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36篇文章
< 1 2 8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热阻和风电不确定性变化影响的多重随机电热耦合系统优化调度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磊 杨子龙 +3 位作者 叶婧 杨宸 陶千惠 王满康 《高压电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1-52,共12页
热网热损特性对于热力系统热网管道温度动态过程影响巨大,且在电热联合调度中受热阻的不确定性变化影响显著。针对实际工况中热网热阻的不确定性变化,分析了热损特性对于热网管道温度影响机理,研究其差异性变化,提出了一种考虑热阻不确... 热网热损特性对于热力系统热网管道温度动态过程影响巨大,且在电热联合调度中受热阻的不确定性变化影响显著。针对实际工况中热网热阻的不确定性变化,分析了热损特性对于热网管道温度影响机理,研究其差异性变化,提出了一种考虑热阻不确定性变化热损特性影响的热网管道温度动态过程约束模型。基于此,建立了同时考虑热网热阻和风电不确定性影响的多重随机电热耦合系统调度模型及其信息间隙鲁棒优化求解策略,最后通过算例验证了所提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热耦合调度 热网热损特性 热阻不确定性 风电不确定性 调度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加热电缆的地源热泵岩土导热系数测试与验证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关鹏 沈振强 +1 位作者 段新胜 焦玉勇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8-334,共7页
岩土导热系数对地源热泵系统的设计和运行有重要影响。获取岩土导热系数的常规热响应试验设备水路电路复杂,存在易受外界干扰、稳定性差、成本高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一种基于加热电缆的岩土热响应试验仪,以位于武汉市汉阳区的... 岩土导热系数对地源热泵系统的设计和运行有重要影响。获取岩土导热系数的常规热响应试验设备水路电路复杂,存在易受外界干扰、稳定性差、成本高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一种基于加热电缆的岩土热响应试验仪,以位于武汉市汉阳区的一口地埋管换热孔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常规及加热电缆型热响应和热恢复试验,结合无限长线热源理论和热流叠加原理对各测试阶段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加热电缆型热恢复试验精度较高,与常规热响应试验所测岩土导热系数相差仅为0.14 W/(m·K)。研究表明加热电缆型热响应和热恢复试验具有成本低、简单易操作且能获得不同深度地层的岩土导热系数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导热系数 电加热 热响应试验 热恢复试验 线热源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纯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集成设计及多级模糊控制策略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杜常清 孙嘉豪 +1 位作者 李文浩 任卫群 《汽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25,共9页
基于热泵技术,设计了一种充分利用电机余热的集成式热管理系统,采用换热器将各独立回路联系起来,实现能量的高效利用。针对热管理系统控制难度大的问题,提出了抗饱和积分模糊控制以及多级模糊控制两种优化型模糊控制。基于AMESim搭建了... 基于热泵技术,设计了一种充分利用电机余热的集成式热管理系统,采用换热器将各独立回路联系起来,实现能量的高效利用。针对热管理系统控制难度大的问题,提出了抗饱和积分模糊控制以及多级模糊控制两种优化型模糊控制。基于AMESim搭建了集成式热管理系统模型,并建立了工作模式切换及各关键部件的Simulink控制策略模型,对整车的热管理控制效果进行联合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在0℃下,集成式热管理系统与各回路相互独立的热管理系统相比驾驶室加热时间缩短约27.8%,能效比平均提升约31.3%,冬季续驶里程提升约9.57%。优化型模糊控制的控制效果显著提升,冬季驾驶室加热时间缩短约18.4%;夏季驾驶室温度的波动与超调减小,电池冷却时间缩短约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集成式热管理 余热利用 热泵空调系统 多级模糊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源热泵系统电加热延霜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黄东 吴思远 +1 位作者 赵日晶 王飞 《流体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23,共6页
