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6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dentifying the enhancement mechanism of Al/MoO_(3) reactive multilayered films on the ignition ability of semiconductor bridge using a one-dimensional gas-solid two-phase flow model
1
作者 Jianbing Xu Yuxuan Zhou +3 位作者 Yun Shen Yueting Wang Yinghua Ye Ruiqi Shen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3期168-179,共12页
Energetic Semiconductor bridge(ESCB)based on reactive multilayered films(RMFs)has a promising application in the miniature and intelligence of initiator and pyrotechnics device.Understanding the ignition enhancement m... Energetic Semiconductor bridge(ESCB)based on reactive multilayered films(RMFs)has a promising application in the miniature and intelligence of initiator and pyrotechnics device.Understanding the ignition enhancement mechanism of RMFs on semiconductor bridge(SCB)during the ignition process is crucial for the engineering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advanced initiator and pyrotechnics devices.In this study,a one-dimensional(1D)gas-solid two-phase flow ignit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study the ignition process of ESCB to charge particles based on the reactivity of Al/MoO_(3) RMFs.In order to fully consider the coupled exothermic between the RMFs and the SCB plasma during the ignition process,the heat release of chemical reaction in RMFs was used as an internal heat source in this model.It is found that the exothermal reaction in RMFs improved the ignition performance of SCB.In the process of plasma rapid condensation with heat release,the product of RMFs enhanced the heat transfer process between the gas phase and the solid charge particle,which accelerated the expansion of hot plasma,and heated the solid charge particle as well as gas phase region with low temperature.In addition,it made up for pressure loss in the gas phase.During the plasma dissipation process,the exothermal chemical reaction in RMFs acted as the main heating source to heat the charge particle,making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of the charge particle,gas pressure,and gas temperature rise continuously.This result may yield significant advantages in providing a universal ignition model for miniaturized ignition dev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nition enhancement mechanism 1D gas-solid two-phase flow Al/MoO_(3)reactive multilayered films Semiconductor bridge Miniaturized ignition devi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hanced damage mechanism of reinforced concrete targets impacted by reactive PELE: An analytical model and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被引量:1
