编码的蛋白分泌装置,在毒力因子释放、生物被膜形成、铁离子摄取、囊泡运输、环境压力适应性及细菌胞内存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在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和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等水生动物病原菌的致病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有关水生动物病原菌T6SS组分及其功能的报道还比较匮乏。本文对几种水生动物病原菌T6SS的生物学功能与调控机理,以及T6SS关键调控因子溶血素共调节蛋白Hcp的系统进化关系与功能等最新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并在水生动物病原菌T6SS的生物学功能、T6SS活性调控与环境因素的关联性、T6SS与致病菌代谢之间的调控关系等方面提出未来研究建议,以期为进一步开展水生动物致病机制研究及水产养殖细菌病的防控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Ⅵ型分泌系统 水生动物病原菌 溶血素共调节蛋白 系统进化树 功能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毒银花散中各药及药物不同配比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雨芬 姜爽 +6 位作者 宋伍 姜涛 刘畅 周豪芳 唐亚婷 魏琳 苏鑫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3-71,共9页
目的研究《外科正宗》中回毒银花散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抑菌能力以及毒力因子α-溶血素(α⁃hemolysin,Hla)活性和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作用,同时探究回毒银花散最佳配比为古... 目的研究《外科正宗》中回毒银花散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抑菌能力以及毒力因子α-溶血素(α⁃hemolysin,Hla)活性和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作用,同时探究回毒银花散最佳配比为古方新用提供实验支撑。方法通过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纸片扩散法(K⁃B法)分析回毒银花散及组方中各味药对MRSA菌株USA300的抑制效果,溶血实验、Hla中和实验、Hla寡聚实验、免疫印记(Western blot)实验验证药物以何种形式抑制毒力因子Hla的活性,生物被膜形成实验评价回毒银花散对生物被膜的抑制效果,最后正交实验探究回毒银花散的最佳配比。结果回毒银花散抑制MRSA菌株,MIC_(90)为64 mg/mL,MBC为256 mg/mL,抑菌圈直径为(7.50±0.50)mm。回毒银花散还通过抑制Hla的释放抑制Hla的活性,最小有效浓度(minimum effective concentration,MEC)为16 mg/mL,抑制生物被膜形成的MEC为8 mg/mL。回毒银花散中金银花、黄芪只影响MRSA溶血活性以及生物被膜形成但不抑制细菌的生长,两药溶血活性MEC以及生物被膜形成MEC均为32 mg/mL;甘草抑菌能力较强,MIC_(90)为8 mg/mL,生物被膜MEC为1 mg/mL,在亚抑菌浓度下未表现出抑制溶血活性。最后正交实验显示,当回毒银花散中金银花、黄芪、甘草比例为1∶2∶4时,MIC_(90)为16 mg/mL,溶血活性MEC为8 mg/mL,生物膜形成MEC为4 mg/mL,均为9组中最低。结论回毒银花散在亚抑菌浓度下可影响MRSA的溶血活性以及生物被膜形成,其中金银花、黄芪、甘草的最佳比例为1∶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回毒银花散 α-溶血素 生物被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芝孢子糖肽对荷瘤小鼠的特异性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胡浪 王颖 +3 位作者 周亚杰 钱一帆 郭原 冯鹏 《上海农业学报》 2024年第1期82-87,共6页
为考察灵芝孢子糖肽对荷瘤小鼠的特异性免疫调节作用,建立S180荷瘤小鼠模型,随机设4个处理组(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云芝胞内糖肽胶囊组,阳性药环磷酰胺组),灵芝孢子糖肽设低、中、高(130 mg∕kg、260 mg∕kg、520 mg∕kg)三个剂量组。... 为考察灵芝孢子糖肽对荷瘤小鼠的特异性免疫调节作用,建立S180荷瘤小鼠模型,随机设4个处理组(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云芝胞内糖肽胶囊组,阳性药环磷酰胺组),灵芝孢子糖肽设低、中、高(130 mg∕kg、260 mg∕kg、520 mg∕kg)三个剂量组。通过对小鼠体重、瘤重、主要脏器的质量、白细胞计数及血清溶血素试验来研究灵芝孢子糖肽对小鼠体内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结果表明:灵芝孢子糖肽对小鼠无明显毒副反应,可以升高小鼠的血清半数溶血值,提高小鼠体内特异性免疫作用,升高白细胞值。灵芝孢子糖肽可以显著降低瘤重。上述结果表明,灵芝孢子糖肽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能增强荷瘤小鼠的特异性免疫作用,而无明显毒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孢子糖肽 特异性免疫 S180荷瘤小鼠 血清溶血素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溶血性弧菌不耐热溶血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与分子动力学模拟
14
