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on peripheral nerve regeneration in adult rat
1
作者 陈哲宇 李建红 +2 位作者 郑兴东 路长林 何成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2001年第3期165-168,共4页
Objective:To studytheeffectof glialcellline-derivedneurotrophic(GDNF)on adultperipheralnerve regeneration.Methods:Transectionedsciaticnerveinadultratswassuturedintosiliconechannel.GDNFor SALsolution wasinjectedintothe... Objective:To studytheeffectof glialcellline-derivedneurotrophic(GDNF)on adultperipheralnerve regeneration.Methods:Transectionedsciaticnerveinadultratswassuturedintosiliconechannel.GDNFor SALsolution wasinjectedintothesiliconechannelsduringoperation.Fourweekslater,theeffectof GDNFon axonalregenerationwas evaluatedby degenerativeneurofiberstainingandHRPretrogradetracing.Results:ComparedwithSAL group,the percentageof degenerativeneurofiberareasdecreasedfrom17.3%to1.9%(P<0.01)andtheratioof labeledspinalsomas numberwassignificantlyincreasedfrom43.5%to68.3%(P<0.01)inGDNFgroup.Conclusion:Theresultssuggestthat exogenousGDNFcanobviouslyenhanceadultperipheralnerveregene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SCIATIC NERVE NERVE REGENER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皂苷Rg1对缺氧诱导所致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损伤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2
作者 白玫 苗得雨 吴忧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34期29-33,共5页
目的探究人参皂苷Rg1(GRg1)对缺氧诱导所致人视网膜色素上皮(ARPE)细胞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体外培养ARPE-19细胞,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GRg1高、中、低剂量组与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抑制剂组。除对照组外,其余组采取氯化... 目的探究人参皂苷Rg1(GRg1)对缺氧诱导所致人视网膜色素上皮(ARPE)细胞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体外培养ARPE-19细胞,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GRg1高、中、低剂量组与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抑制剂组。除对照组外,其余组采取氯化钴诱导ARPE-19细胞构建缺氧模型,通过CCK-8法、TUNEL法测定各组不同时间点细胞活性及凋亡情况,DCFH-DA荧光探针对各组活性氧(ROS)水平,经由RT-qPCR、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各组细胞内HIF-1α、BDNF、PACAP38 mRNA与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组给药0、12、24 h时ARPE-19细胞活性均低、凋亡率高(P均<0.05);GRg1高剂量组给药12、24、48 h时ARPE-19细胞活性均高于模型组、GRg1低剂量组(P均<0.05),细胞凋亡率均低于模型组、GRg1低剂量组(P均<0.05);GRg1高剂量组给药24、48 h时细胞活性均高于GRg1中剂量组(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各组给药48 h时ARPE-19细胞ROS、HIF-1αmRNA及蛋白表达均高(P均<0.05);GRg1高剂量组ARPE-19细胞ROSHIF-1αmRNA及蛋白表达均低于模型组、GRg1低剂量组(P均<0.05);GRg1高剂量组ARPE-19细胞BDNF、PACAP38 mRNA及蛋白表达均高于模型组、GRg1低剂量组(P均<0.05);GRg1高剂量组与HIF-1α抑制剂组给药不同时间点细胞活性与凋亡率、细胞ROS、HIF-1α、BDNF、PACAP38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GRg1能减轻缺氧诱导所致ARPE-19细胞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ROS、HIF-1α表达,上调BDNF、PACAP38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缺氧 人参皂苷RG1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多肽3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长分化因子15与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样受体通路对小鼠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影响
3
作者 肖湖南 郝本川 +3 位作者 吕侣 蔡雨伦 王晓凡 刘宏斌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79-1083,共5页
