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异化与共鸣:论罗萨现代社会批判的文化维度
1
作者 贺来 张鑫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1-99,158,共10页
从社会结构的维度出发将“加速”把握为“新异化”的原因,把构建“后增长社会”当作克服新异化的方案,是国内学界对罗萨新异化理论的主流解读路径。这种理解虽然清晰地阐明了罗萨对新异化这一现代社会病症所作出的结构诊疗,但也遮蔽了... 从社会结构的维度出发将“加速”把握为“新异化”的原因,把构建“后增长社会”当作克服新异化的方案,是国内学界对罗萨新异化理论的主流解读路径。这种理解虽然清晰地阐明了罗萨对新异化这一现代社会病症所作出的结构诊疗,但也遮蔽了他针对新异化病症展开的文化诊疗。只有充分理解罗萨现代社会批判的文化维度,才能全面把握其批判理论的整体思路并全面理解其对于“新异化”的治疗方案。事实上,罗萨认为新异化既是“加速”造成的“结构病症”,同时也是由于现代社会对“美好生活”的片面观念所造成的“文化病症”。在新异化病症的文化治疗方案上,罗萨借助于现象学的理论资源实现了对人的重新理解,主张树立一种注重关系质量的美好生活新观念,以期转变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使二者之间达到相互共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维度 新异化 自主性理念 美好生活 共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小学办学理念的提炼与表达 被引量:8
2
作者 陈建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0-77,共8页
办学理念是学校改革的灵魂,是校长办学的基本信念,对学校发展具有渗透性的指导价值。目前中小学办学理念存在诸多问题,或者理念阙如,或者理念泛滥,或者理念混乱,或者同质化现象严重,或者言行不一。因此,准确地把握办学理念的内涵非常重... 办学理念是学校改革的灵魂,是校长办学的基本信念,对学校发展具有渗透性的指导价值。目前中小学办学理念存在诸多问题,或者理念阙如,或者理念泛滥,或者理念混乱,或者同质化现象严重,或者言行不一。因此,准确地把握办学理念的内涵非常重要,它体现了办学者对好教育的期待与梦想,对学校存在理由与价值的追问。理念具有内在的意义,而表达则是外显的活动,理念意义的传递离不开表达活动。在办学理念表达过程中,应当考虑表达方式是否言简意赅,表达内容是否符合先进教育思想,表达对象是否具有独特的气质,表达话语是否具有独特的视角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办学理念 好教育 理念提炼 理念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子人格学说的现代诠释 被引量:2
3
作者 顾红亮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4-57,共4页
从现代的视角看,孟子人格学说的逻辑结构展开为三个问题,即理想人格的构成成分、成就理想人格的内在根据与培养方式。这些学说的现代意义在于:作为知情意和真善美统一的圣人理论启示我们注意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健全;性善说启示我们现... 从现代的视角看,孟子人格学说的逻辑结构展开为三个问题,即理想人格的构成成分、成就理想人格的内在根据与培养方式。这些学说的现代意义在于:作为知情意和真善美统一的圣人理论启示我们注意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健全;性善说启示我们现代人格的建构不能脱离现实的人性基础;性善的扩充论启示我们现代人格的培养是自我潜能的展开与超越自我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人格学说 理想人格 知情意 真善美 性善说 潜能 逻辑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善行理念下森林公园旅游环境质量测评及优化——以永济五老峰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冠孝 梁留科 王伟 《福建林业科技》 2016年第4期183-189,共7页
以永济五老峰为例,基于抽样调查资料,综合运用因子分析、IPA分析、配对样本t检验等方法,从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角度定量分析游客对24项森林公园旅游环境质量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和满意度感知。结果显示:游客对基本服务与设施及文化景... 以永济五老峰为例,基于抽样调查资料,综合运用因子分析、IPA分析、配对样本t检验等方法,从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角度定量分析游客对24项森林公园旅游环境质量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和满意度感知。结果显示:游客对基本服务与设施及文化景观、旅游保障设施等8个方面最为关注;24项评价指标的均值差均为负值,五老峰的旅游环境质量不能满足游客期望;今后改善旅游环境质量的工作重点在于公共厕所、休闲设施、自然资源品质、水体质量、门票价格和通讯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公园 善行理念 旅游环境 感知评价 五老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权力的善恶之辩——西方权力德性思想之镜像演进 被引量:1
5
作者 唐土红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0-18,共9页
权力的善恶问题很早便为思想家们所关注。但长期以来,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仅侧重在儒家政德"善"的演绎上,而在以"法治主义"为文化基因的西方,人们往往错误地认为,权力仅有"恶",并"以恶制恶"... 权力的善恶问题很早便为思想家们所关注。但长期以来,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仅侧重在儒家政德"善"的演绎上,而在以"法治主义"为文化基因的西方,人们往往错误地认为,权力仅有"恶",并"以恶制恶"。事实上,西方思想家有关权力善恶问题形成四个流派,即以权力理想主义为代表的权力之"善"说,权力契约主义为代表的"必要恶"说,无政府主义为代表的"绝对恶"说和行为主义"纯科学"为代表的"价值中立"说。他们从各自的立场与需要出发,系统阐释了权力的善恶问题,从而构建了一道独具风格的权力德性思想的镜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力 中立 德性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止于至善--论柏拉图政治哲学中的善恶观 被引量:3
