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PM模型最大光能利用效率参数优化对不同森林生态系统GPP模拟的影响
1
作者 杨甫禹 张弥 +1 位作者 肖薇 石婕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6-99,共14页
【目的】分析植被光合作用模型(VPM)中关键参数最大光能利用率(ε_(0))在不同气候区森林生态系统是否存在差异及其主要原因,并选择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最大光能利用率参数化方案,以期深化对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生产力估算过程中不确定性的认... 【目的】分析植被光合作用模型(VPM)中关键参数最大光能利用率(ε_(0))在不同气候区森林生态系统是否存在差异及其主要原因,并选择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最大光能利用率参数化方案,以期深化对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生产力估算过程中不确定性的认知,为提高模型模拟精度与降低模型参数不确定性提供参考。【方法】利用4种参数化方案——BPLUT查表法、Michealis-Menten光响应曲线方程拟合、生长季增强型植被指数最大值(EVI_(max))指数拟合以及Mointeith方程推导法对VPM中的最大光能利用率(ε_(0))进行估算,基于4种参数化方案的估算结果对中国地区4个森林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进行模拟,与涡度相关观测到的总初级生产力(GPP)进行比较并结合各项模型评价指标(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一致性系数d及平均相对误差MRE)对VPM模拟结果进行评估。【结果】长白山、千烟洲、鼎湖山与西双版纳站点的ε_(0)值分别为:(0.65±0.14)、(0.47±0.10)、(0.44±0.09)和(0.69±0.12)g·mol^(−1)。在季节尺度上,利用各站点最优参数化方案模拟的GPP与观测GPP相比,其均方根误差(RMSE)较最不适用的参数化方案在长白山、千烟洲、鼎湖山和西双版纳分别降低了55.1%、38.1%、48.6%和34.3%;在年际尺度上,各站点最优参数化方案模拟GPP的平均相对误差(MRE)在长白山、千烟洲、鼎湖山和西双版纳分别为−7.9%、−24.3%、−7.4%和−3.0%,小于最不适用的参数化方案模拟的结果(长白山:35.8%;千烟洲:−53.4%;鼎湖山:29.8%;西双版纳:25.4%)。【结论】不同参数化方案在同一个站点的ε_(0)值差异较大,且相同参数化方案下,不同站点间的ε_(0)值存在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与各参数化方案本身的结构属性及不同区域水热条件差异有关。Mointeith方程推导法为长白山、千烟洲与鼎湖山地区ε_(0)最优的参数化方案;生长季增强型植被指数最大值(EVI_(max))指数拟合的参数化方案在西双版纳地区最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光能利用率 参数化方案 VPM模型 总初级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形地貌视角下黄土高原植被GPP模拟及空间分异研究
2
作者 李文戈 陈楠 孙阵阵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1-339,共9页
[目的]揭示在地势起伏影响下植被GPP时空格局特征,进而深入分析地形地貌与植被GPP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为植被碳通量模拟以及空间分异性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方法]采用机器学习模型,基于宏观地形因子构建植被GPP模拟模型。通过谱模型提取... [目的]揭示在地势起伏影响下植被GPP时空格局特征,进而深入分析地形地貌与植被GPP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为植被碳通量模拟以及空间分异性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方法]采用机器学习模型,基于宏观地形因子构建植被GPP模拟模型。通过谱模型提取6个典型地貌样区的植被GPP空间谱,并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了其空间异质性。[结果]XGBoost模型的模拟精度较好,且引入宏观地形因子特征组模型的决定系数(R2)相较于经典特征组提升11.26%,与微观地形因子特征组相比提高了0.94%,同时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降低了21.27%和2.27%。2003—2023年,黄土高原植被GPP整体上升了19.12%,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区域内6种典型样区的GPP在不同地形条件下表现出明显的地形分异性,且普遍随着地形崎岖度的增加,呈现先降后升的波动变化趋势。[结论]地形因子在植被GPP的模拟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且宏观地形因子比微观地形因子更能揭示地形起伏对GPP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植被总初级生产力 机器学习 数字高程模型 谱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对云南省植被GPP GS变化的影响
3
作者 万爱玲 廖朝莲 +3 位作者 张天祥 陈宇霖 叶江霞 周汝良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8-232,共15页