针对空气源热泵冬季制热运行时因室外机结霜引起的制热量衰减问题,在室外换热器的进口管上安装一个电加热器,以提升蒸发温度,延缓外机结霜,降低除霜频率。搭建试验样机,测试对比有/无电加热时系统的性能,对比恒定工作参数和自动调节的差... 针对空气源热泵冬季制热运行时因室外机结霜引起的制热量衰减问题,在室外换热器的进口管上安装一个电加热器,以提升蒸发温度,延缓外机结霜,降低除霜频率。搭建试验样机,测试对比有/无电加热时系统的性能,对比恒定工作参数和自动调节的差异,研究电加热功率、压缩机频率、膨胀阀开度、外风机转速对制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560 W电加热可使制热时间延长15.1%,平均制热量提升1.6%;在0~735 W功率范围内,制热时间随电加热功率线性增长,平均每100 W加热功率延长制热时间2.4 min。研究可为空气源热泵除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源热泵 延霜 电加热 热舒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组合赋权和改进TOPSIS的绝缘纸老化状态评估 被引量:1
5
作者 耿江海 祝建昊 +4 位作者 姚嘉欣 王平 汪鑫宇 高树国 俞华 《绝缘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9-138,共10页
为实现变压器绝缘纸老化状态的准确评估,提出一种基于组合赋权和改进TOPSIS的绝缘纸老化状态评估方法。首先,为克服单一特征量评估的不足,选取聚合度、抗张强度、断裂伸长率、击穿电压和介质损耗因数作为老化特征量,建立绝缘纸老化状态... 为实现变压器绝缘纸老化状态的准确评估,提出一种基于组合赋权和改进TOPSIS的绝缘纸老化状态评估方法。首先,为克服单一特征量评估的不足,选取聚合度、抗张强度、断裂伸长率、击穿电压和介质损耗因数作为老化特征量,建立绝缘纸老化状态评价体系;其次,利用组合赋权模型计算特征量的组合权重值;最后,提出一种改进TOPSIS模型,构建欧氏-灰色关联距离测度,利用改进TOPSIS模型计算贴近度,并设置贴近度区间对绝缘纸的老化状态进行分级评估。结果表明:基于组合赋权和改进TOPSIS的绝缘纸老化状态评估方法既考虑了专家主观经验赋权,又利用特征量数据自身特征进行了权重修正,赋权更加科学合理;同时弥补了传统TOPSIS模型的距离判据缺陷,使计算得到的贴近度更加合理;通过电-热-力联合老化试验实例验证了该评估方法能准确、有效地判断绝缘纸的老化状态,且通过设置贴近度区间可以实现老化状态的分级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缘纸 电-热-力-联合作用 组合赋权 改进TOPSIS 状态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绿证互认和电热柔性负荷的含氢多能系统源荷低碳经济调度方法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守相 郑婉婷 +1 位作者 赵倩宇 王璇 《高电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34-1845,共12页
为推进能源系统低碳清洁转型,促进高比例新能源就地消纳,提出基于碳-绿证互认和电热柔性负荷的含氢多能系统(hydrogen multi-energy system,HMES)源荷低碳经济调度方法。首先,在源侧考虑电解槽制氢过程中的热量散失及余热利用,建立含电... 为推进能源系统低碳清洁转型,促进高比例新能源就地消纳,提出基于碳-绿证互认和电热柔性负荷的含氢多能系统(hydrogen multi-energy system,HMES)源荷低碳经济调度方法。首先,在源侧考虑电解槽制氢过程中的热量散失及余热利用,建立含电解槽热氢联产环节、氢转热电环节和氢制甲烷环节的氢能多环节利用模型,并在荷侧考虑电热负荷的可转移、可削减、可平移以及可替代特性,构建电热联合需求响应模型;其次,考虑碳配额和绿证的互认关系,提出碳-绿证联合交易方法,在HMES目标函数中同时引入奖惩阶梯型碳交易成本和绿证交易成本;最后,以综合成本最低为目标,考虑系统低碳性和经济性,构建HMES源荷低碳经济调度模型。算例仿真设置多个场景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使HMES综合成本降低25.6%,碳排放量降低39.2%,且实现该系统新能源的全消纳,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能有效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实现HMES的低碳和经济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热利用 氢能多环节利用 碳-绿证互认 电热联合需求响应 含氢多能系统 低碳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区温控快速热循环注射成型实验平台开发
