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粗大动作技能与执行功能发展的特点及关系 被引量:5
1
作者 宋以玲 任园春 +4 位作者 朱飞龙 匡冬青 曹庆久 林杨 王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目的探讨学龄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粗大动作技能和执行功能的发展特点及其相关关系。方法2020年11月至2021年5月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和北京市海淀区万泉小学招募90例ADHD儿童,从该小学另募集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正常发育儿童90例... 目的探讨学龄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粗大动作技能和执行功能的发展特点及其相关关系。方法2020年11月至2021年5月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和北京市海淀区万泉小学招募90例ADHD儿童,从该小学另募集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正常发育儿童90例。采用儿童粗大动作发展测试量表第三版(TGMD-3)评估儿童的粗大动作技能,采用Stroop色词测验(SCWT)、Rey-Osterrich复杂图形测验(ROCFT)、连线测验(TMT)分别评估儿童的抑制控制、工作记忆和认知灵活性。结果ADHD儿童TGMD-3得分显著低于正常儿童(t=-6.275,P<0.001),SCWT、ROCFT、TMT测试结果均差于正常儿童(|t|≥1.986,P≤0.05)。ADHD儿童的TGMD-3得分与字义反应时(r=-0.261)、字义错误数(r=-0.404)、颜色错误数(r=-0.326)呈负相关(P<0.05),与延时结构记忆得分(r=0.228)呈正相关(P<0.05),与TMT-A反应时(r=-0.255)、TMT-A错误数(r=-0.329)、TMT-B反应时(r=-0.214)、TMT-B错误数(r=-0.474)呈负相关(P<0.05)。分层线性回归分析显示,ADHD儿童的TGMD-3得分仅对抑制控制和认知灵活性的测试结果具有预测作用(P<0.05),解释率分别为8.7%和22.5%。结论ADHD儿童的粗大动作技能和执行功能均存在发育滞后,且两者之间有一定关联,其中,粗大动作技能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抑制控制和认知灵活性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粗大动作技能 执行功能 动作发展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强化训练对脑性瘫痪儿童上肢运动功能效果的网状Meta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崔甜甜 杨钰琳 +1 位作者 崔腾腾 马丽虹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7-448,共12页
目的系统评价上肢强化训练对脑瘫儿童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构建PICO架构,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Scopus、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搜集关于上肢强化训练改善脑瘫儿童... 目的系统评价上肢强化训练对脑瘫儿童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构建PICO架构,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Scopus、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搜集关于上肢强化训练改善脑瘫儿童上肢运动功能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2010年1月至2024年3月。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和物理治疗证据数据库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4和Stata 17.0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7篇文献,包括1173例患者,涉及3种上肢强化训练。强制性运动疗法、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和手-臂双侧强化训练均可提高辅助手功能评分与Peabody精细运动功能评分;强制性运动疗法和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可提高上肢技能质量量表评分;手-臂双侧强化训练可提高儿童生活功能量表评分。在提高辅助手功能、上肢技能质量量表评分和Peabody精细运动功能评分方面,强制性运动疗法为最佳干预方式;在提高儿童生活功能量表评分方面,手-臂双侧强化训练为最佳干预方式。结论上肢强化训练可显著改善脑瘫儿童的上肢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强制性运动疗法在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精细运动功能方面效果最好,手-臂双侧强化训练在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疗效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上肢 强化训练 强制性运动疗法 运动功能 网状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功能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畸形、粗大运动功能及智力发育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2
3
作者 侯玉晋 单海军 +3 位作者 介小素 郭鑫 史华 娄元俊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1期3912-3917,共6页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联合功能训练对痉挛型脑瘫(SCP)患儿尖足畸形、粗大运动功能及智力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5年10月河南省中医院收治的SCP患儿6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3)和观察组(n=33)...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联合功能训练对痉挛型脑瘫(SCP)患儿尖足畸形、粗大运动功能及智力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5年10月河南省中医院收治的SCP患儿6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3)和观察组(n=33)。对照组予以功能训练,包括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步行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BTX-A注射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观察和比较两组患儿的下肢痉挛程度、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粗大运动功能发育情况、智力发育水平、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并观察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 (1)下肢痉挛程度:两组治疗前后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88,P<0.01)。