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1篇文章
< 1 2 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arch overview of profile control and water shut-off agents for heavy oil thermal recovery 被引量:1
1
作者 ZHAO Xiu-tai FU Min-jie +2 位作者 WANG Zeng-bao DONG Lin-yan TANG Jin-yu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I0001-I0008,共8页
Heavy oil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future resources exploitation.Factors such as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and adverse oil/steam mobility ratio have led to severe steam channeling and fingering,thereby reduced con... Heavy oil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future resources exploitation.Factors such as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and adverse oil/steam mobility ratio have led to severe steam channeling and fingering,thereby reduced conformance efficiency and affected de-velopment response.Therefore,the research on profile control and water shut-off agents become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for thermal recovery wells.The requirements on the performances of profile control and water shut-off agents are discussed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heavy oil reservoirs and the technical conditions of steam injection in China.Based on the mechanism of action,research progress and application status,5 agents are summarized including polymer gel,solid particles plugging agent,foam,water-in-oil emulsion and salt precipitation.Problems in each agent are mentioned,and optimization solutions are put for-ward.At last,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future profile control and water shut-off agents is put forward,i.e.synthesizing agents of low cost and high-temperature resistance,intensifying mechanism research,developing composite system,and researching on new technologies that are less harmful and environmental friend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 oil thermal recovery profile control and water shut-off agents research progress development trend OVERVIEW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稠油油藏冷驱热采不同驱替方式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洪毅 李关虎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4-113,共10页
