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land use-based spatial analysis method for human health risk assessment of heavy metals in soil and its application in Zhuzhou City, Hunan Province, China 被引量:5
1
作者 王振兴 虢清伟 +3 位作者 杨志辉 孙国庆 叶万生 胡习邦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8期1915-1923,共9页
A land use- an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based framework was presented for potential human health risk analysis using soil sampling data obtained in Zhuzhou City, Hunan Province,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he... A land use- an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based framework was presented for potential human health risk analysis using soil sampling data obtained in Zhuzhou City, Hunan Province,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heavy metal content in soil significantly differs among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In total, 8.3% of the study area has a hazard index(HI) above the threshold of 1.0. High HIs are recorded mainly for industrial areas. Arsenic((29)87%) and the soil ingestion pathway(about 76%) contribute most to the HI. The mean standardized error and root-mean-square standardized error data indicate that the land use-based simulation method provides more accurate estimates than the classic method, which applies only geostatistical analysis to entire study area and disregards land use information. The findings not only highlight the significance of industrial land use, arsenic and the soil ingestion exposure pathway, but also indicate that evaluating different land use-types can spatially identify areas of greater concern for human health and better identify health ris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heavy metal health risk land us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y on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 of Guangzhou-Foshan metropolitan coordinating region compared with Randstad,Netherlands 被引量:1
2
作者 Bilin Chen Yimin Sun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20年第S01期1-9,共9页
In recent years,regional integration of Chinese cities has gradually developed.Meanwhile,metropolitan areas and urban agglomerations have taken shape.On the one hand,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tropolitan area has brough... In recent years,regional integration of Chinese cities has gradually developed.Meanwhile,metropolitan areas and urban agglomerations have taken shape.On the one hand,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tropolitan area has brought about urban spatial expansion,as well as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On the other hand,it has led to problems such as the urban sprawl and suburbanization,increasing pressure on environmental resources,and the decline of urban central areas.Under this background,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Development Plan Outline proposes to accelerate the integration of Guangzhou-Foshan(Guang Fo)Metropolitan Coordinating Region(MCR),and to construct a networked space pattern driven by urban poles and shafts.Based on the academic research of Metropolitan Coordinating Region(MCR),as well as the theory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this study focus on urban spatial patterns and elements in different scales,from two individual cites(Guangzhou and Foshan),Guang Fo MCR,to Guangdong-Hong Kong-Macao(GHM)Greater Bay Area.With GIS and the mapping method,the spatial elements such as green space,water system,built-up area,road network,rail transit network and main pivot points of the Guang Fo MCR are classified,laid out individually and again overlaid in order to figure out the relationship of these elements.At the same time,through the comparative case study of the Randstad MCR in the Netherlands,the enlightenment of solving the development problem of MCR is