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是衡量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关键参数,对云南省植被生长季总初级生产力(GPP GS)进行研究,有助于理解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动态和碳循环模式,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 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是衡量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关键参数,对云南省植被生长季总初级生产力(GPP GS)进行研究,有助于理解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动态和碳循环模式,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分析云南省植被GPP GS时空变化特征,并通过通径分析揭示气候因子对植被GPP GS变化的直接、间接和综合影响。结果表明:①2001—2020年云南省植被GPP GS呈波动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1.216 g·(m^(2)·a)^(-1);大部分植被GPP GS呈现上升趋势,其中草甸上升速率最高,为1.674 g·(m^(2)·a)^(-1)。②云南省植被GPP GS呈上升趋势的面积占比为73.83%,高山植被、草甸、针叶林、灌丛、草丛、栽培植物和阔叶林GPP GS呈上升趋势的面积占比分别为85.21%、84.64%、79.11%、75.85%、73.58%、71.76%和58.67%。③通径分析显示,平均气温是导致草甸和针叶林GPP GS变化的主要因子,降水是造成草丛和栽培植物GPP GS变化的主要因子,太阳辐射是影响高山植被、灌丛和阔叶林GPP GS变化的主要因子。④对云南省植被GPP GS产生直接影响的主导因子占比为平均气温(54.87%)、降水(7.86%)和太阳辐射(9.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总初级生产力 通径分析 Sen Median趋势分析 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 植被类型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近20年GPP变化格局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雷济舟 崔嵬 +5 位作者 朱济帅 张润卿 赵俊福 章杰 张翔 孙仲益 《热带生物学报》 2024年第1期42-51,共10页
为探究气象因素与人类活动对近20年海南岛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on,GPP)变化的相对贡献,首先利用Theil-Sen及Mann-Kendall方法获取海南岛GPP整体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分别以土地利用及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Cover Ch... 为探究气象因素与人类活动对近20年海南岛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on,GPP)变化的相对贡献,首先利用Theil-Sen及Mann-Kendall方法获取海南岛GPP整体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分别以土地利用及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LUCC)指示人类活动,以气温(Air Temperature,Ta)、饱和水汽压差(Vapor Pressure Deficit,VPD)以及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作为气象要素指标,通过空间统计与机器学习手段,构建海南岛GPP变化格局归因模型,量化驱动因素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内,时间上,海南岛GPP呈现0.44 Tg·a^(-1)的显著增加趋势(P=0.024);空间上,海南岛87.8%面积的GPP表现增加趋势,海口及三亚周边等小部分区域(约9%)则表现为下降;海南岛土地利用共计转移15528.40 km^(2),主要发生于林地地区,林地净增加642.88 km^(2),草地地区转移面积为4759.28 km^(2),耕地地区转移的面积为4051.23 km^(2);相较于人类活动,研究期年际间气象条件的差异是海南岛GPP变化的主导因素,但特殊年份中LUCC对海南省市县的影响则有所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初级生产力 土地利用及覆被变化 气象因素 海南岛 归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植被水分利用效率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5
作者 路浩 安志超 +5 位作者 王丽娜 周莹 白静 孙自杰 王炫迪 唐亚坤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1-99,共9页