针对普通稠油油藏蒸汽吞吐中后期存在地层压力低、油汽比低、常规注水补能易窜流等问题,以胜利油田C油藏为目标,利用油藏数值模拟开展了冷驱热采可行性研究。首先对降黏剂、聚合物、氮气泡沫3种常温驱替介质机理进行数值模拟表征,然后... 针对普通稠油油藏蒸汽吞吐中后期存在地层压力低、油汽比低、常规注水补能易窜流等问题,以胜利油田C油藏为目标,利用油藏数值模拟开展了冷驱热采可行性研究。首先对降黏剂、聚合物、氮气泡沫3种常温驱替介质机理进行数值模拟表征,然后再对其开采特征进行对比得出最优常温驱替介质,最后结合采出端复合吞吐效果明确冷驱热采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对比3种不同常温驱替介质的开发效果,聚合物驱投入产出比最高,为2.06;氮气泡沫驱累计增油量最高,为1884t,但是投入产出比仅为1.23;降黏剂驱累计增油量最低,仅为723t;综合考虑选择聚合物作为最优常温驱替介质。相比单一冷驱和单一热采,冷驱热采累计增油量分别增加7328和3034 t。采用冷驱热采开发技术后可有效降低水油流度比,延缓压力递减,延长吞吐周期,此外在压力得到补充的前提下可适当提液增大生产压差,改善冷驱热采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稠油 蒸汽吞吐 冷驱热采 数值模拟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稠油绿色冷采实验 被引量:1
3
作者 唐晓东 毛乾斌 +2 位作者 李小雨 杨福祥 李晶晶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1-158,共8页
针对稠油热采存在油汽比低、能耗大、CO_(2)排放高以及稠油冷采采出液难处理等问题,采用自制的降黏驱油剂ODA1配制驱替液,对其进行了静态降黏评价、性能分析以及特稠油冷采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提高驱替液中ODA1的质量分数和矿化... 针对稠油热采存在油汽比低、能耗大、CO_(2)排放高以及稠油冷采采出液难处理等问题,采用自制的降黏驱油剂ODA1配制驱替液,对其进行了静态降黏评价、性能分析以及特稠油冷采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提高驱替液中ODA1的质量分数和矿化度,均能有效降低稠油黏度;当驱替液中ODA1质量分数为2%、矿化度为100 g/L时,特稠油与驱替液以质量比为0.5混合后的降黏率达到了70.62%;特稠油在驱替液表面自发扩散,油水自动分相,完全不乳化。在渗透率约为1 000×10^(-3)μm^(2)、地层温度为40℃、特稠油黏度为11 600 m Pa·s条件下进行模拟驱油实验,驱替液驱的采出程度较模拟地层水驱采出程度提高了6.31百分点;水驱后驱替液依次进行转驱、第1次闷井和第2次闷井,采出程度分别提高了7.48、11.70和7.83百分点,合计较水驱提高了27.02百分点,采出稠油在40℃条件下的黏度降至3 553 m Pa·s,降黏率达61.37%,驱替液具有边驱油边降黏的特点。同时在冷采过程中无碳排放,采出水无污染,可循环利用。研究成果为特稠油绿色冷采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稠油 驱替液 降黏 冷采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水环境下稠油改质降黏特性实验
4
作者 黄中伟 沈亚洲 +5 位作者 武晓光 李根生 龙腾达 邹文超 孙唯真 沈昊旸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1-160,共10页
通过室内实验和测试分析,系统阐述超临界水环境下稠油改质降黏的宏观及微观特征,并分析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油水比3种反应参数对产物及降黏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经超临界水处理后,稠油流动状态显著改善,平均降黏率达99.4%。反应温度过... 通过室内实验和测试分析,系统阐述超临界水环境下稠油改质降黏的宏观及微观特征,并分析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油水比3种反应参数对产物及降黏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经超临界水处理后,稠油流动状态显著改善,平均降黏率达99.4%。反应温度过高,将导致胶质和沥青质含量增加,焦炭产量显著提升,最佳温度为380~420℃;反应时间过长,稀油产量持续增加,但胶质与沥青质含量也有所提升,最佳反应时间约为150 min;减小油水比有助于改善反应体系内的扩散环境,降低胶质与沥青质含量,但稠油处理成本增加,油水比为1∶2时可兼顾改质降黏效果与经济性。3种反应参数与油样黏度的相关性由高到低排序为温度、时间、油水比;稠油四组分含量中,黏度受沥青质含量影响最大,芳香烃次之,受胶质和饱和烃含量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超临界水 原位改质 降黏特性 影响因素 稠油热采 降黏集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石墨烯量子点起泡剂的制备及性能
