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分级预警智能联动式采空区注氮防灭火技术及应用
1
作者 陈晓坤 汤旭 +2 位作者 李鹏兵 于志金 张志鹏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9-449,共11页
早期准确预报和及时有效处置是科学预控采空区煤自燃灾害的关键技术。为了提高煤自燃早期预测预报和应急处置技术的联动性,通过程序升温试验和数值模拟,以明确采空区煤自燃预测预报指标及阈值,分析不同注氮参数条件下采空区氧浓度的变... 早期准确预报和及时有效处置是科学预控采空区煤自燃灾害的关键技术。为了提高煤自燃早期预测预报和应急处置技术的联动性,通过程序升温试验和数值模拟,以明确采空区煤自燃预测预报指标及阈值,分析不同注氮参数条件下采空区氧浓度的变化规律,建立基于分级预警原则的采空区煤自燃预报与预埋注氮联动技术体系。结果表明:以O_(2)、CO、C_(2)H_(4)/C_(2)H_(6)、ΔCO/ΔO_(2)及C_(2)H_(4)作为主要预测指标气体构建的5级(灰、蓝、黄、橙、红)预警体系能够准确地表征采空区煤自燃隐患态势;采空区最佳注氮位置为进风侧55 m处,随着流量增加,氧化带范围缩减明显;当采空区预警级别为灰、蓝、黄时,通过监测系统与注氮系统联动,控制压注流量在1500~_(2)000 m^(3)/h时,能够使在距工作面40~60 m采空区范围内O_(2)浓度由18%~_(2)0%下降至8%以下,注氮口附近降至5%以下,同时有效缩短氧化带范围,抑制自然发火发展。该研究构建了采空区煤自燃分级预警模型和注氮联动防治技术体系,并成功应用于采空区煤自燃防治,为矿井煤自燃灾害防治提供了安全、高效、科学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级预警 预警预测指标 注氮参数 智能联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预测模型的现地警报级别地震预警试验——以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6.8级地震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宋晋东 朱景宝 +3 位作者 李水龙 王士成 韦永祥 李山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004-3016,共13页
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本文利用此次地震中台站记录到的强震动数据,离线模拟基于机器学习预测模型的现地警报级别地震预警方法.该方法首先构建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震级预测... 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本文利用此次地震中台站记录到的强震动数据,离线模拟基于机器学习预测模型的现地警报级别地震预警方法.该方法首先构建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震级预测模型与现地地震动速度峰值(peak ground velocity,PGV)预测模型,而后将每个台站的震级和PGV预测值分别与震级阈值5.7和PGV阈值9.12 cm·s^(-1)做比较,进而得到现地警报级别(0,1,2,3),并用于判断台站附近是否发生潜在破坏.其中,警报级别3为预测震级和预测PGV都超过了阈值,表明在该台站附近有潜在地震破坏且震级偏大.此次地震的离线模拟结果表明:使用P波到达后3 s时间窗,基于支持向量机震级预测模型的单台震级估计标准差为0.35、平均绝对误差为0.27;基于支持向量机PGV预测模型的现地PGV预测标准差为0.34、平均绝对误差为0.32;震级估计误差和PGV预测误差主要分布在±2倍标准差范围内.在不考虑数据打包与传输延时的条件下,地震烈度Ⅶ度区域内的触发台站在震后8 s几乎都发布了警报级别3.在此次地震的震后初期,基于机器学习预测模型的现地警报级别地震预警方法可以得到可靠的警报预测结果,并为中国地震预警系统升级提供了潜在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地地震预警 机器学习 震级预测 PGV预测 泸定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STM网络的单台仪器地震烈度预测模型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山有 王博睿 +4 位作者 卢建旗 王傲 张海峰 谢志南 陶冬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87-599,共13页
