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北黑土区耕作制度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
作者 杜国明 姚鑫 臧雷振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6-655,共10页
厘清东北黑土区耕作制度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优化黑土地保护措施,促进农业现代化及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文献分析,结合各时期社会经济的历史背景,探究东北黑土区新中国成立后耕作制度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东北黑... 厘清东北黑土区耕作制度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优化黑土地保护措施,促进农业现代化及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文献分析,结合各时期社会经济的历史背景,探究东北黑土区新中国成立后耕作制度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东北黑土区的耕作制度在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下,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经历了显著变革,逐渐从传统耕作方式向现代农业模式转型。其演变过程主要分为3个阶段:集体化进程中的传统耕作制度阶段、分散化的耕作制度调整阶段以及规模化的现代耕作制度起步阶段。在各个阶段,耕作制度随当时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不同特点,反映农业生产的时代特征与进步轨迹。2)东北黑土区的耕作制度受到农业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耕地立地条件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进而呈现出阶段性和历史性的演变特征。具体而言,生产关系在其中起到引领耕作制度演变方向的作用,生产力则是推动耕作制度不断演变的动力源泉,而耕地立地条件则为耕作制度的演变奠定基础。3)应加快构建以黑土地保护为首要目标,分区施策为基本策略,农艺制度为关键核心的系统化、科学化、现代化的耕作制度体系,紧密结合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助推农耕文明与现代科技要素的深度融合,促进黑土地可持续利用及黑土区农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黑土区 耕作制度 演变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寒区市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的多情景模拟
2
作者 姜芸 龚辉宇 +3 位作者 沈国杭 姜文涛 苏安玉 王军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4-127,共14页
多情景土地利用演化模拟是解决东北寒区土地利用矛盾,助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齐齐哈尔市兼具黑土资源、湿地生态系统及老工业用地转型等寒区城市核心特征,具有区域代表性。以东北寒区齐齐哈尔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 多情景土地利用演化模拟是解决东北寒区土地利用矛盾,助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齐齐哈尔市兼具黑土资源、湿地生态系统及老工业用地转型等寒区城市核心特征,具有区域代表性。以东北寒区齐齐哈尔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土地利用动态度和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齐齐哈尔市土地利用转型时空格局演化特征;结合Markov-FLUS模型构建多情景模拟框架,预测2035年在自然发展、生态保护和经济增长3种约束条件下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期间,齐齐哈尔市土地利用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耕地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耕地减少1031 km^(2),建设用地净增809 km^(2);②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从2000—2005年6.06%降至2015—2020年1.99%,但建设用地单一动态度持续升高,整体变化速率趋缓,其扩张直接导致耕地与草地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总体为负数;③生态优先情景下,建设用地面积较自然情景低6.8%,较经济增长情景减少27.6%,林地保持1.6%的稳定增长,草地较自然情景增加56 km^(2),土地利用结构更合理,符合齐齐哈尔市未来土地发展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格局 多情景模拟 FLUS模型 东北寒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黑土区不同树种退耕还林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3
作者 师立鹏 谷会岩 王秀伟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11,共9页