2
作者 Jiahao Zhang Mengmeng Guo +3 位作者 Sheng Zhou Chao Ge Pengwan Chen Qingbo Yu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2期12-30,共19页
Compared with PELE with inert fillings such as polyethylene and nylon,reactive PELE(RPELE)shows excellent damage effects when impacting concrete targets due to the filling deflagration reaction.In present work,an anal... Compared with PELE with inert fillings such as polyethylene and nylon,reactive PELE(RPELE)shows excellent damage effects when impacting concrete targets due to the filling deflagration reaction.In present work,an analytical model describing the jacket deformation and concrete target damage impacted by RPELE was presented,in which the radial rarefaction and filling deflagration reaction were considered.The impact tests of RPELE on concrete target in the 592-1012 m/s were carried out to verify the analytical model.Based on the analytical model,the angle-length evolution mechanism of the jacket bending-curling deformation was revealed,and the concrete target damage was further analyzed.One can find out that the average prediction errors of the front crater,opening and back crater are 6.8%,8.5%and 7.1%,respectively.Moreover,the effects of radial rarefaction and deflagration were discussed.It was found that the neglect of radial rarefaction overestimates the jacket deformation and concrete target damage,while the deflagration reaction of filling increases the diameter of the front crater,opening and back crater by 25.4%,24.3%and 31.1%,respectively.The research provides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understanding and predicting the jacket deformation and concrete target damage impacted by RPE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active PELE Concrete target Jacket deformation Radial rarefaction enhanced damage mechani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nsistency analysis of accelerated degrad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gray theory
3
作者 Yunxia Chen Hongxia Chen +2 位作者 Zhou Yang Rui Kang Yi Yang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14年第2期322-331,共10页
