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0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齐刺环跳穴干预坐骨神经损伤大鼠海马IL-1β、IL-6、TNF-α及GFAP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1
作者 田辉 马铁明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86,I0015,共7页
目的 通过观察齐刺环跳穴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海马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TNF-α)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 目的 通过观察齐刺环跳穴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海马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TNF-α)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表达的影响,探讨齐刺环跳穴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中枢镇痛机制。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齐刺组、单刺组及药物组,每组12只,采用钳夹法制备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造模第2天开始进行针刺及药物干预,连续14 d。观察各组大鼠干预前后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ciatic nerve Function Index, SFI)、热缩足反射潜伏期(Paw Withdrawal Latency, PWL)的变化,ELISA法检测海马组织IL-1β、IL-6、TNF-α蛋白表达水平,实时定量PCR法及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组织GFAP表达水平。结果 干预前,与假手术组比较,其余各组大鼠PWL值、SPI值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齐刺组干预后大鼠PWL值、SPI值显著改善(P<0.01)。ELISA法、RT-PCR法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齐刺组、单刺组、药物组IL-1β、IL-6、TNF-α、GFAP表达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齐刺组、单刺组、药物组IL-1β、IL-6、TNF-α、GFAP表达显著下降,齐刺组表达低于单刺组及药物组(P<0.01)。结论 齐刺环跳穴缓解坐骨神经痛的镇痛机制可能与下调海马炎症因子表达,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从而降低中枢痛觉敏化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功能指数 热缩足反射潜伏期 白细胞介素-1β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冈田酸对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及脑内ChAT和GFAP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5
2
作者 吕心瑞 潘娅 +2 位作者 李清春 董宇华 蒋乃昌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99-403,共5页
为了研究冈田酸(OA)对大鼠认知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采用冈田酸进行海马CA1区微量多次注射,通过Morris水迷宫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海马及皮层中ChAT和GFAP的表达。结果发现:OA注射后,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 为了研究冈田酸(OA)对大鼠认知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采用冈田酸进行海马CA1区微量多次注射,通过Morris水迷宫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海马及皮层中ChAT和GFAP的表达。结果发现:OA注射后,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原站台象限活动时间明显缩短(P<0.01),穿越原站台次数明显减少(P<0.01)。海马及皮层中ChAT表达减少(P<0.01),而GFAP阳性反应物表达明显增多(P<0.01)。以上结果提示:OA的神经毒性可以诱导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降低,其可能机制是OA导致胆碱能神经元损伤,功能低下,以及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增生肥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田酸 学习记忆 胆碱乙酰基转移酶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脑挫伤GFAP,PCNA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吴旭 汪德文 +3 位作者 张国华 陈怀芳 单亚明 陶陆阳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2期65-66,共2页
采用改进的Feeney氏落体打击致Wistar大鼠脑挫伤模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大鼠实验性脑挫伤后GFAP、PCNA的改变,用图像分析仪对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灰度和面积进行测量,SAS统计软件分析,得出脑挫伤... 采用改进的Feeney氏落体打击致Wistar大鼠脑挫伤模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大鼠实验性脑挫伤后GFAP、PCNA的改变,用图像分析仪对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灰度和面积进行测量,SAS统计软件分析,得出脑挫伤后GFAP、PCNA变化的时间规律性,为脑挫伤形成时间推断提供新的手段。GFAP阳性细胞面积和灰度伤后呈上升趋势,伤后3h,即有显著增加(P<0.01),至4天时,阳性细胞灰度,面积达到峰值(P<0.01),伤后7天仍保持较高水平(P<0.01)。PCNA阳性细胞伤后12h出现,灰度呈上升趋势,面积呈下降趋势,伤后3天时达到最大值(P<0.01)。因此,GFAP、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细胞的数量,灰度,面积改变有时间性规律;推断2~7天的脑挫伤则以GFAP、PCNA改变为主;脑挫伤后星形胶质细胞数目增多,只有很少一部分为星形胶质细胞增殖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挫伤 免疫组化 图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苯酞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海马GFAP和VEGF的影响 被引量:18
4
作者 侯德仁 薛俐 +2 位作者 陈坤 田怡 万顺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1-115,共5页