hopefully to be obtained.As delta cities,the Guang Fo MCR is cut by the multi-channel water network,while the urban built-up area is concentra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MCR and spread out along the traffic corridor to the suburban district.The traffic structure of the Guang Fo MCR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outward radiation of the central area of Guangzhou and Foshan.Simultaneously,the traffic connection between Guangzhou and Foshan is relatively weak.Compared with the polycentric spatial structure,which is called Decentralized Compact pattern of Randstad MCR,the Guang Fo MCR presents a city form with little hierarchy but homogeneity,and its urban space is disorderly spread.The bluegreen system of water and vegetation is fragmented because of the urban invasion in Guang Fo MCR,while the green heart in central Randstad is well preserved.As a result,it is well advised to explore a more resilient and ecological urban development in Guang Fo MC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uangFo MCR Spatial structure urban morphology TRAFFIC land use Blue-green syst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健康影响的关键类型及阈值效应 被引量:3
3
作者 欧阳晓 陈键 +2 位作者 魏晓 谢花林 魏国恩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46-1954,共9页
人类活动导致土地利用发生变化,对生态系统健康产生了重大影响,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健康的非线性关系,对于国土空间优化调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网格尺度构建了活力–组织–服务生态系统健康评估... 人类活动导致土地利用发生变化,对生态系统健康产生了重大影响,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健康的非线性关系,对于国土空间优化调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网格尺度构建了活力–组织–服务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框架,运用随机森林模型和分段线性回归模型,揭示2000—2020年城市群生态系统健康时空变化规律,并识别影响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土地利用类型及其阈值。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建设用地显著增加,其占比增长了8.10%,主要由耕地和林地转化而来。(2)生态系统健康时间上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空间上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与土地利用类型密切相关,不同等级呈现集聚分布。(3)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为影响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土地利用类型。关键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存在阈值,当耕地占比≥1.98%,林地占比≥7.58%,建设用地占比≤19.80%时,生态系统健康能达到中等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 土地利用变化 阈值效应 长株潭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一健康”视角下以绿色基础设施为导向的城市空置土地转化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啸寅 徐苗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7-94,共8页
【目的】将城市空置土地转化为绿色基础设施,对建设健康城市具有生态、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优化效应。引入“同一健康”理论,阐述将城市空置土地转化为绿色基础设施的健康效应,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转化路径,进一步探讨城市空置土地的分类... 【目的】将城市空置土地转化为绿色基础设施,对建设健康城市具有生态、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优化效应。引入“同一健康”理论,阐述将城市空置土地转化为绿色基础设施的健康效应,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转化路径,进一步探讨城市空置土地的分类与评价方法,作为转化后绿色基础设施的分类依据。【方法】基于文献综述与案例分析,对近20年国内外城市空置土地相关研究文献与实践案例进行梳理与总结。【结果】将城市空置土地转化为绿色基础设施的健康效应包括人类健康、生物健康、环境健康3个方面,转化路径遵循“基础研判——类型学研究”“潜力评析——评价体系构建”“转化方向——模式与措施”探索3个递进的阶段。【结论】阐释了将城市空置土地转化为绿色基础设施的意义、评价方法以及转化模式,探讨了中国城市空置土地研究价值认知缺失的空白,以及未来在中国国情下城市空置土地向绿色基础设施转化的实践与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一健康 城市空置土地 绿色基础设施 健康效应 类型学 评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陆地边境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系统健康的动态交互响应
5
作者 刘少坤 覃雪华 +2 位作者 陆汝成 叶宗达 张利国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2-134,共13页