目的 探讨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15,GDF-15)/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样受体(glial-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receptor alpha-like, GFRAL)通路对载脂蛋白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目的 探讨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15,GDF-15)/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样受体(glial-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receptor alpha-like, GFRAL)通路对载脂蛋白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选择8周龄C57BL/6雄性载脂蛋白E^(-/-)小鼠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重组GDF-15组,每组4只。对照组:高脂饮食4周后,每周1次尾静脉注射磷酸盐缓冲液;重组GDF-15组:高脂饮食4周后,每周1次尾静脉注射重组GDF-15(0.05 mg/kg)。高脂饮食12周,监测小鼠体质量,处死小鼠。取4只同等周龄(20周龄)正常小鼠作为正常组,比较3组空腹血糖、血脂、皮质醇和醛固酮水平。主动脉冷冻切片油红O染色评估对照组和重组GDF-15组斑块大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对照组和重组GDF-15组脑组织GDF-15及GFRAL表达。结果 重组GDF-15组血清GDF-15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59±2.90)ng/ml vs(20.09±1.27)ng/ml,P<0.01]。重组GDF-15组11周和12周体质量较对照组明显减低[(28.60±0.22)g vs(29.47±0.25)g;(28.98±0.22)g vs(30.35±0.13)g,P<0.01]。重组GDF-15组三酰甘油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0.22±0.02)mmol/L vs(0.38±0.09)mmol/L,P<0.05]。重组GDF-15组斑块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22±2.58)%vs(31.61±3.51)%,P<0.01]。重组GDF-15组脑组织GDF-15和GFRAL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0.088±0.007 vs 0.030±0.006,0.031±0.003 vs 0.010±0.001,P<0.01)。对照组及重组GDF-15组皮质醇和醛固酮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组GDF-15组醛固酮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01±3.67)mg/ml vs(87.29±8.63)mg/ml,P<0.01]。结论 GDF-15可能通过GFRAL调控小鼠体质量、三酰甘油及醛固酮水平影响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模型 动物 生长分化因子15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受体 脂类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腹推拿手法对抽动障碍模型大鼠纹状体及皮质区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影响
4
作者 高守连 国生 +5 位作者 李莹君 胡可馨 顾石祥 万纪雷 周可林 薛小娜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年第11期2170-2175,共6页
目的探讨振腹推拿手法对亚氨基二丙腈诱导的抽动障碍大鼠模型的纹状体及皮质区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40只4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模型组10只、推拿组10只、盐酸硫必利组10只。各造模组予腹腔注射亚氨基二丙腈[300 mg/... 目的探讨振腹推拿手法对亚氨基二丙腈诱导的抽动障碍大鼠模型的纹状体及皮质区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40只4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模型组10只、推拿组10只、盐酸硫必利组10只。各造模组予腹腔注射亚氨基二丙腈[300 mg/kg,10 mL/(kg·d)],空白组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连续7天。造模成功后进行干预,空白组和模型组予生理盐水灌胃,盐酸硫必利组予硫必利混悬液灌胃(1 mL药液中约含2.1 mg原药),3组大鼠灌胃体积均为1 mL/100 g,推拿组在神阙穴行振腹推拿手法操作,灌胃及振腹操作均每日1次,连续5周。末次干预完成后,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纹状体及皮质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纹状体区BDNF、GDNF、VEGF、NGF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皮质区BDNF、VEGF、NGF显著降低(P<0.01),GDNF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盐酸硫必利组纹状体区4种因子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皮质区BDNF、VEGF、NGF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推拿组纹状体区GDNF、NGF显著升高(P<0.01),皮质区BDNF升高(P<0.05),VEGF、NGF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振腹推拿手法可提高抽动障碍大鼠纹状体及皮质区神经营养因子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腹推拿 抽动障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神经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体外培养压力损伤的大鼠RGCs的保护作用
