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文为诗”与晚明清初诗学观念流变
1
作者 胡媚媚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9-169,共11页
陈师道《后山诗话》批评韩愈“以文为诗”导致不工,这个诗学论断对后世影响深广。“以文为诗”在晚明的讨论,关涉诗歌正变、诗文辨体、唐宋诗之争等重要话题。许学夷《诗源辩体》认为元和诸公是构成诗歌史上“大变”的诗人群体,又通过... 陈师道《后山诗话》批评韩愈“以文为诗”导致不工,这个诗学论断对后世影响深广。“以文为诗”在晚明的讨论,关涉诗歌正变、诗文辨体、唐宋诗之争等重要话题。许学夷《诗源辩体》认为元和诸公是构成诗歌史上“大变”的诗人群体,又通过对“以文为诗”的深度阐释完成了复古诗学理论在晚明的建构。反复古派袁宏道等人明确反对“以文为诗”之法,强调诗和文的体制界线。在反思和矫正晚明诗学的基础上,清初诗家主张博观兼采,打破唐宋门户之见,诗文相生因此取代了诗文分途的观念。古文家姜宸英从发愤抒情的角度肯定“以文为诗”仍属于复古之制。桐城文人方世举以“理气”这个文论话语证明诗歌创作采取“以文为诗”的合理性和优势。“以文为诗”可以承载复古或反复古的不同诠释,宗唐或宗宋的不同导向,贬义或褒义的不同态度,以概念阐释的拓展反映了诗学观念在晚明清初阶段的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文为诗 晚明清初 诗源辩体 博观 诗文相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遗民集序书写的纪传与想象 被引量:1
2
作者 赵宏祥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1-200,共10页
别集序在文体初创时期,就已经确立了传记写作的传统。明末清初的遗民通过诗文来回应国家和自我身份认同等问题。这种回应体现在别集序的书写中,使其中的纪传部分更加注重真实性的表达。然而,由于别集序的主观创作空间较大,真实与想象的... 别集序在文体初创时期,就已经确立了传记写作的传统。明末清初的遗民通过诗文来回应国家和自我身份认同等问题。这种回应体现在别集序的书写中,使其中的纪传部分更加注重真实性的表达。然而,由于别集序的主观创作空间较大,真实与想象的成分在遗民的别集序中交织在一起,这无疑影响了通过“知人论世”的传统批评方法所得批评主张的有效性。此外,集序作者往往通过个人经历的想象和性情的投射来塑造遗民的形象。这种塑造可能源于作者真实情感的流露,也可能出于对经典文本的模仿。因此,遗民集序中的人物形象可能与他们的历史行为存在差异,这进一步影响了集序所传达的文学批评要素的接受和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清初 集序 遗民形象 纪传 想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初“三月十九日”诗的艺术特质
3
作者 张毓洲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90,共10页
在清初遗民诗界,以“三月十九日”这个敏感的明亡忌日为题的诗歌创作逐渐形成了惯例,这是明清之际诗歌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这些作品是遗民们不同年度的同题之作,体式上以律诗、组诗见长,呈现出幽怨沉郁的格调。同时,这些诗作内容丰... 在清初遗民诗界,以“三月十九日”这个敏感的明亡忌日为题的诗歌创作逐渐形成了惯例,这是明清之际诗歌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这些作品是遗民们不同年度的同题之作,体式上以律诗、组诗见长,呈现出幽怨沉郁的格调。同时,这些诗作内容丰富,表达了易代后诗人复杂痛苦的矛盾心情和内心感受,既深化、开拓了同题类诗歌的题材内容,又在创作上表现出多方面的特质,丰富了传统诗歌创作的艺术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初 遗民 “三月十九日”诗 艺术特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呔商历史文化基础:明末清初冀东商品经济样态
4
作者 张心雨 周子超 周建波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108,共10页