5
作者 吴景春 代勇辉 +3 位作者 石芳 殷鹏 蓝斌斌 张春龙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41-1848,共8页
为制备一种稳泡能力较强,降黏与起泡能力优异的石墨烯量子点(GQDs)起泡剂,采用柠檬酸水热法制备了GQDs,然后对其进行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偶联剂功能改性,制备了两亲性石墨烯量子点型起泡剂(D12-5-GQDs)。采用FTIR、纳米... 为制备一种稳泡能力较强,降黏与起泡能力优异的石墨烯量子点(GQDs)起泡剂,采用柠檬酸水热法制备了GQDs,然后对其进行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偶联剂功能改性,制备了两亲性石墨烯量子点型起泡剂(D12-5-GQDs)。采用FTIR、纳米粒度电位仪、UV-Vis对D12-5-GQDs进行了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通过评价静/动态吸附量、界面张力、起泡高度和分流率,阐明了不同实验条件下D12-5-GQDs的发泡能力、稳泡剂协同特性以及降黏调驱等能力。结果表明,温度31℃时,质量浓度1.0 g/L的D12-5-GQDs的能力最佳,15 min内载液量可达187 mL;D12-5-GQDs应用范围在30~350℃,质量浓度1.0 g/L的D12-5-GQDs水溶液在350℃时起泡体积仍能>200 mL;D12-5-GQDs的抗吸附能力较强,最终平衡吸附量约为0.18 mg/g;质量浓度1.0 g/L的D12-5-GQDs溶液调驱能力较好,级差4.6与16.6对应的高、低渗最终分流率之比分别为61∶38和70∶29;D12-5-GQDs在0.5 PV(孔隙体积)的注入量下可迅速起效调驱,并在1.5 PV左右使分流率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泡剂 石墨烯量子点 泡沫复合驱 稠油热采 提高采收率 油田化学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释微乳液原位降黏与润湿性调控驱油机理研究
6
作者 李一波 杨闽 +1 位作者 邓庆欢 王烁石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93-1099,共7页
为克服微乳液成本高制约现场应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将单相微乳液稀释构建稀释微乳液体系,并以新疆CF油田稠油为对象,探究溶剂正十四烷(n-C14)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非... 为克服微乳液成本高制约现场应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将单相微乳液稀释构建稀释微乳液体系,并以新疆CF油田稠油为对象,探究溶剂正十四烷(n-C14)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的协同提高采收率机制。通过相图滴定确定了活性物质与溶剂质量比为8∶2的稳定单相微乳液配方,将其稀释至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为0.25%形成稀释微乳液体系。性能表征显示,该体系胶束尺寸为纳米级且体系较为稳定。机理研究表明:1)稀释微乳液可显著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削弱毛管力以驱动残余油流动;2)静态实验表明,溶剂在表面活性剂辅助下释放至原油中,降低原油黏度并促进水包油乳液形成;3)表面活性剂可调控岩石润湿性,降低原油附着力并改善水相渗流能力,其润湿性改变机制因表面活性剂类型及岩石表面带电性而异:CTAB主要通过形成离子对不可逆解吸附砂岩表面的酸性基团,而SDS和OP-10则依赖于双分子层作用;其中CTAB的润湿改性能力最优。基于上述协同机理,稀释微乳液有效提高了稠油采收率。本研究为稀释微乳液在稠油开采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释微乳液 稠油 提高采收率 溶剂 表面活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冷采技术现状及展望
7
作者 孔鑫鑫 唐晓东 +3 位作者 李晶晶 卿大咏 邓桂重 曹成龙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97-605,共9页
