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M_(w)7.8和M_(w)7.6两次大地震的地震动特征及模拟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宏伟 强生银 +1 位作者 温瑞智 任叶飞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990-3003,共14页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东南部连续发生M_(w)7.8和M_(w)7.6大地震,强震动观测台网获取到了大量的强震动观测记录,利用两次地震的强震动记录,对比土耳其地区地震动预测方程,分析了地震动的衰减特征,探讨M_(w)7.8地震的震源破裂特征对近断层...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东南部连续发生M_(w)7.8和M_(w)7.6大地震,强震动观测台网获取到了大量的强震动观测记录,利用两次地震的强震动记录,对比土耳其地区地震动预测方程,分析了地震动的衰减特征,探讨M_(w)7.8地震的震源破裂特征对近断层地震动空间分布、速度脉冲的产生及观测台站方位相关的地震动总残差的影响,采用随机有限断层三维地震动模拟方法给出了基于数值模拟记录的仪器地震烈度图,得到以下结论:(1)两次地震中地震动的震源效应明显强于土耳其地区浅地壳地震的平均震源效应,M_(w)7.8地震对中长周期地震动的震源效应比M_(w)7.6地震更强烈;(2)两次地震中远场地震动的非弹性衰减明显强于土耳其地区的平均水平;(3)M_(w)7.8地震中最强烈的地震动主要集中于卡赫拉曼马拉什—安塔基亚的狭长区域内,该区域观测记录普遍具有双向速度脉冲特征,地震动总残差与台站方位角有明显相关性,推断M_(w)7.8地震沿北东走向的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向北东向破裂传播,同时沿南南西走向的东安纳托利亚断裂的卡赫拉曼马拉什—安塔基亚段向南南西方向破裂传播;(4)模拟记录能大致反映近断层地震动强度及距离衰减特征,M_(w)7.8和M_(w)7.6地震中破裂面附近地震烈度分别达到Ⅸ和Ⅷ度,烈度分布主要受破裂断层和局部场地条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耳其大地震 强震动记录 衰减特征 震源破裂特征 地震动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变、大旱、地磁、静电场等震前异常关联性
2
作者 薄万举 张立成 徐东卓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81-885,891,共6页
从形变异常机理出发,对大震前出现的几种异常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同时结合观测事实和实验进行验证,探索其间可能存在的有机联系。对大震前的大旱、大震后的暴雨、大震时的喷沙冒水和地面塌陷、地声和地光以及大震前的电离层异常、大气静... 从形变异常机理出发,对大震前出现的几种异常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同时结合观测事实和实验进行验证,探索其间可能存在的有机联系。对大震前的大旱、大震后的暴雨、大震时的喷沙冒水和地面塌陷、地声和地光以及大震前的电离层异常、大气静电异常、震前及震时电磁波异常等现象从机理上给出统一解释,认为这些异常现象均与大震前震源体附近微裂膨胀体的形成、扩展有关,并随着大震发生而迅速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震关系 大气静电场 微裂膨胀体 大震异常 异常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北东寨港桥头村大桥沉没于海时间考与1605年琼州大震后东寨港缓慢下沉速率及机理
3
作者 徐起浩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5-752,共28页
琼北东寨港桥头村大桥和大桥前面条石路面废墟,现今位于退潮后水面下并被淤泥覆盖,仅小部分出露。据家谱、墓碑考证和实地调查,该大桥在1605年琼州大震后45年、即公元1650年尚在使用,是琼州大震后,又经近百年才沉没于海的。1650年后至今... 琼北东寨港桥头村大桥和大桥前面条石路面废墟,现今位于退潮后水面下并被淤泥覆盖,仅小部分出露。据家谱、墓碑考证和实地调查,该大桥在1605年琼州大震后45年、即公元1650年尚在使用,是琼州大震后,又经近百年才沉没于海的。1650年后至今(截至调查年1984年),东寨港桥头村地区地面以不低于1.5 cm/a的速率下沉;近30~40年来东寨港中段和北段以不低于1 cm/a速率缓慢下沉,南端下沉速率小些。琼州大地震后的早期,东寨港的下沉速率可能更大些。