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41篇文章
< 1 2 7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全自动在线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生活饮用水中4种氯酚 被引量:2
1
作者 江阳 李九龙 +5 位作者 袁悦 曹凤梅 李虹霖 雍莉 冯子男 李永新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139,共9页
建立了全自动在线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分析法同时测定生活饮用水中2-氯酚、2,4-二氯酚、2,4,6-三氯酚和五氯酚.通过单因素实验设计考察了萃取纤维、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加盐量、加酸量、消毒剂余量等对萃... 建立了全自动在线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分析法同时测定生活饮用水中2-氯酚、2,4-二氯酚、2,4,6-三氯酚和五氯酚.通过单因素实验设计考察了萃取纤维、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加盐量、加酸量、消毒剂余量等对萃取效果的影响.优化后的顶空固相微萃取条件为:取10 mL水样于20 mL顶空瓶中,加入3.6 g NaCl、0.1 mL 1 mol·L^(−1)盐酸溶液,使用65μm DVB/PDMS纤维头,萃取温度60℃,萃取时间60 min,振摇速率450 r·min^(−1),解吸时间5 min,解吸温度280℃.4种氯酚浓度-响应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4,方法检出限为0.015—0.060μg·L^(−1),方法定量限为0.050—0.20μg·L^(−1),平均回收率为90.4%—115%,相对标准偏差为0.47%—6.91%.该方法具有准确、便捷、灵敏度高等优点,适用于生活饮用水中多种氯酚的同时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氯酚 生活饮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和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法分析芜菁冻干片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1
2
作者 岳丽 张英仙 +4 位作者 祖力皮牙·买买提 王佳敏 毛红艳 于明 热依拉木·海力力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0-310,共11页
为探究不同品种芜菁冻干片中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的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和顶空-气相色谱... 为探究不同品种芜菁冻干片中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的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和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eadspace 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HS-GC-IMS)对紫色、黄色和白色3种芜菁冻干片的VOCs进行分析,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法(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等化学计量法探究不同品种芜菁冻干片挥发性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通过HS-SPME-GC-MS共解析出96种VOCs,包括醛类、醇类、酮类、含硫化合物、酯类、酸类等化合物,其中含硫化合物和酯类为芜菁冻干片中相对含量最高的化合物种类;HS-GC-IMS共解析出94种VOCs,包括醛类、酯类、酮类及含硫化合物等挥发性成分。HS-SPME-GC-MS和HS-GC-IMS检出的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存在差异,共有VOCs有15种,二者结果互为补充,结合使用可以较全面系统地表征芜菁冻干片的挥发性成分。PCA和PLS-DA结果表明,2种方法均能够有效区分3种芜菁冻干片。通过变量投影重要度分别筛选了59种和23种差异VOCs,该结果可为芜菁冻干片VOCs的差异分析提供参考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芜菁冻干片 挥发性有机物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 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变量投影重要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松露风味牛肉酱配方及挥发性物质特征研究
3
作者 乔兴 张浩 +3 位作者 易宇文 胡金祥 乔明锋 王林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6-103,共8页
