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4年《女性心脏急症管理》临床声明解读
1
作者 黄传应 廖晓阳 +4 位作者 杨荣 李东泽 张鹏 贾禹 刘力滴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427-1432,共6页
心脏急症发病迅速,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长期以来,由于性别偏见、症状不典型等原因,女性心脏急症存在研究不足,诊断、治疗不及时的问题,且心脏急症在病理生理机制、危险因素及管理和结局方面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在我国,... 心脏急症发病迅速,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长期以来,由于性别偏见、症状不典型等原因,女性心脏急症存在研究不足,诊断、治疗不及时的问题,且心脏急症在病理生理机制、危险因素及管理和结局方面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在我国,女性心脏急症发病率高、研究起步晚,且目前尚无针对女性心脏急症的权威指南发布,故加强女性心脏急症管理十分迫切。本文组织全科医学、心血管和急诊医学临床医生对急性心血管护理协会等机构发布的2024年《女性心脏急症管理》临床声明进行解读,以期规范女性心脏急症的诊疗,改善健康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 急性冠脉综合征 急性心力衰竭 心源性休克 心脏停搏 女性 性别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ver-expression of heat shock protein 27 attenuates doxorubicin-induced cardiac dysfunction in mice 被引量:15
2
作者 Liu,L Zhang,X +5 位作者 Qian,B Min,XY Gao,X Li,CF Cheng,YL Huang,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239-1239,共1页
关键词 过表达 热休克蛋白 阿霉素 心脏功能紊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衰弱对老年射血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宗敏 关晓楠 +1 位作者 常晶 张建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3-526,共4页
目的探讨衰弱对老年射血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HFrEF)患者的长期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因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年龄≥75岁的HFrEF患者245例,根据临床衰弱量表(CFS)... 目的探讨衰弱对老年射血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HFrEF)患者的长期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因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年龄≥75岁的HFrEF患者245例,根据临床衰弱量表(CFS)评分分为衰弱组(CFS 1~4分)135例和非衰弱组(CFS 5~9分)110例,比较2组的一般临床资料、临床用药以及预后,并且分析衰弱与死亡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衰弱组心率、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男性、糖尿病、冠心病、≥5种慢性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5%、贫血、肌钙蛋白I升高比例高于非衰弱组(P<0.05,P<0.01),体质量指数(BMI)、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低于非衰弱组(P<0.05,P<0.01)。衰弱组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比例低于非衰弱组(P<0.01),衰弱组3个月内急诊/再住院、2年内死亡比例高于非衰弱组(P<0.05,P<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5种慢性病、LVEF≤35%、BMI、GFR为影响衰弱的独立危险因素(OR=0.167,95%CI:0.064~0.453,P=0.000;OR=0.306,95%CI:0.160~0.586,P=0.000;OR=0.868,95%CI:0.786~0.958,P=0.005;OR=0.966,95%CI:0.943~0.991,P=0.007),而≥5种慢性病、衰弱为影响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衰弱在老年HFrEF患者中发病率高,衰弱患者不易接受指南引导药物治疗,是老年HFrEF心力衰竭患者远期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休克 心源性 危险因素 心力衰竭 衰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嗜铬粒蛋白A和热休克转录因子1与心脏损伤的关系 被引量:1
4