5
作者 陈一丹 戴敏 郑志坤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11期1695-1700,共6页
目的:通过体外建立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压力损伤模型,研究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外泌体对损伤的RGCs的保护作用。方法:培养ADSCs收集上清提取并鉴定外泌体,将体外培养大鼠RGCs分为正常培养的RGCs对照组、不同压力(40、80、120 ... 目的:通过体外建立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压力损伤模型,研究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外泌体对损伤的RGCs的保护作用。方法:培养ADSCs收集上清提取并鉴定外泌体,将体外培养大鼠RGCs分为正常培养的RGCs对照组、不同压力(40、80、120 mmHg)培养的RGCs模型组、不同压力培养的RGCs加入外泌体治疗组,通过CCK-8法检测各组RGCs细胞增殖活力,qPCR法检测各组RGCs中BDNF、Caspase-3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RGCs中BDNF、Caspase-3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CCK-8法检测发现,在对照组中,与24 h的细胞增殖活力相比,48 h时细胞增殖活力上升(P<0.05)。在48 h时,与加压40、80、120 mmHg模型组相比,加入外泌体后细胞活力均上升(均P<0.05)。qPCR法检测发现,与对照组比较,40 mmHg组中BDNF mRNA表达下降,但无差异(P>0.05),80、120 mmHg组中BDNF mRNA表达下降(均P<0.05)。加压40、80 mmHg组加入外泌体后RGCs的BDNF mRNA表达均上升(均P<0.05),加压120 mmHg组加入外泌体后RGCs的BDNF mRNA表达上升,但无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加压40 mmHg组中Caspase-3的mRNA表达上升,但无差异(P>0.05),加压80、120 mmHg组中Caspase-3 mRNA表达均上升(均P<0.05)。加压40、80 mmHg组加入外泌体治疗后RGCs的Caspase-3 mRNA表达下降(P<0.05),加压120 mmHg组加入外泌体治疗后RGCs Caspase-3的mRNA表达下降,但无差异(P>0.05)。Western Blot检测发现,与对照组比较,加压40 mmHg组中BDNF蛋白表达下降,但无差异(P>0.05),加压80、120 mmHg组中BDNF蛋白表达下降(均P<0.001)。与模型组相比,加入外泌体治疗后BDNF蛋白表达均上升(均P<0.05)。与对照组比,加压后各模型组中Caspase-3蛋白表达均上升(均P<0.05);与模型组相比,加入外泌体治疗后各组Caspase-3蛋白表达均下降(均P<0.05)。结论:ADSCs来源的外泌体能够增加体外培养不同压力损伤的大鼠RGCs的细胞增殖活力,提高BDNF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降低Caspase-3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说明ADSCs来源的外泌体对体外培养压力损伤的大鼠RGCs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损伤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CASPASE-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GDNF、S100B、维生素D水平对产后抑郁症的预测价值分析
6
作者 张志龙 楚帅斐 +1 位作者 杨佳佳 王敏 《淮海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231-235,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S100钙结合蛋白B(S100B)、维生素D水平联合检测对剖宫产产妇发生产后抑郁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3年9月某院产科孕39周以上待产孕妇104例为研究对象,均行剖宫产,根据爱丁堡... 目的:探讨血清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S100钙结合蛋白B(S100B)、维生素D水平联合检测对剖宫产产妇发生产后抑郁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3年9月某院产科孕39周以上待产孕妇104例为研究对象,均行剖宫产,根据爱丁堡抑郁量表(EPDS)评估产后抑郁情况,将发生产后抑郁产妇纳入观察组(18例),未发生产后抑郁产妇纳入对照组(86例)。比较2组产前、产后3 d EPDS评分及血清GDNF、S100B、维生素D水平,分析血清各指标水平与EPD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血清各指标联合检测对产后抑郁的预测价值。结果:产后3 d,观察组EPDS评分[(18.93±2.24)分]高于对照组[(7.04±0.96)分](P<0.05);产后3 d,观察组血清GDNF、维生素D水平[(5.63±1.28)pg/mL、(22.85±3.26)ng/mL]低于对照组[(12.55±3.07)pg/mL、(32.19±4.02)ng/mL],血清S100B水平[(63.29±5.18)μg/mL]高于对照组[(42.67±3.49)μ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3 d,血清GDNF、维生素D水平与EPDS评分呈负相关(r=-0.624、-0.549,P均<0.05),S100B水平与EPDS评分呈正相关(r=0.573,P<0.05),且各指标联合预测产后抑郁的AUC为0.938(95%CI:0.873~0.976),最佳诊断敏感度为88.89%,特异度为87.21%,约登指数为0.761。结论:剖宫产产后抑郁患者血清中GDNF、维生素D表达下调,S100B表达上调,各指标水平与EPDS评分均具有一定相关性,联合检测可作为临床评估产后抑郁情况的辅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产后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S100钙结合蛋白B 维生素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植GDNF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对大鼠脑卒中的神经保护作用 被引量:32