7
作者 刘锋 徐智伟 +2 位作者 陈仙明 严波 陶惠敏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4-58,共5页
研发了一种分区温控电加热快速热循环注射成型实验平台,以解决模具型腔表面难于被离散分布的加热管道快速均匀加热的问题。该平台由逻辑控制单元、电加热模具、注塑机及其他配套外围设备组成。逻辑控制单元依据设定的加热模式,通过实时... 研发了一种分区温控电加热快速热循环注射成型实验平台,以解决模具型腔表面难于被离散分布的加热管道快速均匀加热的问题。该平台由逻辑控制单元、电加热模具、注塑机及其他配套外围设备组成。逻辑控制单元依据设定的加热模式,通过实时监控型腔表面温度的反馈信息,实现对型腔表面高效、均匀分区动态加热。当型腔温度达到设定温度后,逻辑控制单元按照预先设定的工艺流程,依次控制系统各设备完成成型工序。相比传统电热管同步加热方式和传统注射成型工艺,利用该实验平台获得的模具型腔表面加热温度分布更均匀,最大温差降低了49.6%,塑件表面质量更优,表面粗糙度降低了65.4%。该平台可方便地实现模具型腔表面的快速均匀加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区温控 电加热 快速热循环注射成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化床技术:CCS和脱碳应用中的挑战与前景
8
作者 陆勇 李林 +1 位作者 孙镇坤 段伦博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6,共16页
流化床反应器(FBR)作为碳捕集与封存(CCS)及工业脱碳的核心技术,凭借其高效传热传质、操作灵活及规模化潜力,已成为降低工业CO_(2)排放的关键路径。系统梳理了FBR在燃烧前、中、后三阶段的碳捕集技术进展:燃烧前阶段通过气化工艺将固体... 流化床反应器(FBR)作为碳捕集与封存(CCS)及工业脱碳的核心技术,凭借其高效传热传质、操作灵活及规模化潜力,已成为降低工业CO_(2)排放的关键路径。系统梳理了FBR在燃烧前、中、后三阶段的碳捕集技术进展:燃烧前阶段通过气化工艺将固体燃料转化为高纯度合成气,结合钙基吸附剂强化CO_(2)分离效率;燃烧中碳捕集技术聚焦富氧燃烧与化学链燃烧(CLC),利用流态化特性优化燃烧条件,实现烟气中CO_(2)体积分数提升至80%以上;燃烧后技术则依托钙循环(CaL)与碱基吸附剂循环,通过FBR的连续操作实现高效吸附−再生循环。此外,太阳能与电加热技术的创新融合进一步拓展了FBR的低碳应用场景——太阳能驱动的高温煅烧与钙循环耦合可减少化石燃料供热产生的CO_(2)排放并降低30%的能耗,而电加热流化床通过精准温控与快速响应特性,为生物质气化、吸附剂再生及水泥煅烧等过程提供零碳解决方案。然而,FBR的规模化推广仍面临多重瓶颈:吸附剂循环稳定性不足(如烧结导致的孔隙结构坍塌与表面钝化使得钙基材料经10次循环后活性下降40%)、设备磨损与高温腐蚀(SiC涂层可降低70%磨损率但仍需优化)、高能耗(煅烧需900~950℃)及工艺集成复杂性(如CLC需同步控制燃料反应器、空气反应器与载氧体循环倍率)。面向碳中和目标,未来研究需多维度突破:①开发高稳定性吸附材料(如纳米改性钙基吸附剂、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②设计多级集成反应器(如鼓泡−输运耦合系统)以优化传质与热管理;③结合CFD多尺度建模与AI实时控制,提升系统动态响应能力;④推动跨领域协同创新,政策层面需完善碳定价机制、加大试点项目资助,并通过国际合作加速技术标准化进程。通过融合可再生能源、智能控制与材料创新,FBR技术有望在电力、水泥、钢铁等高碳行业实现深度脱碳,为全球能源结构转型提供兼具经济性与可持续性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化床反应器 碳捕集与封存 脱碳技术 太阳能 电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基电热涂料改性技术和应用
9
作者 胡洪亮 李俊彬 金玉杰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33-1639,共7页
