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3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综掘面气幕控尘降尘技术研究
1
作者 张立祥 董雪雪 方振 《煤炭技术》 2025年第2期164-167,共4页
以淮北某综掘面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一种安装在自移式临时支护支架下方的气幕控尘装置,结合压风筒和抽风筒共同应用在综掘面;建立了系统的气固两相流的仿真模型,研究了系统的相关参数(压风筒位置、气幕射流角度)对综掘面内风流运动和粉尘... 以淮北某综掘面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一种安装在自移式临时支护支架下方的气幕控尘装置,结合压风筒和抽风筒共同应用在综掘面;建立了系统的气固两相流的仿真模型,研究了系统的相关参数(压风筒位置、气幕射流角度)对综掘面内风流运动和粉尘分布规律的影响,得出了该控尘降尘系统在综掘面内的最佳参数配置。使得气幕控尘降尘系统的巷道后方平均粉尘浓度降低至18 mg/m^(3),平均粉尘质量浓度降低了8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掘面 气幕 控尘 降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掘工作面风流调控下风速及瓦斯粉尘浓度融合预测模型研究
2
作者 龚晓燕 邹浩 +6 位作者 刘壮壮 陈龙 付浩然 孙育恒 李昊 王新雨 牛虎明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6-146,共11页
针对综掘工作面传统的通风总量控制管理模式不能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风流调控,造成瓦斯及粉尘聚集和污染隐患等问题,对风流调控下的风速及瓦斯粉尘浓度多源数据融合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进行了研究。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法建立了风流调控下的瓦... 针对综掘工作面传统的通风总量控制管理模式不能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风流调控,造成瓦斯及粉尘聚集和污染隐患等问题,对风流调控下的风速及瓦斯粉尘浓度多源数据融合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进行了研究。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法建立了风流调控下的瓦斯及粉尘气固耦合模型并进行了测试验证,模拟分析瓦斯和粉尘颗粒在综掘巷道的分布情况,获取大量不同风流调控方案下的风速及瓦斯粉尘浓度样本数据。采用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技术建立预测模型结构,选取对瓦斯及粉尘浓度具有较大影响的风流调控等参数作为输入层,根据风速及瓦斯粉尘的隐患位置确定输出层,对样本数据进行预处理,通过引入差分进化算法搜索最佳隐藏层节点数和学习率,利用TensorFlow框架搭建多源数据融合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以陕北某矿综掘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风流调控方案进行预测和井下实测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相对误差最大值为9.7%,具有较高的准确性;选取出风口距端头最短距离5 m和最远距离10 m这2种工况下的最佳调控方案,与调控前相比,风速符合规范要求,端头死角区瓦斯体积分数分别降低34%和35%,回风侧人行处平均粉尘质量浓度分别降低40%和41%,司机处粉尘质量浓度分别降低38%和36%,研究可为风流调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掘工作面 风流调控 风速 瓦斯及粉尘浓度 多源数据融合 神经网络预测 差分进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抽短压通风抽压比对综掘工作面粉尘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郝宏德 康龙龙 +2 位作者 庞杰文 王浩 柳凯 《煤炭与化工》 CAS 2024年第5期87-90,共4页
为了掌握东曲矿18304综掘工作面粉尘分布规律及不同抽压比对综掘工作面粉尘分布的影响,运用FLUENT数值模拟软件对井下掘进巷道的风流场进行了模拟,得到了不同抽压比下综掘工作面的风流场,并分析其对综掘工作面粉尘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了掌握东曲矿18304综掘工作面粉尘分布规律及不同抽压比对综掘工作面粉尘分布的影响,运用FLUENT数值模拟软件对井下掘进巷道的风流场进行了模拟,得到了不同抽压比下综掘工作面的风流场,并分析其对综掘工作面粉尘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抽压比可减弱压风筒前方的涡流,有利于改善综掘工作面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掘进工作面 Fluent数值模拟 抽压比 粉尘分布 通风优化 粉尘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掘巷道迈步式自移机尾智能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董志超 代鹰 +2 位作者 王蒙 刘云建 樊力玮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4-90,共7页