稠油黏度高、流动性低,开采难度大。传统的稠油热采技术采收率高,但存在蒸汽用量大、能耗和碳排放量高等问题。稠油冷采技术具有低成本、对环境友好等优势,已成为稠油开采研究的热点。概述了国内外稠油冷采技术的现状,包括水驱、聚合物... 稠油黏度高、流动性低,开采难度大。传统的稠油热采技术采收率高,但存在蒸汽用量大、能耗和碳排放量高等问题。稠油冷采技术具有低成本、对环境友好等优势,已成为稠油开采研究的热点。概述了国内外稠油冷采技术的现状,包括水驱、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泡沫驱、微生物驱等的基本原理、适用条件及未来发展方向。综述了近年来稠油冷采新技术的主要进展,包括化学复合冷采、稠油绿色冷采、纳米驱油等技术。提出了稠油冷采技术未来应朝着多学科交叉、过程节能低碳、新型降黏剂开发、绿色化和智能化等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碳排放 冷采技术 提高采收率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热采主体技术进展及创新发展策略
8
作者 甘衫衫 赵睿 +5 位作者 杨果 罗池辉 颜永何 朱爱国 吴芬婷 张晶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6-163,共8页
稠油热采技术作为一种高能耗、高排放的能量集约型技术,在低碳时代面临巨大挑战。基于前人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了蒸汽吞吐、蒸汽驱、SAGD(蒸汽辅助重力泄油)、火驱共4项稠油热采主体技术,围绕注采模式优化、井网井型创新、工艺创新和多介... 稠油热采技术作为一种高能耗、高排放的能量集约型技术,在低碳时代面临巨大挑战。基于前人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了蒸汽吞吐、蒸汽驱、SAGD(蒸汽辅助重力泄油)、火驱共4项稠油热采主体技术,围绕注采模式优化、井网井型创新、工艺创新和多介质辅助提效等方面,回顾总结了稠油热采技术进展、技术特征及面临的挑战,结合生产需求提出创新发展策略。结果表明:在低碳背景下,针对能耗大、排放高、热波及不均匀和驱油效率低等关键问题,稠油热采技术应从2个方面寻求突破。①从机理认识和工艺创新方面协同发力,发展流体转向智能控制技术,大幅提升热能利用效率和采收率;②转变传统热能供应方式,发展地下生热和清洁绿色低耗开采技术,从能量供给端和利用端协同攻关,推动热采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低碳时代的技术适应性。研究成果可为稠油开发技术突破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热采 蒸汽吞吐 蒸汽驱 SAGD 火驱 技术进展 发展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稠油油藏均热条件层段划分及配注方法
9
作者 张伟 周法元 +5 位作者 林珊珊 王弘宇 王庆涛 张建亮 王新伟 董琪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1-239,共9页
由于海上油田稠油储层存在非均质等特点,导致了笼统配注方式在加热储层过程中出现传热不均、汽窜等问题,降低热采效率;为实现储层的均匀注汽和加热,需要提出一种合理的层段配注量计算模型。根据模糊数学的基本原理,在渗透率、孔隙度等... 由于海上油田稠油储层存在非均质等特点,导致了笼统配注方式在加热储层过程中出现传热不均、汽窜等问题,降低热采效率;为实现储层的均匀注汽和加热,需要提出一种合理的层段配注量计算模型。根据模糊数学的基本原理,在渗透率、孔隙度等储层参数中筛选出最具影响力的的5个关键参数;建立关键参数对储层影响程度的层段组合配注量计算模型;同时以储层均匀加热为目标,求解出层段间的配注比例计算公式,以此为基础,提出一种新的层段划分方法即比例导数判别法,对实际生产中注汽层段的组合划分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配注量计算模型以及层段划分方法相较笼统注汽方式,产油量提高了20%,具有较好的加热效果;依据储层参数设计配注方案,是海上油田稠油储层均匀加热的新思路,未来研究可在此基础上建立动态优化模型,并扩大验证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田 稠油热采 配注量计算 均匀加热 层段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压裂液持续自生热增能驱油体系
10
作者 樊家铖 束青林 +5 位作者 翟亮 刘海成 贾艳平 刘晓英 陶仕玉 孙成龙 《油田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6-412,共7页