目的: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海马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丁苯酞对其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丁苯酞组及对照组,每组20只,通过海马内注射β-淀粉样蛋白1-42建立阿尔... 目的: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海马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丁苯酞对其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丁苯酞组及对照组,每组20只,通过海马内注射β-淀粉样蛋白1-42建立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模型,喂养60d后取各组大鼠脑组织,进行GFAP和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各区GFAP阳性细胞明显增多,VEGF表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丁苯酞组大鼠海马各区GFAP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VEGF表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可能通过减少海马GFAP表达,增加VEGF的表达,从而达到保护AD模型大鼠神经血管单元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阿尔茨海默病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囊化兔嗅球细胞悬液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GFAP及NF200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刘曾旭 王向东 +4 位作者 余庆 张玉生 马建敏 刘德明 胡维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66-569,共4页
目的:探讨微囊化兔嗅球组织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神经丝蛋白200(NF200)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分为正常组、损伤对照组、细胞悬液组、微囊化移植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损伤脊髓内GFAP及NF200表... 目的:探讨微囊化兔嗅球组织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神经丝蛋白200(NF200)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分为正常组、损伤对照组、细胞悬液组、微囊化移植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损伤脊髓内GFAP及NF200表达变化。结果:脊髓损伤后NF200及GFAP表达均呈进行性增高,二者有显著的相关性;微囊组术后7、14、21 d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显著低于损伤对照组;但微囊组脊髓内NF200表达显著升高。结论:微囊化兔嗅球细胞悬液移植可促进损伤脊髓内的NF200表达并抑制GFAP表达,有可能有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嗅球 微囊 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 神经丝蛋白质类NF20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中S-100B、GFAP的水平对创伤性脑外伤的诊断及病情评估价值 被引量:12
6
作者 夏小辉 周昌龙 +1 位作者 贺学农 张光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83-286,共4页
目的探讨分析血清中S-100B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对创伤性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的诊断及病情评估的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我科诊治的TBI患者65例。另选40例骨折患者及2... 目的探讨分析血清中S-100B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对创伤性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的诊断及病情评估的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我科诊治的TBI患者65例。另选40例骨折患者及20名健康患者作为对照。采用ELISA法动态检测其血清S-100B和GFAP水平,分析其对TBI的诊断价值及与病情变化的动态关系。结果 TBI患者伤后6 h血清S-100B、GFA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S-100B的水平明显高于GFAP(P<0.01),两者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838、1.0;两者均于第2天达峰值水平[分别为(0.54±0.14)μg/L、(5.18±2.06)ng/L]。在伤后数天血清中GFAP、S-100B水平均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Marshall CT分类呈明显正相关(P<0.01),并且与脑组织损伤的严重程度关系密切。结论 S-100B和GFAP对TBI具有较高的诊断及动态病情评估价值,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提高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100B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创伤性脑外伤 诊断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瑞巴林对CCI模型大鼠脊髓GFAP和SP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张嘉航 韩立伟 +3 位作者 曲静波 周华成 贾雅蕊 刘金锋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830-835,共6页
目的:观察普瑞巴林(pregabalin, PGB)对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模型大鼠的脊髓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和P物质(substance P, SP)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3组(... 目的:观察普瑞巴林(pregabalin, PGB)对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模型大鼠的脊髓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和P物质(substance P, SP)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10),假手术组(S组)、CCI模型组(C组)、PGB组(P组),于术后第7天开始,P组每天一次PGB 60 mg/kg灌胃,S组和C组均给予同容积生理盐水。测定术前及术后第1、3、5、7、9、11、14 d大鼠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PWMT)和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值(paw withdrawal thermal latency, PWTL)。