针对现有综掘巷道迈步式自移机尾设备智能化水平低,智能控制技术研究不足等问题,阐释了自移机尾工作原理,分析了智能化煤矿验收办法中针对带式输送机自移机尾智能化的要求,提出自移机尾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设计了一键自移控制、多... 针对现有综掘巷道迈步式自移机尾设备智能化水平低,智能控制技术研究不足等问题,阐释了自移机尾工作原理,分析了智能化煤矿验收办法中针对带式输送机自移机尾智能化的要求,提出自移机尾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设计了一键自移控制、多机联动控制和人员接近识别与闯入预警软硬件系统。在此基础上,在神华集团神东煤炭有限责任公司哈拉沟煤矿31107运输巷掘进工作面自移机尾应用该智能控制系统,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该智能控制系统可实现自移机尾的一键自移控制;人员接近识别与闯入预警系统可以对自移机尾周边人员进行精准定位,并且能够在人员进入危险区域后进行识别,提高了自移机尾设备使用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掘进工作面 自移机尾 带式输送机 智能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煤巷掘进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研究
5
作者 李鹏 辛诗雨 +1 位作者 闫凡壮 周爱桃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5-124,共10页
研究煤巷掘进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对于煤巷掘进工作面瓦斯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深度学习理论与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高效处理时间序列样本的特性,建立基于LSTM神经网络的煤巷掘进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模型,依据训练过程中损失值的大小对... 研究煤巷掘进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对于煤巷掘进工作面瓦斯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深度学习理论与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高效处理时间序列样本的特性,建立基于LSTM神经网络的煤巷掘进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模型,依据训练过程中损失值的大小对模型超参数进行优化,选择并确定模型的最优超参数,借助煤巷掘进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原始数据,验证模型的适用性和准确性,并根据预测结果分析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对预测煤巷掘进工作面瓦斯涌出变化趋势、判别工作面瓦斯异常涌出、提升掘进工作面瓦斯治理水平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涌出量 煤巷掘进工作面 深度学习 LSTM神经网络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掘进工作面自移机尾自动纠偏控制系统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温庆华 代鹰 +3 位作者 王蒙 刘云建 樊力玮 董志超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78-386,共9页
针对现有综掘巷道迈步式自移机尾设备智能化水平低、智能控制技术研究不足等问题,研究了自移机尾智能纠偏控制技术。根据自移机尾结构特征、工作原理、工况特征和国家出台的智能化煤矿验收办法中针对带式输送机自移机尾智能化提出的要求... 针对现有综掘巷道迈步式自移机尾设备智能化水平低、智能控制技术研究不足等问题,研究了自移机尾智能纠偏控制技术。根据自移机尾结构特征、工作原理、工况特征和国家出台的智能化煤矿验收办法中针对带式输送机自移机尾智能化提出的要求,提出了自移机尾跑偏检测和纠偏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针对一键自移控制技术、纠偏控制技术、多机联动控制技术进行了软硬件系统设计。通过在哈拉沟煤矿31107运输巷掘进工作面应用表明,现场使用情况良好,能够实现自移机尾的纠偏智能控制,为煤矿井下掘进工作面智能化建设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掘进工作面 自移机尾 纠偏控制 智能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掘进工作面智能控风除尘系统研究