烈度是地震预警系统的关键产出.如何实现快速预测目标场址的地震烈度是地震预警方法技术研究中的核心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的单台仪器地震烈度的预测模型(LSTM-Ⅰ).该模型以一个台... 烈度是地震预警系统的关键产出.如何实现快速预测目标场址的地震烈度是地震预警方法技术研究中的核心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的单台仪器地震烈度的预测模型(LSTM-Ⅰ).该模型以一个台站观测到地震动参数的时间序列特征为输入,实现动态预测该台站可能遭受的最大烈度.选取了日本K-NET台网记录的102次地震的5103条强震加速度记录训练了神经网络,利用89次地震的3781条数据检验了模型的泛化能力.利用准确率、漏报率以及误报率三个评价指标评价了LSTM-Ⅰ模型的性能.结果表明,当采用P波触发后3 s的序列进行预测时,模型出现漏报的概率为46.78%,出现误报的概率为1.25%;当采用P波触发后10 s的序列进行预测时,模型出现漏报的概率大幅降低到17.6%,出现误报的概率降低到1.14%.结果表明LSTM-Ⅰ模型很好把握住了时间序列中蕴含的特征.进一步基于LSTM-Ⅰ模型评估了Ⅵ度下台站所能提供的预警时间.本文模型能够提供的预警时间与P-S波到时差接近,说明LSTM-Ⅰ模型具有较高的时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警 时间序列特征 LSTM神经网络 仪器地震烈度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STM神经网络的现地烈度实时估算模型——以JMA烈度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山有 肖莹 +3 位作者 卢建旗 谢志南 马强 陶冬旺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45,共9页
如何快速并且准确估计目标场点烈度是地震预警中的关键问题。常用基于衰减关系的场点烈度估计和基于P波信息的现地烈度估计往往存在大震烈度低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ogn short-term memery,LSTM)的现地JMA... 如何快速并且准确估计目标场点烈度是地震预警中的关键问题。常用基于衰减关系的场点烈度估计和基于P波信息的现地烈度估计往往存在大震烈度低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ogn short-term memery,LSTM)的现地JMA烈度持续估计模型。该模型以现地观测地震动的能量、能量增长率、地震动卓越周期和震源距作为输入,以该点的最大仪器地震烈度为预测目标。选取了日本K-NET台网记录101次地震数据作为训练集,94次地震数据作为测试集,训练了现地烈度估算LSTM神经网络模型。结果表明:在采用3 s时窗长度的序列进行预测时,高估的比例为1.51%,低估的比例为4.00%;并且,随着时窗长度的增加,高估和低估的比例也在不断降低。模型对高烈度(大于等于4.5度)样本的预测时效性随震源距的增加而增加,对大震远场高烈度区域能提供20 s以上的预警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警 现地预警 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 实时减灾 烈度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深度学习与物理特征预测仪器地震烈度 被引量:1
5
作者 郑周 林彬华 +6 位作者 金星 于伟恒 李军 韦永祥 王士成 李水龙 周施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712-2728,共17页
快速准确地预测记录台站的仪器地震烈度,并在地震预警过程中向潜在用户提供及时和准确的警报至关重要.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深度学习和物理参数特征的算法,用于更可靠地预测仪器地震烈度.收集并处理了2001—2021年日本K-NET和KiK-net强震... 快速准确地预测记录台站的仪器地震烈度,并在地震预警过程中向潜在用户提供及时和准确的警报至关重要.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深度学习和物理参数特征的算法,用于更可靠地预测仪器地震烈度.收集并处理了2001—2021年日本K-NET和KiK-net强震仪台网记录的3386次地震事件作为研究样本.对这些地震事件进行截取、基线校正、质量筛选等预处理,共得到25714条三通道地震波形.使用18000条地震记录(90%训练,10%验证)构建了一个窗长为3秒的仪器地震烈度预测模型(CNN-PP),并对7714条地震记录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CNN-PP模型在预测仪器地震烈度方面优于传统的单一特征参数方法.此外,离线震例测试结果显示,CNN-PP模型的报警成功率达到95.03%,没有出现误报情况,为解决地震预警仪器地震烈度的测定提供了一种潜在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警 仪器地震烈度 深度学习 卷积神经网络 物理参数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断层破裂尺度估计方法——以2016年M_(W)7.0熊本地震为例
6
作者 肖莹 卢建旗 +1 位作者 李山有 赵晏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57-1464,共8页