以松露风味牛肉酱的配方和挥发性物质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因素实验、正交实验结合感官评价对产品配方进行优化,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结... 以松露风味牛肉酱的配方和挥发性物质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因素实验、正交实验结合感官评价对产品配方进行优化,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结合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探究影响松露风味牛肉酱的关键化合物。正交实验结果表明,以牛肉500 g、舞茸菌240 g、白口蘑150 g、黑松露酱425 g、橄榄油200 g、白松露油55 g、墨鱼汁25 g、牛肉汁15 g、蒜粉10 g制备的松露风味牛肉酱的感官评分最佳。采用SPME-GC-MS共检测出63种化合物,包括硫醚类5种、酮类7种、醇类10种、醛类7种、酯类8种、酸类2种、烯类9种、烷类10种、其他化合物5种。感官评价表明加入白松露油可以很好地呈现松露风味。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分析表明,该配方制作的酱汁可以很好地呈现松露的特征香气;其中,二糠基二硫醚呈现黑松露的特征香气,是影响酱汁风味的关键化合物,二甲硫基甲烷呈现白松露的特征香气,是对风味有较大影响的化合物。该研究结果为后续松露风味特色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露 牛肉酱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风味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游离氨基酸呈味分析结合SPME-GC-MS探究不同干燥方式对豆豉风味的影响
4
作者 侯智勇 张浩 +4 位作者 易宇文 王林 杨静 胡佳莉 张静茹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6-124,共9页
为探究干燥方式对豆豉风味的影响,寻求预制豆豉粉的最佳干燥方式,通过游离氨基酸、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与电子鼻(E-nose)技术检测4种豆豉... 为探究干燥方式对豆豉风味的影响,寻求预制豆豉粉的最佳干燥方式,通过游离氨基酸、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与电子鼻(E-nose)技术检测4种豆豉粉干燥后的氨基酸、化合物变化。游离氨基酸检测结果表明精氨酸、谷氨酸、缬氨酸、丙氨酸使豆豉呈现苦味、鲜味、甜味、酸味,是主要的呈味氨基酸。采用SPME-GC-MS共检出50种化合物,醛类10种、醇类8种、酯类6种、烯类7种、烷类3种、酮类3种、酸类3种、硫醚类5种、苯酚类5种;豆豉粉主要由酯类(27.79%~42.97%)、烷类(23.51%~28.06%)和醛类(10.03%~22.49%)构成。气味活度值确认3-甲基丁醛是对风味影响最大的关键化合物,邻-异丙基苯、庚醛、壬醛、苯甲醛、正戊烯、氯甲烷、2,3-戊二酮、羰基硫、茴香脑、四甲基吡嗪、甲苯是对香气有贡献的化合物。研究发现真空冷冻干燥和冷冻干燥对氨基酸的鲜味有较大影响,不同干燥方式的传热条件及其他环境因素可能影响化合物含量变化。该研究结果对豆豉粉深加工中风味形成具有参考和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制豆豉粉 干燥方式 游离氨基酸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电子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浸提加工处理对八角茴香风味化合物释出规律的影响
5
作者 侯智勇 易宇文 +2 位作者 张浩 杨静 关雎 《保鲜与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8-147,共10页
为探讨八角茴香风味化合物的浸提、释放及迁移规律,以热油、水煮、油水混合浸提3种方式模拟八角茴香风味化合物在卤水中的释出途径,并采用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检测风味化合物组成和相对含量,通过主成分分析(P... 为探讨八角茴香风味化合物的浸提、释放及迁移规律,以热油、水煮、油水混合浸提3种方式模拟八角茴香风味化合物在卤水中的释出途径,并采用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检测风味化合物组成和相对含量,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分析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探寻其对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SPME-GC-MS共检出84种风味化合物,其中,醛类10种、醇类7种、酮类4种、酯类5种、苯酚类6种、烷烃类3种、烯烃类49种;OAV值分析表明,茴香脑(39.24%~64.68%)是八角茴香的关键风味化合物,龙蒿脑(3.99%~15.74%)对风味影响最大,在水煮浸提中其释出效能是热油浸提的2.39倍、水油混合浸提的3.51倍;OPLS-DA结果表明,水煮浸提液风味与八角茴香风味最相似,而油水浸提液和热油浸提液风味相似。茴香脑、β-蒎烯、龙蒿脑、苯甲醛、崁烯、D-柠檬烯、己醛、2-甲基丁醛、苯甲酸甲酯等风味化合物对风味影响较大。综上,水煮浸提八角茴香获得的风味化合物最多,效果最好;八角茴香中的风味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性高于脂。研究结果可为卤水风味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角茴香 浸提方式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挥发性风味化合物 气味活度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来源沉香精油中关键气味化合物的分析