综述了碳基电热涂料改性技术的研究进展及行业应用。碳基电热涂料是目前行业内开发及使用较为主要的类型,因其优异的电热性能、绿色环保受到电热涂料领域内的关注,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进一步提高碳基电热涂料的电热性及稳定性,开发... 综述了碳基电热涂料改性技术的研究进展及行业应用。碳基电热涂料是目前行业内开发及使用较为主要的类型,因其优异的电热性能、绿色环保受到电热涂料领域内的关注,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进一步提高碳基电热涂料的电热性及稳定性,开发新型填料复合技术、基体改性技术、多功能化改性技术等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介绍了电热涂料不同的改性技术,并对其性能进行综合分析,对目前国内外电热涂料行业应用做出归纳并对行业前景进行展望,为电热涂料行业的生产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热涂料 碳基 改性技术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氢-热P2P交易的分布式智能电网低碳优化运行方法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杰 贾宏杰 +3 位作者 靳小龙 穆云飞 李敬如 胡诗尧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0-51,共12页
为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并挖掘系统碳减排潜力,文中针对多微网综合能源系统(IES)的分布式智能电网(DSG)展开研究,提出基于电-氢-热端对端(P2P)交易的分布式智能电网低碳优化运行方法。首先,建立电制氢(P2H)、燃气掺氢热电联产机组等多种... 为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并挖掘系统碳减排潜力,文中针对多微网综合能源系统(IES)的分布式智能电网(DSG)展开研究,提出基于电-氢-热端对端(P2P)交易的分布式智能电网低碳优化运行方法。首先,建立电制氢(P2H)、燃气掺氢热电联产机组等多种氢能利用模式,提出考虑氢能多元利用的多微网IES电-氢-热P2P交易框架及定价模型。其次,考虑单一微网的电-氢-热多元耦合约束及不同微网间电-氢-热多能互济,兼顾经济性及环保性,提出基于电-氢-热P2P交易的混氢天然气分布式智能电网低碳优化模型。然后,提出基于次梯度法的分布式优化算法求解该P2P问题,从而保护各微网的隐私。所提方法设计了动态电、氢、热P2P价格,将传统的电力共享模式拓展为DSG电-氢-热多元协同共享模式。最后,算例结果表明,所提模型能有效促进电能、氢能及热能协同共享,并降低多微网IES总运行成本及总碳排放量,从而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分布式智能电网的低碳经济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电力系统 氢能 分布式智能电网 微网 综合能源系统 混氢天然气 低碳优化 端对端交易 电-氢-热交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固废基复合胶凝材料的硬化特征与抗蚀性能研究
11
作者 陈平 夏海洋 +2 位作者 胡成 向玮衡 梁志锋 《混凝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28,共5页
为了制备出优异的海工抗侵蚀水泥基材料,研究了矿粉对多元固废基复合胶凝材料水化特性和抗蚀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矿粉的掺入可以提高复合胶凝材料的力学强度和抗蚀性能.其中,掺入矿粉30%的复合胶砂的28 d抗折强度为6.6 MPa,抗折强... 为了制备出优异的海工抗侵蚀水泥基材料,研究了矿粉对多元固废基复合胶凝材料水化特性和抗蚀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矿粉的掺入可以提高复合胶凝材料的力学强度和抗蚀性能.其中,掺入矿粉30%的复合胶砂的28 d抗折强度为6.6 MPa,抗折强度为45.1 MPa,72 h累计放热量比未掺入矿渣的基准组减少了11.3%,30 d和90 d电通量分别为2147 C和948 C,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比基准组分别提高了52%和68%,通过3%Na2SO4和5%NaCl浸泡砂浆试块30 d抗折侵蚀系数均为1.23.矿粉的掺入会消耗材料中的Ca(OH)2,生成C-S-H凝胶,使得复合胶凝材料更加致密,有效提高复合胶凝材料的后期抗压强度、抗氯离子渗透性和抗侵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粉 工作性能 水化热 抗侵蚀系数 电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平均制热需求的集群电采暖负荷可靠调节能力挖掘策略
12
作者 严干贵 吕帅帅 +3 位作者 穆钢 姜警 张利伟 邢奥岚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9-38,共10页