(2)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两组治疗前后左足背屈角度、右足背屈角度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937、3.060,P<0.01)。(3)粗大运动功能发育情况:两组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的D、E区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7.207、7.559,P<0.01)。(4)智力发育水平:两组治疗前后婴幼儿智力发育量表(CDCC)的智力发育指数(MDI)和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I)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733、1.746,P>0.05)。(5)ADL评分:两组治疗前后ADL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92,P<0.01)。(6)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BTX-A注射联合功能训练能有效改善SCP患儿尖足畸形和粗大运动功能,不会对智力发育产生影响,并能提高患儿AD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肉毒杆菌毒素类 A型 功能训练 粗大运动功能 智力发育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的疗效 被引量:54
4
作者 庞伟 李鑫 +1 位作者 范艳萍 陈禹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0-34,共5页
目的:研究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的疗效。方法:2013年3—12月在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明确诊断,并收入住院治疗的3—12岁痉挛型脑瘫儿童40例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20例,试验组20例。对照组采... 目的:研究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的疗效。方法:2013年3—12月在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明确诊断,并收入住院治疗的3—12岁痉挛型脑瘫儿童40例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20例,试验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两组均治疗3个月。在治疗前后对患儿分别应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scale assessment,GMFM-88项)、足印分析法、10m步行测试(10 meters walk test,10MWT)、1min步行测试(1 minute walk test,1MWT)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GMFM-88项D区和E区评分、跨步长和步宽、10m步行时间及1min步行总距离均优于训练前(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有利于提高痉挛型脑瘫儿童的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步态并提高步行的速度和耐力,有助于患儿适应和参与学校及社会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任务导向性训练 粗大运动功能 步行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训练促进5-6岁幼儿粗大动作发展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42
5
作者 周喆啸 孟欢欢 +2 位作者 赵焕彬 白锐 雷园园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22,共7页
目的:探讨功能性训练对5-6岁幼儿粗大动作能力发展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石家庄某公立幼儿园5-6岁幼儿143名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70人,对照组73人。实验组进行12周的功能性训练干预,对照组保持幼儿园原有体育活动内... 目的:探讨功能性训练对5-6岁幼儿粗大动作能力发展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石家庄某公立幼儿园5-6岁幼儿143名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70人,对照组73人。实验组进行12周的功能性训练干预,对照组保持幼儿园原有体育活动内容,干预前后,通过美国大肌肉动作技能发展测试系统第二版(TGMD-2),对受试幼儿粗大动作能力进行测试。结果:(1)对照组幼儿粗大动作总分为74.65,其中位移动作得分39.82、控制动作得分34.83,较实验前74.61、38.86和35.75,未见显著性提高(P>0.05);(2)实验组幼儿粗大动作总分为85.74,其中位移动作得分44.60、控制动作得分41.14,较实验前74.22、39.62和34.60,具有非常显著性提高(P<0.01);(3)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幼儿相比,实验组粗大动作、位移动作和控制动作得分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根据幼儿身心特点所设计的功能性训练能够较好促进5-6岁幼儿粗大动作水平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训练 5-6岁幼儿 粗大动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岁不同级别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发育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史惟 杨红 +3 位作者 廖元贵 朱默 王素娟 王艺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9年第9期815-818,共4页
目的分析1~6岁不同级别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发育特性。方法对708例1~6岁脑瘫患儿采用中文版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进行粗大运动功能评估,中文版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进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分析不同GMFCS级别脑瘫患儿的... 目的分析1~6岁不同级别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发育特性。方法对708例1~6岁脑瘫患儿采用中文版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进行粗大运动功能评估,中文版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进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分析不同GMFCS级别脑瘫患儿的GMFM分值分布状况。结果GMFCSⅠ级患儿GMFM-66分值上升幅度最大,从48~50个月起,各月龄组75%以上的患儿GMFM-66分值大于67分;GMFCSⅡ~Ⅳ级患儿1~6岁间GMFM-66分值上升的幅度比较相似,GMFCSⅡ级患儿6岁以前各月龄组只有不超过25%的患儿GMFM-66分值可以超过67分,GMFCSⅢ级患儿6岁以前各月龄组均有超过50%的患儿GMFM-66分值低于56分,GMFCSⅣ级患儿6岁以前各月龄组(除54~56和66~68月龄组)有75%的患儿GMFM-66分值不能超过46分;GMFCSV级患儿GMFM-66分值1~6岁间始终处于很低的水平,与其他级别患儿相比,V级患儿从5岁起GMFM-66分值还呈现出随着月龄的增加而下降趋势。结论不同GMFCS级别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具有各自的发育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粗大运动 功能 发育 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心控制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疗效 被引量:25