实时估计地震震源参数并结合地震动预测方程进行地震动场预测,是地震预警系统中最常用且具有最高时效性的方法。对于中-大型地震而言,由于断层有限性效应的影响,获得准确的震源参数(震级、断层长度、断层走向以及单双侧破裂的比例系数)... 实时估计地震震源参数并结合地震动预测方程进行地震动场预测,是地震预警系统中最常用且具有最高时效性的方法。对于中-大型地震而言,由于断层有限性效应的影响,获得准确的震源参数(震级、断层长度、断层走向以及单双侧破裂的比例系数)是影响该方法效能的关键因素。介绍一种针对大震的实时断层破裂尺度估计方法,包括主断层的破裂方向以及破裂长度,可用于实时地震动预测以及近实时地震影响场的绘制。通过最小化观测地震动参数值与加入断层模型参数后的理论预测值之间的误差函数,来确定最佳线源模型。通过实时追踪断层破裂情况,并对源模型进行校正,可以显著改善大震时传统点源模型对近断层区域的低估。同时,引入赤池信息准则可以自动判别何时使用线源模型,从而更加准确地预测地震动场。此方法作为传统预警方法面对大震时的补充,不仅不改变时效性,而且能够提高预测精度。使用2016年熊本M_(w)7.0地震对方法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约在13 s左右,断层模型的角度开始收敛,在18 s后加入线源模型可以显著提高预测精度。这种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估计此次地震的震级和断层破裂参数,并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警 地震动预测方程 破裂尺度估计 断层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预警PGV-Pd关系参数的距离分段特征 被引量:13
7
作者 刘辰 李小军 +2 位作者 景冰冰 席楠 田秀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13-1426,共14页
地震预警系统需要在破坏性的地震波到来前快速估算地震参数和地震动参数,以对可能出现的地震灾害进行预测,对重要工程、人员密集区域发布警报信息.以Pd估测PGV的方法是地震预警研究涉及的一种重要问题,该方法利用初至P波触发后前几秒的... 地震预警系统需要在破坏性的地震波到来前快速估算地震参数和地震动参数,以对可能出现的地震灾害进行预测,对重要工程、人员密集区域发布警报信息.以Pd估测PGV的方法是地震预警研究涉及的一种重要问题,该方法利用初至P波触发后前几秒的峰值位移(Pd)对最终地震动峰值速度(PGV)进行估算,以满足预警的需要.本文对2016年在日本发生的熊本地震及其前震、余震的震中距100km以内、矩震级大于4级、井下基岩PGA>5cm·s^(-2)和地表PGA>20cm·s^(-2)的Kik-net强地震动记录进行处理分析,用于研究以Pd估测PGV的方法.将获得的强地震动数据按震中距从0~100km平均划分为5个区段,在记录时间3~10s范围内将Pd的计算取8个时间窗,分别对每个震中距区段、每一个Pd的时间窗下的PGV-Pd数据进行线性拟合,最终提出了一套应对不同震中距对位移幅值连续追踪测定PGV的算法.对每一个震中距区段的研究表明,震中距会对PGV-Pd关系产生影响.对5次地震进行验证分析,认为基于基岩记录估测基岩PGV的准确度高于基于地表记录估测地表PGV的准确度;对震中距进行分段的PGV估测方法准确度高于不考虑震中距因子的估测方法.最后拓展了将井下基岩Pd估测井下基岩PGV这种原地地震预警方法,使其能够为异地P波预警方法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方法 地震预警 熊本地震 震级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预测预警等级风险评估与分区分级发布方案的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杨马陵 沈繁銮 +1 位作者 陈大庆 曾春梅 《灾害学》 CSCD 2010年第4期1-4,10,共5页
从地震预测预警的思路和要达到的减灾目的出发,提出了发布预测预警的基本原则,并根据地震灾害的特点,给出了地震预测预警等级的划分。结合我国地震预报、震灾预防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了预测预警等级的风险评估方法和分区分级发布方... 从地震预测预警的思路和要达到的减灾目的出发,提出了发布预测预警的基本原则,并根据地震灾害的特点,给出了地震预测预警等级的划分。结合我国地震预报、震灾预防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了预测预警等级的风险评估方法和分区分级发布方案。以地震实例对风险评估、分区分级发布方案进行了案例分析和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预测预警等级 风险评估 分区分级 发布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应用及启示 被引量:30
9
作者 赵纪东 张志强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56-462,共7页