为探究东北典型黑土区不同退耕还林树种对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含量的垂直分布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黑土修复工作及树种筛选提供理论依据。在东北典型黑土区分别选择以小黑杨(Populus×xiaohei)、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 为探究东北典型黑土区不同退耕还林树种对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含量的垂直分布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黑土修复工作及树种筛选提供理论依据。在东北典型黑土区分别选择以小黑杨(Populus×xiaohei)、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和落叶松(Larix gmelinii)为造林树种的退耕还林地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溶解性有机碳含量,探究其在不同树种退耕还林地间的差异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和植物细根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5—15 cm处小黑杨林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1578.56 mg/kg)显著低于落叶松(1936.98 mg/kg)和樟子松(2046.07 mg/kg)林,樟子松林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2151.53 mg/kg)显著高于小黑杨(1298.32 mg/kg)和落叶松(1164.75 mg/kg)林(P<0.05);在15—30 cm处小黑杨林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1541.57 mg/kg)显著低于落叶松(1957.04 mg/kg)和樟子松(1881.31 mg/kg)林,樟子松林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2256.99 mg/kg)显著高于小黑杨(1708.50 mg/kg)和落叶松(1200.55 mg/kg)林(P<0.05)。土壤pH、土壤全磷含量、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容重在不同树种退耕还林地间存在显著差异。土壤有机碳和溶解性有机碳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逐渐降低,微生物量碳含量在不同土壤深度间没有显著差异。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与土壤磷含量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碳与土壤氮含量、植物细根生物量和β⁃1,4葡萄糖苷酶活性显著正相关(P<0.05)。退耕还林后不同树种退耕还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显著,但不同树种退耕还林地间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土壤全磷是对3个树种退耕还林地土壤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分布影响最大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黑土区 退耕还林 土壤有机碳 溶解性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海伦市孢粉记录更新世以来古气候演化
4
作者 王佳宇 杨柯 +8 位作者 于俊博 张起鹏 陈阳阳 乔绍忠 杨志伟 王馨怡 刘学 刘佳城 王晨晨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0-22,共3页
第四纪是地球环境历史上最晚的重大寒冷时期,该期间发生了一系列复杂且具有轮回现象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周期性的冰期—间冰期和北极冰川扩展的全球气候变冷。这种特殊的气候变化特点是预测未来长期气候演变的依据,也是学者关注的重要... 第四纪是地球环境历史上最晚的重大寒冷时期,该期间发生了一系列复杂且具有轮回现象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周期性的冰期—间冰期和北极冰川扩展的全球气候变冷。这种特殊的气候变化特点是预测未来长期气候演变的依据,也是学者关注的重要话题。孢粉作为记录和追溯古环境变化可靠的指标,蕴含了丰富环境演化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黑土区 孢粉 早更新世 气候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流域洪峰流量计算方法探讨
5
作者 赵云龙 符素华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7-238,共12页
流域洪峰流量是土壤侵蚀模型以及水土保持工程设计中的重要参数。目前国内对洪峰流量计算公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东北黑土区罕有提及。建立适用于东北黑土区的洪峰流量公式,有助于厘清东北黑土区流域汇流规律... 流域洪峰流量是土壤侵蚀模型以及水土保持工程设计中的重要参数。目前国内对洪峰流量计算公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东北黑土区罕有提及。建立适用于东北黑土区的洪峰流量公式,有助于厘清东北黑土区流域汇流规律,为水土保持工程设计提供依据。利用东北黑土区9个流域2011—2012、2017—2019年共120场降雨事件数据,对比已有的洪峰流量计算公式在黑土区的适用性,发现现有的农业管理系统中的化学、径流和侵蚀模型(CREAMS)中洪峰流量计算公式和黄土高原区洪峰流量计算公式在东北黑土区均显著高估洪峰流量。因此,研究主要采用量纲分析和非线性回归方法,建立包含最大60 min降雨强度和不包含最大60 min降雨强度的东北黑土区洪峰流量公式形式。利用95场降雨数据进行参数率定,模型有效系数分别为0.68和0.67;利用25场降雨事件进行公式验证,模型效率系数均达0.78。总体而言,计算公式是否包含I60均能较好的预测流域洪峰流量。本文建立的洪峰流量计算公式是对东北黑土区水文分析的重要补充,可进一步为区域土壤侵蚀模拟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提供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峰流量 径流 水土保持工程 东北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不同坡长条件下融雪侵蚀中的水沙迁移过程