作者 马燕 史丽英 +1 位作者 王海雄 郭李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19-623,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嗜铬粒蛋白A(CgA)和热休克转录因子1(HSF1)的水平变化与心肌重构及心肌损伤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5月太原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老年CHF患者165例(疾病组),其中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Ⅰ...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嗜铬粒蛋白A(CgA)和热休克转录因子1(HSF1)的水平变化与心肌重构及心肌损伤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5月太原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老年CHF患者165例(疾病组),其中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Ⅰ级28例,Ⅱ级29例,Ⅲ级65例和Ⅳ级43例。收集同期本院健康志愿者80例(对照组)。检测2组入院血清CgA和HSF1水平,心肌重构和心肌损伤指标,用Pearson分析血清CgA和HSF1与心肌重构及心肌损伤的相关性。随访1年,失访6例,根据是否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分为MACE组51例和非MACE组108例。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使用ROC曲线分析血清CgA和HSF1对MACE的预测价值。结果疾病组血清CgA、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HSF1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CgA与LVEF呈负相关,与LVMI、LVESV、LVPWT、cTnI、CK-MB和NT-proBNP呈正相关(P<0.01);血清HSF1与LVEF呈正相关,与LVMI、LVESV、LVPWT、cTnI、CK-MB和NT-proBNP呈负相关(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gA、HSF1、LVEF、LVMI、LVESV、LVPWT和cTnI是老年CHF患者MACE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CgA截断值为387.55μg/L,敏感性为74.51%,特异性为71.30%,曲线下面积为0.802(95%CI:0.751~0.855);血清HSF1截断值为2.34 ng/L,敏感性为74.51%,特异性为69.44%,曲线下面积为0.760(95%CI:0.707~0.812)。结论老年CHF患者血清CgA和HSF1水平与心肌重构及心肌损伤有密切关联,可作为预测MACE的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嗜铬粒蛋白质A 热休克转录因子 心室重构 心肌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终末期心力衰竭机械循环支持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6
5
作者 陈静 吴明祥 苏晞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6,共10页
心脏的机械循环支持(MCS)是代替或辅助心脏功能、向心外提供血液灌注、改善机体缺氧状态、促进器官功能恢复的人工器械。在过去的20年中,MCS更多地应用于心力衰竭程度更严重、合并症更复杂的患者,同时还包括因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脏骤停而... 心脏的机械循环支持(MCS)是代替或辅助心脏功能、向心外提供血液灌注、改善机体缺氧状态、促进器官功能恢复的人工器械。在过去的20年中,MCS更多地应用于心力衰竭程度更严重、合并症更复杂的患者,同时还包括因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脏骤停而紧急复苏的心原性休克患者。近年来,随着终末期心力衰竭患病率的持续上升及此类患者因心功能受限所致生活质量的严重下降,且对这类患者的药物治疗无效,使以心室辅助装置应用为主的MCS日渐成为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一种重要替代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循环支持 心室辅助装置 心原性休克 终末期心力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库巴曲缬沙坦和缬沙坦在老年心力衰竭的应用价值比较 被引量:1
6
作者 孙花梅 戴亚楠 +1 位作者 周强 王丹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01-1404,共4页
目的基于血清热休克蛋白27(serum heat shock protein 27,HSP27)和可溶性糖蛋白130(soluble glycoprotein 130,sgp130)水平的变化,探究沙库巴曲缬沙坦与缬沙坦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差异。方... 目的基于血清热休克蛋白27(serum heat shock protein 27,HSP27)和可溶性糖蛋白130(soluble glycoprotein 130,sgp130)水平的变化,探究沙库巴曲缬沙坦与缬沙坦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差异。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204例CHF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102例。A组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B组给予缬沙坦治疗。比较治疗6个月后的临床疗效及心功能等级差异;比较治疗前后患者HSP27、sgp130、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心脏超声相关指标;记录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A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B组,A组患者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HSP27、sgp130、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后壁厚度、室间隔厚度水平显著降低,且A组低于B组(P<0.01);治疗后2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心排血量显著升高,A组高于B组[(55.47±5.27)%vs(52.70±5.08)%,(4.97±0.26)L/min vs(4.61±0.16)L/min,P<0.01]。治疗后,A组心肌梗死、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低于B组(0.98%vs 6.86%,P=0.030;8.82%vs 18.63%,P=0.042)。结论在老年CHF患者中,相较于缬沙坦治疗,沙库巴曲缬沙坦更能有效调节机体血清HSP27、sgp130水平,逆转心室重构情况,改善患者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缬沙坦 HSP27热休克蛋白质类 细胞因子受体gp13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心血管危重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5