6
作者 李革新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4-83,共10页
善的问题是柏拉图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本文从理念论的本体之善、理论理性的智慧之善、实践理性的中和之善和服从行为的道德之善四个层面论述了柏拉图政治哲学的善恶观,以此表明他的思考至今仍然体现了人类能够达到的最高智慧。
关键词 政治哲学 理念论 理论理性 实践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大阿福”到“福娃”——民间美术在现代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少牛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4-126,共3页
本文通过对"大阿福"与"福娃"的民间传统审美理念和造型特征的比较研究,探讨了传统民间美术在当下和谐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 大阿福 福娃 福的理念 圆的造型 和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儒家性善论思想的法治意蕴探究 被引量:2
8
作者 于语和 雷园园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9-105,共7页
先秦时期,儒墨道法各家学派竞相争鸣,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法律文化的形成基因和未来走向,以法治理念审视中国文化元素,不难发现法治中国的理性建构思路深受隐含于内的性善论思想的观照,推动法治由一般意义的规则之治走向具有品质和德性... 先秦时期,儒墨道法各家学派竞相争鸣,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法律文化的形成基因和未来走向,以法治理念审视中国文化元素,不难发现法治中国的理性建构思路深受隐含于内的性善论思想的观照,推动法治由一般意义的规则之治走向具有品质和德性的规则之治。先秦儒家的性善论思想是人性善思想的理论源头,形塑了中华民族的知识结构、制度规范和生活逻辑,是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最深厚的沃土,更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内在根基。人性善的理论预设奠定了"以人为首"的法哲学观,讲求"惟齐非齐""圆融人情"的合理正义,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思想必不可少的条件。从先秦性善论角度剖析全面依法治国思想既有助于推动中国法治实践的理论创新,又继承与弘扬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精髓,彰显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善论 人本主义 良法善治 公平正义 法治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评拉德布鲁赫法哲学 被引量:1
9
作者 吕世伦 徐江顺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2-87,共6页
法的真善美是相统一的。法的逻辑价值是真,法之真属于法律科学的对象;法的道德价值是善,法之善即正义;法的文化价值是美。拉德布鲁赫认为法的理念包括整体的正义、合目的、确定性三个要素,但其相互间又存在着对立。这个观点基本上是可... 法的真善美是相统一的。法的逻辑价值是真,法之真属于法律科学的对象;法的道德价值是善,法之善即正义;法的文化价值是美。拉德布鲁赫认为法的理念包括整体的正义、合目的、确定性三个要素,但其相互间又存在着对立。这个观点基本上是可取的。总体而言,虽然名之曰"相对主义",却充满着辩证的机理;借用"相对主义"无非是为了反对把问题绝对化,使法承载正义,缔造与达至人类自由、平等与和谐。当然,此一别致的法哲学亦不免有值得商榷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德布鲁赫 法的真善美 法的理念 相对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轼词的美学阐释 被引量:1
10
作者 钟锦 《河北学刊》 2003年第3期127-130,共4页
本文通过与辛弃疾、陈维崧词作的对比 ,指出苏轼词作的超旷风格主要由道家 (庄子 )哲学精神的影响所造成 ;此种精神即康德在《判断力批判》“美之分析”中所分析的“美”。并且结合苏词 ,阐释了“美”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之特质以及... 本文通过与辛弃疾、陈维崧词作的对比 ,指出苏轼词作的超旷风格主要由道家 (庄子 )哲学精神的影响所造成 ;此种精神即康德在《判断力批判》“美之分析”中所分析的“美”。并且结合苏词 ,阐释了“美”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之特质以及美善二者之关系。此种阐释对苏轼词风的深入了解有所助益 ,同时也可以澄清常州词派词学理论中的若干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经验事实 超验理念 美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论善的原则的客观实在性
11
作者 傅永军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1-118,共8页
康德通过将耶稣基督诠释为完美的道德理想,即将上帝之子诠释为"善的原则的拟人化了的理念",探讨了原善的人性,并据此阐明了人类重新向善的可能性。可以说,康德对善之原则客观实在性的分析,特别是对耶稣基督作为人之道德典范... 康德通过将耶稣基督诠释为完美的道德理想,即将上帝之子诠释为"善的原则的拟人化了的理念",探讨了原善的人性,并据此阐明了人类重新向善的可能性。可以说,康德对善之原则客观实在性的分析,特别是对耶稣基督作为人之道德典范所具有的示范作用及其价值意义的分析,目的在于证成从心灵或者精神角度思考通过人性转变(心灵改善或灵魂实践)实现道德完善(现实谋划或理想建构)不仅具有先验的根据,而且具有形而上学的合理性。一种内在的自我救赎,既是可能的又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 善的原则 拟人化的理念 弃恶从善 自我救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佛教劝善理念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段玉明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7-81,共5页