本研究粗略估算了这次地震同震下沉幅度东寨港中部和北部可能达2~3 m。南部下沉幅度小些。对震后缓慢下沉机理进行了讨论,认为琼州大震是在新生代以来至震前各地质时期,琼北地幔柱隆起、地壳隆起拉张破裂、火山多次活动或喷发、地壳减薄表部下沉、壳下持续性强烈活动的背景下发生的。震前琼北特别是琼北东部地壳经历了数千年的隆起,积聚巨大能量形成壳下热点。震前因地下水向拉张断裂的贯入,降低断裂面摩擦力,震前陆地开始下沉,并终于全面突破断裂面摩擦阻力发生陆陷成海大地震。震时释放部分能量,震后剩余能量对断裂持续拉张,东寨港持续地堑型沉陷。地震时及震后相当长时间内海水对断裂快速和持续贯入降低了断裂面上的摩擦力,使震后断裂呈相对稳定滑动,这些可能是震后东寨港数百年来大速率缓慢下沉的主要原因。连接琼州大地震,晚更新世及可能迟至全新世早期以来,东寨港经历过由陆变海、由海变陆、又由陆变海的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北 地震事件 震后下沉速率 断裂拉张 海水沿断裂贯入 稳定滑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年南极长城站地区地震活动特征
4
作者 郭钊玥 常利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814-3827,共14页
基于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完成改建的长城站地震台2019年记录的宽频带三分量连续波形数据,本文发展了一种交错网格搜索的单台定位方法并将其应用于长城站地区的地震定位研究,定位了35个信噪比较高的近震,获得了2019年南设得兰群... 基于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完成改建的长城站地震台2019年记录的宽频带三分量连续波形数据,本文发展了一种交错网格搜索的单台定位方法并将其应用于长城站地区的地震定位研究,定位了35个信噪比较高的近震,获得了2019年南设得兰群岛及周边地区的地震分布图.结果显示,地震主要沿NE走向的南设得兰群岛分布,最大震级为M_(L)4.4,最小震级为M_(L)1.6,震源深度范围为12~115 km.通过该区域地震活动特征的分析可知,相对于稳定的南极大陆内部,长城站所在的南设得兰群岛及周边地区地震活动性较强,主要是由于该区域受到南极板块、南美板块和斯科舍板块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所致.南设得兰群岛南部及其西侧靠近南设得兰海沟的弧前盆地分布着一些中源深度的地震,说明该区域受到板块俯冲作用的影响,这直接给出了菲尼克斯板块向南设得兰群岛下的俯冲作用仍然进行的地震学证据.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位于南设得兰群岛岛弧的弧后盆地,该区域仍然沿NWSE方向扩张,存在显著的火山活动和岩浆热液的运动,推测该区域发生的地震与火山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城站地震台 地震定位 地震活动 板块俯冲 火山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榆木山东缘断裂地表破裂带的新发现及其地震地质意义
5
作者 陈柏旭 余中元 +3 位作者 肖鹏 戴训也 张世龙 郑荣荧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9-607,共19页
榆木山东缘断裂的晚第四纪构造变形及最新的活动特征反映了祁连山的向N扩展过程及印度板块向N挤压的远程碰撞效应。文中结合遥感影像解译、探槽古地震、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和晚第四纪测年等方法,调查并新发现了榆木山东缘断裂的地表破... 榆木山东缘断裂的晚第四纪构造变形及最新的活动特征反映了祁连山的向N扩展过程及印度板块向N挤压的远程碰撞效应。文中结合遥感影像解译、探槽古地震、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和晚第四纪测年等方法,调查并新发现了榆木山东缘断裂的地表破裂带及其活动特征。结果表明,榆木山东缘断裂整体走向NW330°,现今的运动学特征以逆冲为主。以黑河为界,断裂的活动习性存在明显差异。在黑河口段(F_(1-1))发现了全新世晚期最新强震活动的地表破裂带。破裂带整体走向NW330°,倾向SW,长约10km,宽3~10m。地表破裂断错年轻的河流阶地、冲沟及台地,地表陡坎的最大高度为(3.3±0.2)m。光释光年代学结果显示,最新的地表破裂事件发生于(0.6±0.07)ka BP,经验公式估算其震级约为M 7.5。研究结果表明榆木山东缘断裂的变形特征为前展式逆冲推覆,其最新前缘的变形已经到达盆地内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木山东缘断裂 晚第四纪活动性 最新地表破裂 强震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发震断裂的滑动速率、复发周期和构造成因 被引量:604