7
作者 谢琼 郭莹 +2 位作者 潘宏伟 周鸣 张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00-404,共5页
目的:评价心血管危重症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1年湖南省人民医院68例心血管危重症患者行IABP辅助治疗的临床资料。对所有入组患者分别于床旁或导管室行IAB... 目的:评价心血管危重症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1年湖南省人民医院68例心血管危重症患者行IABP辅助治疗的临床资料。对所有入组患者分别于床旁或导管室行IABP辅助治疗,比较使用IABP前后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N末端前体脑利钠肽以及肾功能。同时观察患者院内心血管事件及转归。结果:68例患者经IABP辅助治疗后有51例病情好转。37例患者在IABP置入后顺利完成冠状动脉介入治疗。IABP置入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及N末端前体脑利钠肽值下降。仅5例患者发生IABP相关并发症,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IABP是抢救危重心血管病患者安全、有效的措施,对有适应证的患者应及早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心力衰竭 N末端前体脑利钠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救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中期随访 被引量:15
8
作者 肖苍松 王嵘 +12 位作者 李伯君 吴扬 王刚 任崇雷 叶卫华 盛炜 李佳春 王加利 陈婷婷 周琪 张涛 马兰 高长青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79-682,共4页
目的总结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ECABG)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经验及中期随访结果。方法 ECABG共45例。手术指征包括急性心梗(AMI)后心源性休克(5例)、急性左心衰(6例)及药物难以控制的心绞痛(34例)。20例AMI1周内手术,术前使用主动... 目的总结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ECABG)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经验及中期随访结果。方法 ECABG共45例。手术指征包括急性心梗(AMI)后心源性休克(5例)、急性左心衰(6例)及药物难以控制的心绞痛(34例)。20例AMI1周内手术,术前使用主动脉气囊反搏(IABP)18例。均为三支血管病变,左主干病变15例。两次以上心肌梗死10例,慢性肾功能不全6例,其中2例须血液透析。全部在体外循环(CPB)心脏停跳下手术。左乳内动脉(LIMA)与前降支(LAD)吻合,大隐静脉(GSV)与其它靶血管吻合。采用顺灌加静脉桥灌冷血停跳液或HTK液保护心肌。CPB时间104.2±29.7 min,阻断升主动脉69.0±21.3min。左乳内动脉(LIMA)使用率100%,平均搭桥2.9±0.6支。结果痊愈出院41例,住院死亡4例(8.9%),其中与心脏相关死亡1例(2.2%)。术前放置IABP者除1例死于MOSF外,余者术后25.5±9.7 h停用IABP。随访到38例,随访率92.7%,随访时间平均37.3±16.7月,随访期间死亡2例,生存率94.7%。心功能(NYHA)Ⅰ级和Ⅱ级共35例(92.1%),心血管事件免除率90.5%。随访超声心动图,左室前后径(43.4±5.4 mm)较术前(48.5±5.5 mm)缩小(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55.7%±8.9%)与术前(43.5%±9.6%)显著改善(P<0.05)。冠脉CTA评价LIMA桥血管通畅率为95.8%,GSV通畅率为90.5%。结论尽管ECABG风险高,但如果手术指征和时机选择得当,围术期处理完善,心脏相关死亡率虽有所增加,但近中期生存率、心血管事件免除率和心功能等结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急性冠脉综合征 心源性休克 心力衰竭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伴心衰、心源性休克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近中期疗效 被引量:8
9
作者 王同汉 刘映峰 +2 位作者 李志梁 魏向龙 石向东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064-1066,共3页
目的观察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衰、心源性休克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近期、中期疗效。方法总结分析206例ST抬高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伴心衰和/或休克90例。对心衰或/和心源性休克患者行PCI58例(PCI组:急诊PCI41例... 目的观察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衰、心源性休克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近期、中期疗效。方法总结分析206例ST抬高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伴心衰和/或休克90例。对心衰或/和心源性休克患者行PCI58例(PCI组:急诊PCI41例,外院转入行补救性PCI17例),药物溶栓20例(溶栓组),一般治疗12例(未行再灌注组);分析各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比较PCI组及溶栓组的住院时间、住院及随访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心功能恢复情况,观察PCI组血管开通时间、TIMI血流与预后的关系。