7
作者 张平哲 齐艺裴 +3 位作者 姜伯洋 李嘉 王福生 陈思锦 《煤炭与化工》 CAS 2024年第10期115-120,共6页
根据智慧矿山发展需求,为降低煤矿井下掘进工作面工人粉尘接触量,提高粉尘集中治理效率,采用实验和模拟的方法分析风筒出风口不同角度对粉尘浓度分布的影响,以呼吸带、司机处粉尘浓度最低为第一原则,粉尘集中处理为次要原则选择风筒最... 根据智慧矿山发展需求,为降低煤矿井下掘进工作面工人粉尘接触量,提高粉尘集中治理效率,采用实验和模拟的方法分析风筒出风口不同角度对粉尘浓度分布的影响,以呼吸带、司机处粉尘浓度最低为第一原则,粉尘集中处理为次要原则选择风筒最优出风角度。研究表明,风筒出风口与迎头距离为5、7、9 m时,最优风筒出风口角度分别为上60°、左45°、左30°,粉尘浓度集中处理点分别为(10、2.5、2.8 m)、(2、2.5、3 m)、(4.5、2.5、3 m)。针对粉尘浓度集中点设计智能控风除尘系统,通过实时监测风筒与迎头距离,动态调整风筒出风口角度和喷头位置,达到定向集中喷雾降尘和降低工人粉尘接触量的目的,为建设智能化清洁矿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掘进工作面 粉尘分布 智能控风 定向喷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固耦合作用下掘进工作面粉尘运移规律模拟研究
8
作者 孟然 陈昔辉 +1 位作者 赵炬 田坤 《煤炭与化工》 CAS 2024年第10期111-114,120,共5页
为了准确掌握彬长矿区综掘工作面粉尘运移规律特征,以文家坡煤矿4107掘进工作面为例,基于流固耦合理论,采用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了掘进工作面风流流场变化趋势、不同风量下粉尘运移规律及不同粒径粉尘沉积规律,并进行了现场实测对比。研究... 为了准确掌握彬长矿区综掘工作面粉尘运移规律特征,以文家坡煤矿4107掘进工作面为例,基于流固耦合理论,采用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了掘进工作面风流流场变化趋势、不同风量下粉尘运移规律及不同粒径粉尘沉积规律,并进行了现场实测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从掘进设备两侧和上方逸散的风流会在掘进设备后方相互作用影响,风流不断循环补充,会再次形成较强的涡流区域,远离迎头后风流场逐渐趋于平稳;当风量为1400 m3/min时通风控尘效果相对较好,巷道内粉尘质量浓度较低;在掘进工作面中增大局部通风量的情况下会导致空间风流携带粉尘的能力大大增强,尤其是对小粒径粉尘颗粒影响显著,粒径10~35μm的粉尘颗粒均呈现随风速增大,粉尘沉积质量减小的趋势,粒径50~75μm的粉尘沉积质量几乎不受风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掘进工作面 流固耦合 数值模拟 粉尘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饱和老黄土地区盾构隧道地层扰动规律研究
9
作者 封鑫 《施工技术(中英文)》 CAS 2024年第9期59-62,68,共5页
结合西安市地铁8号线堡子村站—杨家庄站区间盾构隧道工程,布置掌子面水平位移和地表沉降监测点,采用现场实测方法,监测不同盾构土仓压力下掌子面水平位移和地表沉降发展规律,分析饱和老黄土受盾构施工影响导致的扰动大变形问题。研究... 结合西安市地铁8号线堡子村站—杨家庄站区间盾构隧道工程,布置掌子面水平位移和地表沉降监测点,采用现场实测方法,监测不同盾构土仓压力下掌子面水平位移和地表沉降发展规律,分析饱和老黄土受盾构施工影响导致的扰动大变形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土仓压力有利于改善地表横向最大沉降;当土仓压力不大于水土压力时,增加土仓压力可缩小盾构横向扰动范围;当土仓压力大于水土压力时,增加土仓压力对盾构横向扰动范围的缩小并无明显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盾构 掌子面 地表 变形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井下掘进工作面自移机尾设备上下坡适应性分析
10
作者 董志超 代鹰 +2 位作者 王蒙 刘云建 樊力玮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95-401,共7页
针对低矮巷道掘进工作面环境下转载运输机和自移机尾在联合使用时出现的干涉碰撞等问题,对低矮巷道掘进工作面转载运输机和自移机尾适应性进行了分析,根据自移机尾结构特征、工作原理、工况特征,建立了自移机尾与转载输送机的运动学分... 针对低矮巷道掘进工作面环境下转载运输机和自移机尾在联合使用时出现的干涉碰撞等问题,对低矮巷道掘进工作面转载运输机和自移机尾适应性进行了分析,根据自移机尾结构特征、工作原理、工况特征,建立了自移机尾与转载输送机的运动学分析模型,分析不同工况下自移机尾与转载输送机的适应性。使用MATLAB软件对运动学分析模型完成仿真计算模型建立,并分析不同工况条件下转载机在自移机尾上滑移时与顶板干涉碰撞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巷道坡度越大则同一型号设备相匹配的巷道高度越大。当巷道高度一定时,巷道坡度越大则能够匹配的机身长度越小。当巷道坡度一定时,机身长度越长则需要的巷道高度越大。通过在哈拉沟煤矿31107运输巷的掘进工作面自移机尾和转载机选型应用结果表明,所选设备在现场使用情况良好,自移机尾设备、转载机设备和现场工况适应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掘进工作面 转载输送机 自移机尾 带式输送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屏一矿掘进工作面煤层瓦斯参数反演模型研究及应用