呔商以冀东永平府为起源地,为近代东北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呔商的兴起源于明末清初以来冀东地区传统商品经济的发展。独特的地理环境塑造出冀东“耕织鱼盐”经济模式,滦河、渤海的传统水运培育冀东地区的商品经济观念,... 呔商以冀东永平府为起源地,为近代东北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呔商的兴起源于明末清初以来冀东地区传统商品经济的发展。独特的地理环境塑造出冀东“耕织鱼盐”经济模式,滦河、渤海的传统水运培育冀东地区的商品经济观念,而农牧交界的地理位置形成冀东地区包容开放的商业氛围。在以上因素作用下,冀东商品经济传统逐渐形成。冀东商品经济的主要特点为,以粮布鱼盐为主要商品,以具有地域特色的码头市集贸易为特色,贸易范围涵盖环渤海与口外地区,与此同时服务于商业的牙行、典当业已经出现。在明末清初边禁趋缓的背景下,冀东商人觉察到关内关外的潜藏商机,毅然投身于闯关东大潮,开启百年呔商辉煌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呔商 明末清初 商品经济 河海运输 码头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末清初嘉定竹刻中的文人士气与审美伦理 被引量:1
5
作者 寇思 《世界竹藤通讯》 2024年第4期90-96,共7页
随着明王朝的覆没,嘉定竹刻的发源地爆发了以“嘉定三屠”名世的抗击满清入侵的民族主义抗争,嘉定惨遭屠城,嘉定竹刻在此时也迎来了发展的鼎盛期。为探求竹刻鼎盛背后更为隐蔽的审美伦理负载,使用审美伦理的研究方法对嘉定竹刻的审美主... 随着明王朝的覆没,嘉定竹刻的发源地爆发了以“嘉定三屠”名世的抗击满清入侵的民族主义抗争,嘉定惨遭屠城,嘉定竹刻在此时也迎来了发展的鼎盛期。为探求竹刻鼎盛背后更为隐蔽的审美伦理负载,使用审美伦理的研究方法对嘉定竹刻的审美主体(创作者与欣赏者)以及审美客体(嘉定竹刻)进行分析。嘉定文人志士或是选择舍身殉节,显示出超拔不群的不屈人格;或是选择退隐守节,彰显出文化自救的遗民意识;此时嘉定竹刻不再是简单的竹艺术品,而成为“气节”的暗语,受到嘉定地区和清初明朝遗民群体欢迎。此期士林人士忧国忧民之郁闷以及“士可杀不可辱”的亡国悲情借助竹刻作品“残山剩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定竹刻 气节 审美伦理 竹文化 明末清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时期工商会馆“庙、馆、市”合一新探——以山陕会馆为例 被引量:8
6
作者 赵鹏 李刚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7-142,共6页
明清时期是中国市场经济的萌芽期,以这一时期各地的山陕会馆为例,探讨其工商会馆"庙——馆——市"的合一特征,充分反映了从16世纪以来中国存在市场经济萌芽,工商会馆已不是纯粹封建行会组织,而是"庙、馆、市"合一... 明清时期是中国市场经济的萌芽期,以这一时期各地的山陕会馆为例,探讨其工商会馆"庙——馆——市"的合一特征,充分反映了从16世纪以来中国存在市场经济萌芽,工商会馆已不是纯粹封建行会组织,而是"庙、馆、市"合一的商人自治团体和市场组织,是中国商人面对新的历史条件所进行的制度创新,充分显现着行会的旧质在逐渐蜕变,市场新质在不断聚积,它从一个侧面折射了明清时期中国社会转型初期的历史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会馆 工商会馆 庙馆 山陕会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明末清初杭州地区通俗小说的创作与刊刻特征 被引量:8
7
作者 程国赋 胡海义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22-127,共6页
明末清初杭州的通俗小说创作与刊刻出现了新的特征:在数量上,刊刻趋于衰落,但创作出现繁荣;在质量上,创作与刊刻都注重走精品路线:书坊主注重插图精美,刊刻精准,态度严谨,评点认真、精细。小说作家注重对地域特色的自觉追求,注重对小说... 明末清初杭州的通俗小说创作与刊刻出现了新的特征:在数量上,刊刻趋于衰落,但创作出现繁荣;在质量上,创作与刊刻都注重走精品路线:书坊主注重插图精美,刊刻精准,态度严谨,评点认真、精细。小说作家注重对地域特色的自觉追求,注重对小说艺术的探索与创新;书坊主与小说家的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清初 杭州 通俗小说 刊刻 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纾抄本小说《明时演义》考述 被引量:2
8
作者 李玉宝 陈金林 刘永文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4-69,共6页
《明时演义》是林纾在民国期间抄写的一部报章小说合集,现存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属海内外孤本。小说作者、发表刊物均无记载。本文对林纾抄写该小说时的心境及这部小说的内容作了论述,通过考辨指出,其作者应是清末民初报人小说家程道一... 《明时演义》是林纾在民国期间抄写的一部报章小说合集,现存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属海内外孤本。小说作者、发表刊物均无记载。本文对林纾抄写该小说时的心境及这部小说的内容作了论述,通过考辨指出,其作者应是清末民初报人小说家程道一,该文刊于民国时期的北京报刊。抄本小说《明时演义》对了解当时的报刊文学发展及目前的林纾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纾 清末民初 报章小说 明时演义 抄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明末清初的“妒风”及妒妇形象 被引量:12
