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Renditions Series and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s “Going-out”: Its Model and Enlightenment of Translation, Communication and Dissemination
1
作者 GE Wenfeng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140-140,共1页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Literature’s “Going-out” project, it istypical of the dilemma faced by the external transl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modernChinese literature. The Renditions Series serves as a classical c...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Literature’s “Going-out” project, it istypical of the dilemma faced by the external transl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modernChinese literature. The Renditions Series serves as a classical case of providing aneffective model of “literature’s overseas distribution”.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itstranslating-cum-disseminating model can be concluded as follows: all the translatorsare from China and overseas with cross-cultural background; the selection oftranslation is stylistically far-ranging among the Mainland, Taiwan and Hong Kong,and feminine literature in modern China is highly valued; translating method aims atconvoying the original literary aesthetics, and disseminating channels are manifold;the foreign recipients are common and professional readers; the eminent effects canbe proved by its considerable sales, library collections and acceptance in the targetcountries and regions. From the successful model of translation of Renditions Series,five implications can be made out for the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s “Going-global”:domestic and overseas translators cooperate well with all-round cultural identities; theselection holds onto diversification and literary character; various spreading channelsshould be broadened; target readers should be accurately located and continuouslywidened; translating and disseminating effects can be focused on and analyzed, so asto adjust and improve the corresponding sections in the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nditions Series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model of TRANSLATION & COMMUNICATION ENLIGHTENMENT of DISSEMINATION LITERATURE TRANSLATION going-ou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28
2
作者 金春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12,共8页
在中国原创文化的源头中,最重要的是"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这一命题;它以"两个世界"的形式出现,勾画了中国哲学中天人关系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德"字及其观念起于何时?只能以甲骨文、金文和《周书》为据,是... 在中国原创文化的源头中,最重要的是"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这一命题;它以"两个世界"的形式出现,勾画了中国哲学中天人关系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德"字及其观念起于何时?只能以甲骨文、金文和《周书》为据,是周人之新观念。其原始义非"道德"、"德行",而系全生、保全生命,引申为恩惠德泽;初为政治范畴,以后扩展为哲学性命范畴,与"性"为同类概念。"德"的文化政治与历史内涵对儒家人性论有极大影响,亦决定了老子之"道"不同于西方哲学逻各斯与总原理,而具有独特的中国哲学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情景下消费者的伦理购买意向研究——基于TPB视角 被引量:84
3
作者 邓新明 《南开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2-32,共11页
本文运用大样本问卷调研法,基于TPB视角重点分析消费者的伦理购买决策机制,旨在考察中国情景下影响消费者伦理购买意向的深层次因素。研究结果发现,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与感知行为控制会显著影响消费者的伦理购买行为意向,其中主观规范... 本文运用大样本问卷调研法,基于TPB视角重点分析消费者的伦理购买决策机制,旨在考察中国情景下影响消费者伦理购买意向的深层次因素。研究结果发现,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与感知行为控制会显著影响消费者的伦理购买行为意向,其中主观规范是购买意向最有影响的预测变量,表明中国情景下消费者在进行伦理购买决策时更倾向于遵从社会规范的影响;进一步感知行为控制不仅直接显著作用于伦理购买意向,还通过行为态度对伦理购买意向产生间接的重要影响,表明在中国情景下如何真正提高消费者伦理购物时的感知行为控制程度是企业实施伦理营销时面临的关键性问题。总体而言,本文结果表明,修正后的计划行为理论对中国情景下消费者的伦理购买意向能够进行有效地解释与预测,说明计划行为理论具有良好的跨文化适应性。最后,本文为中国企业伦理营销战略的实施提供重要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消费 伦理购买意向 行为态度 划行为理论 中国情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唐宋词海外翻译出版看中国传统典籍的海外经典化 被引量:3
4
作者 黄立 白冰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1-25,共5页
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典籍,曾在海外文化传播中产生深远影响。在今天,如何更好地应对挑战,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则成为我国学者和出版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文章以唐宋词海外译介出版为例,探讨了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核心力量的出版... 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典籍,曾在海外文化传播中产生深远影响。在今天,如何更好地应对挑战,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则成为我国学者和出版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文章以唐宋词海外译介出版为例,探讨了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核心力量的出版界应如何更好发挥其纽带作用,在新环境下更好地实现中国传统典籍的海外经典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词 中国传统典籍 海外经典化 走出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孝悌: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略论 被引量:4
5
作者 舒大刚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5-52,共8页
纵观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孝悌礼乐"几乎是一以贯之、长盛不衰的,特别是孔子的《孝经》一书,对中国特色"士君子"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也为历代王朝"孝治天下"历史提供了经典教材。如果要认识中国文化的... 纵观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孝悌礼乐"几乎是一以贯之、长盛不衰的,特别是孔子的《孝经》一书,对中国特色"士君子"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也为历代王朝"孝治天下"历史提供了经典教材。如果要认识中国文化的特质,总结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原因,"礼乐治国"和"孝治天下"就是吾国吾民的力量源泉,这是既往历史的经验总结,也对今天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悌 孝治天下 中国文化 文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国人才战略的时代之问——从民国时期建设一流大学“四大道”谈起 被引量:2
6
作者 王运来 《学术前沿》 CSSCI 2015年第17期58-67,81,共11页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管理大学依赖的主要是两个法宝——法律和经费。在这一框架内,校长们有较大的发挥空间。民国时期的著名大学校长们,办学理念与治校方略虽然不尽相同,有的观点甚至还截然相反,但是都持之有据、自成一家,真实地体现出大...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管理大学依赖的主要是两个法宝——法律和经费。在这一框架内,校长们有较大的发挥空间。民国时期的著名大学校长们,办学理念与治校方略虽然不尽相同,有的观点甚至还截然相反,但是都持之有据、自成一家,真实地体现出大学校长办学的自主性和思想的多元化,他们治下的大学也都呈现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强劲势头。回首审思,民国时期大学建设"四大道"的印痕依然清晰:育人之道,重专、重通、重平衡;研究之道,重学、重术、重事功;服务之道,重用、重教、重推广;文化之道,重传、重改、重引领。这对当代高等教育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一流大学 思想家 人才培养 中国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