现有自生热体系通常在地面配制过程中便开始生热反应,所产生热量及气体在运移过程中流失从而无法高效作用于目的层。同时,针对低渗透储层,基于压裂液的高表面张力导致其在目标储层中波及系数低,影响压裂液多尺度造缝及原油驱动能力。针... 现有自生热体系通常在地面配制过程中便开始生热反应,所产生热量及气体在运移过程中流失从而无法高效作用于目的层。同时,针对低渗透储层,基于压裂液的高表面张力导致其在目标储层中波及系数低,影响压裂液多尺度造缝及原油驱动能力。针对上述生热压裂液性能缺陷,研制了新型压裂液持续自生热增能驱油体系。其中,基于碳酰胺与亚硝酸钠在盐酸溶液中的放热反应,通过分别加入游离态和油包水乳液态的盐酸溶液实现自生热体系的配制;以顺丁烯二酸酐、2-丙烯酰氨基-2-甲基丙磺酸、顺丁烯二酸二甲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丙烯酰胺和乙烯苯磺酸钠为单体,制得小分子聚合物增能驱油剂。研究了自生热体系的持续生热、产气能力,增能驱油剂的表/界面活性和对稠油的降黏能力,以及两者的配伍性和驱替原油效果。结果表明,自生热体系可于注入过程及注入40min后两轮次放热产气,温度可达到80℃以上,可同时实现热流体注入和储层加热,使原油降黏和储层增能。1500mg/L的增能驱油剂可使压裂液表面张力降低至25mN/m,压裂液与原油间的油水界面张力降低至0.0008mN/m,室温下原油黏度从152.8mPa·s降至38.2mPa·s。自生热体系和驱油剂的配伍性良好,混合静置12h后仍保持稳定,复配使用的采收率相较水驱可提高19.5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自生热 驱油剂 低渗透油藏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注氮气效果及主控因素
11
作者 蒋林 魏学刚 +3 位作者 郭臣 朱乐乐 曾清勇 刘学利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7-464,共8页
塔河油田不同岩溶地质背景下的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处于不同的注氮气开发阶段,注氮气效果差异较大,主控因素不明确,影响后期注氮气系统规划和总体部署。在揭示缝洞型油藏注氮气提高采收率主要机理的基础上,利用“两线三区”注氮气经济效... 塔河油田不同岩溶地质背景下的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处于不同的注氮气开发阶段,注氮气效果差异较大,主控因素不明确,影响后期注氮气系统规划和总体部署。在揭示缝洞型油藏注氮气提高采收率主要机理的基础上,利用“两线三区”注氮气经济效果评价方法与矿场统计方法,明确了缝洞型油藏在不同岩溶地质背景下的注氮气效果,并从油藏动静态参数出发分析了主控因素。结果表明:风化壳油藏单井注氮气无效井占比为40%,井组氮气驱无效井占比为31%,存在注气时间长、常规注气续注难的问题;复合型油藏单井注氮气无效井占比为24%,井组氮气驱无效井占比为27%,目前仍处于低轮次注气阶段,是未来注氮气的主要潜力油藏;断控型油藏单井注氮气无效井占比为57%,井组氮气驱无效井占比高达66%,整体注气适应性最差。确定了储集体类型、阁楼体大小、储集层分隔性、构造幅度、洞顶剩余油储量、底水能量和注采参数为影响单井注氮气效果的主控因素,注采部位、井间优势通道、水体倍数、注采参数和注气井网为影响井组氮气驱效果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油田 岩溶 碳酸盐岩 缝洞型油藏 注氮气机理 提高采收率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稠油热采技术进展及发展方向
12
作者 孙福街 苏彦春 +5 位作者 郑伟 杨仁锋 郑强 于继飞 杨泽军 王泰超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151,共10页
中国海上稠油资源丰富,热采是海上中高黏原油的有效开发方式,目前在渤海已实现了稠油规模化热采开发,增储上产潜力巨大。分析了海上稠油热采模式、井筒安全长效和平台热采装备等经济技术挑战;总结了现阶段中国海上稠油热采开发关键技术... 中国海上稠油资源丰富,热采是海上中高黏原油的有效开发方式,目前在渤海已实现了稠油规模化热采开发,增储上产潜力巨大。分析了海上稠油热采模式、井筒安全长效和平台热采装备等经济技术挑战;总结了现阶段中国海上稠油热采开发关键技术进展,包括大井距高强度热采开发技术与模式、高强注采井筒安全长效关键技术和海上热采平台集约化装备及技术体系;最后聚焦海上稠油热采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和规模上产技术需求,在提高热采采收率、完善海上热采工艺技术、发展海上注热新模式、储备海上热采新技术等方面探讨了未来发展的方向。本文对推动海上稠油热采技术进步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稠油 热采开发 蒸汽吞吐 技术进展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井筒热损失率的蒸汽驱汽腔扩展模型
13
作者 张耀祖 杜殿发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1期8851-8857,共7页