7
作者 陈波 高小青 +7 位作者 杨朝鲜 孙珠蕾 闫乃红 庞源广 袁淼 陈贵军 谭树凯 袁琼兰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86-290,312,共6页
目的:探讨移植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NSCs)是否比单纯NSCs移植对脑卒中有更好的神经保护。方法:用GDNF重组质粒转染NSCs,构建过表达GDNF的NSCs(GDNF/NSCs)。插线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卒中模型,再... 目的:探讨移植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NSCs)是否比单纯NSCs移植对脑卒中有更好的神经保护。方法:用GDNF重组质粒转染NSCs,构建过表达GDNF的NSCs(GDNF/NSCs)。插线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卒中模型,再灌注3d,脑立体定位分别移植NSCs、GDNF/NSCs以及生理盐水到同侧侧脑室,实验分为GDNF/NSCs组、NSCs组和对照组。再灌注第1、2、3、5和7周处死大鼠,用改良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和H-E染色分别评估大鼠神经功能和脑梗死体积;免疫组织化学显色观察移植的NSCs数量与分布和突触蛋白Syn、PSD-95在脑组织的表达。结果:再灌注2、3周,GDNF/NSCs组较NSCs组神经功能恢复更好。在各时间点GDNF/NSCs和NSCs组大鼠脑缺血体积较对照组显著减小;GDNF/NSCs组的NSCs细胞数量较NSCs组显著增多。再灌注2和3周,GDNF/NSCs组Syn免疫阳性产物比NSCs组显著增加;各时间点GDNF/NSCs组的PSD-95免疫阳性产物比NSCs组显著增加。结论:GDNF基因修饰的NSCs比NSCs对大鼠脑卒中有更好的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移植 基因治疗 神经保护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脑卒中 突触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血清BDNF和GDNF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15
8
作者 肖文焕 陈宽玉 +3 位作者 唐小伟 李金 张晓斌 沙维伟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5期464-466,共3页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s,BDNF)和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s,GDNF)水平变化的研究。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60例正常人(正...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s,BDNF)和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s,GDNF)水平变化的研究。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60例正常人(正常组)和5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在单一的喹硫平药物治疗前后进行血清BDNF、GDNF水平检测,研究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BDNF、GDNF水平的影响。结果:服药前,患者组血清BDNF、GDNF水平低于正常组(P<0.05)。服药后,患者组血清BDNF、GDNF水平均升高,与服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存在血清BDNF、GDNF水平低下,抗精神病药物可以提高患者血清BDNF、GDNF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龙醒脑方促进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其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刘旺华 雷丽萍 +6 位作者 李花 周小青 张利美 韦琛静 曾逸笛 李路迢 付小金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90-1093,共4页
目的探讨丹龙醒脑方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干细胞(NSC)增殖及神经生长因子(N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依达拉奉组(3.2mg/kg)、小剂量... 目的探讨丹龙醒脑方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干细胞(NSC)增殖及神经生长因子(N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依达拉奉组(3.2mg/kg)、小剂量组(丹龙醒脑方3.7g/kg)、中剂量组(丹龙醒脑方7.48g/kg)、大剂量组(丹龙醒脑方14.8g/kg),每组10只。后5组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再通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各组大鼠治疗7d后,采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掺入法检测NSC增殖,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GF、bFGF、GDNF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NSC增殖数量显著升高、NGF、bFGF、GDNF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小、中、大剂量组NSC增殖数显著升高,中、大剂量组NGF、bFGF、GDNF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丹龙醒脑方可能通过促进NGF、bFGF、GDNF表达促进NSC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再灌注 干细胞 细胞增殖 神经生长因子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活血祛瘀剂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的抗氧化作用 被引量:20
