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降雨型群发浅层土质滑坡运动距离经验预测模型
1
作者 黄瑞健 冯文凯 +4 位作者 李双权 柳侃 唐雪峰 郭朝旭 易小宇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5-267,共13页
降雨诱发的群发浅层土质滑坡具有突发性强和危险性高等特点,构建运动距离预测模型对滑坡风险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以福建省武平县“5·27”群发滑坡事件为研究对象,基于灾前灾后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无人机三维模型和野外调查,获... 降雨诱发的群发浅层土质滑坡具有突发性强和危险性高等特点,构建运动距离预测模型对滑坡风险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以福建省武平县“5·27”群发滑坡事件为研究对象,基于灾前灾后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无人机三维模型和野外调查,获取了131个滑坡特征数据。根据剪出口位置和地形特征,将滑坡分为坡脚剪出型、坡中剪出型和切坡剪出型,通过相关性分析确定了影响群发浅层土质滑坡运动距离的主要因素,采用逐步非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3类滑坡运动距离的最优预测模型。研究表明,滑源区高差是降雨型群发浅层土质滑坡运动距离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的最优预测模型残差平方和较小,调整R^(2)值大于0.9,显示出较高的可信度和精度。模型验证表明,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较小,坡脚剪出型、坡中剪出型和切坡剪出型的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15.6%、13.5%和12.4%。建立的基于统计分析的降雨型群发浅层土质滑坡运动距离预测模型为类似地区的滑坡灾害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尽管该模型在不同类型的滑坡中表现出较高的预测精度,但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特定区域,在其他地区的适用性仍需进一步验证;未来研究可以考虑增加样本量和影响因子,进一步完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发浅层土质滑坡 运动距离 相关性分析 逐步非线性回归 降雨型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群发性尘肺病和职业中毒案例分析及对策探讨 被引量:12
2
作者 陈刚 倪志军 +4 位作者 孙艳秋 张圆媛 周鑫 张忠彬 刘宝龙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86-192,共7页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我国群发性职业损害,并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对国内近30年文献记载的77个典型职业健康损害案例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结果表明:群发性尘肺病主要集中于金属矿山、煤矿行业中小微型用人单位;群发性职业中毒多发生在电...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我国群发性职业损害,并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对国内近30年文献记载的77个典型职业健康损害案例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结果表明:群发性尘肺病主要集中于金属矿山、煤矿行业中小微型用人单位;群发性职业中毒多发生在电池制造、化工、鞋和箱包制造等用人单位。在典型案例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对有效落实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完善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等方面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发性 尘肺病 职业中毒 案例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极端温度的群发性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赵俊虎 王启光 +1 位作者 支蓉 封国林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02-310,共9页