针对自然聚合方式下集群电采暖负荷基线功率强随机波动性导致其调节能力难以准确可靠挖掘的问题,提出一种考虑平均制热需求的集群电采暖负荷调节能力挖掘策略。调峰前,基于电采暖房间平均制热需求与室内外温差的关联规律平滑整定负荷基... 针对自然聚合方式下集群电采暖负荷基线功率强随机波动性导致其调节能力难以准确可靠挖掘的问题,提出一种考虑平均制热需求的集群电采暖负荷调节能力挖掘策略。调峰前,基于电采暖房间平均制热需求与室内外温差的关联规律平滑整定负荷基线,削弱工况扰动对调节能力可靠性的影响;调峰能力上报时,基于探索的电采暖负荷的可调节功率与可持续时长的关联关系,根据电网需求时长灵活设定集群电采暖负荷可持续提供的调节功率幅值;调峰指令执行时,将室温在人体舒适区间内的柔性转化为集群电采暖实时运行数量的柔性,以纠正实时工况与预设工况间的偏差对调峰响应的影响。此外,通过设计算例验证所提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群电采暖 平均制热需求 调峰 自然聚合 智慧聚合 常态运行 负荷基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热回收及光热电站动态辅助调节的电氢耦合系统优化调度策略
13
作者 陈伟 张志恒 +1 位作者 林洁 魏占宏 《电网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209-3218,I0053-I0055,共13页
针对当前因未系统考虑电氢耦合系统的热能回收利用,造成能源利用不充分、受风光不稳定性影响大等问题,提出一种考虑热回收及光热电站动态辅助调节的电氢耦合系统优化调度策略。首先,充分考虑电解水、甲烷化系统及合成氨设备的热回收模型... 针对当前因未系统考虑电氢耦合系统的热能回收利用,造成能源利用不充分、受风光不稳定性影响大等问题,提出一种考虑热回收及光热电站动态辅助调节的电氢耦合系统优化调度策略。首先,充分考虑电解水、甲烷化系统及合成氨设备的热回收模型,建立电-热-氢多能流平衡约束;然后,设计热回收系统与光热电站储热单元的间接耦合架构,利用制氢设备和氢能利用设备的余热补充光热储热容量,拓展光热电站储热途径;进一步建立计及设备变工况特性的优化调度模型,缓解风光波动对制氢设备的功率冲击。最后,以甘肃玉门某电氢耦合系统为例,分析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提高电氢耦合系统应对风光波动的能力,增强电氢耦合系统的可调节能力、提高系统能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氢耦合系统 光热电站 热回收 风光波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省际气电热链空间碳转移评估
14
作者 闵永智 陶金豆 +3 位作者 王果 陶海洋 苏鹏飞 何清素 《电力自动化设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50,共8页
区域尺度多流传输的空间碳转移分析有助于碳排放量的准确计量。基于节点流模型在省级层次上开展碳转移评估。针对单流的传输,提出单流多节点碳转移评估模型,量化单流空间传输碳排放和碳转移;考虑多能源传输中耦合部分隐含碳的核算,在单... 区域尺度多流传输的空间碳转移分析有助于碳排放量的准确计量。基于节点流模型在省级层次上开展碳转移评估。针对单流的传输,提出单流多节点碳转移评估模型,量化单流空间传输碳排放和碳转移;考虑多能源传输中耦合部分隐含碳的核算,在单流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多流多节点的碳转移评估模型,测算多流输送的二级空间传递导致的各能流碳排放和碳转移,并对碳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2017年中国省际天然气、电力和热力能流下的碳转移结果验证了所提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转移评估模型 气电热 碳排放 碳转移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岔融雪系统电加热元件传热模型构建及分析
15
作者 贺清 李宗霖 +1 位作者 黄勇 李飞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41-851,共11页
为了研究道岔融雪的基本原理,解决电加热道岔融雪系统热效率低、融雪不充分、电加热元件故障率高等问题,以60 kg/m钢轨12号道岔为研究对象,基于MATLAB和COMSOL分析软件构建出“道岔尖轨结构-电加热元件-积雪-空气”的融雪模型。将融雪... 为了研究道岔融雪的基本原理,解决电加热道岔融雪系统热效率低、融雪不充分、电加热元件故障率高等问题,以60 kg/m钢轨12号道岔为研究对象,基于MATLAB和COMSOL分析软件构建出“道岔尖轨结构-电加热元件-积雪-空气”的融雪模型。将融雪模型分为无积雪的一般情况和有积雪的极端情况,按照现场环境数据和参数进行模型仿真,将一般情况的仿真结果与现场实验收集的轨温数据进行对比,并模拟极端情况下原电加热元件的融雪效果,对温度分布,轨温变化和积雪融化程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道岔尖轨轨腰加热方式进行建模,融雪模型与现场数据有较好的拟合度,温度差在±2℃内,相对误差保持在7%以内,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一般情况下,系统首次加热需要40 min左右将钢轨加热至目标温度,电加热元件冷却后再次加热至目标温度需要25 min左右。