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7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ailoring the pore structure of hard carbon for enhanced sodium-ion battery anodes
1
作者 SONG Ning-Jing MA Can-liang +3 位作者 GUO Nan-nan ZHAO Yun LI Wan-xi LI Bo-qiong 《新型炭材料(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7-391,共15页
Biomass-derived hard carbons,usually prepared by pyrolysis,are widely considered the most promising anode materials for sodium-ion bat-teries(SIBs)due to their high capacity,low poten-tial,sustainability,cost-effectiv... Biomass-derived hard carbons,usually prepared by pyrolysis,are widely considered the most promising anode materials for sodium-ion bat-teries(SIBs)due to their high capacity,low poten-tial,sustainability,cost-effectiveness,and environ-mental friendliness.The pyrolysis method affects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material,and ultimately its so-dium storage performance.Our previous work has shown that pyrolysis in a sealed graphite vessel im-proved the sodium storage performance of the car-bon,however the changes in its microstructure and the way this influences the sodium storage are still unclear.A series of hard carbon materials derived from corncobs(CCG-T,where T is the pyrolysis temperature)were pyrolyzed in a sealed graphite vessel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As the pyrolysis temperature increased from 1000 to 1400℃ small carbon domains gradually transformed into long and curved domains.At the same time,a greater number of large open pores with uniform apertures,as well as more closed pores,were formed.With the further increase of pyrolysis temperature to 1600℃,the long and curved domains became longer and straighter,and some closed pores gradually became open.CCG-1400,with abundant closed pores,had a superior SIB performance,with an initial reversible ca-pacity of 320.73 mAh g^(-1) at a current density of 30 mA g^(-1),an initial Coulomb efficiency(ICE)of 84.34%,and a capacity re-tention of 96.70%after 100 cycles.This study provides a method for the precise regulation of the microcrystalline and pore structures of hard carbon materi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re structure regulation Closed pore Corn cob hard carbon anode material Sodium-ion batter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ody armour-New materials, new systems 被引量:28
2
作者 Ian G.Crouch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3期241-253,共13页