从极端事件再现时间的角度研究了中国极端高、低温事件再现时间序列的长程相关性、群发性以及二者的关系。发现极端温度事件再现时间序列具有长程相关性,表征长程相关性的标度指数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并与大气环流有关,当中国... 从极端事件再现时间的角度研究了中国极端高、低温事件再现时间序列的长程相关性、群发性以及二者的关系。发现极端温度事件再现时间序列具有长程相关性,表征长程相关性的标度指数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并与大气环流有关,当中国大陆在盛夏或隆冬稳定的西风环流控制下,极端温度的长程相关性较好,标度指数较大。通过定义极端事件的群发指数,对极端高、低温进行研究,发现具有长程相关性再现时间序列的极端温度呈现群发现象,且极端温度再现时间序列的标度指数和群发指数二者在空间分布上有较好的对应,极端温度再现时间序列的长程相关性可能是导致极端温度群发性的原因。从年际变化的角度看,极端高温Ⅰ级群发区域的群发指数增长趋于平缓,而极端低温Ⅰ级群发区域的群发指数有下降趋势,这与近几十年来全球变暖一致。在年代际尺度上,群发指数分布的演变特征明显,极端高温Ⅰ级群发区域总体面积变化不大,而极端低温Ⅰ级群发区域面积明显减少。因此,极端低温事件群发性减弱很可能是年代际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温度 再现时间 长程相关性 群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川湔江河段“7·10”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特征与成因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刘剑 葛永刚 +1 位作者 张建强 陈容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4年第4期44-50,共7页
以北川湔江河段2013年“7·10”特大山洪泥石流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研究区山地灾害的类型、空间分布、灾害特征、成灾模式、控制因素等,研究“7·10”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特征与成因。结果表明:1)丰富的物源和强降雨是本次... 以北川湔江河段2013年“7·10”特大山洪泥石流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研究区山地灾害的类型、空间分布、灾害特征、成灾模式、控制因素等,研究“7·10”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特征与成因。结果表明:1)丰富的物源和强降雨是本次群发性山地灾害的主要成因,灾害规模以中小型为主,空间分布表现出一定的群发性,灾害链效应明显;2)与其他地区相比,研究区内泥石流密度较低,分布在1.69~1.91g/cm^3之间,大部分属过渡型泥石流,震后泥石流流量放大效应明显,震后泥石流流量约为震前泥石流流量的1.9~8.5倍。为减轻山地灾害,针对本次灾害特征和破坏模式,提出相应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发性 泥石流 山洪 湔江 北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尤特台风诱发广乐高速公路泥石流活动特征及危害 被引量:6
5
作者 陈鸿志 苏志满 +1 位作者 徐林荣 杨情情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5-73,共9页
2013年8月15-17日,尤特台风带来的强降雨在华南地区广乐高速公路沿线北段40 km范围内激发了17场泥石流,造成公路工程的基础设施遭到破坏,施工进度受到影响。通过灾后现场调查,研究了泥石流的活动特征及对公路的危害。研究结果表明,此次... 2013年8月15-17日,尤特台风带来的强降雨在华南地区广乐高速公路沿线北段40 km范围内激发了17场泥石流,造成公路工程的基础设施遭到破坏,施工进度受到影响。通过灾后现场调查,研究了泥石流的活动特征及对公路的危害。研究结果表明,此次台风降雨诱发的泥石流具有群发性的特征,各场泥石流的重现周期约100 a,与其它群发性低频泥石流事件相比具有规模偏小的显著特征。流域面积小、植被覆盖率高、松散物源少、沟床粗化是频率低但规模小的主要原因。泥石流并未造成路基、隧道等主体工程的结构性破坏,而只造成其功能性损坏,受损的功能易于恢复。然而,涵洞、挡墙、排水系统、预制场、施工营地、施工机械等附属设施或施工设施遭到的破坏则需要花较长时间进行灾后修复,特别是在多处施工便道也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广乐高速公路沿线的泥石流灾害事件表明需要特别注意对这类频率低但规模小的群发性泥石流进行风险防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群发性 低频 粗化层 尤特台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鳢鱼苗集群行为的观察及生态适应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胡文革 刘新成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1年第1期46-47,71,共3页
对乌鳢鱼苗集群行为发生、发展、集群形式进行了观察 ,并对集群行为的生态学适应做了较系统的分析。得出结论 :乌鳢鱼苗集群行为是在鱼苗具有游泳能力后出现的 ;随着个体的长大 ,鱼苗集群形式不断变化 ;乌鳢鱼苗的集群使鱼苗具有生态学... 对乌鳢鱼苗集群行为发生、发展、集群形式进行了观察 ,并对集群行为的生态学适应做了较系统的分析。得出结论 :乌鳢鱼苗集群行为是在鱼苗具有游泳能力后出现的 ;随着个体的长大 ,鱼苗集群形式不断变化 ;乌鳢鱼苗的集群使鱼苗具有生态学适应上的优越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鳢 集群行为 生态适应分析 鱼苗 集群方式 个体生长 集约化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德昌县群发性泥石流形成机理及预测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朱渊 余斌 +4 位作者 王涛 冯茵 亓星 朱云波 马敏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32-39,共8页