6
作者 宋子豪 韩玉国 王晓学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40,共7页
[目的]为研究东北黑土区横垄坡耕地的融雪侵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通过选择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麻花沟小流域内相同坡度不同坡长坡耕地进行融雪过程观测,探讨不同坡长径流小区融雪侵蚀特征及变化规律。[方法]在春季融雪期间,研究3种坡长(5、2... [目的]为研究东北黑土区横垄坡耕地的融雪侵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通过选择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麻花沟小流域内相同坡度不同坡长坡耕地进行融雪过程观测,探讨不同坡长径流小区融雪侵蚀特征及变化规律。[方法]在春季融雪期间,研究3种坡长(5、20、100 m)横垄坡耕地的融雪侵蚀过程,分析融雪期间雪深、径流率、含沙量,以及径流总量和泥沙量的变化过程。[结果]1)积雪深度在融雪期间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在融雪中期下降较快,在融雪初期与融雪末期下降相对缓慢,5、20、100 m坡长完全融化时间分别为5、6、6 d。2)融雪过程中,100 m坡长每日在9:30左右开始产流,17:30左右停止产流;5、20 m坡长产流时间较晚1 h左右,产流结束时间提前1 h左右。5、20、100 m坡长累计产流时间分别为5、6、7 d。各坡长径流率和含沙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径流率和含沙量随着坡长的增加而增加,且含沙量峰值相对于径流率滞后约0~2.0 h。3)在融雪过程中,日径流总量和泥沙量大小为100 m>20 m>5 m,各小区径流总量和泥沙量变化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结论]在融雪过程中,不同坡长条件下积雪深度、产流产沙过程变化规律相似。产流时间、坡面径流率、含沙量、径流总量和泥沙量均随着坡长的增加而增加。对不同坡长条件下横垄坡耕地融雪侵蚀过程的研究,可为东北黑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雪过程 产流时间 融雪速率 泥沙量 东北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秸秆覆盖免耕坡耕地不同坡位土壤质量评价
7
作者 张何普 杨庆楠 +1 位作者 徐金忠 肖洋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78,共10页
[目的]评价东北黑土区坡耕地秸秆覆盖免耕下不同坡位的土壤质量特征,为该区坡耕地土壤质量调控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聚类分析法(CA),分别建立东北黑土区秸秆覆盖免耕(NT)坡耕地和传统耕作(CK)坡耕地... [目的]评价东北黑土区坡耕地秸秆覆盖免耕下不同坡位的土壤质量特征,为该区坡耕地土壤质量调控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聚类分析法(CA),分别建立东北黑土区秸秆覆盖免耕(NT)坡耕地和传统耕作(CK)坡耕地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MDS),计算最小数据集土壤质量指数(SQI-PCA,SQI-CA),通过与总数据集土壤质量指数(SQI-TDS)对比分析,筛选出最适合的最小数据集土壤质量指数(SQI-MDS),并对田间试验区土壤质量进行评价分析。[结果]①试验区坡耕地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由总孔隙度、pH值、有机质、全钾和有效磷组成。②主成分分析最小数据集土壤质量指数(SQI-PCA)与总数据集土壤质量指数(SQI-TDS)的纳什有效系数和相关系数均高于聚类分析最小数据集土壤质量指数(SQI-CA),因此更适合使用主成分分析最小数据集(MDS-PCA)代替总数据集(TDS)进行土壤质量评价。③通过主成分分析最小数据集(SQI-PCA)进行土壤质量评价得出,试验区秸秆覆盖免耕(NT坡中,0.661)土壤质量最优,传统耕作(CK坡上,0.472)土壤质量最差。④制约NT处理坡耕地土壤质量的主要障碍因子为容重(0.156)和总孔隙度(0.132),CK处理坡耕地土壤质量的主要障碍因子为全磷(0.151)和速效钾(0.159)。[结论]秸秆覆盖免耕能够有效提高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土壤质量,并减少土壤养分流失与再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 坡耕地 土壤质量评价 最小数据集 东北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典型小流域浅沟损毁耕地特征分析
8
作者 王伟 王春梅 +6 位作者 明哲 魏继龙 申华珍 王强 麻磊 孙智博 杜华栋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45,共11页