This is a very timely review of body armour materials and systems since new test standards are currently being written, or reviewed, and new, innovative products released. Of greatest importance, however, is the recen... This is a very timely review of body armour materials and systems since new test standards are currently being written, or reviewed, and new, innovative products released. Of greatest importance, however, is the recent evolution, and maturity, of the Ultra High Molecular Weight Polyethylene fibres enabling a completely new style of system to evolve e a stackable system of Hard Armour Plates. The science of body armour materials is quickly reviewed with emphasis upon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relevant energy-absorbing mechanisms in fibres, fabrics, polymeric laminates and ceramics. The trend in ongoing developments in ballistic fibres is then reviewed, analysed and future projections offered. Weaknesses in some of the ceramic grades are highlighted as is the value of using cladding materials to improve the robustness, and multi-strike performance, of Hard Armour Plates. Finally, with the drive for lighter, and therefore smaller, soft armour systems for military personnel the challenges for armour designers are reported,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relative size of the Hard Armour Plate to the Soft Armour Insert is strongly emphasi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DY armour BODY ARMOR Ceramic armour Reaction sintered silicon carbide UHMWPE Fibres Fabrics Strike-face materials Aramids Small-arms AMMUNI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处理高硬度水的双层颗粒式药剂研发与效果分析
3
作者 胡家玮 刘岩 +1 位作者 王聪 刘美婧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95-1705,共11页
以Na_(2)CO_(3)、NaOH、改性聚乙烯醇(PVA1788)、PAC、Na_(2)SiO_(3)为原材料,研发一种水溶性双层颗粒式水处理药剂,用于处理高硬度水。其中的改性PVA1788是通过加成反应制备的,以增强其水溶性,并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傅... 以Na_(2)CO_(3)、NaOH、改性聚乙烯醇(PVA1788)、PAC、Na_(2)SiO_(3)为原材料,研发一种水溶性双层颗粒式水处理药剂,用于处理高硬度水。其中的改性PVA1788是通过加成反应制备的,以增强其水溶性,并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等对改性PVA1788进行微观分析。最后对药剂去除效果进行检验,并考察储存时间、反应水温、pH、反应时间对药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Na_(2)CO_(3)、NaOH可有效去除水中硬度,改性PVA1788具有水溶性有利于提高药剂的溶解性能;双层颗粒式药剂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使用条件宽泛,储存5~30天后使用仍然有效,硬度去除率可稳定达到92%~94%。研发的双层颗粒式药剂内外层组分可分步释放,改变了水处理工艺中药剂需分步投加的传统方式,缩短了水处理工艺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硬度水 水处理药剂 聚乙烯醇 水溶性材料 水处理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生物聚合物衍生硬炭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储钠性能
4
作者 刘冬旭 宋皓炜 +3 位作者 刘鹏 姚青荣 王仲民 邓健秋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9-14,共6页