7
作者 刘跃琴 张惠佳 +6 位作者 覃蓉 杨勇 廖公平 童英姿 刘璨 胡继红 王跑球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71-1073,共3页
目的探讨核心控制训练方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60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训练配合针灸、电疗等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核心控制训练。共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 目的探讨核心控制训练方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60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训练配合针灸、电疗等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核心控制训练。共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GMFM-88)和躯干控制测试(TCT)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TCT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01),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核心控制训练能加强躯干的控制能力,可进一步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痉挛型 核心控制训练 粗大运动功能 躯干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 被引量:28
8
作者 王强 黄富表 +3 位作者 颜如秀 张通 陆宏宇 宋鲁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21-825,共5页
目的探讨双侧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 52例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n=26)和对照组(n=26)。治疗组采用双侧运动疗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神经发育法训练患侧上肢,共治疗6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Fugl-... 目的探讨双侧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 52例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n=26)和对照组(n=26)。治疗组采用双侧运动疗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神经发育法训练患侧上肢,共治疗6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的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FMA-UE、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治疗后治疗组FMA-UE、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双侧运动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双侧运动训练 康复 日常生活活动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院内强化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4
9
作者 童光磊 李红 +1 位作者 张敏 吴建贤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1年第1期70-71,共2页
目的研究医院内强化康复训练对小儿脑性瘫痪粗大运动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101例脑瘫患儿分为强化康复训练组50例,常规康复训练组51例,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对两组患儿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 目的研究医院内强化康复训练对小儿脑性瘫痪粗大运动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101例脑瘫患儿分为强化康复训练组50例,常规康复训练组51例,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对两组患儿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较治疗前均有提高;3个月内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差异不大(P>0.05),6个月后强化康复训练组优于常规康复训练组(P<0.05)。结论 医院内强化康复训练能促进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强化训练 康复 粗大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肢机器人辅助疗法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效果 被引量:36
10
作者 张超 刘璇 +5 位作者 侯增广 彭龙 杨昊 彭亮 张皓 洪毅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365-1370,共6页
目的探讨上肢机器人辅助疗法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效果。方法 2016年6~9月,本院12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6)和对照组(n=6)。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增加上肢重复性运动训练,实... 目的探讨上肢机器人辅助疗法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效果。方法 2016年6~9月,本院12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6)和对照组(n=6)。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增加上肢重复性运动训练,实验组增加上肢机器人辅助疗法训练,每天20 min,每周5 d,共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定上肢及手的运动功能,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肩、肘关节肌张力,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记录患者每次训练的运动轨迹。