11
作者 蒋和财 肖仕彬 +3 位作者 李定强 殷郊 黄伟 戴英健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4年第19期188-192,共5页
为提升煤与瓦斯突出预测和防治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效率,首先,基于煤层瓦斯赋存规律、吸附解吸特征及瓦斯运移规律相关理论构建掘进工作面瓦斯参数反演模型;其次,将瓦斯反演模型内嵌到煤与瓦斯突出实时监测预警系统软件中,对石屏一矿C19... 为提升煤与瓦斯突出预测和防治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效率,首先,基于煤层瓦斯赋存规律、吸附解吸特征及瓦斯运移规律相关理论构建掘进工作面瓦斯参数反演模型;其次,将瓦斯反演模型内嵌到煤与瓦斯突出实时监测预警系统软件中,对石屏一矿C19上煤层13019上机巷掘进工作面的瓦斯含量和瓦斯压力进行反演预测;最后,采用DGC瓦斯含量直接测定法实测现场数据对模型反演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反算数值与实测数值对比表明,煤体瓦斯含量和压力反演计算结果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掘进工作面 瓦斯含量 瓦斯压力 反演模型 煤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峪煤矿掘进面智能化改造方案研究
12
作者 耿凯 《煤炭与化工》 CAS 2024年第8期87-89,93,共4页
针对水峪煤矿智能化掘进面控制要求,提出一种煤矿智能化掘进面智能化改造方案。以水峪煤矿81103工作面运输巷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智能悬臂式掘进机与智能化掘进面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实践表明,相对于水峪煤矿原有传统煤矿掘进面管理模式... 针对水峪煤矿智能化掘进面控制要求,提出一种煤矿智能化掘进面智能化改造方案。以水峪煤矿81103工作面运输巷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智能悬臂式掘进机与智能化掘进面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实践表明,相对于水峪煤矿原有传统煤矿掘进面管理模式,智能化掘进面管理模式应用效果良好,可提升13%左右的掘进效率,保证了水峪煤矿安全高效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化掘进面 智能化改造 智能悬臂式掘进机 控制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刮板输送机机头机尾垫架不同工况的结构设计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建军 《煤矿机械》 2024年第3期112-114,共3页
介绍了采煤工作面刮板输送机机头、机尾垫架在薄煤层、中厚煤层配套不同的刮板输送机的结构设计。该设备结构简单、强度高,清煤方便,总体尺寸小,适应性强,能有效解决刮板输送机机头、机尾因工作面起伏与两巷底板存在台阶或倾角悬空而容... 介绍了采煤工作面刮板输送机机头、机尾垫架在薄煤层、中厚煤层配套不同的刮板输送机的结构设计。该设备结构简单、强度高,清煤方便,总体尺寸小,适应性强,能有效解决刮板输送机机头、机尾因工作面起伏与两巷底板存在台阶或倾角悬空而容易损坏的问题,降低刮板输送机故障率,稳定采煤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工作面 刮板输送机机头、机尾垫架 可伸缩垫架 结构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迎采动掘进巷道围岩应力演化规律及分段控制技术 被引量:1
14
作者 从常奎 李瑞武 +1 位作者 孙亚超 高利利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71-1082,共12页