[目的]为明确陕西省植被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的单独影响机制。[方法]基于MODIS数据产品和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提供的数据,分析陕西省不同植被类型2001—2022年WUE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结... [目的]为明确陕西省植被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的单独影响机制。[方法]基于MODIS数据产品和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提供的数据,分析陕西省不同植被类型2001—2022年WUE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空气温度(T)、降水(P)、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潜在蒸散发(ET_(0))及饱和蒸汽压差(VPD)等因素明确WUE对环境和生物因子的响应机制。[结果]陕西省植被WUE多年平均值为(2.1±0.4)g/(mm·m^(2))(以C计),在空间上表现为南高北低的变化特征,年际间表现为不显著上升趋势(p=0.46),且在年内表现出单峰型变化特征。不同的植被类型WUE差异显著(p<0.05),WUE多年平均值由大到小排序为森林>湿地>农田>灌木>草地。森林WUE在2001—2022年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而农田与湿地WUE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通过分析陕西省植被WUE与环境和生物因素的偏相关系数,主导陕西省植被生态系统WUE影响因素面积占比由大到小依次为T(33.24%)>NDVI(30.80%)>VPD(27.70%)>ET_(0)(6.07)>P(2.08%)。[结论]陕西省植被WUE表现为不显著年际间上升趋势,中北部和南部地区植被WUE的变化主要受环境因素和NDVI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陕西省生态建设过程中水资源高效利用评估和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省 植被水分利用效率 总初级生产力 蒸散发 MODIS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典型亚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季节动态 被引量:1
6
作者 高天胜 付宇鹏 +2 位作者 陈生云 戎战磊 赵传燕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7-548,共12页
分布在海拔2500~3800m的亚高山草甸是祁连山区分布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为区域碳固持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对于亚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季节动态特征至今缺乏较系统的研究。本研究利用2021年全年的涡度相关系统连续监测数据分析... 分布在海拔2500~3800m的亚高山草甸是祁连山区分布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为区域碳固持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对于亚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季节动态特征至今缺乏较系统的研究。本研究利用2021年全年的涡度相关系统连续监测数据分析了祁连山中部天涝池小流域典型亚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碳组分通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亚高山草甸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平均通量呈单谷曲线,生态系统呼吸(Reco)、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平均通量变化均呈单峰曲线,且均在11:00-13:00达到碳吸收峰值,夜晚则是碳排放;2)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在日尺度上NEE受5 cm土壤温度(Ts)控制,Reco与空气温度(Ta)、土壤温度和5 cm土壤含水量(SWC)极显著相关(P<0.01),GPP与Ts、SWC极显著相关;3)在月尺度上,Reco、NEE、GPP均与叶面积指数(LAI)表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随着生长季开始,NEE、Reco、GPP逐渐增大,随着生长季结束,各通量组分迅速减小。年NEE为-267.9 g·(m^(2)·a)^(-1),碳汇作用较强。研究结果为祁连山北麓区域围封禁牧的亚高山草甸生态系统固碳服务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亚高山草甸 涡度相关 生态系统呼吸 总初级生产力 净生态系统碳交换 碳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的陆地生态系统GPP估算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董恒 郭宏 袁艳斌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5-211,共7页
为了更加精确全面地掌握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固碳情况,基于GUANTER提出的简单线性模型,利用FLUXNET2015通量数据、GOME-2叶绿素荧光数据、MODIS植被指数产品以及土地覆盖数据,将温度胁迫因子和饱和水汽压胁迫因子加入模型中,估算结果与传... 为了更加精确全面地掌握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固碳情况,基于GUANTER提出的简单线性模型,利用FLUXNET2015通量数据、GOME-2叶绿素荧光数据、MODIS植被指数产品以及土地覆盖数据,将温度胁迫因子和饱和水汽压胁迫因子加入模型中,估算结果与传统简单线性模型的估算结果相比,13个通量站点中有10个通量站点的估算精度得到了提升。此外,本研究还在考虑环境影响因素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植被指数来模拟叶绿素荧光的冠层逃逸率fesc,进一步提升模型的估算精度。结果显示,与传统简单线性模型和只加入环境影响因子的模型估算结果相比,13个通量站点的估算精度都有所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初级生产力 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 光合作用 GOME2 植被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河中游胡杨林生态系统碳通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分析