为探究浅沟损毁耕地问题,明确其与浅沟形态关系,以黑龙江嫩江鹤北小流域内治理和非治理2个子流域为研究区,基于2022—2023年高分辨率无人机影像和高精度野外实测,定量分析浅沟形态与损毁耕地面积的关系。结果表明:1)受侵蚀沟潜在影响的... 为探究浅沟损毁耕地问题,明确其与浅沟形态关系,以黑龙江嫩江鹤北小流域内治理和非治理2个子流域为研究区,基于2022—2023年高分辨率无人机影像和高精度野外实测,定量分析浅沟形态与损毁耕地面积的关系。结果表明:1)受侵蚀沟潜在影响的耕地及在此影响下作物难以生长的损毁耕地面积分别占流域总耕地面积的32%和0.258%,其中浅沟损毁耕地面积占沟毁耕地面积的31%,治理流域较非治理流域下降38%,2022年和2023年当年种植大豆的浅沟损毁耕地面积分别是种植玉米的2.17倍和2.03倍;2)浅沟损毁耕地宽度是浅沟本身宽度的2.21倍,浅沟宽度、深度、横截面面积和宽深比均与损毁耕地宽度显著相关(P<0.05),其中宽度与损毁耕地宽度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3)浅沟平均宽度和长度交互影响损毁耕地面积重要性最高,存在良好线性关系。本研究表明浅沟损毁耕地是东北黑土区沟毁耕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浅沟形态参数与其损毁耕地面积存在线性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可促进侵蚀沟损毁耕地面积的精准评估,从而服务黑土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国家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沟 沟毁耕地 野外实测 无人机遥感 东北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黑土区耕地浅沟形态特征及其与地形和作物的关系
9
作者 魏继龙 王春梅 +7 位作者 王伟 申华珍 王强 孙智博 麻磊 龙永清 庞国伟 王雷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8-527,共10页
[目的]浅沟侵蚀是目前东北黑土区耕地面临的重要生态问题,明确浅沟发育规律和影响因素是浅沟侵蚀治理的关键,对浅沟从坡顶至坡脚的发育特征及其相关因子的认识是精准定位坡面尺度浅沟进一步发育风险点的重要理论支撑,也是从源头上解决... [目的]浅沟侵蚀是目前东北黑土区耕地面临的重要生态问题,明确浅沟发育规律和影响因素是浅沟侵蚀治理的关键,对浅沟从坡顶至坡脚的发育特征及其相关因子的认识是精准定位坡面尺度浅沟进一步发育风险点的重要理论支撑,也是从源头上解决黑土地沟毁耕地问题的前提.[方法]选取黑龙江嫩江市鹤北小流域不同作物和垄向的4条典型浅沟,基于高精度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实时动态(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real time kinematic,GNSS-RTK)野外实测和无人机航测,量化浅沟形态参数从坡顶至坡脚的变化,分析地形和作物类型对这一变化的影响.[结果]1)自浅沟坡顶至坡脚,沟深、沟宽和横截面积均先快速增大,之后呈波动变化,到坡脚处浅沟变宽变浅,横截面积逐渐减小;2)浅沟横断面形态特征与地形因子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浅沟沟深与沿垄沟方向的坡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沟宽和汇水面积呈显著正相关(P<0.05);3)玉米地抵御浅沟侵蚀的能力优于大豆地.相似的坡度和汇水面积条件下,大豆地浅沟沟深、沟宽和横截面积分别是玉米地的1.81,1.76和2.46倍.[结论]坡面尺度上浅沟宽、深等形态参数呈规律性变化,并受地形和作物类型的影响,研究结果深化了对坡面尺度东北黑土耕地浅沟发育规律的认识,对未来防治结合型黑土地侵蚀沟治理策略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 中国东北 坡耕地 浅沟 形态特征 地形 作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MD-SVM的东北寒温带黑土区蒸发预测模型研究
10
作者 吕岩 张常俊 +2 位作者 任晔 闫晗 崔震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1-106,共6页
中国东北寒温带黑土地是重要的产粮区,而水资源对粮食安全保障至关重要。蒸散发是明晰水循环过程与掌握水资源变化规律的关键环节之一,提升蒸发量预测能力,对掌握东北地区水资源变化过程,保障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以东北黑龙江... 中国东北寒温带黑土地是重要的产粮区,而水资源对粮食安全保障至关重要。蒸散发是明晰水循环过程与掌握水资源变化规律的关键环节之一,提升蒸发量预测能力,对掌握东北地区水资源变化过程,保障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以东北黑龙江西部为典型研究区,针对东北寒温带黑土区的蒸发预测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D)与支持向量机(SVM)相结合的预测模型(EMD-SVM),并与传统SVM和EMD-ARIMA模型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EMD-SVM模型在训练期和验证期的预测性能均优于传统SVM和EMD-ARIMA模型,尤其是在低蒸发量序列的拟合效果上表现突出。验证期内,EMD-SVM模型的纳什效率系数(NSE)和相关系数(R)分别达到0.88和0.95,平均绝对误差(MAE)相较SVM模型降低了32.7%。研究成果可为东北寒温带黑土区蒸发预测能力提升提供新的方法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预测模型 经验模态分解 支持向量机 东北寒温带 黑龙江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最佳粒度分析
11
作者 李海洋 李巍 贺健勇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63-65,73,共4页