深层稠油油藏蒸汽注入过程中存在大量热损失,导致蒸汽腔发育形态不理想,并且严重影响蒸汽驱开发效果。基于汽液界面理论和传热学,引入井筒热损失率系数并建立深层稠油油藏蒸汽驱汽腔扩展模型,从而刻画蒸汽驱汽腔发育扩展情况。通过与现... 深层稠油油藏蒸汽注入过程中存在大量热损失,导致蒸汽腔发育形态不理想,并且严重影响蒸汽驱开发效果。基于汽液界面理论和传热学,引入井筒热损失率系数并建立深层稠油油藏蒸汽驱汽腔扩展模型,从而刻画蒸汽驱汽腔发育扩展情况。通过与现有的汽腔扩展模型对比,发现修正后的模型蒸汽超覆现象更严重,位于油层顶部的蒸汽波及范围也越大,将该模型与现场监测数据对比得到其误差仅为7.61%,符合实际现场开发情况。同时对模型中井筒热损失率和汽腔扩展形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井筒热损失率在注汽初期增长至峰值,然后伴随注入时间的增加而降低,油藏埋深越大则井筒热损失率越大;拟流度比作为影响汽腔发育形态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与蒸汽腔发育情况存在负相关性;形状因子则与汽腔发育形态为正相关性,即形状因子越大,蒸汽带与水平面夹角越大,蒸汽腔波及稠油范围越广,蒸汽超覆现象影响较小。该研究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帮助现场快速准确预测蒸汽腔前缘位置,从而优化注汽参数和制定相应的开发方案,为中深层、深层稠油油藏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稠油油藏 蒸汽驱 蒸汽腔扩展模型 井筒热损失率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油藏CO_(2)吞吐增油及埋存主控因素研究
14
作者 陈军 王海妹 +6 位作者 陈曦 汤勇 唐良睿 斯容 王慧珺 黄显著 冷冰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7-544,563,共9页
为解决页岩油井生产后产量递减快,采收率低的问题,亟须补充地层能量和寻找新的开发方式。和常规注水压裂和吞吐相比,CO_(2)具有更好的注入能力,能与原油混相,是良好的驱油介质,同时CO_(2)也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是碳减排的主要目标。因... 为解决页岩油井生产后产量递减快,采收率低的问题,亟须补充地层能量和寻找新的开发方式。和常规注水压裂和吞吐相比,CO_(2)具有更好的注入能力,能与原油混相,是良好的驱油介质,同时CO_(2)也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是碳减排的主要目标。因此,探索页岩油注CO_(2)吞吐提高采收率技术,同时兼顾碳封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目前页岩油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处于探索阶段,面临着数值模拟技术不成熟及缺乏大规模注采等问题。为探索页岩油注CO_(2)提高采收率机理及主控因素,研究采用数值模拟技术,结合测井、地质及压裂施工等参数,模拟水力压裂裂缝的形成与展布,建立了人工压裂与天然裂缝混合的复杂缝网组分数模模型,研究了页岩油藏CO_(2)吞吐增油机理,明确了CO_(2)吞吐油藏工程参数对累计增油量和封存量的影响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结果显示:CO_(2)吞吐通过补充地层能量、萃取页岩油中轻质和中间组分、CO_(2)扩散及原油降黏和膨胀机理实现了页岩油藏生产井产能的恢复;协同考虑累计增油量和封存量,推荐单井CO_(2)的注入时机为日产油量衰竭至8 m3以上,注气量介于15 000~24 000 t,注气速度介于500~900 t/d,焖井时间介于30~50 d,吞吐轮次2~3个;影响页岩油藏CO_(2)吞吐累计增油量和封存量的主要油藏工程参数为注气量,权重为0.48,可为CCUS技术在页岩油藏实施提供技术评价与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吞吐 页岩油藏 封存 提高采收率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稠油热采工艺技术创新与应用
15
作者 张伟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7-176,共10页
海上稠油资源潜力大,热采是地层黏度大于350 mPa·s非常规稠油有效开发的重要工艺手段。针对海上平台空间受限、蒸汽质量要求高、注汽效率要求高、水处理难度大等问题和挑战,结合海上稠油热采工艺需求,通过自主研发与创新集成相结... 海上稠油资源潜力大,热采是地层黏度大于350 mPa·s非常规稠油有效开发的重要工艺手段。针对海上平台空间受限、蒸汽质量要求高、注汽效率要求高、水处理难度大等问题和挑战,结合海上稠油热采工艺需求,通过自主研发与创新集成相结合的方式,攻克了350℃/21 MPa注汽工况条件下的高温动态密封、井筒完整性、高效隔热等难点,创新形成了海上稠油热采地面工艺技术、井筒工艺技术、全井筒高温测试工艺技术和高温射流泵注采一体化工艺技术。自高温井筒安全控制及高温测试工艺首次现场成功以来,截至目前海上稠油热采工艺技术应用已超过150井次,支撑了海上稠油安全、经济、有效热采,为海上稠油热采规模化上产提供了重要的工艺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田 稠油热采 蒸汽吞吐 注采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水平井射频原位加热温度分布及影响因素