研究目的:探究边境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系统健康的变化情况及两者的相互解耦状态特征,为区域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随机森林模型、解耦模型。研究结果:(1)在时间维度上,综合城镇化... 研究目的:探究边境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系统健康的变化情况及两者的相互解耦状态特征,为区域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随机森林模型、解耦模型。研究结果:(1)在时间维度上,综合城镇化由萌芽阶段升为初步发展阶段,人口、土地、经济、社会城镇化水平均呈上升趋势;生态系统健康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表现为生态系统自然健康下降,但综合生态系统服务指数提升。(2)在空间维度上,综合城镇化等级较高的地区多分布在内蒙区,等级较低的地区多分布在新疆区;生态系统健康指数较高的地区多分布在东北区、滇桂区和西藏区,指数较低的地区多分布在内蒙区和新疆区。(3)土地城镇化对生态系统健康变化的影响日益显著。(4)城镇化与生态系统健康间的解耦关系在2000—2020年呈现出由扩张性负解耦到强解耦的变化趋势。研究结论:边境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系统健康解耦状态多变且区域差异显著,沿边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需因地制宜提出生态保护措施,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生态系统健康 随机森林模型 解耦模型 中国陆地边境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基于生态健康与低碳发展视角 被引量:16
6
作者 樊鹏飞 梁流涛 +3 位作者 陈常优 段朋辉 彭宏杰 郭椿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6年第4期273-279,共7页
[目的]揭示京津冀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为生态健康与低碳发展视域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相对熵组合赋权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协调度测算法和障碍因子诊断法。[结果](1)京津冀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出... [目的]揭示京津冀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为生态健康与低碳发展视域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相对熵组合赋权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协调度测算法和障碍因子诊断法。[结果](1)京津冀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出以京津为核心的"十字形"扩散态势。(2)系统协调度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之间显著相关,但不同城市间存在相对差异。(3)高度集约区的北京市和天津市,主要障碍因子集中在与生态健康和低碳环保有关的指标上;中度集约区的秦皇岛市和唐山市,主要障碍因子集中在与土地利用程度和布局相关的指标上,石家庄、邯郸和保定地区则集中在与生态健康相关的指标上;低度集约区的沧州、廊坊和邢台地区的主要障碍因子集中在与生态环境和低碳投入相关的指标上,承德和衡水地区集中在与经济发展和土地投入相关的指标上;粗放利用区的张家口,主要障碍因子集中在与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关的指标上。[结论]将生态健康与低碳发展理念纳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中,可以较为科学全面地刻画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为今后城市土地的科学利用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健康 低碳发展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相对熵 障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失地农民与城市居民的健康素养比较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刘禾 吴青青 +3 位作者 赵玉遂 王磊 姚丁铭 徐锦杭 《中国健康教育》 2014年第12期1064-1067,共4页
目的了解浙江省失地农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为制定相关健康政策以及有针对性开展健康素养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在浙江省抽取杭州市、宁波市、绍兴市、金华市4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抽取4个街道,其中2个街道作为失地农民对象的来源,2个街道作为... 目的了解浙江省失地农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为制定相关健康政策以及有针对性开展健康素养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在浙江省抽取杭州市、宁波市、绍兴市、金华市4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抽取4个街道,其中2个街道作为失地农民对象的来源,2个街道作为城市居民对象的来源。每个街道各抽取1个居委会,每个居委会随机抽取调查200人,共调查3263人。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基本情况、健康相关行为、健康素养3方面,调查采用入户调查,由调查对象自填完成。结果失地农民以前吸烟的比例(22.65%)要高于城市居民(20.6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地农民饮酒率(33.56%)略高于城市居民(32.71%),城市居民的锻炼次数和锻炼时间都优于失地农民。失地农民健康素养为12.78%,城市居民健康素养为20.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失地农民在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素养水平和科学健康观中与城市居民相差最大。结论浙江省失地农民健康素养水平与城市居民相比较低,要整合资源,增强失地农民健康教育工作的合力,开展针对失地农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相关工作,提倡戒烟限酒,适量运动等良好的生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地农民 城市居民 健康相关行为 健康素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城市化地区湿地水环境质量健康评价——以南京市仙林大学城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胡俊纳 刘红玉 郝敬峰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5-119,共5页
选取南京市仙林大学城14个城市湿地为研究对象,运用遥感、GIS软件提取出各个湿地小流域的土地利用现状相关数据,并对其水质进行了为期1年的监测.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每个月各个湿地的水质健康度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这14个城市湿地... 选取南京市仙林大学城14个城市湿地为研究对象,运用遥感、GIS软件提取出各个湿地小流域的土地利用现状相关数据,并对其水质进行了为期1年的监测.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每个月各个湿地的水质健康度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这14个城市湿地,多数湿地水质处于健康状态,即健康度C>0.65且具有年内维持平衡的能力,但也都存在水质不健康月份;湿地水质健康度和土地利用程度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因此,合理管理和开发城市湿地,控制污染,优化和调整湿地小流域内土地利用方式和结构,是快速城市化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湿地 水质健康度 土地利用 快速城市化地区 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居民口粮消费特征变化及安全耕地数量 被引量:22