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脊髓背角内GFAP和P物质表达情况。结果:与S组相比,C组术后PWMT和PWTL明显降低,术后第7 d最为显著,GFAP及P物质表达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C组相比,P组治疗后各时间点PWMT和PWTL显著升高,GFAP和SP表达明显下降,差异显著(P <0.05)。结论:普瑞巴林能够抑制CCI模型大鼠脊髓背角GFAP和SP表达,减轻CCI模型大鼠痛觉过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瑞巴林 神经病理性疼痛 脊髓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P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胡总皂甙对对戊四氮慢性点燃大鼠海马GFAP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谢炜 鲍勇 +1 位作者 于礼建 陈育尧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52-455,共4页
目的研究柴胡总皂甙对戊四氮(PTZ)慢性点燃癫痫模型大鼠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 表达的影响。方法 48只健康SD大鼠被随机均分为6组,即空白组(A组)、生理盐水组(B组)、丙戊酸钠(VPA)组(C 组)和柴胡总皂甙高、中、低... 目的研究柴胡总皂甙对戊四氮(PTZ)慢性点燃癫痫模型大鼠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 表达的影响。方法 48只健康SD大鼠被随机均分为6组,即空白组(A组)、生理盐水组(B组)、丙戊酸钠(VPA)组(C 组)和柴胡总皂甙高、中、低3种剂量组(D组、E组、F组),除A组不做处理外,其他各组采用腹腔注射PTZ慢性点燃造模,造模同时给予VPA、柴胡总皂甙等不同处理因素,连续4周后取脑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从阳性细胞数、截面积、灰度值分析结果。结果 B组海马各区的阳性细胞数、阳性细胞截面积高于其他各组(P<0.01),B组海马各区阳性细胞灰度值低于其他各组,经统计分析CA1区与A组、C组、D组差异显著(P<0.01),CA2区与A组、C组、D组、E组差异显著(P<0.05),而在DG区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C组、D组、E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柴胡总皂甙可以抑制PTZ点燃大鼠海马GFAP的过度表达,柴胡总皂甙存在抑制点燃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的异常激活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胡总皂甙 对戊四氮 癫痫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SD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环境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梗死灶周围皮质GFAP、GAP-43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阔 高俊淑 +1 位作者 李娜 贾子善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581-583,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环境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95只,采用电凝法造成右侧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模型后,随机分为独居组(n=20)、社交组(n=30)、探索学习组(n=20)、丰富环境... 目的:观察不同环境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95只,采用电凝法造成右侧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模型后,随机分为独居组(n=20)、社交组(n=30)、探索学习组(n=20)、丰富环境组(n=20)、假手术对照组(n=5)。于不同时点分批处死大鼠,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梗死灶周围皮质GFAP和GAP-43阳性细胞数。结果:梗死灶周围皮质GFAP和GAP-43阳性细胞数第1d时即增多,1—4周时探索学习组和丰富环境组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多于独居组和社交组;社交组1—4周时GFAP阳性细胞数多于独居组,1—2周时GAP-43阳性细胞数多于独居组;第4周时GFAP阳性细胞数,丰富环境组高于探索学习组。结论:丰富环境、探索学习及社会交往均能促进梗死灶周围皮质GFAP和GAP-43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丰富环境 探索学习 脑梗死 大鼠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生长相关蛋白-4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FAP基因新突变致罕见表现的亚历山大病临床及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孙云闯 黄一宁 +3 位作者 朱慧 金海强 李凡 王朝霞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99-204,共6页
目的报道1例临床罕见的Ⅱ型亚历山大病病例,总结临床表型和基因型特征,扩展Ⅱ型亚历山大病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谱。方法与结果男性患者,41岁,发作性右侧肢体僵硬10年,表现为右侧痉挛性偏瘫步态、双侧锥体束征;头部MRI可见双侧延髓、延髓... 目的报道1例临床罕见的Ⅱ型亚历山大病病例,总结临床表型和基因型特征,扩展Ⅱ型亚历山大病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谱。方法与结果男性患者,41岁,发作性右侧肢体僵硬10年,表现为右侧痉挛性偏瘫步态、双侧锥体束征;头部MRI可见双侧延髓、延髓脑桥交界区和上颈髓呈长T_2信号影,双侧侧脑室旁白质轻度脱髓鞘;激素冲击治疗无效,抗癫药物部分有效。基因检测患者及其母存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基因杂合性缺失突变[c.del1044~1079GTACCAGGACCTGCTCAATGTCAAGCTGGCCCTGGA(p.E348DdelY349~D360)],为新发突变。明确诊断为Ⅱ型亚历山大病,该家系证实为Ⅱ型亚历山大病家系。结论 GFAP基因缺失突变为新发突变,扩大了Ⅱ型亚历山大病的基因突变谱。同一家系中不同患者的临床表型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exander病 运动障碍 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质 基因 突变 系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刺大鼠足三里穴对应激大鼠延髓内脏带内Fos和GFAP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秦明 黄裕新 +3 位作者 王景杰 段丽 曹荣 饶志仁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819-821,共3页