10
作者 邢三丽 李振华 +2 位作者 孙晋浩 刘岳鹏 暴丽华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29-531,F0002,共4页
目的:探讨复方中药制剂补阳还五汤的抗氧化机制。方法:用水煎醇沉法制备补阳还五汤提取液,从新生鼠坐骨神经分离纯化雪旺细胞,建立过氧化氢(H2O2)损伤模型。将培养细胞分为补阳还五汤处理组、氧化损伤组及正常组和空白对照组,培养12 h时... 目的:探讨复方中药制剂补阳还五汤的抗氧化机制。方法:用水煎醇沉法制备补阳还五汤提取液,从新生鼠坐骨神经分离纯化雪旺细胞,建立过氧化氢(H2O2)损伤模型。将培养细胞分为补阳还五汤处理组、氧化损伤组及正常组和空白对照组,培养12 h时,检测丙二醛(MDA)的含量,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aspase-3的表达,用RT-PCR技术检测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的表达。结果:与氧化损伤组相比,补阳还五汤处理组的MDA含量明显减弱,Caspase-3呈弱阳性表达,GDNF mRNA的表达量减少不明显。结论:补阳还五汤具有良好的抗过氧化损伤效果,对H2O2引起雪旺细胞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雪旺细胞 氧化损伤 丙二醛 Caspase-3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和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帕金森模型大鼠神经营养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君 李娜 +7 位作者 刘俊骞 张永志 董慈 王文婷 张帆 刘惠苗 周靖 顾平 《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92-697,共6页
目的:比较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hUCB-MSCs)和中脑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大鼠的神经营养作用。方法:6-羟基多巴胺所致偏侧帕金森病S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中脑NSCs组、hUCB-MSCs组、生理盐水组。造模成功后3周,将磷酸... 目的:比较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hUCB-MSCs)和中脑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大鼠的神经营养作用。方法:6-羟基多巴胺所致偏侧帕金森病S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中脑NSCs组、hUCB-MSCs组、生理盐水组。造模成功后3周,将磷酸缓冲液(PBS)和溴尿嘧啶(BrdU)标记的NSCs及hUCB-MSCs立体定向注入模型鼠右侧纹状体,检测大鼠旋转行为。在移植后8周对3组大鼠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并对大鼠脑纹状体区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显色检测纹状体移植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表达的变化。结果:移植4、8周后,NSCs组、hUCB-MSCs组大鼠的旋转次数比生理盐水组均减少。移植8周后,水迷宫实验显示NSCs组和hUCB-MSCs组第1~5天平均潜伏期均短于生理盐水组,NSCs组、hUCB-MSCs组穿越平台次数均高于生理盐水组。但在大鼠旋转次数和水迷宫实验中,NSCs组和hUCB-MSCs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移植治疗8周后,纹状体移植区NSCs组、hUCB-MSCs组的BDNF和GDNF表达较生理盐水组显著增多;hUCB-MSCs组的BDNF和GDNF表达较NSCs组增多更明显。结论:NSCs、BMSCs的移植明显增加帕金森病大鼠纹状体移植区BDNF、GDNF的表达水平,并改善大鼠运动及认知功能;hUCB-MSCs移植在纹状体移植区BDNF、GDNF表达水平多于NSCs移植组,hUCB-MSCs神经营养效应可能更强,更适合应用于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 移植 帕金森病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帕金森病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修复作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许加军 杨洪安 王国栋 《山东医药》 CAS 2014年第34期21-23,共3页
目的观察向脑室或壳核内直接注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帕金森病大鼠黑质纹状体系统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修复作用。方法 70只大鼠,于右侧前脑内侧束(MFB)及腹侧被盖区(VTA)分别注射12μg 6-OHDA,观察2周获得39只帕金森病模型大... 目的观察向脑室或壳核内直接注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帕金森病大鼠黑质纹状体系统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修复作用。方法 70只大鼠,于右侧前脑内侧束(MFB)及腹侧被盖区(VTA)分别注射12μg 6-OHDA,观察2周获得39只帕金森病模型大鼠。其中15只大鼠(观察A组)脑室内注射人重组GDNF,14只(观察B组)壳核内注射人重组GDNF,5只(对照A组)脑室内注射赋形剂,5只(对照B组)壳核内注射赋形剂。采用免疫组化和量化形态学分析方法测算酪氨酸羟化酶阳性(TH+)神经元数目、大小及TH+纤维密度。结果对照A、B组大鼠右侧中脑组织黑质TH+多巴胺能神经元大小和数目及纹状体内侧部TH+神经纤维密度均较左侧降低,P均<0.05。观察A组与对照A组相比、观察B组与对照B组相比,双侧中脑组织黑质TH+多巴胺能神经元大小和数目及纹状体内侧部TH+神经纤维密度均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脑室或壳核内直接注射GDNF对帕金森病大鼠黑质纹状体系统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有修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多巴胺 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干细胞增殖及GDNF表达变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于红丽 陈彦 +3 位作者 戚大石 刘佩 刘朋飞 姚瑞芹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27期1-3,共3页