为了掌握迎采动掘进巷道围岩应力演化规律,确定合理的支护方式,提升巷道支护效果,以某矿综采工作面相邻运输巷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工业性试验等方法,系统分析了缓慢变形阶段、超前采动影响阶段、剧烈影响阶段、结构调... 为了掌握迎采动掘进巷道围岩应力演化规律,确定合理的支护方式,提升巷道支护效果,以某矿综采工作面相邻运输巷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工业性试验等方法,系统分析了缓慢变形阶段、超前采动影响阶段、剧烈影响阶段、结构调整阶段及变形稳定阶段影响时围岩变形特征,提出了巷道围岩分段控制技术。结果表明:回采工作面与相邻掘进工作面相遇前50 m以外,巷道受掘进扰动影响,两工作面相遇前50~20 m,巷道受采动影响逐渐增大;两工作面相遇前20 m至相遇后10 m,巷道受采动影响大,围岩变形剧烈,应加强应力剧烈调整过程中巷道支护;相遇后10~50 m,窄煤柱帮变形剧烈;相遇后50~100 m,掘进工作面逐渐远离回采工作面,巷道受采动影响逐渐减小。两工作面相遇前后100 m范围是巷道围岩控制的关键区域,采用高强度锚杆+锚索联合支护,巷道围岩控制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迎采动 沿空掘巷 应力演化 分段控制 巷道支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筒距迎头距离对掘进面风流场的影响研究
15
作者 赵建明 刘伦伦 黎旭博 《煤》 2024年第8期6-10,16,共6页
矿山开采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的提高,使得矿井产尘量急剧增长,严重威胁了矿工生命健康和仪器的使用寿命。而压入式通风的风筒出风口距离巷道迎头的位置可直接影响具体的通风效果。为此,以高家堡煤矿1号回风大巷掘进工作面为研究... 矿山开采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的提高,使得矿井产尘量急剧增长,严重威胁了矿工生命健康和仪器的使用寿命。而压入式通风的风筒出风口距离巷道迎头的位置可直接影响具体的通风效果。为此,以高家堡煤矿1号回风大巷掘进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通过现场详细的勘探对比,建立等比例物理模型,模拟风筒位置对整体巷道的通风效果,结果表明:当风筒的位置设置在距离迎头1 m、3 m、5 m时,压风筒出口处风速为17.8 m/s、16.2 m/s、15.3 m/s;距离迎头50 m处风速为11.6 m/s、6.4 m/s、5.2 m/s;巷道后部的风速为8.7 m/s、6.6 m/s、4.6 m/s.工作面整体风速逐渐降低;随着风筒距迎头距离增加,在掘进机迎头处以及压风筒出风口处粉尘质量浓度逐渐升高,靠近迎头位置的高浓度粉尘占比增大,粉尘质量浓度降低的效果并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掘进工作面 风筒布局 粉尘防治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锯片-冲击锤组合刀头联合破岩特性研究
16
作者 刘增辉 孔春艳 +2 位作者 吕瑞 马正阔 魏长赟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301-311,共11页
多功能疏浚船是一种内河疏浚作业的重要船舶,为提高其破碎单轴抗压强度大于20 MPa水下岩石能力,设计了锯片-冲击锤组合刀头,并针对冲击头直径D=25 mm、切槽深度h=40 mm、切槽宽度w=4 mm,自由面距离l1=30 mm等主要参数开展了研究。首先,... 多功能疏浚船是一种内河疏浚作业的重要船舶,为提高其破碎单轴抗压强度大于20 MPa水下岩石能力,设计了锯片-冲击锤组合刀头,并针对冲击头直径D=25 mm、切槽深度h=40 mm、切槽宽度w=4 mm,自由面距离l1=30 mm等主要参数开展了研究。首先,进行了自由面条件下单冲击头(质量和高度)和双冲击头(间距)的破岩特性(冲击力、比能耗及裂纹长度)试验研究。随后,开展了冲击头破岩数值模拟研究,对其机理进行阐释。结果表明:当岩石没有切槽自由面时,冲击头破岩形式以压缩破坏为主,破坏形态为破碎坑;当岩石存在自由面时,冲击头破岩形式以拉伸破坏为主,裂纹更易扩展,形成X形主裂纹,产生大块碎石。在单冲击头破岩试验中,存在最优冲击能250 J,首次冲击即可形成有效岩石破坏;在双冲击头破岩试验中,存在最佳间距170 mm,使得裂纹贯通时比能耗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锤 组合刀头 冲击破岩 自由面 破岩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行员迎光飞行对平显信息颜色编码的需求研究
17
作者 熊端琴 王嫣嫣 +5 位作者 白玉 杜健 戈含笑 胡译文 林榕 郭小朝 《人类工效学》 2024年第4期1-5,共5页
目的研究飞行员在迎光飞行背景下对于平显信息颜色编码的使用需求,为未来平显或其他透明显示器的彩色化显示设计提供参考。方法以115名飞行员为对象,针对航线飞行画面和作战画面,基于模拟迎光飞行背景编制实验软件,由飞行员对各类显示... 目的研究飞行员在迎光飞行背景下对于平显信息颜色编码的使用需求,为未来平显或其他透明显示器的彩色化显示设计提供参考。方法以115名飞行员为对象,针对航线飞行画面和作战画面,基于模拟迎光飞行背景编制实验软件,由飞行员对各类显示元素进行颜色编码。分别统计选择各种颜色的人数并对人数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在航线飞行画面和作战画面的各类显示元素中,对于多数长显信息(含正常信息)和可攻击信息,选择绿色的飞行员人数明显占优势;对于非长显特有信息中的超限信息和不可攻击信息,选择红色的人数占优势;对于有潜在危险的信息,选择黄色的人数占优势。对每类显示元素选择各种颜色的飞行员人数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迎光飞行背景下,飞行员对平显的显示信息存在明显的彩色编码需求,但显示画面的主色调为绿色。长显正常信息和可攻击信息倾向于绿色编码;非长显特有信息中的超限信息和不可攻击信息倾向于红色编码,具有潜在危险意义的信息倾向于黄色编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交通工程 工业设计 人机交互 迎光飞行 平显信息 颜色编码 飞行员 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独头巷道附壁射流通风流场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85