A fundamental premise of an accelerated testing is that the failure mechanism under elevated and normal stress levels should remain the same. Thus, verification of the consistency of failure mechanisms is essential du... A fundamental premise of an accelerated testing is that the failure mechanism under elevated and normal stress levels should remain the same. Thus, verification of the consistency of failure mechanisms is essential during an accelerated testing. A new consistency analysis method based on the gray theory is pro- posed for complex products. First of all, existing consistency ana- lysis methods are reviewed with a focus on the comparison of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m. Then, the proposed consistency ana- lysis method is introduced. Two effective gray prediction models, gray dynamic model and new information and equal dimensional (NIED) model, are adapted in the proposed method. The process to determine the dimension of NIED model is also discussed, and a decision rule is expanded. Based on that, the procedure of ap- plying the new consistent analysis method is developed. Finally, a case study of the consistency analysis of a reliability enhancement testing is conducted to demonstrate and validate the proposed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hancement test mechanism consistency gray the-ory smart electricity met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尺度特征提取与融合的红外图像增强算法 被引量:5
4
作者 李牧 张一朗 柯熙政 《红外与激光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0-253,共14页
针对传统的特征融合算法多从单一的尺度上抽取图像的特征,并且在红外图像亮度增强过程中可能导致局部特征信息的丢失与退化而引起红外图像细节分辨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了多尺度特征提取与融合的红外图像增强算法,主要由多尺度自适应特征... 针对传统的特征融合算法多从单一的尺度上抽取图像的特征,并且在红外图像亮度增强过程中可能导致局部特征信息的丢失与退化而引起红外图像细节分辨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了多尺度特征提取与融合的红外图像增强算法,主要由多尺度自适应特征提取模块、亮度增强迭代函数以及特征融合和图像重建模块构成。首先,提出的多尺度自适应特征提取融合模块保存和融合了来自不同卷积层特征的多尺度信息;然后,改进的亮度增强迭代函数使用了融合特征作为逐像素参数,用于红外图像亮度增强;最后,通过提出的特征融合和图像重建模块,增强了特征在网络中的传播能力,并保持了局部信息的完整性。实验结果表明:多尺度特征提取与融合的红外图像增强算法与其它表现较好的网络相比,峰值信噪比、余弦相似度以及信息熵分别提高了3.7%、1.3%、1.6%。且在测试数据集上根据引用的火灾隐患检测算法判断是否存在火灾隐患进行早期火灾检测,其准确率为97.86%,说明了提出的多尺度特征提取与融合的红外图像增强算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图像 图像增强 深度学习 特征融合 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油储层前置CO_(2)压裂返排提高原油动用机理--以长庆油田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齐银 薛小佳 +7 位作者 戴彩丽 陶亮 陈文斌 杜现飞 张同伍 陈强 陈超 孙永鹏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38,共7页
通过系列实验探究CO_(2)压裂返排纳微米孔隙原油动用特征,对比分析了不同层位动用差异及动用机理。结果表明:页岩岩心CO_(2)压裂返排驱油效率平均达到60%左右,其中大孔原油贡献度超过70%,残余油主要分布在小孔。CO_(2)返排驱油过程,长8... 通过系列实验探究CO_(2)压裂返排纳微米孔隙原油动用特征,对比分析了不同层位动用差异及动用机理。结果表明:页岩岩心CO_(2)压裂返排驱油效率平均达到60%左右,其中大孔原油贡献度超过70%,残余油主要分布在小孔。CO_(2)返排驱油过程,长8和长7层采出程度接近,均好于长6层岩心。长8和长7层增能系数比长6层提高9.5和3.8倍,具有更好的增能效果。压裂过程前置CO_(2)能够在返排过程中抽提原油中的低碳数组分,C 13以下增加6.2%,C 13—C 33减少7.5%。CO_(2)在改变岩石润湿性的同时,促使原油在纳微米孔隙中形成连续相,进而减少气液相界面运移阻力。CO_(2)返排驱油可有效降低孔喉原油动用下限,最低可达149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压裂 提高采收率 作用机理 页岩油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DENet:基于多尺度注意力质量感知的合成缺陷数据评价网络 被引量:2