16
作者 王正旭 郭庆丰 +2 位作者 赵庆 蔡骁 张景田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6-93,共8页
为了解决在稠油开发中注蒸汽降黏技术高耗能、高碳排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稠油水平井射频原位加热技术。在研究射频加热机理的基础上,开展了水平井射频加热工艺概念设计,建立了电磁-热耦合模型,评估了射频加热性能并综合分析了稠油储层... 为了解决在稠油开发中注蒸汽降黏技术高耗能、高碳排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稠油水平井射频原位加热技术。在研究射频加热机理的基础上,开展了水平井射频加热工艺概念设计,建立了电磁-热耦合模型,评估了射频加热性能并综合分析了稠油储层热、电等多重性质对温度分布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分布在天线周围储层的温度较高,最高温度位于天线中垂线的井筒处且井筒温度曲线沿着天线中垂线对称分布,储层温度随着径向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储层最高温度和径向温度随着岩石比热容和导热系数的增大而减小;储层相对介电常数、孔隙度和含水饱和度以及水的电导率对井眼温度分布的影响在不同区域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研究结论可为稠油射频加热技术现场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储层 水平井射频加热 电磁-热耦合模型 热-电性质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深层稠油水平井前置CO_(2)蓄能压裂技术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杨兆臣 卢迎波 +5 位作者 杨果 黄纯 弋大琳 贾嵩 吴永彬 王桂庆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8-184,共7页
利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地区中深层稠油油藏参数,对水平井前置CO_(2)蓄能压裂技术的开发机理、关键操作参数及开发效果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伴随压裂—焖井—生产等开发阶段的延伸,前置CO_(2)蓄能压裂后的油井逐步显现出... 利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地区中深层稠油油藏参数,对水平井前置CO_(2)蓄能压裂技术的开发机理、关键操作参数及开发效果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伴随压裂—焖井—生产等开发阶段的延伸,前置CO_(2)蓄能压裂后的油井逐步显现出增能改造、扩散降黏、膨胀补能、释压成泡沫油流等特性,井底流压提高了2~4MPa,CO_(2)扩散至油藏的1/3,原油黏度降至500mPa·s以下,泡沫油流明显;②研究区最优压裂段间距为60m、裂缝半长为90m、裂缝导流能力为10t/m,CO_(2)最佳注入强度为1.5m3/m,注入速度为1.8m3/min,油井焖井时间为30d,油藏采收率提高了2%~3%;③通过与常规压裂生产效果进行对比,前置CO_(2)蓄能压裂技术可使产油量提高5.2t/d,预测CO_(2)换油率达2.45,开发效果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深层稠油 水平井 二氧化碳蓄能压裂 低碳采油 乌夏地区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稠油降黏复合驱技术研究与矿场试验 被引量:3
18
作者 赵林 郝丽娜 +5 位作者 于春生 张勇 肖梦华 柴细琼 姚江 龚恒圆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4-100,共7页