6
作者 冯伟 何萍 +2 位作者 冯晓丽 杨水莲 梅小虎 《林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8-86,共9页
为了比较海南奇楠沉香精油、印尼沉香精油、绿奇楠沉香精油、奇楠沉香精油中关键气味化合物的差异,本研究通过气相-质谱/质谱(GC-MS/MS)和气相-质谱-嗅闻(GC-MS-O)法分析气味化合物的组成。实验结果表明,GC-MS/MS共检测54种气味化合物,... 为了比较海南奇楠沉香精油、印尼沉香精油、绿奇楠沉香精油、奇楠沉香精油中关键气味化合物的差异,本研究通过气相-质谱/质谱(GC-MS/MS)和气相-质谱-嗅闻(GC-MS-O)法分析气味化合物的组成。实验结果表明,GC-MS/MS共检测54种气味化合物,包括4种单萜、42种倍半萜类、2种醛类、3种酮类、3种其他类。其中有26种气味化合物可以被GC-MS-O识别,其香气稀释因子(FD)的范围为1~243。海南奇楠沉香精油中特征气味化合物主要是β-榄香烯(FD=243)和α-檀香醇(FD=243);印尼沉香精油以β-榄香烯(FD=81)、γ-桉叶油醇(FD=81)和α-檀香醇(FD=81)为主;绿奇楠沉香精油中以α-愈创木烯(FD=243)、(E)-α-佛手甘油烯(FD=81)、γ-杜松烯(FD=81)为主;而奇楠沉香精油中以γ-摩勒烯(FD=27)和γ-芹子烯(FD=27)为主。此外,结合电子鼻和化学计量法可以将4种不同来源的沉香精油进行区分。综上可知,不同沉香精油中气味化合物的差异赋予其独特的气味属性,但海南奇楠沉香精油和绿奇楠沉香精油的气味很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香精油 固相微萃取 香气稀释因子 倍半萜 电子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分析卷烟3种茉莉加香缓释颗粒香气成分差异
7
作者 白家峰 刘亚龙 +4 位作者 宗东岳 薛云 胡志忠 贾学伟 许春平 《贵州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113-125,共13页
【目的】探明不同茉莉加香缓释颗粒的挥发性成分特征及差异,为茉莉加香缓释颗粒的质量检测及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数据支撑。【方法】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S-SPME-GC-MS)测定3种茉莉加香缓释颗粒(茉莉加香缓释颗粒1、... 【目的】探明不同茉莉加香缓释颗粒的挥发性成分特征及差异,为茉莉加香缓释颗粒的质量检测及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数据支撑。【方法】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S-SPME-GC-MS)测定3种茉莉加香缓释颗粒(茉莉加香缓释颗粒1、茉莉加香缓释颗粒2、茉莉加香缓释颗粒3)的挥发性成分化学组成,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热图分析比较三者的成分差异,再通过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筛选特征差异成分,用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确定关键香气成分,并根据感官评吸结合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判定感官属性和关键香气成分间的关系。【结果】3种茉莉加香缓释颗粒共检测出63种挥发性成分,包括烯烃类27种、酯类16种、醛类2种、醇类4种、烷烃类9种、其他类4种;茉莉加香缓释颗粒1与颗粒2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和含量较为接近,与颗粒3差异较大;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以变量重要排序(VIP>1)为标准,筛选出5种主要的特征差异成分,分别为苯甲酸苄酯、α-衣兰油烯、α-摩勒烯、(-)-Alpha-蒎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根据ROAV确定水杨酸甲酯、乙酸苄酯、乙酸叶醇酯为茉莉加香缓释颗粒3区别于其余颗粒香气差异的关键香气成分;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发现花香与苯甲酸甲酯相关性较强,果香和青香与水杨酸甲酯、芳樟醇、乙酸苄酯相关性较强,清甜香与α-法尼烯、顺式-3-己烯醇苯甲酸酯相关性较强。【结论】HS-SPME-GC-MS结合统计学方法可精准区分3种茉莉加香缓释颗粒的香气特征,并筛选出关键差异成分。相较于传统感官评价,该方法能显著提升检测客观性与效率,为加香颗粒的质量鉴别与工艺优化提供可靠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 加香缓释颗粒 香气成分 感官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HS-SPME-GC-MS方法表征香菇不同成熟阶段的关键挥发性化合物 被引量:3
8