从相关概念入手,引出地震预警,分析预测、预报、预警之间的概念差异,认为地震预警是地震已经发生后的及时警报,而不是地震还未发生前的预测或预报。地震预警的基本原理是波速差,当前国际上典型的地震预警系统,如墨西哥城地震预警系统SA... 从相关概念入手,引出地震预警,分析预测、预报、预警之间的概念差异,认为地震预警是地震已经发生后的及时警报,而不是地震还未发生前的预测或预报。地震预警的基本原理是波速差,当前国际上典型的地震预警系统,如墨西哥城地震预警系统SAS、日本地震早期预警系统EEW及铁路地震预警系统UrEDAS、美国加州地震预警系统ElarmS、中国台湾地震速报系统等,已经在防震减灾领域及重大工程(如水坝、核电站)中得到发展和应用。尽管如此,地震预警系统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其本身还存在缺陷,如误报、迟报等,但是在实践中预警系统还是有很大的潜在效益,也有效地解决了一些问题。5·12汶川大地震之后,中国也已准备开始尝试建立类似的地震预警系统。依据地震预警系统的特点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从基础的断层研究、地震台网建设、信息如何发布等方面对地震预警系统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测 地震预报 地震预警 地震预警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6.9级地震机器学习地震预警震级估计与现地阈值报警的回溯验证 被引量:6
10
作者 宋晋东 朱景宝 +4 位作者 韦永祥 刘艳琼 何斌 李继龙 李山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903-2919,共17页
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6.9级地震,周边地区普遍有感,并导致多条高铁线路临时停运.本文利用这次地震获取的大量烈度计加速度记录,基于正在进行系统研发的机器学习地震预警方法模块,对地震预警震级估计与现地阈值报... 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6.9级地震,周边地区普遍有感,并导致多条高铁线路临时停运.本文利用这次地震获取的大量烈度计加速度记录,基于正在进行系统研发的机器学习地震预警方法模块,对地震预警震级估计与现地阈值报警进行了回溯验证.结果表明:在地震发生后3.1 s,震级估计为6.5级,且震级估计误差不受信噪比和震中距变化的影响,随着首台触发后时间的增加,震级估计逐渐接近实际震级.对于现地地震动速度峰值PGV(Peak Ground Velocity)预测,各个台站在P波到达后3 s时,预测PGV与观测PGV呈现1:1线性关系,随着P波到达后时间窗的增加,预测PGV逐步接近观测PGV,且PGV预测误差不受信噪比和震中距变化的影响.现地台站仪器烈度阈值设置为Ⅵ度时,报警成功、误报、漏报的百分比分别为99.53%、0%、0.47%,平均预警时间为19.62 s,且地震烈度Ⅵ度区内没有发生误报和漏报;现地台站仪器烈度阈值设置为Ⅶ度时,报警成功、误报、漏报的百分比分别为99.77%、0%、0.23%,平均预警时间为9.69 s,且地震烈度Ⅶ度区内没有发生误报和漏报.此次回溯验证结果表明:机器学习方法在这次地震中可以得到鲁棒的震级估计和现地阈值报警结果,并为该方法的在线测试以及中国地震预警系统升级提供可行性依据;其次,在这次地震事件中,烈度计可为预警提供额外的作用,这也为烈度计在未来地震预警的研究和应用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警 机器学习 震级估计 现地地震动速度峰值预测 门源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地震烈度仪的现地地震动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被引量:4
11
作者 彭朝勇 郑钰 +2 位作者 徐志强 姜旭东 杨建思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43-655,共13页
利用初期P波预警参数构建现地地震动预测模型,使其在达到设定阈值时快速发出报警信息,是现地地震预警系统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直接关系到发布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针对地震烈度仪基于微机电系统传感器记录到的数据质量较差,通过两次... 利用初期P波预警参数构建现地地震动预测模型,使其在达到设定阈值时快速发出报警信息,是现地地震预警系统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直接关系到发布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针对地震烈度仪基于微机电系统传感器记录到的数据质量较差,通过两次积分获取的位移存在较大偏差,会引起更多的误报和漏报,本文采用不同阶数(1—4阶)的巴特沃斯滤波器,分别构建了基于P波3 s和全P波段数据的位移幅值PD、速度幅值PV和加速度幅值PA与地震动峰值速度PGV和峰值加速度PGA的现地地震动预测模型,然后利用收集到的川滇示范预警网地震事件记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对于地震烈度仪微机电系统传感器的记录,采用1阶巴特沃斯滤波器处理、基于全P波段波形拟合获取到的PV与PGV的相关性和PA与PGA的相关性为两种最优现地地震动预测模型。