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土壤电阻率地区大型水电站接地系统设计 被引量:42
1
作者 谭波 杨建军 +3 位作者 文习山 蓝磊 田研 唐炬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485-2490,共6页
一般大型水电站所建山区土壤电阻率很高,而且系统入地短路电流大,其接地系统设计较常规发变电站困难得多。针对此问题,结合锦屏二级水电站的实际情况,对高压母线发生接地故障时实际作用在站内二次设备上的过电压大小进行了理论分析和仿... 一般大型水电站所建山区土壤电阻率很高,而且系统入地短路电流大,其接地系统设计较常规发变电站困难得多。针对此问题,结合锦屏二级水电站的实际情况,对高压母线发生接地故障时实际作用在站内二次设备上的过电压大小进行了理论分析和仿真计算。结果表明,作用在设备绝缘的过电压大小取决于接地网的网内电位差而非总地电位升,锦屏二级水电站在对外采取地电位隔离措施的前提下,其接地系统的设计可按开关站与厂房之间的接地网网内电位差≤1.4kV来进行控制。最后提出了大型水电站接地系统安全设计的准则,可为其他类似的工程设计和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水电站 接地系统 高电阻率地区 地电位升(gpr) 网内电位差 设计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电站允许地电位升高试验研究(Ⅰ)——控制电缆的工频耐压特性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文习山 蓝磊 +4 位作者 许军 覃利明 张元芳 舒廉甫 陈慈萱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12,共4页
由于三峡电站地处高电阻率地带,且入地故障电流很大。初步计算[2]表明,其接地装置的设计很难满足标准中规定的地电位升高不大于2000V[1]。为了确定提高地网允许电位升高值是否可行,作者对影响该值的因素之一控制电缆的工频耐压特性进行... 由于三峡电站地处高电阻率地带,且入地故障电流很大。初步计算[2]表明,其接地装置的设计很难满足标准中规定的地电位升高不大于2000V[1]。为了确定提高地网允许电位升高值是否可行,作者对影响该值的因素之一控制电缆的工频耐压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出了一些有用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电站 接地装置 地电位升高 试验研究 控制电缆 工频耐压特性 接地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地网内电势差的计算模型 被引量:25
3
作者 张露 黄文武 +3 位作者 文习山 姚森敬 潘卓洪 王玮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45-1051,共7页
电力系统不对称短路的故障电流会产生散流网内电势差和导通网内电势差,是影响接地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使用不等电位的节点电压分析法,研究了网内电势差的计算模型和求解方法,分析了不同情况下接地网内电势差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 电力系统不对称短路的故障电流会产生散流网内电势差和导通网内电势差,是影响接地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使用不等电位的节点电压分析法,研究了网内电势差的计算模型和求解方法,分析了不同情况下接地网内电势差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土壤电阻率越低则网内电势差越小,地网面积越大则网内电势差越大;网内电势差与土壤电阻率/接地电阻呈现饱和趋势,且地网面积越大则饱和趋势越明显;一般情况下,当土壤电阻率>100?·m或者接地电阻>0.3?时,可以近似认为网内电势差已进入饱和区。建议在变电站接地设计的初始阶段估算电缆承受的网内电势差时,可以按最大网内电势差的50%考虑,在网内电势差>1.4 kV时就适当采取降低导体导通阻抗的措施以控制网内电势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地网 网内电势差 故障电流分布 导通电阻 接地电阻 地电位升高 gp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次人工触发闪电引起的临近地网电位升高及其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4
作者 颜旭 张义军 +3 位作者 陈绍东 黄治钢 吕伟涛 陈绿文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642-1649,共8页
为了研究近距离闪电发生时临近地网地电位升高的电压特征,对1次触发闪电过程中2个相距40 m的地网地电位升高电压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3次回击对应的地电位升高电压峰值范围为-9.0kV^-15.4 kV,均在亚μs时间内快速下... 为了研究近距离闪电发生时临近地网地电位升高的电压特征,对1次触发闪电过程中2个相距40 m的地网地电位升高电压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3次回击对应的地电位升高电压峰值范围为-9.0kV^-15.4 kV,均在亚μs时间内快速下降形成次峰,下降幅度分别为51.1%、51.9%和53.9%,之后缓慢下降;(2)11次M分量引起的地电位升高电压峰值范围为-0.3 kV^-3.0 kV,平均为-1.0 kV;10%~90%上升时间范围为14.0μs^776.6μs,平均为190.7μs,与对应触发闪电电流特征基本一致;半峰宽度范围为49.6μs^1 005.4μs,平均为317.9μs,是对应雷电流参数平均值的1.5倍;(3)回击过程地电位升高电压峰值与雷电流峰值及雷电流陡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6和0.98,回击阶段的地电位升高是由雷电流在土壤中的泄放和感应耦合共同作用的结果;M分量过程地电位升电压峰值与雷电流峰值及雷电流陡度的拟合系数分别为0.99和0.73,M分量引起地网地电位升高主要是由雷电流在土壤中的泄放引起的,感应耦合的作用是第2位的。长连续电流叠加M分量会使临近地网的地电位升高电压长时间维持在较高水平,这是临近地网地电位反击导致浪涌保护器(SPD)损坏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触发闪电 地电位升高 gpr 雷电流 回击 M分量 地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