作者 侯振山 许贺然 +4 位作者 夏榕嵘 李昀婷 王娅飞 潘松 辛广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82,共9页
通过优化的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香菇不同成熟阶段挥发性化合物,并采用气味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 通过优化的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香菇不同成熟阶段挥发性化合物,并采用气味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1.0 g香菇样品在50℃提取25 min,解吸3 min;在香菇不同成熟阶段共鉴定出71种挥发性化合物,不同成熟阶段挥发性化合物种类和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通过PLS-DA和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筛选出18种挥发性化合物,可作为区分香菇不同成熟阶段的挥发性生物标志物;OAV结果表明,有16种挥发性化合物为香气活性化合物,其中,1-辛烯-3-醇、3-辛醇、1-辛烯-3-酮、3-辛酮、苯乙醛、二甲基二硫醚、二甲基三硫醚、2,3,5-三硫杂己烷和1,2,4-三硫杂环戊烷同时满足VIP>1和OAV≥1,是香菇不同成熟阶段最重要的差异挥发性化合物。本研究为探究香菇成熟过程中香气形成机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菇 成熟阶段 香气 挥发性化合物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环境水中苯系物及氯苯类污染物 被引量:1
9
作者 侯新茹 仝凯旋 +5 位作者 常巧英 张虹艳 陈辉 李相阳 张佳琳 李玲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5-284,共10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串联质谱(HS-SPME/GC-MS/MS),建立了一种同时测定水样中8种苯系物和12种氯苯类污染物的方法。采用DB-Heavy-Wax(2.1 mm×50 mm,1.7μm)色谱柱分离,通过对升温程序和质谱条件的优化,对待测物进行色...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串联质谱(HS-SPME/GC-MS/MS),建立了一种同时测定水样中8种苯系物和12种氯苯类污染物的方法。采用DB-Heavy-Wax(2.1 mm×50 mm,1.7μm)色谱柱分离,通过对升温程序和质谱条件的优化,对待测物进行色谱分离和特征识别。确定最佳前处理条件:向20 mL顶空瓶中加入10 mL水样及2 g NaCl,在55℃下以500 r/min振荡1 min,萃取时间为10 min,解吸时间为1 min。在最优实验条件下,20种分析物的线性范围为0.000 2~50μg/L,相关系数(r^(2))为0.996 0~0.999 7。方法检出限(LOD)为0.000 1~0.2μg/L,定量下限(LOQ)为0.000 2~0.5μg/L;在不同加标水平(1、2、10倍LOQ)下的回收率分别为75.4%~119%、72.7%~109%和97.8%~118%,日内和日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均不大于19%。采用该法对20批环境水样进行检测,其中1批样品检出甲苯。该方法具有效率高、灵敏度高、自动化程度高、环境友好的优点,可为环境保护和污染物监测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水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 苯系物 氯苯类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仪器分析综合实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镓元素 被引量:1
10
作者 郑海娇 赵亚明 +2 位作者 吴小峰 许海 贾琼 《色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9-294,共6页
“高山仰止,方知才疏。”为进一步推动新课程标准的落地,本文设计了一个仪器分析综合型实验用于本科生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发展起来的新兴组学技术,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论文以了解代谢... “高山仰止,方知才疏。”为进一步推动新课程标准的落地,本文设计了一个仪器分析综合型实验用于本科生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发展起来的新兴组学技术,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论文以了解代谢组学在环境与健康领域中的重要应用为目的,通过查阅文献和分组讨论的环节确定本实验选取的用于镓元素分离富集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及检测方法。随后,让学生通过实验分析了添加金属抗癌镓类药物后培养的细胞中代谢产物的含量变化,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代谢组学在环境与健康领域的广泛应用。