就其社会取向而言,说佛教是一种劝善宗教绝对不错。在佛教原典中,本有一套绵密的劝善理念。这套理念以十善恶业为伦理核心,报应轮回为驱逼动力,最终达致福寿得道为目标。其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的伦理思想及劝善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
关键词 劝善理念 十善恶业 轮回报应 《太上感应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子教育思想及其内在逻辑 被引量:6
13
作者 马跃如 王文胜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1-86,共6页
孟子作为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其教育思想日益受到教育学者的重视。孟子的教育思想以性善论为基础,以求放心为儒家教育的基本原理,仁义是其教育的总目标,五伦关系是教育的基本内容,孝悌是教育的基础课目,教育的作用则是个人的幸福与社会... 孟子作为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其教育思想日益受到教育学者的重视。孟子的教育思想以性善论为基础,以求放心为儒家教育的基本原理,仁义是其教育的总目标,五伦关系是教育的基本内容,孝悌是教育的基础课目,教育的作用则是个人的幸福与社会的和谐。经孟子加以总结的这一儒家教育思想,成为秦汉以后我国教育思想的主流。当前,教育学者对孟子的研究归纳虽然是正确的,但对孟子教育思想的内涵及其内在逻辑关系还很少进行深入的探讨。而对儒家教育思想的深入理解,是儒家教育思想运用于现代教育的前提。因而,对孟子教育思想的内在逻辑进行深入分析与论证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教育思想 性善论 求放心 五伦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网络界面设计的人性化 被引量:14
14
作者 王春鹏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71-173,共3页
围绕界面设计的“人性化”展开讨论,介绍了界面设计的“人性化”存在的理论依据,分析了“异质同化”和“同质异化”是“人性化”网络界面设计的基础,阐述了赏心、悦目、传情、达意的设计原则。
关键词 界面设计 人性化 赏心悦目 传情达意 异质同化 同质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赛珍珠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国——兼论小说《大地》对中国农民的解读 被引量:2
15
作者 姜春香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06-208,共3页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小说家赛珍珠以其中国生活经历为基础所创作的中国题材小说《大地》,以跨文化的视角,向西方介绍了中国这个尚未被西方熟知的国家,为中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小说《大地》集中体现了中国农民的土地情结和...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小说家赛珍珠以其中国生活经历为基础所创作的中国题材小说《大地》,以跨文化的视角,向西方介绍了中国这个尚未被西方熟知的国家,为中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小说《大地》集中体现了中国农民的土地情结和家庭观念,表达了作家对中国农民美好愿望的肯定。虽然赛珍珠的文学创作仍无法完全冲破西方殖民文学的桎梏,但是,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中,重新认识赛珍珠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历史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珍珠 文化交流 《大地》 中国农民 土地情结 家庭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山”理念的伦理价值及其实践维度 被引量:15
16
作者 尹怀斌 刘剑虹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2-88,66,共8页
"两山"理念深刻关切当代中国发展进程及其重大问题,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道义制高点。这一理念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坚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实践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以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q... "两山"理念深刻关切当代中国发展进程及其重大问题,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道义制高点。这一理念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坚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实践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以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为主线,从面向社会整体的伦理建构、人的自由本质及其社会历史性体现、实践理性运用与美好生活的价值规定等方面作出了理论贡献。其伦理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价值;美好生活之实践论价值;对"中心论"、"技术批判论"、"资本批判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等主要生态理论形态的批判性价值。其实践维度体现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化进程应注重促进生产力、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保障作用,培育生态德性的文化自信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山”理念 生态环境 美好生活 制度优势 生态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市场营销理念与和谐警民关系构建