生物质衍生硬炭材料具有可逆容量高、原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廉的优点,有望成为钠离子电池商业化应用的负极材料之一。本工作以天然生物聚合物(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为原料,采用一步炭化法分别制备出硬炭负极材料。XRD结果表明,几种... 生物质衍生硬炭材料具有可逆容量高、原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廉的优点,有望成为钠离子电池商业化应用的负极材料之一。本工作以天然生物聚合物(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为原料,采用一步炭化法分别制备出硬炭负极材料。XRD结果表明,几种天然生物聚合物经炭化后均形成具有高度无序结构的无定形硬炭材料。其中,纤维素微观形貌呈棒状,比表面积为3.04 m^(2)·g^(-1),平均孔径为6.84 nm,这种结构有利于钠离子储存,从而使纤维素衍生硬炭材料用作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时在50 mA·g^(-1)的电流密度下充电容量达288.8 mAh·g^(-1),首次库仑效率高达90.1%,而在500 mA·g^(-1)的电流密度下经历500圈充放电循环后充电容量仍达213.0 mAh·g^(-1),容量保持率为86.6%。本工作可为开发高性能生物质硬炭负极材料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硬炭 生物聚合物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阶煤制备锂离子电池用硬炭负极及其性能
5
作者 王斌 宋文革 +4 位作者 尚明 曾红久 黄显虹 李晓明 孙国华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0-108,共9页
为探索低阶煤在锂离子电池中作为负极材料应用的潜在可能性,对神东补连塔和锦界2个矿区的低阶煤进行了粉碎、纯化、氧化、炭化等工艺处理,通过工业分析、CHNSO元素分析、X射线衍射和物理吸脱附等对原料煤、各工艺段中间品以及得到的硬... 为探索低阶煤在锂离子电池中作为负极材料应用的潜在可能性,对神东补连塔和锦界2个矿区的低阶煤进行了粉碎、纯化、氧化、炭化等工艺处理,通过工业分析、CHNSO元素分析、X射线衍射和物理吸脱附等对原料煤、各工艺段中间品以及得到的硬炭负极材料的化学组成和结构进行了系统分析,并且对煤基硬炭作为锂电负极的性能进行了研究。X射线衍射表明,2个矿区的低阶煤原料中都含有类石墨晶畴,补连塔矿区的类石墨微晶含量较多,芳香度稍高一些。经空气氧化后,2个矿区低阶煤氧含量升高明显,但低阶煤内部的无定型微晶片层大小未受到明显破坏,表明空气氧化是一种温和且高效的氧化手段。经氧化后的低阶煤在1200℃的高温炭化处理后,得到了煤基硬炭。相比直接从室温升高到1200℃的一段式炭化,先在800℃低温炭化后再到1200℃恒温的二段式炭化所获得硬炭,微晶生长更为完善、缺陷更少,表明800℃的恒温有利于微晶结构的生长和缺陷的修复。但受到原料煤芳香度、结晶程度和挥发分影响,在相同工艺下2个矿区的煤基硬炭在结构和性能方面还存在较大差异。在孔结构方面,补连塔煤在1000℃炭化之后的比表面积达390 m^(2)/g,锦界煤的1000℃炭化的比表面积已经低至18.9 m^(2)/g,而经过1200℃处理之后,2种原料煤所制硬炭的比表面积均在3~4 m^(2)/g。在电化学性能方面,补连塔低阶煤在1000.℃处理得到的硬炭比容量和首次库仑效率分别只有235.6 mAh/g和37.59%,当处理温度从1000℃提高到1200℃,首次放电比容量和首次库仑效率大幅提升到341.7 mAh/g和80.37%;而锦界低阶煤硬炭1000℃处理时,容量就已经高达345 mAh/g,处理温度升高到1200℃,容量略有降低,但首次库仑效率从66%提高至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东低阶煤 硬炭 锂电负极 电化学性能 芳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对偶材料对石墨-铜材料磨损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王能慧 王传锋 +2 位作者 许文虎 吴海红 李宏生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2-111,129,共11页
目的为优化石墨-铜复合材料耐磨设计及对偶材料选择,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理论和试验指导。方法将石墨-铜复合材料与不同硬度的铜基对偶材料组成干摩擦副,研究对偶材料对石墨-铜摩擦磨损行为的影响。采用多功能摩擦磨损试验机、激光共聚... 目的为优化石墨-铜复合材料耐磨设计及对偶材料选择,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理论和试验指导。方法将石墨-铜复合材料与不同硬度的铜基对偶材料组成干摩擦副,研究对偶材料对石墨-铜摩擦磨损行为的影响。采用多功能摩擦磨损试验机、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电子扫描显微镜等表征手段,分析复合材料的摩擦行为与磨损形貌,并通过能谱仪分析石墨-铜磨损表面的元素分布和含量,揭示对偶材料硬度对石墨-铜磨损性能与机理的影响规律。结果当对偶材料硬度从70HV提高至200HV时,石墨含量为30%(质量分数)的石墨-铜材料表面粗糙度增加了28.1%,磨损率上升了70.2%,但是摩擦副的平均摩擦因数并没有出现明显改变,其值为0.25~0.3。此外,在使用高硬度对偶材料时,45%(质量分数)石墨-铜合金的磨损率是30%(质量分数)石墨-铜合金的1.8~8.4倍。结论对偶材料硬度增大,其在石墨-铜材料表层的压入深度增加,导致剥层磨损现象加剧,从而使得石墨-铜材料表面的塑性变形和材料脱落现象增多。在一定的石墨含量范围内,提高铜含量可在不改变石墨-铜材料自润滑特性的前提下,增强石墨-铜材料对不同硬度对偶材料的耐磨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 对偶材料 石墨-铜复合材料 硬度 剥层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图像识别算法的金刚石表面飞秒激光损伤阈值自动测量方法
7
作者 张大琪 钟云 +4 位作者 陈涛 张雨 师宇斌 司金海 侯洵 《光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4-106,共13页