利用松原市2021年的遥感影像、土地利用图、行政区划图以及相关统计数据,在RS与GIS的技术支持下,采用GIS空间分析、景观格局指数研究、面积损失评价方法等来确定景观格局分析的最佳粒度。结果表明:松原市景观的最佳分析粒度为90 m。分... 利用松原市2021年的遥感影像、土地利用图、行政区划图以及相关统计数据,在RS与GIS的技术支持下,采用GIS空间分析、景观格局指数研究、面积损失评价方法等来确定景观格局分析的最佳粒度。结果表明:松原市景观的最佳分析粒度为90 m。分析景观格局指数随粒度变化的响应得到整体适宜粒度域为90~150 m,利用面积损失评价方法在粒度为90 m时,土地面积变化指数最小,此时面积精度损失最少,所以确定最佳分析粒度为9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佳分析粒度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东北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黑土区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3
12
作者 李瑞平 谢瑞芝 +7 位作者 罗洋 隋鹏祥 郑洪兵 明博 王浩 刘武仁 郑金玉 李少昆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82,共12页
实施保护性耕作对保护东北黑土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明确东北典型黑土区保护性耕作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及其关键因素,开展了连续3年大田定位试验,设常规垄作秸秆不还田(CK)、免耕秸秆全量粉碎覆盖(T1)、免耕留高茬全量秸秆覆... 实施保护性耕作对保护东北黑土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明确东北典型黑土区保护性耕作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及其关键因素,开展了连续3年大田定位试验,设常规垄作秸秆不还田(CK)、免耕秸秆全量粉碎覆盖(T1)、免耕留高茬全量秸秆覆盖(T2)、少耕秸秆全量条带覆盖(T3)共4个处理,分析了不同处理对土壤理化特性及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保护性耕作处理(T1、T2和T3)0~20 cm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呈增加趋势;保护性耕作显著提高了播种至出苗期耕层土壤含水量,T1、T2和T3处理分别提高7.8%~30.4%、9.0%~18.7%和17.3%~20.0%,但显著降低土壤温度,分别降低2.56~3.11℃、2.02~2.27℃、0.94~1.93℃;分别延迟玉米出苗时间5~7 d、4~6 d和2 d;T3处理3年平均出苗率较CK增加3.2%,T1和T2处理出苗率分别降低4.3%和4.7%;T1、T2和T3处理均降低了苗期株高整齐度和植株干物质积累,但T3处理降低幅度明显小于T1和T2处理,6叶期之后干物质积累降低幅度逐渐减小;T1和T2处理显著降低玉米产量,降幅分别为7.5%~15.6%和5.5%~12.9%,T3处理产量与CK差异不显著。结构方程模型(SEM)揭示,保护性耕作通过调节土壤含水量和温度,间接影响玉米出苗时间、出苗率、穗数和百粒重,进而影响产量,也可通过直接影响出苗质量和产量构成因素进而影响产量。在东北典型黑土区,少耕秸秆全量条带覆盖(T3)不仅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而且还有利于平衡土壤水分和温度矛盾,缩短出苗时间、提高出苗质量、高产稳产,是该区域适宜的保护性耕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黑土区 保护性耕作 玉米产量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世豪 徐新良 +3 位作者 黄麟 师华定 谷庆宝 刘寒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9504-9519,共16页
东北黑土区作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土地退化问题日趋严峻,严重影响了生产—生态功能的协同发展。采用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降水贮存量法、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RUSLE)... 东北黑土区作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土地退化问题日趋严峻,严重影响了生产—生态功能的协同发展。采用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降水贮存量法、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RUSLE)和修正的风蚀方程(Revised Wind Erosion Equation,RWEQ)量化了东北黑土区供给、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防风固沙4种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并分析了其时空演化特征,采用残差分析法厘定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因素对供给服务的贡献率,从栅格尺度和县域尺度刻画了不同地区、不同主导驱动因素下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与协同特征。结果显示:(1)近20年东北黑土区供给、水源涵养和防风固沙服务量总体上小幅提升,县域数量分别占96.6%、76.9%和75.4%,其中内蒙古东部和黑龙江的供给服务量、黑龙江和吉林的水源涵养量以及辽宁的防风固沙量增势明显。土壤保持量总体上小幅下降,县域数量占60.7%,特别是吉林下降趋势最明显。(2)东北黑土区供给服务变化主要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共同促进作用。人类活动是主导驱动因素,总体贡献率为62.65%,县域数量占76.6%。