6
作者 张培震 徐锡伟 +1 位作者 闻学泽 冉勇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66-1073,共8页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在中国大陆南北地震带中段.由于龙门山断裂带历史上只发生过3次6~6(?)级强震.而且其晚第四纪构造活动速率很低,以至于对其潜在地震危险性认识不足.为什么在龙门山地区突发大地震,该地震具有哪些特征?其成因机...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在中国大陆南北地震带中段.由于龙门山断裂带历史上只发生过3次6~6(?)级强震.而且其晚第四纪构造活动速率很低,以至于对其潜在地震危险性认识不足.为什么在龙门山地区突发大地震,该地震具有哪些特征?其成因机制是什么?本文在地震地质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利用震前的GPS观测结果,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思考和探讨.结果表明,5.12汶川大地震是龙门山断裂带的映秀—北川断裂突发错动的结果,地表上形成200多公里长的地表破裂带;灌县—江油断裂在地震中也发生了破裂,形成的地表破裂带长达60多公里.震前的GPS观测表明,横跨整个龙门山断裂带的滑动速率不超过~2 mm/yr,单条断裂的活动速率不超过~1 mm/yr,与地震地质研究结果和历史地震记录相一致.利用地震地质考察和地震波反演得到的最大同震位移可以获得相当于5.12汶川大地震的强震复发周期为2000~6000年.龙门山断裂带发育在破裂强度很大的变质杂岩体中,断裂带本身在剖面上呈"犁形"或"铲形"结构,有利于能量积累,形成破坏性巨大的地震.所以,5.12汶川大地震是一次低滑动速率、长复发周期和高破坏强度的巨大地震,是一种值得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的新的地震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12汶川大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 高破坏强度 新地震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仑山与汶川强烈地震对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壳运动及应变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21
7
作者 张希 王双绪 +4 位作者 张晓亮 崔笃信 王文萍 张四新 薛富平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2-42,共11页
充分应用GPS、区域水准、跨断层等地形变观测资料,借助非震负位错反演,结合地震活动,综合研究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Ms8.1级地震对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壳运动与应变积累的影响。通过分析笔者认为,青藏块体内部Ms8.1级巨大地震能量释放产生... 充分应用GPS、区域水准、跨断层等地形变观测资料,借助非震负位错反演,结合地震活动,综合研究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Ms8.1级地震对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壳运动与应变积累的影响。通过分析笔者认为,青藏块体内部Ms8.1级巨大地震能量释放产生的扰动应力场对NE向主压背景应力场的调制作用,导致块体边界构造区域地壳差异运动和应力应变状态发生变化。其中,对阿尔金断裂东段与祁连山断裂带西段的应变积累状态反映减缓为主的影响,而对祁连山断裂带中东段则反映促进应变积累为主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一定时期、一定程度的。近期青藏块体东北缘区域应力场处于昆仑山、玉门、民乐等地震后的恢复状态。而由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后有限的GPS、跨断层短水准观测资料,可推测汶川地震对甘川交界东段-甘川陕交界区应变积累状况一定程度促进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Ms8.1级地震 汶川Ms8.0级地震 青藏块体东北缘 地壳运动 大震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地震活动性异常及其思考 被引量:13
