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1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偏心封堵器介入治疗距主动脉瓣零距离室间隔缺损的疗效观察
1
作者 孙子瑞 韩宇 +4 位作者 宋书波 韩艳 本乐乐 范太兵 张戈军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95-798,共4页
目的:评价偏心封堵器介入治疗距主动脉瓣零距离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至2024年6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常规经胸超声心动图及左心室造影确诊的距主动脉瓣零距离室间隔缺损患者16例。给予偏心型... 目的:评价偏心封堵器介入治疗距主动脉瓣零距离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至2024年6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常规经胸超声心动图及左心室造影确诊的距主动脉瓣零距离室间隔缺损患者16例。给予偏心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介入封堵术,术后1、3、6个月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及12导联心电图,观察有无残余分流、主动脉瓣反流及心脏电活动传导异常。结果:16例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7例,10例合并右冠窦轻度脱垂,2例合并主动脉瓣轻度反流。16例介入封堵成功15例,1例患者由于封堵器固定不牢放弃封堵。术前平均室间隔缺损直径(4.37±1.53)mm,封堵器直径6.5(6.0,8.0)mm。术中左心室造影显示3例患者存在少量残余分流,无心脏压塞、溶血、血栓栓塞、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个月随访时,这3例患者的残余分流消失。术后3、6个月随访显示,封堵器位置固定良好,无新发主动脉瓣反流或原反流程度加重,无房室阻滞及束支阻滞等心电传导异常。结论:部分距主动脉瓣零距离室间隔缺损患者使用偏心封堵器进行介入封堵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距主动脉瓣零距离 室间隔缺损 介入封堵 偏心封堵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unctional Variant in microRNA-196a2 Contributes to the Susceptibility of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被引量:20
2
作者 XU , J. Hu, Z.B. +11 位作者 Xu, Z.F. Gu, H.Y Yi, L. Cao, H. L. Chen, J. P. Tian, T. Liang, J. Lin, Y. Qiu, W. S. Ma, H.X. Shen, H. B Chen, Y. 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622-1622,共1页
关键词 中国人 心脏疾病 遗传变异 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发生残余分流的预测模型及对长期预后影响
3
作者 王欢 易岂建 +1 位作者 邓萌 苏建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93-1297,共5页
目的构建并验证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发生残余分流的预测模型,分析残余分流患儿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3年3月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室间隔缺损患儿178例,按照8∶2随机分为训练集144例和... 目的构建并验证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发生残余分流的预测模型,分析残余分流患儿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3年3月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室间隔缺损患儿178例,按照8∶2随机分为训练集144例和验证集34例,均行介入封堵术,术后随访12个月内残余分流发生情况。分析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发生残余分流的影响因素。建立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残余分流发生的预测模型,并进行模型的验证及效能评估。统计残余分流发生患儿预后情况。结果训练集144例患儿中,21例(14.58%)介入封堵术后发生残余分流;验证集34例患儿中,5例(14.71%)发生残余分流。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室间隔缺损基底部大小(OR=5.339,95%CI:2.197~12.975)、缺损处压差(OR=4.384,95%CI:1.804~10.655)、封堵器直径(OR=4.707,95%CI:1.937~11.439)是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残余分流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以上述影响因素作为预测变量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C-index指数为0.808(95%CI:0.761~0.839),预测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残余分流发生的校正曲线趋近于理想曲线(P>0.05)。训练集ROC曲线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残余分流发生的灵敏度80.95%,特异度为84.55%,AUC为0.855(95%CI:0.774~0.937)。验证集ROC曲线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残余分流发生的灵敏度80.00%,特异度为86.21%,AUC为0.871(95%CI:0.791~0.943)。训练集21例发生残余分流患儿,有14例(66.67%)出现残余分流自愈,残余分流自愈组残余分流>4 mm的占比低于残余分流未自愈组(P<0.05)。结论室间隔缺损基底部大小、缺损处压差、封堵器直径是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残余分流发生的影响因素,基于此构建的预测模型预测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残余分流发生效能良好,残余分流<4 mm的患儿多可自行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介入封堵术 残余分流 列线图 预测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封堵房间隔缺损过程中冠状动脉空气栓塞1例