结果PCI组、溶栓组血管开通率分别为98.3%和65.0%(P<0.01),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5.3±3.5)d和(20.5±4.4)d,住院及随访期间死亡率PCI组6.9%,溶栓组25%(P<0.05)。PCI组两亚组术后心功能恢复均好于溶栓组(P<0.01和P<0.05)。结论对于ST段抬高AMI伴心衰、心源性休克患者,PCI与溶栓相比,能及时开通血管且开通率高,术后近期及中期心功能恢复较好,不良心血管事件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作为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力衰谒 心源性休克 PCI 溶栓 梗死相关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女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吴晴晴 华琦 +3 位作者 张迎花 司瑾 白兆润 李静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10期1029-1032,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我院住院明确诊断为急性STEMI的老年患者287例,按性别分为男性组190例,女性组97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点、住院期间及远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我院住院明确诊断为急性STEMI的老年患者287例,按性别分为男性组190例,女性组97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点、住院期间及远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结果与男性组比较,女性组平均年龄、高血压、LDL-C、空腹血糖水平明显升高,吸烟、血肌酐、血管病变支数比例显著降低(P<0.05,P<0.01)。2组远期MACCE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23.4%vs 18.6%,P=0.639)。Cox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HR=1.954,95%CI:1.058~3.608,P=0.032)、Killip分级(HR=2.017,95%CI:1.454~2.798,P=0.000)、术后TIMI分级(HR=0.552,95%CI:0.422~0.723,P=0.000)及急诊PCI(HR=0.240,95%CI:0.112~0.513,P=0.000)是老年STEMI患者远期MACCE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老年STEMI患者近、远期预后无性别差异,提示性别可能不是老年STEMI患者远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而高血压、Killip分级、术后TIMI分级及急诊PCI能独立预测老年STEMI患者远期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休克 心源性 卒中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宾赛克嗪对胆碱酯酶抑制剂诱发犬循环衰竭和普鲁卡因胺诱发犬心源性休克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念 曹洁玮 +2 位作者 龙超良 王汝欢 汪海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623-1628,共6页
目的在胆碱酯酶抑制剂塔崩诱发犬循环衰竭模型和普鲁卡因胺诱发犬心源性休克模型上,评价新药宾赛克嗪的治疗学作用。方法塔崩中毒循环衰竭模型:3只健康成年♂杂种犬,体重12~18kg。在麻醉状态下,肌肉注射塔崩,直至循环衰竭,观察循环衰... 目的在胆碱酯酶抑制剂塔崩诱发犬循环衰竭模型和普鲁卡因胺诱发犬心源性休克模型上,评价新药宾赛克嗪的治疗学作用。方法塔崩中毒循环衰竭模型:3只健康成年♂杂种犬,体重12~18kg。在麻醉状态下,肌肉注射塔崩,直至循环衰竭,观察循环衰竭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心电图的变化以及宾赛克嗪0.1mg·kg-1的治疗作用。普鲁卡因胺诱发犬心源性休克模型:4只健康成年♂杂种犬,体重12~15kg。在麻醉状态下,静脉快速推注普鲁卡因胺100mg·kg-1,直至循环衰竭,观察循环衰竭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心电图的变化以及宾赛克嗪0.1mg·kg-1的治疗作用。结果2种休克模型,在循环衰竭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BP)、心率(HR)、反映心脏收缩功能的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反映心脏舒张功能的心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和心肌纤维缩短速度(Vpm),均明显下降;左室舒张压(LVDP)和等容收缩期压力(IP)明显增高。塔崩诱发犬循环衰竭模型,宾赛克嗪0.1mg·kg-1救治后1min,与循环衰竭时相比,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心电图开始明显改善。普鲁卡因胺诱发犬心源性休克模型,宾赛克嗪0.1mg·kg-1救治后10min,血流动力学指标开始明显改善,60min后心电图才明显改善。结论宾赛克嗪对胆碱酯酶抑制剂诱发的循环衰竭具有强效和速效治疗作用,优于对普鲁卡因胺诱发的心源性休克的治疗作用,表明其抗循环衰竭作用具有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宾赛克嗪 神经毒剂 塔崩 循环衰竭 心源性休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血温阳益气中药复方对大鼠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马民 张桂娟 +2 位作者 莫宏波 马义 李德辉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126-2130,共5页