(3)东北黑土区供给与水源涵养、防风固沙之间主要表现为协同关系,约有88.67%和77.14%的县域表现为协同,而供给与土壤保持之间主要表现为权衡关系,县域数量占比为68.25%,人类活动因素加重了各服务之间的权衡作用。研究有助于明晰东北黑土区生态系统服务的主要矛盾,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制定生态保护修复相关政策,对提升东北生态功能以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驱动因素 权衡与协同 东北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部分地域除草剂在不同作物类型土壤中残留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国琛 董雯昕 +4 位作者 王世成 梁志鹏 王莹 马晓倩 赵俪儒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43-1752,共10页
为了解并掌握东北部分黑土区农田土壤除草剂残留情况,本研究调查了东北黑土区6个地区170份土壤样本,共检出17种除草剂。总体来看,乙草胺检出率最高,为74.7%,氟磺胺草醚平均残留量最高,为198.88μg·kg^(-1)。从省份来看,辽宁省除草... 为了解并掌握东北部分黑土区农田土壤除草剂残留情况,本研究调查了东北黑土区6个地区170份土壤样本,共检出17种除草剂。总体来看,乙草胺检出率最高,为74.7%,氟磺胺草醚平均残留量最高,为198.88μg·kg^(-1)。从省份来看,辽宁省除草剂检出种类最为丰富,黑龙江省除草剂残留量最高。其中,铁岭市、阜新市与长春市、四平市旱田除草剂残留情况更为相似,绥化市土壤除草剂残留情况与前者差异较大。从作物类型来看,水稻田土壤除草剂检出种类更多,旱田作物除草剂残留量更高。其中,水稻田共检出11种类型除草剂,氟磺胺草醚在玉米田和大豆田中的平均残留量分别高达68.77μg·kg^(-1)和409.30μg·kg^(-1)。研究表明,地理位置和作物类型是影响土壤除草剂残留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黑土区 作物类型 除草剂 检出率 平均残留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协调发展与市场统一的法治保障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守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0-90,177,共12页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统筹解决区域协调发展与市场统一问题,并加强相应的法治保障,对此有必要在“区域—市场—法治”的框架下展开分析。以东北地区为例,基于该地区在我国的重要地位及其存在的发展问题,应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并将其...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统筹解决区域协调发展与市场统一问题,并加强相应的法治保障,对此有必要在“区域—市场—法治”的框架下展开分析。以东北地区为例,基于该地区在我国的重要地位及其存在的发展问题,应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并将其区域发展与区域市场建设有机结合,进而促进全国的区域协调发展和统一大市场建设。针对上述领域既往存在的法治问题,应明晰制度优化的重点,加强经济政策与经济法治的有效协调,从而在法治框架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与市场统一的相互促进,这有助于持续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国家的整体现代化,深化区域经济学、经济法学、发展法学等领域的理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调 区域发展 市场统一 东北振兴 法治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半干旱区浅埋滴灌下玉米高产高效的尿素硝酸铵溶液投入阈值 被引量:3
16
作者 孔丽丽 尹彩侠 +4 位作者 侯云鹏 张磊 赵胤凯 刘志全 徐新朋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081-2093,共13页
为探明滴灌玉米尿素硝酸铵溶液(UAN)对尿素的增效作用及适宜投入阈值,在吉林省半干旱区(乾安县)开展连续2年(2020-2021年)的田间定位试验,以UAN为试验材料,设6个氮肥用量[0 kg(N)·hm^(-2)、100 kg(N)·hm^(-2)、140 kg(N)·... 为探明滴灌玉米尿素硝酸铵溶液(UAN)对尿素的增效作用及适宜投入阈值,在吉林省半干旱区(乾安县)开展连续2年(2020-2021年)的田间定位试验,以UAN为试验材料,设6个氮肥用量[0 kg(N)·hm^(-2)、100 kg(N)·hm^(-2)、140 kg(N)·hm^(-2)、180 kg(N)·hm^(-2)、220 kg(N)·hm^(-2)和260 kg(N)·hm^(-2)],并以尿素优化用量处理[Urea,220 kg(N)·hm^(-2)]为对照,研究玉米产量与构成、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氮素利用率、土壤氮素含量及氮素平衡差异。结果表明,施氮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并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当氮肥用量超过180 kg·hm^(-2)后,增产幅度不显著,且高于Urea处理,两年平均增幅为2.02%。增产原因是施用UAN提高了玉米每穗粒数和百粒重。