8
作者 刘蒲雄 郑大林 +3 位作者 车时 潘怀文 刘桂萍 杨立明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05-210,共6页
2001年11月14日在昆仑山口西发生了8.1级地震,震中位置为90.9°E、36.2°N。分析表明,8.1级地震前一些主要地震活动性异常都出现了,例如空区、条带、增强、平静和震群等,且与7级大震比较,这些前兆图象的演变具有类似的过程,所... 2001年11月14日在昆仑山口西发生了8.1级地震,震中位置为90.9°E、36.2°N。分析表明,8.1级地震前一些主要地震活动性异常都出现了,例如空区、条带、增强、平静和震群等,且与7级大震比较,这些前兆图象的演变具有类似的过程,所不同的是8.1级地震的前兆地震活动图象涉及的区域范围更大、地震震级更高,这为特大地震的前兆识别和预报提供了依据。最后回顾了对这次大震的粗略预测,并讨论了有关大震预测的某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性 地震预测 前兆异常 震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台风对汶川大地震和昆仑山大地震“震前扰动”影响的分析 被引量:49
9
作者 胡小刚 郝晓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63-1375,共13页
2008年8.0级汶川大地震发生前约40 h起,中国地震局测震台网中的宽带地震仪、重力仪和倾斜仪都记录到了明显的低频扰动现象.然而,在此期间西太平洋上空产生了一次强台风Rammasun(威马逊);与此类似,2001年8.1级昆仑山大地震发生前约60 h起... 2008年8.0级汶川大地震发生前约40 h起,中国地震局测震台网中的宽带地震仪、重力仪和倾斜仪都记录到了明显的低频扰动现象.然而,在此期间西太平洋上空产生了一次强台风Rammasun(威马逊);与此类似,2001年8.1级昆仑山大地震发生前约60 h起,国家地震局测震台网中的宽带地震仪也记录到了明显的低频扰动现象,在此期间中国南海上空产生了一次强台风LingLing(玲玲).本文针对这两大地震的"震前扰动"现象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其"震前扰动"现象是否与台风引起的巨浪产生的地脉动效应有关.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内陆观测到的异常扰动与台风路径以及台风的强度密切相关.近海台风可在中国大陆内地引起明显的异常扰动;而远离大陆海岸位于深水海域上空的台风,很难在中国大陆内地引起明显的异常地脉动变化.台风LingLing的路径距离中国海岸最近处仅有约700 km,而台风Rammasun距离中国大陆海岸最近处却达1 300 km.本文的对比分析研究表明:路径和强度类似于LingLing的台风在中国内陆可引起明显的异常扰动.因此,中国内陆和沿海许多地震台记录到的昆仑山大地震的"震前扰动"源于LingLing地脉动效应的可能性较大;但位于新疆的地震台记录到的扰动信号频率却明显偏低,这一现象值得注意.路径和强度类似于Rammasun的台风很难在中国内陆引起明显的异常扰动,因此汶川大地震的"震前扰动"完全源于台风Rammasun地脉动效应的可能性较小.汶川大地震的"震前扰动"产生的原因和机理值得我们去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8汶川大地震 2001昆仑山大地震 震前扰动 异常地脉动 台风 小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大震与泉州古建筑塔寺桥类的结构抗震 被引量:12
10
作者 林建生 林子健 陈俊峰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9-166,共8页
研究泉州市一些经历了1604年泉州海外7.5级大震并保存至今的典型塔、寺、桥类建筑的结构抗震,同时探讨这次大震对这些古建筑可能产生的地震影响,及这些古建筑在场地特征、结构设计、材料强度、施工工艺等方面与结构抗震有关的问题。
关键词 结构抗震 古建筑 大震 历史 地震影响 场地特征 结构设计 材料强度 施工工艺 泉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强余震库仑破裂应力触发研究 被引量:29
11
作者 郝平 傅征祥 +2 位作者 田勤俭 刘杰 刘桂萍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0-37,共8页