目的探讨延髓内脏带(MVZ)中即刻早期基因Fos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针刺足三里穴保护应激大鼠胃黏膜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应激组、电针组,每组8只。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Fos和GFAP在... 目的探讨延髓内脏带(MVZ)中即刻早期基因Fos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针刺足三里穴保护应激大鼠胃黏膜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应激组、电针组,每组8只。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Fos和GFAP在中枢延髓内脏带内孤束核(NTS)、迷走神经背运动核(DMV)中的表达并计算各组的溃疡指数(UI)。结果Fos阳性神经元和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表达主要位于延髓内脏带内NTS、DMV中。应激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UI明显上升(P<0.01),Fos和GFAP在中枢延髓内脏带内大量表达。电针组与应激组比较,Fos和GFAP在中枢延髓内脏带内的表达下调,UI下降(P<0.01)。结论电针刺足三里穴对应激大鼠胃黏膜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节延髓内脏带内免疫阳性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穴位 基因 fos 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质 应激 延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氧化物酶1,6和GFAP在人脑星形胶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2
作者 周金桥 刘秋红 +2 位作者 王景涛 郭新宾 宋来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255-1259,共5页
目的确定星形胶质细胞瘤中过氧化物酶1(Prx1)、过氧化物酶6(Prx6)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情况,探讨其表达水平与星形胶质细胞瘤恶性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Western blot、RT-PCR和免疫组化检测52例星形胶质细胞瘤(Ⅱ级23例、Ⅲ级1... 目的确定星形胶质细胞瘤中过氧化物酶1(Prx1)、过氧化物酶6(Prx6)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情况,探讨其表达水平与星形胶质细胞瘤恶性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Western blot、RT-PCR和免疫组化检测52例星形胶质细胞瘤(Ⅱ级23例、Ⅲ级15例、Ⅳ级14例)和12例正常脑组织标本中Prx1、Prx6和GFAP的表达情况。结果 Prx1、Prx6在正常脑组织、Ⅱ级、Ⅲ级、Ⅳ级星形胶质细胞瘤中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FAP在Ⅲ、Ⅳ级星形胶质细胞瘤中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低于Ⅱ级星形胶质细胞瘤和正常脑组织(P<0.05)。结论 Prx1、Prx6和GFAP可能是临床评价星形胶质细胞瘤恶性程度和侵袭性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可作为星形胶质细胞瘤生物治疗的潜在靶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物酶1 过氧化物酶6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星形胶质细胞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内GFAP的变化及通心络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卢昌均 陆兵勋 +2 位作者 王立新 尹瑞雪 刘忆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34-236,共3页
目的:探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MCAO)后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增殖情况及通心络对其影响。方法:采用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MCAO)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缺血后3d、7d、14d以及21d缺血侧室管膜及室管膜下区(SVZ)... 目的:探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MCAO)后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增殖情况及通心络对其影响。方法:采用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MCAO)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缺血后3d、7d、14d以及21d缺血侧室管膜及室管膜下区(SVZ)、海马齿状回(SGZ)GFAP的变化。给予模型大鼠通心络灌胃,观察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变化。结果:GFAP阳性细胞随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荧光强度值增加,第7天、第14天、第21天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造模后通心络组BrdU阳性细胞荧光强度值和BrdU+GFAP免疫双标荧光强度值均高于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可引起其缺血侧SVZ、SGZ区星形胶质细胞反应和增殖;而通心络可显著增加MCAO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大鼠 通心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视神经挫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形态改变及GFAP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7
14
作者 柯技 陈晓瑞 +5 位作者 易少华 邓伟连 王爱枫 马科 邱照 王树法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70-373,共4页