4
作者 蒋文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51-1452,共2页
患者女,55岁,间断头痛20年、加重伴心前区疼痛3个月,期间血压最高达160/110 mmHg;20年前于外院接受子宫切除术;无家族病及遗传病史。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Ⅱ孔中央型房间隔缺损,最... 患者女,55岁,间断头痛20年、加重伴心前区疼痛3个月,期间血压最高达160/110 mmHg;20年前于外院接受子宫切除术;无家族病及遗传病史。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Ⅱ孔中央型房间隔缺损,最大直径8 mm;心房水平左向右分流,左心饱满;三尖瓣少量反流,肺动脉收缩压36 mmHg;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见10 mm×4 mm椭圆形房间隔缺损,右心房内见冗长下腔静脉瓣回声飘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血管 栓塞 空气 房间隔缺损 超声心动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全生物可降解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植入的中期随访结果 被引量:2
5
作者 龚雪阳 杨一峰 +2 位作者 赵天力 胡世军 张伟志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5-801,共7页
目的: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改良封堵器、选择更优的路径等方法拓展了VSD封堵术的适应证并降低了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其中完全生物可降解封堵器的使用有望彻底解决VSD封堵造成的传导阻滞... 目的: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改良封堵器、选择更优的路径等方法拓展了VSD封堵术的适应证并降低了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其中完全生物可降解封堵器的使用有望彻底解决VSD封堵造成的传导阻滞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比较完全生物可降解封堵器与金属封堵器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引导下胸骨下段小切口VSD封堵术的中期随访结果,并分析术后发生心电图及瓣膜异常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19年1月1日至11月7日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进行VSD封堵术的27例患者术后3年内的随访资料,通过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结果评估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术后发生心电图及瓣膜异常的危险因素。结果:分别有12例和15例患者采用金属封堵器和完全生物可降解封堵器进行VSD封堵,患者随访期间均存活,未发生房室传导阻滞、较大残余分流、封堵器过快吸收、明显瓣膜反流等严重并发症。金属封堵器组与完全生物可降解封堵器组术后1、2、3年的心电图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VSD封堵器大小是影响术后2、3年三尖瓣反流的危险因素,封堵器大小与缺损大小的差值是影响术后2年三尖瓣反流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完全生物可降解封堵器在小型VSD封堵中的中期安全性和有效性较高,并具有与传统镍钛合金封堵器相同的术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完全生物可降解室间隔缺损封堵器 金属室间隔缺损封堵器 瓣膜反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介入术后医源性房间隔缺损右向左分流发生情况及其临床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葛纯猛 宁彬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介入治疗中行房间隔穿刺术后造成医源性房间隔缺损(iASD)的右向左分流(RLS)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并分析其与新发偏头痛之间的相关性,为相关临床事件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2年11月至2023年3月阜阳...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介入治疗中行房间隔穿刺术后造成医源性房间隔缺损(iASD)的右向左分流(RLS)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并分析其与新发偏头痛之间的相关性,为相关临床事件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2年11月至2023年3月阜阳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行房颤介入手术[包括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经皮左心耳封堵术(LAAC)、“一站式”(RFCA+LAAC)手术]的患者54例,根据术后48 h内iASD是否存在RLS分为RLS组24例与非RLS组30例,收集2组一般临床资料及超声指标,分析RLS的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以及术后3个月内新发偏头痛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iASD均出现左向右分流,24例(44.44%)患者出现RLS,iASD为(5.12±0.80)mm。随访3个月,2组新发偏头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LS组年龄、持续性房颤比例、iASD尺寸大于非RL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ASD尺寸是发生RLS的危险因素(OR=2.245,95%CI:1.040~4.846,P=0.040)。结论房颤介入治疗术后iASD出现RLS较为常见,与患者早期出现新发偏头痛无相关性,iASD尺寸是发生RLS的危险因素。同时,iASD在血流动力学及临床事件方面的影响应予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房间隔缺损 射频消融术 危险因素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 医源性房间隔缺损 右向左分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右心功能影像学评估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明蔚 王双兴 张辉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7-523,528,共8页