20 0 1年 1 1月 1 4日昆仑山口西发生 8.1级地震 ,震后在地震断裂带附近发生了 5次MS>5 .0的强余震 .本文计算了昆仑山口西大地震后 ,主震分别在 5次强余震破裂面上诱发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Δσf) .结果表明 ,其中有 4次强余震发生... 20 0 1年 1 1月 1 4日昆仑山口西发生 8.1级地震 ,震后在地震断裂带附近发生了 5次MS>5 .0的强余震 .本文计算了昆仑山口西大地震后 ,主震分别在 5次强余震破裂面上诱发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Δσf) .结果表明 ,其中有 4次强余震发生在库仑破裂应力增加(Δσf>0 )的地区 ,增加的范围为 1 0 -2 ~ 1 0 -1 MPa;有一次强余震发生在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为负的地区 ,Δσf=- 0 .56MPa.本文的结果表明 ,主震位错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是昆仑山口西地震强余震活动的重要原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仑破裂应力 地震触发 地震活动 地震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次近距离大震前成都台视电阻率重现性、相似性和各向异性变化 被引量:38
12
作者 杜学彬 刘君 +4 位作者 崔腾发 范莹莹 安张辉 闫睿 王丽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76-588,共13页
本文评价了四川汶川MS8.0、芦山MS7.0地震前后成都台地电观测环境,研究了该台视电阻率变化.结果为:(1)两次大震发生在该台以西的龙门山断裂带、震源机制和震源深度接近,是近距离大震,相应地,在两次地震前该台两个正交测道中的每一测道... 本文评价了四川汶川MS8.0、芦山MS7.0地震前后成都台地电观测环境,研究了该台视电阻率变化.结果为:(1)两次大震发生在该台以西的龙门山断裂带、震源机制和震源深度接近,是近距离大震,相应地,在两次地震前该台两个正交测道中的每一测道视电阻率变化均显示了中期异常及其变化过程的重现性和异常幅度的相似性;(2)在每次地震前,两个测道表现了异常变化形态、幅度和起始时间的差异性.其重现性、相似性证明这些异常与两次大震晚期孕育有关;差异性主要展示了与震源机制有直接联系的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揭示了震前该台地下介质经历了强烈的电性各向异性变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大震 成都台 视电阻率变化 重现性 相似性 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开采冲击地压与瓦斯的相关性探讨 被引量:91
13
作者 李铁 蔡美峰 +2 位作者 王金安 李大成 刘军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62-567,共6页
通过大量微震、瓦斯监测和现场调查,发现冲击地压震前、震后和同震都伴随瓦斯异常涌出.对以往“冲击地压只是忽略或没有瓦斯作用的煤体突出”理论提出质疑.提出煤炭深部开采条件下冲击地压与瓦斯密切相关,高压瓦斯气体极有可能参与了冲... 通过大量微震、瓦斯监测和现场调查,发现冲击地压震前、震后和同震都伴随瓦斯异常涌出.对以往“冲击地压只是忽略或没有瓦斯作用的煤体突出”理论提出质疑.提出煤炭深部开采条件下冲击地压与瓦斯密切相关,高压瓦斯气体极有可能参与了冲击地压的孕育,存在一种含气多孔介质和储气构造在开挖卸荷和高压吸附瓦斯解吸膨胀耦合作用下诱发的冲击地压,是造成群死群伤特大灾难性事故的严重隐患.建议深部开采应高度重视冲击地压与瓦斯灾害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开采 冲击地压 瓦斯 相关性 矿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特大地震龙溪隧道震害与原因浅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孙有为 李平 +2 位作者 薄景山 刘博 齐文浩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187-191,共5页
根据汶川特大地震中,龙溪隧道现场震害调查的第一手资料,针对不同进深的隧道震害进行分类叙述,总结归纳了映秀镇龙溪隧道在汶川特大地震中的震害情况。在此基础之上,使用数值分析的方法,简要分析了龙溪隧道震害的可能原因,结合已有的研... 根据汶川特大地震中,龙溪隧道现场震害调查的第一手资料,针对不同进深的隧道震害进行分类叙述,总结归纳了映秀镇龙溪隧道在汶川特大地震中的震害情况。在此基础之上,使用数值分析的方法,简要分析了龙溪隧道震害的可能原因,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地下隧道抗震设计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特大地震 龙溪隧道 震害 原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56年陕西华县大地震形变遗迹及华山山前断裂古地震研究 被引量:34