9
作者 辛良杰 李鹏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1-7,共7页
明晰中国口粮消费的变化特征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根本。全国尺度的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提供了多期的中国城乡居民口粮消费调查数据。文章利用食物成分表将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折算成原粮,分析1997-2011年中国城乡居民口粮消费的... 明晰中国口粮消费的变化特征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根本。全国尺度的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提供了多期的中国城乡居民口粮消费调查数据。文章利用食物成分表将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折算成原粮,分析1997-2011年中国城乡居民口粮消费的数量与结构变化特征,以期明晰中国城乡居民口粮消费的真实情景。结果表明:1)近年来中国城乡居民口粮消费量明显减少,1997-2011年间,中国城镇居民口粮消费量从168.4 kg/a下降到111.2 kg/a,农村居民从209.6 kg/a下降到131.5 kg/a,全国平均水平从196.6 kg/a下降到124.7 kg/a。以发达国家或地区口粮消费的125 kg/a稳定态为参考,中国城乡居民口粮消费的下降区间可能有限。2)城乡口粮消费的差距在缩小。1997-2011年间,中国城镇与农村居民的口粮消费差距由41.2 kg/a缩小为20.3 kg/a,而且两者也正由存在显著性差异向无显著差异转变,最终两者可能会归为统一值。3)2011年中国口粮绝对安全的耕地保障面积为2 691.6万hm2,约占1/4的基本农田面积。《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稳定2020年稻谷、小麦8亿亩播种面积,极有可能会造成稻谷与小麦的生产过剩,产生口粮饲用或卖粮难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粮食安全 作物 城乡居民 口粮消费量 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 口粮耕地保障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视角下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马文娟 蒲春玲 +4 位作者 陈前利 刘志有 穆飞翔 付万年 成仁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2-176,共5页
土地利用与碳排放密切相关,土地低碳化利用已成为研究热点。基于低碳视角,从乌鲁木齐市土地系统压力、状态和响应3个层面选择18项指标构建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确定权重,选取综合指数法来评价城市用地系统健康水平。结果表明:(1)2005-201... 土地利用与碳排放密切相关,土地低碳化利用已成为研究热点。基于低碳视角,从乌鲁木齐市土地系统压力、状态和响应3个层面选择18项指标构建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确定权重,选取综合指数法来评价城市用地系统健康水平。结果表明:(1)2005-2014年乌鲁木齐市城市用地系统健康状况在波动中整体表现出上升的趋向,健康等级经历了"不健康→临界健康→亚健康"的发展历程。(2)影响城市土地系统健康发展的指标主要是地均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单位GDP能耗和地均碳排放,影响程度在不同年份发生不同的变化。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乌鲁木齐市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进低碳经济建设,推动城市用地系统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 城市土地利用系统健康 综合评价模型 乌鲁木齐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生态空间PM_(2.5)削减效益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被引量:9
11
作者 吴健 杨子涵 胡蕾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4916-4925,共10页
以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依赖性为理论基础,利用2000年与2015年北京市土地利用数据以及PM_(2.5)年均浓度数据,以30m*30m的土地利用栅格为研究单元,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发现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生态用地上的PM_(2.5)浓度比非生态用... 以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依赖性为理论基础,利用2000年与2015年北京市土地利用数据以及PM_(2.5)年均浓度数据,以30m*30m的土地利用栅格为研究单元,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发现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生态用地上的PM_(2.5)浓度比非生态用地上低32.29%,进而探究了生态空间的PM_(2.5)削减效益及其空间依赖性.结果表明,2000年与2015年,北京市生态空间削减全市范围内PM_(2.5)浓度4.64和9.03μg/m^(3),带来的以非意外总死亡健康终点记的人群健康经济效益分别达7954~15896万元与21980~43927万元;生态空间的PM_(2.5)削减效益存在着空间溢出作用,且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其响应方式不同;结构和规模会影响生态空间的效益发挥,线状生态空间在影响范围、污染物削减效果以及人群健康效益方面均优于面状生态空间,且其比较优势随着规模的扩大愈发凸显.建议城市生态空间建设中合理利用其空间特性以提高生态效益与资源利用效率,在城市中心地区增建小型、点状或线状的生态空间,从而在土地资源极度稀缺的情况下最大化其空气质量改善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态空间 PM_(2.5) 健康效益 空间依赖性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与土地健康利用空间关联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宝涛 杨兴龙 郭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86-392,396,共8页