针对金刚石等材料表面激光损伤阈值测量的需求,提出基于图像识别算法的飞秒激光损伤阈值自动测量方法。通过对损伤结构的显微图像灰度化、二值化、傅立叶滤波去噪结合损伤区域边界自动提取算法实现损伤结构的自动识别和其面积的自动测量... 针对金刚石等材料表面激光损伤阈值测量的需求,提出基于图像识别算法的飞秒激光损伤阈值自动测量方法。通过对损伤结构的显微图像灰度化、二值化、傅立叶滤波去噪结合损伤区域边界自动提取算法实现损伤结构的自动识别和其面积的自动测量,进一步拟合损伤面积与激光功率对数曲线然后外推获得损伤阈值。利用该方法测量出单晶金刚石50 fs飞秒激光单脉冲表面损伤阈值为3.1 J/cm^(2),微晶金刚石薄膜单脉冲损伤阈值为0.55 J/cm^(2)。该方法显著提升了材料飞秒激光损伤阈值的测量效率和精度,降低了测量成本,在金刚石等硬脆材料的飞秒激光加工技术、抗激光损伤特性等研究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秒激光 激光损伤阈值 硬脆材料 自动识别 外推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沥青基硬炭负极材料的硝酸氧化梯度调控及储钠性能研究
8
作者 梁可盈 郭凯君 +3 位作者 王潇潇 卫贤贤 冯国红 谢莉婧 《煤炭转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8-81,共14页
氧化处理是提高沥青基硬炭储钠性能的有效策略。沥青中含氧官能团可由其氧化程度进行调控,通过影响炭化过程中材料微晶形貌的演变,最终影响其衍生硬炭负极的电化学性能。基于煤沥青前驱体的分子特性,建立了硝酸液相氧化策略,揭示了预氧... 氧化处理是提高沥青基硬炭储钠性能的有效策略。沥青中含氧官能团可由其氧化程度进行调控,通过影响炭化过程中材料微晶形貌的演变,最终影响其衍生硬炭负极的电化学性能。基于煤沥青前驱体的分子特性,建立了硝酸液相氧化策略,揭示了预氧化处理对煤沥青基硬炭的结构演变及其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氧化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24 h,沥青与硝酸质量比为1∶6)下所得材料展现出扩大的层间距及丰富的孔结构。该材料在30 mA/g的电流密度下可提供240.6 mAh/g的可逆比容量,较原始沥青提升了3倍,首次库仑效率从53.22%提升到85.08%。最后通过建立“氧化程度-微晶结构-储钠性能”的多维关联模型,揭示了硝酸液相氧化处理对煤沥青基硬炭储钠容量的作用机制,证明了硝酸氧化处理对改善沥青基硬炭负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沥青 硝酸氧化 钠离子电池 硬炭 负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硫共掺杂硬碳材料的储钠性能研究
9
作者 曹伟 徐晓阳 +1 位作者 张向京 许跃龙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6-195,共10页
为了提升硬碳材料(HC)储钠容量、改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采用高温热解法来实现不同杂原子(Zn、S及Zn/S共掺杂)对硬碳材料的掺杂。在高温碳化过程中,氯化锌、三聚硫氰酸热解生成ZnS颗粒不断刻蚀碳骨架,形成丰富的孔隙结构来增加活性位... 为了提升硬碳材料(HC)储钠容量、改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采用高温热解法来实现不同杂原子(Zn、S及Zn/S共掺杂)对硬碳材料的掺杂。在高温碳化过程中,氯化锌、三聚硫氰酸热解生成ZnS颗粒不断刻蚀碳骨架,形成丰富的孔隙结构来增加活性位点;在Zn/S共掺杂时将热解温度调至1050℃,经酸化处理得到H-Zn/S-HC-1050碳材料,并对材料的组成、微观结构进行表征和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H-Zn/S-HC-1050碳材料在50 mA/g电流密度下可逆放电比容量为276.26 mA·h/g,相较于原始的Zn/S-HC碳材料比容量239.26 mA·h/g提高了15.46%,同时在100 mA/g电流密度下进行100圈充放电循环后仍保持201.65 mA·h/g可逆比容量。改性后的H-Zn/S-HC-1050碳材料通过优化碳化程度、减少杂质附着,能充分发挥出Zn/S共掺杂的协同效应,为开发高性能硬碳材料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池 硬碳材料 杂原子掺杂 改性策略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基硬碳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预处理研究进展
10
作者 张文浩 韩文佳 +4 位作者 陈安祥 周世晋 王晓龙 陈仪玮 李霞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01-212,共12页