具体应用时,应同时利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统计关系进行现地地震动预测,并将实际地震动观测值作为额外的判定条件,以降低误报率和漏报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地预警 地震动预测 P波预警参数 地震烈度仪 全P波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线路场地地震动快速准确预测方法 被引量:10
12
作者 王子珺 赵伯明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8-134,共7页
基于我国高速铁路地震预警采用沿线路排列的原位地震监测网络所必需的单台站预警模式,研究提出适合高速铁路单台站的快速、准确进行高铁线路场地地震动预测的方法。选择3s初始P波的谱强度、位移幅值和速度平方积分作为预测地震动的特征... 基于我国高速铁路地震预警采用沿线路排列的原位地震监测网络所必需的单台站预警模式,研究提出适合高速铁路单台站的快速、准确进行高铁线路场地地震动预测的方法。选择3s初始P波的谱强度、位移幅值和速度平方积分作为预测地震动的特征参数,应用2008年汶川Ms8.0级地震的余震记录,建立这3个特征参数与待预测的3个地震动参数(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和谱强度)之间的拟合关系,进而推导得到3个地震动参数的预测公式。对比结果表明,基于3s初始P波的谱强度预测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方法更适合于我国高速铁路线路场地的地震预警。针对汶川地震这样主震级别大的地震,通过在地震动参数预测公式中引入放大系数,对特征参数进行提前修正,从而对大地震的后续地震动也能够快速、准确地预测,缓解了预测大震级地震动时出现的"低估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地震预警 地震动预测 初始P波 谱强度 单台站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高速铁路地震预警震级连续预测方法 被引量:11
13
作者 宋晋东 朱景宝 李山有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56-165,共10页
利用日本K-net强震动数据,研究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震级连续预测方法。在P波到达后0.5~10.0 s范围内,以0.5 s为间隔建立预测时间窗,选取12个P波特征参数作为模型输入参数,构建支持向量机的高速铁路地震预警震级预测模型(SVM-HRM),并将模型... 利用日本K-net强震动数据,研究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震级连续预测方法。在P波到达后0.5~10.0 s范围内,以0.5 s为间隔建立预测时间窗,选取12个P波特征参数作为模型输入参数,构建支持向量机的高速铁路地震预警震级预测模型(SVM-HRM),并将模型的震级预测结果分别与传统的震级预测模型以及现行标准进行对比。结果表明:3.0 s时间窗下,模型的震级预测误差明显小于传统的τ_(c)方法与P_(d)方法,小震高估明显改善,且模型的构建不受数据震中距筛选的影响,具备泛化性能;对于震级范围在3~5级的地震事件,模型的单台实现率在P波到达后的0.5 s达到95%,优于《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监测系统试验方法》要求的首报震级预测实现率标准;对于震级范围在3~5级、5~7级、7~8级之间的地震事件,模型的单台实现率分别在P波到达后的0.5,1.5,0.5 s优于多台实现率标准;最迟在P波到达后的1.5 s,模型便可发出符合震级预测实现率标准的地震预警首报,满足高速铁路地震预警震级预测的准确性和连续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地震预警 震级预测 支持向量机 特征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地震预警震级快速准确预测方法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子珺 赵伯明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7-132,共6页