针对普通稠油油藏水驱采收率低且热采成本高、碳排放量大的问题,基于春光油田低温高盐储层的流体性质,优选了阴离子型降黏剂和耐盐聚合物,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明确了热水驱、单一降黏剂驱、复合驱的降水增油机理;建立了降黏复合驱反... 针对普通稠油油藏水驱采收率低且热采成本高、碳排放量大的问题,基于春光油田低温高盐储层的流体性质,优选了阴离子型降黏剂和耐盐聚合物,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明确了热水驱、单一降黏剂驱、复合驱的降水增油机理;建立了降黏复合驱反应动力学方程,在CMG-STARS软件中开发了降黏复合驱数值模拟方法,并优化了春2单元普通稠油降黏复合驱井网、井距及注采方案。研究结果表明:降黏复合驱可以充分发挥驱替相增黏、被驱替相降黏的加和效应,具有体系用量少、碳排放低、提高采收率幅度大等优势;降黏复合驱适合五点法井网,注采井距应小于200 m,在增稠剂质量分数为0.25%、降黏剂质量分数为0.20%的条件下,最佳注入段塞量为0.5倍孔隙体积,注采比为1.05。矿场实践表明,特高含水后期(含水率96.0%)的油井实施降黏复合驱,含水率降幅达30%以上,日增油5 t/d。研究证实了该项技术矿场应用的可行性,可为改善普通稠油开发效果、实现工业减排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稠油 复合驱 数值模拟 提高采收率 春光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热采井射孔孔眼应力分析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9
作者 梁疆岭 杨洪 +3 位作者 苏宏益 林铁军 赵朝阳 但晗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158,共7页
针对稠油热采井生产过程中,射孔井段套管频繁出现损伤断裂的问题,基于弹塑性和热力学理论,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注汽—焖井—生产过程射孔套管有限元热力学耦合模型,对各阶段射孔套管应力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开展不同射孔参数下射孔套管... 针对稠油热采井生产过程中,射孔井段套管频繁出现损伤断裂的问题,基于弹塑性和热力学理论,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注汽—焖井—生产过程射孔套管有限元热力学耦合模型,对各阶段射孔套管应力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开展不同射孔参数下射孔套管强度影响规律分析。研究表明:生产过程中射孔孔眼位置出现明显应力集中现象,在温差及内外压差等共同作用下,注采前期套管应力最大可达498.16 MPa,并逐渐产生塑性失效现象,当注采作业完成时,套管塑性失效现象最严重;随着射孔相位角增大,射孔密度对Mises应力值的影响逐渐减小,而套管孔眼最大应力与射孔相位角成反比关系。该研究对延长稠油热采井射孔套管使用年限和保障正常生产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热采 套管损伤 射孔孔眼 套管强度 应力集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田CO_(2)高压混相驱油与封存理论技术及矿场实践 被引量:5
20
作者 杨勇 张世明 +6 位作者 曹小朋 吕琦 吕广忠 张传宝 李宗阳 张东 郑文宽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80-1091,共12页
针对胜利油田开展CO_(2)驱油与封存面临的原油轻烃含量低混相难、储层非均质性强波及效率低、易气窜全过程调控难等问题,通过室内实验、技术攻关和矿场实践,形成CO_(2)高压混相驱油与封存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发现,提高地层压力至1.2倍... 针对胜利油田开展CO_(2)驱油与封存面临的原油轻烃含量低混相难、储层非均质性强波及效率低、易气窜全过程调控难等问题,通过室内实验、技术攻关和矿场实践,形成CO_(2)高压混相驱油与封存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发现,提高地层压力至1.2倍最小混相压力之上,可以提高原油中的中重质组分混相能力,增大小孔隙中的原油动用程度,均衡驱替前缘,扩大波及体积。通过超前压驱补能实现快速高压混相,采用梯级气水交替、注采耦合、多级化学调堵等技术全过程动态调控渗流阻力,实现采收率与封存率的协同最优。研究成果应用于高89-樊142 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区,区块日产油由254.6 t提高至358.2 t,预计实施15年可提高采出程度11.6个百分点,为CCUS规模化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CO_(2)驱 高压混相 采收率 封存率 示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