8
作者 刘甜 玉米提·哈力克 +3 位作者 王新英 刘茂秀 马继龙 魏志成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3-422,共10页
以塔里木河中游胡杨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涡度相关通量监测系统,结合气象数据,分析生长季(3—10月)胡杨林碳通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塔里木河中游胡杨林生态系统在生长季表现为“碳汇”,生... 以塔里木河中游胡杨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涡度相关通量监测系统,结合气象数据,分析生长季(3—10月)胡杨林碳通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塔里木河中游胡杨林生态系统在生长季表现为“碳汇”,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生态系统呼吸(ER)、生态系统碳生产力(NEP)累积量分别为845.74、527.92、317.82 g·m^(-2);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日变化呈“U”字形,碳汇时长在6月达到12 h。在日平均尺度上,GPP、NEP均与光合有效辐射(PAR)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与空气温度(TA)间相关性随着监测层次的升高而降低,与土壤温度(TS)呈极显著负相关(P<0.001);ER与TA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与土壤含水量(SWC)呈极显著负相关(P<0.001)。胡杨林平均水分利用效率(WUE)为1.36 mg·g^(-1),蒸散发量(ET)约为630 mm。生长季WUE日变化相对平缓,3、4、5、10月WUE值高于6—9月,且表现出较大波动幅度。ET、TA、TS是WUE的主要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河 胡杨 河岸林 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 总初级生产力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解性有机碳侧向输送对陆地碳收支的影响
9
作者 王辰璞 谢正辉 +1 位作者 尤艳彬 刘娣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7-358,共12页
基于改进的陆面过程模式CLM5.0进行数值模拟,揭示了1981~2013年期间全球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Productivity,GPP)和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OrganicCarbon,DOC)流失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评估了土壤DOC侧向输送对陆地碳收支的影响... 基于改进的陆面过程模式CLM5.0进行数值模拟,揭示了1981~2013年期间全球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Productivity,GPP)和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OrganicCarbon,DOC)流失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评估了土壤DOC侧向输送对陆地碳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球土壤DOC流失量随时间呈现总体增加的趋势,多年平均值是458 Tg(C)a^(-1)。在全球大部分地区,土壤DOC侧向输送使得GPP和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减少,但在南美洲的西北部、非洲中西部的部分区域GPP和NPP则增加,这可能与径流量和DOC储量的增幅均小于GPP和NPP的增幅有关。总体而言,土壤DOC侧向输送会使全球多年平均GPP减少约8.61 Pg(C)a^(-1),NPP减少约7.28 Pg(C)a^(-1)。此外,多年来GPP的减少量随着土壤DOC流失量的增加有上升趋势,而NPP的减少量趋于稳定。GPP和NPP减少量的年内变化为5~7月上升,7~11月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过程模式 碳循环 溶解性有机碳侧向输送 总初级生产力 净初级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低温事件对亚洲北部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10
作者 严旻初 周波涛 +2 位作者 乐旭 辛宁 孙晓玲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7123-7133,共11页