9
作者 吴秀华 尹楚彬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2-47,共6页
明末清初妒风大炽 ,成为当时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现象。本文对明末清初妒风的盛况和成因、当时小说中所塑造的妒妇形象的特点 。
关键词 明末清初 妒风 妒妇形象 成因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至民国时期会馆演进的多维趋向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日根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79-86,共8页
晚清时期,官绅试子会馆、工商会馆和移民会馆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快,出现了不同的演进趋向。官绅试子会馆与全国整体的政治形势以及本籍官员的政治沉浮密切相关,科举变革以后,会馆政治化色彩趋浓,会馆管理日益被纳入晚清和民国政府的视野... 晚清时期,官绅试子会馆、工商会馆和移民会馆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快,出现了不同的演进趋向。官绅试子会馆与全国整体的政治形势以及本籍官员的政治沉浮密切相关,科举变革以后,会馆政治化色彩趋浓,会馆管理日益被纳入晚清和民国政府的视野。工商会馆在完成了内部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在规范市场秩序、开展城市公共建设中日益显示出积极的作用。移民会馆则继续向待开发区域拓展。因此,晚清会馆的发展,并没有在整体上呈现出衰落的景象,只是其功能发生了一些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民国 会馆 演进趋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芜取精 古为今用——明末清初科技翻译评鉴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达金 汪铭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162-165,共4页
科技翻译对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明末清初以传译西方科技为主流的翻译活动,其影响是十分深远的。此次科技翻译浪潮不仅使我国产生了近世科技的萌芽,同时也冲击着我国禁锢的思想界。百年间,中外译者遗留的译著以及所... 科技翻译对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明末清初以传译西方科技为主流的翻译活动,其影响是十分深远的。此次科技翻译浪潮不仅使我国产生了近世科技的萌芽,同时也冲击着我国禁锢的思想界。百年间,中外译者遗留的译著以及所提出的翻译理念至今仍为译界借鉴。本文通过对此次翻译活动的析评,探究其在科技翻译领域中的重要影响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清初 科技翻译 影响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会馆的起源及其功能演变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宝良 周远航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25,共12页
明清会馆分为业缘性的工商行会与地缘性的同乡组织两类。明清会馆的起源,需要从传说与史实两个层面加以考察。就传说而论,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甚至先秦时代。就史实而论,其远的源头是后汉时期的“郡邸”,近的源头则是元末以来的“文会... 明清会馆分为业缘性的工商行会与地缘性的同乡组织两类。明清会馆的起源,需要从传说与史实两个层面加以考察。就传说而论,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甚至先秦时代。就史实而论,其远的源头是后汉时期的“郡邸”,近的源头则是元末以来的“文会”与“文会馆”,以及讲学会馆、善会馆、试馆等。作为地缘与业缘组织的会馆,真正出现的时间是明代永乐年间,至嘉靖、隆庆以后趋于大盛。明清会馆功能的演变,则呈现出三大趋势,即从文会馆、讲学会馆向同乡会馆的转化,从同乡会馆向同业会馆的转化,以及会馆名称趋于多样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会馆 起源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民国畲族乡村政治的现代转向——以山民会馆为中心的察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邱开玉 廖梦雅 余德华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4期54-62,共9页