目的:研究补气温阳、活血化瘀中药复方(组成:人参、黄芪、车前子、苏木、川芎、丹参、制附子、枳壳、桂枝)对大鼠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影响机制。方法:以大鼠腹腔注射盐酸阿霉素(ADR)制造充血性心衰动物模型,分为对照组、ADR心力衰竭模型组... 目的:研究补气温阳、活血化瘀中药复方(组成:人参、黄芪、车前子、苏木、川芎、丹参、制附子、枳壳、桂枝)对大鼠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影响机制。方法:以大鼠腹腔注射盐酸阿霉素(ADR)制造充血性心衰动物模型,分为对照组、ADR心力衰竭模型组、心宝治疗组、活血温阳益气复方治疗组,并分别以生理盐水、心宝药液、活血温阳益气复方药液灌胃干预治疗,使用放免法、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及流式细胞技术测定心衰大鼠治疗前后血浆心钠素(ANP)、肾髓质精氨酸血管加压素依赖性水通道蛋白-2(AQP2)及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水平差异。结果:活血温阳益气复方可显著提高心衰大鼠的心输出量、左室收缩内压,降低左心室舒张末压,改善左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从而有效地改善了心衰大鼠的血流动力学;同时,该方能够显著降低心衰大鼠血浆ANP的水平和纠正心衰大鼠肾髓质AQP2蛋白的异常表达,并可提高白细胞中HSP70的转录和翻译水平。结论:该活血温阳益气复方能有效减轻大鼠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程度,其机制可能与其减少血浆ANP水平、矫正肾脏AQP2异常表达和增强HSP70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血温阳益气 心力衰竭 充血性 水通道蛋白2 热休克蛋白质7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塞的血液流变学变化及其与病情的关系 被引量:8
13
作者 于世鹏 李士玉 +4 位作者 程刚 高东升 陈清启 杨志寅 梁衍舜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3年第2期70-73,共4页
本文观察5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30例陈旧心肌梗塞(OMI)、34例其他心脏病并发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休克者和40例正常人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表明,AMI可导致血液流变性异常改变,7项流变学指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0.001);除红... 本文观察5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30例陈旧心肌梗塞(OMI)、34例其他心脏病并发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休克者和40例正常人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表明,AMI可导致血液流变性异常改变,7项流变学指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0.001);除红细胞压积(HCT)和高切全血粘度外,其余指标显著高于OMI组(P<0.05~0.001)。随病程进展,诸指标逐渐降低。AMI并发心衰、休克者全血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Fb)和红细胞刚性T_k值显著高于无并发症和其他心脏病并心衰、休克者(P<0.05~0.001);AMI和其他心脏病并休克者的红细胞T_k值无差异(P>0.05),提示血液流变学指标可作为AMI判断病情、估计预后的重要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血液流变学 心力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拉地尔和硝酸甘油治疗老年女性非瓣膜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伟 华琦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32-1034,共3页
目的:探讨α1受体阻滞剂乌拉地尔与其他传统治疗方法对比,是否可以获得额外临床收益。方法选择老年女性患者46例,随机分为乌拉地尔组24例,乌拉地尔50~300μg/min,硝酸甘油组22例,硝酸甘油5~20μg/min,总给药时间48~140h,根... 目的:探讨α1受体阻滞剂乌拉地尔与其他传统治疗方法对比,是否可以获得额外临床收益。方法选择老年女性患者46例,随机分为乌拉地尔组24例,乌拉地尔50~300μg/min,硝酸甘油组22例,硝酸甘油5~20μg/min,总给药时间48~140h,根据血压及心功能状况调整药物浓度。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3、7d观察血压、心率、代谢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乌拉地尔组治疗后7d收缩压控制明显优于硝酸甘油组[(108.12±6.54)mmHgvs(116.36±11.09)mmHg,1mmHg=0.133kPa,P<0.05],N末端钠尿肽前体水平较硝酸甘油组明显下降[(2378.42±956.12)ng/Lvs(4546.14±457.73)ng/L,P<0.01]。结论在老年女性患者中,乌拉地尔较硝酸甘油在降低和稳定收缩压方面有更好的疗效。并且在减轻心脏后负荷及改善心功能方面都优于硝酸甘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硝酸甘油 休克 心源性 高血压 糖尿病 2型 diabetes mellitus type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休克转录因子1对压力超负荷引起的心室重构和心力衰竭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纪明 邹云增 +7 位作者 姚志峰 姜红 关爱丽 吴剑 牛玉宏 弭守玲 梁艳艳 马桢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56-462,共7页