频发的极端低温事件深刻影响着亚洲北部陆地生态系统的碳交换能力,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该地区生态系统对未来极端低温事件的响应是影响全球碳循环的重要问题。利用7个CMIP5气候模式驱动的耶鲁互动生物圈(YIBs)模式,在区分二氧化碳施肥效... 频发的极端低温事件深刻影响着亚洲北部陆地生态系统的碳交换能力,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该地区生态系统对未来极端低温事件的响应是影响全球碳循环的重要问题。利用7个CMIP5气候模式驱动的耶鲁互动生物圈(YIBs)模式,在区分二氧化碳施肥效应有无的情况下开展模拟,研究了RCP2.6和RCP8.5情景下亚洲北部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在日尺度和月尺度极端低温事件影响下的变化。分析了地理位置、植被类型、21世纪不同时间段所带来的差异。研究发现,在不同时间尺度上,未来极端低温事件将给北亚地区GPP带来普遍的损失,且RCP8.5情景下的损失更大。生长季早期(3、4月)的低温会带来比5、9、10月更剧烈的GPP变化。二氧化碳并不会显著改变GPP对低温的响应,但不同植被类型的响应不尽相同,苔原GPP的变化幅度比针叶林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低温事件 耶鲁互动生物圈(YIBs)模式 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 亚洲北部 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热浪对植被生长影响的定量评估——以洞庭湖流域为例
11
作者 杨梓琪 黄一民 李河瑶 《绿色科技》 2025年第6期49-55,共7页
探讨了高温热浪事件对洞庭湖流域植被生长的影响,重点分析了高温热浪强度、干旱情况与植被生长状态之间的时空关系。利用气象数据和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增强型植被指数(EVI)以及总初级生产力(GPP)数据,通过对高温热浪事件的识别... 探讨了高温热浪事件对洞庭湖流域植被生长的影响,重点分析了高温热浪强度、干旱情况与植被生长状态之间的时空关系。利用气象数据和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增强型植被指数(EVI)以及总初级生产力(GPP)数据,通过对高温热浪事件的识别和分析,揭示了高温热浪、干旱对植被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时间上,2003年、2013年和2022年为典型高温热浪年,流域内高温热浪强度显著上升。在研究年份中,SPEI值明显降低,反映出洞庭湖流域内的干旱情况严重,且植被的生长状况受到抑制。但受湿润气候的滞后性影响,如2022年上半年,流域的部分植被生长得到恢复,GPP值和EVI值有所回升。空间上,中部和北部地区植被生长受高温热浪与干旱的复合影响较大,EVI值和GPP值降低,东南部和西部反之,呈现出北部、中部低,东部、南部、西部高的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浪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 增强型植被指数 总初级生产力 洞庭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的东北林区森林碳汇估算
12
作者 赵子方 梁艾琳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4-212,共9页
森林碳汇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森林碳汇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并储存碳元素,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同时,森林碳汇也提供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调节和土壤保持等重要生态服务,因此对... 森林碳汇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森林碳汇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并储存碳元素,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同时,森林碳汇也提供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调节和土壤保持等重要生态服务,因此对于森林碳汇的估算十分重要。该文选取我国东北林区为研究区域,基于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olar-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SIF)运用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作为中间变量来估算2011—2020年6—9月植被生长期的森林碳汇。结果显示:东北林区森林碳汇与SIF在空间上存在较强相关性;东北林区的SIF值和碳汇分布相似,长白山地区的碳汇能力较强,而大兴安岭地区的碳汇能力较弱;在时间分布上,植被生长期的6—9月,碳汇能力总体呈先递增后递减的趋势。总的来说,利用SIF来估算碳汇在东北林区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碳汇 SIF gp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生态系统年总初级生产力响应干旱的时空动态
13
作者 宋仕燕 祁旭阳 +4 位作者 田露荷 陆欣雨 王颖颖 吴侗昱 张添佑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916-4926,共11页