作者 张德福 于振兴 +4 位作者 张明 吕欣然 张永勤 张国清 励建荣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51-257,I0009-I0012,共11页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人畜共患致病菌,可引发人类胃肠炎等食源性疾病。副溶血性弧菌具有多种毒力因子,热不稳定溶血素(thermolabile hemolysin,TLH)即是其中之一。该研究对副溶血性弧菌的tlh基因进行了克隆及测序,对tlh基因编码...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人畜共患致病菌,可引发人类胃肠炎等食源性疾病。副溶血性弧菌具有多种毒力因子,热不稳定溶血素(thermolabile hemolysin,TLH)即是其中之一。该研究对副溶血性弧菌的tlh基因进行了克隆及测序,对tlh基因编码的TLH蛋白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结构和功能预测。结果表明,TLH蛋白由418个氨基酸组成,预测分子质量为47.36 kDa。在TLH蛋白中确定了几个保守的结构域和基序,包括SGNH水解酶结构域和GDSL基序;对TLH蛋白的三维结构进行了同源建模及验证,在此基础上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其稳定性、与4-硝基苯基月桂酸酯(p-nitrophenylaurate,PNPL)的相互作用能力及结合底物对结构紧密度和残基灵活性的影响,揭示了催化三联体Ser153-His390-Asp393周边是一个重要的药物靶点活性口袋,具有高度保守的残基序列,并在底物结合后表现出残基灵活性差异。该研究分析了副溶血性弧菌TLH蛋白的性质和结构,可以为保障水产品的安全性、提高水产品原料安全评价水平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克隆 副溶血性弧菌 不耐热溶血素(tlh) 生物信息学分析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外泌体PD-L1蛋白检测技术
15
作者 屈丽思 彭宇彦 +2 位作者 俞泽涛 叶子弘 夏文强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00-1307,共8页
血清中可溶性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1 ligand 1,PD-L1)蛋白的存在形式包括外泌体表面、微囊泡表面以及分泌的游离形式等。前期研究表明,血清中外泌体表面PD-L1含量与多种癌症的预后评估显著相关,然而目前的常规检测... 血清中可溶性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1 ligand 1,PD-L1)蛋白的存在形式包括外泌体表面、微囊泡表面以及分泌的游离形式等。前期研究表明,血清中外泌体表面PD-L1含量与多种癌症的预后评估显著相关,然而目前的常规检测方法通常将血清中所有可溶性PD-L1蛋白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检测,无法有效分辨外泌体PD-L1与其他形式的PD-L1。本研究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建立了一种外泌体PD-L1的特异性检测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抗体识别PD-L1蛋白,并将其捕获至检测芯片表面;再利用α-溶血素在外泌体膜上形成多个寡聚体,从而特异性检测外泌体PD-L1。该方法通过α-溶血素结合过程的信号变化对外泌体PD-L1含量进行检测,可以有效降低检测背景噪音并放大信号。使用α-溶血素放大信号前的线性范围为0.035~2.208 pg/mL,信号放大后的线性范围为0.004-0.552 pg/mL。方法学验证实验表明,该方法特异性、灵敏度和精密度良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程序性死亡-配体1 α-溶血素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RT-PCR检测存活于乳中的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 被引量:16
16
作者 闫冰 姜毓君 +3 位作者 曲妍妍 毕宇涵 相丽 赵凤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92-296,共5页
单增李斯特菌是一种可在低温下生长、能引起人畜共患病的食源性致病菌。为克服传统PCR检测的假阳性问题,有效的检测单增李斯特活菌,本研究提取单增李斯特菌的总RNA并进行反转录,以单增李斯特菌的必要毒力基因hlyA为靶基因,设计特异性引... 单增李斯特菌是一种可在低温下生长、能引起人畜共患病的食源性致病菌。为克服传统PCR检测的假阳性问题,有效的检测单增李斯特活菌,本研究提取单增李斯特菌的总RNA并进行反转录,以单增李斯特菌的必要毒力基因hlyA为靶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进行实时PCR检测,研究了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考查了对人工污染牛乳进行检测的应用性。结果表明,所用引物和探针能较好的扩增目的基因,而对其他食源性致病菌无交叉反应。单增李斯特菌经1h增菌,可检出3×102CFU/ml。而经3h增菌,活菌检测限可达30CFU/ml。人工污染牛乳样品经6h增菌,检测限为17CFU/ml。此方法可应用于乳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快速检测和污染状况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RT-PCR 单增李斯特菌 hlya 人工污染乳 活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致病性舒伯特气单胞菌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8
17
作者 刘春 李凯彬 +4 位作者 王庆 王芳 曾伟伟 石存斌 吴淑勤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4-57,共4页
为快速准确鉴别检测鳢源致病性舒伯特气单胞菌(A.schubertii),本实验根据该菌的促旋酶B亚单位基因(gyrB)、溶血素基因(hlyA)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建立了检测致病性A.schubertii的双重PCR方法。结果显示gyrB和hlyA基因扩增产物分别为601 b... 为快速准确鉴别检测鳢源致病性舒伯特气单胞菌(A.schubertii),本实验根据该菌的促旋酶B亚单位基因(gyrB)、溶血素基因(hlyA)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建立了检测致病性A.schubertii的双重PCR方法。结果显示gyrB和hlyA基因扩增产物分别为601 bp和375 bp;其最低检出菌体DNA量为2.3×10-2ng,最低检出菌数为3×102cfu。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对温和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无乳链球菌、诺卡氏菌、迟缓爱德华氏菌、荧光假单胞菌、柱状黄杆菌、哈氏弧菌以及类志贺邻单胞菌扩增结果均为阴性。应用该方法对37份临床病料样品的检测结果与传统细菌分离鉴定结果的符合率为100%,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以应用于A.schubertii的快速检测和流行病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伯特气单胞菌 gyrB基因 hlya基因 双重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增李斯特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建立 被引量:21