目的研究大鼠视神经夹挫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形态学及其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大鼠球后视神经钳夹伤模型,动物分别于损伤后1、3、5、7、9、14、21d处死,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视神经组织及RGCs的动态变... 目的研究大鼠视神经夹挫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形态学及其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大鼠球后视神经钳夹伤模型,动物分别于损伤后1、3、5、7、9、14、21d处死,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视神经组织及RGCs的动态变化,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视网膜组织GFAP的表达水平。结果视神经损伤后,RGCs数目明显下降,14d内降低速度较快,14d后下降速度减慢;与正常大鼠视网膜相比,GFAP表达明显增加,伤后7d达峰值,14d时降至正常水平。结论视神经损伤后RGCs数量减少是其视功能下降的病理基础之一,视网膜M櫣ller细胞GFAP表达增加是Mller细胞损伤修复的一种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损伤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向运动疗法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GFAP和SYP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侯德仁 沙地克.沙吾提 +5 位作者 刘建锋 朱海霞 邓锦凤 胡中扬 周军 刘远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543-1546,共4页
目的探讨意向运动疗法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2 h后再灌注缺血周围脑组织GFAP和SYP表达的影响及其对神经再生修复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大鼠模型,缺血2 h后进行再灌注;再灌注24 h后根... 目的探讨意向运动疗法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2 h后再灌注缺血周围脑组织GFAP和SYP表达的影响及其对神经再生修复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大鼠模型,缺血2 h后进行再灌注;再灌注24 h后根据Longa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选择实验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MCAO组)、环境改变组(environmental modification,EM)、意向运动组(willed movement,WM),每组再分为3、7、15 d三个亚组;大鼠处死前再进行Longa评分;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观察缺血周围脑组织GFAP和SYP的表达。结果再灌注15 d时,WM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MCAO组、EM组(P<0.05);再灌注7、15 d时,WM组大鼠GFAP和SYP的表达量均高于MCAO组、EM组(P<0.05);MCAO组与EM组比较:任一时间点的GFAP和SYP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意向运动疗法促进了MCAO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可能与其促进缺血周围脑组织GFAP和SYP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向运动 脑缺血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突触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节参总皂苷对慢性脑缺血大鼠海马GFAP、GAP-43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敏 张秋霞 +2 位作者 邹海艳 赵晖 李佳 《世界中医药》 CAS 2013年第2期183-185,共3页
目的:观察竹节参总皂苷(TRPJS)对慢性脑缺血大鼠海马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神经生长相关蛋白(GAP-43)表达的影响。方法: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制备慢性脑缺血大鼠模型,竹节参总皂苷灌胃给药30天后,免疫印迹方法测定海马GFAP和GAP-43的表... 目的:观察竹节参总皂苷(TRPJS)对慢性脑缺血大鼠海马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神经生长相关蛋白(GAP-43)表达的影响。方法: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制备慢性脑缺血大鼠模型,竹节参总皂苷灌胃给药30天后,免疫印迹方法测定海马GFAP和GAP-43的表达。结果:慢性脑缺血大鼠海马GFAP表达增强,GAP-43表达有降低趋势;tRPJS可明显降低GFAP表达和增加GAP-43表达(P<0.01)。结论:tRPJS可降低慢性脑缺血引起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过度反应,上调生长相关蛋白GAP-43,这可能是其提高学习记忆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节参总皂苷 血管性痴呆 海马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神经生长相关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髓复康对大鼠脊髓GFAP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赵永青 何爽 +1 位作者 李莉 韩凤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29-232,共4页
为了探讨中药制剂髓复康对急性脊髓半横断损伤诱发的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是否具有抑制作用,本实验选用8周龄的清洁级雄性SD大鼠54只,其中48只用于制备T12胸髓右侧半横断损伤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髓复康组(S)和空白对照组(B)。另6只设... 为了探讨中药制剂髓复康对急性脊髓半横断损伤诱发的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是否具有抑制作用,本实验选用8周龄的清洁级雄性SD大鼠54只,其中48只用于制备T12胸髓右侧半横断损伤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髓复康组(S)和空白对照组(B)。另6只设为正常对照组(N组)。不同时间点取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比较各组脊髓损伤区GFAP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B组在术后3、7、15和30d四个时间点GFAP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和GFAP免疫阳性产物的OD值均明显高于N组,术后15d达高峰,各时间点两组之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脊髓损伤后3d,S组的GFAP免疫反应细胞数明显少于B组(P<0.05),而GFAP免疫阳性产物的OD值与B组接近。在以后的各个时间点,S组的GFAP免疫反应细胞计数和GFAP免疫阳性产物的OD值都明显低于B组(P<0.05),而高于N组(P<0.05)。研究结果提示,髓复康能减轻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所诱发的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 急性脊髓损伤 中草药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戊四氮致痫大鼠脑和脑脊液IL-1β、TNF-α含量的变化及大脑皮质和海马内GFAP和cyclin D1表达 被引量:10
18