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是一个巨大的有机碳汇潜力库,也是响应气候变化敏感的生态脆弱区。水资源供需不平衡引发的不同干旱严重威胁了区域生态系统碳汇功能。不同类型干旱对黄土高原生态系统年总初级生产力(AGPP)影响的解析仍然不足。采用黄... 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是一个巨大的有机碳汇潜力库,也是响应气候变化敏感的生态脆弱区。水资源供需不平衡引发的不同干旱严重威胁了区域生态系统碳汇功能。不同类型干旱对黄土高原生态系统年总初级生产力(AGPP)影响的解析仍然不足。采用黄土高原定位观测站点的AGPP数据、遥感估算的AGPP(2004—2020年)和气候要素数据集,解析了黄土高原生态系统AGPP时空动态变化,探讨了干燥度指数(AI)、大气饱和水汽压差(VPD)和土壤水分(SM)的时空动态格局及其与AGPP年际变异的响应模式。结果表明:近20年AGPP总体增加了38.30%,主要植被恢复区的AGPP增加了56.45%,并且呈现出AGPP均值越大的区域增加速率越快的空间分异规律;SM和AI具有显著的增加趋势,VPD不具有显著的趋势性变化;AGPP与SM和AI的年际变异具有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而与VPD年际变异的相关性不显著。AGPP与SM、AI和VPD的年际动态响应关系表明,在主要植被恢复区和整体区域水文和气象干旱主导了区域生态系统AGPP的年际变异,而大气干旱的影响不明显。研究结果将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提升生态碳汇功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总初级生产力 土壤水分 大气饱和水汽压差 干旱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球长期通量观测网络的不同光合类型植被荧光与光合的关联
14
作者 丁承浩 曾林辉 +2 位作者 周蕾 蔡润鹏 迟永刚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446-4455,共10页
卫星反演的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IF)为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的估算提供了一种直接方法。然而,SIF与GPP的关系是否受到光合类型的影响目前还不明确。基于2007—2014年40个全球长期通量观测网络(FLUXNET)站点GPP数据,结合GOME-2 SIF... 卫星反演的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IF)为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的估算提供了一种直接方法。然而,SIF与GPP的关系是否受到光合类型的影响目前还不明确。基于2007—2014年40个全球长期通量观测网络(FLUXNET)站点GPP数据,结合GOME-2 SIF、MODIS FPAR以及CERES PAR数据,探索C_(3)和C_(4)两种光合类型植被荧光与光合的关联及其对环境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光合类型的植被SIF-GPP关系存在显著差异,C_(4)植被SIF-GPP斜率高于C_(3),C_(4)植被SIF_(yield)-LUE斜率是C_(3)的1.2倍;空气温度、饱和水汽压亏损和短波辐射对C_(4)植被GPP/SIF产生正面影响,但是对C_(3)植被GPP/SIF产生负面影响;轮作种植相对于单一持续种植方式提高了两种光合类型植被SIF-GPP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基于SIF的GPP估算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长期通量观测网络(FLUXNET) 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 总初级生产力 C_(4)植被 环境调控 种植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GPP和ET产品的秦岭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黄卓 曹银轩 +5 位作者 徐喜娟 陈上 冯浩 王钊 于强 何建强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81-194,203,共15页
通过评价多种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和蒸散(evapotranspiration,ET)遥感数据产品,构建了适用于我国秦岭区域的GPP和ET组合数据集,并计算分析了秦岭区域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 通过评价多种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和蒸散(evapotranspiration,ET)遥感数据产品,构建了适用于我国秦岭区域的GPP和ET组合数据集,并计算分析了秦岭区域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产品对于不同植被类型GPP和ET的估算效果差异较大,其中VPM GPP和RF GPP这2种GPP产品,China ET和PML-V2 ET这2种ET产品的总体表现较好。秦岭区域的多年平均GPP_(year)为1489.95 g C/m^(2),ET_(year)为588.49 mm,WUE_(year)为2.56 g C/kg H_(2)O,多年平均WUE_(year)的变化率为0.156 g C/(kg H_(2)O·10 a)。秦岭区域WUE_(year)总体呈现出不显著的上升趋势(p>0.05);秦岭区域不同植被覆盖下的多年平均WUE_(year)数值差异不大,但WUE_(year)的变化趋势略有不同,部分植被类型呈现上升趋势,而其他植被类型呈现下降趋势;多年平均逐月WUE_(month)变化多呈现较为明显的“双峰”模式。研究结果为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水碳关系研究中获取和选择数据提供了依据和途径,加深了对秦岭区域生态系统WUE时空变化规律的认识,从而为研究气候变化对秦岭地区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了数据支持和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初级生产力 蒸散 多源产品 水分利用效率 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面涡度数据的中国草原区GPP遥感产品验证 被引量:6