生物质基硬碳因成本低廉、碳源丰富而广泛应用于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但由于生物质前驱体组分和结构特性的局限,直接碳化制备的生物质基硬碳材料电性能难以满足需求。因此,通过在特定条件下对生物质前驱体进行预处理,调整和优化... 生物质基硬碳因成本低廉、碳源丰富而广泛应用于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但由于生物质前驱体组分和结构特性的局限,直接碳化制备的生物质基硬碳材料电性能难以满足需求。因此,通过在特定条件下对生物质前驱体进行预处理,调整和优化生物质前驱体的组分和结构,增强其电化学性能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本文从预处理角度出发,首先总结了近年来生物质资源化利用预处理工艺、作用以及机理,然后综述了化学法、物理法与生物法等三种生物质基硬碳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预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后续研究者在生物质基硬碳材料预处理工艺的选择、应用上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硬碳 钠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预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钠电负极石油沥青基硬碳材料微结构调控进展
11
作者 史鹏程 蔡天凤 杨占旭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52-1060,共9页
综述了石油沥青基前体的调控及其储钠性能的优化策略。作为关键组成部分的石油沥青基硬碳材料具有碳含量高、结构稳定及电化学性能优异等特点,已成为负极材料研究的热点。前体的结构特性对硬碳材料的储钠容量具有显著影响,构效关系已成... 综述了石油沥青基前体的调控及其储钠性能的优化策略。作为关键组成部分的石油沥青基硬碳材料具有碳含量高、结构稳定及电化学性能优异等特点,已成为负极材料研究的热点。前体的结构特性对硬碳材料的储钠容量具有显著影响,构效关系已成为研究的关键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沥青 前体 硬碳材料 钠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沥青基无定形碳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储能应用研究进展
12
作者 冯雪锋 沈永康 +2 位作者 崔钰圆 黄彪 陈燕丹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0-225,共6页
沥青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利用其含碳量高、稠环结构丰富等优势制备电化学性能优异的无定形碳储能材料,是实现沥青资源高值化利用的重要途径。简述了沥青的分类,介绍了沥青基无定形碳的制备方法和电化学储能机理,综述了沥青基无定形... 沥青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利用其含碳量高、稠环结构丰富等优势制备电化学性能优异的无定形碳储能材料,是实现沥青资源高值化利用的重要途径。简述了沥青的分类,介绍了沥青基无定形碳的制备方法和电化学储能机理,综述了沥青基无定形碳在电化学储能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沥青基无定形碳材料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 软碳 硬碳 电化学储能 电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质素基硬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钠离子电池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3
作者 张东阳 乔义超 +2 位作者 王汉敏 侯庆喜 司传领 《中国造纸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6-120,共15页
本文介绍了木质素的结构与特性,阐述其作为钠离子电池硬碳材料前驱体的优势;总结了木质素基硬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预处理方法、碳化过程及后续改性策略等;并基于木质素的结构和制备工艺,探讨了木质素基硬碳材料电化学性能提升的优化方... 本文介绍了木质素的结构与特性,阐述其作为钠离子电池硬碳材料前驱体的优势;总结了木质素基硬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预处理方法、碳化过程及后续改性策略等;并基于木质素的结构和制备工艺,探讨了木质素基硬碳材料电化学性能提升的优化方法,同时综述了木质素基硬碳材料在钠离子电池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以及目前该类材料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挑战。最后,对未来推动木质素基硬碳材料在钠离子电池领域的大规模应用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 硬碳材料 复合改性 钠离子电池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密封环抛光装置设计
14
作者 陈嘉庚 贾玙璠 +2 位作者 康仁科 朱祥龙 印文典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7-182,共6页
针对核主泵密封环复杂形面抛光的加工需求,设计了一款具有四轴联动、抛光载荷监测功能的核主泵密封环抛光装置。规划了抛光装置的卧式布局,设计并分析了关键零部件。开发了装置控制系统,控制系统采用“嵌入式运动控制器-驱动器-电机”方... 针对核主泵密封环复杂形面抛光的加工需求,设计了一款具有四轴联动、抛光载荷监测功能的核主泵密封环抛光装置。规划了抛光装置的卧式布局,设计并分析了关键零部件。开发了装置控制系统,控制系统采用“嵌入式运动控制器-驱动器-电机”方案,通过电机驱动滚珠丝杠实现直线轴运动,力传感器可对抛光载荷开展监测。在研制的抛光装置上,开展了典型密封环抛光工艺试验,抛光160 min,平均抛光载荷26 N,密封环粗糙度Ra由282 nm降到5.9 nm,满足了密封环抛光加工需求。为核主泵密封环的高质量高效加工提供了装备和工艺,有助于提升核主泵密封件高精度制造的技术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主泵 密封环 抛光装置 复杂形面 高硬度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b:K_(0.1)Na_(0.9)Gd(MoO_(4))_(2)晶体生长及物性评价研究