基于我国高速铁路沿线路排列的原位地震监测网络所必需的单台站预警模式,研究提出基于位移平方积分的地震震级预测方法,并与具有代表性的基于平均周期和基于位移幅值的地震震级预测方法进行比较。应用2008年汶川Ms8.0级地震的记录数据,... 基于我国高速铁路沿线路排列的原位地震监测网络所必需的单台站预警模式,研究提出基于位移平方积分的地震震级预测方法,并与具有代表性的基于平均周期和基于位移幅值的地震震级预测方法进行比较。应用2008年汶川Ms8.0级地震的记录数据,分别推导基于位移平方积分、平均周期和位移幅值这3个特征参数的地震震级预测公式;对比3个公式的预测结果可知,基于位移平方积分的地震震级预测方法预测的震级偏差的标准差最小。通过对地震数据进行频域特性解析,拟合分析3s初始P波谱强度的对数与预测震级偏差之间的相关性,进而提出对震级偏差进行有效修正的方法,修正后的预测方法能够缓解预测大地震时出现的震级"饱和"现象,提高震级的预测精度。提出的基于位移平方积分的地震震级预测公式与修正方法可以实时、准确、快速、有效地预测复杂震源的地震震级,能够满足高速铁路单台站地震预警的严格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地震预警 震级预测 单台站预警 位移平方积分 平均周期 位移幅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实验场地震中短临动态跟踪综合预测方案及其实践运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芬 李孝宾 薛艳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2014年第B10期590-599,共10页
对滇西实验场1992年以来地下流体前兆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选取应震效果通过R信度检验(对应MS≥5.0级地震)的8条单项前兆指标。综合考虑单项前兆指标虚报率和漏报率对指标信度的影响,对单项前兆指标利用数学模型进行综合处理,减少了虚... 对滇西实验场1992年以来地下流体前兆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选取应震效果通过R信度检验(对应MS≥5.0级地震)的8条单项前兆指标。综合考虑单项前兆指标虚报率和漏报率对指标信度的影响,对单项前兆指标利用数学模型进行综合处理,减少了虚报和漏报的次数,预测效果明显提高。利用分级预警模式分别建立了中期(T≤6个月)和短临(T≤3个月)预测模型。综合预测方案还提供了地点判定原则和震级估算原则。最终提供地震短临预测三要素。运用本综合预测方案对2011年腾冲5级双震、2013年洱源5级双震和德钦两次5级地震作用了较为成功的短临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预测方案 分级预警 中短临预测 实践运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震预警系统现状与发展前景综述 被引量:6
16
作者 吴林斌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A02期123-125,共3页
比较国外一些地震预警系统,结合中国地震预警系统的现状,指出建立中国地震预警系统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地震预警 烈度速报 防震减灾 预警盲区 预警容忍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苏门答腊-安达曼到日本东北:特大地震及其引发的超级海啸的启示
17
作者 陈运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0-131,共12页
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安达曼MW9.1地震及印度洋超级海啸,以及2011年日本东北MW9.0地震及海啸与核泄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两次灾难的接连发生充分暴露了迄今我们对于地震发生规律的认识水平还是很低的,启示我们需要继续加强... 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安达曼MW9.1地震及印度洋超级海啸,以及2011年日本东北MW9.0地震及海啸与核泄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两次灾难的接连发生充分暴露了迄今我们对于地震发生规律的认识水平还是很低的,启示我们需要继续加强对地震发生的规律性与地震预测预报的研究。在地震危险性评估中,要努力克服经验性方法的局限性,加强地应力测量以确定断层接近破裂的程度,更直接地估计地震危险性;要最大限度地运用地震、大地测量、地质、地貌等所有可资利用的资料,尽快将学术研究成果应用于防灾减灾实践。要重视不同观测资料的整合集成。要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科学界与决策者和社会公众的相互沟通。要加强在海域对地震、海啸的多学科、多手段的监测工作,加强地震破裂过程复杂性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提高对地震、海啸(包括局地海啸)的监测、预测预报与预警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门答腊-安达曼地震 日本东北地震 海啸 核泄漏 地震危险性 地震预测预报 地震-海啸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持续实时预测仪器地震烈度的方法 被引量:6