极端情况下,使用与一般情况首次加热的相同条件,此时轨温上升较为缓慢,与目标温度相差10℃左右,积雪相变程度在0.3以下,不能达到融雪的目的。极端情况下增加无积雪的对照组进行轨温模拟,积雪是影响轨温变化的主要因素。依据现场条件对道岔尖轨完成了传热模型构建,并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同时实验证明了现有系统应对极端情况融雪效果不理想,为后续加热元件材料改进、安装方式优化、系统功率分时多路配置等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道岔 融雪系统 电加热 模拟仿真 传热模型 温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辅助散热与余热回收的车辆一体化CO_(2)热管理系统性能优化研究
16
作者 曹锋 何凯程 +3 位作者 宋昱龙 谢宏生 白刚 杨涛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04-913,共10页
为在紧凑的车辆空间内实现高效的热管理,本文设计了一种车辆一体化CO_(2)热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阀的切换和水-气体冷却器的多样化利用,可起到余热回收与辅助散热的双重作用,实现对电机、电池与乘员舱热管理的同时,进一步提高CO_(2)热泵... 为在紧凑的车辆空间内实现高效的热管理,本文设计了一种车辆一体化CO_(2)热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阀的切换和水-气体冷却器的多样化利用,可起到余热回收与辅助散热的双重作用,实现对电机、电池与乘员舱热管理的同时,进一步提高CO_(2)热泵空调系统性能.通过仿真平台AMESim搭建系统仿真模型,并经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研究了将电机与电池纳入热管理CO_(2)空调热泵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制热模式下,水-气体冷却器可起到余热回收的作用,在冷却电机、电池的同时,利用二者的发热量提高系统制热能效;该模式下,电机、电池热负荷升高,水-气体冷却器换热量提高,系统的蒸发温度提高,对制热量和性能系数有可观增益,且环境温度越低,该增益效果越强.在-20℃/20℃的工况下,回收16 kW的余热可使系统制热量和性能系数分别提高21.42%、11.13%,但过高的电机、电池热负荷将使系统蒸发温度进一步提高至超过环境温度,室外换热器将向环境放热,从而抑制系统性能的提升效果;制冷模式下,水-气体冷却器可起到辅助散热的作用,在冷却电机与电池的同时,减少室外换热器的散热负担,辅助其散热从而提高系统制冷能效;该模式下,水-气体冷却器的换热量与电机热负荷负相关,压缩机功耗降低,系统制冷量和性能系数可分别提高2.84%、3.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热泵空调系统 电动汽车 水-气体冷却器 余热回收 辅助散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电热地板采暖的温度预测模型研究
17
作者 张佳薇 唐佳程 +5 位作者 苏田 冷欣 林舒扬 余佩龙 姜天 李明宝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25年第8期44-50,共7页
针对林业工程机械在复杂作业环境中面临的耐久性不足、智能化水平低及生态兼容性差等痛点,创新性提出石墨烯与林业机械的跨学科融合技术路径。针对石墨烯电热地板温度控制系统存在大惯性、大滞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神经模糊推... 针对林业工程机械在复杂作业环境中面临的耐久性不足、智能化水平低及生态兼容性差等痛点,创新性提出石墨烯与林业机械的跨学科融合技术路径。针对石墨烯电热地板温度控制系统存在大惯性、大滞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ANFIS)的温度预测模型。设计了数据采集装置,对室外温度、室外湿度、室外风速和室内温度进行采集,建立环境因子数据集,使用MATLAB软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训练、测试后建立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ANFIS)温度预测模型,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ANFIS温度预测模型能够充分考虑复杂的时间和空间特征,通过与单纯的时间序列数据预测模型RNN预测模型相比,提出的ANFIS预测模型预测平均误差约为2.93%,在收敛效率和预测精度方面均优于对比模型。通过工作日和周末数据多次实验进一步验证了算法的适应性,为林业装备智能化升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电热地板 环境因子 预测模型 ANF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PG矿渣水泥混凝土的水化机理及耐久性