本实验结合代谢组学在生理药理学中的重要作用,以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和热重分析仪等大型精密仪器辅助材料的表征,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对细胞代谢产物中的金属镓元素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本综合实验由教师选题并引导学生综合利用大型仪器去解决问题,做到以研促教,教研相长,为今后常态化地打造仪器分析综合型实验的高效课堂打下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性实验 仪器分析 固相微萃取 代谢组学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不同产地红茶风味品质差异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肖春燕 李晶 +5 位作者 王治会 何碧云 黄维 林馥茗 陈林海 孙威江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55-266,共12页
为进一步探究福建不同地区红茶风味品质特征,本研究以福建省5个不同产地共30份红茶样本为研究材料,通过感官评估、生化成分和香气物质检测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比较福建不同产地红茶的风味品质成分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红茶以薯香... 为进一步探究福建不同地区红茶风味品质特征,本研究以福建省5个不同产地共30份红茶样本为研究材料,通过感官评估、生化成分和香气物质检测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比较福建不同产地红茶的风味品质成分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红茶以薯香、花香和甜香为主,滋味上以醇、甜为主,不同产地红茶风味品质成分有较大差异,武夷红茶茶多酚(17.65%)和茶褐素(7.57%)含量最高,福安红茶可溶性糖(16.45 mg/g)、总黄酮(12.81 mg/g)及茶黄素(0.43%)含量高于其他产地,政和红茶的总儿茶素(21.56 mg/g)及游离氨基酸含量(6.66%)高于其他地区,尤溪红茶茶黄素含量(0.19%)最低。样品中共鉴定出81种香气物质,醇类和酯类是主要的香气化合物,其中芳樟醇、苯乙醇、橙花醇、香叶醇、β-紫罗兰酮、棕榈酸甲酯、香叶基丙酮、水杨酸甲酯和(3E)-3,7-二甲基辛-1,3,6-三烯等9种成分是武夷红茶花果香的关键物质,茉莉酮酸甲酯和α-紫罗兰酮是福安红茶浓郁花香和甜香的赋香成分,正癸醛是福鼎红茶的特征性香气物质,苯甲醛是政和红茶特征性赋香物质。本研究结果综合分析了福建不同产地红茶的风味品质差异成分,进一步丰富了福建红茶风味品质特征的研究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红茶 风味品质 香气特征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S-SPME-GCMS) 气味活性值(OA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份陶坛剁椒在贮藏过程中的品质风味变化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宏伟 刘宏娟 +5 位作者 覃业优 徐那 胡嘉亮 袁晓 刘洋 蒋立文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9-178,共10页
为探究不同年份陶坛剁椒发酵过程中品质、风味变化规律和主要香气成分组成,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理化指标及菌落总数对某企业坛装存放1~5 a剁椒的品质及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坛装剁椒可溶性无... 为探究不同年份陶坛剁椒发酵过程中品质、风味变化规律和主要香气成分组成,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理化指标及菌落总数对某企业坛装存放1~5 a剁椒的品质及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坛装剁椒可溶性无盐固形物、总酸、总酯、氨基酸态氮、菌落总数在发酵过程中均不断发生变化,存放1~3 a的剁椒香气品质不断提高,到第4年时剁椒样品品质下降;共检出112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酸类22种、醇类12种、酯类36种、酮类5种、醛类9种、酚类5种、烃类18种、其他化合物5种,不同发酵时间剁椒的挥发性成分及含量均有所不同,结合阈值分析发现气味活度值大于1的挥发性化合物有36种,这些挥发性物质对剁椒发酵成品的整体香气起着重要作用。其中芳樟醇、水杨酸甲酯、水杨酸乙酯、4-乙基-2-甲氧基苯酚为陶坛剁椒共有香气组分。从感官、理化及挥发性成分方面来看,存放1~3 a剁椒有较好感官和品质,3 a以上剁椒的香气浓郁但组织状态较差,适合其他酱类产品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坛剁椒 品质风味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发酵剂发酵酸奶的风味及理化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常旭龙 周青霞 +3 位作者 马文聪 詹圳铭 姚欣鑫 周爱梅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63-271,共9页