17
作者 赵亚东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6-111,共6页
营销活动与公安机关工作的本质和发展方向是一致的,借鉴营销理念改进当前公安工作,可以有力推动和谐警民关系的建立。借鉴营销理念,构建新时期和谐警民关系,首先应当树立营销理念,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即把人民群众的满意... 营销活动与公安机关工作的本质和发展方向是一致的,借鉴营销理念改进当前公安工作,可以有力推动和谐警民关系的建立。借鉴营销理念,构建新时期和谐警民关系,首先应当树立营销理念,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即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准,把人民群众的不满意作为工作的警示灯。把营销理念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就应当提高自身素质、做合格的服务者,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做人民的"贴心人",提高警务活动科技含量,培育专业警务顾问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警民关系 营销理念 公共安全产品 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视角下的高校师德建设路径 被引量:14
18
作者 冯晓玲 别敦荣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74-78,共5页
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是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文化是影响师德建设的最深层次力量。我国高校师德建设蕴含着止于至善的传统文化基因,而西方则弥漫着强烈的幽暗意识,两者各有其优越性与局限性。当前我国... 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是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文化是影响师德建设的最深层次力量。我国高校师德建设蕴含着止于至善的传统文化基因,而西方则弥漫着强烈的幽暗意识,两者各有其优越性与局限性。当前我国高校师德建设应超越文化差异,实现文化互鉴与优势互补,在路径取向上坚持传统师德文化与现代语境相融合,倡导高尚师德与加强底线师德相并重,注重整体性师德与强化教学道德相协调,师德他律与师德自律相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德 师德建设 至善理念 幽暗意识 文化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民美好生活:五大发展理念的价值追求 被引量:9
19
作者 张全胜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4-19,共6页
五大发展理念积极回应人民期盼,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即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生活与生活方式是五大发展理念的价值基石,它们的改变推动着价值理念和发展理念的更新;五大发展理念时刻坚持以人民为发展的主体,坚持一切发展都是依靠人民、为... 五大发展理念积极回应人民期盼,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即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生活与生活方式是五大发展理念的价值基石,它们的改变推动着价值理念和发展理念的更新;五大发展理念时刻坚持以人民为发展的主体,坚持一切发展都是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人民共享一切发展成果;美好是五大发展理念的价值评价标准,它具有丰富而清晰的内涵——(共同)富裕、和谐、民主、文明和美丽;五大发展理念的最终价值目标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人民美好生活将经历三个不同阶段,即社会民生的完善与发展、全面小康的建成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大发展理念 人民美好生活 价值追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提出逻辑、实践理念与路径选择 被引量:2
20
作者 梁丹丹 平云光 郭忠菊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21年第7期54-65,共12页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也是新时代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奋斗目标。其提出逻辑包括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发展性逻辑,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性逻辑与人的主体性需要逻辑,实现新时代美好生活要以发展理念、目标理念、价...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也是新时代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奋斗目标。其提出逻辑包括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发展性逻辑,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性逻辑与人的主体性需要逻辑,实现新时代美好生活要以发展理念、目标理念、价值理念、奋斗理念的多维实践理念为指导。在路径选择上,要充分发挥实践主体的独特优势,构建实践美好生活的体制机制,营造实践美好生活的文化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美好生活 提出逻辑 实践理念与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