15
作者 张安良 米丰收 种瑾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73-81,共9页
华山山前断裂带晚第四纪以来具有明显的新活动,沿断裂带及其两侧分布有最新断层崖,基岩裂缝、黄土裂缝、山体崩(滑)塌体等众多的地震形变和破坏遗迹,华山山前断裂带应是1556年华县8级地震的发震断层。 从本文提供的一个古地震剖面分析,... 华山山前断裂带晚第四纪以来具有明显的新活动,沿断裂带及其两侧分布有最新断层崖,基岩裂缝、黄土裂缝、山体崩(滑)塌体等众多的地震形变和破坏遗迹,华山山前断裂带应是1556年华县8级地震的发震断层。 从本文提供的一个古地震剖面分析,华山山前断裂带全新世以来可能发生过四次大地震,其重复间隔约2000—250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形变遗迹 古地震 陕西 华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县泥石流沟在汶川“5.12”地震后的活动趋势 被引量:20
16
作者 余斌 谢洪 +3 位作者 王士革 章书成 鲁科 韩林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8-73,共6页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级强烈地震。震后,灾区内多处暴发了泥石流。以地震灾区汶川县泥石流为研究对象,综合考察了6条处在不同地震烈度和具有不同泥石流形成特点的泥石流沟,分析了泥石流的活动趋势,并探讨了泥石流活动受地...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级强烈地震。震后,灾区内多处暴发了泥石流。以地震灾区汶川县泥石流为研究对象,综合考察了6条处在不同地震烈度和具有不同泥石流形成特点的泥石流沟,分析了泥石流的活动趋势,并探讨了泥石流活动受地震影响的时间规律,为地震灾区的泥石流减灾和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大地震 泥石流沟 活动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动断裂带构造变形定量分析 被引量:24
17
作者 江在森 牛安福 +4 位作者 王敏 黎凯武 方颖 张希 张晓亮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10-619,共10页
为了把较高空间分辨率区域的GPS观测资料用于强震地点预测,提出了活动断裂带 构造变形定量分析方法.该方法主要通过沿断裂带主断层线两侧划分若干形变单元,求解各 单元的几何变形和相对错动参数等,定量估算断裂带各分段滑动及应变速率... 为了把较高空间分辨率区域的GPS观测资料用于强震地点预测,提出了活动断裂带 构造变形定量分析方法.该方法主要通过沿断裂带主断层线两侧划分若干形变单元,求解各 单元的几何变形和相对错动参数等,定量估算断裂带各分段滑动及应变速率;进一步基于断 裂带整体变形的协调性,确定可能存在的异常段及其性质和程度.利用1991—2001年GPS 速度场资料对川滇块体东边界带的实例分析显示,则木河—小江断裂的冕宁—宁南—东川— 带,为主断层活动相对闭锁而左旋剪应变积累速度较高的异常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裂带 构造变形 GPS 强震地点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板内8级大地震活动过程和趋势预测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傅征祥 刘杰 +2 位作者 王晓青 郝平 吕梅梅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U08期112-117,共6页
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是全球 8级大地震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自 180 0年以来该区板内 8级大地震共发生了 16次 ,2 0 0 1年昆仑山口西 8.1级大地震 (36 .1°N ,90 .9°E)是在 195 7年蒙古 8.3级大地震之后 4 4a发生的。研究表明该... 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是全球 8级大地震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自 180 0年以来该区板内 8级大地震共发生了 16次 ,2 0 0 1年昆仑山口西 8.1级大地震 (36 .1°N ,90 .9°E)是在 195 7年蒙古 8.3级大地震之后 4 4a发生的。