对于施用UAN的处理来说,玉米各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转运量和吐丝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贡献率总体随施氮量增加呈增加趋势,当施氮量增至180 kg·hm^(-2)后以上指标不再显著增加,但均高于Urea处理(2021年吐丝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贡献率除外);氮素回收率、氮素农学利用率和氮素偏生产力随氮肥用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且相同氮肥用量下,UAN处理较Urea处理分别提高4.45%、2.09 kg·kg^(-1)和2.09 kg·kg^(-1)。与Urea处理相比,相同用量下UAN处理降低了60~100 cm土壤无机氮含量,使氮素损失量较Urea处理降低7.51%。通过拟合施氮量与玉米产量、氮素回收率和土壤表观氮素损失量,确定UAN适宜用量为188.90 kg·hm^(-2),相应玉米产量为11 863.42 kg·hm^(-2),氮素回收率为44.21%,氮素表观损失量为151.79 kg(N)·hm^(-2)。与传统尿素优化用量处理(Urea)相比,UAN的施用可在降低14.14%氮肥用量的前提下,使得玉米产量增加4.78%,氮素回收率增加7.61%,氮素表观损失量降低29.55%。以理论最高产量施氮量95%为置信区间,确定UAN适宜施氮范围为179~198 kg(N)·hm^(-2)。综上所述,与施用尿素相比,施用UAN可减少氮素投入总量,获得更高的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并降低氮素损失,是东北半干旱区实现玉米减氮增效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浅埋滴灌 尿素硝酸铵溶液 东北半干旱区 氮素利用效率 氮素表观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地区稻田甲烷排放时空演变及排放潜力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志慧 王艺霏 邓祥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814-3829,共16页
稻田甲烷排放是农业源甲烷排放的主要来源。东北黑土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农业温室气体减排是实现黑土地永续利用的关键议题之一。运用稻田甲烷排放模型(CH4MOD)核算并分析了2009—2018年东北黑土地区稻田甲烷排放的时空演变特... 稻田甲烷排放是农业源甲烷排放的主要来源。东北黑土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农业温室气体减排是实现黑土地永续利用的关键议题之一。运用稻田甲烷排放模型(CH4MOD)核算并分析了2009—2018年东北黑土地区稻田甲烷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结合GOSAT卫星遥感数据探究了水稻生产与区域甲烷排放的时空动态联系,进一步量化了稻田甲烷对区域甲烷排放的贡献程度及不同情景下的排放潜力。结果表明,受水稻生产面积扩张和排放强度提高的影响,东北黑土地区稻田甲烷排放总量从2009年的39.05万t增加到2018年的79.53万t。东北黑土地区区域甲烷排放在季节变化和栅格单元上表现出与稻田甲烷排放较为一致的时空动态,大规模的稻田耕作可能会增加水稻生产与区域甲烷排放直接相关的可能性。随着水稻持续扩种稳产,2018年东北黑土地区水稻生产贡献了区域甲烷排放总量的15.04%,其中黑龙江省的贡献率高达31.06%。在基准发展情景下,预计2035年东北黑土地区稻田CH_4排放量较2018年增加19.5%;在粮食供给保障情景下,维持当前稻田耕作面积,水稻生产集约化程度提高,预计其稻田CH_4排放量较2018年减少0.88%;在此基础上,采取促进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实施节水间歇灌溉等稻田管理措施将使稻田CH_4排放量增加17.8%—63.6%。以满足膳食需求和供给保障为导向,优化水稻种植结构、控制稻田耕作面积,推动技术进步、品种改良以提升单产水平,采取化肥和有机肥搭配施用、节水间歇灌溉等途径能够缓解稻田甲烷排放。研究综合运用自上而下的遥感数据和自下而上的模型运算,刻画了水稻生产与区域甲烷排放的时空联系,进一步评估了稻田甲烷的排放潜力及减排措施的减排效果,为促进东北黑土地区农业甲烷减排和生产布局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排放 水稻生产 温室气体减排 时空动态 CH4MOD模型 东北黑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半干旱黑土区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高盼 申慧波 +5 位作者 王宇先 蔡姗姗 徐莹莹 杨慧莹 王晨 张巩亮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7-135,共9页
为明确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特征,基于6 a秸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无秸秆还田(CK)、秸秆覆盖还田(FG)、秸秆翻埋还田(FM)处理下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及水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及其结构特征进行... 为明确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特征,基于6 a秸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无秸秆还田(CK)、秸秆覆盖还田(FG)、秸秆翻埋还田(FM)处理下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及水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及其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与CK相比,FM处理0~40 cm土层SOC含量提高7.87%~29.54%,FG处理0~30 cm土层SOC含量增加1.91%~18.61%,30~40 cm土层SOC含量降低7.67%;FM和FG处理0~40 cm土层土壤WSOC含量分别提升13.42%~39.42%和0.28%~26.34%。