6
作者 卢洋 陈林慧 +1 位作者 姜晓恒 徐明亮 《图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103,共10页
通过对数据扩增方式合成的缺陷数据进行质量评估,有助于实现缺陷数据高质量扩充,进而缓解缺陷数据不足导致的检测模型性能不佳问题。针对现有质量评价算法在评估合成缺陷数据质量时更关注数据的失真特性而忽略了对数据缺陷属性考量的问... 通过对数据扩增方式合成的缺陷数据进行质量评估,有助于实现缺陷数据高质量扩充,进而缓解缺陷数据不足导致的检测模型性能不佳问题。针对现有质量评价算法在评估合成缺陷数据质量时更关注数据的失真特性而忽略了对数据缺陷属性考量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注意力特征增强(AFE)和多尺度注意力质量感知(MAQP)的模型SDENet,综合考虑数据的失真特性和缺陷属性进行质量评价。首先,AFE通过双分支池化操作提高模型对不同尺寸、位置缺陷的泛化能力,并结合注意力机制增强模型对特征的表达。其次,MAQP对AFE增强后的特征进行向量化与融合处理,以更好地感知合成缺陷数据质量。最后,对融合后的特征进行质量评估,得到最终的评估分数。在构建的合成道路裂缝缺陷数据集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SDENet模型在RMSE,RMAE,PLCC和SROCC指标上均取得最优结果,比次优模型依次提升10.7%,5.0%,1.8%和1.8%,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在失真数据集TID2013上,SDENet模型也取得较有竞争的结果,在PLCC和SROCC指标上依次达到0.902和0.8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意力机制 特征增强 特征融合 合成缺陷数据 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特征增强的双重注意力去雾网络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海秀 黄仔洁 +5 位作者 陆康 陆成 何珊珊 房威志 卢海涛 陈子昂 《电光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0,67,共7页
针对现有去雾方法处理的图像细节模糊和色彩偏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增强的双重注意力去雾网络。该网络采用编码器-解码器结构,设计了一个双重注意力特征增强模块,其中,利用Ghost模块替代非线性卷积,实现模型轻量化处理,通过RFB... 针对现有去雾方法处理的图像细节模糊和色彩偏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增强的双重注意力去雾网络。该网络采用编码器-解码器结构,设计了一个双重注意力特征增强模块,其中,利用Ghost模块替代非线性卷积,实现模型轻量化处理,通过RFB充分融合不同尺度的特征,实现均匀去雾,引入双重注意力实现信息跨通道与空间交互,保证模型性能和抑制噪声特征。使用RESIDE数据集对网络进行训练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在主观视觉和客观评价指标上均有优异表现,能有效地提升网络的特征提取能力,实现对不同场景雾图的色彩恢复,增强图像的对比度和清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去雾 特征增强 并行分支结构 多尺度映射 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酸制备与催化纤维素水解同步/分步技术的对比研究
8
作者 赵卫东 张卫军 +2 位作者 王柏林 樊永胜 王军锋 《中国造纸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42,共9页
为实现纤维素的清洁、高效水解,提出了等离子体酸制备与催化纤维素水解的制酸-水解同步技术方案,并考量工作电压、放电气隙及反应时间等操作参数对纤维素水解的影响,并对制酸-水解同步/分步2种技术方案进行对比研究;此外,对电场及放电... 为实现纤维素的清洁、高效水解,提出了等离子体酸制备与催化纤维素水解的制酸-水解同步技术方案,并考量工作电压、放电气隙及反应时间等操作参数对纤维素水解的影响,并对制酸-水解同步/分步2种技术方案进行对比研究;此外,对电场及放电等离子体强化酸催化纤维素水解的反应机理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反应时间为60 min时,制酸-水解同步方案较分步方案,纤维素转化率增加了10.5个百分点,纤维素平均转化速度提升了约32.7%,平均比能耗降低了约83.3%。与草酸催化纤维素水解方案相比,制酸-水解同步技术方案的葡萄糖得率提升了约2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酸 纤维素 水解 电场强化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P增强水泥改良红层泥岩填料力学性能及作用机理
9