右心功能恢复是维持心脏病术后患者循环稳定的关键,也是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二期手术时期的重要参考因素。但右心室的复杂几何形态和室壁运动对右心功能的无创评估造成一定困难。心脏磁共振(CMR)是常用影像学方法中的“金标准”,复杂先天... 右心功能恢复是维持心脏病术后患者循环稳定的关键,也是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二期手术时期的重要参考因素。但右心室的复杂几何形态和室壁运动对右心功能的无创评估造成一定困难。心脏磁共振(CMR)是常用影像学方法中的“金标准”,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需定期做CMR检查。CMR新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4D flow血流动力学测量、定量成像和示踪技术,根据心肌损伤程度评估右心室功能。超声心动图是应用最广的一线影像学检查,适用于所有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功能评估,超声斑点追踪技术的发展已更加成熟。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评估血管和累及肺部病变具有突出优势,常作为CMR的替代方案。人工智能在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大幅度提升了影像学检查的诊断和预测价值。本文对CMR、超声心动图和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的特点和评估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右心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缺损 先天性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超声检查 心室功能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D-Flow联合STIC在胎儿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8
作者 吴温瑞 李天刚 +4 位作者 马斌 燕志恒 王瑷琳 韩苗苗 杨天顺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51-354,共4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血流成像(HD-Flow)联合时间-空间复合成像(STIC)诊断胎儿肺动脉闭锁合并室缺(PA-VSD)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经胎儿超声心动图诊断的44例PA-VSD胎儿心脏二维、HD-Flow联合STIC图像,评估HD-Flow联合STIC在PA-VSD不同分...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血流成像(HD-Flow)联合时间-空间复合成像(STIC)诊断胎儿肺动脉闭锁合并室缺(PA-VSD)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经胎儿超声心动图诊断的44例PA-VSD胎儿心脏二维、HD-Flow联合STIC图像,评估HD-Flow联合STIC在PA-VSD不同分型诊断中的效能,并探讨PA-VSD胎儿动脉导管内径与左、右肺动脉内径相关性。结果:HD-Flow联合STIC诊断44例PA-VSD,其中A型42例,C型2例。HD-Flow联合STIC能够清晰显示胎儿肺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及动脉导管血流;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A型动脉导管内径和左、右肺动脉内径均呈正相关(r=0.507、0.404,P<0.01)。结论:HD-Flow联合STIC能够明确诊断PA-VSD并分型,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A型PA-VSD胎儿动脉导管内径与左、右肺动脉内径存在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瓣闭锁 胎儿 室间隔缺损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猫室间隔缺损双向分流的病例报告
9
作者 张秀丽 李玉杰 +1 位作者 王衡 张志红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7-141,共5页
本文介绍1只14月龄雌性未绝育的苏格兰折耳猫因鼻炎来院就诊,X线检查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患猫存在孤立型室间隔缺损(VSD),缺口处呈双向分流,右心室流出道未发现狭窄,肺动脉扩张且伴有右心肥大,存在肺动脉高压。患猫自确诊后16个月内未... 本文介绍1只14月龄雌性未绝育的苏格兰折耳猫因鼻炎来院就诊,X线检查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患猫存在孤立型室间隔缺损(VSD),缺口处呈双向分流,右心室流出道未发现狭窄,肺动脉扩张且伴有右心肥大,存在肺动脉高压。患猫自确诊后16个月内未进行持续性医学治疗,生活质量未受到明显影响。该报告表明,猫孤立型VSD对临床症状的影响不明显,与犬存在差异,可为小动物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肺动脉高压 双向分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制封堵器经导管闭合膜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28
10
作者 秦永文 赵仙先 +4 位作者 徐荣良 郑兴 丁继军 曹江 毛红娟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857-859,共3页