(2)通过WSOC三维荧光光谱发现,各土层CK(Ex/Em=300/34、Ex/Em=300/340、Ex/Em=240/340、Ex/Em=300/340)处理WSOC荧光特征峰为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和类色氨酸蛋白质物质荧光峰;FM(Ex/Em=340/430、Ex/Em=340/430、Ex/Em=340/435、Ex/Em=340/435)和FG(Ex/Em=270/440、Ex/Em=270/435、Ex/Em=340/435、Ex/Em=340/430)处理为类腐殖酸类物质荧光特征峰,腐殖化程度较高,结构较为复杂;荧光区域积分表明,FM和FG处理类腐殖酸类物质(Ⅴ)和富里酸类物质(Ⅲ)的积分百分比分别较CK增加12.18%~27.39%、11.98%~30.72%和3.96%~5.73%、2.99%~5.40%。(3)土壤WSOC包含两个组分,C1(Ex/Em=340/435,270/435)组分为类腐殖酸类物质,C2(Ex/Em=290/345,240/345)组分为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和类色氨酸蛋白质物质;F max值结果表明,0~40 cm土层的C1组分相对含量表现为FM>FG>CK,表明秸秆翻埋还田更有助于土壤中营养物质含量增加和形成更高分子量的有机物。综上,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均可提升SOC和土壤WSOC含量,增加腐殖化程度,加强土壤的供肥能力,翻埋还田处理提升作用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方式 土壤有机碳 水溶性有机碳 荧光结构 东北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三省人口流失的结构性与流向特征——基于长时序人口普查数据的区域比较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刘涛 杨梦 彭荣熙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16-1025,共10页
利用1990—2020年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本文从结构和比较的视角考察了东北三省人口流失规模、来源和目的地选择的典型特征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东北三省人口流失是始于1990年的长期现象,但人口流失的规模和比例远低... 利用1990—2020年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本文从结构和比较的视角考察了东北三省人口流失规模、来源和目的地选择的典型特征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东北三省人口流失是始于1990年的长期现象,但人口流失的规模和比例远低于中西部主要人口流出区;持续性的人口减少是人口流入率低、户籍迁出率高、城乡人口同步流出等多种原因造成的,也是东北人口流失的典型地域特征。经济因素是东北和其他省份外流人口目的地选择的共性主导因素;东北外流人口更加重视流入地的医疗卫生服务,近20 a的流出人口年轻化导致该地区对教育资源的偏好性大幅提升,且持续受到区位因素的较大制约,但始终没有明显的气候偏好性。区域吸引力不足的长期性和全面性意味着东北三省在尽力延缓人口流失趋势的同时,还应积极探索人口流失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流失 结构解析 迁移空间选择 区域比较研究 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东北亚区域合作
20
作者 李文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90-104,共15页
东北亚是世界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近代以来,愈演愈烈的殖民地与霸权争夺给东北亚留下了巨大战争创伤。二战后,大国博弈跌宕起伏使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面临诸多困难与障碍。改革开放后,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改变,东北亚国际关系与秩序也... 东北亚是世界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近代以来,愈演愈烈的殖民地与霸权争夺给东北亚留下了巨大战争创伤。二战后,大国博弈跌宕起伏使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面临诸多困难与障碍。改革开放后,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改变,东北亚国际关系与秩序也从以分裂、对抗为主转向以和平、稳定为主,为区域合作提供了可能性。通过和平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不按照西方模式崛起的大国,引领和推动中美关系日趋稳定与均衡,东北亚正在成为世界首个告别因“国强必霸”导致大国武力相向历史的地区。伴随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和中美互动的深化,中日韩平衡、稳定、边界明晰的三边关系框架日渐清晰;伴随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形成,中美、中日韩经贸关系日趋紧密。东北亚以共处共生共享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日益浮出水面,三国已就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达成战略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美关系 东北亚区域合作 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