18
作者 王海桥 施式亮 +1 位作者 刘荣华 刘何清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25-428,共4页
基于流体动力学和射流理论,建立了独头巷道压入式受限附壁射流通风的紊流k-ε数学模型,分析了计算边界条件,并结合实际应用Phoenics3 4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模拟了独头巷道射流通风三维流场,得出了独头巷道有限空间受限附壁射流通风典型... 基于流体动力学和射流理论,建立了独头巷道压入式受限附壁射流通风的紊流k-ε数学模型,分析了计算边界条件,并结合实际应用Phoenics3 4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模拟了独头巷道射流通风三维流场,得出了独头巷道有限空间受限附壁射流通风典型截面的流场规律.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独头巷道压入式通风流场可分为附壁射流区、冲击射流附壁区、回流区和涡流区.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相符,为研究独头巷道风流传质过程、瓦斯运移规律及通风排污效率等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头巷道 附壁射流 κ-ε模型 流场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的复杂性及其度量 被引量:52
19
作者 何利文 施式亮 +1 位作者 宋译 刘影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47-550,共4页
由于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直接影响着工作面通风的合理性、瓦斯灾害防治措施的有效性和高效生产的安全性,因此在对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时间序列观测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其时间序列进行了关联维数的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 由于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直接影响着工作面通风的合理性、瓦斯灾害防治措施的有效性和高效生产的安全性,因此在对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时间序列观测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其时间序列进行了关联维数的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系统是具有某种复杂结构的非线性混沌系统,且存在混沌吸引子,要描述该系统至少需要用11个独立变量或11阶动力学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采工作面 瓦斯涌出 关联维 混沌吸引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掘进工作面湿式离心除尘器的结构优化及数值模拟 被引量:31
20
作者 刘建 姚海飞 +2 位作者 魏传光 金龙哲 李杰男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24-428,共5页
针对中国煤矿综掘工作面的产尘特点,设计了湿式离心除尘器3种结构模型。为高效优化其内部结构,用Gambit2.2分别建立这3种内部结构的物理模型,并进行网格划分;用Fluent6.2求解含尘气流在除尘器内的三维速度变化、静压力场分布、流场的湍... 针对中国煤矿综掘工作面的产尘特点,设计了湿式离心除尘器3种结构模型。为高效优化其内部结构,用Gambit2.2分别建立这3种内部结构的物理模型,并进行网格划分;用Fluent6.2求解含尘气流在除尘器内的三维速度变化、静压力场分布、流场的湍流特性,以及不同粒径粉尘在除尘器内的运动轨迹。结果表明,分流板具有分隔导流作用,可使涡对运动稳定,有利于高气速带的连续性、稳定性、静压力分布的对称性和湍动能变化的规律性;稳定的流场及较高的离心速度对于去除呼吸性粉尘都十分关键。有分流板且中间为两排挡板的除尘器(模型3)尽管在保持气流速度、湍动能变化方面比有分流板且中间为三排挡板的除尘器(模型1)有更大优势,但在一级挡板的前端多了两个"死区",降低了除尘效率。通过以上几方面的综合比较,最后选定模型1的结构作为除尘器的制作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掘进工作面 湿式离心除尘 静压力 湍动能 粉尘运移轨迹 涡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