目的 :探讨用自制双盘状室间隔缺损 (室缺 )封堵器经导管闭合膜部室缺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6例先天性心脏病膜部室缺患者 ,男、女各 3例 ,年龄 6~ 2 2 (14 .0± 5 .6 )岁 ,均经体检、心脏超声和左心室造影确诊。用 7F输送鞘... 目的 :探讨用自制双盘状室间隔缺损 (室缺 )封堵器经导管闭合膜部室缺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6例先天性心脏病膜部室缺患者 ,男、女各 3例 ,年龄 6~ 2 2 (14 .0± 5 .6 )岁 ,均经体检、心脏超声和左心室造影确诊。用 7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自制双盘状封堵器 ,封堵后 10 min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波检查 ,观察封堵的即刻效果。术后连续心电监护 5 d。 结果 :左心室造影测量室缺直径 3~ 5 (3.6 7± 0 .82 ) m m,所用封堵器直径为 6~ 10 (7.5± 1.38) mm ,6例患者封堵均获成功。术后左心室造影、经胸心脏超声检查显示无残余分流 ,心电监护无心律失常发生。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堵器 经导管闭合 膜部室间隔缺损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嵴内型和肺动脉瓣下型室间隔缺损的经导管封堵治疗 被引量:24
11
作者 秦永文 赵仙先 +4 位作者 吴弘 王尔松 郑兴 丁继军 曹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6期486-489,共4页
目的 评价应用国产偏心型室间隔缺损 (VSD)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嵴内型 (IVSD)和肺动脉瓣下型室间隔缺损 (SVS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 8例VSD患者 ,其中IVSD 2 2例 ,SVSD 6例。封堵器由 2个圆形盘片和连接腰组成 ,腰部长 2mm ,两侧盘... 目的 评价应用国产偏心型室间隔缺损 (VSD)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嵴内型 (IVSD)和肺动脉瓣下型室间隔缺损 (SVS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 8例VSD患者 ,其中IVSD 2 2例 ,SVSD 6例。封堵器由 2个圆形盘片和连接腰组成 ,腰部长 2mm ,两侧盘片呈不对称型 ,左心室侧的盘片呈偏心型 ,靠主动脉侧的边缘为 0mm ,与其相对的边缘为 6mm ,右心室的盘片比腰部直径大 4mm。在X线透视和经胸超声引导下 ,经 7~ 10F鞘管通过股静脉途径放置封堵器。结果 左心室造影测量的缺损直径 2~ 12mm ,平均(4 .4 5± 1.93)mm。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 0~ 1mm ,平均 (0 .35± 0 .5 )mm。 2 2例IVSSD患者封堵全部成功 ,6例SVSD中 4例封堵治疗成功 ,1例合并微量主动脉瓣返流。 2例因缺损大而放弃封堵治疗。未发生其他并发症。X线曝光时间 9~ 4 0min ,平均 (14 .1± 5 .2 )min ,操作时间 4 0~ 15 0min ,平均 (5 9.8± 17.8)mm。结论 国产偏心型VSD封堵器可以成功封堵IVSD和部分SVSD ,近期疗效佳 ,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封堵器 肺动脉瓣 室间隔缺损 VSD 经导管封堵 患者 并发症 腰部 随访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经食管超声引导室间隔缺损镶嵌治疗的价值 被引量:16
12
作者 叶菁菁 蒋国平 +2 位作者 张泽伟 李建华 舒强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1-314,共4页
目的:探讨小儿经食管超声(TEE)引导室间隔缺损(VSD)镶嵌治疗的价值。方法:封堵器型号根据TEE所测的VSD大小(mm)+1-2 mm。在非体外循环下小切口入胸,经TEE全程监测,在跳动的右心室表面导入封堵器关闭VSD。结果:6例患儿VSD成功... 目的:探讨小儿经食管超声(TEE)引导室间隔缺损(VSD)镶嵌治疗的价值。方法:封堵器型号根据TEE所测的VSD大小(mm)+1-2 mm。在非体外循环下小切口入胸,经TEE全程监测,在跳动的右心室表面导入封堵器关闭VSD。结果:6例患儿VSD成功封堵,4例膜周部VSD,2例肌部VSD,缺损大小3-10 mm,其中1例伴肺动脉高压。1例多发性肌部VSD合并完全性大血管转位患儿,因封堵器影响二尖瓣开放改为直接手术修补;1例患儿术后出现束支传导阻滞,未经特殊治疗自行恢复正常,余未见其他手术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30 min,术中出血5-20 ml,平均ICU住院时间24 h。患儿术后1-2 d出院,中期随访效果佳。结论:TEE在镶嵌治疗VSD中发挥重要价值,能全程监测和引导镶嵌治疗的进行及评价治疗效果。在TEE指导下,非体外循环镶嵌治疗肌部和膜周部VSD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治疗 室间隔缺损/超声检查 超声心动描记术 经食管 心脏导管插入术/仪器和设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制封堵器闭合膜部室间隔缺损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34
13
作者 秦永文 赵仙先 +2 位作者 郑兴 丁继军 曹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2期104-107,共4页
目的 评价应用自制双盘形室间隔缺损 (VSD)封堵器闭合膜部VSD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196例先天性心脏病膜部VSD患者 ,左心室造影测量VSD直径 3~ 17mm ,平均 (4 .76± 2 .96 )mm。应用 7~ 10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双盘形... 目的 评价应用自制双盘形室间隔缺损 (VSD)封堵器闭合膜部VSD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196例先天性心脏病膜部VSD患者 ,左心室造影测量VSD直径 3~ 17mm ,平均 (4 .76± 2 .96 )mm。应用 7~ 10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双盘形封堵器。封堵器直径为 4~ 2 0mm ,平均(6 .6 8± 2 .76 )mm ,封堵后 15min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波检查 ,观察封堵的即刻效果。术后连续心电监护 5d。出院前 ,术后 1、6个月和 1年定期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结果  196例中 191例患者封堵成功 ,成功率 97.4 %。