作者 王珍 刘庆莹 +1 位作者 朱长庚 王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9-133,137,共6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癫痫发病及其与胶质细胞的关系.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2组:1.生理盐水对照组,腹腔注射与致痫剂等容量的生理盐水;2.戊四氮(PTZ)组,PTZ 60 mg/kg腹腔注射后2、4、8、12 h取脑,...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癫痫发病及其与胶质细胞的关系.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2组:1.生理盐水对照组,腹腔注射与致痫剂等容量的生理盐水;2.戊四氮(PTZ)组,PTZ 60 mg/kg腹腔注射后2、4、8、12 h取脑,每个时间点、每项检测各8只.①采用行为学观察方法观察大鼠的行为表现;②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ABC法)显示大鼠大脑皮质和海马星形胶质细胞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含量的变化;③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大鼠大脑皮质和海马匀浆后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表达的变化;④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大鼠大脑皮质和海马组织匀浆及脑脊液中IL-1β、TNF-α含量的变化.结果 PTZ组大鼠在注射PTZ 1~2 min后出现癫痫发作,而对照组无癫痫发作;注射PTZ 4 h后GFAP含量升高,与对照组比较GFAP表达明显增强(P<0.05);注射PTZ 2 h后cyclin D1表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IL-1β、TNF-α在大鼠大脑皮质和海马组织匀浆及脑脊液中的含量在注射PTZ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大鼠癫痫发作时星形胶质细胞被激活,胶质细胞增殖并合成和分泌IL-1β、TNF-α等细胞因子,从而促进癫痫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白细胞介素-1 肿瘤坏死因子 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 细胞周期素D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超短波对大鼠脊髓损伤后早期GFAP和ED-1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孙师 万峪岑 +6 位作者 赵利娜 尹艳梅 陆宇 冯智萍 周禹鑫 张志强 张立新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78-683,共6页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联合超短波治疗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4周功能恢复、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ED-1表达的影响。方法 3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对照组、超短波组、BMSCs组、超短波+BMSCs组,采用改良Allen...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联合超短波治疗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4周功能恢复、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ED-1表达的影响。方法 3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对照组、超短波组、BMSCs组、超短波+BMSCs组,采用改良Allen′s法制作大鼠SCI模型,术后1 d、1周、2周、3周、4周用BBB评分法评价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术后4周取材,行GFAP和ED-1免疫组化染色,测定其蛋白表达的积分光密度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4周超短波组、超短波+BMSCs组的BBB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BMSCs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仅超短波+BMSCs组GFAP的阳性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短波组、BMSCs组、超短波+BMSCs组ED-1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单纯超短波治疗即可明显改善SCI后神经功能恢复;超短波及BMSCs移植治疗均可减轻炎症,以超短波作用最为显著,二者联合治疗在促进功能恢复上并未显现出协同作用,但是在减轻炎性反应和胶质瘢痕形成上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超短波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ED-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氨酸兴奋毒性及牛磺酸干预对大鼠视网膜GFAP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许红霞 糜漫天 +4 位作者 朱俊东 周永 郎海滨 徐朝霞 陈卡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078-1082,共5页
目的 探讨谷氨酸兴奋毒性对大鼠视网膜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fibrillaryacidprotein ,GFAP)的影响及牛磺酸干预对此的作用。方法 于大鼠玻璃体内单眼一次注射40nmol谷氨酸制备视网膜谷氨酸兴奋毒性模型,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 目的 探讨谷氨酸兴奋毒性对大鼠视网膜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fibrillaryacidprotein ,GFAP)的影响及牛磺酸干预对此的作用。方法 于大鼠玻璃体内单眼一次注射40nmol谷氨酸制备视网膜谷氨酸兴奋毒性模型,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溶剂(玻璃体内注射PBS)对照组,谷氨酸组,牛磺酸干预高、低剂量组(分别于腹腔注射2 5mg kg及5mg kg牛磺酸) ,阳性对照组(腹腔注射0 5mg kgMK 80 1 NMDA受体特异拮抗剂)。通过免疫组化、免疫印迹、RT PCR检测玻璃体注射后2 4h、3、7d的大鼠视网膜谷氨酸、GFAP的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 玻璃体注射谷氨酸使视网膜内谷氨酸、GFAP的蛋白及mRNA表达量于注射后2 4h迅速升高,注射后3、7d逐渐下降。2 5mg kg牛磺酸可有效拮抗2 4h时的视网膜谷氨酸、GFAP蛋白及mRNA升高,并使GFAP的蛋白及mRNA水平于注射后2 4h、3、7d逐渐上升。低剂量牛磺酸作用不明显。结论 视网膜谷氨酸兴奋毒性使胶质细胞反应性一过性增强。一定剂量牛磺酸可降低视网膜谷氨酸含量,并使胶质细胞反应性逐渐上调,可能有助于削弱谷氨酸兴奋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磺酸 谷氨酸 兴奋毒性 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 视网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