研究表明该区 8级大地震的活动过程可能存在相对平静 (1812— 190 2年 )和相对活跃 (190 3— 195 7年 )交替的幕式或轮回过程的性质。 195 7年蒙古地震之后可能是一次新的轮回开始 ,2 0 0 1年昆仑山口西地震是新轮回的第二次地震 ,按照轮回过程中事件发生频度是时间的指数函数关系的假定 ,该区下一次 8级大地震可能约在 2 0 2 6年发生。如果假定该过程相当接近泊松过程。那么 ,在 2 0 0 5 ,2 0 10年和 2 0 15年前至少发生一次 8级大地震的泊松概率 ,分别是 0 .2 9,0 .5 3和 0 .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内8级大地震 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 地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大地震前非台风扰动现象的研究 被引量:34
19
作者 胡小刚 郝晓光 薛秀秀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875-2886,共12页
为了区分汶川大地震的震前扰动现象中的台风因素和非台风因素,本文研究了中国大陆宽带地震仪在汶川大地震前记录到的异常扰动信号的时频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大地震的震前扰动主要由两种扰动构成,二者动态特征完全不同.其中优势频率为... 为了区分汶川大地震的震前扰动现象中的台风因素和非台风因素,本文研究了中国大陆宽带地震仪在汶川大地震前记录到的异常扰动信号的时频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大地震的震前扰动主要由两种扰动构成,二者动态特征完全不同.其中优势频率为0.2~0.25Hz的扰动主要与台风Rammasun有关.这种台风扰动在沿海地区较强,在内陆地区较弱,其震动源在靠近台风运动路径的海底.另一种优势频率为0.1~0.18Hz的扰动与台风无关,这种非台风扰动在地震发生前约10h突然急剧增强,其最大值出现在地震爆发时刻.非台风扰动在靠近震中的地区较强,在沿海和西部地区较弱.震源扰动扫描算法计算初步定位的结果显示其震动源不在海底,而是分散在震中附近的内陆地区.汶川大地震前的非台风扰动是否与汶川大地震有关,值得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大地震 震前扰动 台风扰动 非台风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2001年昆仑山8.1级大地震前后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的讨论 被引量:27
20
作者 顾国华 张晶 王武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53-660,共8页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准网GPS连续观测 ,获得了 2 0 0 1年 11月 14日昆仑山 8.1级大地震前后中国大陆 ,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地壳水平运动信息 .以东部长期相互间相对水平位移很小的几个站组成的一组稳定点作为基准 ,据此获得水平位移分...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准网GPS连续观测 ,获得了 2 0 0 1年 11月 14日昆仑山 8.1级大地震前后中国大陆 ,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地壳水平运动信息 .以东部长期相互间相对水平位移很小的几个站组成的一组稳定点作为基准 ,据此获得水平位移分量时间序列 .2 0 0 0年 11月上旬起中国西部的GPS基准站开始出现显著的异常位移 ,此后在云南及四川发生多次 6级左右的地震 .自 2 0 0 1年 4月中旬开始 ,中国西部GPS基准站向北的水平位移速率明显减小 ,甚至反向 ,临震前及震后略有恢复 ,但震后向北的水平位移速率仍减小 ,并有明显的向西运动 .近几年中国大陆西部 (相对东部 )的地壳运动过程表明 ,印度板块的向北挤压是昆仑山8.1级大地震的主要力源 ,大地震释放了大量的能量 ,印度板块对中国大陆的作用力明显降低 ,大震后至 2 0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地壳运动 GPS 地震预报 时间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