目的:探讨热休克转录因子1(heat shock transcription factor 1,HSF1)对压力超负荷引起的心室重构和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实验动物分成4组:HSF1基因敲除小鼠组(knockout组)、野生型小鼠组(wild-type组)、HSF1转基因... 目的:探讨热休克转录因子1(heat shock transcription factor 1,HSF1)对压力超负荷引起的心室重构和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实验动物分成4组:HSF1基因敲除小鼠组(knockout组)、野生型小鼠组(wild-type组)、HSF1转基因小鼠组(transgene组)和假手术小鼠组(sham组),小鼠经缩窄升主动脉后,每周做心脏超声检测心脏功能和形态变化,分别于第1周、2周和4周末测量右侧颈动脉压后取材,用HE染色、Masson染色和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心脏形态变化和新生血管生成情况,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磷酸化Akt和RT-PCR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1)在0-14 d,缩窄升主动脉的小鼠心室壁厚度值和新生血管数逐渐升高达高峰,14-28 d,逐渐降低,但同wild-type组比较,knockout组在每1个时期都显著降低,transgene组都显著升高;(2)knockout组小鼠左室射血分数第1周就开始下降,wild-type组小鼠从第2周开始下降,而transgene组未见到有下降;(3)磷酸化Akt和HIF-1mRNA在knockout组显著降低,transgene组显著升高;心脏纤维化和死亡率在knockout组显著升高,transgene组显著降低。结论:HSF1通过调控血管新生,改善了压力超负荷引起的心室重构和心力衰竭,其中调控HIF-1的表达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重构 心力衰竭 充血性 热休克转录因子1 缺氧诱导因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中心九年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术期患者死亡原因的探讨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可 李文文 +6 位作者 郭志福 游晓华 黄新苗 马丽萍 赵仙先 郑兴 秦永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43-345,共3页
目的探讨PCI围术期患者死亡的原因。方法选择2002年1月~2010年12月行PCI患者5225例,记录围术期死亡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死亡时间及死亡原因。结果围术期患者共死亡54例,病死率1.03%,54例死亡患者中,单支病变13例,... 目的探讨PCI围术期患者死亡的原因。方法选择2002年1月~2010年12月行PCI患者5225例,记录围术期死亡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死亡时间及死亡原因。结果围术期患者共死亡54例,病死率1.03%,54例死亡患者中,单支病变13例,双支病变11例,3支病变30例;19例(35.2%)死于术后第1天、20例(37.0%)死于术后2~8d;有18例(33.3%)死于心源性休克、9例(16.7%)死于支架内血栓形成、7例(12.9%)死于严重左心衰竭。结论 PCI围术期死亡发生率低,且多发生在急诊PCI、老年、多支病变患者。引起死亡原因多为心源性休克、支架内血栓形成、严重左心衰竭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死亡原因 休克 心原性 血栓形成 心力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重症急性左心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的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治疗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东亚 李小鹰 +3 位作者 史扬 朱平 叶平 盖鲁粤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1年第4期239-240,共2页
目的 观察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救治老年重症急性左心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 使用 8F、9F容量 40ml的反搏导管紧急经皮穿刺 ,治疗 5例老年重症急性左心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结果  4例有效 ,1例好转。结论 主动脉内气囊反搏通... 目的 观察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救治老年重症急性左心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 使用 8F、9F容量 40ml的反搏导管紧急经皮穿刺 ,治疗 5例老年重症急性左心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结果  4例有效 ,1例好转。结论 主动脉内气囊反搏通过有效的心脏辅助作用 ,对老年重症急性左心衰竭及心源性休克有迅速提高血压、消除肺水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 急性左心衰竭 心源性休克 老年人 IAB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心脏震波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凡孝琴 章春艳 +4 位作者 邱春 李梓香 谢华强 曹政 杨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257-261,共5页