16
作者 唐欢 李振旺 +4 位作者 丁蕾 沈贝贝 王旭 徐丽君 辛晓平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8年第11期2568-2583,共16页
草地生产力的准确评估对于合理利用草地资源,提高草地产量以及增加陆地碳汇、适应气候变化和保障生态安全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基于FLUXNET和ChinaFlux数据,开展了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 草地生产力的准确评估对于合理利用草地资源,提高草地产量以及增加陆地碳汇、适应气候变化和保障生态安全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基于FLUXNET和ChinaFlux数据,开展了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总初级生产力(GPP)、植物光合模型(vegetation photosynthesis model,VPM)GPP和地球系统呼吸模拟器(Breathing earth system simulator,BESS)GPP遥感产品在中国草原区的验证,并分析了产品输入参数及干旱条件对GPP产品精度的影响来解释产品误差来源。结果表明,3个产品的总体精度表现为BESS GPP>MODIS GPP>VPM GPP,作为产品模型输入的吸收光合有效辐射比例(fraction of absorbed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FPAR)和饱和水汽压差(vapor pressure deficit,VPD)较剧烈的季节变化导致了MODIS GPP产品相对于另两个产品表现出较剧烈的季节波动;MODIS EVI产品误差引起了VPM GPP产品在部分站点监测到生长季中期GPP发展与涡度GPP不一致现象。3个产品都高估了位于半干旱区的典型草原GPP,在干旱年份高估更加严重,主要是由于干旱条件下模型输入参数对干旱的敏感性不如GPP所导致。该研究对遥感产品在中国草原区的深度应用及GPP精准估算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初级生产力 草地 遥感 验证 涡度 BESS MODIS VP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泾河流域粮食产量与生产潜力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MODIS-GPP的关系 被引量:4
17
作者 扶松林 孔令颖 +1 位作者 周海香 刘文兆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92-199,共8页
以黄土高原泾河流域为例,利用2001—2012年的MOD17A2H GPP数据、流域范围28个站点气象及辐射数据,以及农业统计年鉴数据,采用MK趋势检验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流域尺度GPP、生产潜力与粮食产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 以黄土高原泾河流域为例,利用2001—2012年的MOD17A2H GPP数据、流域范围28个站点气象及辐射数据,以及农业统计年鉴数据,采用MK趋势检验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流域尺度GPP、生产潜力与粮食产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泾河流域单位面积年GPP随时间呈增加趋势,流域平均GPP为519.6 g·m^-2·a-1。GPP空间格局总体上与降雨分布特征一致,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北部为GPP低值区,两侧山地林区和河川区为GPP高值区,南部的长武、正宁、旬邑、彬县一带是GPP次高值区。(2)泾河流域光温生产潜力在空间上整体自西向东呈增加趋势,南北向呈“马鞍形”分布,范围为16462~21786 kg·hm^-2;气候生产潜力在空间上自西北向东南呈增加趋势,其变化范围为4945~12412 kg·hm^-2;研究时段内,二者的年际变化趋势都不显著。(3)泾河流域粮食产量在空间上自西北向东南增加,2001—2012年间单位面积粮食产量逐年增加,流域内大部分县区的作物气候生产潜力与粮食产量差值在6000 kg·hm^-2以上。(4)对各站点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空间分布上泾河流域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及GPP两两之间的相关性分别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时间过程上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与GPP之间显著相关。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与MODIS-GPP时空间的极显著相关性展示了通过遥感数据估算粮食产量的有效性,有助于推进区域粮食产量的预测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初级生产力 作物气候生产潜力 粮食产量 泾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叶光能利用率模拟结果与全球GPP产品的时空一致性 被引量:4
18
作者 单良 周艳莲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3-114,共12页