构建城镇化与土地健康利用评价体系,以东北地区34个地级市为例,采用熵值赋权法、加权综合指数和法、自然断裂点法(jenks)、单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与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分别测度了其综合指数,分析了其空间分异特征,并探究了其空间关联... 构建城镇化与土地健康利用评价体系,以东北地区34个地级市为例,采用熵值赋权法、加权综合指数和法、自然断裂点法(jenks)、单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与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分别测度了其综合指数,分析了其空间分异特征,并探究了其空间关联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城镇化水平偏低,呈中心带隆起,向东西两翼递减的"凸槽型"分布格局;辽宁省和黑龙江省表现为"沈阳—大连"双核增长极、"哈尔滨—大庆"双核增长极,吉林省为"长春"单核增长极。(2)研究区土地健康利用状况较为理想,呈以哈大交通经济沿线—松辽平原为轴线的"C"型半环带隆起,向内外两侧递减的分布格局。(3)城镇化全局空间关联特征并不显著,局部空间关联特征仅存在H—H关联型,分布在营口市和鞍山市;土地健康利用呈显著全局正相关特征,局部以空间正相关为主,H—H关联型分布在营口市和鞍山市,L—L关联型分布在鹤岗市、双鸭山市和鸡西市,均以"组团式"呈现;局部负相关(H—L关联型、L—H关联型)分别位于佳木斯市和抚顺市,且以孤立区呈现。(4)城镇化发展与土地健康利用全局空间正相关特征显著,局部为空间正相关,H—H关联型聚集在营口市、鞍山市和抚顺市,L—L关联型集聚在佳木斯市和鹤岗市。该研究能够为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土地利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发展 土地健康利用 空间关联特征 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森林健康的主要干扰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高均凯 《林业调查规划》 2008年第6期34-38,共5页
由于森林健康问题理论研究的复杂性和实践需求的迫切性,从现实状况分析和研究森林健康的干扰甚至比森林健康的理论探讨还要重要.研究认为,森林健康的干扰主要指可能或者已经对森林的物种、结构、功能和过程产生影响并导致森林健康状况... 由于森林健康问题理论研究的复杂性和实践需求的迫切性,从现实状况分析和研究森林健康的干扰甚至比森林健康的理论探讨还要重要.研究认为,森林健康的干扰主要指可能或者已经对森林的物种、结构、功能和过程产生影响并导致森林健康状况发生改变的作用或事件.干扰往往是通过综合性的社会经济活动表现出来的.从理论角度分析,森林健康的干扰可区分为自然性干扰和社会性干扰.其中,自然性干扰还可以进一步区分为内源性干扰和外源性干扰.综合分析认为,当前中国森林健康干扰主要包括6个方面:人为干扰无林地转变为有林地,森林经营环节缺失,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高利用压力,大气污染和物流带来的高暴露风险,气候变化以及包括采伐政策在内的社会高度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健康 干扰 林地转化 城市化 森林经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生态系统健康耦合时空格局分析 被引量:17
14
作者 王文丽 张安录 刘蒙罢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52-362,共11页
为深入探究区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以长江经济带为例,基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生态系统健康视角构建相关理论框架,综合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VOR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生态系统健康,分析... 为深入探究区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以长江经济带为例,基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生态系统健康视角构建相关理论框架,综合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VOR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生态系统健康,分析两者的耦合协调特征并识别了其协调发展问题区域。结果表明:(1)2005—2018年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年均值达0.746,整体上呈波动式缓慢上升的趋势,空间集聚特征较为显著。生态系统健康得分均值为0.473,整体呈现小幅波动的趋势,地理空间上则呈现显著的南北分异特征;(2)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生态系统健康耦合协调度均值在0.611~0.624区间内小幅增长,截至2018年,区域内实现协调发展的市域达92.62%,耦合结果在空间上表现为由“相对随机”向“南高北低”的分布转变;(3)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生态系统健康耦合协调问题区域主要存在于长江经济带中下游部分市域,主要原因在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或生态系统健康单方面滞后抑制了城市协调发展水平的提升。总体而言,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程度正逐步深化,交互过程中形成的耦合系统基本实现了平稳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生态系统健康 耦合协调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城市公园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被引量:1
15
作者 郭宇 李茹 +4 位作者 王钊 郑小战 张俊岭 欧阳婷萍 朱照宇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1-92,共12页
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已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笔者对广州市主城区133组公园绿地土壤样品开展重金属污染元素测定.结果表明,Hg,Cd,Zn,As,Pb,Cu均超过背景值;雕塑公园样点As含量超过风险管制值;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表明雕塑公园、儿童公园和越... 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已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笔者对广州市主城区133组公园绿地土壤样品开展重金属污染元素测定.结果表明,Hg,Cd,Zn,As,Pb,Cu均超过背景值;雕塑公园样点As含量超过风险管制值;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表明雕塑公园、儿童公园和越秀公园的土壤环境质量为Ⅱ等,属轻微及以上污染,其他公园为Ⅰ等;根据地累积指数法统计结果显示,荔湾湖公园出现Cd,Zn极强污染,Hg强污染,人民公园和越秀山公园出现Hg极强污染;潜在生态危害评价总体以轻微风险为主,中等风险与Cd,Hg污染有关;土壤污染元素对儿童存在潜在非致癌风险,对三类人群存在致癌风险,主要致癌因子为As,Cr污染;As元素超过风险管制值,或与输入型污染有关,Hg,Cd超标与人类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园绿地 土壤 重金属 风险评估 健康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地关系视角下城市健康状态评估框架与实践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楠 朱佩娟 +2 位作者 邓凌云 邓方荣 王学栋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15-124,共10页