目的探讨体外心脏震波(CSWT)治疗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regulatory T-cells,Tregs)的影响。方法选取诊断为冠心病CHF、LVEF<50%的患者6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4例(给予震波能量0.09mJ/mm2治疗,3个月... 目的探讨体外心脏震波(CSWT)治疗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regulatory T-cells,Tregs)的影响。方法选取诊断为冠心病CHF、LVEF<50%的患者6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4例(给予震波能量0.09mJ/mm2治疗,3个月1个疗程,共9次震波治疗)和对照组34例(治疗同试验组,但不予震波能量)。入选者在治疗前后行加拿大心绞痛及纽约心功能分级,并行核素显像评价存活/缺血心肌。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Tregs数目,细胞增殖试验检测Tregs功能。结果试验组治疗后的纽约心功能分级、加拿大心绞痛分级较治疗前均减低(P<0.05),左心室灌注总分和代谢总分降低(P<0.05),Tregs数目[(6.25±1.86)%vs(3.43±1.75)%]和Tregs功能较治疗前增加(P<0.05),上清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和白细胞介素10浓度升高,干扰素γ分泌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上述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SWT治疗可提高CHF患者Tregs数目及功能,调控CHF时的炎性反应,缓解心绞痛、改善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及运动耐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转化生长因子Β 白细胞介素10 干扰素Ⅱ型 T淋巴细胞 体外心脏震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经典,谈感悟 被引量:35
19
作者 周仲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5期273-277,共5页
中医学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它在不断继承、不断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作者认为要多读经典,用好经典,坚持以继承为基础,在继承中求发展,在实践中再创新,学习中医经典是掌握中医仁术的必由之路,而对经典领悟能力的提高,又需要在临... 中医学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它在不断继承、不断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作者认为要多读经典,用好经典,坚持以继承为基础,在继承中求发展,在实践中再创新,学习中医经典是掌握中医仁术的必由之路,而对经典领悟能力的提高,又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思考。列举在临床实践中受到《内经》、《伤寒杂病论》和《温热论》经典理论触发得益的生动事例以明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经典 心衰 中风 休克 蓄血 出血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热休克蛋白27和可溶性糖蛋白130水平与近期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12
20
作者 陈伟 左小淑 侯果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7年第4期248-252,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热休克蛋白27(HSP27)和可溶性糖蛋白130(Sgp130)在评估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近期预后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就诊的116例CHF患者的病历资料,随访6个月,根据是否发生主要... 目的探讨血清热休克蛋白27(HSP27)和可溶性糖蛋白130(Sgp130)在评估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近期预后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就诊的116例CHF患者的病历资料,随访6个月,根据是否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分为2组,即非MACE组(n=83)和MACE组(n=33),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MACE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与非MACE组比较,MACE组在糖尿病、扩张型心肌病、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舒张早期最大血流速度/舒张晚期最大血流速度(E/A)、HSP27和Sgp130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HF患者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包括NYHA分级(OR:5.283,95%CI:2.861~9.460,P=0.00)、LVEF(OR:1.647,95%CI:1.242~1.845,P=0.04)、LVEDD(OR:5.281,95%CI:2.782~10.018,P=0.02)、LVESD(OR:4.735,95%CI:2.240~8.062,P=0.02)、E/A(OR:3.546,95%CI:1.844~4.307,P=0.03)、HSP27(OR:1.844,95%CI:1.153~3.638,P=0.02)和Sgp130(OR:3.064,95%CI:1.519~4.233,P=0.01)。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SP27和Sgp130水平与LVEF和E/A呈显著负相关(均为P<0.01),而与LVEDD、LVESD和NYHA分级呈明显正相关(均为P<0.01)。结论血清Sgp130和HSP27水平的动态变化对CHF患者心功能状态和预后评估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功能 HSP27热休克蛋白 可溶性糖蛋白130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