目的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后大鼠脑内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情况及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表达变化的关系。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1组、模型2组、模型3组各6只,后三组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MCAO)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 目的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后大鼠脑内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情况及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表达变化的关系。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1组、模型2组、模型3组各6只,后三组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MCAO)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分别于术后3、7、14 d处死;假手术组除不以尼龙线阻塞大脑中动脉起始部外,其他操作与模型1组相同。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的细胞及巢蛋白(Nestin)、GDNF阳性细胞表达,BrdU/Nestin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NSCs变化。结果模型2组损伤侧脑室下层(SVZ)BrdU阳性细胞显著多于假手术组(P<0.05),模型3组与假手术组相似;模型2、3组皮层梗死灶周围BrdU阳性细胞均显著多于假手术组(P<0.01、0.05);模型1、2组皮层梗死灶周围Nestin阳性细胞均显著多于假手术组(P均<0.01),BrdU/Nestin免疫荧光双标显示BrdU阳性细胞几乎均为Nestin阳性;模型2、3组皮层梗死灶周围GDNF阳性细胞均显著多于假手术组(P均<0.05)。结论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3~14 d内源性NSCs增殖加快,GDNF表达增加可能对其起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性脑缺血 神经干细胞 巢蛋白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过表达BDNF和NT-3基因的脂肪干细胞系的建立及其意义 被引量:7
14
作者 姬文晨 蒋婉婷 +4 位作者 马兴 李萌 邱裕生 李嘉 高玮蔓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93-398,共6页
目的建立稳定过表达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营养因子(NT-3)的脂肪干细胞系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联合差速贴壁法获取大鼠脂肪干细胞,向成骨方向诱导2周、4周后,行碱性磷酸酶染色和茜素红染色。采用Lenti-BDNF-GFP重... 目的建立稳定过表达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营养因子(NT-3)的脂肪干细胞系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联合差速贴壁法获取大鼠脂肪干细胞,向成骨方向诱导2周、4周后,行碱性磷酸酶染色和茜素红染色。采用Lenti-BDNF-GFP重组慢病毒液和Lenti-NT-3-RFP重组慢病毒液转染第3代脂肪干细胞,确定最佳感染复数值,按照最佳感染复数值感染脂肪干细胞,建立稳定过表达BDNF和NT-3基因的脂肪干细胞系。结果成功分离和培养的大鼠脂肪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向成骨方向诱导后,碱性磷酸酶和茜素红染色呈阳性。Lenti-BDNF-GFP重组慢病毒液和Lenti-NT-3-RFP重组慢病毒液转染脂肪干细胞的最佳感染复数值为100,感染时间72 h,共转染组BDNF和NT-3在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均呈稳定高表达。结论成功建立稳定过表达BDNF和NT-3基因的脂肪干细胞系,这对脊髓损伤的治疗有重要意义,可以解决脂肪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过程中神经因子分泌数量少和半衰期短等问题,为进一步研究脊髓损伤的修复机制提供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DNF NT-3 脂肪干细胞 脊髓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源性干细胞促进大鼠受损坐骨神经传导及脊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 被引量:6
15
作者 付秀美 杨海艳 +3 位作者 王荣良 杨振江 付文亮 薛景凤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15,共5页