15
作者 张传成 任浩 +5 位作者 王苗苗 刘龙超 邹勇 刘海莲 刘文鹏 丁守军 《量子电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8-156,共9页
本文采用提拉法生长出Yb^(3+)掺杂(原子数分数为5%)钼酸钆钠钾激光晶体K_(0.1)Na_(0.9)Gd(MoO_(4))_(2),表征了晶体的结构,使用排水法获得了晶体的密度,测试了晶体的硬度、比热、热扩散系数以及热导率等物理特性,并提出了一种简单有效... 本文采用提拉法生长出Yb^(3+)掺杂(原子数分数为5%)钼酸钆钠钾激光晶体K_(0.1)Na_(0.9)Gd(MoO_(4))_(2),表征了晶体的结构,使用排水法获得了晶体的密度,测试了晶体的硬度、比热、热扩散系数以及热导率等物理特性,并提出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比热和热扩散系数理论拟合方法,拟合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研究表明:钼酸钆钠钾激光晶体属于四方晶系,具有白钨矿结构特征,晶体的实验密度和理论密度分别为5.3792 g/cm^(3)和5.3460 g/cm^(3);晶体b轴方向的维氏硬度为251.5 kg/mm^(2);随着温度的升高,晶体的热导率从300 K时的1.03 W⋅m^(-1)⋅K^(-1)下降到400 K时的0.91 W⋅m^(-1)⋅K^(-1);该晶体在300 K温度下的比热接近0.62 J⋅g^(-1)⋅K^(-1),表明晶体具有较高的热损伤阈值;在970 nm InGaAs激光二极管激发下,晶体的最强发射峰位于1023 nm处,发射带宽达到了43 nm,表明该晶体有望应用于宽带可调谐和超短脉冲激光领域。对该晶体的机械、热力学性能和光谱性能的研究可以为该晶体的激光性能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材料 K_(0.1)Na_(0.9)Gd(MoO_(4))_(2) 提拉法 热导率 维氏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质素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进展
16
作者 田中原 吴洪钦 +2 位作者 王梓荃 黄剑波 张学铭 《中国造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5,共15页
随着全球范围内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增长以及储能市场的快速兴起,钠离子电池作为低成本储能电池的代表,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木质素资源丰富,利用其制备的硬碳材料性能优异,无疑是钠离子电池负极的首选。本文介绍了钠离子电池的优势、工... 随着全球范围内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增长以及储能市场的快速兴起,钠离子电池作为低成本储能电池的代表,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木质素资源丰富,利用其制备的硬碳材料性能优异,无疑是钠离子电池负极的首选。本文介绍了钠离子电池的优势、工作原理、储钠机制以及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种类,重点综述制备木质素硬碳负极材料碳化及掺杂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 钠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硬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显微组分对成炭过程及储钠行为的影响
17
作者 何润东 郭行 +1 位作者 孙仲超 李文翠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35-2245,共11页
煤成本低廉、芳香结构丰富,是制备钠离子电池硬炭负极材料的优质前驱体。目前煤基硬炭材料的结构调控及储钠性能优化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然而煤的组成复杂,煤自身组成对成炭过程及储钠行为的作用机制尚未明晰。基于此,以新疆烟煤为前驱... 煤成本低廉、芳香结构丰富,是制备钠离子电池硬炭负极材料的优质前驱体。目前煤基硬炭材料的结构调控及储钠性能优化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然而煤的组成复杂,煤自身组成对成炭过程及储钠行为的作用机制尚未明晰。基于此,以新疆烟煤为前驱体,采取密度梯度离心法富集煤中有机显微组分,并在酸洗脱灰后通过高温炭化制备不同显微组分基硬炭材料。探究各显微组分在热解过程的差异及其对硬炭材料中石墨微晶生长过程、孔隙结构和表面元素组成的影响,并结合恒电流充放电、恒电流间歇滴定、电化学交流阻抗和循环伏安测试等方法探究各显微组分基硬炭材料储钠行为的差异。结果表明:镜质组与惰质组热解过程存在差异,惰质组的热稳定性更好,镜质组更易生成片层尺寸更大的石墨微晶,在相同炭化处理温度下镜质组基硬炭的石墨化程度更高,且镜质组基硬炭材料表面含氧官能团的总量高于惰质组基硬炭材料。