作者 肖瑶 邓华锋 +2 位作者 程雷 黄小芸 李建林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00-107,共8页
高速铁路不可避免地穿越工程性质较差的红层泥岩地区,采用自主提取的蜡样芽孢杆菌进行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积(Microbial induced carbonate precipitation, MICP)技术增强水泥改良红层泥岩路基填料的性能,通过比较MICP技术改良前后试样... 高速铁路不可避免地穿越工程性质较差的红层泥岩地区,采用自主提取的蜡样芽孢杆菌进行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积(Microbial induced carbonate precipitation, MICP)技术增强水泥改良红层泥岩路基填料的性能,通过比较MICP技术改良前后试样的物理力学指标,分析其改良效果;结合微观结构测试结果,探究红层泥岩填料的水泥-微生物协同改良机制。与单一水泥改良组相比,水泥-微生物改良组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提高了12.31%~14.25%、渗透系数降低了6.06%~34.06%、无荷载膨胀率降至0.52%~0.65%,表明微生物的掺加对水泥改良土试样的力学强度、抗渗性和抗膨胀性均有明显提升作用。水泥水化反应和微生物矿化反应同时进行、相互促进,在二者共同作用下,生成了更多的碳酸钙晶体及水化硅酸钙(C-S-H)凝胶等胶结物质填充土颗粒间孔隙并胶结相邻的土颗粒,使得填充后试样的孔隙尺寸及数量均减小,同时增加了颗粒间的接触位点,使得相邻颗粒间胶结得更为紧密,进而改善试样内部孔隙结构、增强颗粒间胶结性能,从而提升红层泥岩填料的物理力学性能。预期研究成果可为微生物增强水泥土技术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积 红层泥岩填料 力学特性 抗膨胀性 增强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尺度注意力网络的水下图像增强算法
10
作者 陈海秀 陆康 +2 位作者 何珊珊 刘磊 颜秋叙 《机械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5-512,共8页
针对水下环境中的图像存在严重的偏色、模糊等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生成对抗网络。采用U-Net作为生成网络的基础模型并对其进行了改进,首先将注意力机制引入到网络中,并设计多尺度特征提取模块,来提取不同层次的特征。其次通过预... 针对水下环境中的图像存在严重的偏色、模糊等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生成对抗网络。采用U-Net作为生成网络的基础模型并对其进行了改进,首先将注意力机制引入到网络中,并设计多尺度特征提取模块,来提取不同层次的特征。其次通过预处理操作输入白平衡图像提升模型的鲁棒性。为解决单一损失造成图像细节恢复不均匀的问题,在传统的对抗损失函数中联合L1损失与内容损失。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在水下图像的颜色恢复和提高清晰度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其中结构相似度、峰值信噪比、水下彩色质量评估和水下图像质量度量的平均值分别为0.8906、29.0761、0.4454和3.1810。在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指标上,综合来说该文算法实验结果均优于对比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图像增强 生成对抗网络 注意力机制 多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DenseNet与迁移学习的食品图像分类技术
11
作者 邹小波 高文健 +2 位作者 石吉勇 史永强 申婷婷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7-84,105,共9页
为提高实际场景下食品分类的准确率,提出一种新型食品数据集构建及网络改进方法。通过实际数据构建、数据增强、模型改进、模型验证等,构建一套食品图像分类技术;模型改进上,在DenseNet264中添加CBAM并保留其在ImageNet上的特征以提高... 为提高实际场景下食品分类的准确率,提出一种新型食品数据集构建及网络改进方法。通过实际数据构建、数据增强、模型改进、模型验证等,构建一套食品图像分类技术;模型改进上,在DenseNet264中添加CBAM并保留其在ImageNet上的特征以提高模型对关键特征的注意力及泛化性。对比标准数据集与实际数据增强的数据集,改进后模型准确率分别达到88.43%、91.8%,较DenseNet264提高5.28%、4.74%;精确度达到87.5%、90.98%;召回率达到88.01%、90.65%;F1值达到87.75%、90.81%。在实际数据增强的数据集上,各网络相比于标准数据集准确率平均提升3.11%。CBAM与迁移学习能显著提升模型的特征提取能力与准确率,且实际数据集分类任务上各网络均表现出更好的性能,实际应用中具有一定的价值。该技术将应用于餐饮系统中,以提供更好的用户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注意力机制 食品图像识别 迁移学习 数据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合金表面机械强化疲劳性能研究进展