18
作者 陈以伦 金星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2-29,共8页
为了在地震发生后能够快速并准确的预测仪器烈度,本文利用形状函数模拟P波触发后烈度的实时变化,探寻其中的规律,并最终做到实时的烈度预测。在地震发生后,P波触发台站的烈度可以进行实时计算,并呈逐渐增大的趋势。烈度的实时变化呈现... 为了在地震发生后能够快速并准确的预测仪器烈度,本文利用形状函数模拟P波触发后烈度的实时变化,探寻其中的规律,并最终做到实时的烈度预测。在地震发生后,P波触发台站的烈度可以进行实时计算,并呈逐渐增大的趋势。烈度的实时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可以用函数进行描述。选取了四种形状函数描述烈度变化,并得到每个函数的拟合参数。利用2001年至2011年日本Ki K-net台网记录的352个地震事件中筛选的1 821个强震台站的数据对上述参数进行拟合计算,确定其中的参数和震源距的关系。使用本文方法对地震烈度进行预测的结果与其它预测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在预测50至150 km触发台站的仪器烈度时有着较好的结果,其它震源距范围的烈度预测结果还有改进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警 烈度预测 震中距 初始P波 形状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东南地区震情预警指标模型及方案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小凤 张辉 +1 位作者 梅秀苹 郑卫平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37-243,291,共8页
依据甘东南地区中强以上地震活动及前兆异常特征,分别确定了判定时间、地点和强度的预测指标体系,并对各指标的预测效能进行了评估,据此建立了甘东南地区5~6级地震的中短期预报方案。在此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甘东南地区5级... 依据甘东南地区中强以上地震活动及前兆异常特征,分别确定了判定时间、地点和强度的预测指标体系,并对各指标的预测效能进行了评估,据此建立了甘东南地区5~6级地震的中短期预报方案。在此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甘东南地区5级地震的震情指标预警模型。依据预警模型及指标分层结果,将各类定量和定性指标转化为以无量纲的1~4表示的指标值,按成对比较法比较下层各指标两两之间对上层某指标的重要程度,计算权重向量,并对模型的整体层次进行一致性检验。研究结果显示,甘东南地区5级地震的预警值为3.11,依据预警等级划分标准,若满足各项预测指标,则震情预警级别为红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东南地区 地震预测 预报方案 预警指标 预警级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仪器地震烈度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水龙 陈以伦 +1 位作者 于伟恒 周施文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1-190,共10页
地震发生后,针对能够快速预测震中附近的烈度分布情况的问题,首先对632次地震触发的台站进行筛选,对2 231个台站触发后20 s内有效的7个地震动参数以及震级和震源距的信息进行提取,并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对所选数据样本进行训练,建立三种有... 地震发生后,针对能够快速预测震中附近的烈度分布情况的问题,首先对632次地震触发的台站进行筛选,对2 231个台站触发后20 s内有效的7个地震动参数以及震级和震源距的信息进行提取,并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对所选数据样本进行训练,建立三种有效的预测模型。研究结果显示模型一所选的输入参数为7个,不利用震源参数,在预测中有着较好的时效性,从第1 s到20 s,预测的平均烈度差值逐渐减小到0.45;模型二所选的输入参数为8个,利用了震源距信息,可以用于烈度级别的预测,预测的平均烈度差值逐渐减小到0.36;模型三所选的输入参数为9个,预测结果较好,可用于震后烈度场的实时预测,平均烈度差值逐渐减小到0.31。利用提出的3种模型对两次地震事件进行烈度预测,预测烈度差值取整后分别有95%和76%以上在1以内,有着较好的结果,可以用于地震预警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警 烈度预测 人工神经元网络 初始P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