未成功的 5例中 ,3例因导管未能通过VSD处 ,2例因封堵器放置后影响主动脉瓣关闭 ,而放弃封堵治疗。 180例术后 15min左心室造影、经胸心脏超声检查显示完全封堵 ,11例术后即刻造影示少量分流 ,1个月后超声复查 ,8例完全封堵 ,其余 3例仍存在微量分流。并发右房室瓣少量返流 3例。术中并发短暂的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分别为 5和 12例 ,2例并发一过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封堵器放置后 2例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随访期间未恢复。 4例示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1周后恢复。封堵器放置后脱落 1例 ,经圈套器取出 ,并完成封堵治疗。合并房间隔缺损 4例、动脉导管未闭 2例 ,同时成功封堵。X线透视时间 5~ 6 0min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制封堵器 膜部室间隔缺损 VSD 心导管插入术 封堵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安全性和疗效评价 被引量:38
14
作者 秦永文 赵仙先 +3 位作者 吴弘 郑兴 丁继军 曹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13,共4页
目的:评价国产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的安全性和疗效。 方法:312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膜周部VSD患者,男144例,女168例,年龄2-65岁,平均(16.44±9.09)岁。超声测量VSD直径2-15 mm,平均(5.08±2.79)mm。应用7F-10F输送鞘管从右... 目的:评价国产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的安全性和疗效。 方法:312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膜周部VSD患者,男144例,女168例,年龄2-65岁,平均(16.44±9.09)岁。超声测量VSD直径2-15 mm,平均(5.08±2.79)mm。应用7F-10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封堵器。在超声和X线指导下放置封堵器。术后连续心电监护5天。出院前,术后1个月、6个月和1年定期做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 结果:312例中302例患者封堵成功,成功率96.79%。左心室造影测量的VSD直径2-20 mm,平均(4.96±2.67)mm。封堵器直径为4-20 mm,平均(7.09±3.60)mm。X线透视时间5-60 min,平均(14.92±8.09)min,操作时间30-160 min,平均(55.67±7.25)min。随访1个月至3年期间,未发生心律失常、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栓栓塞等并发症。 结论:国产VSD封堵器经导管封堵膜部VSD使用安全,操作简便,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封堵器 VSD 疗效评价 心电图 患者 并发症 术后 结论 指导 直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39
15
作者 张玉顺 李寰 +4 位作者 代政学 王垒 张军 李军 王晓燕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评价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封堵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456例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VSD直径为3-18(6.2±3.1)mm,VSD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0.5-5.0(2.3±1.0)mm。其中6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7例合并房间隔缺损,1例合并... 目的:评价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封堵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456例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VSD直径为3-18(6.2±3.1)mm,VSD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0.5-5.0(2.3±1.0)mm。其中6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7例合并房间隔缺损,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和房间隔缺损。19例伴轻度主动脉右冠瓣脱垂。先行左心室造影,通过VSD建立动静脉轨道,应用7-10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封堵器。 结果:左心室造影测量VSD直径为3-20(6.4±3.0)mm,VSD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0.5-6.0(2.4±1.1)mm,其中86例患者VSD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2 mm。391例伴膜部瘤形成。448例患者封堵成功,成功率为98%。未成功的8例中,2例导管未能通过缺损处,2例术中导丝通过VSD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2例封堵后出现间歇性Ⅲ度AVB,2例伴主动脉右冠瓣轻度脱垂患者封堵后有少-中量主动脉瓣反流而放弃封堵治疗。所选封堵器大小为4-22(8.6±3.1)mm。封堵器到位后即刻左心室造影示微量残余分流68例,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有1例微量残余分流。术后发生高度AVB 6例,1例安装永久起搏器。封堵器向膜部瘤出口明显移位1例,外科取出封堵器并行手术修补VSD。溶血2例,三尖瓣中量反流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6例、房间隔缺损7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和房问隔缺损1例,同时成功封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SD 封堵器 治疗 主动脉 动脉导管未闭 房间隔缺损 患者 合并 距离 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6