12
作者 高冲 董丽虹 +3 位作者 刘彬 吕晓仁 张宇鹏 李征奇 《中国表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5-131,共17页
表面机械强化技术作为提升铝合金结构部件疲劳性能的有效手段,在表面改性领域应用广泛。然而,在选择强化技术与确定工艺参数时,尚缺乏统一的预判强化后疲劳性能的标准。现阶段关于表面强化处理后性能演变对疲劳性能影响机理的研究尚浅,... 表面机械强化技术作为提升铝合金结构部件疲劳性能的有效手段,在表面改性领域应用广泛。然而,在选择强化技术与确定工艺参数时,尚缺乏统一的预判强化后疲劳性能的标准。现阶段关于表面强化处理后性能演变对疲劳性能影响机理的研究尚浅,且缺乏系统性总结。从表面机械强化塑性变形方式出发,综述压入、碾磨、滚压及多种方法组合的典型表面机械强化技术及发展现状,归纳不同类型的表面机械强化技术对铝合金表面形貌、显微组织、显微硬度、残余应力等方面的影响规律。从疲劳寿命、疲劳裂纹萌生、疲劳裂纹扩展的角度整合表面机械强化技术对铝合金疲劳性能的影响规律及研究方法。鉴于影响机制的复杂性,深入分析表面机械强化对铝合金疲劳性能的作用机制,为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填补了在合理选择技术、确定工艺参数及预判强化后疲劳影响机理方面系统性分析的空白。最后,基于当前研究瓶颈,对强化后铝合金疲劳性能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机械强化 梯度结构 残余应力 裂纹萌生 裂纹扩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砂砾岩油藏注CO_(2)+化学剂驱油机理 被引量:1
13
作者 汤勇 程民茂 +2 位作者 秦佳正 袁晨刚 洪迎河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59,共9页
低渗砂砾岩油藏具有强非均质性,注水开发困难、水驱采收率不高,单一气驱易引发气体窜流等问题,亟须研究适用于低渗砂砾岩油藏的提高采收率方法。以X油藏为例,明确了注CO_(2)+化学剂驱油机理。首先开展了注CO_(2)界面张力实验,随后开展... 低渗砂砾岩油藏具有强非均质性,注水开发困难、水驱采收率不高,单一气驱易引发气体窜流等问题,亟须研究适用于低渗砂砾岩油藏的提高采收率方法。以X油藏为例,明确了注CO_(2)+化学剂驱油机理。首先开展了注CO_(2)界面张力实验,随后开展了注化学剂界面张力实验,最后开展了注CO_(2)+化学剂提高采收率长岩心实验。结果表明:地层压力越大,CO_(2)-原油界面张力越小且随混相程度的提升而降低;化学剂可使相界面润湿接触角减小,并通过改变储层润湿性降低界面张力;注0.4 HCPV化学剂段塞+CO_(2)驱油效率最高,合理的化学剂段塞有利于抑制气窜,并扩大波及范围从而提高驱油效率。该研究为低渗砂砾岩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CO_(2)+化学剂驱提采技术在同类油藏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砂砾岩油藏 CO_(2)+化学剂驱 驱油机理 提高采收率 界面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注意力机制的轻量化行人检测算法
14
作者 李杨 马社祥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3-180,共8页
针对交通场景行人检测模型参数多、检测精度较低的问题,提出一种融合注意力机制的轻量化行人检测算法。借鉴Ghost思想对YOLOv5进行模型轻量化处理;在数据处理部分融合图像混合增强算法,并在特征提取网络中嵌入坐标注意力(Coordinate Att... 针对交通场景行人检测模型参数多、检测精度较低的问题,提出一种融合注意力机制的轻量化行人检测算法。借鉴Ghost思想对YOLOv5进行模型轻量化处理;在数据处理部分融合图像混合增强算法,并在特征提取网络中嵌入坐标注意力(Coordinate Attention,CA),提高行人检测精度;改进回归优化损失函数,提升训练速度和推理准确性。将改进算法在处理后的Caltech行人数据集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算法平均检测精度(IOU=0.5)为81.7%,较YOLOv5提高4.4百分点,且模型参数量降低45.1%,仅为3.9×1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人检测 轻量化 注意力机制 数据增强 损失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域应变速率下轻质合金的变形行为及薄壁构件冲击液压成形工艺的应用
15
作者 张士宏 夏亮亮 +3 位作者 徐勇 李昊 朱红亮 解文龙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5-46,共12页
探讨了不同轻质合金在各种应变速率下的力学性能变化规律,并确定了二次硬化现象。基于所确定的轻质合金高应变速率增塑及降弹现象,研究了复杂板件冲击液压成形技术,探讨了铝合金、铝锂合金和钛合金在冲击液压成形条件下的塑性增强和降... 探讨了不同轻质合金在各种应变速率下的力学性能变化规律,并确定了二次硬化现象。基于所确定的轻质合金高应变速率增塑及降弹现象,研究了复杂板件冲击液压成形技术,探讨了铝合金、铝锂合金和钛合金在冲击液压成形条件下的塑性增强和降弹规律和机理。通过显微组织观察和表征揭示了塑性增加的微观机理。分析了钛合金在低速钢模弯曲和高应变速率冲击液压成形弯曲下的回弹行为,并结合宏观有限元模拟和微观组织观测揭示了回弹降低的宏微观机理。通过同时提高塑性以控制成形性和减少回弹可以控制形状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变速率 轻质合金 增塑机理 降弹机制 冲击液压成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重相似性和增强注意力预测药物-靶标相互作用