18
作者 邵美丽 董鑫 +2 位作者 赵燕丽 孔保华 刘思国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169-172,共4页
根据GenBank公布的单增李斯特菌的hlyA基因序列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nuc基因序列各设计一对引物和一条探针,建立基于TaqMan探针的单增李斯特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双重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方法。该方法对所有目标菌株均产生特异... 根据GenBank公布的单增李斯特菌的hlyA基因序列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nuc基因序列各设计一对引物和一条探针,建立基于TaqMan探针的单增李斯特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双重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方法。该方法对所有目标菌株均产生特异性扩增曲线,其他非目标菌均不产生扩增曲线,具有较强的特异性。且该法对阳性重组质粒pMD18-hlyA和pMD18-nuc同时定量扩增的敏感度分别为19.5拷贝/μL和18.7拷贝/μL。同步检测人工染菌肉样中单增李斯特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检出限均为102CFU/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QMAN探针 单增李斯特菌hlya基因 金黄色葡萄球菌nuc基因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溶血素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衍海 白艳艳 +3 位作者 张彦明 郑增忍 张宝 童光志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870-874,共5页
利用PCR方法扩增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LM)的溶血素基因hlyA,获得一条大小约为1600bp的目的片段,将其与pMD18-T载体连接,经酶切、PCR鉴定,命名为pMD18-T-hlyA。测序结果显示所扩增的hlyA基因与GenBank中发表的hlyA的序列同源性为99%。利... 利用PCR方法扩增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LM)的溶血素基因hlyA,获得一条大小约为1600bp的目的片段,将其与pMD18-T载体连接,经酶切、PCR鉴定,命名为pMD18-T-hlyA。测序结果显示所扩增的hlyA基因与GenBank中发表的hlyA的序列同源性为99%。利用含有BamHⅠ/XhoⅠ酶切位点引物B从pMD18-T-hlyA扩增不含信号肽序列的目的片段B,获得了大小约为1500bp的基因片段,该片段与pET32a表达载体经BamHⅠ/XhoⅠ处理后进行连接,转化BL21受菌体。通过酶切、PCR鉴定及序列测定后获得阳性pET32a-hlyA表达重组质粒,将重组菌用终浓度为0.1mmol/L的IPTG进行诱导表达,结果表明重组菌在诱导2h~3h表达量最高,融合蛋白约占菌体的40%,分子量大小约为80ku;利用LM的阳性血清进行Western blot分析,证实该融合蛋白可以被LM阳性血清所识别,为今后研制针对该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和建立间接ELISA诊断方法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 溶血素 hlya 克隆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与横向流动试纸条法快速检测单增李斯特菌的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秀梅 梁智选 +4 位作者 李颖 郭恋 王虹 关建军 王红军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04-808,共5页
为建立一种快速、便捷的单增李斯特菌检测方法,本研究针对单增李斯特菌hlyA基因设计了4条特异性引物和1条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探针,采用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与横向流动试纸条检测技术(LFD)联合应用,建立了一种快速、便捷的单增李斯特... 为建立一种快速、便捷的单增李斯特菌检测方法,本研究针对单增李斯特菌hlyA基因设计了4条特异性引物和1条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探针,采用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与横向流动试纸条检测技术(LFD)联合应用,建立了一种快速、便捷的单增李斯特菌LAMP-LFD检测方法。通过对其反应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优化后的扩增温度和时间为63℃反应50 min,完成检测全过程仅需80 min。该方法仅可以特异性地检出单增李斯特菌,而对其它6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均呈阴性。对纯细菌培养物的检测灵敏度为3.6 cfu/m L,是利用外引物建立的PCR方法的100倍。该方法重复性好。对15份牛奶和15份猪肉的细菌分离鉴定和LAMP-LFD检测表明,二者符合率为100%。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LAMP-LFD方法能够快速、特异地检测单增李斯特菌,适合基层实验室、应急检测或现场监测等使用,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增李斯特菌 hlya基因 环介导等温扩增 横向流动试纸条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