为筛选一款产粘性高、综合性能较好的酸奶发酵剂,本文采用六种发酵剂对牛乳进行发酵。通过对比酸奶理化性质、质构特性、流变特性,分析不同发酵剂发酵酸奶的品质差异,同时采用电子鼻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联用(HS-SPME-G... 为筛选一款产粘性高、综合性能较好的酸奶发酵剂,本文采用六种发酵剂对牛乳进行发酵。通过对比酸奶理化性质、质构特性、流变特性,分析不同发酵剂发酵酸奶的品质差异,同时采用电子鼻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联用(HS-SPME-GC-MS)对发酵酸奶的风味物质进行鉴定,并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香气活性值(OAV)对不同发酵剂发酵酸奶的香气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理化性质方面L903、558酸奶产酸快,L903酸奶有较好的持水性能;质构方面992、900、883酸奶硬度、粘合性、咀嚼度最大,L903、558样品适中;流变特性显示L903酸奶在高剪切速率下表观粘度高于其他样品;电子鼻主成分分析能明显区分900、558发酵的酸奶的风味与其他样品风味差异较大;HS-SPME-GC-MS一共鉴定出39个香气成分,醇类化合物4种、醛类化合物7种、酮类化合物13种、酯类化合物4种、酸类化合物9种、烷烃类化合物2种,558、992酸奶的风味物质更多;PLS-DA模型筛选出17种标志性挥发性化合物(VIP>1、P<0.05);OAV结果表明肉豆蔻酸异丙酯、苯甲酸、2-丁酮、乙酸、癸醛、2-羟基-3-戊酮可能是影响酸奶风味差异的主要物质,558发酵酸奶中含有苯甲酸、2-羟基-3-戊酮、癸醛三种香气贡献率高的风味物质。综上,L903发酵的酸奶粘度最高、持水能力强、质构性能适中,但风味一般。本研究筛选出一款产粘高综合性能较好的酸奶发酵剂,为高粘酸奶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奶发酵剂 粘度 质构 电子鼻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SPME-GC-MS测定水中六氯环戊二烯 被引量:1
14
作者 由希华 石敬华 +3 位作者 王伟莉 曹方方 张凤菊 秦承华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4-178,共5页
建立了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S-SPME-GC-MS)测定水中六氯环戊二烯的分析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进样,DB-1色谱柱分离,气相色谱/质谱检测器检测,系统考察了不同涂层固相萃取针、进样口温度、固相萃取条件、盐效应等对测定结... 建立了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S-SPME-GC-MS)测定水中六氯环戊二烯的分析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进样,DB-1色谱柱分离,气相色谱/质谱检测器检测,系统考察了不同涂层固相萃取针、进样口温度、固相萃取条件、盐效应等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并在最优实验条件下对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六氯环戊二烯在质量浓度为0.1~10μg/L范围内与色谱峰面积线性良好,相关性系数为0.997,方法检出限为0.03μg/L。对实际地表水和废水样品进行测定,废水样品监测结果为0.5μg/L,地表水样品监测结果为未检出,对实际样品分别加标0.5μg/L和1.0μg/L测定,加标回收率为70%~87%,相对标准偏差为4.14%~13.9%(n=6)。该方法操作简单,不使用有机溶剂萃取,精密度好,准确度高,可用于快速测定工业废水和地表水中六氯环戊二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法 六氯环戊二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解析天龙泉米香型白酒的挥发性组分特征 被引量:2
15
作者 谢凯筠 张龙 +8 位作者 梁振荣 韦玉婵 李江 叶静萱 余晓乾 韦海丹 甘秋莉 陈双 徐岩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9-316,共8页
采用液液萃取(liquid-liquid extraction,LLE)和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comprehensive two-dimensional gas chromatography/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 采用液液萃取(liquid-liquid extraction,LLE)和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comprehensive two-dimensional gas chromatography/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GC×GC-TOFMS)技术解析了天龙泉米香型白酒挥发性组分特征。