在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土空间规划目标要求之下,城市健康状态的内涵及其整体评估逻辑的科学认知,对提升城市体检工作科学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的精准施策。文章在厘清人地关系视角下的城市健康状态内涵的基础... 在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土空间规划目标要求之下,城市健康状态的内涵及其整体评估逻辑的科学认知,对提升城市体检工作科学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的精准施策。文章在厘清人地关系视角下的城市健康状态内涵的基础上,明确城市健康状态评估对象、内容指标框架、评估尺度与工作框架,以长沙市为研究案例开展实证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城市健康状态是由城市硬要素与软要素构成的复杂城市系统在不同空间尺度上运行状态的健康表征,从人地关系视角出发,城市健康状态蕴含在物质环境、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三大子系统所构建的“人-地”复合巨系统中,是“人”与“人”、“人”与“地”相互交互的状态与过程,具有人地互动性、动静结合性和多维复杂性特征。(2)可将城市健康状态表征为关于生态宜居、文化旅游、交通便捷、生活舒适、多元包容、安全韧性和城市活力的函数,并构建总体的评估指标框架,空间尺度可分为社区、街道、区、市等不同等级的空间评估单元。(3)从长沙市的实证看,基于人地关系视角,开展市-区-街道三级尺度城市健康状态评估,可为探索“市-区-街道”三级协同的城市健康状态评估工作机制,构建“多尺度评估-多尺度比较-问题清单-治理项目库-再体检”的工作闭环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关系 城市健康状态 评估框架 长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失地农民未成年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美荣 马建锋 +3 位作者 孙淑雨 汪强 孙晓梅 苑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2414-2418,共5页
目的探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失地农民未成年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于2016年3—5月,采用整群抽样法以班级为单位在河北省石家庄、定州、张北、迁安四个国家级、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地区选取失地农民未成年子女1 200例为观察组,同时按所... 目的探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失地农民未成年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于2016年3—5月,采用整群抽样法以班级为单位在河北省石家庄、定州、张北、迁安四个国家级、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地区选取失地农民未成年子女1 200例为观察组,同时按所在地区、性别、学习阶段等重要变量的分布情况匹配选取非失地农民未成年子女1 200例为对照组。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未成年子女的基本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其中心理健康状况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进行测试,包括学习焦虑(A)、对人焦虑(B)、孤独倾向(C)、自责倾向(D)、过敏倾向(E)、身体症状(F)、恐怖倾向(G)、冲动倾向(H)8个维度量表。两组均发放问卷1 200份,观察组回收有效问卷1 150份,有效回收率为95.8%;对照组回收有效问卷1 038份,有效回收率为86.5%。结果观察组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及心理健康问题总体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孤独倾向、自责倾向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得分及心理健康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的失地农民未成年子女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失地农民未成年子女女生对人焦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及心理健康问题总体检出率高于失地农民未成年子女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学习阶段的失地农民未成年子女学习焦虑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失地农民未成年子女初中生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及心理健康问题总体检出率高于失地农民未成年子女小学生,自责倾向检出率低于失地农民未成年子女小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失地农民未成年子女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学习焦虑问题突出,其中女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比男生差,初中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比小学生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失地农民未成年子女 心理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郑州市土地利用规划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钰岑 冯嘉悦 +3 位作者 冯策 逯瑞星 刘晨晖 张淑梅 《园林》 2023年第8期32-41,共10页
将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纳入土地利用规划,对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以郑州市为研究区域,基于2009年和2019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使用CA-Markov模型预测了4类发展情景下郑州市2029年的土地利用情况,通过构建耦合城... 将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纳入土地利用规划,对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以郑州市为研究区域,基于2009年和2019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使用CA-Markov模型预测了4类发展情景下郑州市2029年的土地利用情况,通过构建耦合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估体系,对4类发展情景下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作健康评价,以此讨论最优土地利用策略。结果显示,生态城市建设情景下的城市健康值较2019年增加了19.01%,增幅最大;快速发展情景下的城市健康值则降低了17.03%,降幅最大。此外,城市核心性斑块的数量和面积对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产生了显著影响。为实现最大化的林地扩张收益和有效提升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可采用在高增量生态廊道和潜在生态廊道处增加林地建设的土地利用规划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森林 土地利用模拟 土地利用规划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