结果治疗后,两组FMA-UE评分及FIM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Z〉2.032,P〈0.05);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t〈0.723,P〉0.05),实验组评分略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实验组肩关节内收、外展MAS评分及肘关节屈曲、伸展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Z〉2.121,P〈0.05);对照组肩关节内收、外展M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Z〉2.000,P〈0.05),肘关节屈曲、伸展MAS评分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Z〈1.890,P〉0.05),但评分略低于治疗前。治疗后,实验组各项MAS评分较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Z〈1.734,P〉0.05),但评分略低于对照组。系统记录的患者进行直线触点运动时的运动轨迹,由最开始的杂乱无章逐渐变得有规律性,运动控制能力有所提高。结论上肢机器人辅助疗法可促进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效果与重复性运动训练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 机器人 重复性运动训练 康复 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注射配合功能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尖足畸形及粗大运动功能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3
11
作者 颜华 张惠佳 +5 位作者 郭春光 何金华 苏珍辉 胡继红 周平秋 王益梅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11期1047-1050,共4页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配合功能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畸形及粗大运动功能发育的影响。方法对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BTX-A注射,再配合功能训练;对照组46例仅进行功能训练。两组分别于注射治疗前及注射后1周、3个月采用综...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配合功能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畸形及粗大运动功能发育的影响。方法对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BTX-A注射,再配合功能训练;对照组46例仅进行功能训练。两组分别于注射治疗前及注射后1周、3个月采用综合痉挛评分量表(CSS)、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PROM)测量及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之D区(站立)、E区(走跑跳)进行评估。结果 BTX-A起效时间为注射后24~72h,到达高峰时间为1~2周,疗效维持>3个月,不良反应极少。治疗组1周后、3个月后下肢CSS评分及3个月后踝关节PROM、GMFM之D区和E区评分均比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尖足消失。结论 BTX-A注射配合功能训练可快速缓解脑瘫患儿下肢肌肉痉挛,纠正尖足畸形,扩大踝关节活动范围,促进粗大运动功能发育,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痉挛 A型肉毒毒素 功能训练 尖足 粗大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振动训练对1~3岁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9
12
作者 孟文彬 刘锋伟 +5 位作者 董婵 杨斌 马丹丹 王明梅 陈镇 朱登纳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40-745,共6页
目的:观察全身振动训练对1~3岁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3岁痉挛型脑瘫患儿75例,随机分为全身振动训练组(n=38)和常规训练组(n=37),常规训练组给予12周的运动疗法、石蜡疗法及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全身振动训练组... 目的:观察全身振动训练对1~3岁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3岁痉挛型脑瘫患儿75例,随机分为全身振动训练组(n=38)和常规训练组(n=37),常规训练组给予12周的运动疗法、石蜡疗法及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全身振动训练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给予12周的全身振动训练。采用改良Tardieu量表(MTS)、表面肌电图(sE MG)被动状态数值对患儿治疗前后下肢痉挛程度进行评价,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GMFM-88)、Berg平衡量表(BBS)对患儿治疗前后的粗大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MTS评分、MTS踝关节角度R1、R2、sE MG被动状态数值、GMFM-88评分、BB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全身振动训练组MTS评分、MTS踝关节角度R1、R2、sEMG被动状态数值、GMFM-88、BBS评分较常规训练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全身振动训练可有效缓解1~3岁痉挛型脑瘫儿童的下肢痉挛,改善其粗大运动及平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振动训练 痉挛型脑瘫 儿童 痉挛 粗大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7
13
作者 熊华春 陈精慧 +6 位作者 王军 朱登纳 肖宁 周洋萍 周志恒 唐国皓 杨永辉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70-375,共6页
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按年龄及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分层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下... 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按年龄及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分层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于治疗前、治疗8周及12周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88(GMFM-88)、Berg平衡量表(BBS)对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治疗8周、12周后,观察组患儿GMFM-D、GMFM-E能区百分比、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常规康复治疗能够有效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下肢康复机器人 粗大运动功能 平衡功能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肌肉激活技术对偏瘫型脑性瘫痪患儿平衡及步行能力的效果 被引量:11
14