在“现代化”视角下,山民会馆之于畲族乡村政治现代化的意义得到彰显。山民会馆烙印着强烈的同宗同族的“血缘性”,决定了其实质是“会馆”模式的祠堂。晚清民国畲族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统治者的政治牵引以及畲族民族意识的觉醒构成了... 在“现代化”视角下,山民会馆之于畲族乡村政治现代化的意义得到彰显。山民会馆烙印着强烈的同宗同族的“血缘性”,决定了其实质是“会馆”模式的祠堂。晚清民国畲族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统治者的政治牵引以及畲族民族意识的觉醒构成了山民会馆的创建与畲族乡村政治现代转向的社会基础。在民族国家的建构历程中,山民会馆的功能发挥与角色转变透视着畲族乡村政治艰难的现代化探索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畲族 政治现代化 山民会馆 晚清民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闺隐”:明清之际知识女性的身份选择与价值认同 被引量:2
14
作者 楼含松 吴琳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0-125,159,共6页
明清之际出现的"闺隐"群体,其心态与行为模式,皆突破了历史上依附男性的"逸妻"传统。这一时期的特殊环境中,知识女性不仅追求独立的隐逸身份,积极寻求社会认同也通过不同形态的隐逸生活,拓展了自我的身份空间。女... 明清之际出现的"闺隐"群体,其心态与行为模式,皆突破了历史上依附男性的"逸妻"传统。这一时期的特殊环境中,知识女性不仅追求独立的隐逸身份,积极寻求社会认同也通过不同形态的隐逸生活,拓展了自我的身份空间。女性在家庭仕隐抉择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角色变化,也为考察隐逸文化提供了新的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之际 才女 隐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余怀及其著述 被引量:2
15
作者 方宝川 陈旭东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6-161,共6页
余怀是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他终生未仕,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尤擅诗文。由于种种原因,他的许多著述未能刊刻流传。本文比较详尽地评述了余怀的生平事迹,全面系统地考证了余怀著述情况。
关键词 余怀 著述 明末清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之际天主教艺术传入中国内地考略 被引量:9
16
作者 汤开建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5期123-131,共9页
西洋美术传入中国是伴随着天主教的在华传播而来 ,本文借助于大量的中西文材料 ,探讨了天主教艺术在中国内地的传播史实。西方传教士直接将海外的宗教艺术品带入中国是天主教艺术传入中国内地的重要方法 ;而在中国内地刊刻和复制天主教... 西洋美术传入中国是伴随着天主教的在华传播而来 ,本文借助于大量的中西文材料 ,探讨了天主教艺术在中国内地的传播史实。西方传教士直接将海外的宗教艺术品带入中国是天主教艺术传入中国内地的重要方法 ;而在中国内地刊刻和复制天主教艺术品 ,则是西洋美术在中国内地更为普遍的传播方法。同时 ,在天主教美术作品广泛传播的同时 ,西洋美术理论也得到一定范围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主教艺术 时代 清代 西方艺术 传教士 艺术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诗”的探寻:清初明遗民诗论 被引量:6
17
作者 潘承玉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0-74,共5页