利用MODIS遥感数据、站点实测气象数据和通量观测数据,基于两叶光能利用率模型(TL-LUE),模拟2000—2011年500m分辨率的中国总初级生产力(GPP_TL),分别比较GPP_TL与全球GPP产品FluxcomGPP(GPP_MPI)在站点和区域的一致性。结果表明:GPP_TL... 利用MODIS遥感数据、站点实测气象数据和通量观测数据,基于两叶光能利用率模型(TL-LUE),模拟2000—2011年500m分辨率的中国总初级生产力(GPP_TL),分别比较GPP_TL与全球GPP产品FluxcomGPP(GPP_MPI)在站点和区域的一致性。结果表明:GPP_TL和GPP_MPI均与站点实测GPP具有较好的一致性,GPP_TL相较于GPP_MPI提高了GPP模拟精度(R2提高了0.155,ERMS减小了0.650gC/(m2·d);2000—2011年全国GPP的空间分布东南沿海最高,依次向西北内陆递减;年际波动在西北内陆较大,在东北与华南地区较小;在一年的范围内,全国GPP总量呈现明显夏高冬低的规律;2000—2011年全国GPP_TL与GPP_MPI的月总量呈显著正相关(R2=0.990,ERMS=0.097PgC/month);GPP_TL与GPP_MPI在73.0%的植被区域年均值差值在±400gC/(m2·a)以内,在94.4%的植被区域月均值(全年)呈显著正相关(R2=0.6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初级生产力 两叶光能利用率模型 一致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2—2017年典型干旱年的中国GPP变化 被引量:1
19
作者 曹玉娟 司文洋 +4 位作者 杜自强 梁寒雪 雷添杰 孙斌 武志涛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577-1590,共14页
干旱导致的总初级生产力(GPP)的减少会对陆地碳汇产生重大影响。基于全国618个站点的月气象数据计算的标准降水蒸散指数(SPEI)和2套公开的GPP数据集(EC-LUE GPP和GLASS GPP),系统分析了中国1982—2017年典型干旱年的GPP在不同时间尺度... 干旱导致的总初级生产力(GPP)的减少会对陆地碳汇产生重大影响。基于全国618个站点的月气象数据计算的标准降水蒸散指数(SPEI)和2套公开的GPP数据集(EC-LUE GPP和GLASS GPP),系统分析了中国1982—2017年典型干旱年的GPP在不同时间尺度下受不同程度干旱影响的变化。结果表明:(1)基于SPEI的5个选取指标,选出1982—2017年典型干旱的年份为2001年和2011年。(2)在年和季节尺度上,2001年的GPP受干旱影响严重区域主要在华北、东北和中东部地区的北部,2011年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的东南部和中东部地区。月尺度上,2001年5月的GPP受干旱影响最严重,主要集中在华北和东北的大部分区域。2011年1月GPP受干旱影响最为严重,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的大部分区域。(3)无论是年、季节还是月尺度,随着干旱程度的加重,导致GPP的下降率越大,极端干旱的影响最大。从季节尺度看,2001年夏季极端干旱造成GPP下降率分别为19.96%(EC-LUE GPP)和15.57%(GLASS GPP);2011年春季极端干旱造成GPP下降率分别为14.32%(EC-LUE GPP)和8.75%(GLASS GPP)。研究结果可进一步加深不同时间尺度下不同等级干旱对GPP影响的认识,对了解干旱条件下陆地与大气之间的碳交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干旱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 总初级生产力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八大经济区GPP变化及影响因子协同机制 被引量:7
20
作者 徐勇 赵纯 +3 位作者 郭振东 戴强玉 盘钰春 郑志威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77-487,共11页
以中国和八大综合经济区为研究区,全面分析人文因子、土地利用类型、气候因子和地形因子对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空间分异的影响差异.利用MODIS GPP数据、气象数据、土地利用类型、DEM数据、夜间灯光和人口密度数据等,基于Theil-Sen Med... 以中国和八大综合经济区为研究区,全面分析人文因子、土地利用类型、气候因子和地形因子对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空间分异的影响差异.利用MODIS GPP数据、气象数据、土地利用类型、DEM数据、夜间灯光和人口密度数据等,基于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在全国和经济区尺度上分析2000~2020年植被GPP时空变化特征,探测植被空间分异的影响因子及影响因子间的协同机制.结果表明,2000~2020年中国及八大经济区植被GPP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呈上升趋势的区域占总面积的84.46%,其中,呈极显著上升区域占19.86%,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中部和大西北综合经济区东部.影响因子探测结果表明,湿度、日照时数、降水和土地利用类型是中国植被GPP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子,其中,湿度的影响力最高,q值为0.64.经济区尺度上,湿度、日照时数、降水是影响东北、黄河中游、大西南和大西北综合经济区植被GPP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而人文因子对东部和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植被空间分异的影响较大.交互作用探测结果表明,中国植被GPP空间分异主要受土地利用类型∩湿度的协同影响,q值为0.75.经济区尺度上,除黄河中游和大西南综合经济区植被GPP空间分异主要受降水∩其他因子协同影响外,其他经济区植被GPP空间分异主要受土地利用类型∩其他因子或湿度∩其他因子的协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大经济区 植被总初级生产力 地理探测器 人文因子 土地利用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