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地震活动性异常及其思考 被引量:13
1
作者 刘蒲雄 郑大林 +3 位作者 车时 潘怀文 刘桂萍 杨立明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05-210,共6页
2001年11月14日在昆仑山口西发生了8.1级地震,震中位置为90.9°E、36.2°N。分析表明,8.1级地震前一些主要地震活动性异常都出现了,例如空区、条带、增强、平静和震群等,且与7级大震比较,这些前兆图象的演变具有类似的过程,所... 2001年11月14日在昆仑山口西发生了8.1级地震,震中位置为90.9°E、36.2°N。分析表明,8.1级地震前一些主要地震活动性异常都出现了,例如空区、条带、增强、平静和震群等,且与7级大震比较,这些前兆图象的演变具有类似的过程,所不同的是8.1级地震的前兆地震活动图象涉及的区域范围更大、地震震级更高,这为特大地震的前兆识别和预报提供了依据。最后回顾了对这次大震的粗略预测,并讨论了有关大震预测的某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性 地震预测 前兆异常 震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INSAR的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形变探测 被引量:15
2
作者 张艳梅 江在森 +1 位作者 李斐 方颖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17,共6页
2001年11月14日发生的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造成了长度近400km的破裂带,以断裂带最西端的震中地区为实验区,选取多时相ERS-2SAR影像和航天飞机SRTMDEM数据,采用两路和三路雷达差分干涉处理方法分别提取了地震形变信息。结果表明:在地... 2001年11月14日发生的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造成了长度近400km的破裂带,以断裂带最西端的震中地区为实验区,选取多时相ERS-2SAR影像和航天飞机SRTMDEM数据,采用两路和三路雷达差分干涉处理方法分别提取了地震形变信息。结果表明:在地形起伏大的高山地区,采用外部DEM的两路差分方法可以取得更好的结果;昆仑山地震造成的太阳湖南侧断裂带为左旋走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差分干涉测量 三路差分 两路差分 地壳形变 昆仑山8.1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大震预报的再讨论 被引量:5
3
作者 郭增建 韩延本 吴瑾冰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09-313,共5页
由立交模式、静中动判据和高山峰指标讨论了 2 0 0 1年昆仑山口西 8 1级大震的地点预报。由 74年周期性、三性法和倍九律讨论了这个 8 1级大震的时间预报。倍九律包括热红外异常、 6级地震活动和K
关键词 2001 昆仑山 8.1级大震 空间预报 时间预报 74年周期性 三性法 倍九律 立交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后地壳垂直运动的负位错模型 被引量:16
4
作者 张希 张四新 王双绪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3-158,共6页
利用昆仑山口西 8 1级地震震区外围格尔木—五道梁 30 0km长水准测线在 1 979,1 991和 2 0 0 2年 3期垂直形变资料 ,借助研究改进的负位错模型获取发震构造及其相关断裂的运动、变形特征及应力应变积累部位和强度 ,对与此次大震有关的... 利用昆仑山口西 8 1级地震震区外围格尔木—五道梁 30 0km长水准测线在 1 979,1 991和 2 0 0 2年 3期垂直形变资料 ,借助研究改进的负位错模型获取发震构造及其相关断裂的运动、变形特征及应力应变积累部位和强度 ,对与此次大震有关的区域构造形变背景及可能的震后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 991~ 2 0 0 2年相对 1 979~ 1 991年垂直差异运动及应变积累加速增强的特征与昆仑山口西 8 1级地震孕育有关 ;且这样的一个地壳垂直运动加速过程可能还未因地震发生而结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垂直运动 负位错模型 梯度场 蕴震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引起的地下流体远场响应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杜方 吴江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97-202,共6页
通过对2001年11月14日中国西部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引起的川滇块体内四川地区地下流体远场响应的分析研究,得到了地下流体在四川地区表现出的远震响应的分区特征。探讨了四川地区地下流体远场响应与区域构造、活动断裂以及断裂带间相互... 通过对2001年11月14日中国西部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引起的川滇块体内四川地区地下流体远场响应的分析研究,得到了地下流体在四川地区表现出的远震响应的分区特征。探讨了四川地区地下流体远场响应与区域构造、活动断裂以及断裂带间相互作用和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远场构造的相互联系,分析了四川地区地下流体远场响应表现出的对远震的孕震、震时和震后响应的阶段性特征,认为地下流体远场响应所包含的远震"孕震响应"、"震时响应"和"震后响应",正是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在孕育—发展—发生的全过程中在震源外的远场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 地下流体 远场响应 四川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