针对墐钱木偶盛行的诗坛现状,清初遗民诗人接续前人的求索精神,重提“真诗”。真诗的要义,从诗人主观方面来说,就是诗要有“真性情”,要“有诸己而后出”,在这方面,他们不仅继承明末公安、竟陵派的合理成分,也弥补二者的严重不足,不仅... 针对墐钱木偶盛行的诗坛现状,清初遗民诗人接续前人的求索精神,重提“真诗”。真诗的要义,从诗人主观方面来说,就是诗要有“真性情”,要“有诸己而后出”,在这方面,他们不仅继承明末公安、竟陵派的合理成分,也弥补二者的严重不足,不仅正确地找到真性情之源,也辨证地提出既发愤抒情又苦吟锤炼的性情表现观;从客观方面来说,就是诗要发挥和承担当代史的功能和责任,在传统的“以诗证史”之外,创造性地提出“以诗补史”、“以诗正史”、“以心为史”等新说。清初明遗民诗论多方面发展前人,扳正时弊,突破官方诗教的羁縻,既是解读曾经极盛的遗民诗的一个内在因素,自身也是一笔重要理论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初 明遗民 真诗 诗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新评价清初京师贰臣诗人的文学史地位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丽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2-96,共5页
在清代诗歌发展史中,清初诗歌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为整个清代的诗歌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作为清初诗歌创作主体——遗民诗人与贰臣诗人,理应进入学界研究的视野,得到相应的重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以往学术界囿于传统的政治道德观念... 在清代诗歌发展史中,清初诗歌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为整个清代的诗歌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作为清初诗歌创作主体——遗民诗人与贰臣诗人,理应进入学界研究的视野,得到相应的重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以往学术界囿于传统的政治道德观念,对清初诗坛贰臣诗人群体的评价多失客观。近年来,随着学术气氛的宽松与研究视角的转换,上述现象逐渐得到改变,但对贰臣诗人的研究仍有大量的空白领域,如清初的京师贰臣诗人群体,这是一个在清初诗坛有着重要影响、对清初诗歌发展的走向起到了重要作用的诗歌群体。因此,本文力求立足历史与文本,以期还原这个群体在清代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初 京师贰臣诗人 遗民诗人 清初诗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明至清前期民族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被引量:8
19
作者 龙晓燕 胡明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1-77,共7页
明至清前期,特别是清朝前期是中国古代鼎盛的大一统时期,政权的更替以及传统“夷夏之辨”的影响,使得这一时期的民族思想极为丰富。从宏观角度看,明朝的民族思想延续了传统的二元特征,既有“华夷之辨”,也有“华夷一体”,但“华夷一体... 明至清前期,特别是清朝前期是中国古代鼎盛的大一统时期,政权的更替以及传统“夷夏之辨”的影响,使得这一时期的民族思想极为丰富。从宏观角度看,明朝的民族思想延续了传统的二元特征,既有“华夷之辨”,也有“华夷一体”,但“华夷一体”的思想在较长的时期发挥着凝聚人群的作用。明清鼎革,清朝为了建设大一统国家,超越了传统“内中华外夷狄”的传统民族思想,强调以统治疆域为基础的“中国一家”,为近代中华民族一元观的出现奠定了历史性基础,同时也为中国现代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至清前期 民族思想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厅堂的悬壁书法装饰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劲 蒋维乐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3期93-96,共4页
通过对文献资料和传世实物的考察,考证了悬壁书法的滥殇及其在明清建筑中的装饰作用和方式,指出悬壁书法是在明代永乐迁都之后,随着建筑风格的改变产生的一种新的书法式样,突出了书法的装饰功能,要求书法作品与环境融为一体,达到装饰环... 通过对文献资料和传世实物的考察,考证了悬壁书法的滥殇及其在明清建筑中的装饰作用和方式,指出悬壁书法是在明代永乐迁都之后,随着建筑风格的改变产生的一种新的书法式样,突出了书法的装饰功能,要求书法作品与环境融为一体,达到装饰环境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建筑 明清厅堂 悬壁书法 环境装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