16
作者 朱鲜阳 韩秀敏 +7 位作者 侯传举 邓东安 金岩 全薇 盛晓棠 王琦光 魏明 崔春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2期108-110,共3页
目的 评估膜部室间隔缺损 (室缺 )的导管封堵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89例患者均有运动后心悸气短 ,胸骨左缘第 3~ 4肋间可闻及Ⅲ~Ⅳ级收缩期返流样杂音 ,肺动脉瓣区第二音增强或分裂。心电图显示左心室肥厚 17例 ,左心房增大 8... 目的 评估膜部室间隔缺损 (室缺 )的导管封堵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89例患者均有运动后心悸气短 ,胸骨左缘第 3~ 4肋间可闻及Ⅲ~Ⅳ级收缩期返流样杂音 ,肺动脉瓣区第二音增强或分裂。心电图显示左心室肥厚 17例 ,左心房增大 8例。超声心动图证实为膜部室缺。左心室造影测量室缺直径为 3~ 10 (4 .9± 1.8)mm ,室缺上缘距主动脉瓣下缘 1~ 5 (2 .3± 0 .9)mm ,36例合并有膜部室间隔膨出瘤 ,2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 (PDA)和 1例并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选用Judkins右冠状动脉导管和Terumo导丝 ,通过室缺建立轨道 ,82例采用膜部室缺封堵器 6~ 14型号封堵 ,7例选用PDA蘑菇伞封堵 ,合并PDA者先行室缺封堵而后堵闭PDA。结果  88例介入治疗成功 ,6 7例即刻无分流 ,2 1例有少量分流 ,1例室缺术后封堵器脱落 ,经导管取出后行外科手术修复室缺 ,无其他严重并发症。随访 1~ 15个月无异常表现。结论 在严格选择适应证和有熟练操作技巧的条件下 ,膜部室缺封堵术是一项操作安全、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部 室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先天性心脏病 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1
17
作者 陈海生 程云阁 +3 位作者 钟焕清 黄志辉 谢翠贤 程国栋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5年第8期634-635,共2页
目的比较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方法将62例先天性心脏病,根据患者的手术选择意愿分为2组。胸腔镜组24例,采用体外循环技术,胸腔镜下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8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6例;开胸组38例,直视下行房间隔缺损修补... 目的比较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方法将62例先天性心脏病,根据患者的手术选择意愿分为2组。胸腔镜组24例,采用体外循环技术,胸腔镜下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8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6例;开胸组38例,直视下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4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24例。结果2组均无死亡。2组体外循环时间[(74±28)minvs.(71±24)min]、升主动脉阻闭时间[(29±13)minvs.(28±12)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3.2±1.1)hvs.(3.3±1·1)h]无显著性差异(t=0·449、0·309、-0·349;P=0·655、0·758、0·729)。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χ2=2·646,P=0·104)。与开胸组比较,胸腔镜组术后胸腔引流量明显减少[(32±18)mlvs(66±28)ml;t=-5·290,P=0·000],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6·1±1·2)dvs.(7·6±2·2)d;t=-3·059,P=0·003]。结论胸腔镜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创伤小,恢复快,美容效果好,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 房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 先天性心脏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制双盘状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闭合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被引量:7
18
作者 赵仙先 秦永文 +4 位作者 王尔松 郑兴 张振远 徐荣良 毛红娟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124-1126,共3页
目的:探索应用自制双盘状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闭合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18例先天性心脏病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儿,男10例,女8例,年龄1~12(7.6±3.2)岁,体质量12~65(28.6±14.8)kg。经临床体检... 目的:探索应用自制双盘状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闭合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18例先天性心脏病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儿,男10例,女8例,年龄1~12(7.6±3.2)岁,体质量12~65(28.6±14.8)kg。经临床体检、心脏超声和左心室造影确诊。用7F输送鞘管经股静脉送入自制双盘状封堵器,封堵后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观察封堵的即刻效果。术后连续心电监护5 d。结果:17例患儿左心室造影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3~7(3.9±1.2)mm,所用封堵器直径为4~10(6.1±1.6)mm,封堵均获成功,10 min后左心室造影、心脏超声检查均显示无残余分流,封堵器不影响主动脉瓣关闭。1例患儿因封堵器到位后心脏超声及主动脉根部造影显示主动脉瓣中度反流而放弃封堵。17例患儿随访1~10个月,无其他并发症。结论:应用自制双盘状室间隔封堵器经导管闭合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可行、安全、有效的方法,近期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双盘状室间隔缺损封堵器 心脏导管插入术 治疗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3