作者 吕仁华 李晓捷 +4 位作者 范艳萍 吕洋 孙颖 康贝贝 张鑫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10-313,共4页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激活技术对偏瘫型脑瘫患儿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2015年3~10月,30例偏瘫型脑瘫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增加神经肌肉激活技术30 min,每周5次,共3个月。治疗前后采用粗大...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激活技术对偏瘫型脑瘫患儿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2015年3~10月,30例偏瘫型脑瘫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增加神经肌肉激活技术30 min,每周5次,共3个月。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GMFM-88)的D区、E区,Fugl-Meyer评定中的平衡功能部分,以及足印分析法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GMFM-88 D区、E区评分,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步长、步宽、步速均显著优于治疗前(t〉7.31,P〈0.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t〉2.08,P〈0.05)。结论神经肌肉激活技术能进一步改善偏瘫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及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偏瘫 神经肌肉激活技术 粗大运动功能 平衡 步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评估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发育进程 被引量:14
15
作者 史惟 丁俊杰 +4 位作者 杨红 廖元贵 朱默 侯方华 王艺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4期245-251,共7页
目的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对不同级别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发育进程进行分析,以期为脑瘫患儿康复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2000年8月至2009年12月在上海7家康复机构和特殊学校接受康复诊治的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中文译本的粗大运动... 目的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对不同级别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发育进程进行分析,以期为脑瘫患儿康复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2000年8月至2009年12月在上海7家康复机构和特殊学校接受康复诊治的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中文译本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进行粗大运动功能评估、中文版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进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分别将各GMFCS级别患儿的GMFM-66分值使用stablelimit模型分析,获得各GMFCS级别患儿达到其GMFM-66的最大值以及达到最大值的速率(该值被转化为年龄-90,表示达到GMFM-66最大值90%时的年龄)。同时与加拿大相关研究(OMG)进行比较,分析不同干预背景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发育进程差异。结果 228例脑瘫患儿进入分析,其中男性152例(66.7%),女性76例(33.3%),痉挛型双瘫87例(38.2%),痉挛型四肢瘫63例(27.6%),痉挛型偏瘫48例(21.1%),痉挛型三瘫4例(1.8%),肌张力障碍型4例(1.8%),徐动型11例(4.8%),共济失调型11例(4.8%)。共有986次符合条件的GMFM-66测试结果,平均每例患儿有4.32次测试结果。首次评估时总体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2.95岁。GMFCSⅠ~Ⅴ级的GMFM-66最大值分别为81.2、62.4、52.9、40.8和24.4分,呈显著降低趋势;年龄-90分别为3.8、2.7、2.1、2.0和1.5岁,GMFCSⅢ和Ⅳ级间差别不大,在其余各级间表现出明显差别。本研究的GMFCSⅠ和Ⅱ级的GMFM-66最大值低于OMG,而GMFCSⅢ~Ⅴ级的GMFM-66最大值与之较为接近;各GMFCS级别的年龄-90均明显低于OMG。结论本研究GMFCSⅠ级和Ⅱ级脑瘫患儿尽管粗大运动功能发育更早地进入了GMFM-66最大值区域,但运动功能发育的峰值水平低于OMG,应充分重视在4岁后轻度脑瘫患儿中积极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多种康复干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粗大运动功能 分级 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运动功能发育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粗大动作发展测试(TGMD)解析与启示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李博 刁玉翠 +3 位作者 李静 洪金涛 孙建刚 刘阳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8-64,共7页
基于测评体系应用的视角对美国粗大动作发展测试(Test of Gross Motor Development,TGMD)的产生发展背景、测量和评价系统、信效度、优缺点以及应用情况等方面开展研究,旨在促进我国儿童动作发展研究的开展。结果显示:TGMD的产生和发展... 基于测评体系应用的视角对美国粗大动作发展测试(Test of Gross Motor Development,TGMD)的产生发展背景、测量和评价系统、信效度、优缺点以及应用情况等方面开展研究,旨在促进我国儿童动作发展研究的开展。结果显示:TGMD的产生和发展具有特定的社会和学术背景;经过30年的发展,TGMD系列已经成为当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儿童粗大动作技能测评工具,被广泛应用的原因在于该测评体系的高度标准化。但TGMD存在着诸如指标适用性、过程性评价弊端等缺点,这需要引起使用者们的注意。文章通过对TGMD系列的解读分析,结合该测试目前在我国的应用现状,从思路和方法上提出对我国儿童动作发展研究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大动作发展测试 经典测量理论 常模参照评价 儿童 终身体育 基本运动技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肌肉群运动干预对孤独症儿童感觉统合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4
17
作者 裴晶晶 袁雷 李学恒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27-532,552,共7页