16
作者 王伟 余梦雪 +5 位作者 孙斌 万仕彤 刘栋 周运 张红军 王鲜芳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9-107,共9页
在新药发现和药物重定位研究中,发现药物与靶标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重要的研究内容.针对药物与靶标相互作用网络,提出一种基于多重相似性和增强注意力机制的图卷积神经网络模型(RSGCN)预测药物-靶标相互作用.首先,提出了多重相似性来捕捉... 在新药发现和药物重定位研究中,发现药物与靶标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重要的研究内容.针对药物与靶标相互作用网络,提出一种基于多重相似性和增强注意力机制的图卷积神经网络模型(RSGCN)预测药物-靶标相互作用.首先,提出了多重相似性来捕捉网络结构特征,以充分利用节点间的直接或间接关系.然后,通过PCA降维减少相似性噪声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最后,采用图卷积神经网络(graph convolution neural network,GCN)获得节点嵌入表示,并融入基于注意力的增强层,通过增强注意力机制获得节点间的注意力权重,能够高效地预测药物与靶标之间的相互作用.在黄金标准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RSGCN模型具有较好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卷积神经网络(GCN) 多重相似性 PCA 增强注意力机制 药物-靶标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MLEA算法的多目标离散车间节能调度
17
作者 顾文斌 郭镇洋 +2 位作者 刘斯麒 苑明海 裴凤雀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99-2514,共16页
针对多目标离散车间节能调度问题,以优化最大完工时间和加工总能耗为目标,提出一种多邻域局部增强搜索算法(MLEA)。根据问题特点,引入工序向量(OS)自指定规则对解空间降维,设计一种机器贪婪分配机制,以均衡机器负载,为优化初始解的质量... 针对多目标离散车间节能调度问题,以优化最大完工时间和加工总能耗为目标,提出一种多邻域局部增强搜索算法(MLEA)。根据问题特点,引入工序向量(OS)自指定规则对解空间降维,设计一种机器贪婪分配机制,以均衡机器负载,为优化初始解的质量,提出一种基于Pareto支配关系的双规则协调种群初始化方法。受生物激素反馈调节机制启发,提出自适应全局强化搜索算子和局部增强搜索算子,两种算子交替运行,以提高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和局部搜索深度,增加记忆池矩阵,避免算法过早收敛。最后,通过对比实验,验证了所提算法在解决多目标离散车间节能调度问题上的优越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车间 节能调度 机器贪婪分配机制 全局强化搜索算子 局部增强搜索算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复合压裂页岩裂缝扩展及增渗机理
18
作者 蔡灿 冯彪 +2 位作者 陈浩 张烈辉 杨显鹏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4-113,共10页
超临界CO_(2)复合压裂采用超临界CO_(2)作为前置液,胍胶压裂液作为携砂液,现场试验已初步验证了该技术的有效性。然而,超临界CO_(2)复合压裂过程中,两阶段流体如何协同作用影响着最终的裂缝形态及导流能力,对此仍缺乏系统深入的实验研... 超临界CO_(2)复合压裂采用超临界CO_(2)作为前置液,胍胶压裂液作为携砂液,现场试验已初步验证了该技术的有效性。然而,超临界CO_(2)复合压裂过程中,两阶段流体如何协同作用影响着最终的裂缝形态及导流能力,对此仍缺乏系统深入的实验研究和认识。为了深入认识超临界CO_(2)复合压裂机理,采用室内三轴压裂实验方法,系统对比了胍胶压裂、超临界CO_(2)压裂、超临界CO_(2)复合压裂3种方式的裂缝扩展形态特征,定量表征了裂缝宽度、复杂度和渗透率等关键参数,从实验室角度揭示了复合压裂的缝网复杂度增强和增渗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超临界CO_(2)压裂比胍胶压裂更容易连通层理等不连续面,形成更多分支裂缝,产生更为复杂的裂缝形貌;②随着层理倾角的增加,超临界CO_(2)复合压裂更容易形成复杂的裂缝网络,在层理倾角为90°时,复合压裂可广泛连通岩石中层理和天然裂缝,增加改造体积;③超临界CO_(2)复合压裂中,胍胶压裂可以显著增加超临界CO_(2)压裂阶段裂缝的复杂度(增加33.6%)和宽度(增加7.08倍),并使渗透率提升一个数量级。结论认为,该研究结果揭示了超临界CO_(2)复合压裂两阶段流体的前置造缝、缝网扩展及协同增渗机制,可为页岩气、煤层气、致密气等非常规储层的高效压裂改造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压裂 页岩 裂缝扩展 裂缝宽度 渗透率 增渗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气藏注CO_(2)混合体系提高天然气采收率与气窜控制机理