19
作者 潘湘斌 逄坤静 +6 位作者 欧阳文斌 王首正 刘垚 张大伟 张凤文 胡盛寿 李守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74-776,共3页
目的:传统经皮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存在放射线及造影剂损伤,本文探讨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进行经皮VSD封堵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于2014-02至2014-10期间入选先天性VSD患者28例,平均年龄(9.5±3.1)岁,平均体重(31.3±7.7)... 目的:传统经皮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存在放射线及造影剂损伤,本文探讨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进行经皮VSD封堵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于2014-02至2014-10期间入选先天性VSD患者28例,平均年龄(9.5±3.1)岁,平均体重(31.3±7.7)kg,平均VSD直径(4.6±0.9)mm。患者均在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行经皮VSD封堵术,封堵后以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治疗效果。术后1、3、6、12个月在门诊随访。结果:26例患者在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成功完成经皮VSD封堵术,1例患者因导管未能沿导丝通过VSD,改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胸小切口封堵成功,1例患者因残余分流大于2 mm,改常规外科手术治疗成功。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63.3±11.7)min,对称型VSD封堵器直径(6.6±1.0)mm;术后即刻微量残余分流2例;平均住院时间为(3.7±1.3)d。所有患者康复出院,无外周血管损伤及心包填塞等并发症。患者术后的平均随访时间为(6.2±3.4)个月,随访1个月时2例患者微量残余分流消失,所有患者未出现心包积液、封堵器脱落、房室传导阻滞和主动脉瓣反流等并发症。结论: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VSD封堵术不仅安全有效,而且能避免使用放射线及造影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超声心动图 经皮介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20
20
作者 秦永文 吴弘 +3 位作者 赵仙先 丁继军 郑兴 曹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 评价应用自行研制的细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闭合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先心病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患者41例,年龄2~60岁,平均(18±11)岁。术前超声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3~12mm,平均(5.39±... 目的 评价应用自行研制的细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闭合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先心病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患者41例,年龄2~60岁,平均(18±11)岁。术前超声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3~12mm,平均(5.39±2.11)mm。应用7~10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细腰型封堵器。封堵后15min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波检查,观察封堵的即刻效果。术后连续心电监护7d。出院前、术后l、6个月和1年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结果4l例患者均封堵成功。左心室造影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2.0~10.8mm,平均(5.04±1.71)mm。所用封堵器腰部直径为4~12mm,平均(7.27±2.30)mm。37例患者术后15min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显示无残余分流,4例示微量残余分流,1个月后复查经胸心脏超声,3例残余分流消失,1例仍存在微量残余分流。封堵器放置后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左前分支阻滞1例,随访期间未恢复,并发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术后心电监护示交界性心动过速1例,1周后恢复。合并房间隔缺损1例,同期成功封堵。X线透视时间8~50min,平均(13.60±5.14)min,操作时间30~150min,平均(66.14±20.70)min。随访1~17个月,无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栓栓塞和溶血等并发症。结论应用细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膜部瘤型室问隔缺损疗效可靠,操作简便,使用安全,弥补了以往封堵器在封堵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方面的不足,该封堵器的长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膜部瘤 心导管插入术 封堵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