采用该技术并结合多种检索比对方式在天龙泉米香型白酒中鉴定出挥发性化合物505种,其中339种为天龙泉米香型白酒的潜在香气活性组分,包括86种酯类、50种芳香族、42种醇类、40种醛类、32种含氧杂环化合物、30种酮类、25种萜烯类、19种有机酸类、11种含硫化合物和4种含氮杂环化合物,表明了米香型白酒中香气成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挥发性香气化合物含量角度上,不同贮存期的米香型白酒样品呈现明显差异,在时间维度上具有一定规律。其中,变化较大的化合物是醇类化合物、酯类化合物和醛类化合物,可能是受到了企业生产工艺的调整和陈化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共同影响。该研究更深入地认识了米香型白酒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丰富了米香型白酒风味化学的研究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香型白酒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 顶空固相微萃取 液液萃取 挥发性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棘叶及其醇提冻干粉挥发性物质和关键营养成分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璐瑶 张志刚 +3 位作者 邢国良 王捷 姚玉军 吕兆林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72-280,共9页
为探究沙棘叶与经真空冷冻干燥得到的冻干粉挥发性物质和关键营养成分间的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等技术对沙棘叶及其冻干粉的挥发性组分和氨基酸、可溶性糖构成进行了系统表征。结果显示,沙棘叶中检测到64种挥发性... 为探究沙棘叶与经真空冷冻干燥得到的冻干粉挥发性物质和关键营养成分间的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等技术对沙棘叶及其冻干粉的挥发性组分和氨基酸、可溶性糖构成进行了系统表征。结果显示,沙棘叶中检测到64种挥发性化合物,冻干粉鉴定出60种,包含26种加工后新生成的物质。香气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s,OAV)与香气轮廓图的分析表明,沙棘叶具有较高的青香、水果香、甜香强度,而冻干粉表现出较高的花香、青香、脂香属性。此外,沙棘叶和冻干粉中均存在含量较高的13种氨基酸和3种可溶性糖,特别是亮氨酸、丙氨酸均与2-甲基-丁醛、糠醛等大多数挥发性化合物表现出了显著的相关性。该结果可为后续沙棘叶速溶粉的风味研究以及开发推广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叶 真空冷冻干燥 速溶粉 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 挥发性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分析宁州群体种和混合种制成的宁红茶挥发性成分差异 被引量:1
17
作者 梁彩婷 荣骅 +5 位作者 徐璐 饶雨 李军 邓婷 石向群 高银祥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71-281,共11页
本研究旨在比较研究宁州群体种和混合种制成的宁红茶在挥发性成分上的差异。运用感官审评法评定茶样的香气特征,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 本研究旨在比较研究宁州群体种和混合种制成的宁红茶在挥发性成分上的差异。运用感官审评法评定茶样的香气特征,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混合种制成的宁红茶的香气以花香和甜香为主,而宁州群体种制成的宁红茶主要表现为甜香。本研究共鉴定出79种挥发性成分,不同茶样的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上存在差异。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及变量投影重要性分析(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筛选出8种关键差异物质(VIP值>1且P<0.05)。此外,结合香气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大于1,进一步筛选出7种关键呈香物质,包括香叶醇(花香、甜香)、水杨酸甲酯(清香、花香)、苯乙醇(甜香、花香)、反式吡喃型芳樟醇氧化物(花香)、苯乙醛(甜香、花香)、β-月桂烯(花香、果香)以及反式-橙花叔醇(果香、花香),这些物质对混合种制成的宁红茶的“花香、甜香”香气特征形成具有重要贡献。综上所述,宁州群体种和混合种制成的宁红茶在挥发性成分上存在差异,多品种混合加工为生产花香型宁红茶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红茶 挥发性成分 宁州群体种 混合种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尿中氟胺酮代谢物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及其质谱特征
18
作者 张芳 张迪 +6 位作者 罗轩 黄克建 刘晓锋 杨宁 罗秋莲 李骏波 容创华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0-212,共13页