目的:探讨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神经传导功能以及脊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第4代ADSCs移植入脱细胞神经移植物(ANA)中,构建组织工程神经。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杜... 目的:探讨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神经传导功能以及脊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第4代ADSCs移植入脱细胞神经移植物(ANA)中,构建组织工程神经。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杜氏改良Eagle培养基营养混合物F12(DMEM)组和ADSC组。DMEM组和ADSC组均建立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后用相应的组织工程神经桥接损伤神经的断端。术后6周采用神经电生理记录仪检测各组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采用免疫荧光和Real-time PCR检测各组大鼠脊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ADSC组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波幅和脊髓BDNF和CNTF蛋白及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DMEM组。结论:ADSCs可增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上调脊髓BDNF和CNTF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源性干细胞 大鼠 脊髓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麻对帕金森病模型鼠肿瘤坏死因子α及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袁红 张振文 +6 位作者 梁立武 郑春秀 焦淑军 李爱玲 王向党 任素梅 刘萍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9-72,共4页
目的探讨天麻对帕金森病模型鼠黑质(SN)和腹侧被盖区(VTA)TNF-α及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美多巴组与大、中、小剂量天麻组,每组10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分别进行TNF-... 目的探讨天麻对帕金森病模型鼠黑质(SN)和腹侧被盖区(VTA)TNF-α及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美多巴组与大、中、小剂量天麻组,每组10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分别进行TNF-α和GDNF阳性细胞表达的测定。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大剂量天麻组和模型组左侧SN、VTA中TNF-α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除小剂量天麻组左侧SN、VTA中GDNF表达明显升高(P<0.05),其余各组GNDF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美多巴组、中、小剂量天麻组左侧SN中TNF-α表达明显降低,小剂量天麻组左侧VTA中TNF-α表达明显降低(P<0.05),中、小剂量天麻组左侧SN、VTA中GDNF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美多巴组比较,小剂量天麻组VTA中的GDNF表达亦明显升高(P<0.05)。结论在6-羟基多巴胺毁损纹状体模型中,小剂量天麻显著下调TNF-α的表达和上调GDNF的表达,可能是天麻神经免疫调节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属 帕金森病 肿瘤坏死因子Α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羟多巴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缺血大鼠时间窗的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世民 吴晓牧 +5 位作者 曹文峰 张洪连 肖丽华 许自强 周鑫华 张昆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41-846,共6页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脑缺血模型大鼠的时间窗及最佳移植时间点。方法雄性SD大鼠56只,随机分为移植组32只和对照组24只,在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2 h再灌注模型后分为1、7、14、21 d 4个时间点。对大鼠进行改良神经...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脑缺血模型大鼠的时间窗及最佳移植时间点。方法雄性SD大鼠56只,随机分为移植组32只和对照组24只,在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2 h再灌注模型后分为1、7、14、21 d 4个时间点。对大鼠进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HE染色、Bielshowsky Iuxol Fast Blue染色、直接免疫荧光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移植组1、7 d在移植14 d后,14、21 d在移植21 d后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移植组1、7 d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数、突触素累计吸光度值、胼胝体面积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移植组1、7、14、21 d Ki-67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移植组7 d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累计吸光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移植组1、7 d Nogo A阳性细胞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MSCs移植治疗大鼠脑缺血模型的时间窗可延长至制模后的21 d,最佳移植时间点为制模后7 d。MSCs移植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促进内源性修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间质干细胞移植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再灌注 时间因素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培养的胚鼠脑室下区神经干细胞表达Pitx3及酪氨酸羟化酶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凤飞 李升 +4 位作者 刘钟 刘云龙 姜宇 朱建宝 曾水林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04-306,354,共4页