德昌县2004年暴发的群发性泥石流灾害给当地居民生活和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群发性泥石流的预测和防治将是该地区泥石流防灾减灾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在一次群发性泥石流事件中,既有沟谷发生了泥石流,也有沟谷未发生泥石流。因此对这... 德昌县2004年暴发的群发性泥石流灾害给当地居民生活和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群发性泥石流的预测和防治将是该地区泥石流防灾减灾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在一次群发性泥石流事件中,既有沟谷发生了泥石流,也有沟谷未发生泥石流。因此对这两类沟谷地形、地质和水文条件的对比研究使判定泥石流的形成概率成为可能。在对德昌2004年8月24日群发性泥石流现场调查的基础上,从形成机理出发,使用了一种泥石流的形成判别模型。通过一个单一的因素(形成因子P)代表地形、地质和水文条件,从而得到泥石流发生的临界值,再通过判别模型反算得到每一条沟谷的临界降雨量,将泥石流的形成概率划分为3个等级:安全、易发和高发。该方法充分考虑了泥石流形成的地形、地质和水文三大条件,并使用无量纲化,便于评估泥石流发生的难易程度,在研究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泥石流的预测防治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发性泥石流 形成机理 预测 德昌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东部跃进山群中绿片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9
8
作者 张魁武 邵济安 +2 位作者 唐克东 张旗 李秀云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68-172,共5页
跃进山群出露位于佳木斯地块和那丹哈达地体之间,是完达山造山带的组成部分。它由大陆斜坡相沉积物、大洋中脊型玄武岩和洋岛型玄武岩组成,其中有镁铁-超镁铁质岩块体。它不是一个地层单位。
关键词 绿片岩 跃进山群 地球化学特征 地质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风槽内热带气旋生成的基本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9
作者 吕心艳 端义宏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90-1000,共11页
利用美国关岛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所提供的热带气旋(TC)、热带扰动、TBB、QuikSCAT观测风场和NCEP再分析风场等资料,统计了生成于季风槽内的TC(MTC),归纳了与MTC生成有关的季风槽主要模态,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季风槽模态下MTC生成的... 利用美国关岛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所提供的热带气旋(TC)、热带扰动、TBB、QuikSCAT观测风场和NCEP再分析风场等资料,统计了生成于季风槽内的TC(MTC),归纳了与MTC生成有关的季风槽主要模态,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季风槽模态下MTC生成的基本规律及其生成过程中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活动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MTC占总TC数量的71%,且MTC生成后易加强为热带风暴或台风;季风槽内热带扰动的发展概率远高于非季风槽内热带扰动。(2)与MTC生成有关的季风槽主要存在中国南海-西北太平洋型、西北太平洋型、反向型、夏末型和中国南海型5个主要模态;其中,影响中国的TC主要生成于中国南海-西北太平洋型、中国南海型和西北太平洋型模态。反向型模态中热带扰动发展为MTC的概率最大,而夏末型最小。(3)季风槽内TC群发是MTC生成的重要形式,其中,中国南海-西北太平洋型季风槽是MTC群发的主要模态,反向季风槽模态下最易出现高频次MTC群发。(4)MTC的生成常伴随2—4个MCS同时或相继出现。季风槽大尺度对流云团组织MCS频繁出现,MCS的活跃阶段正是季风槽内热带扰动向热带低压演变的阶段,特别当季风槽显著时,MCS异常活跃,易造成MTC的群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生成 季风槽 群发 热带扰动 中尺度对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昌县宽裕地区岩石坚固程度对泥石流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马敏 余斌 +2 位作者 王治兵 朱云波 朱渊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25-31,共7页