在储钠行为方面,镜质组基硬炭与惰质组基硬炭的电化学性能随着炭化处理温度展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其中镜质组经1 200℃炭化制得的硬炭材料因其较多的层间储钠位点与含氧官能团总量表现出最优的储钠性能,其在0.02 A/g电流密度下可逆容量达到305.8 mAh/g,首周库伦效率为82.2%,并且其在0.2 A/g电流密度下仍能保持235.7 mAh/g的可逆容量,倍率性能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硬炭 显微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含量对Ti_(42.5)Zr_(42.5)Nb_(10)Ta_(5)高熵合金组织和摩擦学行为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秦家庆 靳丰硕 +2 位作者 韩娟 雷乃义 易艳良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80,88,共9页
系统研究了Mo含量对(Ti_(42.5)Zr_(42.5)Nb_(10)Ta_(5))_(100-x)Mo_(x)(x=0,3,5,7)高熵合金(HEAs)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和耐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HEAs由单一BCC相构成。随着Mo摩尔分数从0增加至7%,HEAs晶格畸变程度提高,纳米硬度从(2.3... 系统研究了Mo含量对(Ti_(42.5)Zr_(42.5)Nb_(10)Ta_(5))_(100-x)Mo_(x)(x=0,3,5,7)高熵合金(HEAs)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和耐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HEAs由单一BCC相构成。随着Mo摩尔分数从0增加至7%,HEAs晶格畸变程度提高,纳米硬度从(2.33±0.09)GPa提升至(4.93±0.09)GPa,洛氏硬度从(27.76±0.74)HRC提升至(40.01±0.82)HRC,维氏硬度从(247.4±6.2)HV提升至(350.1±7.4)HV,磨损率从9.85×10^(-5)mm^(3)/(N·m)降至3.5×10^(-5)mm^(3)/(N·m),下降了64.5%。磨损机制包括磨粒磨损、氧化磨损和粘着磨损。随着Mo含量增加,磨损机制从磨粒磨损逐渐转变为粘着磨损和氧化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熵合金 生物医用材料 Mo 磨损机制 耐磨性 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C11钛合金的加工切削用量和刀具优选
19
作者 赵久一 张红芹 +3 位作者 杨帆 仲益 刘路明 王树林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0-124,共5页
选择合适的加工工艺参数是TC11钛合金进行高效、低成本生产的关键。通过开展TC11钛合金切削实验研究,选择AlCrN,TiAlN/TiSiN和TiAlSiN三种涂层刀具,研究其高温涂层硬度特性,得到对应的高温硬度曲线,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涂层刀具在切削温度... 选择合适的加工工艺参数是TC11钛合金进行高效、低成本生产的关键。通过开展TC11钛合金切削实验研究,选择AlCrN,TiAlN/TiSiN和TiAlSiN三种涂层刀具,研究其高温涂层硬度特性,得到对应的高温硬度曲线,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涂层刀具在切削温度下的涂层硬度与刀具磨损的关系。研究表明:TiAlN/TiSiN涂层高温硬度特性较其他两种涂层更为优越,在切削速度不大于110 m/min时,干式加工钛合金TC11时的切削温度不超过550℃,对应的涂层高温硬度与TC11钛合金材料的高温硬度相匹配,切削效率高,刀具磨损小,可实现TC11钛合金的高效优质加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刀具 涂层材料 高温硬度 切削温度 加工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结与游离磨粒协同作用硬脆材料磨抛加工机理
20
作者 罗晨阳 郭磊 +2 位作者 曹雏清 曹蕾蕾 施鹏飞 《中国机械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59-1169,1177,共12页
为了揭示硬脆材料弹性磨抛加工过程中固结与游离磨粒协同作用下的材料去除机理,设计了一种硅胶基体金刚石砂纸磨抛工具,通过配备不同浓度金刚石抛光浆料进行磨抛加工。研究了弹性工具-工件间的接触应力场、速度场分布以及磨粒-工件间的... 为了揭示硬脆材料弹性磨抛加工过程中固结与游离磨粒协同作用下的材料去除机理,设计了一种硅胶基体金刚石砂纸磨抛工具,通过配备不同浓度金刚石抛光浆料进行磨抛加工。研究了弹性工具-工件间的接触应力场、速度场分布以及磨粒-工件间的接触力学,建立了硬脆材料弹性磨抛加工过程中的材料去除模型。以SiC工件为加工对象,以磨抛压力、磨具转速、磨料浓度等工艺参数为影响因素完成单点磨抛加工验证实验,对磨抛加工表面材料去除轮廓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建立的材料去除模型与实际材料去除深度的误差范围为4.68%~8.22%,材料去除深度与磨抛压力、磨具转速和磨料浓度成正相关,所建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弹性磨抛加工材料去除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脆材料 材料去除机理 弹性磨抛工具 固结磨粒 游离磨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