利用顶空吸附结合固相微萃取技术对10例疑似吸食氟胺酮人员尿样中的氟胺酮(2-fluorodeschloroketamine,2-FDCK)及其代谢物进行富集,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尿样中2-FDCK代谢物进行鉴定。从中鉴定出4类共6个2-FDCK代谢物,分... 利用顶空吸附结合固相微萃取技术对10例疑似吸食氟胺酮人员尿样中的氟胺酮(2-fluorodeschloroketamine,2-FDCK)及其代谢物进行富集,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尿样中2-FDCK代谢物进行鉴定。从中鉴定出4类共6个2-FDCK代谢物,分别为去甲氟胺酮、去甲去氢氟胺酮、2个去甲加氢氟胺酮和2个加氢氟胺酮。在此基础上,对GC-MS分析时获取的2-FDCK及其代谢物在电子电离(EI)和化学电离(CI)2种离子源下的质谱数据进行全面解析,给出主要碎片离子的裂解途径。结果表明:在EI源下,2-FDCK及其代谢物的裂解均围绕环己酮基展开,先后发生脱CO和脱酰基自由基裂解。而在CI源下,2-FDCK及其代谢物结构中的氮和氧原子均可以获得质子,生成2种准分子离子,前者以脱氨(甲胺)开始其断裂过程,后者则以脱水引发后续的各种裂解。对2-FDCK及其代谢物在CI和EI源下质谱裂解的研究,有助于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氯胺酮类NPS及其代谢物的筛查及结构推断,实现对已知氯胺酮类NPS及其代谢物的快速定性以及对氯胺酮类NPS的预测和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胺酮 代谢物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 质谱裂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吸附量ZIF-67合成及其在水土体系三氯乙烯检测中的应用
19
作者 马瑞 檀顶 +5 位作者 张玥 江煜 蒋倩 王小治 刘海龙 刘云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7-166,共10页
在常温条件下合成金属有机骨架材料ZIF-67,制备固相微萃取涂层,建立了三氯乙烯(TCE)固相微萃取方法,并对水土体系中TCE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ZIF-67具有高比表面积以及微孔结构,对气态TCE最大饱和吸附量达626 mg/g。采用物理涂敷法制备Z... 在常温条件下合成金属有机骨架材料ZIF-67,制备固相微萃取涂层,建立了三氯乙烯(TCE)固相微萃取方法,并对水土体系中TCE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ZIF-67具有高比表面积以及微孔结构,对气态TCE最大饱和吸附量达626 mg/g。采用物理涂敷法制备ZIF-67固相微萃取纤维,在240℃的解吸温度下,涂层材料的色谱基线稳定,在水和水土体系中最佳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均分别为60℃和30 min;土壤的高吸附固定能力不利于水土体系中TCE的萃取。ZIF-67固相微萃取方法检出限低,样品测定重复性好,可应用于实际水土中TCE的微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微萃取 三氯乙烯 土壤 水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霉苋菜梗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20
作者 张馨月 郭琳琳 +6 位作者 王菀欣 李羽嘉 徐美丽 段翠翠 马福敏 李丹 李晓磊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301-310,共10页
霉苋菜梗是一种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发酵食品,挥发性化合物决定着霉苋菜梗的风味品质。本项研究分析了浙江省不同产地3种市售霉苋菜梗挥发性风味成分。电子鼻测试结果表明产品B(宁波市)的无机硫化物风味强度最高。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 霉苋菜梗是一种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发酵食品,挥发性化合物决定着霉苋菜梗的风味品质。本项研究分析了浙江省不同产地3种市售霉苋菜梗挥发性风味成分。电子鼻测试结果表明产品B(宁波市)的无机硫化物风味强度最高。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在3种霉苋菜梗中共检测到117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包括32种醇类,15种醛类,20种酯类,11种酮类,5种酸类,6种酚类,12种烯烃类,10种烷类和2种醚类;其中,香气活力值(OAV)大于1的成分,产品A(嵊州市)有35种,产品B(宁波市)有28种,产品C(绍兴市)有40种,对甲酚和正壬醛确认为重要标志物,贡献烟熏、草药味和醋味。主成分分析显示3种产品挥发性风味成分有明显区别,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筛选出VIP值大于1的成分75种,其中OAV大于1的成分有29种,芳樟醇和正庚醇被确定为霉苋菜梗的重要差异物,贡献花香和辛辣味。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霉苋菜梗的发酵工艺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霉苋菜梗 固相微萃取 挥发性风味物质 气味活度值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