德昌县2004年发生的群发性泥石流,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干扰与损失。此次泥石流灾害区域较集中,地形和水文条件也比较接近,却只有部分沟道发生泥石流。为了研究影响泥石流发生的原因,重点对形成条件中地质因子的岩石坚固... 德昌县2004年发生的群发性泥石流,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干扰与损失。此次泥石流灾害区域较集中,地形和水文条件也比较接近,却只有部分沟道发生泥石流。为了研究影响泥石流发生的原因,重点对形成条件中地质因子的岩石坚固程度进行分析;发现造成该区域泥石流发生情况不一的原因是受各流域白云岩、碳质千枚岩及砂岩、强风化的花岗岩的坚固程度不同的影响。在前人的基础上以现场实际情况为主,对部分沟的坚固系数值进行校正,最终得到坚固系数G=5.56为该地区泥石流发生与否的分界线。再结合地形因子、水文因子对该地区进行泥石流的预警预报验证,适用情况较好。该方法可作为某一区域内影响泥石流暴发地质条件中岩性条件的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发性泥石流 岩石坚固程度 强风化花岗岩 德昌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帕隆藏布流域群发性泥石流的活动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李元灵 王军朝 +3 位作者 陈龙 刘建康 杨东旭 张佳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97-402,共6页
帕隆藏布流域山高谷深、构造强烈、冰川广布,区域内冰川泥石流数量多、规模大、分布密、暴发频率高。2016年9月5日,流域内几条泥石流集中暴发,造成较为严重的财产损失,并阻碍了G318国道的正常通行。为研究本次群发性泥石流的成因,指导... 帕隆藏布流域山高谷深、构造强烈、冰川广布,区域内冰川泥石流数量多、规模大、分布密、暴发频率高。2016年9月5日,流域内几条泥石流集中暴发,造成较为严重的财产损失,并阻碍了G318国道的正常通行。为研究本次群发性泥石流的成因,指导泥石流的监测预警工作,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泥石流的地形地貌条件、物源条件、水热条件。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发泥石流的沟谷具有良好的地形条件,流域高差大,沟道纵比降大,尤其沟谷上游因冰川作用而形成的冰蚀围谷利于水源、物源的聚集。泥石流以沟源处的松散冰碛物为主要物源。此外,北岸比通沟泥石流因沟岸崩滑物源丰富、沟道狭窄,形成多处堵点,产生堵溃放大效应。南岸赤担隆巴泥石流则沟道宽缓,崩滑物源较少。本次群发性泥石流的诱发因素主要为强降雨。泥石流暴发前两日出现强降雨,使得沟内松散物质含水量增加,趋近饱和,稳定性降低。泥石流暴发当日再次出现强降雨,直接激发了泥石流。经对暴发当日小时雨量分析,认为比通沟泥石流由凌晨2点的集中降雨启动,但由于沟道堵塞严重,龙头数小时后才到达沟口。赤担隆巴由当日11点的集中降雨启动,随后顺沟下泄,堆积于老扇之上,形成灾害。经分析,沟口观测的激发本次泥石流的小时雨量为3.3~3.6mm,推测主要形成区激发泥石流的小时雨量为7.6~8.3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发性泥石流 帕隆藏布流域 藏东南 临界雨量 堵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有效降雨模型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陈春利 方志伟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9-110,共12页
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最主要的外部因素之一,在中国东南沿海中低山丘陵区强降雨诱发的地质灾害集群发生,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以福建省为例,深入挖掘多年历史地质灾害案例的降雨实况资料,以县级行政区为统计单元,基于定量化降... 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最主要的外部因素之一,在中国东南沿海中低山丘陵区强降雨诱发的地质灾害集群发生,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以福建省为例,深入挖掘多年历史地质灾害案例的降雨实况资料,以县级行政区为统计单元,基于定量化降雨估测对诱发群发性地质灾害的典型降雨过程进行相关性研究,并基于地质环境的量化指标进行了偏相关分析验证,建立了福建省有效降雨模型并通过现场监测和预警应用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福建地区地质灾害的发生与灾害发生3日内降雨相关,且以0.79为折减系数逐日折减,据此建立了福建地区有效降雨模型;将福建地区有效降雨模型应用于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可以在保证地质灾害命中率的前提下,减少预警区面积、降低预警等级、缩短预警持续时间,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的精准性。研究结果有助于准确把握降雨特征,可为区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中降雨因子的合理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发性地质灾害 东南地区 降雨 有效降雨计算模型 地质灾害预警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