目的:观察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培养的胚鼠脑室下区(SVZ)神经干细胞(NSCs)表达Pitx3、酪氨酸羟化酶(TH)的影响。方法:取胚鼠SVZ组织,进行细胞培养。分为GDNF+NSCs共培养组和NSCs单独培养对照组。用Pitx3、TH、Pitx3/TH免疫... 目的:观察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培养的胚鼠脑室下区(SVZ)神经干细胞(NSCs)表达Pitx3、酪氨酸羟化酶(TH)的影响。方法:取胚鼠SVZ组织,进行细胞培养。分为GDNF+NSCs共培养组和NSCs单独培养对照组。用Pitx3、TH、Pitx3/TH免疫荧光单标和双标及Nestin免疫组化法进行检测。结果:共培养组5 d时形成神经球,10 d时球体积不断增大,12 d后开始贴壁生长,并向四周伸出突起并开始分化。对照组神经球明显少于共培养组。14 d共培养组Pitx3、TH、Pitx3/TH阳性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GDNF能上调SVZ区NSCs表达Pitx3和TH,诱导NSCs向多巴胺(DA)能神经元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脑室下区 神经干细胞 Pitx3 酪氨酸羟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原干细胞更新分化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莲军 卢晟盛 +2 位作者 黎宗强 杨小淦 卢克焕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1期77-82,共6页
精原干细胞可以体外培养、冷冻保存、遗传操作及移植,因而在医学、生物学及动物科学方面均有广泛应用前景。根据现有资料阐述一些因素,包括c Kit受体及其配体SCF、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维生素A(VA)、表皮生长因子(EGF)、胶质细胞源神... 精原干细胞可以体外培养、冷冻保存、遗传操作及移植,因而在医学、生物学及动物科学方面均有广泛应用前景。根据现有资料阐述一些因素,包括c Kit受体及其配体SCF、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维生素A(VA)、表皮生长因子(EGF)、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GDNF)、激素和温度,对精原干细胞更新分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原干细胞 干细胞因子 白血病抑制因子 VA 表皮生长因子 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时效性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段大鹏 苏权 +3 位作者 胡伟 尤武林 党晓谦 王坤正 《中国骨伤》 CAS 2013年第10期845-849,共5页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移植治疗后大鼠行为学变化、脊髓的病理改变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移植治疗后大鼠行为学变化、脊髓的病理改变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表达变化,探讨BMSCs的最佳移植时间。方法:80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10只。A组为假损伤组,暴露胸10段脊髓但不造成冲击伤,B、C、D、E、F、G、H组以改良Allen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C、D、E、F、G、H组分别于损伤后0 h、6 h、24 h、3 d、5 d和7 d,将1×106体外培养的BMSCs用微量注射器注入于脊髓损伤局部,B组为单纯造模组,用等量细胞培养液代替。各组分别于损伤后1、2、4周进行脊髓运动功能BBB(Basso,Beattie,Bresnahan)运动学评分;分别取各组脊髓损伤组织0.5 cm,制作HE染色病理切片,观察其形态学改变;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BDNF和NGF表达情况。结果:假手术组1、2、4周大鼠脊髓功能BBB评分均明显高于其余7组(P<0.01);术后1周细胞移植各组评分与单纯造模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和4周细胞移植各组评分高于单纯造模组(P<0.05);损伤后2周BBB评分从高到低依次为F、E、G、D、H、C组,但6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后4周BBB评分,F组与其余5组(C,D,E,G,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余5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F组BDNF和NGF含量均高于其他7组(P<0.05)。大鼠脊髓标本切片HE染色,假手术组脊髓组织结构完整清楚,无中性粒细胞浸润;其余7组局部组织水肿明显,灰白质交界处模糊,周围可见不同程度胶质细胞增生及炎细胞浸润。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同种异体BMSCs移植对脊髓功能恢复有一定疗效,损伤后3 d可能是BMSCs最佳移植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