18
作者 廖宜顺 贾西强 +2 位作者 万世辉 蔡鐘辉 刘佳 《建筑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25-433,共9页
通过水化热、电阻率、孔溶液pH值、抗压强度、抗折强度、软化系数和电通量测试,并结合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分析,研究了磷建筑石膏(CPG)矿渣水泥混凝土的水化过程、耐水性能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结果表明:随着CPG掺量的增大,水泥净浆的3 ... 通过水化热、电阻率、孔溶液pH值、抗压强度、抗折强度、软化系数和电通量测试,并结合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分析,研究了磷建筑石膏(CPG)矿渣水泥混凝土的水化过程、耐水性能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结果表明:随着CPG掺量的增大,水泥净浆的3 d水化热和电阻率逐渐增大,主要水化产物均为二水石膏和钙矾石(AFt);当CPG掺量从40%增加到70%时,CPG矿渣水泥混凝土试件的28 d抗压强度与抗折强度分别降低28.3%、30.0%,孔溶液的pH值基本保持不变,AFt含量从27.6%减小到8.0%;CPG矿渣水泥混凝土试件的软化系数均大于1,电通量均小于500 C,具有优异的耐水性能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PG矿渣水泥混凝土 水化热 电阻率 氯离子渗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床温控系统板式电加热水箱设计与仿真研究
19
作者 胡军 龙湛基 +1 位作者 王鹏越 张凯旋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0-187,共8页
为满足精密卧式加工中心温控系统对机床不同部位的差异化温度控制需求,提出了差异化主动温控系统方案,为该系统设计了3种温控子回路板式电加热水箱结构。通过Fluent软件对水箱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水箱结构对性能的影响。根据仿真结果,对... 为满足精密卧式加工中心温控系统对机床不同部位的差异化温度控制需求,提出了差异化主动温控系统方案,为该系统设计了3种温控子回路板式电加热水箱结构。通过Fluent软件对水箱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水箱结构对性能的影响。根据仿真结果,对最大变形量、总换热系数、温度标准差、努塞尔数和摩擦因数进行综合考虑后确定最佳结构方案,对水箱进行生产制造并与机床连接测试,测试结果显示水箱正常起到温控液温度调节作用。研究结果为精密机床差异化主动温控系统的结构设计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控机床 温控系统 液压水箱 电加热器 共轭换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异质户型差异与聚合构成的采暖负荷群主从博弈策略
20
作者 杨茂 王金鑫 +3 位作者 房国忠 朱一丹 王宇鑫 苏欣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58-66,共9页
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源侧调节能力逐渐劣化,挖掘负荷侧调节潜力使其参与需求响应成为提升电网调节能力的重要途径。首先,以居民分散式电采暖群为研究对象,基于建筑热力学理论,构建电采暖房间温变功率动态模型。其次,挖掘用户... 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源侧调节能力逐渐劣化,挖掘负荷侧调节潜力使其参与需求响应成为提升电网调节能力的重要途径。首先,以居民分散式电采暖群为研究对象,基于建筑热力学理论,构建电采暖房间温变功率动态模型。其次,挖掘用户户型差异以及聚合户型占比对采暖负荷群调节能力的影响,建立考虑异质户型差异与聚合构成的采暖负荷群精细化聚合模型,并以可调控电量为指标量化采暖负荷群调节潜力。然后,构建一种由负荷聚合商(LA)为主导者、集群用户为跟随者的主从博弈模型,将量化的负荷群可调控电量作为柔性资源应用于博弈模型中,从而参与需求响应。博弈模型的上层建立LA定价模型以制定系统内电能调度计划与最优采暖电价;下层建立集群用户支付成本模型,依据采暖电价确定用户自身采暖计划。最后,通过算例验证了所提博弈模型能够充分激发异质户型差异用户的需求响应潜力,实现LA与用户的经济共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电力系统 分散式电采暖 热力学理论 负荷聚合商 需求响应 主从博弈 异质户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