19
作者 曹成 陈星宇 +7 位作者 张烈辉 周守为 赵玉龙 文绍牧 李清平 张德平 胡勇 申彪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2-103,共12页
注CO_(2)提高气藏采收率(CO_(2)-EGR)是实现天然气增产与封存CO_(2)的重要技术,但CO_(2)的重要气源为烟气、尾气等,常含有N_(2)等杂质气体,采用分离提纯的CO_(2)开展CO_(2)-EGR将大幅度增加生产成本。为了明确CO_(2)混合体系提高碳酸盐... 注CO_(2)提高气藏采收率(CO_(2)-EGR)是实现天然气增产与封存CO_(2)的重要技术,但CO_(2)的重要气源为烟气、尾气等,常含有N_(2)等杂质气体,采用分离提纯的CO_(2)开展CO_(2)-EGR将大幅度增加生产成本。为了明确CO_(2)混合体系提高碳酸盐岩气藏采收率机理,开展了CO_(2)混合体系长岩心驱替实验以及CO_(2)防窜实验,研究了不同注气速率、注气时机与注气组分对提高天然气采收率效果的影响规律,明确了CO_(2)-EGR的主控因素,并分析了防窜效果对提高天然气采收率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CO_(2)提高天然气采收率效果随着注气速率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当注气速率超过0.05 mL/min时,驱替作用导致CO_(2)快速突破,提高天然气采收率效果反而降低;②当注气时机提前时,CO_(2)提高天然气采收率效果升高,但气藏最终采收率逐渐下降;③不同组分天然气提高采收率效果依次为:纯CO_(2)、CO_(2)-N_(2)混合体系、纯N_(2)、CO_(2)-N_(2)-O_(2)混合体系,其中纯CO_(2)提高天然气采收率效果最好,达10.04%,混合体系中CO_(2)含量较低时,其物性与CH_(4)更为接近,导致突破时机提前,提高天然气采收率效果下降;④突破时机与CH_(4)采气速率对CO_(2)提高天然气采收率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加入防窜剂延缓了突破时机并提高了CH_(4)采气速率;⑤加入SDS(十二烷基硫酸钠)与SDS+TMPDA(N,N,N',N-四甲基-1,3-丙二胺)提高天然气采收率效果分别上升至11.99%与13.24%。结论认为,该实验明确了不同气体组分与注气参数对CO_(2)提高天然气采收率的影响规律及其影响机制,为CO_(2)混合体系提高碳酸盐岩气藏采收率提供了理论依据和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气藏 CO_(2)-EGR 混合体系 长岩心驱替 提高采收率 防窜控制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频域注意力和多尺度频域增强驱动的语音增强网络
20
作者 吕景刚 彭绍睿 +1 位作者 高硕 周金 《计算机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957-2965,共9页
现有语音增强方法的目标信号为复频谱信号,而训练网络通常采用实值网络,训练时分别并行处理实部和虚部信号降低了特征提取的准确度,并且对复频域的语义特征提取不充分。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复频域注意力和多尺度频域增强(CFAFE... 现有语音增强方法的目标信号为复频谱信号,而训练网络通常采用实值网络,训练时分别并行处理实部和虚部信号降低了特征提取的准确度,并且对复频域的语义特征提取不充分。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复频域注意力和多尺度频域增强(CFAFE)的复数域网络实现语音增强。该网络以U-Net为基本架构,首先,利用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将语音时序含噪信号转换到复频域;其次,针对复频域特征,设计复数域多尺度频域增强模块,构建复频域条件下增强的含噪语音局部特征挖掘模块,从而增强频域干扰和识别期望信号特征的能力;再次,在ViT(Vision Transformer)的基础上设计基于复频域的自注意力算法,实现并行复频域特征的增强;最后,在基准数据集VoiceBank+Demand上进行对比实验和消融实验,并在使用Noise92加噪后的Timit数据集上进行迁移泛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VoiceBank+Demand数据集上,相较于深度复卷积递归网络(DCCRN),所提网络在语音质量的感知评估(PESQ)、MOS信号失真(CSIG)、MOS噪声失真(CBAK)、MOS整体语音质量(COVL)指标上分别提升了16.6%、10.9%、44.4%和14.1%;在Timit+Noise92数据集上,相较于DCCRN模型,在babble噪声信噪比(SNR)为-5 dB的条件下,所提网络的PESQ和STOI(Short-Time Objective Intelligibility)分别提高了29.8%和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音增强 复神经网络 U-Net 注意力机制 TRANSFORM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