目的:基于动作发展理论和儿童感觉统合功能理论,探讨大肌肉群运动干预对孤独症儿童感觉统合功能的影响程度。方法:选取20名7岁孤独症症状为中度、感觉统合失调为重度的男童为样本,进行大肌肉群运动干预试验与分析。结果:运动干预后,样... 目的:基于动作发展理论和儿童感觉统合功能理论,探讨大肌肉群运动干预对孤独症儿童感觉统合功能的影响程度。方法:选取20名7岁孤独症症状为中度、感觉统合失调为重度的男童为样本,进行大肌肉群运动干预试验与分析。结果:运动干预后,样本位移运动能力和物体操控运动能力较试验前均有显著性提高(P<0.01),且位移运动与物体操控运动试验前后具有强相关关系;样本本体感觉和触觉异常能力提升较大,前庭功能次之,学习能力影响最低;位移运动与样本前庭功能(r=0.648,P<0.01)、本体感觉(r=0.687,P<0.01)和学习能力(r=0.788,P<0.01)之间具有强相关关系,与触觉异常(r=0.405,P>0.05)具有中等程度相关关系;物体操控运动与样本前庭功能(r=0.641,P<0.01)和学习能力(r=0.751,P<0.01)具有强相关关系,与本体感觉(r=0.547,P<0.05)具有中等程度相关,与触觉异常(r=0.370,P>0.1)呈弱相关关系。结论:大肌肉群运动干预能够提高孤独症儿童的动作发展水平与运动能力;大肌肉群运动与孤独症儿童感觉统合功能所包含的前庭功能、触觉感觉、本体感觉和学习能力发展均具有相关性,与触觉异常能力之间的相关关系较弱;大肌肉群运动可以作为孤独症儿童感觉统合功能训练的主要手段,教学内容设计应体现出位移运动和物体操控运动与发展感觉统合功能诸能力之间的对应性和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儿童 大肌肉群运动 感觉统合功能 动作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心控制训练在小儿脑性瘫痪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璨 王跑球 +3 位作者 覃蓉 刘跃琴 丁玉莲 龙亚君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81-882,共2页
目的探讨核心控制训练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40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n=20)和治疗组(n=20),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核心控制训练。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进行评定。... 目的探讨核心控制训练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40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n=20)和治疗组(n=20),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核心控制训练。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进行评定。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GMFM-88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GMFM-88评分提高值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核心控制训练能有效提高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核心控制训练 粗大运动功能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瘫实用训练技术应用的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桑德春 纪树荣 +2 位作者 范晓华 金萍 张缨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6年第8期675-676,共2页
目的探讨偏瘫实用训练技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将313例脑血管病偏瘫患者分为康复治疗组和对照组,运用偏瘫实用训练技术进行康复治疗3个月。康复治疗组在康复治疗前、治疗1个月、2个月和3个月时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定法、功能独立性... 目的探讨偏瘫实用训练技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将313例脑血管病偏瘫患者分为康复治疗组和对照组,运用偏瘫实用训练技术进行康复治疗3个月。康复治疗组在康复治疗前、治疗1个月、2个月和3个月时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定法、功能独立性评定法(FIM)和社区康复肢体残疾功能评定法,进行肢体功能评定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对照组仅做定期跟踪康复评定,内容同康复治疗组。结果治疗后,康复治疗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ADL、社会适应能力均有明显改善,FuglMeyer评分、FIM评分、社区康复肢体残疾功能评分均显著提高(P<0.001),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0.001)。FIM评分、FuglMeyer评分、社区康复肢体残疾功能评定法三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偏瘫实用训练技术有良好的康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运动功能 运动功能障碍 训练技术 康复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爬行促通训练机器人在痉挛型双瘫患儿康复中应用的效果 被引量:7
20
作者 杜森杰 张跃 +2 位作者 李红英 朱敏 陆芬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95-1200,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爬行促通训练机器人治疗对痉挛型双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本院痉挛型双瘫患儿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第Ⅰ组接受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及徒手爬行训练,第Ⅱ组在常规综合康复治疗... 目的探讨儿童爬行促通训练机器人治疗对痉挛型双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本院痉挛型双瘫患儿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第Ⅰ组接受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及徒手爬行训练,第Ⅱ组在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爬行架治疗,第Ⅲ组在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儿童爬行促通训练机器人治疗。每天1次,每周5 d,共12周。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项(GMFM-88量)评定患儿粗大运动发育情况,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进行肌张力评定,采用Gesell发育量表中适应性发育商(DQ)进行认知功能评估。结果治疗后,三组GMFM-88中总百分比及反映爬和跪的能区(C能区)百分比均显著改善(t>17.438, P<0.001),第Ⅱ组和第Ⅲ组优于第Ⅰ组(P<0.05),第Ⅲ组优于第Ⅱ组(P<0.05);三组MAS评分均改善(t>2.144, P<0.05),三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F=0.199, P>0.05);第Ⅱ组和第Ⅲ组GDS适应性DQ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t>3.040, P<0.001),第Ⅱ组和第Ⅲ组高于第Ⅰ组,第Ⅲ组高于第Ⅱ组(P<0.05)。结论儿童爬行促通训练机器人能改善痉挛型双瘫儿童的粗大运动及认知功能,效果优于徒手爬行训练及爬行架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型双瘫 儿童爬行促通机器人 粗大运动功能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